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生物入侵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生物入侵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生物入侵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生物入侵

研究性学习报告

学科:生

课题名称:生物入

组长:

成员:

指导老

师:

日期:

基本简介

外来物种引进是与生物入侵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任何生物物种,总是先形成于某一特定地点,随后通过迁移或引入,逐渐适应迁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环境并逐渐扩大其生存范围,这一过程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引进(简称引种)。

毋庸置疑,正确的行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如美国于20世纪初从中国引种大豆,其种植面积从600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亿多亩,目前,美国已成为大豆的最大生产国、出口国。就中国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后,中国历史便揭开了引进外来物种的一页,苜蓿、葡萄、蚕豆、胡萝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种便开始源源不断地沿着丝绸之路被引进到了中原地区,而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芒果、槟榔、无花果、番木瓜、夹竹桃、油棕、桉树等物种也非中国原产,也是历经好几百年陆续被引入中国的重要物种。

相反,不适当的引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一国的生态安全。此种意义上的物种引进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入侵”。由此,这种对等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即被称为“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

主要原因

学术界对外来种入侵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生物入侵要经历传播、定居、生长繁衍几个阶段。外来物种通过人们的活动,被有意或无意地带到以前没有生存过的地方。一部分成功地扎下了根开始生长,而有些就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建立了根据地的物种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慢慢地开始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不断扩大占领区,有效利用资源,排斥和驱逐本地物种。

一般说来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假说:生态位空缺假说、生物因子失控假说、群落物种丰富度假说、以及迁入前后干扰假说。

生物因子失控假说的中心思想是,外来入侵种在新区域得以生存和繁殖,不是因为入侵种本身具有的特性所致,而是由于它们偶然到达了不具备天敌或其它生物限制的新环境,因而快速扩散造成灾害。也就是说外来生物之所以在其原产地没有什么危害,是因为在原产地有天敌或其它的生物因素限制了它的灾难性爆发,而在被入侵地恰恰少了这些讨厌的克星,于是这些外来者不失时机地为所欲为了。该假说是解释外来种成功入侵最直接的假说,并促使人们在入侵种原产地去寻找其天敌以进行生物控制。

此外,在外来生物入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时滞”。就是指入侵性外来生物从开始在新的环境里定居到种群开始快速增长和迅速扩大“占领区”之间的时间延迟期(潜伏期)。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时间不会大量繁殖、扩展领域,它们安安静静地在新到达的地方生长。如巴西胡椒在十九世纪被引入美国的佛罗里达,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它们并不为人所知。现在,在佛罗里达它们已经占据了280,000英亩的面积,并且群落密集,没有别的植物能与之竞争。还有一种叫千里光的植物,它

原先在十八世纪末仅生长在牛津植物园,但到十九世纪中叶很快蔓延到英国许多地方。外来生物入侵过程中的时间延滞,或有或无,或短或长,从短短的几年到几十年或上百年,更有甚者可以持续几个世纪。这样就使得外来生物入侵更加难以琢磨,说不定在我们周围默默无闻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某种什么外来生物会突然爆发性生长,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

至于“时滞”产生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其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由于外来种最初定植的生境并不适于其生存,需要时间扩散到适于其生长的环境;②由于道路、河流、山谷等天然屏障的阻挡,或人为的限制,使之不能扩散到其它有利于生长的地区;③因为种群太小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种群却是一直在增长的。这与人们对外来种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有关;④潜在入侵者的数量和分布状况。一个种群要想快速繁殖,需要达到一定的种群大小,在突破这个临界点以前,入侵者不会大规模的爆发;⑤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基因型的遗传变异所需的时间;⑥等待生境的变化。有的外来种在不利的生存条件下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但不能爆发,一旦生长条件适宜将迅速扩增,伺机爆发。

相关分类

总体来看,生物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种

自然入侵折叠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薇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中国的。

无意引进折叠

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如“松材线虫”就是中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会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有意引进折叠

应当说,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如20世纪初,新西兰从中国引种猕猴桃,美国从中国引种大豆等。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寿螺等。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合作及他国的立法实践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一种全球范围的生态家现象已逐渐成为导致牺牲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根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濒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共有10954种,全球鱼类的1/3,哺乳类的、鸟类的、爬行类的1/4,都已高度濒危,如果照此速度发展到2100年,地球上1/3到2/3的植物、动物以及其他有机体将消失,这些物种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和6500万年前恐龙的消亡差不多。

如此严峻的形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意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根本无法阻挡外来物种的肆意入侵,而积极的国际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除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危胁。

其他资料

入侵案例折叠

首先,外来物种包括:

入侵微生物:主要是指对农作物、林木及经济鱼虾类带来危害的病原微生物,未包括人类和家畜疾病。入侵植物:主要是指在农业、林业、湿地、草原、淡水、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带来危害与威胁的有害植物,如草本、藤本、灌木、藻类等植物及部分有明显危害性的乔木。

入侵动物:主要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带来危害的有害昆虫、螨、鱼、两栖爬行类等。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德国小蠊,原产于德国,故称“德国小蠊”。因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在商品流通运输的过程中输入中国,由于其体态与美洲大蠊极为相似,个体的大小如美洲大蠊四分之一,属蟑螂的一个品种。小蠊的繁殖速度比一般蟑螂要快数千倍,经半个月左右其幼卵即可长成成虫,群体数量比一般蟑螂多几倍乃至几千倍。小蠊的生活习性与一般蟑螂相似,喜在宾馆、酒店的中西厨房、酒吧、餐厅、包房等场所活动。它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与蟑螂类似,主要是它们在活动其间将许多有害物质及病菌等传播到人们的食品及用具中,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德国小蠊是室内蟑螂中最小的一种,体长在15毫米以下。成虫为棕黄色。在前胸背板上有两条平行的褐色纵纹。

