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
- 格式:docx
- 大小:277.64 KB
- 文档页数:12
心血管疾病营养治疗有本可参
本报讯(记者王丹)在10月12日举行的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等7家机构,共同推出《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
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该《共识》主要执笔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生化研究室主任常翠青表示,目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共识》提出了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在内的心血管疾病营养治疗原则,并以示例的形式,列出了心血管疾病患者营养处方的具体操作步骤。
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陈春明教授指出,心血管病患者应在药物治疗前就进行营养干预,并贯穿至药物治疗的整个周期。
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药物处方和戒烟处方5个处方组成了心脏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
此前,《心血管疾病戒烟处方专家共识》已发布,而《心血管疾病运动处方专家共识》将在近期发布。
心血管疾病康复处方—增强型体外反搏应用国际专家共识(全文)国际体外反搏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是一种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即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的治疗[1-2]。
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确认EECP可以应用于稳定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的治疗,2002年又将充血性心力衰竭纳入其适应证。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在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治指南中纳入EECP疗法(II a)[3]。
心血管康复是通过综合的干预手段,如药物、运动、营养、教育、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等。
EECP 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运动耐量。
有学者将EECP称为被动的“运动”。
1 EECP的工作原理EECP治疗的执行部件主要包括三副充气囊套,分别包扎于小腿、大腿及臀部。
在心电R波的触发下,气囊自小腿、大腿、臀部自下而上序贯充气,挤压人体下半身的动脉系统,在心脏的舒张期将血流驱回至人体上半身,改善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同时,因静脉系统同步受压,因而右心的静脉回流增加,通过Frank-Starling机制提高心脏的每搏出量和心输出量。
在心脏的收缩期,三级气囊则同时排气,使心脏射血的阻力负荷减低[4-5]。
1.1 EECP的即时血流动力效应[6-7]:EECP作用的基本原理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有相似之处,其最大的区别在于EECP可同时挤压双下肢静脉回心血流量增加,提高心输出量,而IABP的作用部位主要在降主动脉。
EECP可产生较高的舒张期增压波,其提高动脉舒张期增压波的幅度为26%~157%不等。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全文版)为了更好地将心血管疾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的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起草了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
本共识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对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防治等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规范心血管病医学营养治疗的原则和步骤,以便临床医师、临床营养师、护士等医疗保健人员掌握和使用,更好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务。
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人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可少LDL-C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
因此,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医学专业学会或生活方式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1 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鱼和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蔬菜和水果(包括浆果)、富含亚油酸和钾的食物、植物甾醇,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与减少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饱和脂肪酸(豆蔻酸和棕榈酸)、反式脂肪酸、高钠摄人、大量饮酒、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维生素Vit E 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无关联。
α-亚麻酸、油酸、膳食纤维(非淀粉多糖)、全粒类谷物、无盐坚果、叶酸很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膳食胆固醇和未过滤的熟咖啡很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硬脂酸与心血管疾病没有关系。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2022)要点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中国约有3.3亿CVD 患者,这亟需有效策略来管理CVD 并改善患者预后。
心脏康复是一种基于循证证据,采用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改变和运动训练等干预来改善CVD患者预后的综合干预措施,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减少CVD患者再入院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改善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是现代CV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脏康复中心的门诊心脏康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实,在2018年全球约有55%的国家及地区提供了心脏康复项目,但其转诊率、参与率以及完成率都不甚理想。
我国人口基数大,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数量为13.2家/1亿人口,且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参加门诊心脏康复,参与率及完成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鉴于此,当前迫切需要有效策略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而居家心脏康复(HBCR)则是目前国际认可的潜在策略之一。
