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

包爱丽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通过文献综述法,从自尊的内涵、特征、影

响因素、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十年来我

国大学生自尊的研究回顾,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研究

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内隐自尊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最早给自尊下定义的心理学家是W.james[1],他在

《心理学原理》中给自尊下定义用了著名的公式“自

尊=成功/抱负”,指出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

于某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之比。Coopersmith认为[2],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做出的并经常持有的评价,他表达

了一种肯定与否定的态度,表明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

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的情感

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的体验[3],,国内学者

普遍认同这一点。

要的关系的反映。顾明远[6]认为自尊以自我意象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是对个人的值得尊重程度或其重要性作出的评价。荆其诚[7]认为自尊是自我感觉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受人敬重的自我概念。在林崇德[8]看来自尊是自我意识中的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魏运华[9]认为自尊是个体在比较过程中获得的积极的情感经验。黄希庭[10]认为自尊即自我评价感,self-esteem即是self-worth,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张静[11]提出自尊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有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或自爱)两部分构成。这些定义虽各有侧重,但都表明:自尊是一种包含着个体自我认知的价格判断,是个体对自身价值、重要性、意义和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12]。

(二)自尊的分类

自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自尊作了分类,下面介绍几种有影响的自尊的分类。

1.从内容上可分为理想自尊(ideal self-esteem)和现实自尊(real or autual self-esteem )。R.E.Bills和E.L.Mclean(1951)认为现实自尊来自个人期望达到的抱负部分。两种自尊之间的差距越大越焦虑;差距越大,个人无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乃至产生心理疾病。

2. 从来源方式上可分为内在自尊(inner self-esteem)和外在自尊(outer self-esteem)。Hales(1979)认为自的尊由内源和外源两个因素组成,其中内源因素指能力感或效能感,外源因素指他人的赞扬。Tafaraodi和Swann(1995)也认为这两个因素不仅是自尊的影响因素,而且实际上还被个体内化为与之相对应的两种成分而构成整体自尊。他们称这两种成分分别为自我胜任感(self-competence)和自我悦纳(self-liking)[13]。自我胜任感是一种个人效能感(a sense of personal efficacy),对应于达到成功的行为和能力,而自我悦纳是一种社会价值感(a sense of social worth),对应于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赞同和接受。

3.从结构上可分为整体自尊(global self-esteem)和具体自尊(specific or differentiated self-esteem)。整体自尊是对待自我的总的积极—消极态度,而具体自尊则是整体自尊表现的局部或部分,如学业自尊、容貌自尊、社交自尊等[14]。

(三)大学生自尊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健康自尊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内部人格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自

尊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1.人格因素

胡军生[15]等对师范类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自尊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外向性和处事太低是影响师范类大学生自尊水平的主要人格特质。外向性反映人际情况中活跃、主动、积极和易沟通,轻松、温和的特点,以及乐观积极的心态。高分者在人际交往中表现活跃、积极,擅长与人交往且容易与人沟通,受人欢迎,以及各方面的乐观和积极情绪,他们有着较高的自尊水平。其中乐观与自尊总分,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乐观的人有着较高的自尊水平,较高的自我肯定和较低自我否定。白丽英[16]等对大学生自尊和人格特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性格外向、活泼开朗、情绪稳定、好强上进、有恒负责、自信敢为、富于想象、自律严谨的大学生更倾于有高的自尊水平;而个性悲观、固执己见、怀疑戒备、紧张焦虑等个性因素则容易导致低的自尊水平。可见,人格是影响大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

