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节超声引导下穿刺--超声介入-很细--值得收藏

关节超声引导下穿刺--超声介入-很细--值得收藏

关节超声引导下穿刺--超声介入-很细--值得收藏原作者:James Collins, Robin Smithuis and Matthieu Rutten

本文介绍了关节注射超声引导的诊断和治疗的应用。超声是盲法、透视、CT引导下穿刺的有价值的替代方法。

肩关节

盂肱关节

前路途径在前路方法中,患者仰卧仰卧,伸出的手臂外旋(图)。超声探头在腹侧平行于肩胛腱的长轴放置。探头侧的灰线表示长轴。

如果使用直径为21号或更细小的针头,则不需要局部麻醉。由于抽吸物的高粘度,可能需要使用较大的钻孔针,在这种情况下,指示局部麻醉。为了便于注射药物或对比剂,可以在针和注射器之间使用连接管,注射器由助手保持和管理。

使用22号针,针连接到包含造影剂的50mL注射器,由助手保持,在适当的针位置注射15-20mL造影剂时,针垂直于肱骨头的内侧边缘前进,穿透肩胛腱。

如果刺中肱骨头的软骨,针应该拉回1或2毫米,稍微倾斜大约

15?,然后前进切向与头部进入关节,针的斜面朝向关节(图)。不应该感觉到注射阻力,并且应该看到对比剂自由进入关节并且存在于肩胛下凹部中。

后路方法 A.针处于关节内位置,其中尖端在下筋膜(ISP)和后盂唇(L)下面并且接近肱骨头的透明软骨(星号)。B.相应的尸体标本部分显示最佳针迹(白线)。C. 15毫升注射对比剂后声像图。针在关节内正确位置可以在注射期间实时可视化,但是也通过由关节内注射的流体在后盂(箭头)的“逗号”样构型来确认。

肩峰下滑囊

肩峰下- 三角肌囊是滑膜内衬空间,其不包含可观察到的或仅很小量的流体。滑囊由两个法氏囊叶组成。外侧和内侧叶分别与三角肌筋膜和肩袖融合。滑囊叶可以容易地彼此滑动,从而便于肩部的运动范围。盲性肩峰下注射药物到肩峰下囊中是全科医生和矫形外科医生经常进行的治疗。错过肩峰下囊肿的注射发生率为12%至70%。

肘关节

对于肘的注射,患者仰卧,臂在90°弯曲,升高并搁置在垫子上。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之间的关节间隙很容易触及。手必须是旋前或可以变成拇指向上的位置,以最大程度地打开关节。

探头被放置在关节可视关节间隙。针(22号,30mm)在关节的背外侧朝向朝向桡骨头的关节表面的关节空间以微小的头尾向角指向。

当看到已经进入关节并且感觉到径向头部的软骨时,针被稍微拉回,以确保斜面从离开软骨并且面向关节。注射5-8mL的造影剂。不

应感觉到注射阻力。

腕关节和手

桡腕关节患者仰卧,手腕靠在45°海绵或卷起的毛巾上。在一些情况下,将手腕保持在尺骨偏离中可能是有帮助的,以便更多地打开关节空间。

在超声波上识别桡骨和舟骨之间的空间。在超声引导下,将23-25号,30mm针推进到指向半径的关节表面的关节中,直到感觉到与桡骨接触。在确保针的尖端没有刺入软骨中,注射2-4mL对比度。针的斜面面向关节空间,并且看到对比度流入关节。

下尺桡关节(DRUJ)

线性阵列探头轴向定位在远侧桡骨和尺骨上。沿着探头的短轴,从尾部方向从近侧指向远侧插入23-25号,30mm针。根据注射期间的压力注射总量为0.5-1mL。

腕,腕掌和指间关节

医生和专科医生通常在小腕关节和手指关节进行关节内穿刺和注射,以减轻关节积液或注射药物。关节周围注射的失败率和发生频率高:15% - 32%,特别是小指和DIP关节的关节。此外,意外的关节周围的药物渗漏可能影响周围的韧带或腱,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使用23-25号针头的背部方法是优选的。尽管具有18至12MHz的频率的高频线性阵列探头经常用于扫描手腕和手的表面软组织结构,但由于探头体积小可允许更好地接近小的外周接合部。

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已被认为是腰疼和下肢疼痛的来源之一,其被认为是由骶髂关节炎引起的。治疗包括关节内注射皮质类固醇。经常进行诊断注射或阻滞,以区分下背疼痛的可能原因,因为在15-25%中这是由SI关节产生的。

上层骶髂关节注射

轴向定向的探头从第五腰椎的尾部的水平移动,扫描骶骨的背侧表面与中间和外侧骶骨顶,髂骨的臀部表面和第一后骶骨孔。穿刺针沿着探头的短轴插入位于骶骨表面和髂骨轮廓之间的低回声裂隙中。针插入的角度被调整到SI关节的低回声裂隙的方向,其呈现头部更内侧到外侧定向,并且尾侧更垂直定向。

较低的水平骶髂关节注射

从上层,通过中间和侧面骶嵴,在骶骨的背表面和髂骨的臀部表面的描绘,传感器向下移动,直到第二后骶骨孔可见。与上层一样,针插入骶骨和髂骨之间的低回声裂缝中。

髋关节

患者仰卧。腿被保持在微小的内旋和外展,从而缓和局部囊结构的紧张和使髂腰肌腱和囊在中心移出预期的针路径。优选地,使用5-3.5MHz的弯曲阵列换能器,其提供必要的穿透深度。通常,对于平均成年人使用长度为9cm的21号针。在较小的成人或儿童中,可以使用23号5cm皮下注射针。

