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件鲁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2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字略)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略)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1.速读课文。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讨论并归纳;(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导学案备课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课导学提纲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自学难点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引导点拨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字略)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略)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引导点拨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1.速读课文。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讨论并归纳;(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
气象、地理学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
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
他重视并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物候学》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该书1963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73年、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增订再版。
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同志,1890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84岁。
他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是我国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诸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又是我国物候学的创始者,对于我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有卓著的贡献,就物候学而言,他致力于我国古代节气知识的考证和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亲自坚持几十年的物候观测:倡导组织物候观测网,奠定物候观测研究的基础;撰写物候学的论文和专著,并指出我国物候学研究的方向和途径。
直到晚年,还念念要把物候学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其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令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