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基层反映: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泰民安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的加速,民主意识的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各种社会矛盾突显,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正常秩序构成威胁,对地方政府管理形成挑战。
群体性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波及面越来越广,破坏性也越来越强,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导致政府与群众之间关系恶化。
一、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一是利益表达渠道不畅。
诸多群体性事件发轫于某些地方政府政治系统的“输入性故障”。
在政治宣泄渠道不畅、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话语表达方式单一、制度保障不足的语境下,一种“堵塞型社会”便容易形成。
当有效利益表达机制变得迟钝或是缺失时,容易使群众对现存体制感到失望和不信任,当无法借助这一机制来维护自身利益时,部分群众往往会通过不当形式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
二是公共政策有失公平、弱势群体被剥夺感较强。
经济快速发展让人们在收入分配上不断产生差距。
社会上相继出现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群体之间存在着贫富差距,在面对社会各种变革时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
以经济收入为主要参考标准,社会中的利益群体大致可以分为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三类。
以低收入群体为例,国内处于收入“金字塔”底部的低收入群体在7亿人左右。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这一群体面对社会变革的承受能力是相当弱的,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被剥夺感”,在复杂的利益结构和急剧的利益分化过程中,这种被剥夺感会转化成为复杂的社会心态,形成负面情绪和社会心理失衡,从而激发非理性的越轨行为。
三是政府信息不透明导致谣言散播。
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许多群众不明真象,易被谣言蛊惑,引起群众情绪失控。
地方政府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与人民群众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作为事件的管理主体没有主动意识,常常扮演着“消防队员”的角色,对事件的回应多数是事后的、被动的、不透明的。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指的是一种在社会中大规模发生的具有某种特定意义和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个体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社会矛盾、经济压力、政治因素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包括加强预防意识、建立应急机制、加强社会矛盾调解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
尽管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仍然存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预防意识、应急机制、社会矛盾调解、公共服务水平、风险、有效措施、减少发生。
1. 引言1.1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涉及到大量人群的集体行为。
这种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特点,如群体性抗议、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某种社会矛盾或不满情绪引发的,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要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种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对于预防和化解这种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一、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群体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暴力冲突、抢劫破坏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二、政府形象受损。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暴露政府在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
三、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市场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摘要: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转型时期网络社会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是当前社会危机的新形态。
加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对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乃至政府对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引导和干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特征;成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91亿。
网络以其多媒体形式、海量信息、传播迅速、搜索方便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公众意愿的常态表达方式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屡有发生,以瓜农邓正加“意外”死亡事件、“李某某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钓鱼岛事件”等事件为代表,网络上产生了激烈讨论,对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网络强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社会事件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激化,形成网络“蝴蝶效应”,导致虚拟网络平台成为潜在危险、引发事端的场所,成为偏激言论、虚假信息乃至谣言的产生地和催化器,给校园安全、社会和谐、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对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乃至政府对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引导和干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网络社会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是转型时期社会危机的新形态,目前学术界对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上,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不具有任何价值评定内涵的客观概念,即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焦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
本文所指的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某一网民群体,针对某一特定事件,利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散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发泄不满,制造舆论,造成不良的社会(包括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
涉军群体性突发事件趋势分析及应对措施分析涉军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趋势和应对措施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的加速,社会矛盾和利益分配的多样化,导致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
其中,涉军群体性事件更是具有政治敏感性和复杂性,对社会和谐稳定和军队安全发展带来极大危害。
因此,预防和处置涉军群体性事件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集中发生时段涉军群体性事件通常在全国“”、春节、八一建军节、各类战争等重大活动和敏感节点期间集中发生。
