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设计史资料整理

中国设计史资料整理

中国设计史资料整理
中国设计史资料整理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一切人造物即意味着设计”,人类在制造第一件石器时,也就完成了设计。由此可见,设计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石器的制作设计:

在考古学上,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99.8%,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型的设计

?(一)彩陶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以黄河中上游最为发达,以下按着年代的发展先后及艺术特点的不同,介绍彩陶工艺的几种主要类型。

1. 半坡型

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一组。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 2.庙底沟型

?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

一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

的心态。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其装饰花纹

以回旋钩连纹最有特色。

?鸟纹应用较多,有的观望停立,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啄食状庙底沟彩

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相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 3.马家窑型

?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和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为出色,具有强烈的动感,点的应用也很

成功,使装饰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的内彩特别发达,所谓内彩,就是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身,有丰满繁缛之感,还有一代表著作→舞蹈纹彩陶盆,另具匠心。

? 4.半山型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半山

型以直颈广肩、鼓腹罐最有代表性、罐体近于球形,器高与腹径形成恰当的比例,十分优美。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花纹除黑色外,还运用红色,使产生对比变化,锯齿纹在此期流行。

?图案组织常见有旋涡纹和葫芦纹。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运用形的双关和多效装饰效果,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

? 5.马厂型

?马厂型是继半山型之后发展的另一种艺术风格的彩陶。由于发现在青海乐都

马厂沿而得名。

?马厂型彩陶造型渐为丰富,增加了盖、流、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在装饰上则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装饰花纹有四大圈纹、回纹等,而以人形纹最为流行。

?马厂型彩陶多运用直线,并在装饰上注重大效果。

?

?彩陶的装饰纹样,从艺术的表现来分析,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

?(1)编织纹的模拟

?(2)自然物象的抽象化。原始人们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注意物象的个性和主要特性,从而在艺术表现中,从写实的描写到高度概括,进行抽象化,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如水。

?(3)劳动的节奏感。几何图案的有规律批组织和劳动的节奏感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动作的一致以集中并增强力量,要求统一而产生的节奏感。劳动的节奏感和图案的节奏感的这种“异质同构”的现象,在人们的感觉心理上取得一致的效果。

?(4)图腾的表号化

?原始人们为了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懂得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而十分重视血缘关系,逐渐形成部落,各个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是印第安语,意即“他的亲族”,相信是一种动物或植物是某一部位的保护者,并以此作为该部落的象征和标志,据闻一多先生研究,黄河上游诸部落为龙图腾,东方商民族为鸟图腾。如半坡型彩陶之大量采用鱼纹可能与图腾信仰有关。

?

?彩陶的装饰部位,一般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注意视线接触面的最佳效果。例如,壶或罐一类的装饰多在肩部,而广口的盆或钵则装饰在内侧。

?彩陶装饰的形式法则:

?(1)对比法。

?是彩陶图案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它用曲直、横竖、大小、长短、黑白、虚实、动静等多种对比手法,使其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2)分割法。

?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变化中的统一。半山型彩陶不只应用形的分割,如旋涡纹和葫芦纹;也应用红线和锯齿线,以取得分割的效果。

?(3)双关法:

?双关法是彩陶工艺中一种具有卓越成就的装饰法,庙底沟型彩陶应用色彩的黑白的双关,使纹样和地色形成产生交替效果的双关花纹;半山型彩陶则多用形的双关,使单位轮廓形成倒顺的双关变化。

?(4)多效法:

?多效法是指在器皿的装饰上取得侧视和俯视等多角度的装饰的效果,半山型彩陶对此取得了巨大成功。如壶的侧面是红黑相间的波纹,而俯视则如同一个盛开的花朵。

?(二)黑陶

?因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也称“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和彩陶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距今约4000多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从考古发掘看,分为四个类型:

? 1.早期龙山文化;

? 2.河南、陕西龙山文化;

? 3.典型龙山文化→陶器的制作以轮制居多,蛋壳黑陶大量出现

? 4.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黑陶工艺的特点:黑、薄、光、纽。

?黑是指它乌黑如漆的色彩,薄是指器壁很薄,如上面所提到的蛋壳陶;光是指它具有平滑的光泽,纽是指在造型上具有鼻、耳、盖纽以及流、足、把手等适于使用的各种饰件和功能体。

?彩陶是以装饰取胜,而黑陶工艺则是以造型见长。

?三、纺编织物的产生与设计形式

?有关原始社会的纺织和衣着,从古籍记载来看,开始人们只是用动物的羽毛和兽皮来遮身和御寒,夏天还有树叶或野草等披身。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开始有了纺织和丝织的衣料,尤其是黄帝、尧、舜时代已有了成型的衣服。服装形式已定为上衣下裳,最初大概是围裙和披肩。

?四、原始居住设计的雏形

?原始人的住所,先是以天然洞穴作为安身之处,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后逐步过渡到半地穴式的一种泥木房屋,这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使用的房屋样式而。

