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图发展历程

地图发展历程

地图发展历程
地图发展历程

地图,既是人类认识自然、对环境空间认知的结果,又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各种活动的有力工具。

“人类在信息传播方面有三项重大发明,即语言、音乐和地图,而其中最古老的是地图”。

我们的祖先一直寻找描述和分析地球表面空间事物的工具,从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市政建设管理、疆土区域的划分以及行军打仗,都离不开空间信息,长期以来最普通的工具就是地图。

在中国,地图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广泛应用,在内容选取和表示方法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地图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

在西方,距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地图是古巴比伦的陶片地图,迄今已经有450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块手掌大小的陶片,上面画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北方的山地,流过南方的沼泽地,中间是古老的巴比伦城,是相当于我国《山海经》图一类的原始形态的地图。

真正能够称得上地图的,应该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幅帛地图和公元2世纪时古希腊地理和地图学家托勒密在《地理学导言》一书中所绘的地图,后者在时间上比马王堆出土的帛地图和平山县出土的《兆域图》晚三至五百年。

1973年冬天,中国考古学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进行古墓发掘,其中在马王堆的三号汉墓中发掘出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这三幅地图各是一幅地形图、驻军图与城邑图。

这三幅地图的出现,给中国的地图史提供了最早的宝贵实物资料。由于三幅地图出于西汉文帝12年(公元168年)下葬的马王堆三号墓中,因此其制作年代距今已有2100多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制作的地图,也是三幅当今世界上无比珍贵的中国古地图

西方现存古代实物地图——托勒密地图

古代杰出的地图学者为地图制图理论和制图方法的创立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期地图科学的先驱—托勒密和裴秀

·16世纪地图学两位巨匠—墨卡托和罗洪先

魏晋时期裴秀的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标志着我国古代地图学的辉煌成就,奠定了我国地图学的最初基石,裴秀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国地图学之父。

裴秀担任过司空、地官,专管国家的户籍、土地、税收和地图,后任宰相。他以当时的《禹贡》为依据,进行了核查,绘制了18幅《禹贡地域图》。

近代地图学的发展是14世纪以后欧洲新兴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这个时期地图学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地理大发现奠定了世界地图的地理轮廓

地理大发现为地图制图学家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被迅速吸收和反映在地图集和地球仪上。从我国郑和揭开15世纪海上探险的序幕,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的地理大发现,基本上奠定了世界地图的地理轮廓。

1405-1431年间,中国著名的航海

家郑和,先后7次航行在南洋和印

度洋上,揭开了15世纪海上探险的序幕。

郑和航海图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山水画地图的特征和航海图的特征。该图所包含的内容要素及其绘法亦受到上述两方面特征的影响。这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古海图,也是15世纪以前最详的亚洲地图。

15世纪后期,东方贸易被土耳其人所垄断,从红海以外其它航线走进印度洋,成为非常诱人的愿望。

1538年,荷兰制图学家墨卡托绘制的世界地图中特地用拉丁文标出“未知南方大陆”。墨卡托地图堪称地理大发现初期人类认识世界的出色总结,确切说是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世界以后不久的产物。

16世纪地图集的兴起和盛行,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方和西方地图学的历史性成就以荷兰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中国罗洪先的《广舆图》为代表,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方和西方地图学的历史性成就。

17世纪后大规模三角测量与地形图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航海、贸易、军事及工程建设越来越需要精确、详细的更大比例尺地图。

加之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新的、高精度的测绘仪器相继发明,如平板仪及其它测量仪器,使测绘精度大为提高,三角测量成为大地测量的基本方法,很多国家进行了大规模全国性三角测量,为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奠定了基础。

从19世纪开始,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与深化,普通地图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产生了地质、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各种专题地图。

我国专题地图的编制主要表现在历史地图方面。杨守敬(公元1839~1915年)集前人之大成,经过15年的努力,编制了《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70幅,是我国历史沿革地图史上旷世绝学的一部历史沿革地图集。该图为后代研究郡县变化、水道迁移等方面的科学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当代地图学发展

(一)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

1.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

地形图测绘的新方法;

地图编绘、地图更新的信息源;

编绘影像地图地图的基础;

