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发生的背景与原因影响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因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原突围作战中原军区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奇迹导语: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月至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在鄂豫皖边区突破国民党军包围,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月至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在鄂豫皖边区突破国民党军包围,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
中原解放区位于鄂、豫、皖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我新四军第5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日本投降前,我军积极发展根据地,缩小沦陷区,使中原根据地扩展到60余县,形成了对战略要地武汉三镇的包围态势。
抗日战争结束后,武汉三镇成为国民党自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东北的战略枢纽。
因此,国民党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先后占我鄂中、襄西、襄南、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广大地区,企图首先消灭中原我军,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进军的通道。
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虽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议》,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
至6月下旬,中原解放区仅剩下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礼山之间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面积不及原先的1/10。
中原军区部队5万余人压缩包围于此。
蒋介石认为彻底消灭中原我军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令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在驻马店设指挥所,统一指挥第五绥区和武汉行营之第六绥区所属8个整编师又2个旅约30万人“按既定计划,先速歼鄂中李先念部,便尔后主力作战之利。
……攻击各部队统于六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围态势及攻击准备,待令实施攻击”。
其部署:以整编第41、第47师、生活常识分享。
“皮有功”中原突围巧施“旋风战术”来源:军事文摘2003年4期1955年,全军授衔。
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军区拟报他为少将军衔。
请示送至毛泽东处,毛泽东指示:“皮有功,少晋中。
”于是,皮定均被授予中将军衔。
是什么功劳让毛泽东主席如此赞赏,青睐有加呢?故事要从解放战争前夕的中原战场说起。
临危受命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热切期望和平。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诚意,从八个根据地撤出武装力量。
蒋介石则以谈判为幌子,目的是争取时间,加紧部署内战。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中原军区。
蒋介石认为,控制中原,就可以将华东、华北、东北的人民武装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采取了极为高明的对策,一方面揭露敌人的阴谋,一方面不动声色,秘密加强反击的战斗准备。
1946年6月24日下午,一道加急命令把年仅32岁的一旅旅长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召到50里之外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司令部。
“这是中央的指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把一份电报递给他们。
电报是毛泽东亲自发来的,内容是:“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原来,根据情报,蒋介石已下令于6月26日向我中原部队发动总攻。
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歼阴谋,根据中央指示,中原军区决定主力突围到陕甘宁边区,留下一旅作掩护,牵制并吸引敌人,掩护主力突围。
在完成任务后,自己选定突围方向。
由这支有独立作战经验的部队担任全纵队的突围掩护重任,显然是经过军区充分考虑的,也是最为合适的。
王树声说:“主力今天晚上就开始行动,你们赶快回去布置,要不惜一切代价拖住敌人,使敌人在3天内找不到我们主力的突围方向。
等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后,你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四双手紧握在一起。
皮定均和徐子荣别无它言:“请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我们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中原大战的结果怎么样中原大战发生在上世纪的1930年5月到11月,这是一场规模很大的军阀混战。
中国当时所有有势力的军阀都被卷入到了这次战争之中。
那么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原大战的结果怎么样,希望大家喜欢!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蒋奉粤联盟打败了以阎锡山等人组成的反蒋联盟。
冯玉祥的势力遭到了沉痛的打击,他原来的地盘经过这次战争全部丢失,保留的一些微小势力因为他的失败,最后也都归附了中央军和东北军,他没有了和其他军阀抗争的实力。
阎锡山也兵败如山倒,他带着仅存的兵力回到了山东老家,没有了以往的实力。
桂系军阀也缩回了广西。
除了奉系军阀,其他军阀和他们一样,实力都不同程度遭到了削弱,没有了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抗争的实力。
奉系军阀在这次战争中硕果颇丰,河北、绥远和察哈尔等地都被其获得。
蒋介石政府在这次中原大战中取得了胜利,他借此统一了中原地区。
中原大战的结果对蒋介石政府来说并不是特别好。
他为了赢得这次中原大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南京国民政府为应付战争经费,财政濒临破产。
蒋介石原本用来围剿共产党的军队,也因为战事需要被调用了很大一部分。
中原大战两个联盟共伤亡30多万人,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第二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中原大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原大战的意义中原大战是一场军阀混战。
