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58.79 KB
- 文档页数:3
小题必练10:土壤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保护。
(2020·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某种沉积物的分布。
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等山地的西侧宽度较大,而东侧少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状况的主要作用是A.冬季风堆积 B.泥石流堆积 C.冰水堆积 D.间歇性流水堆积2.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该沉积物结构紧实、钙含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A.生物作用B.冰川作用C.酸雨作用D.流水作用【答案】1.A2.D【解析】1.由图可知,该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以黄土高原地区分布范围最大,根据黄土高原“风吹来的高原”可知,该沉积物为冬季风风力堆积形成。
小兴安岭的西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受地形阻挡,风力减小,沙尘堆积,东坡为背风坡,沙尘较少,堆积较少,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地处我国季风区,降水较多,流水冲刷、下渗导致沙尘沉积物空隙小,结构紧实,降水下渗溶解矿物钙,产生淋溶作用,使堆积物上层含量普遍偏低,D正确。
生物根系生长或微生物活动会使土壤疏松,A错误。
东北地区地势较低,冰川作用不明显,B错误。
东北地区不是我国主要酸雨区,酸雨作用不明显,C错误。
故选D。
免耕是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
土壤表面覆盖越多,被侵蚀的程度就越低(下图)。
免耕的同时实现了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后台的方式包括;秸杆根茬还田、秸杆粉碎翻压还田、秸杆覆盖还田等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免耕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土壤肥力B.降低大气污染C.增加农民收入D.防止土壤侵蚀2.我国东北地区若采用秸杆粉碎翻压的方式实现秸秆还田,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有①病虫害增加②土壤有机质增加③土质过于紧实④出苗率降低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D2.C【解析】1.材料信息表明,免耕是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土壤表面覆盖越多,被侵蚀的程度就越低。
沈阳深层地温与冻结深度变化特征分析作者:董赫赫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02期[摘要] 地温同气温一样,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工程建筑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地温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地温除受纬度和地形影响外,主要与深度和季节变化有关。
以沈阳地温为例,从地面到土壤深层,地温的变化振幅逐渐减小,地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深度而错后。
土壤深层温度变化规律和冻结深度,对农业生产、基本建设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土壤深处存在自身的热量的四季变化,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都必然会对大气中天气变化产生反馈作用。
地温也是土壤环境的重要指标,在研究土壤发展方向、发展速率以及生物生产力形式和植物群落演替等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地温土壤深度温度梯度季节冻结深度[中图分类号] [P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98-01一、温度随土壤深度变化特征1.土壤深度越深温差越小。
一年中地表温度最高值出现在七月份,平均地面温度27.0℃。
最低值出现在一月份,平均地面温度-13.3℃,两者之差40.3℃,称为年振幅。
年振幅从地表到地中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到0.8米处为21.4℃,年振幅减少了一半。
到1.6米处为15.0℃,年振幅减少八分之五。
到3.2米处为7.9℃,年振幅减少五分之四。
这主要是由于土壤温度是自地面向地中下传的,越深受地表变化影响越小的结果。
如果把年振幅小到1.0℃的土层看作是常温层的话,一般认为在6-7米深度之间。
2.各层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深度的增加错后地面最高值出现在七月份,最低值出现在一月份。
0.8米外最高值出现在八月份,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
1.6米处最高值出现在九月份,最低值出现在三月份。
到3.2米处最高值出现在十月份,最低值出现在四月份。
3.地温因季节不同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化冬季地温至上而下递增。
以一月份为例,地面温度最低,越往地下温度越高。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土壤地温的测定方法,掌握土壤温度计的使用技巧,了解土壤温度与气候、土壤性质等因素的关系,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壤温度是土壤热量的表现形式,它对土壤中的生物、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温度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土壤温度计法、热电偶法等。
本实验采用土壤温度计法,通过测量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分析土壤温度的分布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土壤温度计、塑料袋、标签等。
2. 实验仪器:温度计、土壤钻、土壤样品盒、记录仪、数据分析软件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采集土壤样品:在实验地点随机选取3个点,使用土壤钻采集0-20cm、20-40cm、40-60cm深度的土壤样品,分别装入塑料袋中,并做好标签。
2. 测量土壤温度:将土壤样品放入土壤样品盒中,用温度计测量0-20cm、20-40cm、40-60cm深度的土壤温度,记录数据。
3. 数据分析:将测得的土壤温度数据输入记录仪,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土壤温度分布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温度分布规律: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0-20cm深度的土壤温度最高,20-40cm和40-60cm深度的土壤温度逐渐降低。
