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的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在解放区文艺界受重视的情况,以及赵树理获得“赵树理方向”的背景和原因。

赵树理小说在解放区文艺界受到重视,最初是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这篇小说完稿于1943年5月,赵树理先把它交给当时最器重自己的北方局党校校长杨献珍,后经过北方局妇救会负责人浦安修之手推荐给了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彭总认真读阅了作品,还了解了小说的创作过程,然后题词:“象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当时新华书店出版的文艺书籍一般以两千册为限,由于有彭总的师专,《小二辚结婚》初版就印了两万册,但马上脱销,第二年3月又重新排版,加印了两万册,仍供不应求。特别是在被改编为各种秧歌剧和上党绑子戏之后,在解放区农村引起了一场真正的轰动。但有一个情况需要说明,最初,与领导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不同的是,当时文艺界并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响,而是保持着一种“古怪的沉默”。但是,赵树理没有受此影响,在他看来,群众欢迎就是他最大的满足。紧接着,在同年10月,他又完成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赵树理在解放区文艺界的影响和地位。

在最初的评论文章中,影响较大的是当时华北地区宣传工作负责人李大章的《介绍〈李有才板话〉》,他认为,这个中篇较之《小二黑结婚》“更有收获”,“更有向读者介绍的价值”。因为在他看来,《结婚》主要围绕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由来展开情节,而《板话》则正面地直接地描写了当时正在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在题材上更富有政治色彩。1946年,《板话》在延安《解放日报》上转载后,文艺批评家冯牧在他的评论文章《人民文艺的杰出成果》中,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部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解放区农村中的农民生活和农村关系的急剧变化的图画”。因此,赵树理研究专家黄修己认为,赵树理研究是从“政治评价”开始的。

1945年底,赵树理又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并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元旦由华北新华书店立即付印,随后北方的各大新华书店以及上海知识出版社、香港新民主出版社等都竞相翻印,其出版速度和发行范围都超过了《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而文艺界的反映也截然不同。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1946年4月,在新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文联的常务理事名单中,出现了赵树理的名字;二是在这年8月和9月,相继出现了当时文坛上最重要的三巨头:郭沫若、周扬、茅盾的赞扬文字。1946年8月16日郭沫若在上海《文汇报》是发表了《〈板话〉及其它》,8月25日又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向北方的朋友们致意》,为此,8月29日的《解放日报》专门给予报道:《解放区文艺作品在上海受到读者热烈欢迎——郭沫若氏赞

〈李有才板话〉等作品》。随后,郭沫若还发表了《读了〈李家城变迁〉》,茅盾也发表了《关于〈李有才板话〉》。而这时期最重要的评论是周扬于1946年8月26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论赵树理的创作》和茅盾于1946年12月出版的《文萃》上发表的《论赵树理的小说》。因此,也有说,凡夫俗子都是迷信权威的。在大人物们都表了态之后,赵树理的文艺的地位也就自然确立了。

在这个背景下,1947年7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根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指示,举行了一次文艺座谈会,专门讨论赵树理的创作。据当时的《人民日报》报道,“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实事求是的研究作品,并参考郭沫若、茅盾、周扬等对赵树理创作的评论及赵树理创作过程、创作方法的自述,反复热烈讨论。”8月10日,主持文联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长陈荒煤集中大家的意见,作了题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总结发言,他说:“我们觉得,应该把赵树理同志的方向提出来,作为我们的旗帜,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看齐!为了更好的反映现实斗争,我们就必须更好的学习赵树理同志!大家向赵树理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吧!”

而这一方向的提出,正如教材所说,“1.反映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的巨大变化;2.民间语言和民族形式;3.农民的立场和革命的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