?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则设计制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这些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奠定了未来木构架建筑的雏形,揭开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序幕。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

?概说:

?夏朝作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即意味着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而演进至商代和西周,则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正是依靠广大奴隶和平民的辛勤劳动,夏、商、周时期才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取得了原始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发展,尤其出现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产生了“士”阶层,发明了文字,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发期和科学技术的萌发期。

?此一时期也是继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被称作第三个时代的“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出现与形制设计

? 1、出现

?中国的青铜器发源于黄河流域。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特点,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视用途与器类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如用于利器的刀剑和用于照看形象的镜子就有较大的差别。先秦时代的《考工记》中所谓的“六齐”,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比配剂表。

? 2、发展

?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即使进入春秋晚期的铁器时代,青铜技术仍有新的发展,直至战国晚期,由于铁器工业的飞跃发展,青铜的历史地位才逐渐被铁所取代。

?(1)夏: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期。这时出土的青铜器有戈、戚、爵、铃、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等,种类不多,器形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

?(2)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制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大量青铜礼乐器,此时期,超出实用功能之上的审美追求表现得非常强烈。但缺乏统一标准,显得没有规律。在同样表现威严的基础上,一部分作品给人以凝重、浑厚之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龙虎尊”等。另一部分作品造型和装饰被夸张到怪诞的程度,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如“食人卣”、“人面纹铜钺”等。同时,在一部分作品中考虑到实用的功能,而另一部分作品则不予考虑。例如同为饮酒器,五爵中的爵和觯,造型既美观又实用,而觚和角虽同样给人美感,但并不实用……

?

?(3)周:西周以后,日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两周统治者表达观念较为理性,而且处理实用和陈设的关系也表现得较为成熟。他们更多地通过铭文陈述自己的意志,而不完全靠造型和装饰的夸张表现。

?

? 3、制作方法

?(1)陶范法:

?制范是用泥土塑出一个模子,有装饰花纹的,还要在模片上雕刻花纹,这是外范;外范的中心,需要有一个内范。外范和内范之间有一定空间,就是所制铜器的厚度,铜液便是浇注在这内范与外范之间的。这种用泥作范的方法,称为陶范法。

?(2)失蜡法:

?是用蜡制成模型,内外用泥填充和包紧后,灌注铜液,有蜡处即为器形。又称为蜡模法。可以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的各种造型和装饰。

?

? 4、形制设计

?按不同用途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日用杂器,其中以食器和酒器为主。?(1)食器:分为煮食器和盛食器两种,煮食器如鼎、鬲、甗等,盛食器如簋、簠、豆等。

?(2)酒器: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盛酒器有尊、彝、壶、卣、罍(lei)、盉等,饮酒器有爵、斝、角、觚、觯等。

?(3)水器:这一时期的水器有鉴,盘,匜(yi),盂,缶,瓿(bu)等

? 5、青铜器的装饰

?(1)饕餮纹

?饕餮纹是殷商青铜器的主要纹样,是一个兽面,大眼,有鼻,双角;饕餮纹的含义,一般根据《吕氏春秋》和《左传》的解释,是一种凶贪的怪物,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这种装饰就和祭祀有关,它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2)夔纹

?这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或以两夔相对,组成一个饕餮纹;或仅作饕餮纹的附饰。通常只是作侧面描写。《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

?(3)龙纹

?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它作巨首而有两角,身有鳞,成盘曲的形状。《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实际是将它神化了,它只是一种综合创造的装饰纹样。

?(4)凤纹

?凤纹,也是一种吸取各种鸟禽的特点而组成的图案,应用很广。在青铜器上,有的凤尾还明显地看出孔雀尾羽的翎眼。

?总的来说,为了适应奴隶社会的生活要求,此时期的青铜工艺反映了一种神秘的,威严的,庄重的气氛,也体现了奴隶社会的人们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不能解释的精神面貌。

?二、原始陶瓷器的形成与实用设计

?夏、商、西周时代,除青铜顺制造业外,其它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由于青铜器十分贵重。除用来制造必要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外,大量青铜铸

造的生活用具实际上只能供少数,奴隶主贵族享用,一般平民和奴隶大量使用的器物仍是成本低廉,取材容易的陶器。

?(1)夏代陶器制作水平有所发展。如陶瓮的底由平底改为凹形,这有助于陶瓮中的食物或水在加温时热力得以提高。由此可见,当时工匠们的设计意识已经逐步成熟。

?(2)商代制陶业虽然没有专业作坊,但其内部却有固定的分工,当时工室的制陶作坊规模很大。

?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先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在商代中期已经发明了瓷器。这些原始瓷与陶器比较已有质的区别。它是用高岭土作胎,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表面有一层在高温下烧成的与胎体结合很牢的玻璃釉质,胎质坚硬细腻,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属声。因为在工艺上还比较原始,远落后于后来的瓷器,所以称之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3)西周制陶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产品趋于规格化,形制承袭商代,生产趋向于专业化,制陶者称为“土工”。