局部麻醉剂可以在主要注射之前注射,但是这需要额外的操作以及在关节中的非造影流体(麻醉剂)留下较少的空间,使有限的关节空间更小,以及可能的2个穿刺。

可以通过在包含麻醉剂和注射流体(对比剂或药物)的两个注射器之间使用三通连接器,来避免麻醉后换造影剂时引起的以外的脱针。

膝关节

膝关节CT或MR关节镜的适应症是手术后半月板的评估,查询关节内体,评估骨软骨病变的稳定性和评价关节软骨。如果需要治疗,则注射药物,例如皮质类固醇和/或局部麻醉剂。对于注射,我们不使用超声引导,但使用标准的“盲法”程序,使用侧向中髌方法在髌骨后面引入针(21号,50mm)。髌骨是单侧和从中间横向侧面朝向由左食指指示的髌骨的中心瞄准引入的针。针水平地向后引导到髌骨的中心,直到与外侧髌骨面或外侧股骨髁接触,并且当被感觉到在关节中时,注射造影剂40mL.CT或MR此前可以选择适用上述髌骨从而迫使从髌凹陷反差进入关节间隙适当紧的绷带。

踝关节和足

胫骨关节 CT或MR关节镜可用于查询韧带,骨软骨或软骨损伤,评价自由体或查询骨软骨病变的稳定性。对于踝关节(胫骨关节)的注射,患者仰卧,足部轻微的跖屈。用超声波检查胫骨关节的内侧,以确定合适的注射部位,同时检查任何过量的关节液。我们使用小型弯曲阵列8 MHz传感器,但如果优选,可以使用18-12 MHz线性阵列传感器。探头的长轴保持在矢状面内。

通常为22号(长度:30mm)的针被引入与在前关节空间的内侧

上的换能器的长成像轴线,内侧到前胫骨韧带,避免韧带和血管。应该确定距骨穹顶和悬垂的前胫骨唇。针头在胫骨远端成角度地进入远侧胫骨的腹侧唇下的关节,瞄准远侧胫骨的关节表面。感觉到接触,并且再次确保针尖离开胫骨软骨并且斜面面向接头。

将8-10ml的对比剂注入胫骨关节,并且看到前囊与流体一起膨胀。

患者不应该有疼痛而抵抗。

跗骨窦

跗骨窦是锥形空腔,在后内侧到前外侧方向上延伸。它位于距骨的颈部和跟骨的前上表面之间的脚的外侧面。跗骨窦内侧继续作为跗管,这是距骨与跟骨间一个漏斗形的空间。它包含脂肪,动脉吻合,关节囊,神经末梢和五个韧带结构- 下伸肌视网膜的内侧,中间和侧根; 颈韧带; 和骨间骨骨膜韧带(图)。

这个空间可以是脚部疼痛在跗骨窦综合征的原因。治疗的第一步是用epomedrol和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混合物封闭治疗。这对于外科医生在非引导方法中可能是挑战性的,但是用超声引导相当容易和准确地实现。

超声引导的跗骨窦的注射在右手侧与外侧入路。探头保持在冠状倾斜平面中。针沿着探头的长轴引入。

使用超声波可以容易地观察窦性骨壁。患者转向对侧,将待治疗的足以其内侧表面靠在桌面上,脚的外侧位于最上面。探头保持在关于脚的冠状平面中。

在跗骨窦被识别为跟骨的前处理和距骨颈之间的三角空间。针(箭头)的前端的锥形跗骨窦,这是由距骨(T)和跟骨(C)的边界内可以看到。

根据炎症的程度,可能存在空间的充血,并且可能存在中间血管可见,这是人们希望避免的。但是这又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是彩色多普勒。

注射量

US-guided injection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y joints.

by Collins JM, Smithuis R, Rutten MJ. Eur J Radiol. 2012 Oct;81(10):2759-70

超声引导下穿刺术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穿刺活检 近期,西院区超声科成功为一例淋巴瘤的患者实施了超声引导下介入穿刺活检术。 患者因发热半月余入院。CT扫查发现其左侧锁骨上窝多发实性包块,需穿刺活检取病理明确占位性质。由于患者年龄大,且生命体征不稳,需配合并心电监护,CT下穿刺难度极大。接诊后,超声科首先行全身浅表淋巴结扫查,确定了需穿刺病灶,表面麻醉后立即在超声引导下穿取组织,用时约5分钟,患者完全可耐受,生命体征平稳,病理结果显示为B细胞淋巴瘤。给予化疗及支持治疗后病情逐渐缓解。 超声科介入专业开展以来,已完成超声引导下穿刺术多例,经皮胸腹腔积液、肝脓肿、肾囊肿、体表包块等多项穿刺术,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均取得了满意的诊断及治疗效果。 介入性超声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提倡个性化 诊断与治疗的现代医学中已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介入性超声是在实时超声监视或引导下,直接经皮将穿刺针或导管准确置入病灶、囊腔或管道结构中,达到定性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技术,包括介入性穿刺活检诊断及介入治疗两部分。 介入性穿刺活检诊断适应症广泛,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软组织病变,只要超声检查可显示并具备安全进针途径,肝脏、肾脏、胰腺、胸、腹、盆腔及腹膜后病变、甲状腺、乳腺、淋巴结、骨骼肌肉等病变,均可进行穿刺活检。与CT引导下穿刺相比,介入性穿刺时间明显缩短,角度灵活,费用低廉,尤其对高龄、急重症患者及困难部位病变优势更加明显。 介入治疗过程中,病灶显示准确,通过二维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体表面找到最佳、最安全的进针点;实时调整患者体位,确保进针角度、方向、深度和最短、最安全的进针距离;在进针全过程中,动态、准确显示针尖通过的部位和方向,保证针尖不刺破重要器官、血管;随时调整针尖方向,减低了穿刺危险性,减 少了患者不必要的组织损伤。

