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傅山进京谈戏曲创作在2012年河北省青年编导培训班上的讲座
- 格式:pdf
- 大小:958.00 KB
- 文档页数:3
鲍鹏山阅读答案【篇一:2014蚌埠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s=txt>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客观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崔树强①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播音系的倪妮,因参演《金陵十三钗》而一夜走红,这再一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
而在一些家长看来,参加“艺考”,就读艺术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报考各类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2010年安徽省艺术考生报考人数为3万人,2012年增加到4万左右。
作为“艺考”大省,山东的情况更为可观,2012年山东全省共有89594人报考艺术类专业。
从1998年到2011年,13年间,中国艺术类招生人数整整扩大了60倍。
而提供艺考机会的院校,也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拓展到数百所大学,甚至东北、河南的一些农业大学也开设表演系,且一届就招收300名本科生。
②但考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招收到更多高素质的学生。
在一次艺术高考的面试考场里,当怀揣明星梦想的考生被问及“四大发明有哪些”、“五星红旗的意义是什么”、“听说过巴金没有”等问题时,常常是一问三不知。
而同样在一次艺术类研究生面试中,当被问及关于八大山人的艺术时,一考生竞以“不知道八大山人是哪八个人”作答,弄得考官哭笑不得。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明星秀”的影响下,娱乐无标准,炒作无底线,“一夜成名”成为了很多艺考生的成功梦想。
他们通过“文化课百日冲刺”等速成的培训方式应付考试,其结果是,连中国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不在少数。
可以说,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生源的文化素养状况堪忧。
很多艺术类考生竟然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于是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过来报考艺术专业的。
昆曲的历史昆曲发展简史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
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
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昆剧,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
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从北宋永嘉乡土歌舞小戏和南宋“永嘉杂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永嘉(温州)九流十折,逐渐流传至江西南丰、浙江杭州、江苏昆山等地,并与当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讲的“土语”相融合,于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了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即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
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
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
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
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
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
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导言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
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王国维在《戏曲考源》里对戏曲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就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演绎一个故事。
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
它既包括时间艺术(如诗歌、音乐)又包含空间艺术(如美术)。
它要在一定的空间来表现,演员有造型,这就是空间艺术;但它在表现上又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它又是时间艺术。
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所综合的艺术种类更多、其综合性也更强。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综合之后,都服从于角色创造,并集中统一于以表演为中心、以演员为枢纽的演出始终,成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戏曲是写意的艺术。
在世界戏剧史上,存在着两种表演艺术观。
