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基层医学论坛2009年第13卷1月上旬刊口感染,我们通过对医务人员手,手术间空气,物体表面,手术器械等进行重点监测,近2年手术量不断增加,没有发生聚集性伤口感染.在医院感染的接触传播过程中,医务人员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进行多次关于手卫生的培训教育,各临床科室配备脚踏式水龙头,配备洗手液及干手设施,提高了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我院的院内感染率从2004年的2.12%到今年的1.30%;漏报率2004年为20.23%,我们加大了管理力度,发现漏报即与科室个人奖金挂钩,目前漏报率为0.院内感染病例的培养+药敏的送检率也从以前的不足30%上升到现在的75%以上.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 ].军事医学出版社.2000,36(收稿日期:2008-09-03)不同术式治疗额部急性硬膜外血肿比较分析桑潺1张立杰2(1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安顺1000)(2安顺市贵航集团302医院,贵州安顺1000)急性硬膜外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常见于直接创伤之后,因颅骨骨折(90%左右)或颅骨局部变形伤及血管所致,血液在硬膜外聚集成血肿.约3/4的血肿发生在颞部[1].骨瓣开颅清除血肿一直是行之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我科近年来采用发际内钻孔清除额部硬膜外血肿16例,与同期传统额部冠状切口清除硬膜外血肿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额部冠状切口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29.7岁.血肿部位左侧12例,右侧8例,血肿量3060m l .钻孔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27.3岁,血肿部位左侧9例,右侧7例,血肿量3050m l .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无瞳孔变化,合并额骨骨折27例.G O S 评分:810分7例,1112分10例,1315分19例,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损伤8例,其中四肢骨折5例,骨盆骨折1例,胸部损伤1例,脾破裂1例.1.3手术方法20例患者采用传统发际内额部冠状切口,手术切口长约18c m 22c m ,避开矢状窦前段,于一侧额部钻孔4个,翻开骨瓣后清除血肿,术后还纳骨瓣.16例采用一侧额部发际内""形口,手术切口长约7c m9c m ,于血肿边缘部位钻孔,将骨孔适度扩大,最大不超过3c m �2c m ,于小孔伸入小号脑压板将硬膜外血肿大部分清除,彻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并关颅.1.4结果及并发症除硬膜外少量积气外,所有患者根据出院时G CS 评分均恢复良好,复查头部C T 血肿基本消失.传统术式其中5例因颅骨粉碎性骨折行碎骨片清除,额部遗留颅骨缺损(面积>3c m �3c m ),以后Ⅱ期行颅骨缺损钛板修补术.2讨论长期以来,额部硬膜外血肿多采用传统发际内冠状切口,虽然疗效可靠,但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出血多,切口长,手术时间长,而且手术切口位于前额部,对患者容貌有一定影响,因此如何尽量减轻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科近年来采用发际内钻孔清除硬膜外血肿,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可达到传统术式类似结果,且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手术切口明显缩短,传统手术切口长约18c m �22c m ,""形切口长约7c m �9c m ;�出血量显著减少,传统术式出血量约400�500m l ,而改良术式出血量仅为其一半左右;�若硬脑膜有活动性出血,止血困难,可于术中延长切口,改为传统术式,充分暴露出血点,妥善止血;�部分合并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特别是儿童),可于术中清除血肿后行骨折撬拨复位,一次成形,避免遗留颅骨缺损需Ⅱ期行钛板修补的麻烦,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并非所有的额部硬膜外血肿都可以采用此术式,这是因为""形切口多位于硬膜外血肿边缘,距离血肿中心区尚有一定距离,且骨孔面积不大(不超过3c m �2c m ),致术中视野受限,止血难度大,可导致术后再出血,血肿复发.因此,笔者认为,一定要严格掌握下列禁忌证,合理选择患者:�术前CT 确诊合并额部硬膜下血肿或同时伴发额部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需手术清除血肿或失活的脑组织,进行减压者[2];�合并额骨凹陷骨折且骨折凹陷深度面积较大,硬脑膜已穿通,或骨折撬拨复位困难者;�额部硬膜外血肿横跨矢状窦,疑为矢状窦或蛛网膜颗粒损伤出血;�术前已形成脑疝;�C T 提示中线明显移位(>1c m )或有弥散性脑肿胀及脑水肿者.参考文献1邱绪襄,廖文满.颅脑损伤(新编本)[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02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78作者简介:桑潺,男,38岁,本科学历,毕业于贵阳医学院,主治医师.�-����:������������.���(收稿日期:2008-08-29)经验体会医院管理��。
硬膜下血肿手术如何护理配合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块,属于常见的颅内血肿块之一。
根据血肿的形成时间和不同情况,主要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血肿三种类型,患者多会表现出头痛、呕吐、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
患者的患病年龄不同,也会相应表现出不同症状:如青年患者颅内由于受到血肿压迫,可能会出现脑静脉回流障碍,容易出现脑水肿,引发颅高压;老年患者则比较容易出现神经和精神症状等。
