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叫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南极长城站装配式建筑介绍1. 前言我国南极长城站,作为我国在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基地,是我国重要的国际科考评台之一。
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南极长城站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深入介绍我国南极长城站的装配式建筑,探讨其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重要意义。
2. 我国南极长城站简介我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大陆东南部冰盖上,海拔2900米,是我国在南极洲的第一个综合科学考察站。
长城站建立于1985年2月26日,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科学考察评台。
长城站的建设和科学考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气候变化、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数据和成果。
3.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和特点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内将建筑构件进行加工、制造、组装和调试,然后再由运输工具将构件整体或部分运送到现场,进行现场拼装、安装和调试的一种建筑形式。
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环保、加工精度高、施工速度快、建筑质量可控等优点,尤其适合特殊环境下的建筑施工。
4. 我国南极长城站中的装配式建筑我国南极长城站中,装配式建筑作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南极地区的特殊环境,传统的施工方式往往受到很大限制,而装配式建筑则突破了这些限制,快速、高效地完成了长城站的建设任务。
5. 装配式建筑在南极科考中的意义装配式建筑在南极科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装配式建筑能够快速搭建,适应南极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为科考人员提供稳定、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装配式建筑在南极科考中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6.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不仅在南极科考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而且在其他特殊环境下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对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南极长城站的应用表示赞赏,并期待这种新型建筑形式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7. 总结我国南极长城站的装配式建筑,作为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备战2024年中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中国南极秦岭站(热点背景·考点提炼·热点小测)中国南极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第3个常年考察站,新时代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秦岭站选址于罗斯海沿岸,利于在此开展极地海洋研究。
建筑面积达到5244平方米,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用来导航的南十字星。
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此前长城站、中山站分别对应大西洋扇区、印度洋扇区,造成了太平洋扇区的观测空白。
秦岭站将填补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从而实现对南极长期观测网的系统构建,更好地回答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
”为何命名为“秦岭站”?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家喻户晓知名度高。
而新站所处区域同样也有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
南极环境独特而脆弱,“绿色考察”理念贯穿于秦岭站的设计和施工全过程。
新能源占比超过60%;所有的油漆、建材均采用无甲醛无氟材料;以被动式建筑技术应对极端环境;对越冬、度夏区域实行独立能源供应,根据工况状态灵活设置和调节;垃圾分类为四五个类别,内部建有完整的垃圾处理系统。
1.考查秦岭站的位置可能考查秦岭站相对于南极点的位置,也可能会考查秦岭站相对于南极其它科考站的位置。
站在南极点上四面八方都是北面,所以秦岭站位于南极点的北面。
在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判断南北的方式是谁距离南极点越近就越靠南,判断东西的方式是在两点之间的劣弧上用箭头标注地球自转方向,越靠近箭头头部的就越靠东。
例如秦岭站在昆仑站的东北方向。
2.去南极科考的时间最佳时间是11月-次年2月,此时位于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地区温度较高,且白昼较长。
3.南极的自然环境南极大陆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高,南极洲是七大洲中地势最高的大洲。
世界第一个永久极地考察站是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北纬78度55分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
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世界第一个永久极地考察站是 2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极地考察站是奥尔卡德斯站,位于南奥克泥群岛。
这个考察站于1804年建立,是阿根廷开设的一个全年性的南极科学考察站。
其中这个基地拥有11栋建筑物和4个主要研究课题,分别是大陆冰川学、海洋冰川学、地震学、气象观测。
极地科考时间和原因?到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
原因分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地区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南极洲每年4月到10月为寒季,11月到次年3月为暖季。
所以11月至次年的3月,是去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
极地有极端的白天和黑夜。
极夜期间,太阳不升,一片漆黑,天气非常恶劣。
因此,有必要在极端的白天参观极地。
南极地区科学考察是在11月份到3月份,这一段时间南半球处在夏季,是极昼,气温相对也高一些。
北极地区的考察在6月份到8月份。
这个时期是北半球夏季。
极地科考时间应在当地夏季,因为那时气温较高,且处于极昼,有利于野外活动和考察。
第一个永久极地考察站是哪里(世界第一个永久极地考察站是在哪)去南极考察一般是11月份到次年2月份,因为那是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也正是凉爽宜人的时候,北极就是6到8月份,那时气候最好。
