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电极导线脱位
- 格式:pdf
- 大小:81.88 KB
- 文档页数:2
心脏起搏器术护理常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分为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和临时心脏起搏。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通过在皮下植入心脏起搏器,产生电脉冲经过起搏电极导线传送至心脏,刺激心脏激动和收缩,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
临时心脏起搏是将电极导线经外周静脉送至右心室心内膜,将临时起搏器置于体外,发放脉冲电流来刺激心脏起搏,一般应用时间不超过1个月。
心脏起搏器是由脉冲发生器和起搏电极导线组成的医用电子仪器。
永久性起搏器根据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和三腔起搏器。
单腔起搏器将一根电极导线放置于一个心腔,如右心室或右心房。
双腔起搏器将两根电极导线分别置于心房和心室进行房室顺序起搏治疗。
三腔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放置方法,根据治疗目的不同分为双房+右室、右房+双室两种。
双房+右室主要用于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阵发性房颤,右房+双室主要用于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以协调房室和(或)室间活动,改善心功能。
永久性起搏器手术适应证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慢性双束支和三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窦房结功能不全、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心动过速起搏、血管迷走性晕厥、肥厚性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心脏移植患者。
临时心脏起搏手术适应证主要是用于需紧急心脏起搏、病情可能恢复的患者。
禁忌症包括重度主动脉反流、周身性感染性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败血症、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手术前需要进行常规心脏介入术前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型、血小板和出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等。
手术需要准备常规心血管介入物品、起搏器、电极导线等器械和物品。
2.术中护理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2)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保持手术场所清洁和无菌。
3)给予患者必要的镇痛和镇静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
4)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进行吸痰和吸氧。
3.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一、背景临时起搏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临时起搏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电极移位等,一旦发生移位,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临时起搏器移位应急预案,对于提高临床救治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急预案目的1. 确保患者在临时起搏器移位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 最大限度地降低临时起搏器移位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
3. 提高医护人员对临时起搏器移位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预案内容1. 人员准备(1)成立临时起搏器移位应急小组,由心内科、急诊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组成。
(2)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应急小组高效运作。
2. 设备准备(1)备齐临时起搏器移位所需的急救设备,如除颤器、心电监护仪、注射器、药品等。
(2)确保所有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3. 术前准备(1)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病情、病史、过敏史等。
(2)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4. 术中应对(1)一旦发现临时起搏器移位,立即停止所有操作,保持患者平卧位。
(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3)立即通知心内科医生进行会诊,评估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更换临时起搏器。
(4)在等待心内科医生到来期间,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必要的急救措施,如吸氧、静脉注射药物等。
5. 术后处理(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
(2)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感染等情况,及时给予处理。
(3)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6. 教育培训(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临时起搏器移位应急处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能力。
(2)加强医护人员对临时起搏器移位原因、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学习。
四、应急预案实施1. 当临时起搏器移位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小组迅速到位,按照预案内容进行处置。
3. 各小组成员密切配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一、背景临时起搏器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措施,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电极移位,导致起搏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后电极移位的情况。
三、应急预案1. 发现电极移位(1)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心率变化,发现心率低于起搏器设定频率或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怀疑电极移位。
(2)护士应检查临时起搏器电极固定情况,如发现电极线松脱、电极位置异常等,应立即报告医生。
2. 立即采取措施(1)医生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必要时调整起搏器参数。
(2)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以下操作:①保持患者安静,尽量减少搬动,避免电极脱落。
②根据医生指示,重新进行静脉穿刺,植入新的电极。
③在重新植入电极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3. 术后护理(1)术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心率变化,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
(2)护士应做好以下护理工作:①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②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电极脱落。
③观察术侧肢体活动情况,避免过度屈曲或活动。
④做好生活护理,协助患者翻身、大小便等。
4. 预防措施(1)在植入临时起搏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电极固定牢固。
(2)术后,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活动、避免抓挠局部皮肤等。
(3)定期检查起搏器电极固定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电极移位。