2. 土壤温度与气候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在晴朗的天气下,土壤温度较高;在阴雨天气下,土壤温度较低。
3. 土壤温度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
质地较轻、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温度较高。
六、实验结论1. 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0-20cm深度的土壤温度最高。
2. 土壤温度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晴朗天气下土壤温度较高,阴雨天气下土壤温度较低。
3. 土壤温度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质地较轻、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温度较高。
七、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土壤温度的测定方法,了解了土壤温度的分布规律。
《6.1(2)土壤温度》第一篇:6.1(2)土壤温度班级:姓名:人生不能赌只能博乌审旗职业中学导学案§6.1植物生产的温度条件2.土壤温度第课时年级:高一科目:植物生产与环境课型:新课主备人:张志伟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悉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包括日变化、年变化、垂直变化,知道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熟悉土壤温度变化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土壤温度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学习重、难点1.重点: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2.难点: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学习用具:导学案,黑板学习过程一、温故互查:1.土壤热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壤热容量大,则土温变化_______;热容量小,则土温______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3.土壤各组分中容积热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
4.土壤导热率越高,土壤温度变化越_____________;反之,土温变化_______。
二、设问导读1.温度日、年变化的特征常用什么来描述。
较差、极值分别指什么。
2.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如何。
什么是日较差。
3.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如何。
4.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如何。
5.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都是如何影响的。
三、自学检测一、填写下列空白:1.温度日、年变化的特征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述。
2.较差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在正常条件下,一日内土壤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_____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____________。
项⽬五温度环境题库项⽬五植物⽣长的温度环境调控【项⽬⽬标】◆掌握:⼟壤热特性、⼟壤温度与空⽓温度的变化规律;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和有效积温等的概念。
◆理解:⼟壤、空⽓温度的调控技术。
◆了解:温度与植物⽣长发育的关系。
◆学会:⼟壤温度、空⽓温度的测定。
【项⽬说明】各种植物的⽣长、发育都要求有⼀定的温度条件,植物的⽣长和繁殖要在⼀定的温度范围内进⾏。
在此温度范围的两端是最低和最⾼温度。
低于最低温度或⾼于最⾼温度都会引起植物体死亡。
最低与最⾼温度之间有⼀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植物⽣长繁殖得最好。
在农业⽣产上,要注意各种环境条件对⽣长的个别⽣理活动的特殊作⽤,⼜要运⽤⼀分为⼆的观点,抓住主要⽭盾,采取合理措施,才能适当地促进和抑制植物的⽣长,达到栽培的⽬的。
所以研究温度因素有更实⽤的意义。
任务1 植物⽣产的温度环境【任务重点】◆⼟壤热特性。
◆⼟壤温度、空⽓温度的变化规律。
【任务难点】◆影响⼟壤温度的因素特点;◆⼤⽓中的逆温。
【任务内容】⼀、⼟壤温度(⼀)⼟壤的热特性1.⼟壤热容量⼟壤热容量可分为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当不同的⼟壤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热容量越⼤的⼟壤,其升温或降温的数值越⼩;反之,热容量越⼩的⼟壤,其温度变化就越⼤。
2.⼟壤导热率⼟壤导热率⾼的⼟壤,热量易于在上下层间传导,地表⼟温的变化较⼩;相反,导热率低的⼟壤,地表⼟温的变化较⼤。
⼟壤中的⼟粒、⽔和空⽓的热特性(⼆)⼟壤温度的变化1.⼟壤温度的⽇变化温度⽇较差是指⼀⽇内最⾼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在正常天⽓条件下,⼀⽇内⼟壤表⾯最⾼温度出现在13:00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出之前,⼟壤表⾯温度的⽇较差较⼤。
2.⼟壤温度的年变化⼀年中,⼟壤表⾯⽉平均温度最⾼值出现在7~8⽉,最低值出现在1~2⽉。
3.⼟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天中⼟壤温度的垂直分布⼀般分为⽇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等4种类型。
⼀年中⼟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可分为放热型(冬季,相当于辐射型),受热型(夏季,相当于⽇射型)和过渡型(春季和秋季,相当于上午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
土壤温度变化特点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是太阳辐射平衡、土壤热量平衡和土壤热学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地区(生物气候带)、不同时间(季节变化等)和土壤不同组成、性质及利用状况,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热量的收支平衡。
因此,土壤温度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
