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分级教学下的大学英语C班视听说教学行动研究引言1.教学背景某大学英语C班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英语专业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学习背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分级教学的理念下,学生按照其英语水平被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视听说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口语和语音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听力识别能力,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语音发音准确度。
3.教学内容在视听说教学中,教师主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任务,包括听力训练、口语表达、语音练习等。
教学内容涵盖了各类真实场景下的英语听说材料,包括日常生活对话、新闻报道、英语歌曲等。
4.教学方法在分级教学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游戏教学等,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教学帮助。
1.教学实施情况在分级教学下,大学英语C班的视听说教学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被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的使用,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2.教学效果分析通过对大学英语C班视听说教学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学生在听力、口语和语音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他们的听力识别能力得到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同时语音发音的准确度也有所提高。
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任务中,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分级教学下的大学英语C班视听说教学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相关教学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
在实践中,分级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念,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i+1”输入假说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发布时间:2022-04-24T02:14:22.21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期作者:张佳宁[导读]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旨在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张佳宁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24摘要: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旨在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如何在i+1理论指导下开展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每一位大学英语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在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说”即“i+1”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分析了其在我国英语分级教学中的运用,但也应看到该理论的不足。
关键词:i+1理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一、引言大学英语课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
自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由于学生生源分布广、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悬殊等特点造成让老师困惑的“教师费大力,学生受益少”或“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教学局面。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推行分级教学,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组织教学,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二、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教授克拉申提出的语言监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领域,是国际公认影响最大的。
其中“i+1”输入假说(即i+1理论),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
也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克拉申认为,提供i+1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语言输入必须是大量的语言输入的数量是语言习得发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有语言习得,也就是大量地听或读,或者两者并重。
大学英语多样化教学实证研究摘要: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究源于对传统教学的反思。
为知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高职英语教学取得实质性的提高,探讨了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次教学中实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对照分析了几种模式的特点与成效,以充分发挥各方面因素在教学中的踊跃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教学模式多样化0 引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目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代写论文从美国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1972年提出“教学模式”始,我国教育界对其研究呈现出不断升温的趋势。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展应用和课程改革的深切开展,对教学模式的爱好和热情空前高涨,其中最突出的一点确实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究是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应和增进,对传统教学反思的结果,是教学模式进展的必然。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单一的教学模式轻忽了学习者的个体不同,抹杀了学习者在学习进程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深切研究和外语教学实践的不断开展,高专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学生人校时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
这种明显的不同不仅存在于班级内部,而且还存在于班级与班级之间,乃至系与系之间。
若是继续依照传统的方式将他们安排在一个教学层次,即教师利用相同的教案和相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相同的时刻内学完相同的内容并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那么无法提高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为了妥帖解决这一矛盾,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我校对2005级新生在英语分层教学的基础上依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验。
这一举措正以不同寻常的广度和深度冲击着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
此刻通过结题报告,研究总结该教学实验的整体成效,对照分析各类模式的特点与成效。
这关于充分发挥各方面因素在教学中的踊跃作用,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增进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必然的踊跃意义。
1 教学模式及分层教学1.1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与学活动结构或进程中各要素问稳固关系的简约化形式。
分级教学下的大学英语C班视听说教学行动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C班视听说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本研究采用
调查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观察来收集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C班视听说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通过分级教学,老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并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此外,学生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然而,分级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分级教学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