2.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影响个体对结

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

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 系 摘要目的探索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方法以“交往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和“自我接纳问卷(SAQ)”,对48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IAS有5个条目阳性率在40以上,IAS与SES、SAQ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1)。结论大学生在社交方面 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焦虑自我接纳 Relationship of social anxiety to self-esteem and self- acceptance in college students Gao Wenfeng,Cong Zhong,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Taishan Medical College,Tai?an,Shandong Province,271000 P.R.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social anxiety to 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 in college students.Method 487 freshmen of medical college were investigated by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 (IAS),Self-Esteem Scale(SES) and 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 (SAQ).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in 5 items of IAS are above 40%,and the IAS is 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SES and SAQ respectively(P<0.001).Conclusion There are some social anxieties in college students,and the 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cial anxie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self-acceptance 社交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形成原因可能与大学生的自尊心理有关[1、2]。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觉。为探索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本文对医学院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本文调查对象为泰山医学院98级新生498人,有效答卷487份。年龄16~23岁,平均18.96±1.00岁(其中男生277名,女生210名),男女生之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个人特质方面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arit)是个人心理思维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亦是个体对压力源的感受或压力源对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个人解决问题之过程有极大的影响。早在1970年,Hornadya和Bunker在《人事心理学》一书中就开始讨论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钱永红(2007)研究指出个体特质对个体的创业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创业意愿。Murry&MacMillan(1988)研究归纳出了影响创业意愿的主要心理特征有成就欲望、内控信念、风险承担倾向、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风格、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选择等,以上特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下面是就每种特质相关研究的归纳:第一、冒险精神。人们通常认为创业者是些喜欢冒险的人。对于冒险性的测量可以分为投射法和自陈法两种方式。对以往采用自陈法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的冒险性高于非创业者(J.Miner&Raju,2004;W.Stewart&Roth,2004;张玉利和杨俊,2003)。国内学者张玉利和杨俊(2003)做了有关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包括:(1)个体冒险性和能力经验与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之间正相关;(2)在越有利创业的文化环境和越好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的冒险性就越高,也越自信;(3)企业家个人所具备的创业必须的能力经验越高,其冒险性也越强。 第二、内源控制。Brockhaus(1980)研究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属于内控型人格。他们习惯于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生活。 第三、风险承担。许多学者想要探讨创业家是否比一般经理人更为偏好风险,其中以Brockhaus在1980年进行的研究最为具有代表性。Brockhaus将创业家与经理人分为两组,透过许多与实际商务行为相同的情境模拟,来观察二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但这项实验的结果却指出,创业家与经理人的风险偏好并无显著差异(李乾文,2004)。计划行为模型方面 许多学者认为人们在采取具体行动之前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倾向(Intention),而这一倾向反过来又会决定具体行为。Bird(1988)指出新企业的成立需要投入时间制定详细的计划,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很适合用于创业意愿的研究。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模型(TPB),他指出创业意愿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第一、创业态度。Brayfield&Crockett(1955)首次解释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而学者Cialdini等和Cacioppo(1981)进一步做了实证检验,证实了态度与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Shapero(1982)的研究,独立、财富、挑战等都将影响创

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

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 自尊(self-esteem)属于自我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一般自我或特定自我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也是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这种需要与追求如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信心,觉得自己有价值等;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对人的生活来说“自尊是你能够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礼物——也包括你自己。对于获得健全的头脑、丰富的学识及幸福的生活来说,自尊至关重要。”(P4) 一、自尊:生命适应的心理根源 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有自尊的,正如人类并非一开始就有自尊一样。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自尊乃是人在对各种环境压力(包括生态学压力和社会压力)的反应过程中获得的,是生存适应和社会适应的必然结果。对于个体而言,自尊同样也是其自身适应生存、适应社会环境所必需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生命适应的心理根源。

首先,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基本生存的心理资源。根据有关研究,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较为清晰的自我尊重情感,如犯了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不愿被人当众训斥等。①这种社会性情感的产生是重要的,因为在自尊产生之前,儿童基本上还处在生物人的阶段,尽管语言和一些初级的认知能力已经发展起来,儿童可以进行初步的社会交往,但还不会主动地、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去适应社会和他人的要求,还不会在体验自我的情感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儿童在这一时期除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一些初级的社会需要(如依恋)外,并没有清晰地自觉自己人之为人的荣辱和价值,其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物人的发展,这与动物的生活仍然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换言之,如果没有自尊,没有对自我的一种自觉的情感判断,即使儿童具一定的自我认识的能力,也很难去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就像一个不知道疼痛为何物的人终将会被伤痛致命一击,一个不“知道”自尊的人同样会因不知道自我保护而失去做人的资格和价值,失去基本的心理和谐,甚至失去生命。在自尊被自觉后,儿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说情感是人作为种的存在所具有的心理现象,那么有关自我情感的有效判断则

大学生创业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 姓名汪传坤 学号 2013213990 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献类型电子文献 检索词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 信息源NoteExpress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 学院:物理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类班级:电信三班 姓名:汪传坤 学号:2013213990 【摘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4年毕业生总量压力更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之往年未就业学生的滚动因素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的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高校引导/社会关注/调查报告

