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五
- 格式:docx
- 大小:219.36 KB
- 文档页数:7
学针灸必备知识,五腧穴详细讲解人体上有好几百个穴位,如果要把这些穴位全部记住,那对于初学中医的小白恐怕是太难了。
但是和我们身体最常用的穴位并没有那么多,只要记住“五腧穴”就可以了,对于初学者也比较容易。
首先人体上有十二条经络,分为阴阳各六条。
手上和脚上各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
而十二条经络里每一条经络都有五腧穴,从每条经络的手指或脚趾端开始一直到肘或膝处共有五个穴位,分别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
而每条经络上的五个穴位又都具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
因五输穴每个穴位都特定的五行属性,所以又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有着不同的作用。
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所出为井”的意思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四肢爪甲之侧,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如地下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
“所溜为荥”的意思是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zhí )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的意思是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的意思是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的意思是说:"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
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你可以这么理解五腧穴,就是从我们的手指端或者脚趾端开始,一直到我们的胳膊肘或者膝盖处这一段距离,每条经络上各有五个穴位。
五腧穴1.概述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
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
水大流注,不绝为常。
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
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取穴精髓——“五腧穴”取穴法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就是指五腧穴而言的,意思就是说一些高明的医生给病人用针治病,仅仅针手脚这一段的穴位(五腧穴)即能达到治病愈合的目的。
五腧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以少带多的优点。
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调理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调理全身脏腑的疾病。
以下内容是《内经》中关于五腧穴的应用,对于初学的小白来说,不要犯难,可以当做字典来用,哪里有问题了对照病症和五腧穴的表去查阅。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病在脏取井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井”为地下出泉。
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
病在脏取井穴,井,井底之蛙的“井”,所谓病在脏取井就是病在越深的地方,我们就越要在末梢取穴,井穴全部在手指头或脚趾头末梢,非常敏感,见效非常快。
十二经的井穴可以对照下图。
比如说,足阳明胃经的井穴是厉兑穴,位于第二个脚趾头。
我们下针或灸的时候,“井主心下满”,临床上,在动脉血管堵塞,搞一下厉兑穴,病人会感到有人在里面扫地,在清洗,立马见效!虽然在足阳明胃经上有好多穴可以取用,但是没有井穴(厉兑穴)效果那么好,见效这么快!所谓堵塞,西医讲的动脉血管堵塞,中医是讲心剧烈的疼痛,这个针一下去的时候,痛马上去掉,就是所谓的实症。
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
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
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
什么是五腧穴?(全面解析,图文并茂)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
即井、荥、输、经、合。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
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
水大流注,不绝为常。
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腧穴主治特点五腧穴各有所主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以四肚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五腧穴歌诀1、肺经: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五腧穴歌诀1、肺经: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2、大肠: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3、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4、脾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5、心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6、小肠: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7、膀胱: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合。