一种是以西方为主的,以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为最高审美理想与创作原则的写实的艺术,也叫再现的艺术;一种是对生活进行了高度提炼,重在展现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境界,有诗一般美学追求的写意的艺术,也叫表现艺术。
这后一种,就以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曲为代表。
在不同艺术观的指引下,东西方的表演艺术在无数代人的艺术实践中,构成了各自的表演艺术体系。
本讲义就从戏曲表演的艺术观念、艺术规律和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概述。
以期同学们对戏曲表演艺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一章戏曲表演的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艺术创造的灵魂,它规定制约着人们的创作思想。
写实的艺术观决定着话剧、电影、电视等表演艺术的规律、技巧和全部形象,要求从环境到人物,从外形到内心,从行动到细节,都必须真切得使人相信它就是生活本身。
写意的艺术观则要把表现的生活变成诗一般的艺术。
河北省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公共课程的测试练习题1、“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描写的是( ) [单选题] *A.贾宝玉(正确答案)B.贾琏C.贾蓉D.贾环2、1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匠和百代文宗之名。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2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翘首(qiáo)颤抖(chàn)静谧(mì)深恶痛绝(wù)(正确答案)B.纤维(qiān)畸形(jī)蛮横(héng)顿开茅塞(sè)C.莅临(lì)脸颊(xiá)粗糙(zào)至死不懈(xiè)D.摄取(niè)炫耀(xuàn)应和(hè)不省人事(shěng)4、下面选项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颇多pō外壳ké淤泥yū睥睨pì(正确答案)B、旖旎qí嫌弃xián 招惹rě赐名cìC、洋溢yì萌芽méng 赋予fǔ耀眼yàoD、抗御yù观摩mó堕落duǒ吸吮yǔn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案:通“按”,用手压住。
(正确答案)B.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游:交往。
C.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小步快走。
D.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劾:弹劾,判罪。
6、1同事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说:“有何见教,请说吧!”你的表达得体。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7、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阔绰(chuò)校对(jiào)默契(qì)随声附和(hé)B.伫立(zhù)愚钝(yú)热忱(chéng)忍俊不禁(jīn)C.濒临(bīn)卑鄙(bǐ)恪守(kè)春寒料峭(qiào)(正确答案)D.蛮横(hèng)粗拙(zhuō)襁褓(qiǎng)鲜为人知(xiān)8、1电话交谈中,一般由打电话的一方先提出结束谈话,致告别语。
当前戏曲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作者:赵锡淮来源:《剧作家》 2017年第5期摘要:当前国家对戏曲艺术非常重视,颁发实施了许多非常好的政策措施,对新世纪戏曲传承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但是戏曲艺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显示出危机的一面。
具体地说,这样的危机主要体现在戏曲作品、人才、观众和剧院团生存发展这四个主要方面。
本文阐述了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戏曲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精准有效实施”“财力扶持要精准到基层戏曲剧团”“人才培养要有的放矢”“观众培养要广接地气”四点建议,供政府和戏曲专家们研究参考。
关键词:戏曲传承与发展问题建议与过去相比,当前国家对戏曲传承与发展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可谓空前。
换句话说,我国戏曲发展目前已进入历史非常好的时期。
近五年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文化主管部门也先后实施了《关于开展“三个一批”戏曲剧本创作扶持的通知》《关于举办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的通知》《关于开展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2016年度戏曲专项扶持工作的通知》《关于2016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招生的通知》《关于举办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的通知》《关于举办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通知》《关于举办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通知》等一系列重大活动。
从上述国家文化政策的针对性,政府有关戏曲活动连续性、密集性的态势就能明显感受到当前国家对戏曲传承发展何其重视。