?三、交通运输工具的设计规范

?车→作为中国古代器具设计的品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并开启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的大门。夏代不仅有车,而且车战已成为一种作战形式。

?古代一辆战车共三人,左持弓,右持戈,中驾马,称为“甲七”,车下跟随的步兵称“徒卒”,甘泽之战是世界史上最早的车战。商汤来夏,其主力是“良车七十乘”,车战的规模已不算小。由全木的辁发展到有辐的车轮,是造车史上的大变革,为后来商周造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代舟车制造较之夏代已有相当进步,商代车已使用畜力。

?为了战争和运输、乘坐的需要,造车已成为专门的行业。我国春秋以前的马车都是独辕。车辕前部向上昂起。前端设衡轭以驭马,这种轭革引式的系驾法较当时西方颈式系驾法先进的多。商代还有一种人力挽的车,称“辇”。西周,车的种类有路车、戎车(战车)、舆(牛车)、辇(人力车)等,车的形制与商代大致相同,都是双轮、独辕、方车厢、辕前有衡(横木)、两边各缚人字形轭以驾马。但西周的车制作更加精致,车的部件、马饰更复杂。如在轴头上增加了铜辖以防车轮脱出,有的还有金银丝镶嵌着美丽的纹饰,在衡和轭上增加了铜銮(铃)。

?造车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分工的细密,也表明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建筑设计

?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当时已开始出现。夯土技术萌芽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已经趋于成熟。

?现已发掘的殷墟,就是晚商都城殷的所在地,也是商代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中心。面积约24平方公里,有人工挖成的巨大壕沟,建筑群以王宫为中心,规划布局采用东西南北屋两两相对,中为广庭的四合院布局。

?商代房屋的墙和城墙是用板筑法夯筑的,建筑中的一项新技术是筑墙时使用了土坯,土坯是砖的前身。

?由于周王和诸候大力营建都邑,建筑业发展较快,而平民奴隶居住的仍是简陋狭小的半地穴式房屋。

?建筑的发展,必然带动制造砖瓦技术的发展,制造砖瓦的历史始于西周,实质上是制陶技术的延伸,也是古代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

?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法拍制成筒形的陶坯,然后刻开坯筒,入窑烧制。四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

?砖的制造和使用也开始于西周。

?五、丝纺织物与服饰艺术设计

? 1.丝纺织物

?进入夏、商、周以后,丝织物的品种大为增加,青铜器上也常有蚕的纹样出现。

?据《周礼》记载,周代就有“染人”和“掌染草”等词,用以表示从事印染和染料生产的人,《周礼·考工记》还记载了缫丝、漂白、晾丝等操作方法。

?商周时期,有关织、染、绣制品的间接形象也很多,因为当时很多青铜顺和玉器是用丝织物包裹后入葬的,当丝织物腐烂后其印痕就留在了器物上。

? 2.服饰

?周代已采用“深衣制”,所谓深衣,就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将上衣和围裙连接起来,这种形式成为我国历代服装的基本特征,直至近代男子的长衫,女子的旗袍,连衣裙都可说是深衣制的延续。

?在古文献中还记载着奴隶主阶级专用的服饰纹样。即所谓冕服。12种纹样的服饰是西周统治者的礼服,为历代封建帝王所沿用。课本P36图。

?结语

?周代灭商取得统治地位以后,吸取了商代灭亡的教训,在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方面都有所不同。

?商代特别迷信,表现为宗教迷信思想,同时也崇高武力。而周代则提出了“德”的观念,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同时也比较看重现实,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它反映在周代的各个方面。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青铜器的制作,玉器的使用,都是反映等级差别,适应礼治的需要。因而工艺制作的式样,常有固定的规格,而在装饰上,则反映出显著的秩序感。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设计

?概说:

?从公元770年周平王东迁安都洛阳后,各地诸候相继纷争九州,列国战事频繁,形成了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期,史称春秋战国。不过,这次大动乱、大转变却促进了社会进步。奴隶制逐步衰落、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在社会生产中,冶铁业逐渐兴起,取代了冶铜业,铁器具被广泛应用;手工业工人从奴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兴趣和劳动生产率。

?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人才自由交流,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使得社会思潮与文化也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在这一时期产生的许多工艺文献中,大量地表达了中国艺术设计的科学精神。

?一、冶铁的发明与铁器的制作设计

?到春秋中期,我国已发明生铁铸造技术。春秋末年,冶铁炉已使用了巨大的鼓风设备——排橐(tuo)。大的冶铁炉“鼓橐装炭”要用300人。冶炼温度的提高,使生铁冶铸的效率和质量都大大前进了一步。

?到战国中期,冶铁业已成为各诸侯国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主要铸造农业生产工具。

?二、青铜工艺

? 1.装饰设计的进步

?商代的青铜器是酒器的组合,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周代则重视食器的组合,以礼器为主,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而向生活日用器物方面发展。

