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_3
- 格式:docx
- 大小:33.92 KB
- 文档页数:6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时目标:1.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学会“镜、未、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学习1.师生趣味诗句接龙(教师说前一句,学生对后一句),教师根据学生的接龙情况师生共同进行点拨、指导,同时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肯定、表扬,并以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设置悬念。
2.过渡引入:孩子们,刚才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课件出示诗歌)。
3.简单介绍诗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趣味诗句接龙游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诵读故事的兴趣,同时以待学诗句作为契机,自然引入本课所学诗歌。
二、探究交流,感悟诗意1.课件播放洞庭湖月夜风景图片,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了一幅朦朦胧胧的画面……),教师适时引入:孩子们,诗人刘禹锡到底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还是走进诗歌中看看吧。
3.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根据经验读准诗歌的朗读节奏。
4.指名朗读诗歌,教师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齐读诗歌。
5.再读诗歌,试着借助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
6.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通过探究交流或请教老师的方式争取弄明白。
7.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相和”(互相映衬)、“镜未磨”(水面无风,波平如镜),同时在学生对诗歌大意描述的基础上补充诗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古诗三首其一《望天门山》、其三《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材内容:统编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壮美山河”第17课教材解析:本课围绕祖国的壮美山河,选择了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旨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感受祖国的山河壮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课选择两首以“望”为题的古诗,旨在让学生从诗中感受远望的视角带来的观景感受。
李白的诗句用字精妙、豁达豪迈,刘禹锡的诗句光色交融、引人入胜。
不同的时间观察不同的景物,由不同的作者完成,景物在不同的诗句中呈现鲜明的个人风格。
对于学生远望景物、练习描述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古诗诵读基础,能够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句的大意,用较为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此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节奏和要表达的情感。
对于古诗中关键字的解读还需要适当的引导,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景物特点还需要点拨提升。
从古诗中学习观察的角度和描述的方法,是学生练习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天门山》《望洞庭》两首古诗。
2. 结合注释和图片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体会诗句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感受不同风景的美丽意境,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借助“望”的视角解读古诗,描述山水之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中描述的景色并能自主描述,欣赏远望的壮美山河。
教学难点:借助“望”的视角描述诗中和现实中的山水风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观看现实大好河山: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用诗的方式亲近祖国的山山水水,想一起试试吗?那咱们先来欣赏几处风景,在看的时候如果想到哪句诗就请举手说出来,好吗?(播放山水风景图,唤起学生原本的诗句积累,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营造语言表达的氛围。
)面对这么多山水风景,我们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对山水的感受:喜欢、赞美、陶醉等。
)二、品味古诗中的大好河山:1.关注诗题,发现观察视角:(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读两首诗。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望洞庭》教学设计以文带文课型【文本教学解读】《望洞庭》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秋月高悬,湖水泛泛,全诗富含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刘禹锡用短短的四句话,将洞庭湖水与月色相互交融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立足于洞庭美景,着眼于湖中的君山,由面及点,一幅湖月融融,银盘青螺的美景跃然纸上。
表现了诗人不凡的气度与高卓清奇的情致。
“两翼”教材:(1)《题君山》是《你读我诵》中的选文,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围绕君山进行描写,以倒影作为切入点,描绘了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央,翠色欲滴的君山像是湘君女神居住的仙地。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君山比喻成画眉的黛墨。
以此诗作为“一主”教材的拓展延伸,既有对比效果,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洞庭湖的四季》是《新主题阅读》中的选文,是沈哲瀚写的一篇关于洞庭湖四季美景的文章,全文内容结构为总分总,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洞庭湖春、夏、秋、冬不同的美景。
语言通俗易懂又不乏优美生动,以此现代文作为“一主”教材的补充,由古到今,由古文到现代文,不仅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让洞庭湖的美景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教学内容】1.“一主”教材:《望洞庭》;2.《新主题阅读》:《洞庭湖的四季》;3.《你读我诵》:《题君山》、《对联(二)》。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3.感受西湖之美,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洞庭湖吗?(学生回答)师: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以南,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
今天跟老师一起去领略洞庭湖的风光。
二、“一主”教材学习环节(一)“一主”教材学习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二)“一主”教材学习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1.齐读课文。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望洞庭》;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学习通过想象画面来感悟古诗的方法。
3.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美景图片、古诗配乐等)。
生字词卡片。
学生预习古诗,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兴奋地)准备好了!教师:(出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洞庭湖。
它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望洞庭》。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古诗——《望洞庭》。
(出示洞庭湖资料。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面积约为2820平方千米,大概有440多个西湖那么大,古代曾被称为“八百里洞庭"。
(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几位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磨、螺、潭、镜等。
(2)请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纠正发音。
4.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6.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7.全班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1.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取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透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述,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述,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简单意思,体会诗句包含的情感,对古诗的学习饶有兴趣。
但是,学生对于诗句的意境,所描绘的画面难以理解,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师容易忽视的,因此古诗教学要注重学生通过描绘的画面,感悟情境,从而通过品读,领悟诗情。
【学习目标】1.认识“庭、未”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重点指导书写“未、磨”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进行背诵。
3.理解诗意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并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领悟诗情。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法、结合图片想象感悟法、诵读体会法、抓字眼体会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我们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
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洞庭山水,板书《望洞庭》。
你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3.学古诗,知作者。
说一说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呢?二、初读诗句,初步感知诗意1.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庭、潭、螺”并会组词。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语: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洞庭湖游玩一番,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课题。
<随机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庭、潭、螺”并会组词。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并背诵、默写古诗。
三、自学指导一:比读古诗接下来我们实行三次比赛,第一次我们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得最准确。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
1.听录音示范2.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自由读古诗,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读,不理解的字能够请教同桌,都不理解的能够举手提问。
2.①自由读(3分钟)②指名读古诗,同时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听,即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③在这首诗里,有些词语朋友想和你交朋友,赶快读一读吧!④练读,齐读3.比认生字:出示拼音、词语洞庭ting 湖、潭t a n 面、海螺l u o(1) 指名读上述词语,(尽量找差生读,中等生正音)(2)师:字音读得真准确啊!(师伺机表扬)那现在我们来实行第二次比赛,比谁最快地记住“庭、潭、螺”这三个字的字形,再给它们组词,时间是2分钟。
2、指名用学过的方法记忆字形、组词。
3、指名口头组词,说说识字方法。
4、总结四、自学指导二:结合课后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1.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理解以下重点词语的意思:湖光:秋月:未:磨:遥望:2.结合注释和理解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诗句的大意,给大家5分钟时间,5分钟后老师来考考大家,咱们实行第三次比赛:看谁说的好!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4.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听,做好补充的准备。
5.师总结五、自学指导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背诵古诗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体会洞庭湖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6个生字;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质疑理解诗歌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风幅画,每一幅画中都藏着一首我们学过的诗,你能看出来吗?