【主题】 1.就业现状分析:前教育部部长周济11月20日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为此,会议决定将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服务年。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依然是热点之一。(参考中国教育在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创业将成为市场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势力。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2.大学生与创业: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3.大学生创业必备条件:首先创业必须先要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业,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带有开拓性的社会变革,是在当今改革开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2012010331 祁琪 一.焦虑 1、前言 焦虑是由D.Epstein和C.D.Spielberger提出的理论。罗洛.梅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旧的生活观、伦理观、价值观逐渐崩溃,人们的独立性丧失了,对自我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因而增加了人们的焦虑。他认为只要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人就足以产生焦虑的体验。爱普斯坦的理论建立在对伞兵的研究上,他发现焦虑是在知觉到极度危险后所产生的无方向的唤醒状态。他把这种状态描绘为极端有害的,并往往导致直接的动机(恐惧),以致造成行动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适应性的作用,当情境(威胁)恶化时,直接行动的可能性就会提高。斯皮尔伯格详细论证、完善了由卡特尔(R.BCattell)提出的状态和特征焦虑的概念,把焦虑分为特征性焦虑和状态性焦虑,其理论不仅可以对焦虑作定性研究,而且可作定量探讨,从而结束了仅在理论上定性研究焦虑的历史,开拓了焦虑研究的新领域。 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种关于焦虑的分类[1]。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焦虑产生于过分的、使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并将其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这是从焦虑产生的根源出发的。这其中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焦虑产生由客观上对自尊的威胁引起,无论这种威胁是外界的危险还是内部的道德与自我行为之间的冲突。我们将这种由现实存在的威胁而引起的焦虑成为正常焦虑。而神经性焦虑则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产生的异常焦虑。 因此,从焦虑的性质上看,我们也可以将其分成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2]。但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正常焦虑的“正常”指的是焦虑的性质,并不是指焦虑的程度,即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客观情境对自尊心的威胁程度。而过敏性焦虑则是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2、焦虑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各个学派从各自立场出发对焦虑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3]。 2.1雅各布森的焦虑理论 雅各布森是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她将本我、自我、超我这一心理结构视为一个能量系统,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而情绪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会伴随特定的体验,焦虑也是其中一种能量释放现象。雅各布森认为:无论选择性释放途径可得与否,自我都必须使多余的能量得到释放,使紧张水平回落到适中状态。因此,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选择性途径释放的,则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非选择性途径释放出去的,则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焦虑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情绪的性质取决于选择性释放途径能否得到,而选择性途径又取决于自我的机能,因此自我是焦虑发展的根源。在雅各布森看来,焦虑是一种结构现象,它是由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张力所引起的,即当自我被迫通过非选择性的释放途径释放多余能量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焦虑又起到信号的功能,它促进自我发展更多的释放途径,以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_左殿升

2010年5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M a y ,2010 第3期(总第145期)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Y o u t h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C a d r e s C o l l e g e N o .3M a y .N o .145 收稿日期:2010-03-22 作者简介:左殿升(1978-),山东泰安人,山东轻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生;李兆智(1980-),山东潍坊人,山 东轻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科级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生;刘泽东(1981-),山东济南人,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左殿升,李兆智,刘泽东 (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摘要: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创业思想渗透性强,课程丰富、形式多样,师资队伍构建合理,含金量高,注重实践,突出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创业与创业教育相分离,创业教育游离于教学之外,创业生态环境差,政策支持缺失,缺乏创业基础,创业意识淡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就业促进 中图分类号:C 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0)03-0063-03 A b s t r a c t :E d u c a 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 o f f o r e i g ne n t e r p r i s e s :h i g h -p e n e t r a t e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t h o u g h t ,r i c h a n dv a r i o u s c u r r i c u l a r ,v a l u a -b l e f a c u l t i e s w i t h p r o p e r s t r u c t u r e ;p r a c t i c e -o r i e n t e d a n df o c u s o np r a c t i c a l i t y .Wh i l e t h e r e e x i s t p r o b l e m s i nt h e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e d u c a -t i o no f o u r d o m e s t i c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s e p a r a t e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f r o me n t r e p r e n e u r t h o u g h t a n d t e a c h i n g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o u s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e c o -s u r r o u n d i n g s ,l a c k i n p o l i c i e s 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b a s i s a s w e l l a s f a i n t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k e yw o r d s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E d u c a t i o n ;E m p l o y m e n t E n h a n c e m e n t 一、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和先进经验 现代意义上的创业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特(S c h u m p e t e r )在1934年提出的,其概念是:“执行一些新的组合,我们称之为创业;执行这些组合的人就 是创业者”。[1](P 73-83) 创业教育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提出的,“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 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2] 国外创业教育开展于20世纪早期,美国是最早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国家。1947年哈佛商学院M y l e s M a c e 教授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M a n a g e m e n t o f N e wE n t e r -p r i s e s ),共有188名M B A 学生参加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这后来被众多的创业学者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创业教育的探索始于美国百森学院,该学院于1978年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创业研究中心,致力于创业教育研究、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德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50年代职业院校的“模拟公司”,这是创业教育中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一, 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和全德雇主协会联合发 起一项名为“独立精神”的倡议,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独立创业的环境,同时要使高等学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在东方,创业教育开始较晚,整体发展落后于西方。亚洲创业教育会议于2005年7月6日在清华大学召开,它是亚洲范围内目前惟一一个有着广泛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以技术创业教育为主题的会议。日本特别重视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把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日本高校于1994年创设的“综合学科”的课程结构中,把《产业社会与人》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印度政府1966年就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1986年在《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创业 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高技能”。[3] 国外的创业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业思想渗透性强,课程丰富,形式多样国外很多高校不仅较早开设创业课程,还积极将创业思想渗透到各科教学和教师教学思想中去。美国高校要求所有教学科目都要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都要传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使学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黄霞妮 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ST-IA T、SC-IA 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 T)和SA-IA T。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1前言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 T以及BIAT。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