?商代的装饰样式是单独纹样,而且运用中轴对称,周代则进而为左右连续反复的二方连续纹样;到了春秋战国则是构成上下左右连续反复的四方连续纹样。

?从装饰手法来看,有模印、线刻、镶嵌、金银错、鎏金、失蜡法等多种。?模印纹:就是用一块印花的模子、刻出基本花纹,然后趁铜胎尚未全干时,用印模在上面盖出花纹,一模多用,连续运用,这样继省工省时,又取得统一的艺术效果。

?线刻:是运用钢刀在铜器表面刻出纤细的花纹。

?镶嵌:是在铜体上刻出线槽后,嵌以红铜丝或宝石。在商周时青铜顺已开始镶嵌绿松石。

?金银错:是最华贵的一种,在刻线处用细金银丝进行镶饰,一般构成斜线和涡线相结合的几何纹,产生金与银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和虚实交替的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装饰题材上: 逐渐摆脱宗教神秘的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化为几何纹,并新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

?艺术风格上:春秋时期比较疏简,而战国时期则趋于繁缛。

? 2.器形的变化

?鼎:鼎的式样,在春秋战国时期变化很大。春秋早期,鼎腹多为宽而浅,立耳,微向外张,马蹄足。春秋晚期至战国,鼎多有盖,这是一种新式样。盖上通常有三环纽。附耳,即耳在鼎腹的两边,而不在口缘上。战国晚期楚国的鼎更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直耳微倾,高足。鼎的造型是在曲线中间有直线,显得刚劲有力。

?鬲。春秋战国时期的鬲,其特点是平沿口,无耳,足逐渐变矮,这大约和灶的改进有关。

?甗。甗的造型由商周以来的甑、鬲合体,改为分体,即甑和鬲进行分铸,即便于制作,也便于使用。

?簋。春秋时期的簋加了方座,在造型上,形成圆与方的对比。

?敦。成黍稷的食器,这是战国时期新创的一个品种。由两个半圆组成,合之成为一球。敦的三足和盖的三纽也都是圆形。整个器体构成一个圆的统一体,别具风格。

?簠。春秋战国的簠,在菱形斜壁体的中间,增加了直壁,扩大了容量。

?豆。此时期的豆,把手细而高,便于拿取。并增加了盖,盖翻置时可当盘使用,大大提高了实用性。豆的造型亦为曲线的球体所组成,形式优美。

?壶。壶在春秋战国时期式样繁多。最早的壶作为提携用,所谓“箪食壶浆”。以后除发展为多种用途外,也代替尊的地位,作为礼器。春秋时期的壶形态美丽,多用莲瓣作为壶的装饰。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战国时期的壶,一般壶体的最大直径在腹的中部,两边有兽面衔环的耳。这种格式,形成了汉壶的基本式样。此外有提梁壶,加以链条,便于提携。除圆壶外,还有扁壶,以区别所装流质的不同品种。

?代表作:宴乐水陆攻战铜壶

?钫。是战国末期创造的一种新形式,壶体正方,故名钫,实即方壶。它常用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案进行装饰。

?鉴。战国时的大型铸品。和钟、鼎、壶四器并称,在当时极为流行。除作为实用器皿,也有作为嫁具。盘。在战国后期已演变为无耳充足,成为汉洗的前身。

?案。1977年,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1号墓出土了错金银龙凤鹿方案。

?三、陶瓷工艺

?春秋战国的陶瓷比西周时期更为发展。战国的陶瓷,一般仍以灰陶为主,但这时期又发展了几种具有特色的陶瓷。如北方的暗纹陶、铅釉陶;南方的印纹陶、原始青瓷以及具有特色的彩绘陶等。

? 1、暗纹陶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线纺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为砑花陶。

? 2、彩绘陶

?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它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因而在名称中加一绘字以区别之。彩陶是在陶胎上画花后再进行烧制,而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它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得到发展,一直延续到两汉时代。

? 3、几何印纹硬陶

?几何印纹硬陶是我国东南地区长期流行的一个品种。胎骨坚硬,呈紫色或紫黑色,用泥条圈叠法成型,器体外面拍饰各种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米字纹、回纹、编织纹、粗布纹、筛网纹、田字纹等。

? 4、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或原始瓷是指大约在商代中期出现的一种带青色釉的器物。它的烧成温度已达到1200摄氏度左右,比通常的陶器更坚实,但尚未达到真正瓷器的程度。

? 5 、建筑陶瓷

?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的日益发达,随之而起的是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於檐端,瓦瓦相值,故有当名。”瓦当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建筑的美观。战国瓦当一般呈半圆形,上面用印模印有装饰花纹。主要有涡状纹、r形纹、对鸟兽纹、树木纹、几何纹、星云纹、饕餮纹等。

?四、印染及服饰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农村种桑植麻,纺纱织造,已较为普遍,染织工艺也迅速发展。

