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8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
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功能主义又叫“结构功能主义”第一节理论来源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1.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对比。
2.孔德:家庭—细胞,阶级(喀斯特)—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3.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特征,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5.涂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6.涂所倡导的整体主义方法论观点,对社会秩序、整合和稳定的重视,以及对结构分析的强调,都对现代功能主义又直接影响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7.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或说任何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统一体或系统8. 拉德还突出强调了社会结构概念,指制度化的角色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的配置9. 拉德克利夫-布朗还指出了以前的功能分析所存在的“目的论”倾向,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10.马林诺夫斯基勾勒出了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的基本轮廓,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11.马林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12.总之,功能主义者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第二节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一、社会行动理论1.帕森斯早期受韦伯的影响较大,特别重视社会行动概念,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唯意志的行动论”,此书被看作是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对社会学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是客观存在的,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依赖于被行动者内化了的规范或规则,后者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2.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5.帕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来自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三种方法论传统的批判与综合6.帕倡导的是一种主观性和选择性的社会行动概念。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乔纳森.特纳第1章社会学理论科学理论的本质科学理论发端于这样一个假设:自然界,包括人类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世界,具有某些基本的属性和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环境下事件的消长。
科学理论的特征:①科学理论总是力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理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
②表述比日常用语更规范;③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建议。
科学理论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差异:孔德提出了知识发展的“三阶段法则”。
在早期阶段,解释事物的依照是宗教信仰或某种神圣和坦白然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形而上学阶段,逻辑、数学和其他形式的理性体系主导了对事件的解释。
进—步的发展是,从形而上学的形式理性中产生了“实证主义”或者说科学,在这一阶段中,只有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产生规范的陈述。
第一编第2章浮现的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兴起有机体类比孔德终身致力于社会学地位的合法化。
社会学的合法化来自于他对生物科学的借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第一种,也是直至20世纪70年代最最重要的理论方向。
孔德认为社会学和生物学的亲和力在于这两门学科都关注有机体。
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
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斯宾塞通过系统地比较社会和有机体,发展了有机体的类比:1.随着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社会)的增长,它们的结构也就增长,也就是说,它们的结构会愈加复杂且分化。
生物有机体和社会的不同之处:斯宾塞发展了后来称之为必要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
也就是为了使自己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
1.有一些结构功能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或前提条件:①获取资源和传输资源;②生产有用的东西;③通过权力和符号管理来整合内部活动;2.每一系统层次——群体、社区、地区或整个社会都显示出同样的需求。
3.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经验系统的重要动因都围绕着满足这些基本的必要条件。
4.社会单位对其环境的适应程度,是由它满足这些必要功能条件的程度决定的。
西方社会学派别介绍西方社会学派别介绍芝加哥学派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3>.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
