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9苏轼学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言对于古诗词的喜爱,源于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他要求我们每个寒暑假都要背诵二三十首古诗词。
他说:不管能不能理解,先背诵了再说。
所以小学时候的爱,是被迫的。
后来年龄渐长,青春懵懂,那时候爱古诗词,是一种“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
如今喜欢古诗词,又是另一种心态。
诗词里的情感,或朦胧,或热烈,我在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里,寻找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态度。
《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也是由叶先生上课的录音讲稿整理而来。
十七讲的课程里,一共讲了温庭筠、李煜、苏轼、辛弃疾等共计十五位词人。
与以前的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不同的是,叶先生是在讲诗词,又不仅仅是在讲诗词,因为她会结合作者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各方面来进行分析。
而且在讲一首词的时候,又会引经据典,找到很多与其相关的诗词来佐证,趣味无穷,特别过瘾。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除了过足了鉴赏诗词的瘾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触动点。
就是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出叶先生的为人。
首先,她特别的自谦,真的就是那种越有涵养的人,就越谦虚。
她不止一次地提到说自己的见识很浅,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见识都很浅。
而她在开讲的第一课就说自己是“野人献曝”,书里的第3页有提到详细的解释,大家可以自行查阅。
有些人的自谦里会有自夸的成分,但是从叶先生的话语里,完全感受不到。
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谦虚,很浩瀚。
其次,叶先生带给我不一样的诗词体验,让我知道,原来唐宋词还可以这样去理解。
上学的时候,对一首诗词的理解其实是固定的,是老师灌输给我们的的,有哪些意向,表达了哪些情感,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抱负志向等等,这些都是固定的。
因为我们得做诗词鉴赏的习题,我们要得分啊。
但是在这本书里,叶先生说: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文化教养性格的种种不同的背景的,不管你是欣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无法避免,你就是你,你无论是解说,无论是创作,都带着自己的背景在其中了。
最后,叶先生对诗词的热爱也让我深深动容。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分享《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也是经过老师们的推荐了解的,并且通过公众号、书籍等多种方式阅读的,这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最为经典的一本书。
《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中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
本书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
“他是苏轼的老师。
他是北宋文坛的盟主。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欧阳修。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在许多人看来,欧阳修稳重严肃,像一个老夫子,事实上,他的词多有婉约柔美之作。
欧阳修写词的时候,常常不写则已,一写就是十几首、二十几首地用同一个牌调。
他的《玉楼春》就有二十几首。
他还曾经用《渔家傲》写从正月到十二月每一个月的美好的风光、每一个月的美好的节物,连续地一套一套来写。
这种形式,就是同一个牌调,连续不断地填写若干首歌词,这在曲词里边叫作“定格连章”。
定格,就是有一定的音乐的格式,是接连不断的很多章、很多首词成为一组词。
这是欧阳修词的特色。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赞美欧阳修,说他的文章是“揖让进退”,最有姿态。
唐宋八家文,每一家的风格不同,而最有揖让进退、俯仰抑扬态度的是欧阳修。
不但他的文章是如此,他的小词也是如此。
他先写了“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然后一转,又写了“兰桡画舸悠悠去”一一下紧张,一下又放松了。
俯仰揖让,最有这种姿态。
这也是欧阳修词的特色。
欧阳修的词带有遣玩的意兴,他不是对那些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来写欢乐。
这里有一个“遣”字,是透过对于悲慨、对于忧伤的一种排遣而转为欣赏的。
欧阳修十首《采桑子》,每首开端都是“西湖好”,表现了他的欣慨交加,这又是欧阳修词的特色。
欧阳修曾被贬为颍州知府,虽然那里不如京城繁华,生活上也显得捉襟见肘,但是作者却远离了很多是非,日子更显得悠然。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温庭筠篇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唐宋词。
讲到唐宋词我就想起来,我是出生在北京一个很古老的旧传统的家庭。
我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上什么托儿所啦、幼儿园啦、小学啦,对这些我都没有机会。
我是在家里受的旧式的教育。
我小的时候是念的“四书”“五经”一类,像《论语》、《孟子》等古书。
我伯父、我父亲都喜欢古典诗词,所以从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就像唱歌一样地背一些诗。
我十一二岁以后,他们就教我学习作诗。
