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索2013-9
- 格式:pdf
- 大小:502.69 KB
- 文档页数:3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生态城市建设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潮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交通、住宅等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探讨其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一、生态城市建设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急需寻找一种不破坏环境、不影响生态的城市发展模式,就是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使城市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得到了重视。
同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增强社区参与和民主参与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环境,缓解了城市的环境问题,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二、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探索与实践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各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案有所不同,但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1. 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措施,主要通过低碳、清洁的能源供应、绿色交通等手段,减少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低碳城市的核心概念是“用最小的资源,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回报”。
例如,中国的深圳依托其充足的太阳能光照和海洋能资源,发展了太阳能电池板和海洋能等低碳技术。
同时,深圳还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线路网络和全国最大的自行车租赁系统,以减少汽车排放。
2. 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内容。
在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环境一直是受到破坏的,因此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举措。
生态保护和修复需要采用生态学、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综合手段。
美国波特兰市就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来达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目标。
该市制定了一系列城市绿地建设计划,包括建造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植树造林等措施。
身份证号码:21128119881218****摘要:生态建设有利于提高城镇地区的环境质量,当下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建设的关键时期,城镇建设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今后我国城镇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发展理念,要坚持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城镇地区要突出科技优势,加强科技创新,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城镇地区的协调发展。
接下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对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1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城镇地区的人口数量有所增加。
这也加大了我城镇发展的压力,城镇地区承受着较高的人口负担,影响了我国城镇地区的生态环境。
而当代居民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生态建设,要实现城镇的绿色化发展。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城镇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能够将我国的城镇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给广大居民提供更加优美的居住环境。
以下对生态城市的含义以及建设意义进行分析。
2 生态城市的概述2.1 生态城市的含义关于生态城市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定义也各不一样,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应用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城市经济系统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恢复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及发展功能。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生态城市的特点生态城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绿色化,生态城市强调城市地区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总的来说生态城市具有以下特点:生态城市所使用的能源大多为可持续供给的清洁能源,生态城市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产业布局的优化。
2.3 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在21世纪建设生态化城市,成为了全球的发展热潮,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生态化城市的建设工作。
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探析摘要: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的重点是在满足城市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现状,采取一系列生态规划措施。
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大的保障。
本文主要对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路径引言现如今,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之下,许多生态问题越发严峻,这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良性发展,比如说,因为城市人口的迅速攀升以及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许多的污水还没能获得适宜的处理而排到河流之中,导致水环境的污染。
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和交通的量的剧增导致大量化工燃料被运用,造成大气层环境恶化,与此同时,生活和生产生成的许多废物导致垃圾泛滥成灾,所以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地位就越来越突出。
1生态城市的设计和规划要求1.1对影响城市的所有因素进行汇总和分析为了确保生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设计生态城市前,首先需要对影响城市内部的所有因素进行汇总和分类。
例如,城市的气候变化曲线、城市的水文条件、城市的交通路况、城市的支柱产业分布图以及城市本身的文化风俗特色等;然后,再全面分析这些具体因素,根据城市的条件和特色,融入生态设计理念,同时也把更多的城市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中。
1.2重视城市的节能环保工作目前,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均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节能是生态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居民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因此,需要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全面考虑生态城市的具体规划和设计,以群众的基本需求为建设目标,尽可能设计出令群众满意的生态城市。
1.3加大先进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应用力度在对生态城市进行实际规划和建设时,还需要认真研究相关的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合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态城市的技术含量。
例如,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是生态城市构建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需要相关部门及设计人员重视并使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器及科技能力来提升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
生态城市建设途径探析摘要: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细条发展的城市,在生态城市当中物质、能量、信息能够被高校利用,技术、文化与自然景观充分融合,是可持续的、和谐的人类聚集地。
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生态城市建设的尝试,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现实状况,分析我国如何适应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城市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生态城市;自然资源;文化背景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随着人们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当前城市发展中已经开始出现生态化和人文化的特征,伴随着城市发展思想的转变“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产生反应了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结果,而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
研究生态城市建设途径,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
一、生态城市基本理论探析1.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那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城市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1 胡渝.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哲学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8(2):78-80.]12.生态城市的特点相比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特点可以说非常突出,生态城市抛弃了传统干的煤、石油等非清洁能源,而是大量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且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供给。
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探析摘要: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下,地区的规划建设水平得到了提升,为了实现生态化发展目标,应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进行落实。
通过对生态城市的介绍,明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分析目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城市生态规划建设效果的措施,阐述生态规划建设的具体手段,可使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得到改善,发挥出生态化规划的优势,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引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对于生态建设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不仅应考虑到经济发展需求,应根据生态理念来进行优化。
