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维地质填图流程总结

三维地质填图流程总结

一、数据准备

野外路线数据:产状点、地质分界线、分段地质路线、地质点

地形数据:等高线、高程点

地质数据:钻孔数据、剖面数据、地球物理数据

实际材料图数据:地质区、地质界线、地质点

二、数据导入

(1)要导入数据:剖面数据、钻孔数据、地质图数据、等值线数据

(2)各数据导入流程:

a)二维填图数据导入

可以使用【数据入库与建模】菜单下面的【地质填图数据入库】选择导入项目的工程文件。其中地形数据中的等高线,野外路线中的产状点,实际材料图中的地质界线要素、面地质要素,以及填图边界都是后期建模中必须用到的数据文件,其他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导入的填图数据建议是1:1的比例尺,单位为米的数据,用来构建实际模型。导入数据对话框如下:

图2-1二维填图数据导入对话框

b)钻孔数据导入

利用钻孔数据可以进行约束分区建模,通过修改钻孔生成的钻孔剖面,作

为分区建模的约束条件来使用。三维地质建模的钻孔数据导入,钻孔数据导入

功能配置在菜单【数据入库与建模】下面,点击【钻孔数据入库】,弹出下面的“钻孔数据源”对话框,如下图2-2所示:

图2-2钻孔数据导入

从“钻孔数据源”对话框,我们也可以得知,钻孔数据源有Access、Excel、Oracle三种类型,当我们选择好数据源之后,接下来要给数据源一个GDB存储

的路径,也说明钻孔数据是要存储到HDF数据库里。这里可以添加一个已经存

在的存储钻孔的路径或者通过新建一个简单要素类来存放钻孔数据,接下来分

别介绍它们的操作方式。

(1)点击“新建”,弹出“保存为”对话框,在“名称”里输入一个保存

钻孔基本信息的点简单要素类的名称。将“钻孔基本信息”及“钻孔分层信息”数据保存到MAPGIS数据源中,如下图所示:

图2-3新建钻孔数据要素类

新建钻孔存储路径完成之后,在GDB存储路径里,有2个路径,分别对应“钻孔基本信息”及“钻孔分层信息”。如下图所示:

图2-4钻孔基本信息和分层信息

(2)如果之前已有建好的钻孔信息、钻孔分层信息对应的简单要素类,可以点击“添加”按钮,弹出“打开”对话框,从已有的地理数据库里选择两个简单要素类“zk001”和“https://www.doczj.com/doc/b619154782.html,y”来存储钻孔信息,点简单要素类存储钻孔基本信息,线简单要素类存储钻孔分层信息。

图2-5添加钻孔基本信息和分层信息要素类

点击确定之后,同样,在GDB存储路径里有2个路径,如下图所示:

图2-6添加钻孔基本信息和分层信息后

数据源和存储路径都选择好之后,点击“下一步”,弹出如下对话框,再选择要导入的钻孔数据信息,这里选择2个表“QHOLE”和“QHOLELAYER”,分别是钻孔的基本信息表和分层信息表,选择要导入的数据表,如下图所示:

图2-7导入数据表的选择

选择好之后,再点击“下一步”,弹出“关联数据表”对话框:因为我们选择了2个钻孔数据表,要分别为2个路径关联对应的数据表,做法是:首先,

从GDB路径下拉框列表中选择一个路径,再用鼠标点击要关联的数据表;其次,点击“关联数据”,就完成了一个存储路径关联数据的过程,同样的步骤再完成另一个存储路径的数据关联,所有路径关联之后,如下图所示:

图2-8钻孔信息表关联

继续“下一步”,弹出“关联字段”对话框,这一步骤是将完成存储钻孔的简单要素类的字段关联相应数据表的字段。如下图所示,先选中数据表“QHOLE”,在源字段里用鼠标选择一个字段,再在数据表的字段里选择对应的字段,最后点击“关联字段”按钮,就完成了一个字段的关联,其他操作类似。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图2-9钻孔必备字段关联

qhole和qholelayer表字段完全关联完之后,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2-10钻孔必备字段关联结果

如果相应的字段关联错误,则可以通过取消关联,然后再重新关联。将2

个数据表的字段都关联好之后,点击“下一步”,弹出“数据导入”对话框:

图2-11钻孔数据导入

钻孔导入生成前可以使用钻孔点参数进行设置钻孔参数信息,根据对话框里的“提示”,如果无误,点击“开始导入”按钮,完成钻孔数据的导入。

图2-12钻孔数据导入结果

图2-13钻孔数据二维显示

c)剖面数据导入

剖面数据通常作为三维建模的约束条件来使用,一个完整的剖面数据要有钻孔轨迹线、地层区文件、地层线文件,其中前两个文件是剖面数据必须的文件。可以通过野外测线生成信手剖面,通过模型切割生成剖面或者钻孔的地层

线连接生成钻孔剖面,系统生成后的剖面处理之后可以作为建模的约束条件来

使用,从而构建和实际情况更为吻合的地质模型。三维地质建模的剖面数据导

入功能使用菜单【剖面图】下面的【剖面导入及建模】,点击【剖面数据导入】,弹出下面的“剖面导入设置”对话框,选择要导入数据的路径,点击搜索,如

下图所示:

图2-14剖面数据导入

模型存放方式:数据库和临时模型,数据库指导入的数据存放到数据库中

永久使用,临时模型指导入的剖面数据作为临时的模型进行使用。

分割区:指在导入剖面时,使用钻孔中心线对三维剖面进行切割划分,方

便后期交互式建模中的模型构建使用。

预处理数据:主要针对由钻孔数据生成的剖面数据进行使用,在导入剖面

的时候使用钻孔数据进行预处理,找出钻孔表没有对应钻孔编号记录的剖面。

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图2-15剖面数据导入设置

生成后的三维剖面如下图所示:

图2-16剖面数据导入结果

d)地质图数据入库与建模

导入地质区、地质边界数据进行建模,高程值的获取可以通过选择高程点、等高

线文件进行使用高程插值方法得到,或者通过直接设置高程值的方式进行读取。

网格间距和插值参数可以根据需求填写,其中网格间距越小,网格数越多,建模

型精度越高。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17地质数据导入

三、数据检查与处理

产状点、地质分界线、分段地质路线数据的检查以及分段地质路线平差、

地质界线产状回处理。此外,包括钻孔数据和剖面数据的一致性检查与处理。

(1)数据检查

系统目前提供对产状、分段地质路线、地质分界线数据的检查,数据一般

在入库后建模前进行检查,目前系统检查主要针对属性的完整性和属性字段之

间的关系检查,当检查无误时再进行建模。

产状点数据检查:ROUTECODE字段不能为空、GEOPOINT字段不能为空、TYPE字段不能为空、DIP与TREND是否垂直、DIP_ANG是否在0到90

度之间等;

●分段地质路线数据检查:STRAPHA字段不能为空、GEOPOINT字段不能

为空、ROUTECODE字段不能为空、R_CODE字段不能为空、GEOPOINT 与R_CODE的组合不能有重复等;

●地质分界线数据检查:ROUTECODE字段不能为空、GEOPOINT字段不能

为空、TYPE字段不能为空、RIGHT_BODY字段不能为空、LEFT_BODY 字段不能为空等。

图3-1数据检查

产状检查:

3-2产状点数据检查

分段地质路线检查:

图3-3分段地质路线数据检查

地质界线数据检查:

图3-4地质界线数据检查

按路线进行检查:

图3-5按路线检查

按照路线对与路线有关的产状、分段地质路线、地质界线进行检查;

输出设置:

统一输出到同一个检查日志:将检查结果输出到一个日志中存放; 每条路线输出一个检查日志:按照路线进行输出,每个路线对应的检查结果单独输出存放,方便工作人员按照自己负责的路线进行检查修改。

生成错误文件位置:将错误的数据项对应的位置使用区文件的缓冲区进行标注,方便用户快速定位错误位置。

图3-6按路线检查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对应的产状点、分段地质路线、地质界线的数据检查项。

图3-7检查输出日志

输出的日志名称为PRBDataCheck.log,存放在填图项目的保存路径中(通过设置填图项目设置进行指定存放位置)。

(2)填图数据处理

根据填图数据检查结果,参考返回的日志文件对出错项进行处理,目前系统工具中提供分段地质路线平差、地质界线产状回写及系统自带MAPGIS平台的编辑处理功能等。

分段地质路线平差:

图3-8分段地质路线平差

点击修改,可以选择替换原文件和新建图层两种保存方式。下同。

地质界线产状回写:将产状点的产状信息赋给同一路线上同一地质点处的地质界线。

图3-9地质界线产状回写

四、基础数据建模

利用上面导入的数据对地形数据、野外路线数据、实际材料图数据进行源数据的基础建模。源数据基础建模前可以对地形、野外路线、实际材料图的建模参数进行设置。

基础数据建模:包括地形数据、野外路线、实际材料图的建模,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需要建模的数据。

地形数据:地形数据建模有等高线、高程点约束三角化,网格化方法等方式。其中等高线、高程点约束三角化建模方法对高程点、等高线数据进行三角化进行三维建模;网格化方法:X、Y网格间距来控制网格化的网格数目多少及大小,网格间距越小,网格数目则越多,模型也就越精细;X、Y方向间距用来控制模型形态。等高线抽稀系数:如果数据量比较大,建模比较慢,可以在保证等高线形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对等高线抽稀。