德国小蠊一年能经历4-5个世代。

德国小蠊卵鞘一直拖在雌虫的尾端,直至孵出若虫才脱落。若虫因此随母体到处扩散。

若虫经5—7次蜕皮后成为成虫,若虫期为30-56天。

德国小蠊正式大规模入驻中国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已经从开始的少数大城市蔓延到几乎中小城市甚至小集镇和农村地区,据国家疾控中心相关资料显示,一只雌性德国小蠊一年最多可以繁殖出一百万只后代。随着防治用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德国小蠊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抗药性,多数杀虫剂对其无效。因德国小蠊的存在和难以防治,导致目前蟑螂已取代老鼠成为四害之首!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随着全球环境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多,一切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生物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围悄悄打响,其造成的生态灾难正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全球的生态安全。

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Bichhornia crassipes即中国人俗称的“水葫芦”)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来物种入侵最典型的一个例子。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中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

此外,美国曾经引进葛藤,葛藤不仅有极强的生长力,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环境。1930年从美国再从日本引进后,使许多被破坏的农地和沙坡变成草木繁盛的肥沃土地,被人誉为“大地的医生”。50年代中期,全美繁衍葛藤近万棵。然而,葛藤像猛兽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短短二十年间,便从“大地的医生”沦为全美通缉的“绿怪”,亚拉巴马州政府宣布葛藤成为非法移民。

此外,澳大利亚的“兔灾”,地中海的“毒藻”,美国五大湖的“斑马贻贝”,夏威夷的“蛙声”以及入侵中国的“紫茎泽兰”、“大米草”、“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克氏螯虾”、“美国白蛾”等等外来物种入侵的事例举不胜举。由于缺少自然天敌的制约,这些外来入侵者不仅破坏食物链,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还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外来物种入侵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

入侵情势折叠

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说,目前已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中国,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中国的物种有50余种,其中1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

朱秀岩是在此间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国际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他介绍说,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日益加剧,造成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新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2种,外来生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外来入侵生物的有效控制与农业丰产休戚相关。朱秀岩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做好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和防治工作。农业部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会同有关部委,建立了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广泛发动、除防并举、突出重点、综合防治”的方针,组织各地开展了以紫茎泽兰、豚草、红火蚁、水花生等外来入侵生物为重点的集中灭除,通过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次研讨会由中国农业部和美国国务院联合举办,旨在加强APEC成员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探讨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的对策措施,共同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的威胁。

经济损失折叠

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外来生物入侵者制造的麻烦。“中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调查发现,全国共有283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元,而现在损失已经高达2000亿元。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外来物种入侵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46.3%已经入侵自然保护区。”国家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安全管理处王捷处长日前说。环保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现象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刻不容缓。

严重后果折叠

加速物种灭绝折叠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2]虽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该国生物的多样性。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

破坏生态平衡折叠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中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危害折叠

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如起源于东亚的“荷兰榆树病”曾入侵欧洲,并于1910年和1970年两次引起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榆树死亡。又如40年前传入中国的豚草,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甚至由于导致其它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彻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是相当困难的,实际上,仅仅是用于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费用就相当昂贵。在英国,为了控制12种最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在1989—1992年,光除草剂就花费了3.44亿美元,而美国每年为控制“凤眼莲”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万美元,同样,中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

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三个国家每年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4]而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报告,外来物种在非洲蔓延迅速,已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发展,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且报告的起草人霍华德认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来物种给非洲造成的破坏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对非洲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要比估计的大得多。

国际法规折叠

目前,外来物种入侵作为全球性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国际组织已制定了关于如何引进外来物种、如何预防、消除、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等各方面的指南等技术性文件。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先后建立了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各种技术准则及指南,并进行了相应的立法,努力加强该国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御能力及综合治理能力。

1982年—1988年,众多科学家开始在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组织下就外来物种入侵的本质开展讨论。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签署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包括中国),这是有关生物安全的一个最重要的全球性公约。对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公约》第8条明确规定:“必须预防和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公约》还要求每一缔约国应直接或要求其管辖下提供《公约》所规定生物体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将该缔约国在处理这种生物体方面有关使用和安全的任何现有资料以及有关该生物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任何现有资料,提供给将要引进这些生物的缔约国。

此外,与控制外来物种密切相关的两个国际规则:SPS协议(即《关于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以及TBT协议(即《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也都明确规定,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为保护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可以设置一些技术壁垒,以阻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事实上,对于抵御海洋外来生物的入侵早在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公约》里已明确规定,各国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减少和控制由于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环境某一特定部分引进外来的新的物种致使海洋环境可能发生重大和有害的变化。

总的来看,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目前已通过了40多项国际公约、协议和指南,且有许多协议正在制定中。虽然许多公约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约束力,虽然各国在检疫标准的制定上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矛

盾,但这些文件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国际海事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正在更加积极致力于加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合作。

放眼世界各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对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举措值得借鉴。

作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早在90年代初期就展开了相应的立法工作。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非本地物种法》,旨在对美国航运实践进行研究以帮助掌握如何引进外来物种以及如何防止有害物种的引进。当1999年1月首届海洋生物入侵国际会议在美国马萨诸塞特理工学院如期举行后,总统克林顿签发总统命令,成立由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入侵种理事会,该理事会必须与联邦、州、有关科学家、大学、航运业、环境机构和农场组织等不同单位共同合作,相互协助,开展工作,抵御外来入侵种。

澳大利亚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防治对农业、林业造成严重影响的220多种有害杂草;二是如何解除通过轮船压舱水携带的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基于此,1996年,澳大利亚首先从总体上制定了《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策略》,旨在通过制定各种环境影响评价计划以及建立防治有害外来物种的生物学和其他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小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

1997年《国家杂草策略》(1999年最新修订)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境与保护委员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业与资源管理委员会以及澳大利亚林业部共同发布。《国家杂草策略》主要规定了外来杂草管理的3个目标,并明确了政府、社区、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各自的义务、责任,最终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此外,针对杂草的引进,澳大利亚还建立了一套杂草风险评价系统(WRA),通过问题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对将有意引进的外来植物进行风险评价。