生态城市的建设可实现区域内部经济及各模块的协调化发展,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求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全面改善。
因此,结合城镇化发展特点来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创新,以生态城市为目标来加强检修效果,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打造稳定的基础,推动城市各体系的完善,创造生态化效益。
1生态城市概述1.1生态城市的涵义生态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者的角度上有着一定的不同,作为一种具有理想化特点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建设运行过程中需要借助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城市经济体系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发展激进型协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恢复城市的生态系统调节功能,以满足其发展需求。
1.2生态城市规划的作用1.2.1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融入可满足城市持续发展需求,在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缺少对其全面认识,这使城市生态建设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对生态城市规划进一步推进可使城市的发展得到促进。
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可根据不同领域的发展需求,结合绿色发展理念来优化规划内容,将城市的生态化功能突出,为城市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持[1]。
1.2.2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有效实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可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经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该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环境问题,这对环境的承载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对城市的运行发展也产生了不利,会使城市的协调发展目标实现受到阻碍。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探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于如何在城市化发展中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紧密相连,城市化发展路径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化带的面积,提供更多的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交通是城市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传统的城市交通模式以汽车为主,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应推动绿色出行方式的发展,如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并建设更多的便捷的公共交通设施。
此外,还应加强城市道路的规划和管理,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再次,城市建筑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城市化发展中应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为原则,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建设,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还应加强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和提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此外,城市化发展中还应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来减轻其影响。
例如,可以加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还应加强对城市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城市化发展中的公众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公众参与可以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透明度和民主性,增强公众对城市化发展的认同和支持。
因此,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城镇的建设与探析第一篇: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城镇的建设与探析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城镇的建设与探析(中经评论·北京)时间:2014-05-04[摘要]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如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加大,工业污染危害日益加重,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发展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和扩散,成为当今世界最难对付和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衡。
文章根据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生态城镇的建设加以探讨分析。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李克强更在多个场合强调“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率2011年首次突破5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日本等国家花了大约15~45年的时间把城镇化率从50%提高到70%,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要达到70%的城镇化率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根据中国的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和49.68%。
这一数据说明,从世界城市化过程的三阶段来看,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城市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当前,城镇化已成为我国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城镇化进程加快给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显著的压力。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促进社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与实践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的脚步愈发迅猛,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那么,究竟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生态城市。
简而言之,它就是一个和谐共生的系统,其中自然、经济和社会三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这样的城市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还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长期保护。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
首要任务是优化城市规划布局。
这就好比绘制一幅精美的画卷,需要精心构思每个细节。
城市规划者应当像艺术家一样,将绿色空间、交通网络和建筑群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城市景观。
其次,我们必须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这些建筑不仅要在外观上赏心悦目,更要在功能上节能减排。
它们应该像树一样,吸收阳光和雨水,同时减少对外界能源的依赖。
通过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打造出既舒适又环保的生活空间。
此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城市的绿地和水域,确保它们的纯净和完整。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调节气候,还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休闲场所。
当然,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将蓝图变为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绿色交通计划,推广公共交通和鼓励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还降低了空气污染水平。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而应该持之以恒地推进这项工作。
正如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样,建设生态城市也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子孙后代。
收稿日期:2013-08-07作者简介:张召(1984-),男,山西晋城人,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生态城市研究。
第28卷第5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9月Vol.28No.5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2013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索张 召(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缺失对生态的观照就是其中之一。
其具体表现是:缺乏全局观念,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盲目效仿大城市和新城区开发。
有鉴于此,必须开展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提升整个社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3)05-0045-03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1]这说明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很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而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解决当下严峻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征(一)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理论在不断发展,而生态城市所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让各方都认可的生态城市的概念。
国内外许多行业和领域的学者都曾经对生态城市下过定义,笔者更倾向于顾涧清教授给出的概念,“生态城市是把生态学引入城市,在城市建立生态系统,使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使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连接、融合,而成为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的特殊的组成部分”[2]。
当前,大多数人对一个城市发展状况的认知,要么停留在GDP等数据上,要么停留在市政建设的发达程度上,真正关注城市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人还比较少。
因此,我们应当增加生态维度的考量,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在一定程度上,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加重要。
(二)生态城市的特征第一,生态性。
生态城市中的生产和消费都必须建立在牢固的生态理念基础上,人们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生态城市在制定和规划城市发展目标时,应当具备生态经济思想,也就是说将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能完全割裂,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另一方为代价。
第二,自律性。
城市居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是有范围的。