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是太阳辐射平衡、土壤热量平衡和土壤热学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地区(生物气候带)、不同时间(季节变化等)和土壤不同组成、性质及利用状况,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热量的收支平衡。
因此,土壤温度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
全年表层15cm土层的平均温度较气温为高;心土则秋冬比气温高,而春夏较冷。
这是由于心土处于被掩蔽状态和热传导的滞后性所造成的。
心土温度变化钓滞后性特别值得注意,除表层温度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可能很大外,心上的温度变化是相当平缓的,土温的全年变化是:在晚秋-冬天-早春,表土层温度低于心土层,故热流是由土壤深处向地表运动,而在晚春夏天早秋,则表土层温度高于心土层,热流则由表土层向心土层运动。
一般说,季节变化的变幅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高纬度消失于25m深处,在中纬度消失于15~20m深处,在低纬度则消失于5~10m深处。
在温带地区太阳辐射使气温从早展开始上升,到下午2时左右达到最高温,表土温度也随之上升,但由于土温的滞后现象,通常要在下午2时后或更迟的时间才达到最高温度。
影响土温的因素有:(1)海拔高度这主要是通过辐射平衡来体现,海拔增高,大气层的密度逐渐稀薄,透明度不断增加,散热快,土壤从太阳辐射中吸收的热量增多,所以高山上的土温比气温高。
由于高山气温低,当地面裸露时,地面辐射增强,所以在山区随着高度的增加,土温还是比平地的土温低。
(2)坡向与坡度坡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因坡向和坡度而不同;不同的坡向和坡度上,土壤蒸发强度不一样,土壤水和植物覆盖度有差异,土温高低及变幅也就迥然不同,大体上北半球的南坡为阳坡,太阳光的人射角大,接受的太阳辐射和热量较多,蒸发也较强,土壤较干燥,致使南坡土壤的温度比平地要高,北坡是阴坡,情况与南坡刚好相反,所以土温较平地低。
灌溉方式对田地土壤温度的影响(全文)在灌溉农田中,土壤温度一方面受到灌溉水温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与灌溉量及灌溉频率有直接的关系。
土壤温度的剖面分布特征对根系水分吸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4~26℃),温度升高可使根系吸水增加30%左右,而且短时间的升温效果明显,长时间高温处理反而能够降低根系吸水能力[3-4]。
在16℃以下,温度对根系吸水速率影响较小,16~25℃根系吸水速率增加最快,超过25℃时根系吸水速率有一定的下降[5]。
当剖面土壤温度差异较大时,由土壤温度所引起的根系吸水差异不应忽略。
因此,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灌溉方法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度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探讨灌溉方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分析土壤温度剖面分布差异对根系水分吸收的影响,有助于探讨灌溉方法的综合效应。
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田水循环与现代节水灌溉试验基地进行。
试验基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海拔20m,属永定河、潮白河冲积平原。
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0mm,而冬小麦生育期内降雨仅占30%左右,春季干旱,作物需水量远远大于降雨量,一般需要进行补充性灌溉。
实验地土壤剖面基本土壤物理参数见表1。
水分特征曲线拟合参数采用van Genuchten (1980)模型[6]。
试验在冬小麦返青至收获期进行测定,灌溉方法分别为地面畦灌、喷灌和滴灌处理,小区面积为8m×8m,滴灌每天灌溉1次(降雨除外),喷灌每15天左右灌溉1次,畦灌分别在返青期和灌浆期进行灌溉,3种灌溉方法的生育期总灌水量相同。
灌溉采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灌溉水温度在12℃左右。
各处理的温度探头均埋设在试验小区的中间,其中,滴灌处理埋设在2条滴管带之间(2条滴管带之间的间距为25cm)。
土壤温度测定采用埋设不同深度(0、5、10、15、20、40、80cm)的土壤温度探头实时测定,由数据采集仪每2min测定1次,每小时或每天的温度为每2min测定值的平均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11
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见图6)
本组(水泥地)
对比(湿地)
分析:上图反映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表层温度变幅大,越往底层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8时9时10时11时12时13时14时15时16时17时
土
壤
温
度
图表标题
5cm
10cm
15cm
20cm
0
2
4
6
8
10
12
14
8时9时10时11时12时13时14时15时16时17时
坐
标
轴
标
题
图表标题
5cm
10cm
15cm
20cm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22
变化小,直至趋于稳定。由于地表温度干扰因素多,对太阳辐射的变化反应不
直观,所以主要分析5cm处土温变化。当天在下午15时前后的太阳辐射最大
值出现,随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但地面热量仍有积累,地温继续上升,在15
点左右热量积累达最大值,此时地面温度达最高值。白天地表得热后,热量向
下传递被层层阻截,因而土壤增热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热量向深层传播
需要时间所以位相随深度的增加而落后。
3.1.2.2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见图7)
(以早9点、下午1点、晚7点为代表时间做图)
本组(水泥地)
对比(湿地)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0cm5cm10cm15cm20cm
地
温
深度(cm)
图表标题
8时
13时
17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33
分析:上图反映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在8:00时呈现早上过渡型变化,
日出后地面升温,上层土温变成日射型的分布,但下层仍保持辐射型,此时中间
温度最低。13点和17点呈日射型变化,土温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傍晚19:00
时表现处傍晚过渡型分布,地面因辐射冷却温度下降,土壤上层出现辐射型,土
温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下层仍保持着日射型,土温最高值在中部。
0
2
4
6
8
10
12
14
0cm5cm10cm15cm20cm
地
温
图表标题
8时
13时
17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