8、肾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9、心包: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10、三焦: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11、胆经: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12、肝经:大墩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什么是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人深的特点。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之处。
'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荣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之处。
'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
'经',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人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荣,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这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称五行输。
五腧穴歌诀的理解一、五腧穴歌诀是啥五腧穴歌诀啊,就像是中医穴位里的小口诀。
它把那些复杂的五腧穴相关的知识,用一种比较顺口的方式给总结出来了。
就像我们小时候背的顺口溜一样,不过这个可超级有用呢。
这歌诀里包含了很多穴位的名字、位置或者是它们的一些特性之类的东西。
比如说有的穴位可能是在手上,有的在脚上,歌诀可能就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都串起来,这样方便我们记忆。
我刚接触的时候,就觉得这简直是中医穴位的入门小钥匙。
二、理解歌诀的小窍门其实理解这个歌诀,就像理解一首古诗一样。
首先呢,你得把那些生僻的穴位名字搞清楚。
就好比你读古诗得先把那些不认识的字的读音和意思弄明白。
你可以一个穴位一个穴位地去查资料,看看这个穴位在身体的哪个位置,它有什么功能。
比如说合谷穴,这是个很有名的穴位,在歌诀里出现的时候,你就得知道它在手上,而且还能缓解疼痛之类的。
然后呢,再把这些穴位按照歌诀里的顺序串起来理解。
你就想象自己在身体上找这些穴位,从一个穴位到另一个穴位,就像在走一条小路径,这样就会比较好理解歌诀的逻辑啦。
三、歌诀的意义这五腧穴歌诀的意义可大了去了。
对于中医的学生来说,这是学习穴位的一个好帮手。
它能让我们更快地记住那些穴位的基本信息,就像有了一个小地图一样。
而且啊,对于中医的传承也很重要呢。
你想啊,这么顺口的歌诀,一代一代传下去,就把中医的知识也传下去了。
就算不是中医专业的人,了解这个歌诀也能对自己的健康有点帮助。
比如说有时候哪里不舒服了,知道点穴位知识,说不定还能自己按一按缓解一下呢。
反正我觉得这歌诀就是中医智慧的一个小结晶,虽然看起来就是短短的几句话,但是背后的东西可多着呢。
四、我与五腧穴歌诀的故事我刚接触中医的时候,看到这个五腧穴歌诀就头大。
那些穴位名字又长又陌生,感觉就像看天书一样。
但是没办法啊,为了学好中医,还得硬着头皮上。
我就开始一个一个地去研究那些穴位,在自己身上找对应的位置。
有时候找错了,还觉得特别搞笑。
五腧穴一、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以下的5 个特定穴位, 简称为“五腧穴”, 就是井、荥、输、经、合5 个穴位, 十二经脉合计为60 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其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 所注为‘俞’, 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 皆在五腧也”。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解释道:“所出为井者,如水之源出井,其气正深,北方水也。
所溜为荥者,荥小水也,脉气尚微、东方春也。
所注为腧者,腧、输也,经由此输彼,其气方盛、南方夏也。
所行为经者,经气大行,正盛于此,应长夏。
所入为合者,脉气由此内行,归合于府藏,西方金也”。
张氏这段注释认为井、荥、腧、经、合代表经气如水流一样,由浅入深,从表入里的流行情形。
二、五腧穴的五行属性, 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很大。
(阴井木)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井金)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三、五腧穴的主治病症1.《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取之经;经满而血者, 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病在脏”其实包含腑,是省略语,所以可以理解成“病在脏腑者”)这是指五腧主治五变的应用纲要。
在临床上井穴可用于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 如取少商、商阳井穴点刺出血, 能泄脏热, 疏通气血凝滞;开郁通窍, 用于中风、热厥、咽喉肿痛等均有特效。
荥穴对各经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 如外感发热, 面红, 咳嗽面颊先赤, 可采用鱼际、二间, 再如晕针面色苍白, 取心经少府均为荥穴; 输穴可治阵发性疼痛, 即疾病时好时坏, 如风湿痛、坐骨神经痛等, 当遇到阴雨天则病症加剧, 晴天病又减。
这种症状为临床常见。
故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经穴能治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
如肺之经穴经渠能治咳嗽; 脾经商丘能治舌强语言不清; 心包经间使可治失音, 故病变于音者取之经;合穴对于调整内脏器官之生理机能活动, 其有较佳功能。
五俞穴功能详解肝经得五俞穴肝经得“井”穴就是“大敦”穴(大脚趾尖靠近二脚趾得侧端,甲根边缘得凹陷处);属“木”。
此穴多采用艾灸得方法,主治:疝气、阴痛、阴缩、尿血、崩漏、月经不调、小腹痛。
肝经得“荥”穴就是“行间”穴(在第一与第二脚趾之间得凹陷处),属火。
这个穴位在中里老师得书中也做过详细得介绍,配合“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4厘米处)向“行间”穴方向推按,能起到消除肝脏郁结之气得作用;具有疏肝、利胁、调理肠道与治疗疝气等功效。
如:口苦、牙痛、口腔溃疡、腮肿、舌尖长泡、两肋胀痛等均可归它治疗。
肝经得“俞”穴就是“太冲”穴(在大脚趾与二脚趾缝向足背方向大概三个横指处),属土。
它在中医上有时也叫“消气穴”。
当您发烧无汗得时候它可以帮您发汗;当您紧张得时候它可以帮您舒缓;当您昏厥得时候能将您唤醒;当您抽搐得时候能帮您解除痉挛。
肝经得“经”穴就是“中封”穴(勾脚尖,在脚脖子上有条大筋会突出来,就在内踝骨与这条大筋之间得凹陷处),属金。