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和管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其次,分级教学需要老师对学
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C班视听说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效果,
但也需要老师充分掌握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作者:郝艳萍冉爱华来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06期[摘要]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将学生按照能力和基础进行分类,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本文以分级教学模式为主,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首先,文章对语料库的概念进行分析,确认分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其次,对采用分级模式的必要性进行研究。
最后,文章对具体的分级教学模式有效性展开分析,望文中所述内容,可为各个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语料库;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112-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50 [本刊网址]http://引言大学英语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主,但当前部分大学内英语课程,未能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教育辅导。
针对此,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选择使用语料库作为基础,开设分级教学模式。
旨在通过分级教学,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分级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内,是否能够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需要教育人员进行深入研究才可验证。
一、大学英语语料库的概念与特征简述(一)大学英语语料库的概念教育团队将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经验,以及一些固态的知识信息,存放到同一网络平台内时,集合全部知识点资料的信息库,即为语料库。
而大学英语语料库,就是建立在大学英语知识点和教学经验信息之上的数据库。
(二)大学英语語料库的特征首先,大学英语语料库中的所有内容,均为真实材料。
也就是说,数据库内部所含的所有信息,要么具有官方特征,能够作为教材直接使用。
要么为教师团队多年教学过程中所积攒的教学经验,已经经过实践认证。
其次,语料库中知识材料的查看方式,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技术基础。
学生可自由查看专业英语资料,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分级动态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分级动态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分级动态教学理论的概述,理解其基本原理及特点。
然后,分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现状,揭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接着,从实践探讨角度探讨分级动态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总结出分级动态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提供管理者在实践中的借鉴和启示,促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动态教学理论,分级教学管理,实践探讨,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启示,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不合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以及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限制。
如何通过引入分级动态教学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的提出,旨在引领研究者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应用分级动态教学理论,促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分级动态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分级动态教学理论,分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的现状,探讨如何将分级动态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结合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在不同情境下实施分级动态教学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
探讨分级动态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的启示,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最终目的是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学习方案。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中,分级动态教学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级动态教学理论,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优缺点研究和网络环境对分级教学优化作用摘要:基于Krashen的i+1理论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向。
目前的分级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的差别,并以此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但是由于分级方式的不完善,当前的教学还存在有一些弊端,在此探索给出解决弊端的方法。
并结合使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化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网络技术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6-02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一直强调的重点。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再加各省招生人数和要求的不同,扩招后学生的学习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尤其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源的不同导致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目前的编班方式势必会造成一些优秀的学生吃不饱,而英语较差的学生又吃不下的情况。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受到种种限制,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能力,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需求,有效地进行教学,各高校进行了多种实践和探讨,目前较为常见和有效的方式便是在一些公共课方面,如大学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中实施分级教学。
这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要求“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一、分级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分级教学模式主要根据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在其二语习得理论中所提出语言输入假说(i+1)[1](1982:20-30),即二语习得是语言输入→情感过滤→语言习得机制→语言能力的习得→语言输出的过程。
他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时,才能习得语言。
大学英语学情分析实证研究摘要:随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应当构建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而学情分析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沟通的重要环节。