我说作诗,没有说作词,因为中国旧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诗里边所讲的是“诗言志”,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
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哪?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
所以我想我的家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只教我读诗、作诗,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但是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
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就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词句。
我觉得这话说得很美,我们分别以后,相隔千里之远,但是我们共同对着天上的明月,借着月光我们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怀念的这一种相联系的感觉。
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读词,但是没有人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后来我上了辅仁大学以后,开始读词了,那个时候我曾经跟随孙人和,即孙蜀丞老师学过词,也跟随顾羡季老师学过词。
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是教词,他们也创作、也填词。
而我上大学的年代1941一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的时期。
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写作的词里边,常常流露有一份爱国的情思。
所以前几年我回国来,见到我同班的老同学,曾经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样两句:“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
”我说我记得我们当年同班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正是乱离的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的年代,所以说“读书曾值乱离年”。
“学写新词比兴先”,我们学写新词,而新词里边表面虽然写的是爱情,可是它们也寄托了爱国的感情在其中,有比兴的思想在里边。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整理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系统地来学习我们中国的诗词,我感受很深,也有很大的触动。
这本书共分为十七讲,分别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晏殊、李璟、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吴文英等诗人的极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极高的诗词作品。
对这十五位诗人的讲解,作者都曾结合了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各个方面。
书中的每一讲都介绍了一到两位作者,从表面上看,好像每一讲都是一个单独的部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诗人在书中讲到的每一首诗词、每一位诗人,都会进行比较和联系,既有横向的比较,也有纵向的比较。
例如,冯延巳对于晏殊及欧阳修的影响,以及这三位诗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柳永的词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拓展,以及对苏轼和周邦彦的影响;苏轼词对辛弃疾的影响,以及苏轼和辛弃疾两人词的异同;周邦彦对姜夔以及吴文英等人的影响,周邦彦、姜夔和吴文英三人作品的异同。
通过叶先生的分析讲解,在不断的比较中建立联系,让一位位诗人,一篇篇诗词不再孤立,让文字重新焕发了活力,也让读者更加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我们灿烂的诗词文化,赋予了诗词新的生机,也让我这个二十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不得不去重新审视自己,以后该如何教孩子学好语文。
我觉得把诗人和作品比较联系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
这本书第二个特色就是讲解分析细致入微,对一个时期内的诗人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果你单单以为这本书只是向我们介绍了十几位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那就未免太草率了。
我觉得叶嘉莹先生这本书的立意很高,她把唐宋诗词放在了整个中国文学的角度,甚至是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叶嘉莹先生曾说,她在书中也曾结合了一些西方的理论,在现在的开放政策下,青年们中间已经涌现了一股向西方追求新知的热潮,而古典文学的研讨和教学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不得不求新的地步,所以先生就是想要以世界文化历史的大坐标为背景,对我国古典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一点反思性的尝试。
叶嘉莹诗歌欣赏观点1. 叶嘉莹先生讲啊,诗歌欣赏得有一颗细腻的心,就像品尝一杯好茶,要慢慢咂摸滋味。
你看她解读苏轼的,不是光看表面的词句,而是深入到苏轼当时那种思念亲人又感慨人生的细腻情感里。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可就像囫囵吞枣,品不出诗歌真正的好来。
哎呀,你能想象不细细品味苏轼在词里那种纠结又豁达的心情吗?那可就错失太多啦!2. 在叶嘉莹看来,诗歌欣赏要设身处地。
好比我们要走进诗人的那个小世界里。
就拿杜甫的诗来说吧。
杜甫写那些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时,他心里得多难受啊。
如果我们欣赏的时候,不把自己当成杜甫,不去感受他对那些贫苦大众的同情,那读杜甫的诗就像看一幅没有色彩的画,干巴巴的。