如果出现血肿,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血肿和摘除囊壁,帮助脑组织缓解受压实现复位,所以治疗宜早不宜晚,目前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手术风险比较大,故手术中的护理配合内容非常重要。
一、硬膜下血肿概述?硬膜下血肿主要分为急性血肿、亚急性血肿和慢性血肿,发病类型不同,其病理原因和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急性硬膜下血肿指的是在3天内发生的硬膜下血肿,常见的病因为脑挫伤直接引起的皮层动脉分支或静脉断裂,属于严重的脑挫伤并发症。
此类血肿主要发生在大脑凸面,而且出血量通常较;亚急性血肿主要是指在受伤后3天--3周内发生的硬膜下血肿,其出血部位主要在皮质撕裂的小血管处,出血速度较缓慢;慢性硬膜下血肿则于受伤后的3周以上发生,其出血量较小,出血速度较为缓慢,但是会逐渐表现出扩散的情况。
二、硬膜下血肿手术护理配合1术前护理配合术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术前交接和术前手术物品准备,其中术前交接内容主要是手术护士要充分和患者做好术前沟通,最主要的是要告知患者目前的各项生命体征情况,必须要将患者的意识情况和急诊处理工作落实到位;术前物品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需要准备好常规的开颅手术器械,钻颅血肿引流器械,电动颅钻等。
麻醉医师则需要准备好麻醉剂、麻醉所需所有物品等。
2术中配合术中配合工作则主要包括巡回配合和器械护士的配合内容。
其中巡回配合内容主要包括呼吸道清洁工作,呼吸道阻塞可能会引起脑水肿加重,颅内压水平升高的情况,故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需要及时清洁其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有助于保持其呼吸道顺畅,或者也可以给予患者面罩吸氧。
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并聚集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而形成的血肿现象,相关情况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而手术治疗是改善病情的主要方法。
1硬膜下血肿的概念和治疗方法1 .1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本质上是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血液聚集于人体的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由此形成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损伤。
临床工作之中根据患者血肿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急性硬膜下血肿所指的是患者在受伤之后3天以内出现症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血肿范围一般较大,病情变化比较迅速,因此临床治疗和处理的难度都比较高,患者非常容易死亡或是因此致残。
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则是指在受伤之后的3天到3个星期之间出现该疾病的情况,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但仍然会存在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甚至可能导致偏瘫。
这种硬膜下血肿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患者的预后会比急性硬膜下血肿更为良好。
慢性患者的情况则更为轻微,其手术预后也会更好。
1.2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和治疗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脑挫裂伤关系密切,血肿的发生位置与头部的着力点和具体的着力方式有关。
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主要为脑皮质破裂的静脉和动脉,由于血肿与脑挫裂伤、脑水肿伴发,较小的血肿就可以导致比较严重的症状。
相关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主要为意识障碍、瞳孔变化、颅内压升高等。
手术治疗是该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措施可以实现快速降低患者颅压,从而控制病情的目的。
传统外科手术包括钻孔引流、骨窗或骨瓣开颅术等。
当前微创手术在相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这种方法能够更为迅速和更为有效地降低颅压。
微创手术的比较适用于急性硬膜下血肿、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和病情进展相对较为缓慢的患者,对于需要立刻进行减压的患者,这种方法也可以起到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手术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头颅CT来明确血肿的范围,再次基础上选取穿刺点并进行治疗。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辨别急诊经常碰到颅脑毁伤的病人,脑外伤经常伴随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若何区分呢?看看下面的图片你就知道了!硬膜下血肿是罕有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亲密的关系,特殊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日消失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消失症状.部分病人无显著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激烈咳嗽,血管本身缺点,凝血进程障碍引起.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亲密关系,常不轻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克不及实时诊断,贻误病情.