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腧穴(二)
- 格式:docx
- 大小:66.54 KB
- 文档页数:3
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因分布、特性和作用的不同,特定穴各有不同含义和命名。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在选穴配伍上也有一定的特点。
一、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五输入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每经5穴,十二经共有60穴。
古代医家认为,经脉之气的流注运行与自然界水之流动相似,即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流注于江河,汇聚于海洋,用以说明经气在流注运行中所过部位的浅深不同,其具有的作用也不同。
这也说明了五输穴的特性,即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五输穴不仅分属于十二经脉,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
五输穴五行属性按“阴井木”、“阳井金”的阴阳五行学说归类,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同性见表l、表2。
表 1 阴经五输穴表表 2 阴经五输穴表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古代文献对五输穴主治作用的记载不尽相同。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其总的思想是指井穴适用于与脏有关的病证,荥、输及经穴适用于与经脉有关的病证,合穴适用于与腑有关的病证。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其主要是从阴经五输穴五行属性与五脏属性相关的角度,说明五输穴主治作用的。
阴经井穴治疗肝的病变,荥穴治疗心的病变,输穴治疗脾的病变,经穴治疗肺的病变,合穴治疗肾的病变。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
浅析五输穴:井、荥、俞、经、合五输穴:井、荥、俞、经、合(1)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
有不少人反对该学说,或言之为封建糟粕,故弄玄虚;或说其牵强附会,不符科学。
对我而言,五行学说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思维工具,用来学习中医,方便顺手,就像我们吃面条用筷子好使,何必非要换成叉子呢?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
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
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下面简单说一下“五输穴”各自的含义。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
“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xing)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
“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俞”(shu)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肺经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白穴。
“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倾泻而下。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
“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
“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少商穴和隐白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上,如鱼际穴和的大都穴。
俞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太渊穴和太白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经渠穴和商丘穴;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尺泽和阴陵泉。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
五输穴的作用一、井穴的作用。
井穴就像是一口清泉的源头,是气血流注的起始点哟。
它的作用可不少呢。
比如说,井穴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当咱们身体的阴阳有点失调的时候,刺激相应的井穴,就好像给身体的小天平加了个砝码,让阴阳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
就拿肺经的少商穴来说吧,当你感冒初期,出现咳嗽、咽痛这些症状的时候,点按少商穴,往往能起到清热利咽、缓解症状的效果呢。
而且啊,井穴还有开窍醒神的作用。
想象一下,有时候咱们突然觉得脑袋有点昏昏沉沉的,精神不太好,这时候刺激井穴,就像给大脑敲了个警钟,让它赶紧清醒过来。
比如心经的少冲穴,在心情烦躁、心慌的时候按一按,能让人感觉神清气爽,思维也变得清晰起来啦。
二、荥穴的作用。
荥穴呢,就像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气血在这里开始活跃起来。
它主要的作用是清热泻火哟。
在炎热的夏天,或者是吃了太多辛辣上火的东西,导致身体里有了“火气”,这时候荥穴就能派上用场啦。
比如说,胃经的内庭穴,它就是胃经的荥穴。
当你出现胃火旺盛,像口臭、牙龈肿痛、大便干结这些症状的时候,按摩内庭穴,就可以把胃里的“火”给降下来,让身体恢复清爽。
另外,荥穴还能治疗一些局部的病症呢。
比如说手指关节疼痛、脚趾关节疼痛之类的,刺激相应经络的荥穴,往往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就像给疼痛的关节抹了一层“止痛药膏”一样。
三、输穴的作用。
输穴就像是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它的作用那更是多种多样啦。
输穴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哦。
人体的各个脏腑就像一个个小工厂,有时候可能会出现“生产故障”,这时候输穴就能帮忙调整啦。
比如说膀胱经的束骨穴,它是膀胱经的输穴,当膀胱功能出现问题,像尿频、尿急等症状的时候,刺激束骨穴可以调节膀胱的功能,让它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
而且啊,输穴还能治疗一些与体重节痛相关的病症。
当你不小心扭伤了脚,或者是腰部疼痛的时候,找到相应经络的输穴进行按摩或者针灸,能起到舒筋活络、止痛的效果哟。
就好像给身体的“交通枢纽”疏通了道路,让气血能够顺畅地流通。
五输穴的主治规律是什么