野外路线:控制设置地质点、产状、分段地质界线、地质界线的形态大小和粗细。

实际材料图:建模方法有网格化方法和三角化方法,使用和基础数据建模类似。

图4-1基础数据建模

图4-2地形参数设置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一、概况 1、目的任务; 收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了解区内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开展1;2000地质测量,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化(体)类型,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和品位变化特征。 2、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工作区位于紫阳县西南部麻柳乡的石门湾-何家湾之间,行政区划隶属于紫阳县麻柳镇所辖,地理坐标为: 东径:108°10′47″-108°11′18″ 北纬:32°17′23″-32°17′56″ 由矿区向北东约一华里可至襄渝铁路麻柳货运站,向东约两公里有矿山公路至麻柳乡并可与210国道、310省道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本区地处北大巴山区,沟谷切割较深,地形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最高标高1306米,最低标高570米,相对高差736米左右,一般坡度30-50°,属中低山区。分水岭呈北西南东向,较大的水系麻柳河及青岩溪汇入汉江支流任河, 区内属北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7.4℃。年均降水量1127毫米,无霜期268天,由于区内多山,气候垂直变化比较明显。 本区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粮食基本自给;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等;工业不发达,属贫困地区。锰矿、钡盐及瓦板岩的开发渐成规模,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内电力资源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 3、以往地质工作简况 (1)、陕西地质局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行过1:20万紫阳幅区域地质调查;陕西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进行了1:20万紫阳幅区调修测工作。 通过上述工作,初步建立了该区地层构造骨架,奠定了区内地质工作基础。 (2)、1974-1975年陕西地矿局第七地质队在该区开展了1:1万地质测量及1:1万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等工作并开展了矿点初步检查评价工作。 区内矿产地质工作程度很低。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西冶716队在工作区南部开展了磷矿地质普查,发现了吴家坪、青树湾、彭家湾锰矿点,但由于工作任务的不同,未对所发现的锰矿化作进一步的地质矿产工作。近年随着矿产业的升温,局部地段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但尚未有重大突破。 (3)、2005年5月—2008年10月,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受安康市康鑫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先后对勘查区进行了1/万地质测量,剖面测量,1/2千地质简测,对已发现的矿(化)体进行了地表槽探工程揭露,选择成矿有利地段布设施工了中、浅部硐探、钻工程进行控制了解,圈连了矿化蚀变带工业矿体,估算区内铅锌资源量(333+334)矿石量31.29万吨,锌金属量2.14万吨,铅金属量0.14万吨;其中333金属量0.46万吨,占总资源量的20.09%。编写了《陕西省紫阳县石门湾铅锌普查地质报告》。 2005-2006年度,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该区作了初步的普查地质工作,编写了《紫阳县石门湾铅锌矿地质普查报告》。 2007-2008年度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区内初步开展了局部地段详查工作,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连铅锌矿体6条(K1、K2、K3、K4、K5、K6)。对区内部分矿体在深部的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测制1—2条,比例1:1000,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和构造; 2、剖面线垂直地层走向,选择地层层序齐全,地层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 清楚,基岩出露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3、实测剖面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观察进行细致描述;层位地段采集标本,在 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采用半仪器法测制,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 露宽度在1米以上的在图上表示,小于1米的有特殊代表性的地质体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作上标记。 6、地质内容记录:全面、正确、地质体产状;各种样品按公司统一格式标注剖面相应位 置,做到文字记录。 7、地质剖面图和工作范围内的地质工资料建立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地层岩性、岩石组 合,物质成分,岩相组合;分析地层、岩石的含矿性,选定标志层,划分单元。 8、图的内容:采用展开法,导线、导线点、产状、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性、断层、 主要地物等。 9、10、当日室内整理野外填图的工作内容。 10、编写地质工作小结其内容 (1)、前言剖面测制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长度、测制方法;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公司名称、工作人员;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矿区地层构造特征; b、地层描述; 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 d、构造 e、详细描述矿产 f、新的见解

(3)存在的问题 (二)、工作质量 1、记录 (1)、记录格式、描述内容、顺序、记量、单位等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地层分明、突出重点、语言精、概念清、字迹明; (3)、分层及层间合理、清楚; (4)、岩石定性及岩性描述; (5)、其他与矿体有关的特征添加描述; (6)、岩(矿)层产状记明、正确、与剖面吻合。 2、剖面图 (1)、标明比例尺和图例:按有关标准; (2)、剖面起点,界线终点及工作位置,地质等数据正确; (3)、柱状图按照有关规范内容齐全; 3、实地控制程度 尽量把地质点布置的密度与相应的矿区有关的地质图件比例尺相应; 4、采样 (1)、代表性取样适用的矿种、数量符合要求; (2)、方法和样品重量达到要求; (3)、规范要求采样,位置、编号、文字等清晰标记,图表一致; 5、室内资料整理 (1)、野外现场编录的内容清晰,做到不漏; (2)、联系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标注、补充相关资料等内容; (3)、有关文字、图件每一项完成应提交,做到妥善保管; 二、地质填图 (一)、工作方法 1、用原1:10000地质地形磁测图裁集1:2000磁异常C3、C4,C5图做勘探首靶区,采用穿越法加追踪进行; 2、观测点用半仪器、Gps结合丁点交汇手图,室内电子上图; 3、在填图中有难于弄别的岩性做好素描、拍照等后定性,再填补; 4、填图中发现重要的地质体进行追踪;

地质填图规范

地质填图规范 篇一:地质填图规范 地质填图规范 1 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和实物准备,前者就是组织野外工作人员学习相关规范、堆积和经过批准的工作设计,了解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收集工作区已有的各类资料,后者准备工作主要有:有野外用地形手图及清图准备;实测地质剖面及进行野外踏勘;组织野外工作人员;准备工具用品及各种记录表格。 收集或专业人员实测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供填图使用;当没有合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时,在勘查早期,可用小比例尺图放大使用,如1∶1万精测图放大为1∶5千简测图或1∶2000草测图使用。 填图精度及地质点密度主要考虑勘查阶段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预查阶段:一般草测,地质界线上的点距40至100米,岩性内部点点距100米左右。普查阶段:一般简测,地质界线上的点距35至70米,岩性内部点点距70米左右。 如某铁矿区1∶2000地质简测图中,沿铁矿层及正长岩界线上的点距一般在40米左右,而辉长岩体内部点距一般在70米左右。 对于宽度小于1米的矿体,有意义的地质体或标志层均需放大表示。 1.1 填图工具用品有

主要有挎包、讲义夹、相机、手持GPS、罗盘、放大镜、地质锤、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文具盒、钢卷尺、符号笔、棉纸、样品袋、基点木(竹)桩。 1.2 填图用表格主要有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地表及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矿区标本登记表、音相记录表、标本签、样品签 2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观察路线的布置是从实测地质剖面展开的。首先将实测地质剖面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侵入体界线,矿层顶、底板界线,产状等的位置,绘到野外用手图上。再从实测剖面两侧逐渐布置观察路线。 填图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全面负责填图工作,具体观察、记录、布样,组员主要负责定位、作图、取样等工作。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中,对那些重要地质体,如标志层、矿体、矿化体、蚀变带、主要断裂等,应沿其走向进行追索控制。 2.1 穿越法填图 穿越法填图在中小比例尺填图中是主要方法。具体作法是:自实测剖面线为起点,按设计填图精度要求的路线距离,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地质观察路线,线距既要考虑填图精度要求,也要考虑岩层出露情况。本方法主要适用于矿床地质条件较简单,岩(矿)层层位比较稳定的矿床或相变不大的矿床。 2.2 追索法填图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中也常配合追索填图使用。具体作法是: 选择标志层、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主要断层(或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置,以控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情况。 2.3 地质填图工作要点