极地科学考察(重点是南极)几乎拥有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51个国家参与,包括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她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显和角逐,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因此,倍受各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全球科学家的向往。
第一个永久极地考察站是哪里(世界第一个永久极地考察站是在哪)中国为什么能建北极科考站?说明中国的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备了建设北极科考站的实力和能力。
中国的4个极地科考站1、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立于 1985年2月10日,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2°12′59″S,58°57′52″W。
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该地距离北京17500千米。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每年可接纳越冬科考人员40名,度夏科考人员80名。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面临大西洋,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乔治王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会地带,现在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成为研究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成因、大气环流变化和气候演进规律的良好场所。
长城站附近沿海地带是企鹅、海鸟、海豹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
2、中国南极中山站:我国第一个建于南极圈以内的高纬度极地科考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9°22′24″S,76°22′40″E,距离北京12553千米。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拉斯曼丘陵地带易于登陆,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地域广阔,便于发展,而且可作为向南极内陆进行考察的前进基地。
中山站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站上设施齐备,可以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3.南极昆仑站: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
一、极地地区选择题1.(文山县)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A. 长城站B. 东方站C. 中山站D. 黄河站【答案】A【解析】【分析】长城站是1985年中国在乔治王岛建立的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中山站是1989年中国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黄河站是2004年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
昆仑站是2009年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
故选:A【点评】中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2.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都选择在2月份,主要原因是()A. 暖季,浮冰消融,载重船舶能靠岸B. 寒季,海域封冻,施工车辆能通行C. 极昼,热量充足,河流解冻有淡水D. 极夜,常见极光,建站施工人照明【答案】 C【解析】【分析】解: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都选择在2月份,主要原因是此时南极地区是一年中的暖季,白昼时间长,气温是一年中最高的季节。
故答案为:C【点评】考查南极地区的科学考查以及南极地区的自然特征,我国在南极建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昆仑站,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其中长城站在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出现。
南极科学考察在12到2月最合适,南极属于暖季。
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主要是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干燥,冰川广布,多大风天。
代表性动物是企鹅。
3.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8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下图示意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罗斯海新站的地理坐标是()A. 75°N,164°EB. 75°S,164°EC. 75°N,164°WD. 75°S,164°W (2)下列科考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 中山站B. 长城站C. 昆仑站D. 罗斯海新站(3)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淡水资源缺乏B. 酷寒、风力小、降水多C. 代表动物是北极熊D. 此时为暖季,白昼时间长【答案】(1)B(2)B(3)D【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罗期海新站是位于南极洲,纬度是75°S,经度是位于向东增大上的164°E,故选B。
漫谈我国南极科考站“五朵金花”作者:赵曰飞来源:《地理教育》2018年第03期一、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62°12′59″S,58° 57′52″W。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
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千米;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千米。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千米。
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
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的气温据1985年以来观测资料表明:夏季代表月一月平均气温为1.3℃,最高为11.7℃,最低为-2.7℃;冬季代表月七月平均气温-8℃,最高为2.6℃,最低为-26.6℃。
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为主。
暴风雪频繁是长城站的最大特点,每年大风(17米/秒)日数在60天以上,最大风速可达40.3 米/秒。
长城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
二、中山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69°22′24″S,76°22′40″E。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l0℃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36.4℃。
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年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比长城站多得多。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1985年2月20日摄)。