五腧穴的主治规律是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寒热咳喘,合主气逆而泄。
1.井主心下满,是说井穴有散结消痞,开窍醒神(开通脑窍,清醒神志)之功效,可以用于心下痞(主要指胃部胀闷不舒)满不适,心烦甚则神识昏迷等症候,多用于急症,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
2.荥主身热,是说荥穴具有清热泄火之功,可用各种热病,如肌表之热或体内之热等,胃火牙痛可以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清泻胃火。
3.输主体重节痛,是指输穴可以用于四肢骨关节的病变,如疼痛不适,僵硬麻木,酸胀感等证,具有止痛之功,如太渊血可以缓解手臂酸胀疼痛。
4.经主寒热咳喘,可以用于喘咳和咽喉病证,具有止咳平喘(止住咳嗽,平定喘息),利咽的作用,如咳嗽,咽喉肿痛不适等便可选取肺经上的经渠穴。
5.合主气逆而泄,便可用于胃肠脾胃等六腑病证,如腹痛腹泻,泻泄不止,久泻久痢等就可选取足三里健脾止泻。
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穴治疗。
五输穴的主治作用 1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别各为井、荥、输、经、合,并称为“五输”。
五输穴是一组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泛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以四肚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也就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荣”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终气所出的部位;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
五输穴这种经气浅深出入的特点,尚有用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比喻的。
如将“井”穴喻为春天,东方是经气初出和萌发的部位。
同时,为了在五行生克之中的方便应用,五输穴一般和五行相互配合起来,凡属于阴经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阳经井穴下均加一金字,并以此类推出现:“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这种按相生规律依次排列的,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是符合阴阳交泰和阴阳互根的道理的。
现将十二经的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于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手厥阴心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便、曲泽;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后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内经对五输穴的记载一、内经里五输穴的概念可太有趣啦内经对中医来说那可是超级重要的经典著作呢。
里面提到的五输穴呀,就像是身体穴位里的一个小家族。
五输穴包括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
井穴呢,就像是这个小家族的小娃娃,它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大多位于手指或者脚趾的末端。
比如说少商穴,就是肺经的井穴。
荥穴呢,就像是个正在成长的小朋友,它是经气流行的部位,一般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
像鱼际穴就是肺经的荥穴啦。
输穴就像个小少年,经气渐盛,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太渊穴就是肺经的输穴哦。
经穴就像个青年,经气充盛,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经渠穴是肺经的经穴。
合穴就像个成熟的大人,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尺泽穴就是肺经的合穴。
二、五输穴在内经中的分布规律在内经里呀,五输穴在不同的经络上都有各自的分布。
十二经脉上都有这五输穴。
而且它们的排列顺序是很有规律的,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依次为井、荥、输、经、合。
这就像是一条神奇的经络之旅,经气沿着这样的顺序在身体里流动。
比如说手太阴肺经,从手指末端的少商穴开始,沿着这条经络一路向上,经过鱼际、太渊、经渠,最后到尺泽。
这种分布规律可不仅仅是简单的排列,它和身体的气血运行、脏腑的联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
三、五输穴在内经中的治疗作用五输穴在治疗疾病方面那可是相当厉害的。
不同的五输穴针对不同的病症有着独特的疗效。
井穴可以用来急救,像中暑的时候,刺激十宣穴(十个手指的井穴)能很快地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
荥穴对于一些热性病症有较好的效果,比如说身体里有热邪,像咽喉肿痛之类的,刺激肺经的鱼际穴可能就会有缓解。
输穴多用于关节疼痛等病症的治疗,比如手腕关节疼痛,刺激太渊穴也许能减轻疼痛。
经穴对于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病症有帮助,像咳嗽的时候,经渠穴就可能派上用场。
合穴在调节脏腑功能方面很有一手,像肠胃不舒服的时候,尺泽穴的刺激或许能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内经里对这些五输穴治疗作用的记载,为中医的针灸治疗等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理论依据,让中医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穴位来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呢。
一针见效的针灸穴位之五输穴大家好,我是李医生,首先说五输穴,不是一个穴位。
而是一组穴位。
他是12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
简称五输穴,分别是丼荥输经合五个穴。
因为每个经五个穴,12个经一共60个穴。
丼荥输经合这五个字都是根据它的特性给予它的称号,这是古人用作气血盛衰的一个比喻。
因此呢,五输穴穴也就各有各自的特点。