一旦发生涉军群体性问题,将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导火索”,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强化大局观念,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做好当年突发事件的趋势分析,提出应对措施,防范于未然。
二、涉军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群体性事件是指特定群体或不特定人群为实现既定目的,聚众共同实施的违法行为。
涉军群体性事件则是指矛盾冲突牵涉军事机构或军队人员,行为指向与军事机构或军队人员有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军队声誉的群体性事件。
涉军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政治敏感性强。
军队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决定了军队、军人在社会活动中地位的特殊性。
因此,军人的言行受关注程度高,敏感性强。
尤其是发生在特定时机和敏感地区的涉军群体性事件,极易发展演变成严重的政治事件。
二)触发蔓延速度快。
当前网络信息发达、社会高度透明,加之涉军群体性事件的触点和燃点很低,涉军群体间的联系广泛,简单的军民纠纷及利益的分配不公可能瞬间演变为群体性事件,极易成为社会焦点和舆论热点,一旦被敌对势力炒作利用,其发展和影响很难控制。
三)应对处理难度大。
涉军群体性事件产生成因多种多样复杂多变,所涉及的人群各行各业,需要参与处里的职能部门庞杂众多,所处理事件的政治性、政策性、法规性要求较高。
这些因素使涉军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进一步增大。
针对涉军维稳工作,建议在改善民生方面下功夫,优化社会稳定环境。
具体来说,要加大对涉军群体的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浅谈当前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和预防处置对策近年来,随着改革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
往往由某种或几种矛盾达到临界状态而突然爆发,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妨害经济建设,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安定有序的社会,离开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和谐社会构建设就无从谈起。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建设富裕型小康鄂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新”战略,既出现了大量适应市场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又出现了因产业调整、转制并轨、土地征用补偿、房屋拆迁等引发的各类不安定因素。
特别是近年来,各类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处臵难度不断加大、对稳定和谐的危害在加重。
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隐患。
深入探索,积极预防,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严峻问题,成为构建设和谐社会和各级党政机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但与此同时社会不满以及表达不满的群体性事件也有惊人的增长。
2005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这类群体性事件由1993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而且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年平均增加12%。
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993年1400起增加到2003年的7000多起。
一份官方资料指出,1995年,在30多个城市里发生的与工人有关的示威活动中,参与人数超过了100万,1998年参加这类示威的工人数上升300多万人。
同时,全国各省(区市)县级以上的的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上访的批次和人次迅速增加,2000年分别比1995年上升了2.8倍和2.6倍。
仅国务院信访局受理集体上访的批次和人次,2000年比上年上升了36.8%和45.5%,2001年又比2000上升了36.4%和38.7%。
群体性突发事件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群体性事件。
从理论上来讲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主体的群体性;主观方面的目的性;客观方面的危害性;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事件原因的复杂性。
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
处理问题概述注重策略,采取果断稳妥的处理方法作为复杂社会现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即使是倍加防范,也免不了有所发生,这就有一个对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理问题。
对突发性群体矛盾的解决,既要有预防的措施,又必须讲究控制和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策略。
具体应把握“快、稳、化、活、公、清”六字方针。
“快”所谓“快”就是要及早发现,及早介入。
突发性群体事件,事发突然,情况紧急。
因此,对事态的驾驭要及时果断,尽可能及早介入,及早控制事态的发展,不能因为反映迟,行动慢,使矛盾走向激化对抗。
要快速制胜应当做到三点:一要快速发现,快速报告;二要快速出动,快速到位;三要快速展开,快速介入,以便抓住先机,争取主动,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
“稳”所谓“稳”就是要稳定群众情绪。
普遍而迅速出现的大众行为和社会参与是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
在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时,信息传播混乱,由于秩序的混乱和人们心理状态的失衡以及情绪的波动,人们容易偏听偏信,容易受传闻和谣言的蛊惑,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从而造成极大的社会紊乱。
因此,必须一方面揭露谣言,控制信息的混乱传播,另一方面及时披露事实真相,正确地引导公众的注意力,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化”所谓“化”就是在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时要坚持协调和化解矛盾的原则。
解决矛盾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或者叫一方“吃掉”另一方;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使一种矛盾从根本上被扬弃;三是矛盾双方协调发展,最后达到对立双方的融合。
高校学生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根源、特征及防范措施摘要: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高校学生由于受校内外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爆发于学生之间的群体性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正常运行。
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校学生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根源主要包括高校社会化改革转型不到位,校内外有很多不稳定因素,以及事件的特征,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群体性危机事件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高校学生由于受校内外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爆发于学生之间的群体性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正常运行。
所谓高校学生群体性危机事件,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的诸如群体打架斗殴、饮食问题、集会游行甚至冲击党政机关等突发、导致严重后果现象。
如何有效预防高校群体性危机事件,是高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此,分析了高校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根源、主要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旨在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学生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根源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一些高校内不安定因素逐渐凸现,时常发生一些群体性危机事件。