超声引导下的骶髂关节注射术

<> 2008; 11:4:543-547 超声引导下的骶髂关节注射术 Dominic Harmon, MD, and Michael O’Sullivan, MB (爱尔兰利默里克中西部专区医院麻醉与疼痛医疗科) 我们描述一则病理报告和利用便携式超声扫描仪和曲线仪传感器(4-5MHz) (SonoSite Micromaxx SonoSite, Inc. 21919 30th Drive SE Bothwell W. A.)指导骶髂关节注射术的技术。 病例中报道的是一位患有慢性腰背痛的42岁的男性患者,疼痛集中于其左侧的骶髂关节,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为7分。为方便超声引导下的操作,令病人俯卧位,在骶管裂孔水平横行安置超声传感器,并在该水平找出骶角,自骶角移动传感器,定位出骶骨外侧缘。保持传感器横向位置,可发现骶骨外侧缘这一骨性突出导向患者头侧。辨认出第二个消瘦轮廓——回肠。两个明显轮廓之间的裂隙代表骶髂关节,其深度为距皮下4.5cm。在超声实时显像技术的指导下,使用22 G脊髓穿刺针刺入骶髂关节,直视下注入局麻药液。病人的疼痛强度下降至2(NRS),关节功能大大改善,可返回工作岗位且维持16周。另外,对于患者和医务人员,超声仪器并无辐射性损伤,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超声引导下的骶髂关节注射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诸如孕妇等特殊临床病例的慢性腰背痛的治疗。但对于其功效及使用率的调查研究还有待开展。 关键词技术可视化实时显像超声骶髂关节 患者,男,42岁,体重指数25,左侧腰背部持续性微痛。疼痛起因于10月前的一次车祸,数次评价量表测评7分,疼痛集中于左侧骶髂关节,触诊压痛明显。左侧骶髂关节激发试验骨盆撑开实验、大腿挤压试验、低估挤压试验均阳性(1)。神经学检查正常。核磁共振(MRI)检诊腰椎示左侧骶髂关节轻微退行性改变。 抗炎药物和理疗等保守治疗无效,导致病人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地在建筑工业领域工作,只得选择轻体力活并减少工作时间。 同意接受骶髂关节注射镇痛术后,病人被置于俯卧位,下腹垫枕以校直腰椎的前凸。操作者和超声机显示屏位于一侧,在4-5MHz低频下调整曲线仪传感器的最佳位置。 操作区域皮肤消毒并铺巾,将超声传感器插入装有超声导电膏的无菌套,于是皮肤与传感器之间间隔手术巾和薄层无菌导电膏。 图1:在骶管裂孔水平,横放超声传感器(4-5MHz) (SonoSite Micromaxx SonoSite, Inc. 21919 30th Drive SE Bothwell W. A.)

超声介入----实时监视下的精准诊疗

超声介入----实时监视下的精准诊疗 在过去很久时间里,超声医学科往往作为医技部门,为临床的诊断提供影像及客观支持。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广大 人民群众对于健康需求的升级,如何更佳的进行精准诊断及 治疗?如何发挥超声实时动态显像这一优势?如何能实现更 小的创伤来解决问题?这些都成为超声医学发展不可逃避的 问题,超声介入应运而生。 超声医学从起初的A超到二维成像的蓬勃发展、彩色多普勒的运用、弹性硬度的检测、超声造影的突破改变再到现在 的超声可视化介入技术;现代超声医学的发展实现了从结构 的评估、功能的评估到临床诊断治疗的跨越性发展,最终发 展成一门实现精准诊断和治疗的新学科。 超声介入是指在实时超声监视下,利用穿刺针代替手术刀,在屏幕上清晰显示针尖及针道的位置来完成对各类脏器或目 标的各种穿刺活检、置管引流、抽吸注药、消融治疗等操作,以达到诊断或治疗的目的。该技术避免了“盲穿”对脏器组 织造成的不必要损害,保护了周边大血管及重要毗邻结构。 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各种穿刺针具、 导向装置的发展和更新,超声介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使很多患者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的痛苦,且达到与外科手

术相媲美的疗效,得到了临床的肯定和认可,已成为现代精 准医疗的重要组成技术之一。 超声介入有哪些优势呢? 1、安全、准确、损伤小:在超声实时监测下可清楚观察 到针尖所处位置,以达到目标进行操作治疗,使损伤减少到 最低,安全性高。 2、副作用小:操作无放射辐射;操作仅需局部麻醉用药,皮肤伤口仅有针口大小,无需缝合,不留疤痕,组织损伤也 非常小。 3、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治疗过程基本无痛苦;必要 时可在床旁进行操作。 4、实用价值高:费用相对较低,操作性重复性强,无需 住院。 5、并发症少:在术者熟练操作并把握禁忌症的前提下, 并发症的出现很少,且出现的并发症多数为可控。 超声介入适用什么情况呢? (1)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只要超声能看到的组织或病变,在有安全路径,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均能进行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操作。如甲状腺结节、

