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护肩带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脱位的预防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81.00 KB
- 文档页数:2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进展陈佩顺;丘卫红【摘要】肩关节半脱位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多于卒中后3月内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可引起肩痛等并发症,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就近几年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和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8(013)001【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康复;综述【作者】陈佩顺;丘卫红【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州51140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州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4931 肩关节半脱位的定义及症状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指肩关节中的肱骨头部分地向下脱离肩胛骨的关节盂。
完全性偏瘫患者中发生率高达60%~80%[1]。
临床表现为肩胛带下降、肱骨头脱离正常位置、肩峰下可触及凹陷、肩胛骨下角位置较健侧低,患者呈翼状肩[2]。
GHS可引起肩痛等并发症。
2 GHS的发病机理正常情况下,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可确保关节盂向上倾斜,关节囊上部韧带的紧张也防止肱骨头向侧方移动和向下方脱位,即肩关节的“锁住机制”。
偏瘫后特别是软瘫期,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等肩关节周围肌肉瘫痪,肌张力下降,肩关节囊松弛,“锁住机制”受损,肩胛骨下旋,加上偏瘫上肢的重力作用、外力不正确的牵拉作用令肱骨头很容易脱离正常解剖位置,导致GHS发生[3]。
3 GHS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方法衡量GHS的程度主要是测量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目前有两种方法:①X线测量法:测量坐位X线正位片患侧肩峰外段前缘和与之平行的肱骨头切线之间的距离(acromio humeral interval,AHI),患者将面临X线照射的风险;②超声测量法:测量部位为肩峰外侧缘至肱骨大结节上缘的最短距离,记为肩峰-大结节间距(acromion-greater tuberosity distance,AGT)。
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1、矫正肩胛骨的姿势良肢位摆放: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前伸,前屈,伸肘,前臂旋后;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
坐位时,在患肢前方放置一平桌,将患肢托起,站位或行走时,治疗师应对患肢充分保护,避免自然下垂。
Bobath式握手:双上肢伸展充分上举,多次反复进行,卧位、坐位均可。
向患侧翻身:抵抗肩胛骨向后缩。
活动肩胛带:患者取坐位,双上肢放在体侧,主动耸肩,治疗师站在患者的后面,一手放在腋下,在耸肩时给予适当辅助。
当该动作完成时,治疗师可在患肩上加阻力,令其完成耸肩动作。
2、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活动和张力牵拉反射:治疗师一手支撑住患臂伸向前,另一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肘的牵拉反射使三角肌和冈上肌的肌张力和活动性增加。
快速刺激:在冈上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上由近及远做快速快速摩擦或以冰块刺激。
患侧负重:患者取坐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使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
关节挤压: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方,患侧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师一手放在肘关节处,另一手握患难与共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患者予以对抗,让患者体会在此过程中的感觉,逐渐学会抵抗治疗师手。
3、保护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被动活动度肩胛胸廓关节运动:治疗师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肩胛下角,被动地完成各个方向运动。
肩关节屈曲、外展运动:治疗师一手扶持肩胛骨,另一手固定上肢,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廓关节2 :1的运动比例向前上方运动,肩关节运动过程中,要将肱骨头向关节窝处挤压。
肩关节半脱位的致因目前考虑主要有四个方面:a、以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下降;b、肩关节囊本身的松弛,破坏及长期牵拉延长;c、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的影响所致的肩胛下旋;d、冈下肌和三角肌后部都有明显的萎缩,并且不能使松弛的关节囊紧张,我们针对其致因采取多种康复措施。
卒中后盂肱关节半脱位及肩吊带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董燕; 余泽【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19(021)009【总页数】3页(P1291-1293)【作者】董燕; 余泽【作者单位】310051 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肩关节由肱骨头及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活动度大,稳定性差。
肩关节的稳定性建立在肌肉、关节囊及韧带等结构稳定的基础上。
肩关节半脱位,又称盂肱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指在肩峰下方及肱骨头上方可扪及超过一指宽的明显的间隙[1]。
GHS是卒中后患侧上肢常见的继发性功能障碍。
1 GHS的发生率及原因GHS的发生率在不同报道中差异较大。
GHS最常发生于偏瘫的前3周,在弛缓性瘫痪以及运动功能明显受损的患者中发生率增加[1]。
Louise发现,上肢完全无力的患者中,发生率56%~81%,上肢有部分力量的患者发生率约40%,而1个月内上肢力量能完全恢复的患者中,发生率更低,约7%~15%[2],提示GHS 的发生可能与偏瘫侧上肢肌肉力量有关,当运动功能恢复时GHS也得到相应改善[3]。
脑卒中后早期,上肢处于软瘫期,正常肌肉活动与张力缺失,尤其是冈上肌及三角肌无力,导致仅有下方力量相对薄弱的关节囊及韧带对盂肱关节起支撑作用。
当患者采取坐位时,肱骨的重力过度牵拉肩关节囊,可引起肩关节向下脱位[4]。
2 GHS与肩痛的相关性持续的牵拉可导致关节囊及肌腱缺血,从而引起肩关节疼痛。
卒中后1个月约有17%的患者罹患肩关节疼痛[5],该比例在4~6个月时升至22%~40%[6-7]。
引起卒中后肩痛的原因多样,除GHS外,还包括肩胛下肌痉挛、软组织挛缩,肩手综合征。
其他需鉴别诊断的疾病还包括粘连性关节囊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肱二头肌腱病、肩袖损伤、臂丛神经病、腋神经或肩胛上神经病变以及肌筋膜疼痛[1]。
GHS与肩关节疼痛的相关性目前仍有争议。
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干预,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作业治疗作为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作业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康复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概述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又称不整齐肩,是指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处于自然下垂时,肩关节盂与肱骨头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改变,肱骨头明显向外侧移位,导致关节盂空虚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肩关节周围肌肉张力失衡脑卒中患者常伴有患侧上肢屈肌痉挛和伸肌松弛,尤其是三角肌前部、冈上肌和冈下肌等,使得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松弛,失去对肱骨头的稳定作用。
(二)肩胛骨位置异常脑卒中后患者常因患侧肢体活动受限、肌张力异常等导致肩胛骨的位置发生改变,如肩胛骨上提、后缩、前倾等,进而影响肩关节的正常运动。
(三)关节窝浅肩关节窝相对较浅,肱骨头较大,关节稳定性较差,容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还会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使患者难以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梳头、进食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作业治疗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治疗中的重要性作业治疗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改善关节活动度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作业活动,如关节活动训练、被动运动、助力运动等,可以逐渐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减少关节挛缩和僵硬的发生,为上肢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奠定基础。
(二)增强肌肉力量作业治疗中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项目,如握力训练、上肢推拉力训练等,提高患侧上肢的肌肉力量,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半脱位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