摘要: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以及对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对研究其人格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了解大学生一般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找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的方法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大学里抽取200名人为研究对象。文科各100人,请本专业的学生把编好的问卷在下课期间向不同年级(一至四年级)、不同专业(文科、理科)的大学生发放,并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要求,问卷当场收回。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自我意识;中介作用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ir interpersonal skills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Students understand contemporary interpersonal trust status for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ntal Healt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guiding.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general status quo mediating role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order to find way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elf-awareness of the role of the intermediary approach provides the basis. In this study, a random sample of 200 celebrities extraction method for the study from the university. Arts 100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成长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往往要经历一些挫折, 有时甚至是严重挫折。学术界长期以来致力于发现危险因子与何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相关联,却忽略了对另外一种情况的考察,那就是,尽管有一些人儿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长 大成人后却功能完好,甚至还很优秀。最早对传统研究提出的挑战的,被认为是Rutter1972 年所做的有关母爱剥夺的研究综述,报告了个体差异的现象与证据。其后由于Norman Garmezy等人20世纪80年代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儿童弹性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文试图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介绍,并提出作者认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心理弹性的定义作为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概念,在国内外至今没有一 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国内研究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 、“恢复力”、“复原力” 和“压弹”等。本文暂采用“心理弹性”这种译法。国外研究者们对resilience 的定义各有偏重,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如

MastenA.S. (2001) 认为“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 。 能力性定义: 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 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Werner E. E. (1995)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 ;“ 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 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 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如APA Help Center (2002) 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 ”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 ,“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 。 尽管各位研究者,对心理弹性从不同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大多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都公认心理弹性的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1)个体遭遇逆境;(2)个体成功应对(或适应良好) 。 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因素在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特别是在心理弹性的早期研究中,危险性因素( risk factor )和保护性因素 ( protective factor ) 是不得不提到的两个相关概念,它们贯穿

【开题报告】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开题报告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部分,肩负重大的社会责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大,大学生这一群体也受到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问题日趋增多。 国内外大多有研究证明了自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主要是作为一种缓冲焦虑的机制而对心理健康起到保护的作用。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社会行为结果进行推断和解释原因的过程。个体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究其原因都有不同倾向的归因,倾向于内控归因的个体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能控制事情的发生发展与行为的后果,倾向于外控归因的个体更相信命运、运气等因素对行为后果的影响。 韦纳认为内外控的归因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与外控者相比,内控者更注重自我对事件的控制能力,是社会适应的良好表现。 利用对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联系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健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整体心理状态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研究自尊水平对归因方式的相关联系及其相互影响。主要包括内容: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2.1自尊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2.2归因方式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3.1研究思路 3.1.1研究模型 3.1.2研究假设 3.2研究工具 3.3数据分析方法 四、数据分析 4.1样本的基本情况 4.2人口统计学因素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分析 五、结论和建议 5.1假设结论 5.2研究结果 5.3研究不足 5.4提出建议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本研究采用量表作为问卷,对杭州地区的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 采用Rosenberg的SES自尊量表,对大学生自尊水平进行测量。同时,采用多维度-多归因量表MMCS,共48题,包含两个维度,针对学生的学业成就24题与人际关系24题,从这两个维度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测量。 调查对象确定为江浙沪地区的本科大学生群体,分为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镇乡村不同群体,计划有400名大学生进行上述量表的问卷调查。 结合两个量表的数据,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同时结合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不同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差异情况。 四、参考文献 [1] 赵莹, 吕勇, 吴国来. 大学生学业失败归因特点与自尊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9, 7(1): 67-70 [2] 田录梅. 不同归因方式的诱导对自尊不同学生失败后测验成绩的影响. 心理学发展与教育,2003,4 (1):62-65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大学生为解决就业压力过大的严峻社会问题,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与个人追求,不断向自主创业领域寻求突破。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受到了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类,总结相关经验与不足。研究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主要包含创业教育现状和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两个方面。其次是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开展论述。然后总结归纳了大学生创业政策内涵,主要涵盖创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基本内涵、分析框架和实施模式四个方面。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研究综述理论研究 创业是在当前就业困境环境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积极推行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与创业环境。大学生主动探索创业,在推动就业,提高自身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但尽管其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外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依旧存在不足。本文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1] 育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旨在寻求推进大学生创