梁萍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临床应用 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梁萍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各种囊肿、脓肿的引流应用及固化治疗已由最初作为外科治疗的补充手段发展成为今天的首选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间质介入性治疗肝癌在临床非手术治疗领域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超声引导下囊肿、脓肿穿刺抽吸和置管引流 近10年来,随着超声仪器、穿刺技术和各种针具及引流管的发展,超声引导下对腹部囊肿、脓肿及局部积液的治疗已由原来的辅助治疗地位变为今天的首选治疗方法[1]。超声引导抽吸引流主要有以下优点:(1)实时超声下的精确穿刺,可以清楚地观察针尖的位置;(2)超声仪轻便可移动,部分引流可以在床旁进行;(3)彩色多普勒的应用可鉴别介入操作过程中的血管结构;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4)超声仪相对便宜,而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省时经济;(5)无放射损伤。 超声引导下囊肿抽吸及酒精硬化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我院[1]近年来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并用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肝囊肿及肾囊肿共219例,治疗以后半年以上复查, 216 例囊肿明显缩小或消失, 其中90% 的囊肿一次治愈, 少数大囊肿经过2 次治疗后明显缩小或消失。因此, 超声引导下的囊肿抽吸和酒精硬化治疗已成为肝囊肿和肾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腹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 如未能及时诊断和引流,尽管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 其预后往往不佳, 死亡率可达80% 以上。传统的手术引流方法, 有时因术前诊断不明确, 术中对脓肿范围和周围解剖了解不清而陷于困境, 给患者带来危险。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和置管引流则提供了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使临床对腹部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有了重大进展[1]。该方法可以在最小损伤条件下, 达到与手术引流相媲美的效果。据统计可使82%~98% 的腹腔脓肿免去了外科手术。特别是对于腹部大手术后并发的脓肿, 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具有重要的意义[2]。因为, 腹部大手术后, 原手术创伤加上毒血症往往使患者生理上和心理上难以耐受再次手术, 而引流又势在必行, 此时, 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关节超声引导下穿刺--超声介入-很细--值得收藏

关节超声引导下穿刺--超声介入-很细--值得收藏原作者:James Collins, Robin Smithuis and Matthieu Rutten 本文介绍了关节注射超声引导的诊断和治疗的应用。超声是盲法、透视、CT引导下穿刺的有价值的替代方法。 肩关节 盂肱关节 前路途径在前路方法中,患者仰卧仰卧,伸出的手臂外旋(图)。超声探头在腹侧平行于肩胛腱的长轴放置。探头侧的灰线表示长轴。 如果使用直径为21号或更细小的针头,则不需要局部麻醉。由于抽吸物的高粘度,可能需要使用较大的钻孔针,在这种情况下,指示局部麻醉。为了便于注射药物或对比剂,可以在针和注射器之间使用连接管,注射器由助手保持和管理。 使用22号针,针连接到包含造影剂的50mL注射器,由助手保持,在适当的针位置注射15-20mL造影剂时,针垂直于肱骨头的内侧边缘前进,穿透肩胛腱。 如果刺中肱骨头的软骨,针应该拉回1或2毫米,稍微倾斜大约

15?,然后前进切向与头部进入关节,针的斜面朝向关节(图)。不应该感觉到注射阻力,并且应该看到对比剂自由进入关节并且存在于肩胛下凹部中。 后路方法 A.针处于关节内位置,其中尖端在下筋膜(ISP)和后盂唇(L)下面并且接近肱骨头的透明软骨(星号)。B.相应的尸体标本部分显示最佳针迹(白线)。C. 15毫升注射对比剂后声像图。针在关节内正确位置可以在注射期间实时可视化,但是也通过由关节内注射的流体在后盂(箭头)的“逗号”样构型来确认。

肩峰下滑囊 肩峰下- 三角肌囊是滑膜内衬空间,其不包含可观察到的或仅很小量的流体。滑囊由两个法氏囊叶组成。外侧和内侧叶分别与三角肌筋膜和肩袖融合。滑囊叶可以容易地彼此滑动,从而便于肩部的运动范围。盲性肩峰下注射药物到肩峰下囊中是全科医生和矫形外科医生经常进行的治疗。错过肩峰下囊肿的注射发生率为12%至70%。 肘关节 对于肘的注射,患者仰卧,臂在90°弯曲,升高并搁置在垫子上。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之间的关节间隙很容易触及。手必须是旋前或可以变成拇指向上的位置,以最大程度地打开关节。 探头被放置在关节可视关节间隙。针(22号,30mm)在关节的背外侧朝向朝向桡骨头的关节表面的关节空间以微小的头尾向角指向。 当看到已经进入关节并且感觉到径向头部的软骨时,针被稍微拉回,以确保斜面从离开软骨并且面向关节。注射5-8mL的造影剂。不

介入超声的使用操作步骤

介入超声的使用操作步骤 简介 介入超声(Interventional Ultrasonography)是一种通过超声引导下进行的体内治疗和诊断技术。它结合了超声成像和介入操作,可用于指导医生进行组织穿刺、引导导丝、植入导管、放射性颗粒等介入操作。本文将介绍介入超声的使用操作步骤。 步骤一:准备和导航 1.确保设备正常工作。检查超声机是否启动并连接到其他必要的设备,如导丝 引导装置、穿刺器等。 2.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如消毒、麻醉等。 3.将患者放置在适当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探头。 4.根据需要,选择超声模式和设置参数,以获取清晰的图像。 步骤二:定位和标记 1.用轻柔的手法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感兴趣的区域上,通过调整探头的角度、深 度和方向,寻找最佳的图像。 2.通过比对超声图像和患者的解剖结构,准确定位待操作的组织或区域。可以 在超声图像上标记或测量出相关的解剖结构。 步骤三:穿刺和导引 1.根据定位结果,在患者的皮肤上进行消毒和无菌穿刺准备。 2.使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器,将穿刺器精确地引入到感兴趣的组织或腔隙中。 3.通过超声图像的实时观察,确保穿刺器的位置正确,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4.在穿刺器内进一步引入导丝、导管或其他介入器械,并移动它们到正确的位 置。 步骤四:操作和治疗 1.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治疗或操作,如组织活检、粘连分离、留置管置入、 放射性颗粒植入等。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超声图像的引导进行精确的定位和控制。