城市地质三维建模流程

三维地质结构建模 二,数据分析 1.了解当地情况:根据甲方提供的数据,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特别是当地有断层、 软弱层、夹层等复杂地质体时,要根据文字报告,地质图,剖面图等确定复杂地质 体的范围,大小,以及切割地层的上盘,下盘。 2.确认甲方要求,反馈数据的有效性:在了解了当地的地质情况以后,还要进一步确 定甲方的要求。一般甲方的要求包括:模型要尽量多的利用甲方提供的数据;做出 的模型做切面,切块,要与原数据保持一致;模型的轮廓要满足甲方的要求;特殊 地质体的位置,范围,大小等要满足甲方的要求;模型体内不能有空的部分。另外,不同的客户还会有一些不同的要求。 明确了甲方要求以后,要重新审核一下甲方提供的数据,有异议的地方要尽快给甲方反馈,沟通,以免耽误下一步的工作进程。 3.构想模型:在明确了甲方的要求,并且熟悉了提供的数据之后开始构想模型。主要 包括对地质情况的理解(特别是一些复杂地质体的理解):一般从甲方提供的剖面 图中可以确定在特定区域内地质体的分层情况,同时参考地质图(剖面图)可以确 定一些复杂地质体的分布范围。建模的目的:一般城市地质结构建模分急促和地质 建模,工程地质建模和水文地质建模等等。在建模工作开始之前要确定甲方的目的。 总之,在完成了以上的工作就开始建模了,建模过程中要多思考,与甲方多沟通, 保证模型既精确又美观。 三,确定建模方法 按照方向(城市地质和矿山地质),以项目为例,简单分析几种建模方法,确定用哪种方法构建模型;包括其他平台 五,构建模型 1.基于约束剖面的钻孔建模 基于约束剖面的钻孔建模是根据钻孔和一些二维的约束剖面,来构建三维地质结构 模型的方法。其建模的操作和步骤可大致分为二维操作和三维操作两各部分。 (1)二维操作:二维操作的目的是为后面的三维操作做准备。通过二维系统将甲方提供的原数据转化为可以满足三维系统操作的点面数据。具体包括钻孔文 件(.drl文件)的生成;虚拟钻孔文件(.drl文件)的生成;剖面文件(.sec 文件)的生成;引导剖面(.sec文件)文件的生成;边界剖面(.sec文件) 的生成;剖面的修改和编辑。 a.钻孔文件的生成:理正数据(excel、access)格式的,可以通过二维系统操 作直接生成钻孔(.dll)文件。如果甲方提供的数据是mapgis或者CAD的 剖面图,可以根据剖面图的分层情况编写需要的钻孔文件。 b.虚拟钻孔文件的生成:在建模的过程中,有时我们需要添加一些虚拟的钻 孔来控制地层或者解决尖灭。虚拟钻孔的生成方法:先确定虚拟钻孔的坐 标和所在的剖面——在二维系统中打开剖面图——剖面图输入控制点坐标 完成坐标转换——在剖面图上添加虚拟钻孔——保存虚拟钻孔文件 c.剖面文件(.sec)的生成:一般甲方提供的剖面图多位mapgis或者CAD格 式的。将这些剖面图导入二维系统——剖面编辑——保存成二维剖面—— 编辑多边形,输入多边形属性(x-x-x格式)——给多边形的线赋属性—— 输入控制点坐标转换为三维坐标——另存为sec文件格式 d.引导剖面(.sec)的生成:为了解决地层的尖灭问题,有时需要添加一些引 导剖面。生成引导剖面的步骤:在合适的剖面上添加虚拟钻孔——将虚拟

三维地质填图流程总结

一、数据准备 野外路线数据:产状点、地质分界线、分段地质路线、地质点 地形数据:等高线、高程点 地质数据:钻孔数据、剖面数据、地球物理数据 实际材料图数据:地质区、地质界线、地质点 二、数据导入 (1)要导入数据:剖面数据、钻孔数据、地质图数据、等值线数据 (2)各数据导入流程: a)二维填图数据导入 可以使用【数据入库与建模】菜单下面的【地质填图数据入库】选择导入项目的工程文件。其中地形数据中的等高线,野外路线中的产状点,实际材料图中的地质界线要素、面地质要素,以及填图边界都是后期建模中必须用到的数据文件,其他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导入的填图数据建议是1:1的比例尺,单位为米的数据,用来构建实际模型。导入数据对话框如下: 图2-1二维填图数据导入对话框

b)钻孔数据导入 利用钻孔数据可以进行约束分区建模,通过修改钻孔生成的钻孔剖面,作 为分区建模的约束条件来使用。三维地质建模的钻孔数据导入,钻孔数据导入 功能配置在菜单【数据入库与建模】下面,点击【钻孔数据入库】,弹出下面的“钻孔数据源”对话框,如下图2-2所示: 图2-2钻孔数据导入 从“钻孔数据源”对话框,我们也可以得知,钻孔数据源有Access、Excel、Oracle三种类型,当我们选择好数据源之后,接下来要给数据源一个GDB存储 的路径,也说明钻孔数据是要存储到HDF数据库里。这里可以添加一个已经存 在的存储钻孔的路径或者通过新建一个简单要素类来存放钻孔数据,接下来分 别介绍它们的操作方式。 (1)点击“新建”,弹出“保存为”对话框,在“名称”里输入一个保存 钻孔基本信息的点简单要素类的名称。将“钻孔基本信息”及“钻孔分层信息”数据保存到MAPGIS数据源中,如下图所示:

地球化学+地质填图教程总结

地球化学+地质填图常用教程总结 一、1:5万土壤采样点位设计(水产沟幅为例) 1、标准图框生成 首先利用Mapgis—实用服务—投影变换—系列标准图框—生成1:5万图框. 图框模式:高斯坐标实线公里网. 投影参数:起点纬度491000. 起点经度1210000. 网间间距1KM. 图框文件名:水产沟图框. 图框参数输入:图框内容:图幅名称:水产沟幅. 图框参数选择:输入并绘制接图表+绘制图幅比例尺+图框外图廓线. 2、图形校正 图片JPG转换成msi文件: Mapgis—图像处理—图像分析—文件—数据输入—添加文件(图片JPG)—转换—转化成msi文件. 校正到标准图框内:Mapgis—图像处理—图像分析—文件—打开影像—msi文件—镶嵌融合--打开参照文件—参照线文件(标准框). 镶嵌融合—添加控制点—(先点击带校正图片某点,然后点击对应的标准框点,最后按两次空格键,选择是,以此类推,尽量多的找几处控制点,通常不少于13个控制点,要求残差<1为准)—镶嵌融合—校正预览—透明度调节--回车--镶嵌融合—影像几何校正—几何校正--重命名保存文件. 3、图片数字化 对地形线、河流、公路、村庄等地形要素进行数字化过程. 同时,准备大格号、图例、网格线、采样位置、重复样和监控样分析表格等文件. 4、采样点位设计 四幅图框:据前述方法,生成5万四幅合体的图框(注意修饰)。将四幅图之间的界线用红线标出,根据阵列复制线,画出网格线,在网格线的交汇处定出大格号标注,然后建立采样点位文件,在上面点击采样点位置,辅助工具1—导入导出功能—点位置转属性. 辅助工具2,水系沉积物自动编号,0001大格号的左上角坐标为5488000,355000,一行上的大格号从0001—0004,点击确定,重新显示文件,出来小格号标注文件.

地质填图基本方法(最终稿)

地质填图基本方法 一、通过剖面测统一地质填图单元 在开展地质填图之前,必需建立统一的地质填图单元。此项工作主要是通过实测地质剖面研究建立地质填图单元。测制能控制全测区各时代地层的地层剖面、岩浆岩剖面变质岩剖面及构造地质剖面,划分出可供填图使用岩石地层单位(含火山岩)及岩浆岩单元和变质岩单元和构造单元(断裂和褶皱)。剖面必须部署在地质体露头良好和具有代表性的剖位测制。剖面测线尽可能垂直地层走向,夹角一般不要小于30º(特殊情况例外)。 (一)地层剖面 在无明显变质或浅变质沉积岩区,按1:5000精度测制主干地层剖面和辅助地层剖面。建立起工作区基本地层层序,尽可能开展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及层序地层的划分及沉积岩相和沉积盆地演化及地层含矿性的综合研究,并采集相关测试样品和古生物样品。研究区内至少有一条比较完整的地层剖面能对测区出露地层达到基本控制。当测区内剖面不能满足研究要求时,即应在相邻图幅补充测制剖面进行完善。辅助剖面测制重点主干补救主干剖面尚未很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控制岩相变化。 (二)岩浆岩剖面 岩浆岩剖面包括火山岩剖面和侵入岩剖面两部分。 火山岩剖面:具有岩浆岩剖面和地层剖面的双重特性,一般在地层剖面中部署,按岩浆岩研究要求观察研究并采集相应测试样品。由于火山岩的岩相变化较大,应尽可能性能部署辅助剖面控制。 侵入岩剖面:剖面部署一般垂直于岩体长轴和面理(或线理)方向测制。正确划分不同期次(或序次)侵入体,并进行相带划分,采集必要的岩矿标本、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稀土和同位素年龄样品。对岩体侵入接触变质带要作重点研究。重点研究岩体含矿性及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剖面比例尺大小据岩体大小和岩石和岩相复杂程度而定。大型岩体(大岩株和岩基)的剖面测制可用高精度GPS仪测量数据定位成图。 (三)变质岩剖面 变质岩剖面包括有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三个部分。在各条地质剖面测制过程中,均应有变质岩剖面的研究内容。 1. 区域变质岩部份:由沉积岩形成的低级区域变质岩不设置单一的变质岩剖面,变质岩研究随地层剖面测制进行;由沉积岩形成的中-高级区域变质岩,在难于恢复原始地层层序时,应加强变质岩的叠加变质作用和多期变质作用、变质相带划分及含矿性研究;由岩浆岩组成变质岩部份:浅变质岩原则上在岩浆岩剖面测制过程进行;中深变质程度的岩浆岩应设置变质岩剖面作变质岩的深入研究。 2. 接触变质岩部份:剖面研究随岩浆岩剖面测制一次性完成(含内、外接触带),据岩