为了防治海洋有害物种的入侵,澳大利亚检疫与检验局在1991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强制执行的有关压舱水的规范性文件——《压舱水指南》(1999年最新修订),要求对所有进入澳大利亚水域的船只必须服从强制的压舱水管理。此外,关于压舱水的排放、报告和检疫方面的问题在此文件中也行出了详细规定。

生物入侵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生物入侵机制研究 完成时间2016年6月11日 课程名称现代生态学原理 专业自然地理学 年级2015级

生物入侵机制研究 摘要: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日益加剧,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生物入侵改变了原有的生物地理分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影响农林业生产。目前,生物入侵已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生物入侵的过程、途径、机制、危害等方面对生物入侵进行论述,并以薇甘菊为例,具体介绍了薇甘菊在我国的入侵情况及主要治理措施。 关键字:生物入侵、机制、薇甘菊

自“动物生态学之父”Charles Elton的The Ecology of Invasion by Animals and Plants一书出版以来,全球对外来种入侵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一方面,受人类干扰后的多数生态系统的抗入侵能力弱,大量现有入侵种扩散和暴发趋势严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使得众多新的外来种传入速度进一步加快,新的生物入侵风险不断加大,社会经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威胁。 1.生物入侵的过程 外来种入侵可分为几个阶段:引入、逃逸、种群建立和危害,相邻两个阶段间的成功率约为10%。但是,一些有目的引入的群体如引种作物等,其成功率要高得多。此外受干扰明显的地区两阶段间的成功率也高于10%。一些疾病与昆虫方面的研究表明,某些生物入侵的最初阶段可能经历了一个难以检测的时期,此时入侵种群数量稀少且分布分散,一般手段根本无法对其检测。以后是一段较长的潜伏期。潜伏期过后,当入侵种群被发现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甚至十分巩固了。 当入侵种群分布面积达到一个域值后,就可能发生爆炸性的扩展。扩展主要依靠两种途径: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种群的扩大向周围空间扩散,这一方式是短程的,可能是“流”式的传播,即从一个点沿某些特定的通道传到另一个点,而没有一个明显的扩张面;第二种方式是借助某些载体传播,距离较长,且可以是跳跃式的,主要是通过动物或人的活动等途径携带外来种扩展。 2.我国生物入侵的途径 2.1自然传入 外来入侵种通过栖息地扩张、风力、水流等自然力传播,鸟类等动物还可远距离传播杂草的种子。例如紫茎泽兰从中缅、中越边境自然扩散入我国;稻水象甲是借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薇甘菊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 2.2人为的引进物 植物引种为我国的农林业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发展经济,从国外引进优良动植物品种是必要的,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人为引种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使滇池变成臭水塘的水葫芦是作为饲料和观赏植物及防治重金属污染植物引入我国。为保护沿海滩涂,我国最初从英美

生物入侵及其对策

论生物入侵及其对策 学院:专业: 姓名:学号: 摘要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从甲地携入到乙地后,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入侵物种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昆虫、软体动物、植物、鱼类、哺乳动物和鸟类等。 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千万年来的进化与演替,在原产地建立与环境和其他物种相适应的生物圈,构筑一个比较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界中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天然的隔离屏障,使不同地域之间的物种交流受到限制。近百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人类的作用使这些自然屏障逐渐失去它们应有的作用,外来物种借助人类的帮助,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繁衍扩散,形成外来种的入侵。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当地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生物入侵生态环境途径危害对策 ●内容 (一)生物入侵的方式 自然界中存在生物入侵,但这种过程是相当缓慢,而在人类的作用下,使得一个要经过上千年才可能发生的入侵在一天之内完成。对外来物种入侵模式的研究发现,主要是通过有意识引种、无意识引种和自然入侵三种途径来实现入侵的。 (1)自然入侵:指完全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分布区域的扩展。通过风力、水流自然传入以及鸟类等动物传播杂草种子等,是自然入侵的主要途径。如薇甘菊可能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稻水象甲也可能是借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的。 (2)无意引种:很多外来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通常是随人或产品通过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作为偷渡者或“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升温,外来入侵生物借助这些途径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一是随人类交通工具进入:许多外来物种随着交通路线进入和蔓延,加上公路和铁路周围植被通常遭到破坏而退化,使这些地方成为外来物种最早或经常出现的地方。如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初是随火车从朝鲜传入的;新疆的褐家鼠和黄胸鼠也是通过铁路从内地传入的。二是船只携带:远洋货轮空载离岸时,需要灌注“压舱水”,异地装载时须排放“压舱水”,一灌一排,大量的生物随“压舱水”移居异地,由此引发海水污染和生物入侵。我国沿岸海域有害赤潮生物有16种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压舱水等途径在全世界各沿岸海域相互传播。三是海洋垃圾:人类向海洋排放废弃物越来越多,吸附在废弃垃圾上的漂浮海洋生物顺洋流向世界各地进犯,对入侵地的物种造成威胁。如海洋垃圾使向亚热带地区扩散的生物增加了1倍,在高纬度地区甚至增加了2倍多。四是随进口农产品和货物带入,许多外来入侵种是随引进的其他物种掺杂携入的。如大量杂草种子是随粮食进口而来,毒麦传入我国就是随小麦引种带入的,一些林业害虫是随木质包装材料而来。如2000年我国海关多次从美国、日本等进口木质包装材料中发现大量松材线虫;从莫桑比克红檀木中截获双棘长蠹。五是随旅游者带入: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放,跨国旅游不断增加,通过旅游者异地携带的活体生物,如水果、蔬菜或宠物,可能携带有危险的外来入侵种。我国海关多次从入境人员携带的水果中查获到地中海实蝇等。此外,也有一些物种可能是由旅游者的行李粘附带入我国的,如北美车前。 (3)有意引种:人类为了某种目的引进新物种或品种,使某个物种有目的地转移到其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我国是一个深受外来物种侵害的国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是一个引进国外物种最多的国家。我国引种历史悠久,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