哼,这样怎么能行呢?我们得像和杜甫做朋友一样,去体会他的喜怒哀乐。
3. 叶嘉莹强调诗歌欣赏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这就跟听音乐似的,要是旋律和你的心境对上了,那感觉就特别棒。
她在讲李商隐的诗时,就提到李商隐那种隐晦又深沉的爱情诗。
你要是有过暗恋或者思念一个人的经历,读他的诗就像有人在你心里挠痒痒,每一个字都能触动你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要是没有这种情感共鸣,那读李商隐的诗就如同对着一个空盒子,啥也感受不到,多可惜呀!4. 我觉得叶嘉莹的观点里,诗歌欣赏要注重文化底蕴的挖掘。
你想啊,诗歌就像一颗大树,文化底蕴就是它扎根的土壤。
比如说读屈原的,要是不了解楚国的文化、屈原的身世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那读起来就像雾里看花,迷迷糊糊的。
可一旦知道了这些,就像给你打开了一扇大门,你能看到里蕴含的爱国情怀、对美好品德的追求等好多好多东西呢。
你难道不想深入了解这背后的文化宝藏吗?5. 叶嘉莹说诗歌欣赏还得有点想象力。
这就好比你看一幅抽象画,得自己在脑海里把那些线条和色彩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拿李白的诗来说吧,他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如果没有想象力,那瀑布就是瀑布,可一旦有了想象力,哇塞,那瀑布就成了从天上倾泻而下的银河,多壮观啊。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唐宋词十七讲》是根据叶嘉莹先生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整体来说是偏白话的。
这跟先生的目的也极为相似,她的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古典文学,不希望自己讲得太学术,因而让基础薄弱的人失去兴趣。
所以这本书是偏基础的,不过有些部分还是得多阅读两遍,才能领略其中的意思。
因为是演讲稿,所以书籍有一些部分稍显啰唆,知识或引用的部分前面提了后面再说,一是为了上下文连贯,二是读者也可以进行复习。
作者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辛弃疾、姜夔、王沂孙等词作者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
相对来说,个人更喜欢温庭筠、李煜和苏轼。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这些诗词和作者生平的具体描述,和对具体诗词的解析,带领我们走进了古典文学的世界。
作者对每一位词作者的作品特点都进行了阐述分析。
冯延巳,有执着的热情。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李后主这个人,不管是对于悲哀,不管是对于享乐,是个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他的那种真情的投注,带给我们强大的感发。
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
当年听歌看舞的这种感情这种生活落空了,用世的志意也落空了。
苏东坡经过了多少忧患艰难,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从周邦彦开始,有了一点转变,他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为创作者必须要有敢于在众人面前剖析自己的真诚,如果没有了这种真诚,那作品将没有生命。
而为什么这些大家可以创作出流传后世的诗词,是因为他们的诗词从自身出发,从真诚出发,最后写出了人类的共鸣。
尤其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和《虞美人》。
作者在介绍诗词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先生的知识面之广阔,几乎每一句诗词的来源典故都可以说得很清楚,这让我有了想去重新阅读那些史书的冲动。
比如其中于“寒食节’由来的介绍,对”蝉鬓“的介绍等。
都让我感受到这些历史典故的有趣。
很多时候,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一首诗,我觉得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分享近段时间在学校“三人行”读书会的带领下,我有幸和同事们共读了《唐诗宋词十七讲》一书,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应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老干部协会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
该书中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
本书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
当代红学家冯其庸评曰:“叶先生不仅精于传统的诗词学,而且能置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叶先生是更切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叶老不仅接受了系统的中式教育,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长期海外教学为她将现代西方文论与中国古典诗词科学对接提供了沃土,不仅展示了她作为一个学者的包容与严谨,更体现出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精湛的驾驭能力。
这也正是《唐宋词十七讲》一书中有较多西方文学理论引言的重要原因。
叶老结合西方文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歌词、诗化、赋化之词三大类别;虽是三种不同风格的词,但都具有一种属于词体之美感特质;她对于这种美感特质在词体的演进,对于不同体式的词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做了推源说明。
叶嘉莹先生在论著中倾注了她作为一位学者与国学大家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旁征博引的能力以及高妙精的释词功底,让我钦佩不已。
其中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