业的最优对策。[2] 一、大学生创业研究概述 2004年至2013年,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论文共计约77888篇,各年研究成果数量所占比例大致如下表所示: 从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是呈现递增趋势的,并且自2008年起有了更热的关注度,增加的趋势越来越大,稳定在较高水平。这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创业情况正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客观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研究的重要性。 由数据可得出,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愿以及大学生创业政策三方面,除此以外,还涉及针对创业环境、创业障碍等方面的研究。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其内容不仅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模式、实现途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涉及高校、政府、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同样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关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通过不同研究方法得出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创业意愿。创业政策研究主要讨论了政府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重点针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三大视角,综合分析大学生创业研究现状。[3] 二、大学生创业典型做法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各地区、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方式,从资金、政策、教育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6), 971-97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74989231.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74989231.html,/10.12677/ap.2019.96119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Basic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Self-Esteem Xinyuan Peng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 Shanghai Received: May 22nd, 2019; accepted: June 6th, 2019; published: June 13th, 2019 Abstrac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basic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re agency and communion, which cover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s: ability and enthusiasm, reflecting two core chal-lenges in social life.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gradual deepening. Although many inconsistent results have been found,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is also affected by cultural background, age, gender and other factors, most researchers still believe that agency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and in-fluence on self-esteem.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such localization, cultural universal-ity and naming should be noted. Morality may also b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cogni-tion. Keywords Social Cognition, Agency, Communion, Self-Esteem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彭馨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5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6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13日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2010年5月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May,2010 第3期(总第145期) 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 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o .3May .No .145 收稿日期:2010-03-22 作者简介:左殿升(1978-),山东泰安人,山东轻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生;李兆智(1980-),山东潍坊人,山 东轻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科级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生;刘泽东(1981-),山东济南人,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左殿升,李兆智,刘泽东 (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摘要: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创业思想渗透性强,课程丰富、形式多样,师资队伍构建合理,含金量高,注重实践,突出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创业与创业教育相分离,创业教育游离于教学之外,创业生态环境差,政策支持缺失,缺乏创业基础,创业意识淡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就业促进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0)03-0063-03 Abstract:Educati on experience of foreign enter p rises:high -penetrated entrep reneur thought,rich and vari ous curricular,valua 2ble faculties with p r oper structure;p ractice -oriented and f ocus on p racticality .W hile there exist p r oble m s in the entrep reneur educa 2ti on of our domestic college students:separated entrep reneur fr om entrep reneur thought and teaching,disadvantageous entrep reneur eco -surr oundings,lack in policies and entrep reneur basis as well as faint entrep reneur consci ousness .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Entrep reneur Educati on;E mp l oy ment Enhance ment 一、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和先进经验 现代意义上的创业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 )在1934年提出的,其概念是:“执行一些新的组合,我们称之为创业;执行这些组合的人就 是创业者”。[1](P73-83) 创业教育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提出的,“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 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2] 国外创业教育开展于20世纪早期,美国是最早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国家。1947年哈佛商学院Myles Mace 教授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 课程—《新创企业管理》 (Manage ment of Ne w Enter 2p rises ),共有188名MBA 学生参加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这后来被众多的创业学者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创业教育的探索始于美国百森学院,该学院于1978年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创业研究中心,致力于创业教育研究、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德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50年代职业院校的“模拟公司”,这是创业教育中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一, 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和全德雇主协会联合发起一项名为“独立精神”的倡议,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独立创业的环境,同时要使高等学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在东方,创业教育开始较晚,整体发展落后于西方。亚洲创业教育会议于2005年7月6日在清华大学召开,它 是亚洲范围内目前惟一一个有着广泛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以技术创业教育为主题的会议。日本特别重视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把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日本高校于1994年创设的“综合学科”的课程结构中,把《产业社会与人》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印度政府1966年就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1986年在《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创业 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高技能”。[3] 国外的创业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业思想渗透性强,课程丰富,形式多样国外很多高校不仅较早开设创业课程,还积极将创业思想渗透到各科教学和教师教学思想中去。美国高校要求所有教学科目都要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都要传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使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