出示第一幅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示第二幅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3、理解课题,“望”字意思
4、了解洞庭湖
洞庭湖,地处湖南省北部,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二、初诗诗词,把握节奏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古诗
自读提示要求:第一遍,不读错字;第二遍,正确流利;第三遍,试着读出诗的韵味。
学生自读
2、指名读
读准字音“镜”“未”“磨”“遥”“银”“盘”
3、指名读
教师指导停顿节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找诗眼——“望”
师: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同样文章和诗也有自己的眼睛。
找到它,能让我们知晓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
快去找找这首诗的“眼睛”吧。
生:望
师:对,你知道作者站在什么地方望洞庭湖?他望见了什么景色?
生:诗人站在高处望
生:他看见了湖水、秋月、山
2、品读第一句诗“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刚刚同学们提到了湖水,诗人描写了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洞庭湖呢?
生:描写了秋天夜晚月光下的洞庭湖
师:你能把这句诗读一读吗?出示诗句。
师:这句诗中还提到了什么景色?
生:月亮
师:你看到了一轮什么样的月亮挂在天空中?
生:圆圆的、弯弯的
师:除了形状,你还能描述它的颜色吗?
生:明亮的、白白的、皎洁的
师:它洒下的月光是?
生:白色的,皎洁的。
师:是啊,皎洁的月光洒落在大地上,像给大地穿上一层薄薄的轻纱,。
生:朦朦胧胧。
师:洒落在湖面上,湖水变得。
生:波光粼粼。
师: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水在月光下波光粼粼,天地间一片朦胧。
多美的月夜湖光图,让诗人忍不住吟诵:
生: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你还有哪些字的意思没弄明白?请你提出来。
生:“两相和”
师:“相”指互相,“和”指和谐。
诗中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绘的画面说出来吗?
生:洞庭湖上的月光和水色交相辉映,交相融和。
3、品读第二句诗“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诗人除了描写月光下的洞庭湖水,还写了什么时候的洞庭湖水?
生:无风时的湖水。
出示第二句诗,齐读。
师:风平浪静时的湖水是什么样子的?
生:像镜子。
师:“镜未磨”,指的是像什么一样的镜子?
生: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师:对,我们一起了解古代的镜子。
课件出示
师: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照起来?
生:朦朦胧胧
师:就像月光下的。
生:湖水。
师:你能把这句诗用你的话描述出来吗?
生:风平浪静的湖水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朦朦胧胧。
4、品读第三、四句诗
出示图片
师:月光下的湖水不仅像镜子,还像什么?
生:像白银盘。
师:请你再读古诗。
生: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月光下的湖水就像一个白银盘,那青螺指的什么呢?
生:君山。
师:诗人把湖水与山描写得如此精巧、可爱,你能通过你的声音读出来吗?
指名读、女生读
师:湖水如白银盘子,水中的君山如一枚青螺。
你能评评这句诗中两个表示颜色的词用得如何?
生:好
师:为什么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因为……
师:这么美的比喻,这么美的景色?请你再用你动听的声音读出来吧。
生:齐读。
师:诗人之所以用这样的比喻,是因为他站的位置?生答“远”。
你从哪个字知道诗人所处的位置?
生:遥。
师:遥是什么意思?
生:远的意思。
师:这里的“遥”正好与诗题中的“望”相呼应。
你能把刚刚说的用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再讲一次吗?
生:……
师:月夜下的洞庭湖留给你的印象如何?请你用一个词赞美它。
生:水天一色……
师:是啊,如此美轮美奂的景色,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声读出它的静谧。
生:吟诵
5、感悟诗情
师: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一定有话要对我们说,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
师:看着这么美的景色让诗人忍不住心中的赞叹,想要用文字把它记录下,让更多的人了解洞庭山水独特的美。
四、拓展延伸
师:正因如此,它吸引来了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师生齐读:
1、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韩偓《洞庭玩月》
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4、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刘禹锡《洞庭秋月行》
师:古诗词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诗中有画,孩子们拿起你手中的笔画出这首诗中所描绘的画吧。
五、板书设计
望洞庭
镜子(未磨)
湖水
喜爱
秋月白银盘
山——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