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
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他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面对春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一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读完温庭筠和韦庄,再读冯延巳,似乎有点集二者之长的感觉。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一、作者介绍叶嘉莹,字迦陵。
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xx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
早年因政治动乱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
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
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
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
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89年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
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
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
1924年阴历6月,正值盛暑时节,在旧北京城内——当时称为北平(或燕京),诞生了一个新生命,据这个新生命的家人说,生日那天,恰逢荷花的生日,故双亲呼其乳名为“荷”——这大概是导致这位新生命后来成为著名女诗词家日后笔下专写了咏荷词《木兰花慢》,并在诗词创作中涌现众多荷花意象的原因之一吧。
这个新生命的先祖,乃是蒙古裔的叶赫那拉氏,据《东华录》及《清史稿》记载,纳兰先世本为蒙古人,原姓土默特,其后土默特占领了纳兰部之土地,遂以纳兰为姓氏,又因居近叶赫河岸(今辽宁省开原附近),便建国称叶赫——它的最后的部落头领金台氏在被努尔哈赤打败后,据说临终曾发出誓言:我们这个叶赫部落,即使最后只剩下一个女子,也要把努尔哈赤的爱新觉罗氏彻底颠覆。
历史居然应验了他的预言——这个复仇的女人不是别人,就是后来显赫一世的慈禧太后,她无疑成了叶赫那拉部族最出名的女人。
不过,叶赫族还有一个名人,他的名气虽没慈禧大,却在民间的声誉比慈禧好得多,是个词学史上著名的词人,名叫纳兰性德(字容若),他与我们的主人公关系更相近些——不仅氏族关系更密切(虽非一个嫡氏,但比较接近),且两个家族都很早入关,定居北京,也都喜爱汉族的传统文化,且都天生富有才气,写得一手好词诗。
我们的主人公既属叶赫氏的后裔,民国**后她的祖父遂把姓简化为叶,给她起名嘉莹。
她与上述两位名人当然有差距——特别是前一位,但在当今,按她在学术文化界的地位与声誉,称为名人,则完全可以当之无愧。
她的曾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在清朝曾任“佐领”,这个职务叶赫族很多人都做过。
清道光年间,其曾祖父在北京察院胡同买了一套大四合院,这套大四合院,据已故邓云乡先生撰文介绍,格局很好,很有规模,敲开大门,进入院子,迎面是整齐的磨砖影壁墙,左转下一个台阶便是外院,左手是南房,右手上一个台阶,是垂花门,门内整个大院气氛宁静、安详、闲适,令人感到一种特殊的京华风味,它的地理位置也相当好,当时民国政府的参众两院都在附近这一带。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摘要:I.引言- 介绍叶嘉莹及《唐诗宋词十七讲》- 阐述本书的主题和结构II.唐诗概述-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唐诗的特点和影响III.宋词概述- 宋词的起源和发展- 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 宋词的特点和影响IV.叶嘉莹的唐诗宋词研究- 叶嘉莹的学术背景和成就- 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的研究成果- 叶嘉莹的研究方法和特点V.结论- 总结叶嘉莹的《唐诗宋词十七讲》- 评价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研究的贡献- 展望唐诗宋词研究的未来发展正文:I.引言叶嘉莹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唐诗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分为十七讲,详细地讲述了唐诗和宋词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特点及其影响。
II.唐诗概述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诗歌。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时期,唐诗仍处于摸索阶段,盛唐时期,唐诗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著名的诗人。
中唐时期,唐诗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白居易、刘禹锡等大批杰出的诗人。
晚唐时期,唐诗逐渐衰落,但仍有杜牧、李商隐等优秀的诗人。
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有:杜甫的《春望》、《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李白的《将进酒》、《庐山谣》等。
唐诗的特点是: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注重形式美,追求韵律和谐;表达直接,感情真挚。
唐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III.宋词概述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唐代的曲子词。
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宋词逐渐成熟,出现了苏轼、李清照等著名的词人。
南宋时期,宋词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杰出的词人。