本文就学生某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例,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四级的各项分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旨在发现听力、阅读和主观题三个题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学情分析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建议。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情分析实证分析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校要构建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要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而学情分析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有效的指导和建议,是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学情分析:1.形成性分析,即注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评定;2.终结性分析,即注重对重要考试的分析总结工作,如期末考试、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等。
本文主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某次大学英语四级的成绩进行分析,作为学情分析的一部分,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数据分析的样本约为600名学生的成绩,包含了某年级所有参加了四级考试的学生成绩。
利用SPSS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公式对听力、阅读和主观题(包括作文和翻译)三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测,得出三个题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听力和阅读的相关系数为0.373,即低度相关;主观题和听力的相关系数为0.208,即基本不相关;主观题和阅读的相关系数为0.352,即低度相关。
两道客观题的相关性大于主观和阅读相关性。
第40卷第3期Vol.40 No.3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3月Mar.2021大学英语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李孟端1,张琳瑜2(1.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1158;2.海南大学,海南海口570228)[摘㊀要]本研究尝试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于大学英语教学,通过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英语成绩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㊂同时,通过对6名学生的访谈,分析对分课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㊂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英语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对分课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积极影响㊂[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中图分类号]G642.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21)03-0182-04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㊂我国自2002年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㊂许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指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是当前阻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化的关键因素之一㊂在技术条件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微课(Micro-lecture)和慕课(MOOCs)的诞生为大学英语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㊂然而, 微课㊁慕课实质是翻转时间和地点,而不是接受性学习 [1-2]㊂教育智慧化的逐步推进,加剧了学生对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抵触情绪,使课堂改革呼声不断㊂为了应对新形势㊁新要求㊁新挑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㊂本文尝试将对分课堂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探究其实际教学效果㊂一㊁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教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㊂所谓对分课堂,是指将课堂教学时间分割为两个部分,分别分配给师生,在师生的交互讨论中开展教学㊂类似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注重先教后学㊂类似于讨论式课堂,对分注重生生和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3]㊂对分课堂由讲授(Presentation)㊁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讲授主要强调对重㊁难点知识的讲解,缓解教师的上课负担;内化吸收是指学生根据讲授内容,增强自身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讨论是指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师生㊁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㊂对分课堂实现了讲授式和讨论式课堂的有效结合㊂对分课堂的出现巧妙地化解了语法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孰优孰劣的争论㊂运用对分课堂于大学英语教学,能够实现两种教学法的有机融合㊂对分课堂既注重教授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也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㊂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和吸收课上学习的新知识﹑独立思考以及准备课堂展示﹑对话﹑交流和讨论,还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了讨论疑点﹑分享心得﹑加深理解和表达自己的便捷平台㊂此外,对分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除学生的学习焦虑,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这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一致㊂[收稿日期]2020-12-21[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规划一般项目 大学英语的 对分 课堂模式建构与实证研究 (QJY201710113)㊂[作者简介]李孟端,女,讲师,博士,从事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传播研究;张琳瑜,女,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育和典籍翻译研究㊂㊀㊀二、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准实验法对实验班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㊂课堂教学结束后,对部分学生展开了半结构式访谈㊂本研究主要探讨两个问题:对分课堂能否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对分课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何种影响㊂(二)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的教学对象均为海南某综合类高校2019级的85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㊂我们将这85名学生安排在两个教学班,一班为实验组(其中男生16人,女生26人),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㊂二班为对照组(其中男生16人,女生27人),采用常规教学模式㊂在试验开始前,我们收集了这些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全国卷,满分150分)㊂随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办法分析数据,两组数据的均值分别为120.862和120.567,详见表1(t=-.148,df=83,P>0.05),未见显著差异,这表明两个教学班在试验前的英语水平相当㊂实验教学时间从2019年9月持续到2019年12月,共计四个月㊂该校大学英语课程每周授课2次,每次2节,每节课45分钟㊂其中,读写课1次,听说课1次㊂实际上课16周,其中读写课32课时,听说课32课时㊂表1㊀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英语成绩统计情况分组人数均值标准差p实验组42120.48 6.236.883对照组43120.28 6.064㊀㊀(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㊂1.定量研究(测试)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本文先对比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英语水平差异,结果显示这两个组的英语水平没有差异㊂随后,我们在实验组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对分课堂教学㊂经过四个月的实验教学和常规教学,基于期末考试①成绩,通过SPSS22.0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分析两组数据是否有显著差异㊂2.定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笔者在实验组以便利抽样的形式选取了6名学生(男同学和女同学各3名)进行访谈㊂访谈内容围绕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态度展开㊂例如,你怎么看待对分课堂?