四、应急预案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临时起搏器移位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本预案,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起搏器电极脱落应急预案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起搏器电极脱落应急预案及流程如下:一、起搏器电极脱落定义及危害起搏器电极脱落是指起搏器导线从植入部位分离。
临时起搏器电极移位的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标签:临时起搏电极;移位;原因;护理干预临时起搏器是采用电子技术,模拟心脏冲动发生和传导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脉冲临时刺激心脏跳动[1],是一种临时的过渡性起搏方式。
常用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急需心脏起搏者[2],还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急救以及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外科手术前心动过缓或阿托品试验阳性者的保护性应用等。
当病情危重不宜搬动时,常在床边行紧急临时起搏电极植入术,一般非紧急情况下将患者转入导管室在X线投影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外接体外脉冲发生器。
临时起搏电极的放置时间一般在1~2周[2],最长不超过1个月。
临时起搏器在安装和使用过程的并发症有电极移位、心肌穿孔、导管断裂、感染、心律失常、穿刺部位出血、呃逆、周围静脉血栓形成和穿刺并发症[1,3-4],其中电极移位最为常见。
电极移位可通过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并减少发生,现对临时起搏器电极移位的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作综述如下。
1 临时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和常用静脉途径一般采用心内膜起搏,经静脉途径植入临时心脏起搏电极,最佳的心脏起搏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5]。
临床上常选择的静脉途径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原则上首选术者最熟练、准确、快捷的血管途径进行[6],但病情的危急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所选择的静脉通路。
1.1 股静脉途径右股静脉径路较直,容易将导管送到右房,紧急情况下常采用右股静脉途径直接“盲插”[7-8]。
此法合并症少、操作导管方便易行,缺点是感染机会多,导管不易固定,需要严格限制患者的活动。
1.2 锁骨下静脉途径此静脉较为粗大,变异性小,骨性标志定位后易于穿刺[9-13]。
选择左锁骨下静脉较右锁骨下静脉更佳,起搏器电极远端在右侧时易进入右心室流出道,左侧途径可借助起搏电极头端的弯度顺利跨过三尖瓣到达右心室[12-13]。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张航;胡作英;肖平喜;潘昌;戴振林【摘要】目的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广泛应用于临床,电极导线脱位是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文中旨在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41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资料及处理措施.结果电极脱位患者12 例,有13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9根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包括心房主动电极2根及心室主动电极7根;3根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6根发生于术后1个月后.4根被动电极导线脱位,包括心房电极2根及心室电极2根,均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所有脱位主动固定电极均被安全拔除.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发生率与被动电极相似,但远期脱位率呈增多趋势.在起搏器安装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电极脱位.%Objective Active-fixation lead ( AFL ) is widely applied in pacemaker implantation, but has a severe complication of lead displacement.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FL dislocation and the measures for its management.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1341 cases of pacemaker implantation, particularly the factors related to AFL displacement and the treatment measures. Results Lead displacement was found in 12 patients, including 9 AFLs and 4 passive leads. The 9 dislocated AFLs included 2 atria leads and 7 ventricular leads, of which 3 occurred within 1 month and the other 6 after 1 month postoperatively. The 4 displaced passive leads included 2 atria and 2 ventricular leads, which all occurred within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All the dislocated AFLs were removed safely. Conclusion The displacement rate of AFLs is similar to that of passive leads, the formerwith a higher rate of long-term dislocation. Necessary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during pacemaker implantation.【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3(026)003【总页数】3页(P280-282)【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主动;电极导线;脱位【作者】张航;胡作英;肖平喜;潘昌;戴振林【作者单位】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110 引言起搏器电极导线的脱位及微脱位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之一。
心脏起搏器起搏电极脱位7例分析标签:心脏起搏器;起搏电极;脱位35随着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广泛开展,各种并发症也随之而来,起搏电极脱位是常见并发症之一,这不单增加患者的病苦,也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同时因再次手术增加感染机会而影响预后[1]。
本文结合本院近几年起搏电极脱位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原因。
1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患者7例,男2例,女5例,年龄53~82(65.57±9.95)岁。
基础疾病:高血压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瓣膜性心脏病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缓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例。
1.2起搏器及电极相关资料:7例患者中5例植入DDD起搏器,2例植入VVI起搏器,均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法。
植入DDD起搏器均应用心房双极电极导线,心室均应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固定于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
2例VVI 起搏器植入者中,1例应用普通翼状电极,1例应用翼状电极后改用螺旋电极。
心房电极均采用J形电极。
植入时起搏参数均按心房起搏阈值2.5mV,心室起搏阈值5.0mV的条件,心房、心室阻抗均在300~1000Ω之间。
1.3起搏电极脱位诊断:(1)心电图表现不起搏或间歇起搏,感知异常。
(2)X线透视见心房电极或心室电极游离于心腔,或电极位置较原明显变化。
(3)起搏器程控,可记录到阈值及感知的突然改变。
二者结合作出诊断。
2结果2.1脱位情况:7例患者共有10次电极脱位,其中心房电极脱位5次,心室电极脱位5次。
5例DDD起搏器病例4例心房电极脱位,1例心室电极连续脱位2次;2例VVI起搏病例1例于1年后发现电极脱位,再次手术后二天又发生脱位,换用螺旋电极。