因为其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所以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原大战的意义十分重大。
从历史进程看来,中原大战的意义有四点。
第一点,中原大战是军阀混战的顶峰时期和结束时期。
这次战争蒋介石集团、阎锡山集团,以及粤、桂、川、滇等数个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势力集团都参与了进来。
最终以蒋介石政府为首的蒋奉粤联盟打败了反蒋联盟,夺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在这以后,军阀混战归于平静。
第二点,中原大战成就了蒋家王朝。
中原大战的胜利,蒋介石政府统一了中原地区。
并且经过这一次战争,原来许多强大的军阀势力都被大大削弱甚至消失了,冯系军阀土崩瓦解,阎系军阀也没有了挑战蒋介石政府的力量,蒋介石政府的实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军阀。
周恩来与中原突围
谢从高
【期刊名称】《党史研究资料》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1946年6月26日,为了粉碎国民党将我军一网打尽的罪恶阴谋,遵照中央“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中原军区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将领的率领下,在敌人总攻击发起之前,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地分路突围,经过浴血冲杀,终于于7月下旬和8月到达陕南和鄂西北地区,创建了新革命根据地,为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其他解放区对敌作战,以及迎接全国反攻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原突围能够在敌人蓄谋已久、重兵围困之下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作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成员和中共中央驻重庆(后为南京)代表团首席代表的周恩来为此而进行的种种努力也是诸多原因中不应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页数】6页(P84-89)
【作者】谢从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6
【相关文献】
1.周恩来对中原突围的历史贡献——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
2.周恩来旅日实证研究的力作
——《周恩来〈十九岁的东京日记〉》《岚山的周恩来:难忘日本!》评介3.弘扬中原突围精神传承红色基因4.周恩来外交学研究:体系架构、问题与建议——“纪念周恩来逝世30周年暨首届周恩来外交学”研讨会述评5.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读《周恩来选集》下卷和《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东峰1946年8月6日,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则令延安军民格外振奋的消息:(本报讯)我中原解放区李先念部队,自6月27日突破蒋军包围进攻,被迫采取分散作战后,其第一纵队第一旅全部在旅长皮定均将军副旅长方升普率领之下,已于7月20日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某地。
该部经24昼夜千余里之长途行军,横越豫皖边陲、皖中平原,迭经高山大水,排除蒋军之封锁、追击、堵击及包围,经大小战斗20余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与华中军区新四军会合。
华中《新华日报》亦发短评,题目为《谨向皮定均将军所部致敬》,全文如下:我中原军区皮定均将军所部,突破蒋军重围,历尽千辛万苦于7月20日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某地,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证明了共产党的军队是消灭不了的,人民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在求和平、求团结、求生存的铁的意志前面,大别山之险、磨子潭之深,显得何等渺小!反动派的包围、袭击、阻击、困扰,种种残忍阴谋又显得何等无能!这一令人兴奋的消息,无疑地将给面临严重斗争的苏皖解放区以莫大鼓舞,因为这支兄弟部队的胜利到达,不仅增强了我们的自卫力量,而且丰富的战斗经验,更使我们取之不竭,用之无穷。
谨向胜利突围的英勇指战员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慰问!“皮旅”之威名由此始,遍传中华大地。
一次几千人的突围作战,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为什么会赢得了解放区军民一致的由衷敬意?为什么会被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迹”?2018年11月,受安徽电视台韩德良先生之邀,我有幸随他们《八月桂花遍地香》摄制组驱车进入大别山采访。
沿着“皮旅”突围的线路,从白雀园出发,途经刘家岭、松子关、吴家店、磨子潭,青风岭,一直到皖北平原的津浦路,我们寻访着、考察着、追忆着、探讨着、思考着........1.丢卒保车皮徐隐瞒了一生的“秘密”白雀园镇,是“皮旅”中原东路突围的起始点,也是我们此次重访大别山采访活动的出发地。
1946年6月26日,一个大雨的夜晚,“皮旅”就是从这里向大别山挺进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原突围皮定均为何能够从重重围困中突破导语: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以10个整编师向中共中原军区发起全面进攻。
面对优势之敌的四面围攻,中原军区经反复运筹,拟订了以少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以10个整编师向中共中原军区发起全面进攻。
面对优势之敌的四面围攻,中原军区经反复运筹,拟订了以少数兵力向东行动,迷惑与牵制敌人,主力向西突围的方案,并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
1946年6月24日下午,1纵司令员王树声、政委戴季英亲自将中原局、中原军区赋予1旅的任务传达给1旅皮定均旅长、徐子荣政委:1旅负责执行牵制敌人、掩护全军西进的任务,要用一切办法拖住敌人、迷惑敌人,使敌人在三天内找不到我军主力行动方向。
三天后主力越过平汉路,1旅可根据情况或尾随主力西进,或向其他方向突围。
1纵1旅因为旅长皮定均的缘故被称为“皮旅”,以作风顽强著称,在国民党军围困中原军区时,“皮旅”一直在白雀园的一线阵地担任防御。
皮定均和徐子荣受领任务后,即于25日晨在白雀园召开旅党委会,讨论制定完成掩护任务的行动方案。
为了迷惑、牵制敌人,皮定均、徐子荣制定出“全旅先跟随大部队行进几天,接着隐蔽起来,然后突然掉头东进”的作战方案。
6月26日拂晓,国民党军向“皮旅”阵地发起进攻。
皮定均以少量部队正面抵抗,而率领旅主力进行了“先西后东”的转移。
部队先迅速向西南方向行进约15公里,为了让国民党军判明“皮旅”位置,一路上,部队故意不停“掉东西”,挖灶做饭也“来不及复原”。
6月28日,全旅转头秘密进入白雀园东南的刘家冲隐蔽下来,人员不外出,24小时不生火,这让使国民党军失去了尾追目标。
同一天,中原军区首长来电通生活常识分享。
全面胜利的中原突围战役