你认为对分课堂对你的英语学习有什么影响?你希望你的老师继续运用对分课堂于大学英语教学吗?每位同学的访谈时间约为15-18分钟㊂所有访谈都通过录音笔记录㊂访谈结束后,笔者首先将访谈录音手工转录成文本㊂然后,基于访谈文本分析与本文研究问题紧密相关的重要信息,并对相似的信息进行分类,旨在探究对分课堂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㊂(四)实验过程两组学生由同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授课,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进度和考核方式㊂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和‘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三版)㊂第一个教学周的第一次课由教师向实验班的学生介绍对分课堂,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该班学生的学习需求㊂随后,将全班同学分为六个组,每组六名同学,为接下来的对分课堂教学做好前期铺垫㊂对分课堂可分为三个教学环节:教师讲授环节,学生内化﹑吸收环节,讨论环节㊂该教学模式主要通过 隔堂对分 和 当堂对分 两种教学形式来呈现㊂1.隔堂对分(1)教师讲授环节与常规教学相比,教师在讲授环节仅对课程中的一些难点内容进行单向﹑简要的讲授,不作深入讲解,不组织讨论,不覆盖细节,使学生对章节内容有初步的了解,随后布置讨论课涉及的提问和讨论内容㊂比如,在读写课的第一次课第一学时,主要以口语活动的形式引入单元主题,然后介绍Section A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㊂在第二学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分析课文篇章结构和中心大意,引导学生剖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手法,讲解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教授学生如何分析长㊁难句等㊂在第二学时结束前,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或隔堂讨论涉及的讨论内容㊂作业形式以 亮考帮 (学生在听课和课后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受益最大和最欣赏的内容等被称为 亮闪闪 ;把自己弄懂但别人还存在疑惑之处用问题的形式列出来被称为 考考你 ;将自己存在困惑且想要了解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并在讨论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被称为 帮帮我 )的形式呈现㊂(2)内化﹑吸收环节内化﹑吸收环节被安排在讲授环节后,一般给学生为期一周的准备时间㊂另外,教师还会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上传至 对分易 平台,为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完成作业提供指导﹑协助和参考㊂(3)讨论环节经过一周的内化﹑吸收,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疑问进行组内或组间互动交流,寻求答案㊂随后,可以开展全班探讨和交流㊂教师可以布置如口语汇报﹑组间辩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作业类型,并要求学生展示作业成果㊂最后,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并总结和评价教学过程㊂2.当堂对分当堂对分是 隔堂对分 的简化形式㊂譬如可以将一堂45分钟的课分割为五个环节,即:讲授环节:讲授(15分钟);内化﹑吸收环节:独立学习(8分钟)和独立完成作业(7分钟);讨论环节:小组讨论(8分钟)和全班交流(7分钟)㊂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所有教学环节均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课堂提问㊂在作业呈现上,我们没有设计 亮考帮 环节㊂同时,也未使用 对分易 平台辅助学习和交流㊂三、研究结果与讨论研究问题一:对分课堂能否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在实验实施前,两组的英语水平一致㊂经过一学期的对分课堂教学,笔者基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详见表2(t=-3.916,df=79.240,p<0.05)㊂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绩均差为7.05㊂这一结果表明,对分课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㊂这一结果也说明,对分课堂明显优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这一发现与其他研究发现一致[4-6]㊂表2㊀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后英语成绩统计情况分组人数均值标准差p实验组4270.549.0560.000对照组4363.497.437㊀㊀研究问题二:对分课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何种影响?参与访谈的6位同学都对对分课堂持肯定态度,均表示对分课堂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其一,对分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㊂受访学生认为,教师在对分课堂下更加注重知识提炼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思考㊂此外,教师还会在全班交流环节评价和总结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㊂其二,对分课堂改善了沉闷的课堂氛围,提升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㊂部分受访学生表示,传统课程教学(包括高中英语课)大都采用单词讲解﹑课文分析和课后练习讲解的教学思路,而对分课堂的教学思路颠覆了传统教学路径,融合了讲授和讨论两种教学方式,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㊂相较传统课堂,他们认为对分课堂的趣味性更强,在对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更丰富㊂其三,对分课堂改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㊂一些受访学生表示对分课堂中设置的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小组任务和全班交流等环节培养了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也逐渐有了去图书馆学习的习惯㊂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不仅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动力,还认识到学习英语的价值和意义㊂其四,对分课堂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㊂在接受访谈的学生中,很多学生表示对分课堂增强了班级同学间的互动,使课堂氛围融洽﹑活跃,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㊂尤其是以小组开展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对各自所在的小组有了很强烈的归属感,有受访者认为当自己小组的成员在课堂上有优异表现时,自己也会为他们感到自豪㊂另有学生表示,本学期英语课程结束后,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变得很紧密,甚至互相约定下学期还要在同一个组一起合作和学习㊂其五,对分课堂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焦虑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㊂ 亮考帮 是受访学生提及频率最高的对分课堂教学活动㊂他们认为,这一活动可以检验自己的不足,使他们听取他人的建议,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呈现自己的闪光点㊂部分受访学生表示,当自己的建议被其他同学采纳时,会很有成就感,对英语学习越加有兴趣和信心㊂其六,对分课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技能和思辨能力㊂受访者认为对分课堂模式能有效提升他们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写作技能㊂他们认为,对分课堂培养了他们的思辨意识,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分析和构思一篇作文㊂综上所述,对分课堂充分结合了讲授式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㊂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环节让学生有备而来,不再让课堂的讨论流于形式,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㊂该教学模式还能营造轻松㊁愉悦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㊂以上均表明,对分课堂能够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自主性需求和关联性需求,而这三种需求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决定性因素[7-8]㊂可见,对分课堂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㊂四㊁结语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对分课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㊂研究发现,对分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是一种优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㊂基于学生的访谈结果,笔者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能够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改善沉闷的课堂氛围,提升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降低英语学习的焦虑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技能和思辨能力㊂由于主㊁客观原因的影响,本研究还有诸多未完善之处,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本研究实验时间较短,缺少对研究效果的跟踪研究,不能观察到学生更多的学习变化㊂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采用动态的历时性研究,以期对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更加精确和全面的测量㊂[注㊀释]①大学英语期末考试试题由英语教研室统一命题㊂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㊂[参考文献][1]胡懿.