与门诊心脏康复相比,HBCR可以帮助患者克服交通障碍、工作时间冲突、家务繁忙等问题,并扩大患者健康教育、康复咨询和康复监督的范围。
1 HBCR管理的路径及患者纳入标准HBCR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图1)。
首先心脏康复患者需在心脏康复中心/医疗机构进行注册登记,并建立康复档案,同时进行心脏康复评估,根据危险等级分层。
经临床医生和心脏康复医务人员的评估后,低危患者可直接参与HBCR,门诊心脏康复计划顺利完成的中、高危患者也可参与。
高危患者,例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有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稳定性心绞痛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分级] 以上的患者、年龄较大患者(>75岁)、显著的肢体障碍患者(如间歇性跛行)或者心肺功能显著降低患者(例如<2METs)等,通常需谨慎评估,在监护下完成门诊心脏康复,并且再评估病情稳定后方可参与HBCR。
为心血管科患者制定心理处方的目的是将“双心医学”做为“心脏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大量存在有或同时有精神心理问题,由于传统的单纯医学模式,常忽视精神心理因素,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成为目前心血管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面对又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临床医生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临床中遇到的此类问题难以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
为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实现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中国康复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心血管内科和精神疾病科相关专家,共同撰写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广大心血管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参考与指导。
为使共识更具操作性,本共识中精神心理障碍包括心境恶劣、轻中度焦虑和(或)抑郁(定义为超出患者所能承受或自我调整能力,对其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但严重程度没有达到或符合精神疾病的具体诊断标准)、惊恐发作和谵妄。
一、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现状心脏科就诊患者中常伴有精神症状:2005年在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的调查显示,焦虑检出率42.5%,抑郁检出率7.1%,其中在冠心病患者中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分别为9.2%和45.8%,高血压患者中分别为4.9%和47.2%;研究还显示,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中,12.7%无法诊断心血管疾病,而精神症状明显;27.7%为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在精神症状⑴。
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疾病,均可伴有精神症状:有部分在心脏科就诊的患者,没有明确躯体疾病,但精神症状明显。
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
在对I08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的调查显示,抑郁检出率7.9%,焦虑检出率28.3%,同时符合焦虑抑郁状态的为14.3%。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膳食要素目标摄入量——营养处方有些患者的营养处方没有什么问题,但也应该依照中国人的营养指南原则做个性化的营养评估、营养诊断和营养处方。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基本原则1.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平衡膳食。
可参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2.总能量摄入与身体活动要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体重指数(BMI)保持在18.5~24.0。
3.低脂肪、低饱和脂肪膳食: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酸不超过总能量的10%,尽量减少摄入肥肉、肉类食品和奶油,尽量不用椰子油和棕榈油。
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20~30克。
4.尽可能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控制其不超过总能量的1%:少吃含有人造黄油的糕点、含有起酥油的饼干和油炸油煎食品。
5.摄入充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能量的6%~10%):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适宜(5%~8%/1%~2%),即ω-6/ω-3比例达到4~5:1。
适量食用植物油(25克/人/天),每周食用1~2次鱼类,每次150~200克,相当于200~500毫克EPA(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一种)和DHA(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一种)。
素食者可通过摄入亚麻籽油和坚果获取α-亚麻酸。
提倡从自然食物中摄取ω-3脂肪酸,不主张盲目补充鱼油制剂。
6.适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10%左右。
适量选择富含油酸的玉米油、橄榄油、茶油、米糠油等烹调用油。
7.低胆固醇:限制富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鱿鱼、墨鱼等。
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同时也多富含饱和脂肪,选择食物时应一并加以考虑。
8.限盐: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包括味精、防腐剂、酱菜、调味品中的食盐,提倡食用高钾低钠盐(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9. 适当增加钾:使钾/钠=1,即每天钾摄入量为70~80mmol/L(毫摩尔每升)。
每天摄入大量蔬菜水果获得钾盐。
10.足量摄入膳食纤维:每天摄入25~30克,从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中获取。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双心医学(p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
双心医学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强调在关注心血管疾病改善的同时,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对躯体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患者预后、治疗效果和疾病转归。
