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的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的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的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的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的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一、指导思想: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学习习惯等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以教育为先导,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而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以养为主,养教结合。指导学生自觉遵守《新城二小学生日常行为十条规定》,培养文明、健康、向上的心理,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以《新城二小学生日常行为十条规定》、《弟子规》、《二十字训导》为主要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坚持以自我教育为主,以评价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评价中主动受教育,在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各方面教育作用的相互影响下,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

4、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以达到“在家做个

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目的。

5、加强对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养成教育研究,营造齐抓共管、习惯共同培养的教育环境。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并分析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及成因。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

4、探索如何指导家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5、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班良好班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研究的重点:

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根据《德育大纲》、《新城二小学生日常行为十条规定》、《弟子规》、《二十字训导》等理论要义,结合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理自律能力作为研究的突破口。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研究。(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

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听、说、读、写、思的习惯)

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研究。(卫生、劳动、健康、体育锻炼、安全等习惯)

4、小学生良好行为道德习惯的养成研究。(自尊自爱、自强自立、遵守纪律、勤劳简朴、严于律己等习惯)

(二)研究的难点:

1、学生的基础较差。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学生在常规行为习惯方面表现不是很好,给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家庭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职业的不稳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上学没有,学习成绩高不高,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

3、道德意识怎样转化到学生的行动上。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资料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通过检查、考核、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思考,撰写理论文章;在实际操作中,在专家的指导下,以校为本,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解决养成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对研究情况及时进行总结,相互交流典型经验,完善研究设计,推广研究成果,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六、课题研究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

(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用《新城二小学生日常行为十条规定》、《小学生守则》,《弟子规》、《二十字训导》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

(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促进养成教育的有利进行。

(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国旗下讲话,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认真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强化学生的

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

(1)寓规范训练于课堂阵地建设之中。

(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

(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抓好“小小红领巾”、“我爱国旗”、“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等项开展系列活动,学校结合科学纪念日。如:“植树节、环境日、禁毒日”等开展科普主题活动,将科普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和兴趣性紧密结合起来。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春游、扫墓、庆“六一”,庆元旦,手抄报比赛,跳绳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献爱心”等活动。三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四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5、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及时总结,激励奋进。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

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引导广大的学生学伟人、学英雄、学十佳,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做新世纪合格接班人的好思想。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

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不足相伴,《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环境的制约,方法的欠缺,我们的研究成效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还需加强,还有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还需转变,还有部分教师的科研理论还需提高,发挥评价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还需增强,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模式还需走向成熟,学校的督导评价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与拓展。

为了让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达到更好的实效,为了让课题的研究真正能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了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品德高尚的人”。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总结深化课题研究成果,推进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方向性的办学目标。

2、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良习惯,继续开展实验系列研讨和交流活动,组织各种有意义的专题讨论等,深化“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教育、成长的良性发展。

3、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小学生文明习惯督导评价机制的改革。在新的形势下,要围绕研究如何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重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发现自我,了解他人,在参与中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创造的潜能,培养创造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学校领导、教师在评价时,首先应该更新评价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变化的动态个体,这是搞好学生督导评价的前提。同时,要坚持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是科学的评价观与传统的评价观的根本区别,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5、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推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找准结合点开展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鼓励教师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会以课改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在现有基础上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和品德高尚的有用人才而努力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