1例术中翼状电极无法固定,换用螺旋电极后仍脱位,放弃手术。
其他电极均在1周内发生脱位,无心房心室全部脱位病例。
2.2脱位患者的临床症状:7例起搏电极脱位后有1例一年后脱位患者再次发生晕厥,1例表现为乏力,其他心房电极脱位者无明显症状。
一、应急预案背景起搏器电极移位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如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起搏器失效,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为提高对起搏器电极移位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目标1.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防止病情恶化。
2. 快速识别并处理起搏器电极移位。
3.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救治效率。
4.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三、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由医院院长担任总指挥,负责应急工作的全面协调和指挥。
2. 医疗救治组:由心内科、急诊科、ICU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
3. 护理支持组:由护士长及护士组成,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
4. 后勤保障组:由后勤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应急物资的调配和保障。
5. 信息联络组:由信息科负责人组成,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
四、应急预案流程1. 患者发现: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起搏器电极移位症状,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
2. 启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展开救治。
3. 紧急救治:医疗救治组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心电图监测、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体外除颤等。
4. 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电极移位情况。
5. 手术准备: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准备手术器械和药品,安排手术。
6. 手术实施:由心内科医生在手术室进行电极移位手术。
7. 术后观察: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发生。
8. 信息上报:将救治情况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应急预案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起搏器电极移位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完善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 储备应急物资:提前储备必要的手术器械、药品等应急物资,确保应急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4. 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应急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畅通,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护理L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⑴电极脱位:电极脱位是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的常见致命性并发症,早期主要依赖术后心电图表现对电极导线脱位进行鉴别,心电图可呈无脉冲信号,且未见心室激动波,仅表现为低于起搏频率的起搏心律或存在脉冲信号但缺乏有效起搏波或完全房室传导抑制等。
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若患者对起搏器依赖严重,可产生眩晕、黑朦等,甚至会发生阿-斯综合征。
目前临床中认为起搏电极脱位可能与术后患者心内膜条件不良、活动不合理、电极导线固定不当或植入位置不佳等多种影响因素相关。
⑵电极断裂:电极断裂的发生并不常见,起搏电极断裂可引发起搏或感知功能异常。
初期断裂多由术者操作不合理所致,晚期断裂多由锁骨下间隙过小,肋骨、锁骨等和电极长时间摩擦引发。
另外,长期剧烈运动也是造成电极断裂的危险因素。
⑶囊袋感染:囊袋感染多由残留在囊袋中的细菌感染所致,常出现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2~4d。
其临床表现为切口红肿热痛、迁延难愈或裂开部位渗出炎性分泌物,也可能导致囊袋处皮肤变薄,产生剧烈痛感,常并发全身症状。
罗军等⑺在研究中发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起搏器囊袋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囊袋血肿及起搏器植入频次与囊袋感染存在一定关联。
⑷囊袋出血或血肿:囊袋出血与血肿在术后1周内比较常见。
其临床表现为囊袋处疼痛、麻木感,局部张力高,会触及波动感,使血象轻度偏高,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或是轻微压痛症状,也可能出现瘀斑,色泽紫暗。
⑸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起搏器综合征是指在单腔心室起搏期间,于心房收缩过程中恰逢房室瓣关闭、心室起搏收缩,心房血至静脉返流,同时激发心房压力感受器,从而引起反射性血压降低等血流动力障碍。
⑹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最为多发的并发症之一,其可见于起搏器安置的不同阶段,且于安置早期的发生风险。
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心内膜感染与电极发生移位是其常见的影响因素,起搏器故障或电磁场影响其性能亦会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心脏起搏器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全文)1819年意大利学者Aldini首先发现用电刺激停跳的心脏可引起心脏的跳动。
1929年Conld等用电脉冲刺激心脏,发现可使心脏产生随电刺激频率跳动的现象。
1932年Hyman等首次制造出了重达7.2公斤的人工起搏器,当时由于正值二次大战,其产品未用于临床。
1952年Zoll将经胸壁起搏应用于临床。
人工心脏起搏是采用微电子技术,用低能量电脉冲暂时或长期的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和传导功能,帮助心脏恢复跳动称为人工心脏起搏。
自1958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植入人类第一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以来,5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永久起搏器技术也迅速发展,日新月异,起搏器功能日趋完善,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出更大潜能,开拓了广泛应用前景[1]。
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全世界约有90万人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我国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应用于临床[2]。
1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现状1.1原理心肌对任何形式的电流刺激都可以产生收缩反应,这是人工心脏起搏的生理基础。
通过起搏器发放一个短时限(0.5~1.5ms)、低强度(5V)的脉冲电流,经导线和电极传递到达心肌,刺激心肌而使其产生兴奋,传导和收缩,完成一次有效的心脏跳动,其有效的刺激使心脏按一定的起搏频率搏动,它犹如一个人工的异位兴奋灶。
若心肌已无兴奋、传导和收缩功能,电刺激则不能激起电极周围的心肌兴奋,即使局部心肌能兴奋,但不能扩散传播,亦不能引起心脏整体的有效收缩。
当病人自身的心率慢于所设定的起搏器频率时,起搏器发放阈上脉冲刺激,引起心脏搏动而维持稳定的心率;当病人出现心动过速时,起搏器按设定形式,发放高于心动过速频率的阈上脉冲刺激,该脉冲刺激一旦夺获心肌,导致原心动过速兴奋灶的输出阻滞;或者发放适当的1个、2个或一串期前刺激打断心动过速的折返途径,从而终止心动过速的发作。
[3]1.2分类NASPE/BPEG(北美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英国心脏起搏和电生理组织)推出了一套起搏器编码系统,编码的五位字母分别代表起搏器不同种类的功能(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