为完善并提高我国双心医学诊治能力,加强早期识别、早期筛查、规范诊治、合理用药和及时转诊管理,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医疗服务能力。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织专家查阅文献、开展研讨,基于《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和《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结合分级诊疗的卫生政策,制定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双心门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开展双心门诊医疗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不断健全我国双心医疗服务体系,为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适宜的门诊诊疗服务,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降低误诊、误治率,从而改善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的预后,并有效降低患者家庭和国家医疗负担。
1.建设双心门诊的意义大量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现有数据显示,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中31.18%存在抑郁状态,30.46%存在焦虑状态,其中轻中度抑郁状态和轻中度焦虑状态分别占比30.30%和27.62%。
轻中度焦虑状态、轻中度抑郁状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由于其临床症状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因此心血管内科医生需担负起鉴别诊断、对症治疗和发起联络会诊的首诊责任。
双心门诊为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提供规范诊治的场所,以提高诊治效率。
2.双心门诊设置2.1双心门诊组织架构双心门诊原则上由双心专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护师组成,有条件的可以增加精神心理专科医师及康复师。
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解读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人口老年化及城镇化加速,目前心血管病发病呈持续上升趋势,而且心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冠心病为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的首要病因。
冠心病为进展性疾病,具有慢性迁延、复发等特点,虽然目前冠心病介入技术非常成熟,急性期患者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出院后临床随访终点不尽如意,6月内死亡、卒中、再住院率高达25%,4年累积病死率达22.6%,其中一半病因为再发心肌梗死。
眼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心脏康复可以认为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手段。
WHO对心脏康复的定义:确保心脏病患者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社会功能的所有方法的总和,以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过一种主动的生活。
心脏康复的内容包括药物治疗、医学评估、运动训练、心理和营养咨询、教育及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医疗。
为了便于我国心脏康复的宣传及实施落地,我国心脏康复的领军人物-胡大一教授提出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处方、营养处方、戒烟处方)。
药物处方目标是实现有效的药物治疗,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冠心病实施心脏康复的基础,包括规范有效的药物选择、优化的药物剂量、评价药物的效果、主动管理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临床药师的参与等。
通过药物处方的管理,不仅实现有效的药物治疗,而且体现医疗服务的内涵。
因此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家撰写了《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主要介绍冠心病药物处方管理所应注意的问题,而不是具体介绍冠心病药物的具体用法。
《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主要讲述了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应注意的七大问题:1、遵循指南规范选择冠心病药物冠心病的治疗药物包括两大类:改善预后的药物与改善症状的药物,改善预后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调脂药、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
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之营养处方中华内科杂志2014年11期众所周知, 维系机体健康的五大基石包括: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充足睡眠。
其中, 膳食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在各种疾病的康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心脏康复也不例外。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 心衰)等。
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 膳食中过多的能量摄入以及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胆固醇、食盐摄入过多, 将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而科学合理的膳食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表1) 。
医学营养治疗( MNT) 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一样, 在疾病的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MNT 涉及对患者全面的营养评估、准确的营养诊断、科学的营养干预以及系统的营养监测。
MNT 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手段, 通过MNT 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一、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总原则1. 在平衡膳食基础上, 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尽量保持理想体重或使体重逐渐向理想体重靠拢。
2. 食物多样, 谷类为主, 粗细搭配。
每天尽量保证50 ~75 g 杂粮。
3. 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摄入。
每天适量食用鱼、瘦肉、蛋清、低脂奶或脱脂奶。
4. 控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尽量减少食用肥肉、荤油、奶油、动物内脏, 尽量不用椰子油和棕榈油。