2.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准确监测操作进展和结果。可以使用不同的超声模式和 工具,如多普勒超声、弹性成像等。 步骤五:结束和整理 1.在操作完成后,适时停止超声图像采集和引导。 2.确定操作区域没有异常情况或并发症发生。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处理或 记录。 3.将操作器械拆卸或移出患者体内,软件关闭超声机。 4.对超声机和操作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将其恢复到初始状态。 5.根据需要,记录操作过程、治疗结果和其他相关信息。 注意事项 1.操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超声成像和介入操作的技术,具备相关的培训和资质。 2.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适症状,及时采取 必要的措施。 3.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消毒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在穿刺和导引过程中,需要根据超声图像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调整,避免损伤 周围重要结构。 5.操作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观察和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即是介入超声的使用操作步骤。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和操作,介入超声可以成为许多医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提高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始终保持谨慎和专注。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步骤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操作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 腋静脉穿刺 深静脉置管是重症患者常见的药物及液体输注通路,其中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入路易发生气胸、血肿等并发症,颈内静脉的位置变异大,经此入路失败率较高,而股静脉入路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近年来临床医生一直在探索一个更加安全的穿刺途径,而腋静脉作为另一种通路的深静脉置管方式越来越多地为大家所知晓。 解剖位置 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向外的延续,其全程均在锁骨下方的胸廓外经过,通常在大圆肌下缘处,由肱静脉内侧支延续而成,经腋腔至第一肋外侧缘处移行于锁骨下静脉。 由图中可以看出,腋静脉行走于胸廓外,穿刺不易伤及胸膜,减少了气胸的发生率,但由于其伴随的神经较多且与动脉伴行,仅在胸小肌上缘及第一肋外侧缘处较好穿刺。 穿刺方法-患者准备

患者取仰卧位,上臂外展45°-60°,更易暴露腋静脉位置。 穿刺方法-腋静脉定位 这里介绍临床上最常用的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法:长轴平面内穿刺,该方法可以直观针的路径,直视下进入血管,气胸的发生率低。 探头置于锁骨中点下方并与锁骨方向垂直,由内向外逐渐探测腋动、静脉,当探及目标血管的短轴切面图像时,利用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功能或使用探头加压法,进一步区分动、静脉。锁定腋静脉并以其为轴心,顺时针旋转探头约90°,可探及腋静脉的长轴切面,并可显示汇入的头静脉。 V-腋静脉 A-腋动脉 探头置于颈根部并向锁骨上窝方向滑动,其间长短轴切面可以显示颈内静脉的近段;

倾斜探头,使探头处于接近冠状位,可见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的头臂静脉。

穿刺方法-如何进针 评估完毕后,超声探头长轴切面下清晰显示腋静脉,穿刺针紧贴探头的外侧缘与超声声束保持一致,平面内进针看到穿刺针尖触及血管壁时,旋转探头约90°,改成短轴切面外穿刺,观测穿刺针与腋静脉的相对位置,观察穿刺针的进针方向是否位于腋静脉圆圈的直径上,如果穿刺针进针方向不在腋静脉圆圈的直径上,给予适当调整至合适位置。 白色箭头所示为进针路径 置管-确认位置 针尖置入腋静脉后可置入导丝,超声下可见导丝走行于上腔静脉内,沿引导鞘置入导管。若经胸骨上窝探测右颈内静脉、左头臂静脉发现导管走向错误,即刻退管、调整体位、重新送管。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概述 介入超声是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来进一步诊断或治疗体内的病变或目标。作为微创技术,介入超声可以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因此,操作医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超声检查临床经验和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在上岗前,需要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在专门的介入超声室中进行,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整个过程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操作顺利完成。 适应症 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

1)穿刺抽液化验检查。 2)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3)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查。 4)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查。 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 1)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2)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3)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4)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

禁忌症 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目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 在穿刺之前,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明确是诊断性还是治疗性。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目标,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同时结合

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化验与器械 1)检查血常规和凝血三项。 2)必要时,检查心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 3)治疗前1周停服抗凝剂(如阿斯匹林等)。 4)操作前禁食8小时,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清洁灌肠。 5)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完成超声引导探头及穿刺针、导管等介入操作器械的清洁、消毒。 介入超声室的基本要求

超声引导下颈椎小关节内注射

超声引导下颈椎小关节内注射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Comprehensive Atlas of Ultrasound-guidedPain Management Injection Techniques》(Steven D. Waldman)中文译本《超声引导下疼痛注射技术图解》(马辉,许华)】 【本文中所涉及的穿刺针规格、用药及药量仅供参考】 超声引导下颈椎小关节内注射可用于颈椎小关节源性疼痛的临床疾病,也可作为一种诊断性操作技术,最常用于判断患者的颈痛或头痛是否来源于某个特定的小关节。颈椎小关节源性疼痛表现为颈痛和枕骨下部的头痛,偶尔出现肩部和锁骨上的疼痛。 颈椎小关节,也称颈椎椎间关节和颈椎关节突关节,除寰枕和寰枢关节外,其余颈椎小关节均是由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关节表面有滑膜,并有关节囊,分布着丰富的神经。颈椎小关节易受关节炎以及颈椎活动时过伸或过曲而导致的损伤的影响,产生关节滑膜炎症与粘连,从而出现疼痛。