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12原中说所出为井,所留为荥,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五输穴分属于十二经脉,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又称作五行穴!其五行属性按“阴经木,阳井金”的阴阳五行学说归类,即阴经的井穴属木,其分属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的井穴属金,其分属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井”为水之源头,像地下涌出的泉水、用以形容脉气浅小,以指四肢各经的末端第一穴,其穴多在四肢末梢爪甲之侧端;“荥”,修改一下这里好多人念错这个字,这个字念ying. 插图一副,附在下面,小水为荥,刚出之水成为微流,脉气稍大,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其穴在指、趾、掌、跖部位:“输”与腧通用,喻做水流由小变大,由浅往深,是经气渐盛,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其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像水在河道中畅行流过一样,脉气流注,用以形容位于输穴后的第四穴、其穴多在腕、踝附近及臂、胫部;“合”为汇合,而深入,如百川之汇海、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的第五穴,脉气深大,其穴多在肘、膝关节处。
但不超过肘膝,其穴位位置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的特点。
古代医学家认为经脉之气的流住运行与自然界的水流动大概相似,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最后汇入江河海洋。
用来说明经气在流注运行中的部位深浅不同,作用也不太一样。
所以说每个五输穴都有他各自的特点,未完待续!中医好有趣,针灸真是有意思啊!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读了我的微头条,中医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您的点赞,关注,分享,转发,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未来和李医生一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点穴|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输穴,你真的了解吗?本期导读借由五输穴理清每条经络的构造,将穴位运用得更准确、更高效(不小心就能到立竿见影、出神入化的地步哦)。
在学习十二经络的五输穴之前,我们首先追本溯源,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五输穴。
《黄帝内经》是通过黄帝的一次提问推出「五输穴」概念的。
《内经》如何介绍五输穴「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首先,黄帝已经知道,五脏六腑的气是会借由一定的线路浮出到四肢和体表的(正如血液会通过血管到达全身一样),这是脏腑统摄全身的基础。
但黄帝想听岐伯讲一讲气浮出后的具体情况:哪里出入,哪里停留,哪里较多,哪里较少,总体路线怎样。
「所出之处」,意为经气浮出部分的处所。
「歧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
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而后,岐伯准确地解答了黄帝的问题:五脏都有自己的五输穴,共25个穴位;六腑有六输穴(五输穴加原穴),共36个穴位。
经脉共12条,络脉共15条,五脏六腑的气,就是在这71个穴位、27条经络中,上下纵横流走的。
1. 井穴「井」是水井。
井穴好像一个开口的小小深井,水(比喻经气)刚刚浮出,藏聚在井下。
井穴处于手足末端,除了肾经在脚心(涌泉穴),其他经脉的井穴都在手指端、脚趾端。
2. 荥穴「荥」是很小的水流,在草丛中游走。
《说文解字》:「绝小水也。
」荥穴的经气比井穴稍大,并且开始流动。
荥穴处于掌指、跖趾关节的前方。
3. 输穴「输」有运输、灌注的意思,像是把此穴比喻成了人工开凿的沟渠。
由命名可以看出,输穴经气的气量骤增,如灌如注,比荥穴要大很多。
输穴也都在手脚上,处于掌指关节和跖趾关节的后方。
4. 经穴「经」最早指织布时的纵线,后来表示纵向之物。
如「经纬」「经络」,其中「经」是纵向的,「纬」「络」都是横向的。
此穴以经来命名,是因为它的位置已经来到了腕、踝以上的前臂、小腿处,气是上下垂直而流走的。
【健康养生】肝经的五输穴是我们消解生活压力的本钱肝经的五输穴是我们消解生活压力的本钱前面已经讲过,五输穴是12经络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穴位(井、荥、俞、经、合),因为具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所以也叫五行穴。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可以说将经络气血流注的状态,用不同的水流,形象地比喻出来,由微至盛,从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滔滔江海。
五输穴对内脏病、五官病、情志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是强身保健的方便工具,也是系统学习经络的入门之法。
下面举肝经为例,讲述五输穴的具体应用。
大敦(井木穴),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为治疗疝气的特效穴。
《玉龙歌》说:“七般疝气取大敦。
”《胜玉歌》也道:“灸罢大敦除疝气。
”此穴为木经木穴(肝经属木),疏肝理气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症;同时还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
此穴用艾灸效果最好。
此外,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
“病在脏者取之井”,若为慢性肝病,此穴更是必不可少的治疗与保健要穴。
行间(荥火穴),在足大趾、次趾的缝纹端。
“荥主身热”,行间属火,为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掐此穴对眼睛胀痛尤有显效。
《类经·图翼》上说:“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
”另外,此穴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
因肝经环绕阴器,所以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湿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
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点掐行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太冲(俞土穴),在行间上二寸,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凹陷中。
此穴是最令我敬畏和感动的人身大穴。
肝为“将军之官”,太冲穴所表现的功能就如一位横刀立马而又宽宏大度的将军,时时保护着我们的身体,而且有求必应。
当我们感到头晕脑胀(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觉得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足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令我们志定神安;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