在这些政策的引领下,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使得当前戏曲舞台创作、戏曲人才培养和戏曲剧院团发展都得到了很大促进,有效地保护、传承了戏曲艺术,推动了戏曲的振兴和发展。
然而在如此好形势、好局面面前,人们还是有些担忧。
为什么呢?因为当前戏曲传承发展仍然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显示出危机的一面。
河北涿州横岐调调查与研究独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师范大学。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西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签字日期:.旺..作者签名:畅守守.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山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西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网络出版,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签字日期:。
垃.?/作者签名:惭宁..:。
‘/论文题目:河北涿州横岐调调查与研究.、专业: 戏剧戏曲学;苫三三二;;苫:五:::『磊磊五磊三三:主一///////‘///////。
/”//////。
/////硕士生: 畅宁宁. 签名:王福才指导教师: 签名:摘要横岐调,属于梆子腔系统‘,板腔体,是中国地方戏曲中的独特剧种,流行于河北省涿州市西部的横岐村一带,已有多年的历史。
它的唱腔明快、舒展,优美动听,念白为京白与韵白并用,常杂以方言俚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的演出剧目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演员均为当地的村民,农闲时刻,欢聚一堂,进行排练与演出,家家户户洋溢着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种亲近性,将村民凝聚在一起,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颇受当地村民的喜爱。
.、然而,在清朝时期就繁盛于河北涿州、涞水、易县、.高碑店、定兴、徐水、固安以及北京郊区的房山、大兴等地的这一民间小戏??横岐调,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洗礼,现在仅在河北涿州西部的南横岐村以及涞水县和北京房山区的少数几个村顽强地生存与传承着。
本文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中所得的口‘述和图像资料,从横岐调如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一、横岐调的生存背景和历史变迁主要介绍横岐调的历史渊源及人文和自然的生存背景。
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3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
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
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现场观戏描摹,。
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
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描画的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莅临绘声绘色刻意B.莅临栩栩如生故意C.亲临绘声绘色故意D.亲临栩栩如生刻意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B.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C.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D.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答案】1.D 2.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亲临:到来,强调亲自来;莅临:到来,更多的用于上级对下级也可是同级。
万方数据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具看似简单.实则饱含寓意。
福建戏曲这样简洁乃至吝啬地安排情节和人物.不追求形式的华美与繁复.说明福建的剧作家们深诸戏曲舞台规律.始终把表演放在了第一位。
他们知道不论剧本写得多么有文学性、可读性,音乐唱腔设计得多么优美动听.舞台服饰设计得多么华丽漂亮.没有演员的表演都是空谈.只不过仍是文学、音乐、美术。
只有将这几部分综合地体现在舞台上。
通过演员精彩绝伦的表演,完整地展现给观众,才能成为戏。
所以福建戏曲把唱念做打(舞)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了演员.让演员在充分表演中去刻画人物.也让观众在欣赏演员表演的同时感受到人生的启示。
董生、李氏、边一笑、张岫玉、崔云龙、傅山、邵江海、施宜生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证明,这的确是明智之举。
无怪乎福建戏曲剧目容易被移植演出。
三、福建戏曲作家高产的创作环境。
福建的戏曲文学在戏曲创作中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确实是一剧之本.在全国居于特别显要的地位。
这种地位非自今日始,而是由来已久的。
福建戏曲创作有自己的一套机制.福建戏剧节已经举行了几十届.每举行一届都会推出一批剧目.剧目中古代戏占的比例最大。
看得出来,剧作家们创作思想放得开.创作中想象、虚构、夸张发挥得极为充分。
《北风紧》中的施宜生,金史上虽然有传,但比较简单,除了报警的隐语外.并没有什么故事。
就这么一点记载本身是构不成戏的。
必须加以想象、虚构。