?当时最著名的,要数齐鲁地区。所谓“齐纨”、“鲁缟”,已是全国闻名的产品。齐国的染织生产量最大,有“冠带衣履天下”的比喻。

?《韩非子·说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徒於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这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鲁、越地区的不同服饰,而且也反映了鲁地染织工艺的发达,及染织工艺发展的地域性。

?战国时期的刺绣已很精美,这时期的刺绣都是用辫绣针法。针法主要为辫绣,局部间以平绣。当时社会上盛行的是最有代表性的深衣服饰,《五经正义》中说:“此深衣裳相连,被体深邃。”

?而当时女子的服装面貌,应是五颜六色的。

?五、漆器工艺与设计

?漆工艺在战国时期开始发展起来,在生活用具中广泛采用漆器,轻便轻巧,美观豪华的彩漆器,已部分取代了粗笨的青铜器。

?(一)漆器的制作

? 1.木胎。是用木材作成器型,再进行髹漆。

? 2.木片卷粘胎。为了使器体更加轻便,必须减薄器体,于是发明了用木片卷粘,就是将木材制成薄片,卷成筒状然后粘结,胎薄必须加固,又往往贴以麻布。

? 3.夹纻。是用漆灰和麻布制成,先用漆灰作成器胎,再用麻布裱糊在胎上。夹纻可以使器型增加变化,比木片卷粘获得更多的造型。这种作法就是现今所称的脱胎。

? 4.皮胎,是用牛皮制作,然后加以装饰。取其坚韧轻便,多制成漆盾。

?大体上,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漆器制作的木胎较厚。一般是在用木料制成的器物上加以漆饰。战国后期则多用薄木卷胎或外贴麻布,胎体更加质薄轻巧,并且往往用金属制成纽、耳、足等附件以作为装饰,更显得精巧华美。

?

?(二)漆器的造型

?战国漆器的品种很多。

?生活器皿:

?羽觞,杯体成椭圆形,双耳,故又称耳杯。《楚辞》:“瑶浆密勺,实羽觞些。”一般是作饮器。

?豆和笾(bian),两者近似,豆体较深,多有盖;笾体浅平如盘,无盖。还有盘、盒、奁等。有案,形似今天长方盘。

?家具: 几、床等。

?此外还有武器,如盾。乐器,如漆瑟、钟鼓架等。大体在中原地区多为壶、盒、鉴等,而南方则多为杯、盘、案、几等。

?(三)漆器的装饰

?战国漆器的装饰方法:1.描绘。用笔在漆器上画出花纹。2.针刻。用针刻划出纤细的花纹。3.银扣。是用银片镶口或嵌成花纹。4.描金。

?漆器的装饰纹样:1.动物纹。有龙、凤、鹤、虎、鹿、猴、鱼、牛等。2.云气纹。3.几何纹。4.社会生活题材,包括车马、舞蹈、狩猎等。

?漆器的色彩,一般是黑和红两色。而以黑地红纹为多,这两种色彩的配合,形成一种明快的对比,在朴素中显现华美。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设计,无论品种、制作、艺术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具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时代风貌。

?(一)它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这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官营手工业,也有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各国的各自独立生产和发展,所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制作的地方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二)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所出现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体现在工艺美术制作方面,形成巧思、清新、活泼等特色。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改变了商代的中心对称,单独适合纹样的图案组织,也改变了周代的反复连续,成为带状的二方连续的图案组织,而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即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的图案组织为主要骨骼,它布满全身,不分主次,而以蟠螭纹、蟠虺纹为其主要装饰花纹。

?(四)工艺美术在美学理论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与工艺有关的学术观点,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制作设计理论。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概说: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建立和巩固时期,也是封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综合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主要源流。

?秦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还没收全国民间的兵器,运到咸阳销毁。秦政府不仅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而且修筑了非常豪华的宫殿和坟墓。这种集权的政治制度,反映在工艺生产上是它的统一性和巨大性。从始皇陵出土的大量陶俑看,制造宏伟,规模庞大。

?一、秦代的艺术设计

?(一)青铜器:

?秦代青铜器的出土,反映了两种情况:

?一是秦代早期,有一些器物是从别的国家转运来的,因秦并六国,六国王室贵族的器物,也成为秦的战利品,归其所用。

?二是秦统一以后,秦代制作了具有时代共同特色,而又具有秦国地方风格的青铜器皿。

?秦鼎的造型、腹浅,矮蹄足,腹间有一道弦纹。

?簋的造型是口敛,小耳,没有垂饰。

?蒜头瓶和鍪(音谋)则是秦代具有浓厚地方艺术特色的品种。蒜头瓶是在壶的近口处鼓大如蒜头,通常作六瓣形。鍪是一种锅,扁圆腹,圜底,敛颈而口沿外张,流畅的曲线轮廓,造型优美。鍪的肩腹交接处附有环耳,变化多样。耳上常饰以叶脉纹。