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9苏轼(二)我们虽然还没有讲到苏东坡的词,但是,我们已经将苏东坡性格中根本的两种本质,作了简单的介绍。
说他小时读《范滂传》,范滂在艰危之中的持守而不屈服的性格,引起苏东坡奋发激动的感情。
另外,苏东坡小时读《庄子》,内心也有激发。
所以,苏东坡是这两种性格的结合。
我常说,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而中国古典诗歌,是蕴蓄着我们民族文化,我们的那些光伟隽杰美好人品诗人们那种精神感情的一个宝库。
因为他们那平生的一切,他们的修养品格,我说要在忧患艰危之中看到的修养品格,都反映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之中。
在世界文学史中,中国古典诗歌是带着这种感发的最强大的生命力的诗歌。
而且,中国的伟大诗人,都不仅是写诗的诗人而已,他们都是以他们平生行为实践了他们的人格,而不只是作品之中流露了他们的人格。
我曾经提到过苏东坡不苟合于新党或旧党。
新党时他曾因直言被贬逐到杭州作通判,由杭州转到密州,再转到徐州,再转到湖州。
在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他说:“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这是说,我是个愚鲁的人,不达时务,对于新党我不能苟且附合。
我年岁大贬到远方小的州县,或可牧养小民。
他谢表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把他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
柏树上栖有乌鸦,所以又叫乌台。
历史上相传有乌台诗案,记载的就是苏东坡因诗文获罪的这件事。
把他下狱后,他们就搜集他的诗文,摘取其中的话,认为有诽谤朝廷之意。
说他写的诗,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见《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说柏树不但长在地面上的树干是挺直的,就连它的树根,到九泉的深处,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它一样是挺直的。
但在地里的根曲不曲,谁看见了?这一份隐藏的不被人认识的忠直心意,只有蛰伏在地下的龙才知道。
-这可不得了了!中国古代说天子是飞龙在天,你现在说地下有一条龙知道你,那地下的龙是什么呢?于是认为他有叛逆之心,几乎要处死。
苏东坡当时在狱中曾写过诗与他的弟弟苏子由告别,因为他当时几乎有被杀的危险。
他的诗说: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于以事系御史台狱,府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吏梁成以遗子由》)九死一生,幸亏当时的神宗皇帝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昏君,他毕竟还明白,当别人攻击苏东坡的时候,神宗说他咏的是柏树,怎么说是有叛逆之心呢?如果说蛰龙有叛逆之心,那么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他要夺取蜀汉的皇帝位子吗?于是,苏东坡没有被处死,而被贬到黄州去作团练副使,非常贫穷。
后来有人替他说话,才在东坡住地开出一片土地来,让他亲自耕种,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可是,当他受到挫折苦难时,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呢?《念奴娇)(大江东去)是九死一生以后在黄州写的。
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哪里写的?也是黄州写的。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西江月》),哪里写的?也是黄州写的。
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苏东坡曾在给朋友的信里边写道:“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
”(《与李公择书》)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修养。
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儿无愧。
”(《自赞》)我们这些个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苦难,而我们所学的这种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的。
我们忠义的持守,是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
所以,我们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这就是我讲柳永跟苏东坡的对比时候说过的,你平生之所追求,是向外的追求,还是向内的追求?内外本来应该是合一的。
可是,向外的追求是有待的追求,柳永追求了一生一世,他最后说的是什么?-“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他都落空了!苏东坡不但在黄州的时候有他的持守,当他晚年贬官海南,那真是九死一生。
张志新烈士吟诵的两句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那就是苏东坡在海南渡海时所写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的句子。
一切的苦难都不在我的心中,苦难过去了就跟一场风雨过去了一样。
云散月明,那月华还是皎洁的,天容海色,我本来就是这样清白的,而且我也不需要点缀,不需要别人的了解和赞美。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不但是对外边环境的遭遇,对于他自己身体上的疾病,也取如此态度。
当他老眼昏花的时候,他写了两句诗:“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独觉》)老眼昏花了,看外边的一切景物模糊了,如同被云霞笼罩一样。
外边的花我看不清楚了,可是我有无数心花发桃李,我内心有桃李百花开放了。
这是我所说的要无待于外而有待于内的一种修养。
苏东坡经过了多少忧患艰难,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而我们还要分别一点,就是有些人,觉得自己是超旷了,于是就变成不分黑白,不关痛痒,变成心死。