超声引导注射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触诊确定欲阻滞水平椎体的棘突。 选择MSK(肌骨)检查模式,高频线阵探头纵向置于枕骨水平,先确认寰椎的“棘突”(实为后弓上的后结节),然后确认首先出现分叉棘突的枢椎,依次类推其余颈椎的位置。 探头向内侧或外侧轻微摆动,获得一个清晰的、位于上下关节突

两个高回声区域之间的低回声区。 图为索诺声便携超声EDGE 点击查看EDGE产品介绍

图中探头为索诺声HFL38x 注射器连接89mm、22G穿刺针,抽取0.25-0.5ml局麻药,若有炎症存在,可加入40-80mg长效糖皮质激素,采用平面内技术,于探

可视化之路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注射心得——深度解剖中寻找理想穿刺路径

可视化之路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注射心得——深度解剖中寻找 理想穿刺路径 可视化之路 本文作者:吴军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 肩关节腔注射是肩关节镇痛治疗和造影检查的关键医疗技术。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注射大大提高注射的准确率和安全性,已被临床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 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注射一般以盂肱关节后入路为首选。具体操作步骤为:患者侧卧,患肩向上。高频线阵探头横行置于盂肱关节后方(与冈下肌肌纤维走向平行),在超声图像中辨认肱骨头、肩胛盂和盂唇结构后,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将穿刺针由外向内刺入肱骨头和盂唇稍外侧关节囊面之间的间隙后(图1),直视下观察药液(造影剂)进入关节腔。很多情况下,这种注射方法简单有效。 图1 盂肱关节注射--肩后入路 但在临床工作中,肩关节形态各异,关节囊有不同程度缩窄,要做好肩关节腔注射并非易事。 一般来说,尤其是初学者,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会碰到以下几种情况: 1.结构清晰,但关节囊缩窄(盂唇外侧区关节囊面紧贴肱骨头),

药液进入关节腔困难,但增加损伤盂唇的风险(图2); 2.肱骨头高耸,进针角度过大致使显针不清,进针方向需要反复调整才能进入理想位点(图3); 3.盂唇显示不清,进针靶点位置不能确定(图4)。 这些情况都会增加患者接受注射时的局部疼痛,增加穿刺引起的软骨等肩关节周围组织损伤,降低治疗的精准性,最终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能够快速准确的做好肩关节穿刺注射非常重要。 图2 关节囊缩窄

图 3 肱骨头高耸 图4 盂唇显示不清 那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切面和进针入路来快速精准地完成肩关节腔的注射,从而增加患者治疗的接受度、减少局部损伤和临床效果呢? 我们可以从肩关节造影解剖中观察肩关节囊的局部扩张特征来寻

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应用指南主要内容

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应用指南主要 内容 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EUS-FNA)是一种用于诊断和评估消化 系统和胸部疾病的技术。该技术通过结合内镜和超声影像引导,可以在活 体组织中进行针头穿刺并抽取细胞或组织样本,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这 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消化系统和胸部肿瘤、囊肿、淋巴结增大等 疾病。本文将介绍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的主要内容。 1.适应症: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适用于各种消化 系统和胸部疾病的诊断,包括但不限于:肝脏病变、胰腺肿瘤、胃肠道肿瘤、食管肿瘤、胸部淋巴结增大等。 2.设备和技术:进行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需要以 下设备和技术:内镜超声机、内镜引导针、穿刺针、细胞采集针等。 3.检查前准备:在进行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此外,还需要告知患者禁食,并行必要的药物准备,如镇 静剂等。 4.检查步骤: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包括以下步骤: a.穿刺点确定:根据超声影像和病灶性质,确定穿刺点的位置。 b.局部麻醉:局部麻醉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和疼痛感。 c.穿刺引导:通过内镜引导针的超声影像,将引导针准确定位到穿刺点。

d.细针穿刺:引导针进入病灶,并通过细针进行穿刺抽吸活检。 e.细胞或组织采集:通过细胞采集针或穿刺针,采集病灶内的细胞或 组织样本。 f.标本处理和分析:将采集到的细胞或组织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细 胞学或组织学分析。 5.术后护理和并发症: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结束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并注意术后护理。可能的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感染、穿孔等,需要及时处理和护理。 6.注意事项和禁忌症:在进行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 术时,医生需要注意操作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措施,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禁忌症包括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术前没有明确诊断需求、术者经验不 足等。 综上所述,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是一项重要的诊 断技术,可以用于消化系统和胸部疾病的准确诊断。准确的穿刺抽吸技术 和合理的术后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超声微课堂】超声引导下盂肱关节腔注射治疗