“中者,正中也;封者,封堵也。
”意思就是肝经得血气到达此处后会变得流速缓慢,温度也会变冷。
主治:腰痛,遗精,疝气,阴茎痛,胸腹胀满,小便不利,黄疸,足冷,内踝肿痛等症。
肝经得“合”穴就是“曲泉”穴(屈膝,大腿后面绷劲时有条筋,就在筋与膝盖内侧骨之间得凹陷处),属水。
“曲者,隐蔽也;泉者,泉水也。
”意指肝经气血得会合之处。
因为肝属木,“曲泉穴”属水,水又能生木;所以,此穴既能滋阴又能祛湿,在中里老师得书中把它说成就是“杞菊地黄丸”与“二妙丸”得综合体,真就是“一语破天机”啊!主治范围也很多,配合肾经、脾经得穴位还能治疗:阴挺、阴痒、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等妇科与男科疾病。
心包经得五俞穴心包经得“井”穴就是“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用于治疗昏迷、中暑、心绞痛等。
心包经得“荥”穴为“劳宫”穴(握拳,中指尖下),属火。
主治发热无汗、口臭(腥味)、晕车、虚喘等症。
五腧穴穴位应用o第一节五输穴之意义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
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
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五输穴属性与原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腧按摩要点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简称“五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是对五腧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同穴同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出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十二经的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难经》详论五输穴,井穴专主心下满,荥穴泻火主身热,俞治体重与节痛,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
《难经》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七十四难中“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也可根据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虚证选用墓穴,实证选用子穴。
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如肺属金,虚则取太渊(土),实则取尺泽(水)等。
五输穴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厉兑井金)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隐白井木)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至阴井金)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遗;(涌泉井木)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关冲腋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关冲井金)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窍阴井金)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浅谈五腧穴(五)
————————————————————————————————作者:————————————————————————————————日期:
医师简介:申永寿(作者)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硕士)
现任职务:
延边中医医院主治中医师
益源健康培训机构——特约讲师
医师履历:
吉林省中医院注册医师
吉林省中医院神经外科针灸康复师
延吉市现通医院骨伤科住院医师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主治中医师
龙井市医院康复科主治中医师
主治:
擅长徒手手法及中医正骨手法配合针灸、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
西医康复理念及中医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偏瘫及内科病
五腧穴房大海老师专研《黄帝内经-灵枢》,悟出人迎寸口脉与针法融为一体的针道,从而整理出千年古针法《太极脉针》系统,太极脉针易学易用取穴精简但效果宏大且立竿见影,适用于疼痛,内科,妇科等病症,其治疗篇中五腧穴占重要部分,五腧穴:顾名思义则是五个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简称“五腧”
上期我们按着房老师的讲课思路,讲解了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
这期我们讲解五腧穴的子母补泻法。
根据上期的讲解
和下面的表格,我们知道五腧穴归经及每个穴位都有其相应
的属性,那么我们在临床应用中该如何发挥其经性及穴性(经络与穴位的五行属性)呢?
其实这些治疗方法已经在灵枢经里说的非常非常清楚了,而且针刺法和补泻及针刺禁忌等说的非常详细,但后人多关注在外在华丽的内容上,很少回到古经典中。
在此小编仅仅推荐给大家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比如补母泻子法中最重要的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原则。
先举个例子,肺脏的实证:肺实要泄其子,肺经本经上的尺泽穴属水,金生水,属子穴,按原则泻尺泽穴,这是本经的补母泻子法。
还有异经的:其子经为肾经及膀胱经,肾经的本穴为阴谷,本穴的意思就是该穴的属性和该经的属性相同,如肾经属水,阴谷穴也属水,所以可泄阴谷。
泻法参考灵枢经的针法,比如迎随补泻等等。
五腧穴力量强大,必须重视。
可参考一下图谱
房老师及益源健康培训公司目前正在商谈下一步的太极脉针培
训时间,因为这些仅仅是最初级的针法,虽然效果比传统针法快,省时省力,但这些都不是房老师的初衷,房老师的太极脉针系统里还包括了太极小儿推拿,太极经方,十二辟卦及经方结合,卦与五运六气结合等等的系统。
目前十二经络的五腧穴总共是六十个穴位,穴位当中很多语音相近非常容易混淆,那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下期我们给大家讲解其记忆及运用方法。
—特约讲师申永寿在益源健康为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