成功地应用于地质、森林、土地等专题地图领域。

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

3. GPS技术的发展(从军事到民用)

. 成为大地测量的基本技术(天文)

. 同GPS相结合,建立测图系统

. 同电子地图结合(如线状地物更新、实时导航系统)

. 变形观测(工程上,如洪水对大坝的挤压变形值观测,可达到亚毫米)

计算机制图技术

·60年代开始,70年代实验,80年代生产,90年代取代手工作业;

·软件的发展——现有200多种;

·能绘制地图,但还难以编绘地图,自动制图综合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

印刷桌面出版系统---制图出版系统技术成熟

.电子地图集

.网络地图

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

制图专家系统(知识库,推理,、用户界面,中间数据库,知识获取器,解释器,地图表达是描述性的、模糊的,对于地图复杂系统来说知识表达困难)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虚拟城市、虚拟旅游、虚拟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发展

萌发于20世纪60年代初,加拿大的R. F. Tomlinson 利用计算机进行森林分类和统计成功,后经过三年研究开发了一个地理数据分析系统(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最新版地图

中国新版地图介绍 2012年6月21,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等12个部委进行的进学校、进社区、进媒体的“三进”调查活动中,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的版图是东西更宽而不是南北更长”,但正确答案却是南北更长。 该地图比例1:6 700 000,展开张贴后,宽0.86米,长1.16米。本图上中国国界线系按照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绘制。 中国新地图出版意义

我们看到竖版中国地图贯彻了陆海统筹的方针,为全国、全党、全军、全民认识祖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给出了科学、完整、直观、清晰、准确的疆域版图概念,深感欣慰。我国不仅有960余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还有300余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在海洋方面还很严峻,我国海洋开发任务还很艰巨与繁重,而世界又已进入21世纪海洋时代。我们为湖南地图出版社以及率先正式编辑出版竖版中国地图而欢呼! 新版地图为我国维护海洋权益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梁淑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竖版中国地图将我国的海域和陆域结合在一起,整体展现出来,能让读者对我国海疆分布有完整清晰的印象。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将有力地增强他们对我国海洋疆土范围的意识,也将提高全体国民的海洋意识。“新版地图明确标识出南海诸岛的主要岛屿、礁岩以及同周边国家的海域、岛屿地理位置关系,将为我国维护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公海的海洋权益提供重要支撑”。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刘丹认为,竖版中国地图不仅在编辑意识上有所创新,也让读者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海陆疆界分布。另外,竖版中国地图将我国南海诸岛的岛屿、海域、岛礁以及与周边岛国、岛屿、岛礁的地理位置关系标注出来,将为我国处理领土争端问题提供有力的证据。 你可能对如下感兴趣:web

古时候七国的领土现在大概在哪里

古时候七国的领土现在大概在哪里? 战国七雄的疆土面积: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和甘肃东南部、四川省大部;秦都咸阳(今长安)。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附近)。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楚都郢(今湖北荆州)。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燕都蓟(今天津蓟县)。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春秋战国和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非常精彩的历史时期。在祖国社会制度发生质变的重要关头,各种思潮,各种人物,正确的、错误的;正面的、反面的;各个阶级的,各个阶层的代表纷纷走上历史舞台,做了淋漓尽致表演。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在世界是相当发达的,在此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直接关系到中国向什么方向发展。 社会政治统治最薄弱的时期往往是社会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分崩离析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对立激化着矛盾,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诱发了百花齐放,引来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争了皇权,不争民主,究竟是为什么? 就思维能力而言,春秋时杰出的思想家应该不乏民主意识和智商,但是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为君主处心积虑地策划统治国民的良方,却只字不谈民主,说明当时培植思想的社会土壤是集权统治,而非民主共和。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分布图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分布图解读 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 教材没有专门的经济地图,这一幅地图正好弥补了教材的缺陷。 从农业方面来说,农业发达地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渭河流域、南阳盆地、太湖西部、邗沟地区,水利工程及其灌溉区主要有都江堰、郑国渠、芍陂、鸿沟、邗沟等。农业生产力突破性发展主要是铁犁牛耕,可是,地图没有标注。 从手工业方面来说,冶铁业中心有齐国临淄、楚国宛,青铜器产地非常多,如秦国咸阳附近就有5处,但多数没有标注地名,金属货币铸造地有燕国蓟附近、齐国临淄、赵国邯郸、秦国咸阳、楚国郢都和寿春、魏国;煮盐业有燕国辽水流域、齐国临淄、吴国邗沟附近、秦国河东、秦国成都附近,沿海产盐区是燕国、齐国;丝绸纺织业有齐国临淄、楚国郢都,赵国、魏国、吴国没有标注地名。 从商业方面来说,货币有燕国和齐国的刀币、赵国和魏国的布币、楚国的蚁鼻钱和卢金、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刀币和布币即铲币是工具货币,楚国蚁鼻钱是铜贝,卢金的卢是地名,卢金是金币,类似的还有郢爰,支付大额交易,铜贝支付小额交易,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可以穿绳子,携带方便。主要商业城市有燕国的蓟、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鲁国的曲阜、魏国的大梁、韩国的郑、秦国的咸阳、楚国的郢、吴国的吴、越国的会稽,地图上把吴标注为苏州是错误的,因为隋统一之后才有苏州这一名称;以上是诸侯国都城,陶和宛就不是政治中心,经济功能突出,尤其是陶,范蠡帮助勾践灭吴之后辞官经商,核心地点就选在陶,成为商人鼻祖。 质疑:除了苏州标注错误之外,图例可以调整一下,农业是第一产业,两项放在最上面;手工业是第二产业,六项放在第二;商业是第三产业,两项放在最下面。这样,逻辑顺序正确,读图就不至于手忙脚乱。