浅析中医中的五输穴,临床价值非常重要周身经脉腧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五输穴即属于特定穴中重要的一类,其分布特点: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其排列次序特点: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其经气流注特点:经气由小到大,由少而多,由浅入深地出入、流注,分为井、荥、输、经、合穴五类。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五脏五俞(引文中俞通腧、输,下同),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古人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比喻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特点。
即“井”为初出之意,像水的源头,比喻脉气运行起始的部位;“荥”为小水流之意,像水流刚形成小流而未成大流,比喻脉气逐渐充盈的部位;“输”为灌注、输送之意,像水流灌注由少向多变化,比喻脉气运行较盛的部位;“经”同径,为直行道路之意,像水在河道中畅行流过,比喻脉气运行通畅的部位;“合”为汇集之意,如江河水归入大海,比喻脉气运行汇集的部位。
由此可见,五输穴是脏腑经脉气血运行出入的部位,也是调节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重要穴位。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总体上的论述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即荥穴、输穴多治疗经脉病证,而合穴多治疗与经脉配属的脏腑疾病。
《难经·六十八难》又有所发挥,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这就是五输穴所主之病。
如井穴能通接十二经之大气,能苏醒厥逆,兼有清热、通络止痛活血之功,所以临床上用于治疗急症或慢性病的急性发作。
例如厥证,其病因虽各不相同,但病机则主要在于气机紊乱,升降乖异,气血妄行。
其主要证候为:手足或四肢逆冷,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井穴因能通接十二经气,使阴阳顺接,从而达到开窍苏醒之功。
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输穴(详解)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输穴,即井、荥、输、经、合。
五输穴的记载最早出现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这个是按照经气的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所做的排列。
《灵枢·本输》详细阐述了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首先,黄帝已经知道,五脏六腑的气是会借由一定的线路浮出到四肢和体表的(正如血液会通过血管到达全身一样),这是脏腑统摄全身的基础。
但黄帝想听岐伯讲一讲气浮出后的具体情况:哪里出入,哪里停留,哪里较多,哪里较少,总体路线怎样。
「所出之处」,意为经气浮出部分的处所。
「歧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
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而后,岐伯准确地解答了黄帝的问题:五脏都有自己的五输穴,共25个穴位;六腑有六输穴(五输穴加原穴),共36个穴位。
经脉共12条,络脉共15条,五脏六腑的气,就是在这71个穴位、27条经络中,上下纵横流走的。
01、“井”穴“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十二经络上井穴有哪些呢?井穴六条阴经,在五行里面属木,六条阳经,在五行里面是属金。
手三阴肺经,少商穴,手三阴心包经,中冲穴,手三阴心经,少冲穴,足三阴脾经,隐白穴,足三阴肝经,大敦穴,足三阴肾经,涌泉穴。
手三阳大肠经,商阳穴,手三阳三焦经,关冲穴,手三阳小肠经,少泽穴,足三阳胃经,历兑穴,足三阳胆经,足窍阴穴,足三阳膀胱经,至阴穴。
02、“荥”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五输穴(属于针刺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穴位,具有广泛的临床运用。
以下是五输穴的临床运用的一些示例,以便帮助您了解其用途和效果。
胸部疾病:五输穴对于胸部疾病的治疗非常有效。
例如,对于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肺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气机、扩张支气管,从而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五输穴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心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调节心律,从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五输穴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也非常常用。
例如,对于胃痛、消化不良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脾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缓解胃痛等症状。
妇科疾病:五输穴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经期不调、月经痛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肾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月经、缓解经痛、平衡内分泌,从而改善妇科疾病的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五输穴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对于头痛、失眠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胆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神经系统、舒缓紧张、促进睡眠,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总结起来,五输穴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胸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针刺治疗之前,必须确保穴位选择准确,并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十二脏腑的特殊穴-五输穴五输穴是十二脏腑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特效穴,中医以水流比作脉气的强弱,从指尖到肘膝关节依次排列为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五个特定穴,简称“五输穴”,每条经脉各有一个五输穴,十二条经脉,共计“60个穴位”。