第三章生物入侵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第三章生物入侵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本章学习要求: 【导入】前面的学习使我们对生物入侵的概念、生物入侵的途径和种类有了一定的了解,从生物入侵的途径来看,生物入侵的范围很广,只有了解到生物是有怎样的入侵途径,我们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切断生物入侵,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关于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该如何防治生物入侵?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防治这些生物入侵者,它们有多猖狂,反击就应该有多厉害,但是不同的生物入侵者我们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防治手段?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2、掌握有效的治理生物入侵的方法 学习时数: 建议本章学习时长为30分钟 课节安排: 第一节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生物入侵的防治措施 视频素材

第一节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里,经过自然的选择淘汰,小部分物种生存下来,并且进一步繁殖、生长,经过长期的过程,成为当地的优势物种。生物入侵成功,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社会都带来严重的影响。 1、降低了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外来物种在入侵地成为优势种,缺少了天敌的制约,在入侵地大量繁殖,与本地物种竞争生存营养、生存空间,当地物种得不到足够的空间、营养成分,数量大大减少,大大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这方面的实例很多,拿植物杀手薇甘菊来说,薇甘菊所到地,会死死的缠住当地植物,几十米高的树木都被缠的密不透风,把植物罩住,好像密网一样,许多树木都不堪薇甘菊的重负,得不到阳光的照射,都枯萎,后来会慢慢死掉。就连生长周期很短的桉树还是敌不过薇甘菊的生长速度。 水葫芦也是一个实例,水葫芦作为饲料从国外引进,初期成效很好,但是由于没有注意控制面积,现在已经在入侵地布满了湖面,滇池的水域由于水葫芦的存在,鱼的种类由六十多种下降到三十种,足以看出这植株的杀伤力。

第二章生物入侵的途径和种类

本章学习要求: 【导入】在介绍了生物入侵和生态平衡的定义后,想必大家对生物入侵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一定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来自异域的生物能够在异国的土地上海如此横行霸道,它们进行生物入侵的途径是什么?生物入侵的种类都包含哪些?那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些途径和种类。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生物入侵的途径和种类; 学习时数: 建议本章学习时长为30分钟 课节安排: 第一节生物入侵的途径 第二节生物入侵的种类

第一节生物入侵的途径 生物入侵途径是指外来入侵物种在本地扩散的途径,包括如下途径如随交通工具传播,随风、虫和鸟等媒介传播,自我扩散,人为携带,以及影响扩散的因素。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有的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生物入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有意引进 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观赏、饲料等目的的引进,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这些都是为了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为我国发展谋福利。 水葫芦的引进就是为了弥补我国前期饲料缺乏,水葫芦在引进的初期确实大大弥补了饲料缺乏的空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危害性,没有对水葫芦的种植面积进行控制,引发了一场灾难。水葫芦现在遍布我国各个地区。我国以旅游业著称的滇池也由于受到水葫芦的迫害,水葫芦几乎遍布了滇池的水域,影响了滇池的美丽风景,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了经济损失,滇池的水生物种数目也迅速下降。而水葫芦带来的农业灌溉、粮食运输、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的经济损失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概述及其对检疫决策的影响 摘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iRA)是捡疫措施科学化、国际化的基末前提。本文 概述了PRA对检疫决策的各种影响及作用,对其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指出,我国PRA工作尚需进一步努力开展和完善。 关键词: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检疫决策;风险分析启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动植物检疫在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保障农 林牧业的安全生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全球逐步统一的贸易原则和一体化的贸易措施则要求检疫措施的决策国际化和科学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诸多协议之一《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 施协定》(SIS)明确提出检疫措施耍建立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 1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概述 1.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定义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是评价生物学或其他科学、经济学证 据,确定某种有害生物是否应予以管制以及管制所采取的植物卫生措施力度的过程。它要求所采取的检疫措施是基于对环境、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风险评估,并考虑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方法?。 1.2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对捡瘦决策的影响和作用 1.2.1 开展PRA工作是遵守SIS协定的具体体现 在国际上办事必须遵守国际规定。PRA是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规则《实施卫生与 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的主要原则之一,开展PRA工作是遵守SIS协定及其透明度原则的 具体体现。SIS规定各成员有权采取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但要以科学为依据,并且要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来确定。在没有相关国际标准的情况下,成员方采取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必须基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结果。1.2.2 PRA是植物拴疫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之一 PRA是检疫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制定检疫措施的基础,是检疫措施国际化和检疫决 ·李友莲(1943一).女.汉旗,山西大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昆虫分类与生物学研究 E—marl:butterfiycoeo@eyou.COIllo 206 农林昆虫及其防治 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1.2.3 PRA是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科学基础 某种有害生物是否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通过PRA进行其传人、定殖、扩散的可 能性和经济重要性等方面的研究后才能确定。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所公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大都通过或正在进行PRA口’。、 1.2.4 PRA可保持植物检疫的正当技来壁垒作用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现代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人为设置贸易障碍、推行贸易保护的最有 效方法之一。为打破以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为特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优势产业,许多国家尝试通过制定一定标准的风险分析标准化政策,以此力争在双边或多变贸易谈判中占得先机。世贸组织则要求检疫决策要有科学的评价为基础,而PRA能够为之提供科学依据,PRA不但使检疫措施科学化,而且使之合法化。因此,PKg.可保持植物检