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已发展到新阶段。
同年3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气象台网站,并被正式授予国际台代号。
新华社发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简称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洲最早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
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
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多个考察站。
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公里。
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
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2009年年初,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之一的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已建设成功。
这极大地改善极地工作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与国内的距离。
通过实时传输科考数据,将显著提高极地科研成果产出的效率,增强极地考察的支撑能力。
中国南极长城站为什么选在乔治王岛?南极洲是不毛之地,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首先建立考察站,为考察人员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
因此,南极考察的一切需要,在国内都要精心准备,稍有忽视,就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进行准备中,对中国南极站的站址的初选,是当时的南极考察委员会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尔后工作的进行。
在对南极自然地理有了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南极委认为,东南极洲尽管离中国较近(相对于西南极洲而言),但在当时没有破冰船或抗冰船的情况下,要登上东南极大陆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因此,暂把视线转向了西南极洲的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
中国极地科考站(5个)1.长城站(62°12'59"S, 58°57'52"W) (1985年2月)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
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
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其中最大的岛,面积为1160平方千米,就分布有9个国家的9个考察站。
乔治王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会地带,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成为研究地壳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成因、大气环流的变化和气候演进规律的良好场所。
建立过程:1983年6月,中国加入了《南极条约》。
在《南极条约》下,分为协商国和缔约国——后者在南极国际事务中享有发言权,但没有表决权和决策权。
由于并未在南极建立考察站,中国被归入了缔约国。
当年9月,第十二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
包括郭琨在内的中国代表团一行三人,首次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
然而,“每当会议讨论到实质性内容和进入议程表决时,会议主席即宣布:缔约国请到会议厅外面喝咖啡。
而且事后连表决的结果也不通告。
”这在郭琨看来,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屈辱。
1984年2月,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竺可祯野外科学工作奖”会后,获奖的王富葆、孙鸿烈等32位科学家,以“向南极进军”为题,联名致信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中国在南极洲建立考察站,进行科学考察。
对这封联名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相继作了批示。
领导们从国家高度出发,反复斟酌了必要性,及相关的经费问题。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也组织了有关专家,对南极考察、南极建站的总体方案和各分支的衣、食、住、行、船舶、发电、通讯、测绘、气象、施工的机械设备及后勤保障等等各方面进行了论证。
每年11月前后,南极进入夏季,南大洋的海冰开始融化。
这为南极科学考察提供了绝佳窗口,各国纷纷 选择在此时派出考察队前往南极。
从首支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至今,我国先后在这片严酷的冰雪之地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 泰山站4座考察站,目前第五座考察站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30多年间,我国南极考察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见证了中国南极考察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
南极考察最早的“家”一长城站在南极长城站站区,有一栋红色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
这座被称为“一号栋”的建筑,是长城站建站时第一个永久性建筑物,不 仅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起点,也承载着中国人“登上南极洲”的梦想。
地I求I走进海洋1984年11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组成的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编队离开上海,奔 赴万里之遥的南极。
考察队的首要目标,就是在南极洲建立我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对南极洲和南大洋开展科学考察。
抵达南极洲乔治王岛后,考察队顶风冒雪,连 续考察多地,为即将建设的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选址。
几经商讨和论证,考察队最终将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端一片鹅卵石地带确定为我国首个南极考察站站址。
这里土地相对平整开阔、海岸线长、淡水资源丰富,适宜建站。
当地时间12月31日,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刻,考察队举行了南极长城站奠基仪式,第一面五星 红旗高高飘扬在南极洲上空。
要想在终曰冰雪覆盖的南极建立考察站绝非易事。
南极夏季短暂,只能在每年11月中旬至翌年 3月中旬施工。
如果夏季不能完成,工期又得耽误一年。
卸运船载物资、平整土地、打地基、安装钢框架、组装板墙……全体队员抓住有利时机,连续奋战。
经过40多天的努力,1985年2月20日,长城 站落成典礼在鞭炮声和欢呼声中举行。
在距离祖国近1.8万公里的遥远南极,一座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考察站展现在世人面前。
位于西南极的长城站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重要的依托基地,在我国南极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叫什么?