五输穴对十二脏腑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有“一穴顶十穴”之效。
前几节给大家分享了十二脏腑的荥穴、合穴的具体穴位及治疗作用,后期再一一介绍其他的穴位。
本节先给大家总述下五输穴的治疗作用:1、井穴-所出为井【定义】:所出为井,即经气所出,如同泉水的源头,故名。
“井”如地下出泉,形容脉气浅小。
穴位在指趾的末端。
【主治】:井穴为气血的源头,“井主心下满”,意指十二脏腑的井穴能治疗心下胀满病症。
井穴有开窍醒神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急症。
2、荥穴-所溜为荥【定义】:所溜为荥,即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故名。
荥穴脉气稍大,穴位再指(趾)掌(跖)附近。
【主治】:“荥主身热”,即荥穴可以治疗脏腑热病。
3、输穴-所注为输【定义】:所注为输,即经气所灌注之处,如同水流由浅入深,故名。
输穴脉气盛大,穴位多在腕(踝)关节附近。
【主治】:“输主体重节痛”,即输穴可以治疗身体重着不利、疼痛。
4、经穴-所行为经【定义】:所行为经,即经气在此变大,畅通无阻,故名。
经穴脉气洪大,穴位在臂(胫)部。
【主治】:“经主咳喘寒热”,即经穴可以治疗身体喘咳寒热等证。
5、合穴-所入为合【定义】:所入为合,即经气在此充盛,由此汇入脏腑,犹如水入大海,故名。
合穴脉气最为洪大,穴位在肘膝关节附近。
【主治】:“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府”,即合穴多用于治疗脏腑病症。
【十二脏腑五输穴歌诀】:看图,具体穴位及主治会分期详述。
12经络的五输穴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五行在经络穴位上的应用。
具体来说,就是人体经络当中的五输穴,掌握的五输穴对于艾灸临床调理身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我们人体的十二经脉每一条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都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别是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他们并称为“五输”。
不过具体在每条经络上,到底哪几个穴位是五输穴,他们分别在哪里,很多灸友就不是很清楚了。
在接下去的文章中,掌门师兄会把十二正经的每一条经络的五输穴都介绍给大家,以便在日常艾灸时可以用到。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足太阴肺经上的五输穴。
为了更好的应用五输穴,不得不提的是,阳性和阴经的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有所区别,具体来说:阴经的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输穴属土,经穴属金,合穴属水,而阳经的井穴属金,荥穴属水,输穴属木,经穴属火,合穴属土。
那么,足太阴肺经的五输穴到底是哪几个穴位呢?具体来说,肺经的井穴是少商穴,荥穴是鱼际穴,输穴是太渊穴,经穴是经渠穴,合穴是尺泽穴。
顾名思义,足太阴肺经属于阴经,由此可见这五个穴位的五行属性分别是少商穴属木,鱼际穴属火,太渊穴属土,经渠穴属金,尺泽穴属水。
中医中的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对应的脏器是:肝归属于木,心归属于火,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
也就是肺经本身的五行属性是金。
具体说到五行在穴位的运用上,根据: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的判断准则,再结合子母选穴法,具体的结论是:尺泽穴是肺经的子穴,适用于肺经实证的泻法,而太渊穴是肺经的母穴,适用于肺经虚证的补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肺经的这五个穴位。
一、肺经的井穴:少商穴少商穴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是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五行属木。
少商穴有清肺利咽,开窍醒神的作用。
最擅长治疗的一个病症是咳嗽。
秋冬季节也是咳嗽的高发季节,时不时就有人会咳嗽。
这时候通过通过刺激少商穴可以很好的治咳嗽。
具体应用少商穴时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少商刺血。
特定穴一、五输穴(一)手太阴肺经1、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2、鱼际:在手外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3、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手舟骨之间,拇长肌腱尺侧凹陷中。
4、经渠: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
5、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二)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在手指,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2、二间:在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
3、三间:在手背,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
4、阳溪: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
5、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三)足阳明胃经:1、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2、内庭:在足背,第2、第3跖骨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3、陷谷:在足背,第2、第3跖骨间,第2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4、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5、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2、大都: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3、太白: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4、商丘:在踝区,足内踝前下方,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中点的凹陷中。