【超声微课堂】超声引导下盂肱关节腔注射治疗要点 *后方进针法虽好选择低频凸阵探头。 *前方进针法最好选择中高频线阵探头。 *后方进针法更容易进入盂肱关节腔。 *最好选择平面进针法。 *若进针过浅则易损伤冈盂切迹处神经血管组织。 *进针时让针与皮肤保持一定角度有利于调整进针轨迹。 一、相关解剖知识 盂肱关节(GHJ)是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的多轴关节,通过韧带、关节囊、盂唇和肩袖结构使盂肱关节的结构和功能稳固(图1)。 图1 A.盂肱关节前面观(示韧带结构);B.后面观(示肩袖肌肉组成及各自在肱骨结节的附着点) 二、常见病理 肩关节损伤易发生在各种急性创伤时间中,如手臂外展着地时易发生肩关节前脱位;在反复的过度劳损中也易被损伤,例如长期进行举头过肩训练的运动员;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的肩关节退行性改变也常引起肩关节运动时的各种症状;此外,关节炎性病变如类风湿关节炎或粘连性关节囊炎等也常影响肩关节功能。 三、超声表现

低频凸阵探头能很好地显示盂肱关节长轴切面,常能发现骨皮质不光滑、骨赘形成、关节腔积液和盂唇撕裂/退变等。 四、盂肱关节腔注射治疗的适应症 对于休息、冰敷、口服抗炎药和理疗等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肩关节疼痛患者,可以进行盂肱关节腔注射治疗。以往通过触诊(无引导)进行盂肱关节腔注射,文献报道其准确率为10%-99%,Valls和Zwar 等分别报道了超声引导下前方入路和后方入路盂肱关节腔注射疗法,最近Souza等报道了一种穿过肩袖间隙进行盂肱关节腔注射的方法,Sibbitt等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超声引导下关节腔注射较传统触诊(无引导)关节腔注射相比,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能减少患者每年的护理费用。 五、器材 .穿刺针:根据患者体质选择22-25G穿刺针。 .注射药物:4-9ml局麻药和1ml皮质类固醇注射液。 .中频或高频探头:常选择凸阵探头。 六、推荐的操作步骤 (一)患者体位(图2) 1.侧卧位,患肩朝上。 2.患侧上肢保持中立位。 图2 患者患肩朝上侧卧于治疗床上,探头倾斜,使能最佳显示盂肱关节 (二)探头位置

超声引导下穿刺方法及技巧

超声引导下穿刺方法及技巧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有平面内和平面外两种穿刺方法 1. 平面内穿刺法:可以完整显示进针路线,动态观察穿刺过程,但由于穿刺路线长,要求穿刺过程中穿刺针与靶血管始终保持在超声图像中,对操作者技术要求更高。 平面内穿刺 2. 平面外穿刺法:显示二者在短轴切面的关系,穿刺过程中不能实时动态显示穿刺针确切位置,但穿刺路线更短,操作更简单便捷。 平面外穿刺 平面内超声下穿刺小技巧 于探头旁侧0.5-1cm处刺入皮肤后,压平针体进针(与皮肤成角小于15°),当穿刺针针尖及针体显影后,抬高针尾刺向血管壁(与皮肤成角30°),当针尖穿透血管壁,穿刺针可延血管继续前进1-2cm,确保顺利滑入血管腔。此时可见针尾回血,然后置入鞘管。 平面外超声下穿刺小技巧 滑动探头法 1.距离探头一定距离小角度进针 2.将探头移动至进针点附近,边进针边看,直至看到高回声针尖 3.当看到针尖后停止进针 4.向目标位置移动探头,看不见针尖后,再进针 5.看到针尖后继续向目标方向移动探头 6.如此重复,直至针尖到达目标位置 倾斜探头法 1.探头朝向针尖倾斜 2.距离探头一定距离小角度进针 3.边进针边仔细看超声图像,直至看到高回声的针尖 4.当看到针尖后停止进针 5.将探头远离针的方向倾斜,直至看不见针尖后,再进针,看到针尖

6.重复上述动作,直至针尖到达目标位置 调整进针角度法 1.先用超声探头明确目标位置,并固定 2.平面外以较小角度进针,直至看到针尖,记住针尖位置 3.将针退到皮下,不要拔出针头 4.根据前面看到的进针点,重新调整进针角度变大 5.当看到针尖后停止进针 6.如此周而复始,逐渐加大进针角度,直至针尖到达目标位置

六步搞定超声辅助下腰椎穿刺(内附3D动画)

六步搞定超声辅助下腰椎穿刺(内附3D动画) (本文部分节选翻译自《Ultrasound 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Stuart A. Grant & David B. Auyong)一书) 腰椎穿刺超声能帮您做些什么? -明确正中线位置 -找到最适合穿刺的椎间隙 -确定是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位置,明确进针深度 -明确椎体水平,确保合适的麻醉平面 -了解畸形的脊柱侧弯情况 -超声引导腰椎穿刺 操作实例说明 使用设备:索诺声便携彩超Edge 使用探头:选择索诺声低频凸阵探头C60 检查模式选择:MSK 频率:Res或Gen 图像深度:6-10cm

图为索诺声便携彩超Edge MSK模式连接C60探头,Res频率的界面 点击查看Edge产品介绍 第一步:寻找到正中线 -探头横向放置在患者背部 -左右移动探头(如图1所示) -棘突阴影位置即为正中线(如图2所示) -若棘突辨认困难,可能是因为探头位于椎间隙上,此时向头侧移动1cm左右,然后重复上述动作即可

图1:探头摆放位置及移动方向

图2:正中线棘突超声图像 第二步:标记出正中线 -从尾端向头端滑动探头 -扫查出每一节段棘突的上下止点,用记号笔标出-连线上下止点,标出棘突位置(如图3所示)