?(二)漆器

?秦代漆器多为木胎。用挖制或刮削成型,由于商品生产的管理,漆器上大都用书写、针刻或烙印文字和符号。如“威亭”、“亭”、“亭上”“朱三”“陬(zou)里”“郑亭”“许市”等,其中有地名,有工匠姓名,也有官方机构的名称。

?(三)陶器

?秦代陶器也同漆器一样,多印有文字,以表示产地、工匠的籍贯和姓名。?秦代的陶塑十分发达,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举世闻名的始皇兵马俑所见的大量的陶俑陶马,充分反映了秦代陶塑工艺的卓越技艺。

?在陶器工艺中,还有久负盛名的秦代砖瓦。秦砖的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砖坯用模制成后,还用花模印花进行装饰。常见的有菱形纹、方格纹、回纹、卷云纹、三角云纹、S纹、圆壁纹、绳纹、粗布纹等多种。而秦瓦则是以卷云纹为主,变化多样,风格秀丽。

?总结:秦代早期吏治清明,民俗淳朴,崇尚务实精神。反映在文学风格上,是语意平直,不重文采。而音乐也是击瓮叩缶,“呜呜快耳”。所以,秦代的工艺美术,也如其它文学艺术一样,是以重实用,富有憨厚质朴的艺术特色。器用造型洗练,一般只以几道弦纹为饰,反映出一种质朴的美。

?二、汉代的艺术设计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社会经济有着全面的发展,手工业中的纺织、铜器、漆器、陶瓷等较发达。西汉时期,设立了庞大的手工业管理机制。中央、地方都有专官管理生产。汉代手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西汉初期,这是手工业的恢复时期。

?第二阶段: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汉武帝时,国势强盛,经济发展,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繁荣。生产力很高,工人数量也大。如采铜,每年即有十万人以上。

?第三阶段:在东汉末期,是手工业的衰落时期。

?汉代的装饰题材,大量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图案花纹,有宴饮、舞乐、狩猎、攻战以及生产劳动如耕种、收获、冶炼、煮盐等。

?也有用以“成教化、助风俗”的一类内容。

?神话题材如东王公、西王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以及祥瑞龙凤和珍禽异兽等也较流行。

?其表现手法,多采用平面的剪影式的,同时注意到把握物象的动态和典型特征,极富图案的装饰味。以下对各类工艺品种作分别介绍。

?(一)铜器

?汉代的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发展。制作特点上不如商、周、战国时期的多饰花纹,而以素器最为流行。或仅有简炼的弦纹,或仅饰以铺首。比较华贵的,则施以鎏金,或装饰以金银错。

?铜器的品种很多,除一部分传统器皿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品种。铜器中的灯、炉、奁、壶、洗、镜等是产量较大,制作精美的主要品种。

? 1 汉代铜镜

?汉代铜镜的特点是:体薄、平边、圆钮,装饰表现了程式化的特征。但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特色。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即西汉时期。铜镜的制坐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镜边简单,或用连弧纹作边饰。铜镜的种类主要有螭形镜、草叶镜、星云镜等,汉武帝以后又有日光镜、昭明镜等。

?螭形镜的镜纹由四条S形的螭龙组成,中间配四乳钉。

?星云镜实际是由蟠螭纹演化而来,乳钉甚多,故又称百乳镜。此镜均用连弧纹做边饰。

?草叶镜的钮座为方形,四周配以图案化的草叶。

?日光镜和昭明镜均以铭文作为主要装饰。

?中期,包括西汉末至王莽时期。当时流行规矩镜。王莽篡取皇位后,铸镜以弦耀其政绩,曾制作了一批华美精巧的作品。所以有人评论认为:“汉镜的精巧作品,似乎要算新莽时代为最盛。”

?规矩镜。因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 镜。在这类铜镜上,一般都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所以也称规矩四神镜。这时期在镜缘上有着复杂的装饰,常见的锯齿纹、卷云纹或卷草纹等。方座钮,八乳丁。由于方与圆的对比,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图案结构。

?关于TLV,实际上是古代六博的棋格。

?后期,即东汉时期。

?此期镜面微凸,便于照出人面的全部,更接近科学原理。圆纽甚大,并多柿蒂纹纽座。与前期相反,连弧纹多在内区。流行吉祥语字铭。后期还创造了浮雕式作法,纹饰较高。主要的有双夔纹镜、云雷纹镜、蝙蝠纹镜、画象镜、方铭镜(神兽镜)、阶段式镜(建安式)等。

?透光镜。在汉代铜镜中,还有一种奇特的铜镜,即所谓透光镜。透光镜发明于西汉时期,铜镜外形和普通镜一样,并不是真正透光。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镜面相对的墙上,会反映出镜背花纹的影像。

? 2 汉代铜灯

?汉代,灯的应用已很普遍,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从各地汉墓中,也出土了各种式样的铜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古代灯具形象资料。

?汉代铜灯的形式,可分以下几类:

?(1).盘灯。这种铜灯有灯盘,一般和高足豆相似。但也有许多象生的盘灯,设计十分巧妙。如朱雀灯,灯体为鸟形,嘴衔灯盘。

?(2).虹管灯。也称钅工(音工)。灯体有虹管,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使溶于水中,这是利用科学原理以防止空气污染。如河北满城出土的著名的长信宫灯,塑造出一优美的仕女形象,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处理得十分自然。长沙出土的牛灯,灯体为牛形,以两角顺背向上作成虹管,有一向下的碗状灯罩以吸收灯烟。

?(3).筒灯。灯为圆筒形,有盖,中有圆孔装置铜管,下有三足座,

?(4).行灯。行灯是用以拿着行走的,灯盘附有长长的柄,以便手持,下有三足,也可以放置。

?(5).吊灯。灯体有链条可以悬挂。湖南省博物馆有一人形吊灯,表现人体作俯卧状,头仰起,双手前前伸托灯盘,这是一件具有巧思的铜灯作品。

?汉代铜灯的燃料是用膏脂。《楚辞》:“兰膏明烛”,就是指一种油脂。?汉代的铜灯造形丰富多彩,灯体优美。既适应实用的要求,也符合科学的原理;既可作灯,又可作为室内陈设品。作到了工艺品的多用化,达到了实用和美观的统一,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意匠和艺术构思。

? 3 汉代铜炉

?铜炉,在汉代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品种。按其不同用途,又可分为以下几种:?(1).薰炉。烧香料用,又名香薰。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雕镂成山形,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因此,又通称博山炉。

?(2).温手炉。取暖用的,炉体侧壁和上部有镂孔,以散出热气,有柄可持。

?(3).温酒炉。炉体多作长圆形,上可置耳杯以温酒。炉体上部有镂孔,有的还雕镂四神或其他动物,有柄。

? 3 其他

?此外,汉代还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青铜雕塑品,如甘肃威出土的铜马群(其中包括“马踏飞燕”:高34.5厘米,1969年出土,为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马踏飞燕铜塑,也称铜奔马。它抬头扬尾,三足腾空,作飞奔状。右后腿集全身之力,踏着一只飞燕。体态优美,富于浪漫主义设计意匠。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青铜工艺品。此物已成为中国经典青铜艺术、动物雕塑艺术的象征),广西合浦出土的铜屋模型,河南偃师出土的铜奔羊,甘肃灵台出土的铜俑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陶瓷工艺

?汉代的陶瓷,有进一步提高,并有所创新。后汉时期更得到普遍发展,各类陶瓷已取代了一部分铜器和漆器的地位。陶瓷的品种有灰陶、釉陶、彩绘陶、原始青瓷,以及砖瓦、陶塑等。装饰方法丰富多彩,有印纹、划纹、堆贴、彩绘、雕镂等多种。

? 1、釉陶

?釉陶,是指涂有黄绿色低温铅釉的一种陶器,因而又称铅釉陶。

? 2、彩绘陶

?彩绘陶自战国流行以来,到汉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分布地区更为广泛。彩绘陶主要作为明器。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因而彩绘陶的制作达到了极盛。

?汉代彩绘陶的装饰,有几何纹、人物、动物等题材;色彩更加丰富,除红、黄、黑、白等色外,还出现了橙、青、绿、灰、褐等多种色彩。彩绘陶的造型,常见的有壶、盒、盆、碗、炉、奁等各种生活器皿,而以壶最常见,仅洛阳烧沟汉墓出土,就有壶式达八种之多。

? 3、砖瓦

?汉代的砖瓦应用极广,除宫室所用外,民居也已广泛使用。作为建筑居室用的,有壁砖、铺地砖等。此外,还大量应用于墓室。最有特色的是画象砖和瓦当。

? (1).画象砖。

?所谓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画像砖起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

?画象砖艺术性较高,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

?空心砖,又称圹砖。流行于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空心砖是一种大型的长方形陶砖,这种砖由于中空,因此易燃,体轻,并可防潮。河南南阳地区出土最多。

?砖的装饰,一般是用几何纹作边饰,中间用几种纹模印出花纹,如树、鸟、虎、马、人物、楼阁等。或在砖的中区用方块模印作棋格状的连续花纹。一种花纹用同一模印出。花纹作阴线状。也有表现主题内容的,其内容大体与汉画象石相同。

? (2)瓦当

?战国时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代则主要流行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

?汉代瓦当的装饰,可分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几种。

?(一)卷云纹。是瓦当纹饰中常见的一种,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各饰一卷云纹。变化较多:有的四面对称,中间以直线相隔,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有的作同向旋转形。此类瓦当,富有规律的美。

?(二)动物纹。有鹿纹、燕纹、鱼纹等。

?(三)四神纹。也称四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合成一组的图案。四种纹在汉代极为流行,在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被广泛应用。汉代把四神看成与僻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这四种动物,以玄武比较奇异,它是龟和蛇的合体。