施宜生在金国娶妻生子、岳父正是带兵侵宋的大将军、大将军被俘带回南宋议和修好的信息、烹刑改成了斩刑等诸多情节、细节,就都是作者大胆想象、虚构、改造的。
正是这些想象、虚构、改造的情节、细节才构成了戏.才特别感人。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契机在于作者把握准了施宜生的人生轨迹和他的文人底蕴。
并且加进了作者的情思。
《傅山进京》中最感人的部分,也是虚构的。
观发辫症似乎有些荒诞,但顺手拈来.给傅山平添了神医的传奇色彩。
至于康熙微服到冷落的古寺会见傅山。
论对书法。
・4・戏剧几十年来,我写了几十部戏,十几部历史戏,大家可能看过《新亭泪》《傅山进京》《寄印传奇》。
今天我的讲座是:从《傅山进京》谈戏曲创作。
一、历史题材 融入当代人的情感2005年4月5日,我应邀给太原市青年晋剧团的女老生谢涛写戏。
我先看了谢涛演出剧目的录像带,以及山西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料。
看过录像带后,觉得谢涛这个女老生很值得我为她写个戏。
资料看后,我觉得有两个人物能够打动我,一个是介子推,一个是傅山。
后来经过商量,确定了写傅山。
我为什么对傅山感兴趣?傅山与明末清初几个伟大的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是齐名的,他们对中国封建历史的反思非常深刻。
像傅山说的天下人之天下,这种民主的思想,在我国春秋以前《尚书》里面都有。
我们写这些,更有时代意义,把傅山身上的东西挖出来,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思想共鸣。
作为明末的遗民,难免会带有浓厚的反清复明思想,这是傅山的思想基调。
以前的作品就把他当成一个反清复明的人物来写,歌颂他的民族气节。
我写这个戏的时候,保留傅山不可磨灭的反清复明的思想外,更重要的是,我在傅山的著作里面,看到了他还能够跟我们当代思想吻合的部分,那就是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这一点非常可贵。
我们现在写历史戏,千万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要写这个距离我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人?我们为什么对他感兴趣,为什么要写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不单是学习什么优良的品德,汲取一段什么历史教训,而是为了当代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从中找到古人与我们当代人可以产生共鸣的东西。
我写历史戏,非常强调 “古事与今情”,就是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何跟今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找到古今精神的契合点。
我写傅山,既写出了他固有的优秀品格,有划时代的那种独立精神,还把我的感情倾注进去,这个傅山已经不是历史上的傅山了,是用我的思想感情复活过来的一个傅山。
他身上带有我浓厚的个人思想情感,这个“他”是我的。
我所写的历史戏都是走这一条路的。
2012年,湖北京剧院排演的《青藤狂士》,写的是徐渭。
我对这个人物感兴趣,不是说我像他,而是我某种精神气质跟这个人物有一种共通共鸣之处,它能够引起我的兴趣。
所以,说到选材问题,我强调一点,一定要选你自己感兴趣的,如果人家请你写剧本,你还不熟悉的题材,一定要先熟悉。
熟悉以后,看能不能从这个题材里找到你感兴趣的兴奋点,如果找不到,宁愿不写;找到了,你不排我也写。
因为那可以倾泻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吐为快。
二、立意高远 培养独特的眼光2011年无锡锡剧院约我写一个戏,我看了一下他们提供的资料,觉得瞎子阿炳的题材不错。
这个剧院以前已经有以阿炳为主角的戏了,关于阿炳的影视剧也都有,人们都认为再写他没什么意思。
但我自己感兴趣,以前写的阿炳,都是把阿炳写成穷苦的民间艺人,受到地主阶级的迫害,都是从阶级斗争、从意识形态出发,不是从人物出发。
我看了阿炳的资料以后发现,他是一个道士跟一个富家年轻寡妇的私生子,这是他的真实身世,被人家瞧不起。
他的师父就是他的父亲,但他的父亲只说是在道观门前捡回来的一个孩子,临死的时候才偷偷地告诉阿炳真相。
在那个时代,私生子是非常被人瞧不起的,阿炳受到了社会上的冷落和歧视,因而他愤世嫉俗,一度放荡不羁,沉沦下去,抽鸦片、嫖娼,染上梅毒。
别人染上梅毒能治好,阿炳却治不了,眼睛瞎了,曾经想自杀过,但后来没有自杀,顽强地生活下来,靠的是什么呢?一是意志,二是自己拉二胡的天赋。
他靠拉二胡来谋生,艰难地生活下去。
阿炳历经了人间的大苦难,看透了世态人情,所拉出来的曲子充满了一种沧桑感,并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一种希望。
我就是写这么一个阿炳。
他们一看,就感兴趣了——从这个角度写阿炳,别开生面。
2012年4月首演,剧场效果很好。
尽管演出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已经受到无锡观众的热烈欢迎。
每一个题材,我认为只要角度选对了,别人写过的我们也不要怕,要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点化这个题材。
楚国那块和氏璧,在别人的眼里,只是一块石头,但是卞和的眼光与众不同,非常独特,能穿透表皮,看到内在蕴含的宝玉。
我们面对每个题材,都要发现这个题材里面有没有包含着一块玉?一定要穿透题材。
每一个编剧,都要培养自己的独特的眼光。
独特的眼光如何培养呢?靠我们平时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积累,多读书,古典的、现代的、还要看外国的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现代派的、荒诞派的等都要看,来培养我们自己的眼光,来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
有了独特的眼光,有了高的境界,我们对任何一个题材都有可能发现别人不可能发现的东西。
2011年底,海南琼剧院约我写海瑞。
我当时犹豫了一下,之前已经有了《海瑞罢官》《海瑞上书》,再说海瑞就是一个清官,现在我们如果再写清官,会觉得没有多大的意思。