地质填图

第八章地质填图 第一节地质填图概述 一、地质填图的概念 地质填图是指在对某一区域地壳表层的物质组成和地质构造情况进行了调查之后,将其用图件加以表现,并配以适当文字描述的一种地质工作方法。 由于用地质图件来表现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十分简明和直观,因此,地质填图是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资源勘查的基础工作。 地质填图是一项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对一个地区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质发展史、水文地质及地貌等方面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首先应该进行的是野外地质调查研究、收集各种地质资料,然后才能编制地质图件和编写地质报告,完成全部工作。 在常规的地质填图工作中,如遇到表土掩盖、露头不好的地区,可以广泛使用坑探工程等手段揭露露头,也可参考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邻近矿井的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GP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加大了地质研究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基础数据收集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计算机技术在绘图上的应用又进一步提高了地质填图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地质填图的类型 地质填图的目的和要求不同,所要表现的详细程度就不同,图件的比例尺就不一样。因此,可将地质填图分为四种类型: 1.踏勘性地质填图 踏勘性地质填图是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进行的最初期的勘查工作。这种地质填图的目的在于概括性地了解观测区的地质构造,可根据露头观测,来初步划分和研究不同时代主要地层单元的顺序和地质构造,并圈定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远景地区。这类地质填图的比例尺较小,一般为1:1000000~1:500000。具体要求如下: (1)对于地层要划分到“统”,在特殊情况下可划分到“系”或“界”。在古生物资料完备或有其它充足资料的条件下,也可能将地层划分到“阶”或更小的地层单位。 (2)对于侵入岩要划分出不同时代的侵入岩体。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划分出主要的侵入期,并初步查明其岩性、成分、产状和分布。 (3)概略地圈定第四系覆盖区,在综合地质图上应表示出河谷中大于4km2的第四系覆盖区,对于第四纪沉积物要尽量划分到“统”,并表划分出不同的成因类型区。 (4)查明调查区地貌形态特征、地形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5)大致查明区内各岩系的水文地质情况。 (6)进行地质填图时,应尽量先用1:500000或1:200000的地形底图。在地形良好时,地质界线和地质点绘到地质图上的水平误差不应超过1.5km。凡是宽度和直径大于2km,直线延伸的地质体和巨型地质体都应绘到图上。穿越法对地质界线控制的最大距离在走向稳定地区为10~15km,在构造复杂地区为5~l0km。 2.区域地质填图 区域地质填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在于查明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的基本特征及矿产的分布规律,圈定出不同远景的含矿区域,初步确定含矿产地层的时代、厚度及其变化情况,圈定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矿层的分布范围,并建议和指出进一步进行详细地质填图的地区。具体要求如下: (1)对沉积岩,火山岩和浅变质岩的地层单位一般要划分到“阶”或“组”,个别地区

地质填图实施方案

地质填图实施方案 地质填图是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质构造、岩性、矿产资源等地 质信息进行系统记录、整理和表达的工作。地质填图实施方案的编制对于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地质填图实施方案的编制内容和步骤。 一、编制内容。 1. 地质填图范围,明确填图的范围和边界,包括地理坐标和地图范围。 2. 地质填图目的,阐明填图的目的和意义,如地质资源调查、地质灾害评价等。 3. 填图基础,包括填图所依据的基础地质图、地质调查报告等。 4. 填图单位,明确填图的单位和人员组成,包括填图负责人、填图人员等。 5. 填图方法,阐述填图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地质样品采集、地质图绘制等。 6. 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制,明确填图后的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制工作。 7. 填图进度安排,制定填图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进度安排。 二、编制步骤。 1. 确定填图范围和目的,根据地质调查的需要,确定填图的范围和目的,明确 填图的任务和重点。 2. 收集基础资料,收集填图所需的基础地质图、地质调查报告等资料,为填图 提供必要的依据。 3. 制定填图方案,根据填图的范围和目的,制定填图的具体方案,包括填图的 单位、方法、进度安排等。 4. 组织填图工作,组织填图的人员和装备,明确填图的责任分工和工作任务。

5. 开展填图工作,按照填图方案的要求,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地质样品采集、 地质图绘制等工作。 6. 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制,对填图后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编制填图报告,并 进行质量评估。 7. 填图总结和反馈,对填图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并进行填图成果的 反馈和应用。 三、质量控制。 1. 填图质量评估,对填图成果进行质量评估,确保填图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填图成果归档,对填图的成果进行归档管理,确保填图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 填图过程监督,对填图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填图工作的规范和按时完成。 4. 填图成果应用,对填图成果进行应用,为地质调查和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地质填图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 地质调查成果的质量和效益。只有严格按照填图实施方案的要求,才能保证填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准确可靠。希望各地质调查单位能够重视填图实施方案的编制,加强填图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篇一:对地质填图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对地质填图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地质填图工作是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是将矿区或井田范围内的地面地质信息,按一定比例和图式填绘在地形图上或平面图上,形成地形地质图或平面地质图。有的也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信息都填绘在地形图上,形成综合性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该图是煤炭工业建设远景规划、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矿井初步设计提供的必要的地质资料。 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一般可分为预查(找煤)、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各阶段开展的地质填图工作的项目大同小异利用价值却不一样。一般来说,预查、普查是为煤炭工业建设远景规划提供依据,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为1:万~1:5万,甚至1:20万(区测)资料均可;详查则是为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矿井的初步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为1:5千~1:1万;勘探成果则是为矿井建设、可行性研究和矿井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勘探一般以井田为单位进行,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千~1:5千。各阶段的要求和要达到的地质研究程度也不一样。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DZ/T0215-XX《煤、泥炭地质勘查