战国七雄分布地图是怎样的_0

战国七雄分布地图是怎样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下面就让为你介绍战国七雄的分布图吧。 在经历春秋时期之后,很多一系列小国家经过实力的筛选,各个诸侯相互厮杀,在弱肉强食的混战中,使得数量众多的诸侯国一直减少到了个位数。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7个诸侯国,他们并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秦国。 齐国是在山东建立的诸侯国家,它的地域面积是在如今山东省的偏北部以及包括河北省的西南部分。齐国的东边是靠近大海的,所以盛产盐巴,在它的西南部适合鲁国和一些小国相连接,北部是和燕国相接壤,西部和赵国相接壤。 楚国的边界最南端是在湘潭和衡阳,包括了湖南的全部地区,加上安徽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西地区的北部。楚国的都城是在现今的荆州地区。 赵国的都城是在河北的邯郸地区,它的区域面积包括了河北地区的中南部和山西的东北部,以及河南地区的北部。 韩国当时的区域是山西省里的东南部分以及河南省里的中间部分。总体来说是西边和秦国接壤,南边和楚国相接壤,东南部是和郑

国有所交界。都城是现今的新郑。 魏国是如今的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河南省的北部地区,以及加上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就是魏国的全境。 燕国是如今河北省的北部地区以及山西省的东北方向的一部分地域。 最后是秦国,秦国是如今陕西省的西部地区。 总而言之,七个国家相互都是有所相邻接壤,相互制约,又要相互防止邻国侵犯。 战国七雄灭亡顺序是什么 战国七雄并不是全部一起灭亡的,而是由秦国兼并统一了其他的六个国家,然后秦国最终建立了秦朝,但是好景不长,秦朝在统一了中国后,经过了15年就灭亡了。秦统一六国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统治,在公元前206年的时候灭亡了。 战国七雄秦灭六国在公元前230年的时候,秦国派遣了内史腾去率领大军,攻其不备,突然南下,然后快速地渡过了黄河,一下子攻破了韩国,韩国首都郑被占领,从此韩国彻底灭亡了。 在公元前229年的时候,赵国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于是秦国乘机出动,秦国采用兵分两路的策略,从南方和北方两个方向去合击赵国的都城;;邯郸。最终在公元前228年,秦国大破了赵军,攻占都城,俘虏了赵国的君王,于是赵国彻底灭亡。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秦国军队进行突然袭击,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凭借大梁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死守,秦国军队进行强攻但是没有丝毫的作用,于是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版图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齐桓公: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他任用管仲为相,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宋襄公: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最后宋襄公被楚国抓走后又放掉。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其霸业不过昙花一现。 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同曹、卫的关系,孤立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晋文公为避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随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楚庄王: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春秋五霸版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