佚名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1992()1
【摘要】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首战,是胜利的起点,由此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帷幕。
多年来,对于中原突围历史的研究,特别是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评价中原突围的胜利,已有不少佳作。
但对中原突围战役评价方面研究成果还不多,而且人们对此战役的本身是否胜利至今仍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中原突围战役是全面胜利的战役。
现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总页数】5页(P63-67)
【关键词】中原突围;中原军区;中原解放区;战役;江汉军区部队;战略转移;国民党军队;蒋介石;鄂西北;游击战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钟祥对中原突围战役胜利的重大贡献 [J], 曾宪强;伍文祥;高世发;王仁海
2.中原突围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中原突围胜利60周年 [J], 何光耀(执笔);张肇俊(执笔);李军(执笔)
3.战略和战役上的全面胜利——还中原突围历史的本来面目 [J], 肖健章
4.论中原突围在战略和战役上的全面胜利 [J], 肖健章
5.中原突围战役简论 [J], 孙少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中原大战中原大战是指1930年在中国发生,中国国民党内北伐后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亲国民党军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夺权挑战蒋介石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共产党称之为蒋冯阎战争,或蒋冯阎李战争。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一、中原大战的背景及原因1、1926年国民革命政府发动了北伐战争,到1928年6月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垮台后﹐标志着北洋军阀失败而国民革命军胜利而告终。
首先来看一下中原大战前整个局势:总而言之,整个局势并不能使蒋介石乐观。
北方奉系张作霖尚盘踞北平;冯玉祥拥兵数万坐镇西北;阎锡山“座晋为王”;李宗仁在广西独树一帜,这些新军阀都各个虎视眈眈,跃跃欲试,大有“逐鹿中原”以独占中华之势。
因此,蒋介石为了争取人心,首先打起继续“北伐”的旗号,以中央名义在徐州势师,还“自封”中央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又任命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任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司令,还任李宗仁为第四集团军司令,这几乎网络了所有的新军阀,决心和北洋老军阀奉军张作霖决一死战。
这次,冯、阎、李等地方新军阀之所以甘愿屈居蒋之下而出战,其实他们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军权而暂时集结凑合在一起。
于是一次新旧军阀的大厮杀开始。
2、蒋介石统领新军阀的“北伐”,实质是打倒了旧军阀,造就了众多新军阀。
其结果确实是打倒了奉军旧军阀,却造就了众多新军阀,权势和矛盾随着这批新军阀势力的再分配,这些新军阀就像埋在蒋介石身边的众多的地雷,随时可以爆炸,这种新军阀各自势力的恶性膨胀,最后必然导致他们之间总决战——这就是逐鹿中原的“中原大战”。
3、新军阀派系林立,混战炮声不断,各自征用民众人力、物力进行战争,人民苦不堪言,严重威胁中央军的统治地位与国民政府的经济。
通过战争背景及原因的了解,我们可以给中原大战下一个定义。
军阀各自势力的恶性膨胀,为争夺中央霸权而最终导致与中央军总决战,是国民党内部的军阀大混战,这就是逐鹿中原的“中原大战”。
北方民族五胡为何会大举进攻中原王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地进攻中原王朝,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五胡的大举进攻呢?首先,气候的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当时,北方地区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导致牧草减少,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
对于以畜牧业为主的五胡来说,这意味着牛羊等牲畜的数量减少,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空间和资源,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气候相对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中原地区。
其次,中原王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混乱给了五胡可乘之机。
西晋时期,统治阶层内部争斗不断,贵族们奢侈无度,争权夺利,社会矛盾激化。
八王之乱更是让西晋的国力大幅削弱,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急剧下降。
地方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这种内部的动荡和虚弱,使得中原王朝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缺乏有效的抵抗能力。
再者,经济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原地区农业发达,有着丰富的粮食和财富。
而北方游牧民族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资和财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他们选择了进攻中原。
此外,贸易往来的不平衡也加剧了矛盾。
中原王朝对北方民族的贸易常常加以限制,使得北方民族难以通过正常的贸易途径获得所需的物品,从而激发了他们通过武力获取的欲望。
军事方面,五胡自身的军事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
他们在与中原王朝的长期接触中,逐渐学习和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
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艰苦,五胡民族的民众普遍具有较强的战斗意志和骑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军事上具备了与中原王朝一较高下的实力。
文化和民族心理方面,五胡对中原文化既有向往又有不满。
一方面,中原文化的繁荣和先进吸引着他们;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对北方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使得他们心中积累了怨恨。
当条件成熟时,这种怨恨就转化为了进攻的动力。
此外,人口迁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北方民族不断向中原地区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