那不是超脱,那是麻木。
苏东坡的两点做人的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是能够以这种超然的态度来处理的。
但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
所以,你只要把他召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他仍然是这样忠直。
而且贬官在外的时候,他也为人民做了不少事。
在密州的时候,救过旱灾。
在徐州的时候,救过黄河的水灾。
苏东坡有诗句留下来,写他跟人民为了黄河的水灾而筑堤岸,回来的时候,靴子上溅的都是黄色的泥土。
在杭州的时候,疏浚西湖的淤泥而建了苏堤。
在杭州当传染病流行的时候,他设立了病坊,那就是中国古代的隔离的传染病院。
他老年贬官到惠州,自己生活困苦的时候,看到当地人民渡江渡海的困难,为当地设法修建桥梁。
所以,你不要只看有些诗人说到达观就是消极了。
这就是我几次谈到我的老师说的,要以无生的觉悟,无生者,是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苏东坡有这两面的结合,造成了他诗里边一种持殊的风格。
他的诗的风格,有被人看做举首高歌的,逸怀浩气的,开阔飞扬的一面;但是也有韶秀的一面,写得非常的清丽,非常的秀美的一面。
不但如此,我们还要从他超旷之中看到他苦难之中的悲慨。
我们看到欧阳修所写的词在遣玩的意兴之中,是欣慨交心,有一份赏玩的欢欣,也有生活经历上的悲慨,苏东坡的词也应该这样认识。
我们讲苏东坡的为人,正是为了认识他词的风格。
下面我们就看几首苏东坡的词。
我写过三首论苏东坡的绝句:揽辔登车慕范滂,神人姑射仰蒙庄。
小词余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道是无情是有情,钱塘万里看潮生。
可知天海风涛曲,也杂人间怨断声。
捋青捣麨俗偏好,曲港圆荷俪亦工。
莫道先生疏格律,行云流水见高风。
第一首前两句是他性格的本质。
他的持守、他的超旷的达观,就是这种境界。
所以,“小词余力开新境”。
苏东坡不仅诗好,文章也好,书法也好,他写词只是以余力为之。
可是一个人有诸中而后形于外,不是描头画脚的矫揉造作的,是你真正有这样的修养,你尽管是余力为之,它自然也把你的修养流露出来。
所以说“千古豪苏擅胜场”。
我所说的“豪”,是因为一般世上人的批评都把苏东坡称做豪苏,把柳永称做腻柳。
说柳永是柔腻的,东坡是豪放的,把苏东坡与柳永对立,而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
不错,苏东坡跟辛弃疾两个人都有开阔博大的成就,脱出于绮罗香泽闺阁儿女之外。
中国的小词,从《花间》温韦开始,都是写闺阁儿女的。
能够像苏东坡写出逸怀浩气举首高歌,能够像辛稼轩写出英雄豪杰之气这种作品,能够摆脱绮罗香泽闺阁儿女之外,这是他们两个人共同的地一方。
我们都看他们是一种开拓、一种发扬,说他们是豪放。
其实苏东坡跟辛弃疾两个人并不相同,辛弃疾是英雄豪杰之气,而苏东坡是逸怀浩气之怀,是旷达的襟怀。
而苏东坡的好处,也不是一味的粗豪,辛稼轩的好处,也不是一味的粗豪。
我曾写了一篇有三万字的论辛弃疾的文章,在l987年第1期山东大学《文史哲》学报上刊出,大家可以参看。
我们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在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他的这两种修养相揉合所造成的一种风格,只认为苏东坡是豪放的,是不对的。
我们看他被认为是豪放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凉涛裂岸,卷起工谁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篆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醉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我顺便讲一下标点,很多朋友写了词给我看,有的意思都是很好的。
可是,我一定要请大家注意,作为词,它的平仄韵律押韵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写词则已,写词的时候,先要找一本词谱、词律的书,把平仄熟悉了。
因为音节音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用演话剧的声调,这样夸张造作地来读诵,那就失去了古典诗词的风格,失去了古典诗歌原来的感动人的力量。
我说这话的缘故,因为我顺便还要解答有关苏东坡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很多人说苏东坡的词不合词的格律。
于是有很多人假借这个说法,说苏东坡的词都不见得完全合律,我说有点不合律,那有什么关系呢?对此,我们要分别来看待。
苏东坡的词不是不合律的。
我在《论苏轼词》(《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一文中,曾讨论了这个问题,苏东坡词绝不是不合律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有人在“故垒西边”停下来,这是用现代的文法来看。
但是,在词调的格律上,这个句法不是如此的,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它要有一种顿挫的美。
有的时候这话不是这样说出来的,像李后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句是连下来的。
“乱石崩云”,有的版本是’‘乱石穿空”,这没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这首词换头之处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几句断句的问题,我在那篇文章中有较详的讨论,可以请大家参看。
现在因时间关系,就不仔细说明了。
总之,凡是韵文,都有顿挫和节奏。
有的时候顿挫节奏和文法上的结构是合一的,像李后主的一些词。
可是,有些时候顿挫上的停顿跟文法上的停顿不需要完全合一,读的时候我们要掌握韵律上的节奏,讲的时候按文法上的结构讲。
还不止是读词的时候应该如此地读,诗里边有的句子也应该如此读的。
比如欧阳修有两句诗: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再至汝阴三绝》如果按照文法,“黄栗留”应连在一起,这是黄莺鸟的别称。
鸣,动词。
桑葚,名词。
美,形容词。
“紫樱桃”,名词。
熟,形容词。
凉,是形容麦风的。
按照文法应读:葚黄栗留-鸣-桑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但是我们读诗的顿挫不这样读,应是:黄菜-留鸣-桑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