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及对策的展望

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及对策的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对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及对策诉述,展望未来对抗入侵生物。 关键词:现状危害对策展望 外来生物入侵被认为是仅次于生境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濒危以至丧失的第二大原因,它们既能破坏生态系统结构,也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在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遭受了外来 害生物的危害, 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 每年可达1 198176亿元。 一、外来入侵林业有害生物的现状 1.1种类增加,批次增加 截至2004年,我国的外来人侵物种有283 种, 其中动物76 种, 植物188种, 微 生物19种。在林业行业,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和危害的形势也十分严峻。2003 年全国开展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显示, 外来入侵的林业有害生物34种,其中害虫 23种,病原微生物类5种,有害植物6种。在28种从国外(或境外) 1980年以后入侵的林业病虫害中,有10种是21世纪以来传入的。 1.2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不断增大 我国每年发生林业有害生物1 067万hm2 左右, 外来入侵的约280万hm2 , 占26%; 1980年后入侵的林业病虫害种类发生220多万hm2 , 约占外来林业病虫害发生总面 积的80%。此外,外来有害植物中的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已达553万多hm2。 1.3外来有害生物对生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外来入侵种通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 排挤本地物种的生存,甚至分 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使当地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不仅造成巨大 的经济损失,更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松材线虫自1982年在我国大陆发现以来, 已累计致死松树5 000多万株, 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以及黄山、庐山等风景名胜区周边已经发生了疫情;紫茎泽兰生长的地方,其他杂草很难生存,树木生 长也受影响,家畜误食后会致死。[2] 1.4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的态势加剧

生物入侵

1.入侵具有的特征:①生态适应能力强。②繁殖能力强。③传播能力强 2.被入侵环境的特点:①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②缺乏自然控制机制。③人类进入频率高。 3.入侵潜力:外来种的特征之一,物种所有的内在入侵能力,受干扰程度以及物种抗干扰能力的影响,适应性强和耐受性强的有较大的入侵潜力。 4.繁殖压力:到达某一地区繁殖的数量,不同区域繁殖压力不同。 5.群落可入侵性:易受外来种攻击的程度,用于评价某群落或地区易遭受生物入侵的程度,又称“易感性” 5.生物入侵与被入侵生物群落关系的理论假说:①多样性阻抗假说:结构简单的群落更容易入侵,比较简单的植物和动物,说达成的平衡更容易被打破。②天地逃避假说:3个特点:a.天敌是植物群落的重要调节者、b.天敌对本地种比外来种有更大抑制作用、c.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而提高种群的数量。③空生态位假说:(4)资源机遇假说(5)干扰假说(6)生态位机遇假说。 6. 空生态位假说:物种对一个群落的入侵,其成功在于它占据了一个空生态位。相反则会失败,因为所有的生态位都已经被占据了。 7. 资源机遇假说:一个植物群落的未被利用的资源量什么时候增加了,它就变得更易于被入侵了。生物入侵的过程依赖于资源量,但欲达到入侵的成功,还需要有足够的入侵种的个体。 8. 干扰假说:人,或者人们驯化和迁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对环境造成突然的、剧烈的干扰,有可能促进入侵 9. 生态位机遇假说:资源、天敌和物理环境这3个因素决定一个入侵者的增长率。这3个因素都是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一个物种对这些因素的时空变化的反应如何,决定了它的入侵能力。 10.外来种容易侵入的区域 (1)重要的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两侧(2)人为干扰严重的森林、草场(3)物种多样性低、生境简单的岛屿、水域等(4)受突发性自然干扰(火灾、洪水破坏)后的生境 1水花生的生物入侵,蔓延特点:1.强大的繁殖功能2.较宽的生态位3.水域富营养化的影响 2入侵的危害:1.破坏生态平衡(破坏水域中的水域多样性,eg云南滇池)2.堵塞航道,影响航运(承载人的能力强,不至于下沉)3.降低水流速度,影响防洪4.影响水产品产量和质量(鱼类因缺氧而死亡)5.滋生蚊虫,污染环境(消除不干净,会腐烂) 3水葫芦的防治:1.物理防治措施,人工和机械打捞。缺点:费用高,费时费力2.化学控制:除草剂:草甘膦,克天综,恶草灵,敌草快归,2,4-D缺点:使用除草剂后会腐烂,从而导