规范》。 总之,地质填图工作是一项科学性较强的工作,涉及的学科较多,如地球物理学、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形地貌学、古生物地史学、岩矿学、煤田地质学、测量学、地质制图学等。地质填图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野外与室内 并重的工作。作为一个合格的地质工作者必须能胜任地质填图工作,从地质填图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对此项工作绝不可漠然置之,等同一般来对待。 下面谈一下地质填图工作的基本要求及方法: 一、室内准备工作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准备是不能少的。首先是做好室内的物质准备工作,如罗盘、GPS、野外地质包、放大镜、地质锤、卷尺、稀盐酸瓶(13%)、文具、记录手册(或卡片)、通讯工具、照录相器材、标本袋等物件(最好每人必备)。 另外,在室内必须做好技术准备:首先在接受任务时,要明确填图的目的和任务;所处的勘查阶段,填图的比例尺、面积、工作地点和完成任务的时间等,并要收集、研究填图区及邻区以往的地质工作情况及地质资料。对填图区的地质

地质填图步骤

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步骤 1. 收集资料 收集工作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的成果资料,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a)工作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如果有包括测区的小比例尺(1∶50000~1∶250000)地质图也应收集。 b)工作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c)工作区内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的资料。 d)工作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资料。如果收集不到与矿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 e)工作区内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 2. 地质踏勘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人员(地质、水文、物化探、测量等工种的人员),对工作区进行踏勘,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3. 剖面测量 为了对工作区的地层情况有准确的了解,要选择出露较好的典型地层进行实际剖面测量。 1)确定剖面起、止点,将其准确标定在地形图上并标上地质点号 剖面起、止点按地质填图地质点号统一编号,并在剖面线上用油漆做上醒目的标记。 确定剖面起、止点通常采用三点交汇法并根据地形、地物加以校正。目前多采用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定位。 确定剖面起、止点的原则:剖面起点要放在所测地层的下伏层位中,终点要放在所测地层的上覆层位中。例如:所要实测的地层是石炭系(C),起点要放在泥盆系(D)的顶部,终点要放在二叠系(P)的底部。如下图: 2)划分地层,将分层界线和分层号标在剖面线上 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层的岩性特征,岩层剖面上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成分或岩石组合规律等方面的差异都可以作为分层标志。实测剖面所划分出的层,可以是单一岩性层,也可以是有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岩性层。所划分出的每一层与上、下相邻层的宏观岩性特征应有较明显的差异,易于识别。复合岩性层的的组合规律主要有①夹层型(以一种岩性为主夹有其它岩性);②互层型(由两种岩性交互产出);③韵律型(三种或三种以上岩性顺序排列、重复出现)。 地层划分的精度:地层划分的精度(即:分层厚度)与所选定的比例尺有关,两者的关系如下:

三维地质模型建设及专题评价部分

[标题] 深度探讨:三维地质模型建设及专题评价部分 [导言] 在地质领域,三维地质模型的建设和评价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知识,还需要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本文将从综合角度分析三维地质模型的建设流程、方法和应用,并对专题评价部分进行深入探讨。 [正文] 一、三维地质模型的建设流程 1. 数据采集:三维地质模型建设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这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地球物理数据、遥感数据等。这些数据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评台,需要经过整合和清洗。 2. 数据处理:经过数据采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以适应建模软件的要求。这涉及到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一、精度校正等工作。 3. 地质建模:在数据处理完成后,地质建模成为关键的一步。地质建模需要根据地质学理论进行,结合地质体系进行分析和划分,例如构造单元、岩性类型、地层特征等。 4. 模型重建:地质建模完成后,需要进行模型重建和优化。这包括地质模型的三维网格生成、建模参数的调整、地质体积的体积估算等。 5. 模型验证: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需要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将影响模

型的精度和可靠性。通过对比实际勘探数据和模型数据,可以判断模 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二、三维地质模型的评价方法 1. 定量评价:三维地质模型的定量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这包括 岩性体积的估算、构造单元的面积分布、断层的几何特征等。通过定 量评价可以得出各种地质参数,为后续的地质资源评价和勘探工作提 供依据。 2. 空间分布分析:在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地质模型的空间分布分析,包括不同岩性、不同构造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这有利于发现地质体 积的变化规律和地质资源的分布情况。 3. 精度评价: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评价是专题评价的一个重点。通过 与实际勘探数据对比,采用相关系数、平均方差等统计指标,对模型 的精度进行评价。这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质量、建模的理论和方法等 因素。 4. 可视化评价:通过三维地质模型的可视化效果进行评价。这可以直 观地展现地质模型的立体效果和空间布局,帮助地质工作者更好地理 解地质结构和地质体系。 [结论]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设和专题评价是地质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 从建设流程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对地质工作者在实 际工作中有所启发。需要指出的是,三维地质模型的建设和评价是一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一、引言 地质填图是地质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质现象和地质要素进行准确记录 和绘制,为地质调查、勘探和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本文将对我所参与的地质填图工作进行总结,包括填图目的、方法和过程、结果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填图目的 本次地质填图工作的目的是对某地区的地质要素进行详细记录和绘制,为地质 调查和资源评价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具体目标包括: 1. 绘制地质图件,包括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等,详细记录地质构造、岩性、断裂、褶皱等要素; 2. 绘制地质图件的数字化版本,实现地质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和共享; 3. 为地质调查和资源评价提供准确的地质数据支持。 三、填图方法和过程 1. 采集地质数据 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集,收集地质构造、岩性、断裂、褶皱等要素的相关数据。 采集方法包括地质测量、取样和观测等。 2. 数据处理和整理 将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数据分类、数据筛选和数据校正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地质填图绘制

