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土壤温度和热流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98.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四章土壤有机质一、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哪些类?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含氮化合物、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二、名词解释1、土壤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一、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因素有哪些?1. 温度2. 土壤水分与通气状况3. 植物残体的特性4. 土壤特性二、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 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促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2、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3)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三、为什么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调节?1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过于强烈,分解释放大量的无机养分不能及时被植物吸收利用,会随水流失。
同时也会导致腐殖化形成的腐殖质也发生分解,更多地流失养分,土壤肥力下降。
2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过于缓慢,而腐殖化过程强烈,则可供植物生长的速效性养分不足,使植物营养不足,相反却形成大量的腐殖质,进而造成有机物堆积形成大量的泥炭,虽有大量的养分,但不能释放为植物所吸收利用。
四、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合理耕作制度(2)施用有机肥(3)种植绿肥(4)秸秆还田第五章土壤矿物质一、名词解释1、单粒:在自然情况下,那些大小不一的土粒,有的单个的存在于土壤中;2、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3、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二、土壤质地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测定土壤机械组成三、简述土壤矿物颗粒各粒级的性质。
1砂质土壤:通透性强;保蓄性弱;养分含量低;气多水少;温度高,土温变化快。
4.4 土壤中水热的耦合运移(Coupling transport of water and heat in soils) 1、土壤中水分运动及含水量分布是和热流及温度分布相互联系的。
土壤中热流分析计算是以土壤水分运动作为条件或前提的。
2、土壤中热流及温度分布反过来也对水流运动有影响。
(1)由于温度场的存在产生温度势;(2)温度的变化亦会引起土壤水分中溶质的情况变化。
但在一般条件下,通常忽略温度变化对水分运移的影响,而将水分运动和热流运动单独求解。
在冻融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一部分为液态,另一部分为固态(冰)。
此时,土壤水分的运动强烈受到热量交换的影响。
此时,必须耦合求解水分和热流方程。
4.5 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特定地区地表土壤温度以年为变化周期,一年当中各出现一次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期。
深度每增加1 m,最高(或最低)地温出现的时间推迟20~30 d。
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年变化幅度迅速减小。
土壤深度达到某一深度时,土壤温度季节性变化消失,此深度称为恒温层。
恒温层深度在低纬度地区仅5~10 m,中纬度地区约为15~20 m,而在高纬度地区约为20 m。
土壤温度日变化与年变化相似,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化呈滞后现象;且土壤深度越大,温度变化幅度越小。
土壤温度年变化和日变化规律近似于正弦曲线的周期性波动2π T ( z , t = Tave + Az sin[ t + φ ( z ] Δ 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太阳辐射能天文及气象因素,如与太阳辐射能量有关的纬度;季节及昼夜交替;大气成分、密度及其浑浊程度;云层高度和厚度;降雨以及与蒸发有关的风速、气压等。
土壤机械组成及性质,如与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和热扩散率等热特征参数有关的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
地理位置,如海拔高度、地形方位(坡度、坡向)。
土壤表面状况,如地表植物覆盖情况、土壤颜色以及土壤平坦度。
土壤温度的调节人工覆盖以水调温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