5、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五)手少阴心经1、少冲: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2、少府: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第5掌骨之间。
3、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4、灵道: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5、少海: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六)手太阳小肠经1、少泽: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五输穴讲义(下篇)手阳明大肠经一、商阳:井穴(五行属金)商阳,经穴名。
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别名绝阳、而明。
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井穴,五行属金。
商,金也,阳明之气令也。
阳,外侧为阳。
肺与大肠为表里,五行均属金,肺为阴金,大肠为阳金,本穴为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递接而来。
借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入阳侧,阴金至此已转化为阳金矣,故名“商阳”。
张隐庵曰:“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时之清秋。
”揆之此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也,故名本穴为“商阳”。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定位:伸食指。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结构:商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
有指背动、静脉网。
分布着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皮薄,由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
皮下组织内有少量的纤维束连于皮肤的真皮层和骨膜之间,除上述神经外,还有来自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背支,并有同名静脉、神经伴行,与对侧同名动脉互相吻合,形成血管网。
穴性:《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载:“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瘠,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针灸甲乙经》载:“热疟口干,商阳主之。
臂瘛引口中,寒,肿肩肿,引缺盆,商阳主之。
青盲,商阳主之。
耳中生风,耳鸣,耳聋,时不闻,商阳主之。
口干下齿痛,商阳主之”;《针灸大成》载:“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痎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
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备急千金要方》载:“商阳、巨髎、上关、承光、瞳子髎、络却,主青盲无所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喘咳支肿”;《循经考穴编》载:“指麻木”;《医宗金鉴》载:“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
浅谈五腧穴(二)
医师简介:申永寿
主治中医师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硕士)
现任职务:
延边中医医院主治中医师
益源健康培训机构——培训讲师
医师履历
吉林省中医药针灸科医师
延吉市现通医院骨伤科住院医师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主治中医师
龙井市医院康复科主治中医师
擅长徒手手法及中医正骨手法配合针灸、针刀治疗颈腰椎病等骨关节运动系统疾病。
西医康复理念及中医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偏瘫及内科病。
房大海老师专研《黄帝内经-灵枢》,悟出人迎寸口脉与针法融为一体的针道,从而整理出千年古针法《太极脉针》系统,太极脉针易学易用取穴精简但效果宏大且立竿见影,适用于疼痛,内科,妇科等病症,其治疗篇中五腧穴占重要部分,五腧穴:顾名思义则是五个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简称“五腧”。
上期我们讲了五腧穴的井、荥、输、经、合的概念,这期我们接着讲五腧穴的特点和与临床的关系。
由于五腧穴取穴简便,操作安全,疗效宏大,在临床中使用次数最多的取穴方法之一。
《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仅寥寥数语,却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和启迪。
历代医家在研究和应用五输穴时,多从这一主治作用入手,这是五腧穴的重要特点,也是临床中应用的重要根据。
上述经典语句在简单解释是如
下:
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整脊术中的摸法详情点击上方
五输穴的效用非常广泛,这里只是简单地略述其皮毛,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
知道了穴位的临床特点,就可以试着用在日常保健上了。
如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
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这就是所谓的” 输主体重节痛”的具体治疗法。
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
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
中式按摩与泰式按摩区别详情点击上方
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
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
不要着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学中医,一定要一点一点渗透进去。
中医的精髓,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需要灵感,需要领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宽大的胸怀。
今日篇幅较多,但这篇是五腧穴临床应用中的重点,便于各位看官门的浏览,所以分上下部,这篇是上部,希望大家走进益源健康,与我们交流,共同提高,更加透彻的了解此篇中的临床含义,共同为中医临床的回归,也为埋没千年的古针法——太极脉针的进一步学习而一起努力。
下期我们继续学习五腧穴的临床应用(下部)。
特约讲师申永寿在益源健康为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