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20 ~25 g。
5. 控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尽量少吃反复高温煎炸的食物、含有人造黄油的糕点、含有起酥油的饼干、咖啡伴侣、奶茶。
6. 保证摄入充足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烹调油中尽量保证橄榄油、芥花油、茶籽油、亚麻籽油占有一定比例, 每周食用2 次鱼类, 每次150 ~200 g。
7. 控制钠的摄入量, 每天不超过2. 5 g, 相当于食盐不超过6 g, 同时注意酱油、味精、榨菜、腐乳等含钠高的食物。
8. 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2015-02-10 16:04来源:中华内科杂志作者:常翠青字体大小-|+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人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可减少LDL-C 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
因此,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医学专业学会或协会都膳食干预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一、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鱼和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蔬菜和水果(包括浆果)、富含亚油酸和钾的食物、植物甾醇,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与减少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饱和脂肪酸(豆蔻酸和棕榈酸)、反式脂肪酸、高钠摄人、大量饮酒、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维生素(Vit)E 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无关联。
α- 亚麻酸、油酸、膳食纤维(非淀粉多糖)、全粒类谷物、无盐坚果、叶酸很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膳食胆固醇和未过滤的熟咖啡很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硬脂酸与心血管疾病没有关系。
摄人类黄酮和大豆制品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富含月桂酸的脂肪、B- 胡萝卜素补充剂和胎儿营养不良可能增加其风险。
膳食营养因素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证据水平见表1。
(一)膳食脂肪酸和胆固醇1.饱和脂肪酸:大量关于膳食脂肪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与冠心病之间的动物实验、人群观察研究、临床试验和代谢研究均证明脂肪酸和膳食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强相关。
脂肪摄入量过高,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多可升高血TG、TC 和LDL-C 水平。
这些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存在于畜肉(特别是肥肉)、禽肉、棕榈油和奶制品中的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 0)和月桂酸(C12: 0)。
硬脂酸(C18:0)对血TC 没有显著影响,即不升高也不降低血TC 水平,且在机体内很快转变成油酸。
2.反式脂肪酸:常用植物油的脂肪酸均属于顺式脂肪酸。
植物油部分氢化过程中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
代谢研究和人群研究证明,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不仅升高血LDL-C,而且还降低HDL-C,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风险。
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氢化植物油(如起酥油、人造奶油)及其制品(如酥皮糕点、人造奶油蛋糕、植脂末)、各类油炸油煎食品、高温精炼的植物油和反复煎炸的植物油。
目前,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还很低,但还是推荐尽可能地减少氢化植物油及其制品的摄入,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
3.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研究证明,用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 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TC 和LDL-C 水平,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单不饱和脂肪酸降脂效果更好。
油酸是唯一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茶油、橄榄油、菜子油和坚果。
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n-6 和n-3 多不饱和脂肪酸。
n-6 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在亚油酸,葵花子油、玉米油和豆油中含量丰富。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来自植物油的α- 亚麻酸和鱼及鱼油中的EPA 和DHA。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对血脂和脂蛋白、血压、心脏功能、动脉顺应性、内分泌功能、血管反应性和心脏电生理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并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
EPA 和DHA 有较强的降血TG、升高HDL-C 效果,对预防冠心病有一定的作用。
4.胆固醇:血TC 主要来自膳食胆固醇和内源性合成的胆固醇。
动物食品如肉、内脏、皮、脑、奶油和蛋黄是胆固醇主要的膳食来源。
尽管胆固醇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证据尚不完全一致,但是膳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升高血TC 水平,因此应尽可能减少膳食胆固醇的摄入。
蛋黄富含胆固醇,但蛋黄不含饱和脂肪酸。
如果能很好控制肉类食物的摄入量,就不需要非常严格地限制蛋黄的摄入。
研究显示,每天不超过1 个蛋黄,对健康有益,但冠心病患者应减少摄入量。
(二)植物甾醇植物甾醇广泛存在于植物油脂和植物性食物中,例如米糠油、玉米油、芝麻油、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及谷物。
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证实,植物甾醇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可降低血清TC,每日摄入1.5-2.4 g 的植物甾醇可减少膳食中胆固醇吸收30%- 60%,平均降低血液LDL-C 水平10%-11%。
2009 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批准了健康声称(Health Claims)“每日最少摄人量为1.3 g 的植物甾醇酯(或0.8 g 游离甾醇)作为低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膳食的一部分,可以降低心脏病发生危险。