关于对 慕课 微课 与 翻转课堂 的几点质疑[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3):98.[2]郑小军,张霞. 微课 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4]刘晶晶. 对分课堂 创新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综合英语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19-22.[5]许福兰,李守华. 对分课堂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4),96-100.[6]胡伶俐.2019.大学英语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9(23):102-103.[7]Deci E L,Ryan R 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Plenum,1985.[8]Deci E L,Ryan R M.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Rochester[M].NY: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2.A Mixed-method Study of PAD Teaching Mode-bas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LIMeng-duan1,ZHANG Lin-yu2(1.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2.Hainan 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trie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regular teaching group by applying PAD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or one semester.In the meanwhile,After carrying out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ith six students,the study also trie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teaching mod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AD teaching mode influences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a positive way.Key words:PAD;teaching mode;college English。
大学英语教材分级实训报告一、引言大学英语教材分级是指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将教材划分为不同难度等级,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报告旨在介绍大学英语教材分级的实训情况,以及实训的目的、方法和结果。
二、实训目的大学英语教材分级实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通过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分配教材,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的教材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实训方法1. 调研分析:通过调研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分析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需求和问题。
2. 设计教材等级:根据调研结果,设计适合不同水平的教材等级,包括词汇量、语法难度、阅读内容等的调整。
3. 编写教材:根据教材等级要求,编写相应等级的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4. 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分配相应等级的教材,并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实训结果经过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1. 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通过合理的教材分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学习效果显著提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配合适的教材等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 学生个性化发展得到支持:教材分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支持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促进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实训心得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大学英语教材分级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级,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实际操作中,设计合适的教材等级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调研。
只有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才能使分级更加准确和有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合理进行教材分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六、结论大学英语教材分级实训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合理设计教材等级,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以ES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以ES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
在背景介绍部分,介绍了ESP的概念和在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在正文中,详细讨论了ESP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的设计、实践过程、教学效果评估以及学生反馈和改进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ESP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作用,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到ESP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ESP,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模式探索, 应用, 设计, 实践, 效果评估, 学生反馈, 改进建议, 作用,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为了满足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需求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大学开始探索以ES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
ESP,即以特定目的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ESP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他们在特定领域的英语沟通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日益重要。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
ESP导向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发展起来的。
2. 正文2.1 ESP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ESP,即专业英语,是指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的英语教学。
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ESP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自己所学专业的要求。