?(四)文字。汉代的瓦当十分巧妙地应用文字作为装饰,具有图案美。

? 4、陶塑

?汉代的陶塑,主要是用作明器。有专门的生产作坊,设专官管理。

?在汉代,陶塑的题材更为扩大,除了战国时期所流行的各种器皿外,还有用具、建筑、人物、动物等多种。其中最传神的是说唱俑,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墓出土。它十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说唱艺人的表演形象。汉代陶塑的艺术成就,在于表现各种物象的主要特征,形象生动简练,装饰性很强。

?(三)漆器工艺

? 1.造型:

?汉代漆器的造型,比战国时期更为丰富,战国时期多为小件器皿,汉代则增加了大件物品,如漆鼎、漆壶、漆钫以及礼器,并代替了铜器。

? 2.装饰

?汉代漆器的装饰花纹,主要有:

?(1)云气纹。这是一种主要的纹样,形式的变化有十几种之多。

?(2)动物纹。有虎、羊、獐、鹿、猪、猫、鼠、鸟、鹄、鱼、龟、蛙、龙凤以及怪兽纹等。

?(3)人物纹。有狩猎、舞蹈、仙人等。

?(4)植物纹。这类题材较少,主要有卷草、四瓣花纹等。四瓣花纹,也称柿蒂纹、四叶纹。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图案,在装饰上应用很广。

?(5)几何纹。有圆圈纹、涡纹、方连、锯齿、棋格等。

?总的来说,汉代的装饰花纹,不如战国时期以描写为主,而是更加程式化、图案化,注重装饰效果。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工整、精致而又富有韵味。

?三、秦汉的染织及服饰艺术

?秦汉时期,丝织业的成就与技术进步最为显著。汉代织锦图案有云气纹,鸟兽纹,文字,几何纹,人物骑猎纹等。

?秦汉时期的服饰,男子以袍为贵,袍已成为国服。秦始皇在位时,不同等级的官员穿着的袍颜色亦不同,汉代四百年间,一直以袍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口露出内衣。

?汉代的服色带有政治意义,服色的等级制度从此形成。

?西汉纺织业发达,官营丝绸作坊生产规模很大,能够织造出多种精美华丽的丝织物,除供国内使用,还远销国外,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乘云绣”黄棕绢等大量丝织品,包括了目前所知汉代织物的大部分品种,色谱全,纹样鲜艳繁缛,制作工艺精良,是考古发掘中的稀世珍品,充分体现了汉代丝织技术的高度成就。

?四、秦汉的建筑设计和木作业

?秦代宫殿建筑

?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在建筑上表现得十分显著。秦都咸阳,是现知始建于战国的最大城市。它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解放后在接近宫殿区中心部位发掘出了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

? "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

?汉代起,台榭建筑渐次减少,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东汉中后期的墓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车、船模型大量出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

?结语

?(一)汉代初期,由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汉武帝时,进入了鼎盛时期。在汉代前后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工艺美术有着空前的全面发展。青铜器时代已经过去,青铜工艺只转入一部分生活日用品;许多铜器已被漆器、陶瓷所代替。工艺美术的品种增

多,在艺术上、在技术上、在材料上,都有许多新的创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二)汉代儒学的宗教化,谶纬神学的兴起,厚葬之风的流行,反映在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上,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一类内容占有极大比重。而画象石,画象砖,以及陶塑明器等,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三)在艺美术设计上,取得实用和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化发展。例如,铜器多安置把手,以利提取。铜灯既便于使用,又可作为装饰品。漆器中的多子套盒,充分考虑节省空间容积的组合。这些设计意匠是极为巧妙的,为我们展示了良好的实例。

?(四)汉代的装饰风格,可以用质、动、紧、味四字来概括。质,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动,流动的云气纹,使装饰面产生多样的变化。生动的飞禽走兽,富有颈健的生命力。漆器、织锦、金银错等的装饰,都使人产生一种动感。紧,汉代的装饰是满而不乱,多而不散。它是密中求疏,疏中有密。画象石的布局是满的,也是多的,但运用多层分割,运用云气纹的穿插,使它联系并统一起来。紧凑而不是繁缛,填充而不是堆砌。味,这里指的是装饰味。汉代的纹样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美。这种装饰美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设计

?概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进入了瓷器时代。

?长期分裂战乱——社会动荡,各族人民被迫四处迁徙——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手工技艺的发展。

?最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的完成,它替代了传统的铜器而制作出各种生活器皿。

?多年的混乱局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精神上的苦闷给佛教以兴起和传布的机会,北方大凿石窟,南方则广建寺院,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反映了当时佛教流行的盛况。在艺术设计上,体现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宗教的时代。由于佛教的盛行,促进和扩大了国外的交往,印度僧人和西域工匠纷纷来到中国,为工艺文化带来了新的成分。

?一、陶瓷工艺

?东汉后期,烧制青瓷的技术已基本成熟,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黑瓷的烧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北朝时期制瓷技术的突出成就是,北齐时北方成功的烧出了白瓷,以后又出现了彩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