澳大利亚美洲大陆非本土生物入侵途径影响和启示

澳大利亚美洲大陆非本土生物入侵途径影响和启示 作者:张松柏吴降星单位: 宁波市植物检疫站( 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近几年来, 多种非本土生物在中国各地蔓延, 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全球范围来看, 非本土生物入侵问题由来已久, 且以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为甚。 一、入侵历史和途径 1. 入侵历史澳大利亚、美洲大陆与旧大陆的物种交流是从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开始的。最初主要是一些驯化程度较高的动植物。如美洲印第安人驯化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陆地棉等农作物和旧大陆的小麦、大豆、甘蔗及一些牛、马等驯养动物, 这些物种的广泛传播使各大洲共同分享了人类文明成果, 促进了全球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 随着欧洲移民大量流入, 给这两大陆带入了更多的新物种,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据历史学家研究, 美洲印第安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殖民者的刀枪, 而是带入的疾病。本土居民由于缺乏对天花、鼠疫、麻疹等旧大陆疾病的抵抗力, 造成了病害的流行和人口锐减。最早引起人类广泛关注的非本土生物为害问题是澳大利亚的兔灾。欧洲野兔是1859 年从英国流入澳大利亚的, 是众多外来动物中的后来者。最初仅有24 只, 作为娱乐性捕猎的对象。由于野兔繁殖极快, 再加上没有天敌, 1891 年已遍及整个澳大利亚, 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2. 入侵方式在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存在的非本土生物种类不胜枚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本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生物的入侵方式或途径多种多样, 但从人类的主观愿望和所起的作用上来看, 不外乎主动引进和偶然带入2 种类型。 ( 1) 主动引进非本土生物的目的。人类有意识地进行大陆间物种交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目的。在殖民者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他们的生活离开了原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切, 特别是赖以生存的动植物, 必然会产生一种引入故土熟知的动植物的渴望。同时, 殖民者为了利用殖民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满足建立产业基地的需要。作为家畜或役畜的猪、牛、山羊、马等动物和作为农作物的小麦、大豆和甘蔗等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其次是娱乐或观赏目的。如娱乐性捕猎目的引进的野兔和欧洲红狐狸、垂钓目的引进的多种鱼类、各种花卉等。甚至有人还为了消除对故土的思恋, 引进了包括欧掠鸟在内的莎士比亚作品中的18 种欧洲鸟类。 第三是生物控制或水土保持目的。在两个大陆的开发过程中, 为防止无意或有意带入的生物的蔓延,或控制本土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不同时期引进了多种生物。如为控制老鼠引进的猫、獴和狐狸, 控制虫害引进的家雀、蟾蜍, 控制蚜虫引进的七星螵虫, 甚至还有为控制澳洲野兔引进的家兔病毒。柽柳则是美国中西部地区作为水土保持目的引进而泛滥成灾的植物。 第四是科研目的。如横扫美洲大陆的“杀人蜂”是巴西的一位科学家为选育蜜蜂品种而引进的26 只非洲蜜蜂蜂后不慎逃逸, 与当地的蜜蜂自然杂交形成的。舞毒蛾是1869 年一位昆虫学家为选育家蚕品种从法国引进的。 ( 2) 偶然带入非本土生物的途径。除老鼠等少数脊椎动物外, 偶然带入的非本土生物以低等生物居多, 主要有3 条途径: ①运载工具: 老鼠和蜥蜴等是最早通过交通工具入侵的几种动物。 最近一个世纪, 随着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依靠交通工具引入的生物数量也迅速增加。如通过船舶的压载水带入的斑纹贻贝、亚洲虎蚊和中华绒螯蟹等动物, 通过货物托盘、包装箱等木制品传入的亚洲天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1、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 历史上,外来物种引入某一地区及由其引起严重后果是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历史而被人们所知晓的。从公元1500年起,随着欧洲海外扩张的进程,欧洲人把猪、牛、羊、马等牲畜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当这些动物逃跑变野后,它们在各种各样的居住地内很快地散布开来。不可否认,这样的物种迁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非本地物种的引入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就会严重危害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害生态环境。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

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 2、植物的迁徙伴着病虫害外来的植物也会对当地的物种产生影响: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1769年时只有三种外来植物,但过了一个世纪,外来植物就达到91种,欧洲植物占到了当地植被数量的一半。刺梨是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亚的,为的是提供树篱。它很快就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疯长开了,形成了超过六英尺高的障碍。到1925年,有6000万英亩的土地受到影响,这些地区有一半的土地除刺梨外其他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最后,靠着引进南美的毛虫──它们以刺梨为食,刺梨才在一定的区域内得到了控制。3、中国的“狼来了”: 近段时间以来,一种出现在南宁观赏鱼市场上的热带小鱼在广西成了有关部门追捕的对象。这种外形优美,色彩艳丽的热带小鱼名叫“食人鲳”,食人鲳又称“水中狼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食人鱼”。食人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性情暴烈,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即使是在它的原产地南美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生物。据有关报道,每年在亚马逊河流域,每年就有1000多头水牛被食人鲳吃掉,而食人鲳攻

谈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第26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9月 Vol. 26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Sep. 2004 ────────── 收稿日期:2004-04-08 作者简介:李子田(1963-),男,唐山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从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72 - 谈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李子田,郝瑞彬,沈 方 (唐山师范学院 地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论述生物入侵的概念、危害、途径以及防治措施,旨在引起世人对生物入侵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生物入侵;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Q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5-0072-03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个热点。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确定每年的12月29日(根据第55届联大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每年的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唤起世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新世纪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物种的管理”,这表明人类已开始广泛关注生物入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生物入侵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受入侵生物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将付出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代价。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进步也会产生深远影响。以下就有关生物入侵的相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 生物入侵的概念 一种生物以任何自然或人为作用的方式传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并在那里繁殖,建立自然种群,这种生物被称为外来种。如果外来种在当地适宜气候、丰富的食物供应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条件下,得以迅速增殖,并形成对本地物种的生存危胁,就称为生物入侵。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外来种都是有害的,只有那些危害或可能危害本地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的外来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病原体等)才是有害的。根据联合国环境问题委员会(SCOPE )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研究,在已被确认的外来物 种中约有10%是对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的。 2 生物入侵的危害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新区后,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适宜的生态位,种群迅速增殖、扩大,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这是一个生态学过程。生物入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危害和生态安全的破坏。 2.1 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外来生物在新的生境中或是没有天敌的抑制而迅速增殖,或是通过与本地物种争夺生存空间、捕食本地物种等方式,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本地物种多样性。例如,河鲈是生活在欧洲和我国额尔齐斯河水系的肉食性鱼类,但当它入侵新疆博斯腾湖之后,由于缺乏天敌,大量繁殖,鱼群大肆掠食其他鱼类,导致该湖特有名贵鱼类——新疆大头鱼和原来生活在湖中的鲤鱼等其他鱼类绝迹(陈宜瑜,1990)。尼罗河河鲈引进非洲维多利亚湖之后,导致该湖300种鱼类中的70%消失。云南洱海原产鱼类17种,引入了13个外来种后,目前原有17种土著鱼中已有5种濒于灭绝;凤眼莲(水葫芦)作为观赏植物、饲料和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从美洲引进后,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结果成了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由于它的作祟,造成滇池水域面积缩小,鱼类从68种下降到30种(王献溥,1999)。此种例子极多,不胜枚举。由此也充分说明,生物入侵确是一个影响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强大因素,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外来种在其侵入区内,除了直接的生存竞争对当地生物多样性进行干扰外,还通过改变植物初级