因此,城市的发展在空间、土地、资源、规模、密度、边界等方面都存在着生态极限。
生态城市的发展决不能超越这些极限,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出现的大面积雾霾天气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生态城市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一种认识到各方面生态极限的城市类型;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能够使城市走出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不可持续的困境。
第三,可持续性。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为了城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城市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永续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3]。
首先,必须转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减轻资源消耗过大和环境污染过重的压力。
其次,必须转变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减少符号消费、炫耀消费等负面因素对人们的影响,倡导人们进行生态消·54·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
将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过程而出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
这一转换主要体现为人口、非农产业、资本、市场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4]党的十六大将城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生态城市在其影响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 096万人。
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5]。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凸显出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而城镇化目标的真正实现不仅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不仅是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更是城市现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即城市的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现状的根本改善。
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议题,随着生态规划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确立,我国已有愈来愈多的城市准备尝试或者开始尝试生态城市的建设。
进入21世纪以后,温室效应、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城市建设也逐步由理论走向了实践层面。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作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6]。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
第一,缺乏全局观念。
城镇化的推进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相辅相成,彼此为对方的快速发展注入推动力。
相对来说,城镇化是一个全局性的概念,是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局部性的概念,是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生态城市的建设只局限于自身的一城一地,没有将自身看作是一片区域和国家的组成部分,自身的进步无疑可以促进整片区域的发展,但是整片区域的发展也会带动一城一市的进步。
许多城市之间的优势资源互补,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完全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开发好、利用好本地的优势资源,但由于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的缺乏,甚至出现本地资源不允许其他地区使用的情况。
第二,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
一些地方政府过分重视城镇化率指标,将经济发展的宝全部压在城镇化率的提高上,数据攀比现象十分严重,大面积占用土地甚至耕地,地标性建筑层出不穷。
一些地方无视经济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了许多“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甚至有资金不到位情况下的“豆腐渣工程”。
部分地区只看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不注重城镇化和生态城市的内涵发展,只想着增强标准、提高规格。
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大学城、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规模愈来愈大。
一些地区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采用超强度的开发和建设模式,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这些因素都对城镇化进程和生态城市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三,盲目关注大城市和新城区开发。
虽然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但从区域分布和提出时间上能够看出,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呈现出分布密度高、提出时间早的特点。
而且当前对生态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基础较为坚实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无锡等,主流媒体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报道也主要集中于一、二线的大城市,很少涉及中小城市,以至于造成了生态城市建设应当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开展的理解误区。
而且,许多城市比较注重新城区开发,忽视了已建成城区的生态化转向。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尽管新建城区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经济投入大,但时效性和实效性相对较强。
因而,很多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明显倾向于新城区,而已建成城区则陷入了资金投入少和生态化转向较慢的境地。
三、城镇化中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城镇化中生态城市的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认清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建设的困境,抓住机遇,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民情的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开展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64·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和普及生态伦理相关知识,把生态文明、低碳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生产等理念落实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
应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努力扩大人才队伍,将其充实到对生态城市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
多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竞赛和讲座,阶段性地组织公众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加深其切身感受和对生态城市建设紧迫性的认识。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特别是水资源和耕地资源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因此,城镇化进度必须与生态系统承载力和资源保有量保持一致。
要在确实把握城市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对生态城市作出合理和科学的规划,避免操之过急。
可以选取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一些城市作为试点,先行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在积累一定的发展经验后再普及推广。
与此同时,不同城市之间的生态城市建设的速度和风格应有所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优势资源,选择最适合的发展道路。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典型案例中,地方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
生态城市的前期规划一般都由政府相关部门完成,因此,其建设方向以及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政府的主导作用。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程,需要调动和利用的资源很多。
因此,政府必须充当好“组织者”的角色,把有利和有限的资源调配到生态城市建设最合理和需要的地方。
生态城市的建设还是一个兼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
因此,政府还必须充当好“协调者”的角色,负责协调好人与自然、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城市与农村、本市与其他城市等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2]顾涧清.广州生态城市的建设与探索[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17.[3]沈清基.城市生态环境:原理、方法与优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91.[4]辜胜阻,刘传江,钟水映.中国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8(3):1.[5]国家统计局人口司.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EB/OL].[2013-07-27].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bdcj/t20120817_402828530.htm.[6]李迅,刘琰.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上篇[N].中国建设报,2011-05-30:(5).Exploration of the Paths of Building Eco-citie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ZHANG Zhao(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Abstract:With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the process also met with some una-voidable problems that would affect the coun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lack of concern for ecologyis one of those problems,which is shown in lack of holistic perspective,absence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planning,imitating big cities to develop new urban districts blindly.Therefore we are supposed to carry outvarious kinds of multidirectional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follow the principle of gradual and or-derly progress,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Key words:urbanization;eco-ci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责任编辑 逸宾)·74·张召: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