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
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该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芝加哥学派对人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这一时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帕克等人著的《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1925)、《都市社区》(1926),伯吉斯的《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1926),L.沃思的《都市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1938),H.佐巴夫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1929),F.R.思雷舍的《团伙》(1927),等等。
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社会学方向对后来美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30年代,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中心。
1935年美国社会学会创办了《美国社会学评论》,不再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刊物为全美社会学会刊。
这一变更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统治地位的减弱。
社会学理论题型整理社会学名词解释1、韦伯:社会行动、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理解、社会学研究的可还原性、理想类型、主观意义的客观分析、工具理性类型、价值理性类型、传统行动类型、情感行动类型、解释的循环、阶级、权力、权威、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科层制、社会秩序合法性、选择亲和性、资本主义精神、理性化2、迪尔凯姆:社会事实、不可还原性、社会比率、集体表象(集体观念)、受控比较法、社会学主义、社会团结、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社会分工(社会分化和专业化)、集体意识(集体良心)、利他性自杀、利己型自杀、失范性自杀3、林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密集性(紧密性)、资源、社会结构(结构)、个体行动(行动)、结构假设、互动假设、网络假设、行动假设、弱关系力量命题、位置力量命题、制度场、资本流、情大于法4、哈耶克:知识分工、有关各种情势的知识、无知、能够克服的无知、无从克服只能应对的无知、真个人主义、唯科学主义、进化论理性主义、建构论唯理主义、自由、个人自由、自生自发秩序(感性秩序)、组织秩序、内部规则(一般性规则)、外部规则、扩展秩序、肯定性义务5、卢曼:系统、社会系统、技术主义原则和方法、环境、互动系统、组织系统、社会整体系统、社会分化、环节分化、层级分化、功能分化、社会进化、沟通、双重偶然性6、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弱嵌入型、集体行动、阈值7、怀特:生产市场、网络地位等同体布特:结构洞8福柯:知识考古学、话语实践、实证性、话语实践个体化、档案、注视、洞视、知识型、分类学、一般语法、微观权力物理学、酷刑、“调查”性权力——知识型、惩罚形式表象化、层级监视、规范裁决、检查制度、全景畅视监狱9、埃利亚斯:习性、宫廷理性、型塑化过程、国王机制、10、马尔库塞:辩证逻辑、辩证理性、形式逻辑、艺术理性、历史辩证法、爱欲、压抑文明的辩证法、幻想、审美意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规律的合规律性、单向度社会、高层文化、忧患意识、幸福意识、语言的功能化、仪式化、封闭化、思想的双向度性、自然革命、新感受力11、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类型化、策略制定、经验论、唯理论、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科学思想连续体、后实证主义、一般性话语、研究项目、解释性、策略性、典型化、创新、市民社会12、鲍曼:荒野文化、园艺文化、选择性亲和、现代世界观、立法者、后现代世界观、阐释者、现代性社会学、后现代伦理学、观光者(旅游者)、流浪者、流动的现代性13、福山:信任、道德性社团、私人信任、公众信任、社会资本、自发行社交(次社会资本)14、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社会秩序、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人道教15、斯宾塞:分化、整合、16、马克思:实践、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异化、异化劳动17、齐美尔:社会形式、社会几何学、等式服从、等级式服从、多重角色复合体、文化悲剧18、米德:姿势对话、主观定义、半意识状态、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化、普遍化的他人、内部组织、外部组织、承担他人角色19、霍曼斯:群体、互动、情感、群体外部系统、群体内部系统、附加系统、成本、报酬、惩罚、强化、数量、价值、失落、满足、投资、公平分配、利益最小原则、稀有资源原则、地位不和谐、基本行为、制度行为20、布劳:内部报酬、外部报酬、内部交换、外部交换、平等互惠准则、欠情感、加权效应、合法化的价值、特殊价值、普遍价值21、帕累托:非逻辑或非理性社会行为、逻辑行为、剩余物、派生物、群体持续性、联合的本能、精英22、帕森斯:模式变量、动机取向、价值取向、社会的情境、非社会的情境、集体、制度、内化、制度化、目标达到、潜在的模式维持23、默顿:中层理论、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功能失调、功能替代(功能抉择)、反功能、角色丛、地位丛、参照性的自我意识24、社会冲突论:科塞:不平等的社会系统、下层被剥夺感、对群体的忠诚、亲密关系、制度化的冲突、社会安全阀、现实冲突、非现实冲突、初级关系中的冲突、次级关系中的冲突、次级关系、党派冲突、个人冲突达伦多夫:显在利益(外显利益)、潜在利益、准群体、显群体、冲突强度、冲突烈度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控制他人的主观愿望、强制力量的威胁、地位群体25、曼海姆:意识形态虚假性、官僚保守主义、自由民主主义、历史保守主义、知识分子、观点、知识个别化、26、舒茨:主观意义、客观意义、手头库存知识、主体间性、变形的自我、生活世界、生平情景、常人知识、类型化、关联化、自然态度、行动的理念类型、多充实在、跃迁27、利奥塔:叙事知识、知识的合法性原则、神话叙事、思辨叙事、政治叙事、后现代知识分子、日常生活、彻底体验简答或论述一、韦伯:1、简述或论述解释社会学在社会学史中的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