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是什么

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是什么 大多数外来种的传入与人类活动有关.在对外交往中,人们有或无意将外来种引入了我国.但也有一些入侵种类属于自然传入,与人类活动无关或没有明显关联,那么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是什么? 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 有意传入:从国外引入植物的主要目的是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植物引种为我国的农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人为引种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根据资料统计, 截止1970年,由原产世界各地引种到我国来的植物837种,隶属于267科,约占我国栽培植物的25%~33%.这些植物区系包括印度一马来西亚区,新热带区的中美洲(包括墨西哥),欧洲西伯利亚地区,非洲亚区,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地中海亚区,伊朗-土耳其地.另外近20年来,随着对外经济和科技交流的日益扩大,外来入境植物(包括杂草)数量也大为增加,但由于人力缺乏及工作难度大,再加上人们对一些植物引入后所产生的利弊看法不一,到目前为止很难得出有多少种类是人为引种所带来的有害植物的准确数据.这些植物引入后的主要途径有牧草、饲料、观赏植物、药用植物、蔬菜、草坪植物和环境保护植物等.

虽然我国在生物防治害虫和害草中,曾引进很多天敌昆虫,但目前并没有这些天敌昆虫带来危害的报道。 需要强调的是人们的一些不科学的思想意识往往加重了外来种的入侵.有的人认方“外来的就一定比本地的好”,不加分析地盲目引种.如目前草坪引种、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大量引入外来种,不注意充分利用本地种,很可能导致入侵种种类增加、危害加剧。 提醒您:外来物种的危害非常大,因此大家一定要多了解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有哪些相关的外来物种知识来保护自己。另外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生物灾害知识与自然灾害知识可关注本站。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和防治办法

人类活动与生物入侵的影响 ——谈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和防治办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今天,全世界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现代化的便利交通,使我们的交流更加容易。但与此同时,外来生传入扩散的风险,也随着市场全球化,国际贸易、旅游、观光的增加而快速增大。的确,生物入侵已随人类活动的扩大而在全世界蔓延,近年来,我们不断听到生物入侵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例。外来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已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21世纪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入侵的重视。我国也是遭受生物入侵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给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本文将就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着手,分析生物入侵给我国造成的重大损失,然后着重探讨如何有效防治生物入侵的方法,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案,旨在号召大家共同努力,献技献策,减少生物入侵的损失,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安全。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损失防治方案 什么是生物入侵呢?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Elton,1958)①。其实,并不是所有外来入侵物种都会引起灾难。外来物种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外来入侵物种往往会在林业、园林、园艺绿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美国加州70%的树木、荷兰市场上40%的花卉、德国的1000多种植物都来自我国;我国华南与华东沿海地区构筑的“绿色长城”的澳大利亚木麻黄,是我国重点森林生态工程和环境建设不可缺少的外来物种②。外来物种的有利影响的一面不是通常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物入侵。当外来物种在新区域爆发式繁殖,对当地物种的正常生存造成影响并难以控制时,就实现了其不利影响的一面,从而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生物入侵。 那么,生物入侵有那些具体危害呢?概括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的方式改变食物链的组成和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危害。如原产美洲的紫茎泽兰于上世纪40年代从缅甸传入云南,如今已经在我国西南地区蔓延成灾。导致当地草场、林地退化,其它物种 ①张恒庆主编《保护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161页 ②张恒庆主编《保护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162页

生物入侵者的例子及解决方法!

生物入侵者的例子及解决方法! 生物入侵者的例子及解决方法生物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悬赏点数10 该提问已被关闭4个回答匿名提问 2008-11-19 19:19:26 生物入侵者的例子及解决方法最佳答 案liangcx69 2008-11-19 19:20:50 外来生物入侵一、生物入侵的概念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来生物它指的是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 过去或现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植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植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而外来入侵种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外来入侵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 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二、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外来入侵动植物种类的系统报道据有关文献查证目前 已知我国至少有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与外来入侵动植物相比我国对外来微生物种类的调查更为少见。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有11种。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每年以0.11.1的速率在急剧减少。这种生物多样性的极度锐减除了人类大规模开垦土地导致自然生境快速丧失外它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生物入侵。

随着全球化、商业和旅游的增长以及对自由贸易的重视有意或无意地为物种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数千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作为天然屏障为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提供了进化所必须的隔离环境。然而在短短数百年间全球各种力量结合在一起使这些阻隔失去效用外来物种横越千里到达新的生境成为外来入侵。外来入侵种不仅威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与灭绝而且瓦解生态系统的功能降低人们基本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水平受入侵物种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将付出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代价。入侵物种形成广泛的生物污染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影响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为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沙丘以及重建生态系统而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有的地区过度盲目地引进了大量生长区短易于管理更能适应环境的外来物种然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盲目地引进是要付出代价的它们正在逐渐排挤。取代当地物种并且不断扩大到自然和半自然地区并影响到那里生态系统的种类和功能进而引起当地居民自然资源保护者水源管理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矛盾。人类及其经济和非经济活动是外来种入侵的主要动因特别最近500年加速了生境丧失和物种灭绝的速率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胁迫这种破坏是长期的、持久的。 三、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大多数外来种的传入与人类活动有关。在对外交往中人们有或无意将外来种引入了我国。但