图3:标出棘突的上下止点,用记号笔连线标示 第三步:明确椎体节段水平 -探头放置在正中线旁约1cm(如图4所示) -探头向尾端移动,从尾椎开始数椎体(如图5所示)-寻找高回声的骶骨线 -一旦找到骶骨向头侧移动探头 -骶骨上一节段即为L5 -确定各椎体节段水平 图4:探头摆放位置为正中线旁约1cm

超声引导下肌骨、关节的穿刺注药治疗

超声引导下肌骨、关节的穿刺注药治疗 肌骨、关节疾病的超声介入治疗以其准确、微创、有效得到迅速发展。由于病变部位相对表浅,传统多采用徒手盲穿方法,但弊端多,如血管损伤导致出血、神经损伤、将药物注射到肌腱导致肌腱易损等,且由于不能精准注射,还使得药物使用量和治疗次数增多,增加了治疗风险和医疗费用。 【适应证】 1. 急性、慢性腱鞘炎。 2. 腱鞘囊肿或局限性积液压迫周围神经,出现卡压症状。 3. 急性、慢性肌腱病,如网球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等。 4. 慢性肌腱病伴钙化。 5. 关节滑囊炎伴积液。 6. 关节腔积液或积脓。 7. 强直性脊柱炎的髋关节病变。 8. 肢体肌间血肿需要治疗者。 【禁忌证】 1. 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时间>30s,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小板计数<50×109/L)。 2. 近期使用抗凝、抗聚药物,如阿司匹林、波立维、肝素等,需停用后再行此治疗。 3. 局部皮肤破溃,无安全进针路径。 4. 患者不能配合。 【术前准备】

1. 仪器及物品 (1)超声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徒手或使用穿刺引导装置。 (2)穿刺针:最常用21G的PTC穿刺注射针,也可用使用18G 或16G的PTC穿刺针。 (3)消毒用物品:超声介入穿刺包(内含弯盘1个、止血钳2把、组织钳1把、消毒杯1个、无菌巾3块、消毒棉球3个、纱布4块、无菌试管2个),不同规格注射器,碘伏消毒液。 (4)药品: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减轻滑膜增生和炎性渗出的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如曲安奈德、德宝松等),透明质酸衍生物(如玻璃酸钠),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如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生理盐水等。 (5)急救仪器及药物:如生理监护仪,电除颤仪,以及常规急救药物。 2. 患者准备 (1)治疗前可行MR检查,超声引导穿刺前可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 (2)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血清四项等指标。 (3)术前与患者和/或其家属谈话,重点说明治疗目的、简要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费用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操作方法】 1. 体位患者取平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或坐位,可采用靠垫协助固定体位。 2. 选择穿刺路径二维超声检查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回声,测定积液量。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及其周围的血管情况,必要时采用能量多普勒观察血供,进行综合判定,对适合超声介入治疗者,选择穿刺路径,避开周围较大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将选择穿刺点在体表做标记。 3. 穿刺点消毒及麻醉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铺巾。采用

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分析

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症状 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治 疗研究,研究时间设置为2019年1月~2020年6月,将患者取盲选抽签法分组后,予以对照组(n=41)传统治疗,予以观察组(n=40)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 统计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效果差异。结果:(1)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积液检出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显著,P< 0.05。(2)症状缓解:治疗前患者关节滑膜厚度、关节疼痛评分结果组间对比 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关节滑膜厚度及关节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4周、8周时关节滑膜厚度及关节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 显著,P<0.05。结论: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可在 超声影像辅助下经针对性局部给药以有效促进患者关节症状缓解,维护关节软组 织结构健康。 关键词:高频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关节病变疾病,关节滑膜炎为疾病主要病损累及结构,病因尚不明确为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尚无根治方法,受病情进行性 特征影响,可在未及时有效干预基础上,最终导致患者累及关节变形、致残,临 床预后较差。现阶段,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治疗,多采取局部 治疗方法以延缓关节滑膜病变,维持关节功能症状,但传统方式治疗效果受用药 方式影响或无法满足患者治疗预期,需调整治疗方式[1]。结合上述背景,本文特 以高频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方式为研究变量,分析其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 用效果,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超声介入科宣传

超声介入治疗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一种最新的疾病治疗方法,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确定的。它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药治疗、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的效果。随着超声介入技术的逐步成熟,目前已经得到了国内许多大型医院的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1)超声介入技术治疗原理: 在超声的引导下细针穿刺,直接到达病灶区域,抽吸囊液或者注入药物,使囊肿萎缩消失,腺肌瘤或肌瘤经过注药瞬间变性坏死,萎缩,最终纤维化,临床症状随之缓解。具有不开刀,不打孔,细针穿刺安全无创伤,无痛苦,不复发,不住院等诸多优点,符合了后现代医学的治疗理念。 (2)超声介入治疗技术优势: 1、它无需开刀,一般只需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危险性。 2、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对身体的干扰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正常器官。 3、对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的肌瘤或肿瘤,超声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 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3)超声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范围: 超声介入已深入到临床各类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中,适用范围十分广泛,目前我院可开展的项目可简单归纳以下四个方面: 1、超声介入穿刺活检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正确的诊断相当于成功了一半,而活检,则是确诊的唯一金标准。 穿刺活检是获取病理诊断的微创方法,相对于手术切开取材,具有操作时间短,取材准确的优势。创伤小、无辐射、疼痛轻微,体表仅有不足 2 毫米的针眼。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软组织的活检。如淋巴结、甲状腺、乳腺、皮下和肌肉层内肿块、前列腺、肝脏、胰腺、脾脏、腹腔及腹膜后肿块、心包及胸膜、外周型肺部肿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