根据采集到的地质数据,利用地质软件进行地质填图的绘制。绘制过程中,需要根据地质要素的特征和空间关系进行符号化和标注。 4. 地质图件数字化 将绘制好的地质图件进行数字化处理,生成电子版地质图件。数字化过程中,需要进行图件扫描、图像处理和数据导入等操作。 四、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填图工作,我们成功完成了地质图件的绘制和数字化处理。具体结果如下: 1. 地质图件绘制 根据采集到的地质数据,我们绘制了详细的地质图件,包括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等。图件中准确记录了地质构造、岩性、断裂、褶皱等要素的分布和特征。 2. 地质图件数字化 通过对绘制好的地质图件进行数字化处理,我们生成了电子版地质图件。电子版地质图件具有更好的可视化效果和数据管理能力,方便地质信息的查询和共享。 3. 地质数据支持 本次填图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地质数据支持,为地质调查和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地质图件和数字化版本的地质图件可以作为决策和研究的依据,为相关工作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在填图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 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和不准确性;

矿田三维地质填图方法及应用

矿田三维地质填图方法及应用 袁峰;李晓晖;张明明;胡训宇;李杨 【摘要】三维地质填图是了解深部地质结构的重要手段。开展矿田尺度的三维地质填图工作,可以融合多源地质、物探数据信息,为寻找深部隐伏矿床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及推测依据。本文综合以往在矿田尺度开展的三维地质填图工作,总结和构建了矿田三维地质填图方法和流程,并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的钟姑矿田的实践应用进行了介绍,以期为进一步推广三维地质填图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3D geological mapping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delineation of geologic structures in depth .3D geological mapping can integrate multi‐geological and‐geophysical data ,and provides data and referential basis for discovery of the deep concealed deposit .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3D geological mapping technology ,firstl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ethod and workflow for 3D geological mapping by summarizing some works under orefield scale ,and finally introduces the case study of Zhonggu orefield within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5 【总页数】4页(P140-143) 【关键词】三维地质填图;方法流程;矿田 【作者】袁峰;李晓晖;张明明;胡训宇;李杨

地质填图小结

山西省宁武煤田霍州煤电集团金能煤业有限公司煤炭勘探地质填图小结 2010年12月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与任务 为满足山西省霍州煤电集团金能煤业有限公司煤炭勘探项目用图需要,根据《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 1∶25000 1∶10000 1∶5000)》(DZ/T 0175-1997),我公司于2010年12月在本区进行了地质填图工作,本次地质填图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目的在于通过地面自然露头或人工地质点进行系统的地质观测,研究地面地质规律和地质构造发育特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及环境地质现状。 其主要地质任务为: 1. 查明地层层序,详细划分地层,基岩地层填图单位划分到“段”,新生界地层划分到“统”。 2. 了解地质构造形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大于1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初步查明长度大于100m的褶曲轴的地面位置。 3. 调查区内生产矿井及老窑情况。 4. 了解其它有益矿产的赋存情况。 5. 调查了解测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现状。 2010年12月1日,我公司进驻施工现场,开始了地质填图工作,于2010年12月20日完成了全部野外地质工作,经资料整理、图件编绘和文字报告编制,在此基础上提交《山西省霍州煤电集团金能煤业公司煤炭勘探地质填图小结》。

第二节位置与交通 本区位于静乐县东北部,行政区划大部分隶属于静乐县曹峪乡管辖。 本区东西最大长度约4.3km,南北最大宽度约5.4km,地质填图面积约50km2。 本区位于静乐县城东北部,区内各村之间通有乡级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第三节自然地理 一、地貌 本区总体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区内东北部边缘,标高为1590m,最低点位于区西不边缘,标高为1270.2m,最大相对高差319.8m,一般高差100m左右。 二、气候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多风沙。年降水量约486.1mm,年蒸发量1000~2000 mm。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2℃,极端最低气温-27.2℃,极端最高气温33℃。无霜期一般为120天左右。 三、地表水 本区水系均属黄河水系汾河流域,区内沟谷发育,雨季时树枝状沟谷有短暂洪流汇入大的沟谷。内有少量泉水分布,流量均

理正勘察三维地质模块使用手册

理正勘察三维地质模块 使用手册

目录 1. 第一部分操作说明2 1.1 第一章系统说明2 1.1.1 1.1 软件启动2 1.1.2 1.2 操作流程图2 1.1.3 1.3 主窗口2 1.2 第二章导入勘察数据与数据存储5 1.2.1 2.1 导入勘察数据5 1.2.2 2.2 数据存储5 1.3 第三章生成剖面6 1.3.1 3.1 钻孔编辑6 1.3.2 3.2 生成剖面8 1.3.3 3.3 剖面编辑10 1.4 第四章生成模型10 1.4.1 4.1 建模选项10 1.4.2 4.2 生成模型11 1.4.3 4.3 模型叠加地形11 1.5 第五章模型展示12 1.5.1 5.1 模型操作12 1.5.2 5.2 投影方式13 1.5.3 5.3 三维视图13 1.5.4 5.4 显示标尺14 1.5.5 5.5 标尺文字放缩14 1.5.6 5.6 显示图例14 1.5.7 5.7 显示钻孔15 1.5.8 5.8 缩放设置15 1.5.9 5.9 透明显示15 1.6 第六章模型剖切与应用15 1.6.1 6.1 模型剖切15 1.6.2 6.2 模型应用18 1.7 第七章模型的查询与计算20 1.7.1 7.1 查询地层信息20 1.7.2 7.2 查看含水量分布20 1.7.3 7.3 查看水位20 1.7.4 7.4 地层剥层20 1.7.5 7.5 查询模型土方量20 1.7.6 7.6 以纹理方式查询模型21 2. 第二部分疑难解答21 2.1 第一章模型创建21 2.1.1 1.1 理正三维地质支持导入什么版本的理正勘察数据库文件?21 2.1.2 1.2 理正三维地质是否只能导入理正勘察主数据库文件?是否支持导入理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