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经批准植物甾醇为新资源食品,包括植物甾烷醇酯,摄人量<5 g/d( 孕妇和<5 岁儿童不适宜食用);植物甾醇,摄入量为≤2.4 g/d(不包括婴幼儿食品);植物甾醇酯,摄人量≤3.9 g/d(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现有的证据支持推荐成人摄入植物甾醇降低LDL-C。
(三)膳食纤维许多研究显示,绝大多数膳食纤维可降低血TC 和LDL-C,高膳食纤维以及富含全谷粒的食物、豆类、蔬菜、水果的膳食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四)抗氧化营养素(剂)、叶酸和类黄酮荟萃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和前瞻性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膳食Vit A 和Vit E 与心血管病风险负相关。
但心脏预后评估试验(HOPE) 临床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单纯补充Vit E 对男女心肌梗死、卒中或因心血管原因而引起的死亡无影响。
对心脏保护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危人群补充Vit E、Vit C 和B 一胡萝卜素未见明显益处。
在许多用膳食Vit C 降低冠心病的研究中,增加Vit C 摄入似乎有一定作用,但目前尚无确切的临床试验证据。
观察性群组研究认为,类胡萝卜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4 个随机实验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却增加了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因此,目前的证据显示,只有通过天然食物摄入的抗氧化营养素才有益于健康。
叶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多数是通过其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得出的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很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卒中危险因素。
血浆叶酸的下降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有很大关系,补充叶酸可以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护士健康调查显示,通过膳食和补充剂补充叶酸和Vit B6 可以预防冠心病。
前瞻性研究荟萃分析显示,通过饮食摄人较高的叶酸可以使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下降16%,卒中的风险下降24% 。
RCT 研究荟萃分析显示,补充叶酸对心血管疾病没有显著影响,对预防卒中可能有益。
类黄酮是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茶叶等食物中。
前瞻性研究显示膳食类黄酮与冠心病负相关。
(五)钠和钾钠摄入量与血压直接相关。
据估计,每天的钠摄人量减少50 mmol/L 可以使需要降压治疗的人数减少50%,减少卒中死亡22%,减少冠心病死亡16%。
前瞻性研究显示,24 h 尿钠排泄量与急性冠心病呈正相关,尤其是超重男性。
对32 项试验进行系统分析显示,每天减少70-80mmol/L 钠摄入量,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4.8 mmHg(l mmHg=0.133 kPa) 和1.9 mmHg,正常人血压分别降低2.5 mmHg 和1.1 mmHg。
临床试验还证明从小限制钠的摄入,可使血压持续保持低水平到成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低钠膳食干预试验结果表明24 h 尿钠为70 mmol/L 左右的低钠膳食是安全有效的,干预组血压大幅度下降。
RCT 的荟萃分析证明,提高钾摄入量可使正常人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下降1. 8/1.0 mmHg,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4. 4/2.5 mmHg。
大样本人群研究发现,钾摄入量与卒中呈负相关。
虽然证明钾补充剂对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但没有迹象显示必须长期使用钾补充剂才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建议多摄入蔬菜和水果保障足够钾的摄人。
(六)Vit D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人体内较低浓度的25- 羟基Vit D[25(OH)VitD] 与心血管疾病、癌症高发及全因病死率相关,但目前缺少干预研究证据,应用Vit D 防治心血管病时应慎重。
(七)食物1.蔬菜水果:前瞻性研究显示,冠心病和卒中与蔬菜、水果摄入负相关。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多食用1 份蔬菜或水果(约100 g)可减少4% 冠心病的风险和5% 的卒中风险。
在控制高血压的膳食法(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 研究证明混合膳食有益于降压,但与对照组相比,蔬菜和水果膳食也能降压,收缩压/舒张压降低了2. 8/1.1 mmHg。
2.鱼:绝大多数人群研究证明吃鱼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每周至少吃鱼1 次可减少冠心病风险15%。
一项系统综述表明,只有高危人群才能从增加鱼摄入量中获益。
据估计,高危人群每天摄入40-60 g 脂肪含量高的海鱼可以使冠心病病死率减少约50%。
第1 次心肌梗死的生还者1 周至少吃 2 次脂肪含量高的鱼(fatty fish),2 年的病死率可降低29%。
根据36 个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吃鱼可以降低各种死亡危险以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
3.坚果: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经常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与冠心病低风险相关。
荟萃分析显示,平均每天食用67 g 坚果,可降低血清TC 0. 28 mmol/L(约降低5.1%) 和LDL-C 0. 27 mmol/L(约降低7.4%);在高TG 血症的人群中,坚果更可以降低血清TG 0.54 mmol/L(约10. 2%) 。
但坚果的能量密度较高,需要注意膳食能量的平衡,以防摄入能量过高。
4.大豆: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B 族维生素以及异黄酮、植物甾醇及大豆低聚糖等,是我国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38 个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患冠心病的人群中,每天摄入47 g 大豆蛋白可以使血TC 下降9%,LDL-C 下降13%。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摄人大豆异黄酮可以预防冠心病。
美国FDA 1999 年通过了健康声称“每日摄入25 g 的大豆蛋白,并且保持低饱和脂肪酸和低胆固醇饮食,可以降低心脏病发生的危险”。
5.酒和酒精:有充分证据表明,适量饮酒可以降低冠心病风险。
无论是啤酒、葡萄酒还是白酒,所有酒精饮品都只与冠心病低风险有关,并不适用于其他心血管疾病,也不提倡已经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饮酒。
6.咖啡:未过滤的熟咖啡可升高血TC 和LDL-C,因为咖啡豆含有一种咖啡雌醇的类萜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