例如:2006年5月31日,河北大学旧校区发生的学生集体腹痛、呕吐事件;2008年发生在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的火灾事件,给学生的生命财产、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高校带来极大的混乱;2010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地反日游行。
这些群体性危机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正常秩序和地区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近些年来高校会出现如此之多的群体性危机事件呢?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第一,高校社会化改革转型不到位。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人们的传统思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高校在整个改革进程中暴露了很多的矛盾,校内外各方面的利益冲突,不同地位、不同层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价值判断标准不同。
这些都导致高校在应对不同群体性危机事件时不够及时、不够全面、不够彻底。
第二,校内外蕴含着不稳定因素。
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的变动,不仅使原来的各种冲突集聚,也滋生着新的冲突。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特征
2012年07月12日10:33 来源:《学习时报》2012年7月6日作者:依明卡力力克衣木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3 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1.经济因素。
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重组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经济因素。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
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也势必发生。
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
社会分化的加速也必然会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中有所反应,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关怀等方面将不断趋于多元化。
一旦既得利益与改革政策或措施发生冲突时,既得利益群体与管理者的矛盾就会尖锐化、公开化。
2.政治因素。
部分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政治原因。
近年来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增多,既有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领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的客观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脱离群众、腐化变质的人为因素,从而导致干群矛盾激化。
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机关和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简单,甚至回避问题,躲避群众,致使群众产生怨气。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者,除少数组织领导、操纵者外,大多数是群众临时的或偶然的组合,相当一部分人在事件初期只是观望和凑热闹,随着事态的发展,为发泄对自身利益损害的不满和怨气而变成支持者或参与者,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
如果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保持高度重视,及时介入,做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积极与群众对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寻求、讨论解决的办法,使群众的不满和怨气得到宣泄,化解矛盾、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就成为可能。
3.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加快,群众参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取向越来越注重自我,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法制观念淡薄。
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就会出现聚众闹事,要求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其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4.体制因素。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体制因素。
社会分化和社会变迁时的社会整合和保障能力下降,新的整合机制一时难以形成,出现了转型过程中的欠缺期。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无论是在保障对象、范围还是水平都与客观要求还不适应。
中央已确立的重大政策在一些地方都得不到落实,如中央制定的关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在一些地方没有真正兑现。
加之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对本地区、本部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知之甚少或不管不问,致使一些本该在本地区本部门解决的问题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
民众的利益一旦受损或遭受侵害,为寻求国家权威的保护,单个的社会成员会意识到集体行动的重要,对抗性群体力量就因此产生。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1.事件起因的多样性。
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企业破产和国企改制中的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非法集资和股市风波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由于城市和农村征地拆迁中的不当
强制性措施及补偿安置政策难落实而引发的矛盾冲突问题;农民负担过重及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民族、宗教间的信仰和利益矛盾激化等。
2.事件主体的多元性。
近年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波及城市、农村、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参与人员包括在职和下岗职工、农民、个体业主、复转军人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出现了敌对分子利用人民内部矛盾插手制造事端的动向,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因素越来越多,参与人员也越来越复杂。
3.事件意图的目的性。
参与某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群体成员,其行为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
因此解决某种问题,满足某种需要,是引发事件的基本动因。
目前,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要求与自身经济利益有直接关系。
虽然有不少要求和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矛盾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往往比较复杂和困难。
4.事件组织的策划性。
目前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大多是有领导、有组织的,其聚散进退均受骨干分子的影响和操纵,有向组织严密、政治化发展的倾向。
5.事件表现的突发性。
群体性突发事件大都属于“能量积累型”,就像地震、活火山爆发,当能量积累超过所能承受的临界值后突然释放出来。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一般说来都有一个“能量”积累得过程,会出现许多明显的前兆,而且问题积累的越多,前兆就越明显。
而许多问题久拖不能解决,或者对上级封锁消息,最终就会一触即发,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就不可避免。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晓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