后来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写海瑞,我拉来了另外一个人物,就是海瑞在淳安当县令时的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
他要依靠严嵩的势力,他也需要贪污受贿才能够巴结人家。
海瑞是另外一种人,非常清廉正直,决不攀援权贵。
严嵩倒台以后,胡宗宪真的坐牢了,海瑞此时被提拔到京任户部主事。
如果让胡宗宪与海瑞碰见,会有什么戏剧效果呢?胡宗宪一定会劝海瑞,你这样在官场上将寸步难行;海瑞也会劝他,你这样做,以后会被人家抓住把柄的,他们一定是谁都劝不了谁。
我虚构了一场戏,海瑞去探监,两个不同道的人这个时候成了朋友……于是,我就写了这样的一个戏出来。
因此,一个戏题材选定以后,能够在这个题材里面发从《傅山进京》谈戏曲创作——在2012年河北省青年编导培训班上的讲座郑怀兴・5・现别人发现不到的新意,那这个戏就很有意义,很值得写。
我们写的是历史戏,但要有当代的思考,当代的观照,当代的思想感情。
搞的是传统戏,但是我们要触及当代思想界最前沿的东西,我们要对现实世界有深切的了解,不能把自己淹没在历史史料里面,为写古人而写古人。
但是我们写古装戏,必须有很深的古典文学的修养,写出来的才像一个古人,古人又有今天的思想感情,看起来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
我这个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文革”当中我就读了很多历史的书,特别是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对我影响非常大。
没有这套书,我写不出《新亭泪》来。
很多戏题材不错、又有新意,但是看起来没有戏,为什么呢?戏剧结构组织得不好,戏剧的悬念不够。
戏剧应该要有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一场一场的看起来还可以,但是串起来看,那个贯穿线没有,就是把戏写散了。
我写《傅山进京》,为什么能有冲动?傅山进京一事发生在傅山的晚年,这一段时间正是康熙为了笼络中原士大夫,开设了博学宏词科,征召各地明代的遗老进京。
傅山不肯去,因为去了,考了,当了官,士大夫的气节就丧失了。
但后来他还是去了。
为什么?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怕连累了自己的孩子,怕连累自己的父母官。
傅山是个好父亲、好爷爷、好丈夫。
这里牵扯到一个问题,《傅山进京》中傅山的对立面是谁?是康熙,这两个人成了矛盾的双方,这边我不肯去,那边坚决叫你来。
去了以后不到金殿应试,也是有罪的,但是康熙原谅了,还赐给傅山一个六品官当,只是下旨,要傅山到金殿谢个恩,就不计较了。
傅山被连人带床抬进紫禁城,大闹午门,死活不肯到金殿谢恩,康熙又退让了,允许在午门外磕个头就好了,那傅山也不肯,后来被几个官员推一下,倒了下去,官员们趁机叫喊,“哎,傅中书谢恩了”,给了傅山、康熙一个台阶下。
历史上就是这样的。
我反对为专制制度唱赞歌,更不能去歌颂皇帝。
不过,一来历史上康熙就是这样对待傅山的,二来我写傅山的气节,如果不是康熙,是另一个很坏的皇帝,那傅山反对他,我不给你下跪,理所当然。
但是康熙这么开明,傅山仍旧不肯,是不是显得傅山气节更高?从我的主体意识出发,也需要写一个开明的皇帝。
我认为写戏,写互相对立的两边,一个是好的,另一个就一定不好,这是不对的,用这种观念指导写戏,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是以前阶级斗争的观点。
三、大胆虚构 营造独特的戏剧情境我曾经在一篇总结历史戏创作经验的文章中说过,史学家着重写事,时间的来龙去脉要弄清楚,艺术家的着眼点在哪里?主要是这个人物心灵的开掘,在他们的思想感情,内在精神世界里下功夫。
我们写什么?一个人死了,他为什么死呢,他死之前是如何思考的,有什么思想的搏斗。
根据我们的创作意图要做大胆的猜测,他可能会怎么想。
编剧不必拘泥于哪一家的理论,只要在特定的历史情境里面可能发生的,都可以虚构。
在《傅山进京》中,古寺论字是虚构的,进宫去为太皇太后看病也是虚构的。
史实上没有傅山为太皇太后看病这件事,却有另外一件发生在傅山身上的事,我将之移花接木。
傅山是个非常著名的医生,当地传说中,他为山西的巡抚母亲看过病,把脉后傅山就说,年纪都这么大了还闹相思病。
巡抚问陪同看病的县令,我母亲得了什么病?县令不敢据实说来,在巡抚的一直追问下,才吞吞吐吐地说了,巡抚非常恼火,认为傅山是在侮辱他的母亲,是对他不恭,要去抓傅山。
后来这句话被巡抚的母亲听到了,感叹地一句,傅山真神医呀!我前天就是看到你父亲的一双皮靴,想起了他。
思念死去的丈夫是不是相思病?当然是相思病。
我写这个戏的时候就把这个传说移过来了。
这个戏最大的虚构是古寺论字那一场,好多人认为这场戏非常好,问我说是怎么构思的,其实我写到这儿,这个情节就自然而然地跑出来了,没有刻意构思。
傅山是个书法家,康熙非常喜欢书法,我想要是让傅山和康熙两个人在寺庙里面论字,该多么有意思,于是就写出这一场戏来了。
这个情节的由来,是缘于我对这两个人物了解得比较深透。
历史上,康熙非常推崇两个书法家,一个是董其昌,一个是赵孟頫,而且“福”字写得非常好。
傅山是明末非常有名的书法家,论书法的文字也很精辟。
热爱书法的康熙应该是多么盼望会一会就在京城外的书法家傅山,可是傅山是请不来的,自己是九五之尊,又不好随便去古寺拜访老人家。
可能康熙会想象自己趁着雪天,悄悄去探望这位怪老头、倔老头,也可能是康熙做了这样的一个梦。
同时,傅山也可能做了这样的一个梦,他也很想见见康熙,这个年轻有为的皇帝,但如果见他,就得行君臣之礼,人家就会说他没有气节的,所以想去见不敢去见。
我设计了一个大雪茫茫的场景,天寒地冻,连飞鸟都没有,人不可能到寺庙里去,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人,康熙真的来了,还是他的灵魂来了?让观众去猜去吧。
诗情画意,又非常自然地把两个人激烈的交锋化成了他们两个人在借谈书画而谈政治。
这场戏为什么很抓人?康熙虽然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但傅山一看到福字就猜出了这位不速之客。
两个人都心知肚明,但是不揭穿。
敢不敢大胆地进行艺术虚构,决定了这个戏的品位,也决定了这个戏有没有戏。
所以说编剧在掌握史料,吃透史料后,还要化,好像高粱要拿来酿造成酒一样,史料就是做酒的材料,需要一个发酵的过程。
我们艺术作品就是拿出来的酒,不是煮高粱,煮高粱是史料的堆砌,那样没有戏,也达不到那种意境,没有意境就达不到艺术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