1984年12月27日,我国南极考察总指挥陈德鸿、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郭琨、副队长董兆乾和有关人员登上南极洲的乔治岛。
他们是我国南极考察队的第一批登岛人员。
为试选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他们于下午1时乘海豚式直升飞机离开停泊在乔治岛民防湾的“向阳红十号”科学考察船,到乔治岛上察看地形。
他们先后到达岛上的10多个地方。
12月27日晚上7点40分钟,我国另一批南极考察队员乘“长城二号”登陆艇登上乔治岛,进行建站选址的一些具体工作。
12月29日21时50分(当地时间),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准,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选定在此地的菲尔德斯半岛上,方位是南纬62度13分,西经58度55分。
12月31日上午(当地时间),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的奠基典礼隆重举行。
长城站位于乔治岛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它面临民防湾中的一条小湾,这条小湾已被中国南极考察队命名为长城湾。
长城站背靠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十分丰富。
这里地势开阔,滩涂约长2000米,宽约300余米,是企鹅自然保护区、鸟类自然保护区、鲸鱼保护区、植物和化石保护区。
这里,在夏季还能看到成片黄绿色的地衣和苔藓,是科学家进行考察的理想场所。
奠基典礼是在庄严的中国国歌声中开始的。
全体考察队员穿着红色、蓝色的羽绒考察服,戴着印有“中国”字样的红色帽子,整齐地
站立在五星红旗下,心情无比激动。
当南极考察队总指挥陈德鸿等同志把从祖国带来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时,全场欢腾。
陈德鸿说:“我们今天的奠基,是为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奠基,是代表10亿中国人民在南极奠基,以便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
”陈德鸿号召全体考察队员不畏艰难困苦,发扬顽强拚搏精神,早日建成中国南极长城站,向党和祖国人民汇报。
陈德鸿总指挥宣布,任命郭琨为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董兆乾、张青松为副站长。
1985年2月14日晚22点(当地时间,北京时间15日上午10点),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已经崛起在南极洲乔治岛的土地上。
1985年2月20日上午(当地时间),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在大雪纷飞中举行。
这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一个新阶段。
南极乔治岛银装素裹,中国长城站的桔红色主体建筑物上彩旗飘扬,南大洋考察队、“向阳红10号”考察船船员和参加长城站建设的其他人员分别乘着小艇和直升飞机来到了长城站。
落成典礼开始的时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片欢腾。
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飘扬在南极洲上空。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首先宣读了国务院的贺电。
他说,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将来对南极进行系统的考察、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南极造福于全人类奠定了基础。
他代表全国人民向为祖国争得
荣誉的考察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武衡对在这次建站和科学考察工作中给予合作与支持的各友好国家表示感谢。
他说,南极条约要求各国在南极科学考察中进行友好的国际合作、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我国将信守南极条约,并与各有关国家的南极科学考察站和科学家们紧密合作共事。
1985年的今天
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我国科学家建起了中国南极长城站
1985年2月20日,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座南极考察站是我国南极健儿在短短的6天内经过顽强拼搏、昼夜奋战建设起来的。
加上从两艘万吨轮卸下500吨建站物资和器材的时间,也仅仅用了45天,
长城站的落成,结束了我国南极考察初期的帐篷时代,考察队员们再也不用住在简陋的充气帐篷里忍受风雪之苦了。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基地,每年都有科学工作者来这里度夏或越冬,从事各项专题性的考察,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各种设施却缺一不可,因此有人称长城站是一座微型的袖珍城,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这里有长20多米,宽10多米的气象观测场,安装有各种气象观测器,它的气象观测记录从1985年元月开始持续不断,为南极气象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
坐落在站区西北角的发射天线和东南端的接收天线,以及分别高达28米和24米的菱形天线塔,构成长城站的耳目。
站区北部有一座发电房,这是长城站的心脏,负责全站的供电工作。
在:号楼的后方,有贮放各种食品的库房,和贮放鱼肉鲜货的冷藏库,此外,在站区东部有一幢绿色木板房——原为长城餐厅,现在也是仓库。
长城站位于南极的乔治岛,我国科学工作者之所以在这里选址建站,是因为这里有充沛的淡水源。
在站区西部、西南和南部,宽浅的山涧洼地里散布着3个小淡水湖,离站区最近的西湖,清澈、平静,像一面莹润的镜子。
湖的最深处可达10米,一道清溪由湖中溢出,从:号楼与:号楼之间,婉蜒流过注入海湾,这便是于武衡同志命名的翠溪。
长城站的供水主要依靠它呢。
此外,还有一条水量非常丰富的溪流,也为长城站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建于:1984年12月31日开建,1985 年2月20日建成
位于:南极洲西南,乔治王岛南部(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不在南极圈内)。
该地距离北京距离17501.949千米,与北京的方位每为170度38分27秒。
大小: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 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
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