ESP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术语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而这些术语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ESP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这些专业术语,提高在专业领域的表达能力。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此时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不同专业及班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
而分级教学在国外从19世纪末发展至今已历时百余年,因其有扎实而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对学校生源层次差异的良好适应性,目前已成为国内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指基于英语学习水平、学生认知能力等差异,根据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以此制定与认知能力相符合的教学方案及学生管理制度,实现不同层次的考核,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取不同层次的进步,最终实现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
本文选取浙江省某高校实施分级教学前后的大学英语期末考试成绩作对比,对分级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定量研究,以期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为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实践依据。
二、分级教学的研究现状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在国内虽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但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不断地验证和调整。
但目前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研究,还大多是理论基础研究。
首先,在教育学方面,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和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这些理论思想主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普遍整体,也要注重个性群体,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关注教学过程,使之合理科学,从而达到教学育人的整体发展要求。
其次,在心理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著名教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此理论强调在评价学生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个体特征,使正常智力的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
该理论再次强调,关注学生的个體特征,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
而分级教学是实现从差异出发再到缩小差异这一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最后,语言学方面,以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此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学习量的输入要在习得者的可接受范围之内,才可能获得习得语言。
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的量,不能整齐划一,要考虑学习群体的差异。
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中要依据学习群体的学习水平和层次进行区别对待,不能布置同等的学习量。
三、分级教学的应用效果
本文选取浙江省某高校为样本,此校自2015年9月开始对新入校新生进行英语分级教学,依据高考时英语考试分数的高低分班,相对应的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大学英语3、大学英语4,第二学期开设大学英语2、大学英语3、大学英语4、大学英语5。
为更好地比较分级教学效果,本文还选取了2014年9月入学的2014级学生英语成绩作为对比,2014级第一学期统一开设大学英语(3),第二学期开设大学英语(4)。
因此本文选取2014级和2015级的两学期英语期末考试成绩数据做对比分析,以期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1.平均成绩
表1为2014级第一学期大学英语3和第二学期大学英语4考试的平均成绩,其中因学籍异动原因导致样本人数出现变化。
表2为2015级分层后的大学英语两个学期的考试平均成绩。
由表1、表2可以看出,2015级第一学期大学英语平均成绩相比2014级第一学期提高了0.49分,而2015级第二学期考试平均成绩相比较2014级降低了0.18分。
从全校学生总体平均成绩来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后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但如果将分层后的单个大学英语类别的平均成绩与2014级的平均成绩比较,2015级第一学期除大学英语3外,大学英语1、2、4的平均成绩与2014级第一学期学生的英语成绩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2015级第二学期大学英语2、5的平均成绩与2014级第二学期大学英语4的平均成绩也有一定的提高。
这表明,原本英语层次教弱和特别好的同学更适合分层后的大学英语教学,这也与分级教学的初衷不谋而合。
2.成绩分布
表3是2014级大学英语3和大学英语4的考试成绩分布情况,表4、表5分别是2015级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分层大学英语的考试成绩分布情况。
主要分成100~90、89~80、79~70、69~60、59~0等5个分数段,给出各类大学英语按分数段分布的百分比(%),其中全校平均占比为一个分数段各分层大学英语的人数和占全校总人数的百分比。
从成绩分布来看,2015级第一学期分层后的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4相比2014级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3的考试成绩,在100~90、69~60分数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0~59分数段的占比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尤其是2015级的大学英语4在70分以上的分数段占比都有所提高。
2015级第二学期分层后大学英语2和大学英语5的考试分布相比2014级第二学期的大学英语4的考试分布同上。
可以得出,层次较弱和较强的学生更适应分层后的英语教学。
2015级分级教学后的学生第二学期成绩相比第一学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及格占比都降低了,由此可以看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2015级新生更认同了分级教学。
3.结果分析
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效果。
综合以上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和分数段分布分析,笔者认为,
分级教学对层次较弱和较强的学生群体效果比较显著,中间群体的学生成绩相对稳定,这从一定程度上更凸显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已成为国内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探索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实施分级教学突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注重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确定难易度不同的分级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层次较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带动层次较弱的学生的学习乐趣。
这种分级教学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适应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从而使之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王东.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理论基础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3-114.
[2]方明.论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三明学院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4(1):184-186.
[3]彭杰.分层教学在大学英语授课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39-48.
[4]吴伟英,邓志辉,黄继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1):6-13.
[5]陈琳霞.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51-153.
[6]郝娟,芦峰.基于学生差异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效用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5):83-85.
[7]鲁定元,万益,操时尧.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疯狂英语,2009(3):5-8.
[8]胡春芳.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应用型科技大学为例[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1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