生物入侵

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生物入侵的模式有哪几类? 1)自然入侵2)人类辅助入侵3)屏障去除后的入侵4)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5)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物种6)有意引入 3.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最后能否成为入侵种的因素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1)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的自身特点①生态适应能力强②繁殖能力特强③传播能力强;2)该环境是否可被这个物种入侵①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②缺乏自然控制机制③人类进入的频率高 4生物入侵的理论假说有那几点并解说其要点 1)多样性阻抗假说要点:结构简单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入侵越难 2)天敌逃避假说要点:①天敌是植物种群的重要调节者;②天敌对本地种比对外来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③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提高种群的增长.3)空生态位假说要点:生物阻力小4)资源机遇假说要点:有可利用资源,入侵种与本地种不存在强烈竞争。5)干扰假说要点:干扰后创造了空生态位6)生态位机遇假说要点:外来入侵种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多种机遇的综合协同或拮抗所造成的。 5导致当代世界物种灭绝和濒危的主要因素 三大因素:1)外来入侵物种2)生态环境破坏3)砍伐或捕获 6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的威胁:1)入侵种侵袭可使生物多样性丧失2)破坏景观生态的自然性与完整性3)竞争并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4)危害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7入侵模型:公式E=IS 式中E——给定区域中外来种的数量;I——外来种引入的数量;S——外来种的存活率。I=Ia+Ii式中Ia——偶然引入的外来种数量,如因自然扩散或环境污染不慎引入;Ii——有意引入的外来种数量,如因农业生产或园艺观赏的需要而有目的地引入。S=SvShScSm式中Sv——外来种同土著种竞争灭绝后的存活率;Sh——因草食动物和病原体而灭绝后的外来种存活率;Sc——定居过程中因意外事件(如干旱等)而灭绝后的外来种存活率;Sm——不适应环境而灭绝后的外来物种存活率(如热带种释放到温带中、陆地种释放到水环境中、潮湿地区种释放到干旱环境中等的不适应性) 8影响群落可侵入性的五大关键要素 1)进化历史2)群落结构3)繁殖体压力4)干扰5)胁迫 9简述我国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的表现 1)涉及的面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有入侵物种,即使是偏僻的山区或自然保护区也或多或少地能找到入侵物种。2)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水域、农业区、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外来入侵物种,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的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3)涉及的物种种类繁多。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高等和低等植物、细菌与病毒等。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10.列出几个重要的新型病毒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1)马尔堡病毒2)SARS病毒3)拉沙病毒4)埃博拉病毒5)艾滋病毒6)第IV级病毒 第IV级病毒的出现实质上是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恶果。那些微小的第IV级病毒本来潜藏在森林生态深处的特殊黑暗角落里,在历史上它们未曾侵袭过人类,而是人类肆无忌惮的活动干扰了它们栖息的自然环境,扰乱了它们的安宁,于是它们才报复和侵袭人类。不管表面现象如何,第IV级病毒是很少自动或主动“出现”的。 由此可知,自然生态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衰减与丧失使病原体失去了原有宿主,它们

八年级语文上册4.19生物入侵者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措施素材新版新人教版

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措施 有关专家建议,为防止国外有害物种进入国内,目前应优先开展以下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强对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外来入侵物种的安全管理;开展全国范围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查明我国外来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作用,建立外来物种数据库;分析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建立对生态系统、环境或物种构成威胁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管理程序;逐步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系统;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意识;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识别、防治技术、风险评估技术、风险管理措施的培训。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加强立法,并要严格执法。现有的动植物检验检疫等相关条例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在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方面要单独立法,从源头做起,从初期做起,使法制健全。如,外来物品引入时要论证,夹带的植物、水果都要通过法律规范严格检验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要对人们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使其有守法意识。 第二,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信息网络、参加国际研讨会进行讨论和交流,看各国外来生物入侵趋势,对目前世界上造成危害较大的动物、植物、昆虫要格外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外来物种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是入侵,对于那个国家是原产地。原产地国家对于该物种的认识和治理的办法,对于被入侵国来说是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要借鉴某一国家治理某种入侵生物的方法和经验。 第三,提高警惕,要有前瞻性。一旦预测到什么物种近几年来可能会入侵某地区,就要及早了解,早采取措施,防止传入,并做好一旦进入我国,就要快速控制和治理的准备。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伴随者人类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全力拯救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当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范措施

外来xx的危害与防范措施 [ 《河北农业科技》点击数:1083更新时间:10月27日文章录入: admin] 入侵是指物种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引入其他地区,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现象。 ,目前我国已知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23种入侵微生物。其中对农、林、牧、渔业造成了严重危害的外来植物至少有58种、外来动物约40种、外来微生物11种。 的方式 生物入侵主要是通过人为的引种、贸易及旅游等活动的无意识带入和自然力的传播等途径进入我国的。例如调运带病毒的种子、苗木、农产品及包装材料,甚至通过邮局寄送农产品造成病虫远距离 带来的危害 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 种形成单优势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比如原产南美洲的紫茎泽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导致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 害频繁爆发,对农林生产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林业入侵害虫严重发生,危害面积每年达150万hm2;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每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难以控制的局面。据统计全国主要外来物种造成农林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574亿元。

康。外来生物入侵不仅给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比如豚草、三裂叶豚草现已遍布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其花粉可引起人类过敏。 xx的措施 提高社会的防范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对生物入侵危害性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盲目引进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宣传植物检疫工作的重大意义,为植物检疫奠定良好的基础。 物种引进的管理和风险性评估。科学家向大众敲响警钟: 引进什么样的花草、什么样的树木必须慎重。为了观赏价值或其它目的的引进物种并不是正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其实,当地物种是最适关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方针、政策、方法及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规划和防治方案;负责与有关部门在防止外来有害生物方面的协调与合作,组织开展防止外来有害生物普查、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疫工作。植物检疫是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护农、林、渔业生产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日趋濒繁,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蔓繁重,责任更加重大。要不断加大对植物检疫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植物检疫队伍的建设,让检验检疫部门的工作人员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查明我国外来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作用,重点对外来有害生物的发展趋势,是否需要防治、何时采取防治措施等情况进行预报,然后制定精确的防植保工作方针,在做好外来有害生物监测,搞好病虫害预报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病虫信息传递手段,积极推广“远程数据汇报系统”,提高病虫信息传递处理的自动化水平,提高预警能力。研究来有害生物,积极寻找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识别、防治技术,以对当前生物入侵的蔓延趋势加以有效遏制。 有害生物的防治。对于已侵入国内的有害植物,最常用的方法是人工拔除和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实践表明,生物防治是治理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佳方法,应大力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生物上一篇文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