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示以颅人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吐逆.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年纪不合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示可各有特色.青丁壮因为血肿的榨取,使脑静脉回流产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世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轻易消失神经及精力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稍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限性脑功效障碍消失较晚,是以,诊断常造成必定艰苦,易误诊为脑肿瘤.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如果清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是以手术愈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效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硬膜外血肿产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40%阁下,重要以急性产生为主,占86%阁下,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产生在出力点及其邻近,经常伴随骨折.罕有于青丁壮,﹥60岁或﹤2岁的人群产生率较低.因为骨折毁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毁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是以可依据骨折线经由过程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断定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一般常有显著外伤病史,伴随颅骨骨折毁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是以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少少,故伤后晕厥较深,中断时光较长.有显著颅内压增高转变和性命体征表示,如头痛.恶心.吐逆,呼吸.脉搏迟缓,血压升高.同时,神经体系定位征一般较显著,如消失中枢性面瘫.掉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实时清除血肿,会消失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掉等,轻微危及病者性命.一般常有显著外伤病史,伴随颅骨骨折毁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是以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少少,故伤后晕厥较深,中断时光较长.有显著颅内压增高转变和性命体征表示,如头痛.恶心.吐逆,呼吸.脉搏迟缓,血压升高.同时,神经体系定位征一般较显著,如消失中枢性面瘫.掉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实时清除血肿,会消失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掉等,轻微危及病者性命.。
硬膜外血肿手术后脑水肿临床多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脑水肿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术中去骨瓣减压的指征。
方法:将15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分为水肿组和无水肿组两组。
根据患者gcs评分、瞳孔大小、血肿量、ct或mr检查脑中线移位程度,结合手术时间、血肿部位、年龄及是否有原发昏迷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在术前gcs评分,瞳孔进行性散大、血肿量增大、脑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加重,手术拖延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果见表1。
3 讨论单纯急性硬膜外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30%~40%[1],对其诊治及时的病例,预后明显好于其他类型的血肿,故不需行去骨瓣减压术[2],术后也不需脱水治疗。
但有的患者术前脑疝时间较长,或血肿量较大的患者,术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脑水肿,不仅术中需做去骨瓣减压术,术后还需脱水治疗。
本组150例患者术后发生脑水肿者有50例(33.3%),其中28例水肿范围大于血肿区,24例水肿位于血肿区内.水肿范围大于血肿区的28例中有8例伴有同侧大脑后动脉分布区的脑水肿。
根据本组病例分析,可得出:(1)gcs≤8分,脑水肿发生率为32/50(64.0%);而gcs>8分,发生率为18/100(18%)。
(2)术前两侧瞳孔散大17例,脑水肿发生率为100%;一侧瞳孔散大14例,脑水肿发生率为35.7%;而瞳孔正常者,发生率仅为27/119(22.7%)。
(3)中线移位≥10mm,脑水肿发生率为26/38(68.4%);而中线移位≤9mm,发生率为24/112(21.4%)。
(4)血肿量大于100ml,脑水肿发生率为31/51(60.8%);而血肿量小于100ml,发生率仅为19/99(19.2%)。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gcs ≤8分、瞳孔改变明显、血肿量大于100ml和中线移位>9mm的病例中,术后发生脑水肿的可能性均偏高,这说明脑水肿的发生与上述几个方面有密切关系。
症相对较少,而术后膝关节疼痛为其较常见的并发症。
通过对我院胫骨干骨折202例行带锁髓内钉治疗,Court-Brown报告用Cross-Kempf带锁髓内钉治疗125例Ⅰ型开放性胫骨骨折,膝关节疼痛发生率为40.8%,共中26.4%需要拔除髓内钉以缓解症状。
这比我院胫骨干骨折202例病人行带锁髓内钉治疗引起膝关节疼痛发生率高,这可能与我国国人体重较轻,膝关节活动量小,膝关节负重较晚(术后6~8周)等有关。
本临床分析表明,带锁髓内钉在使用过程中造成胫骨平台关节软骨面的破坏程度,异位性骨增生,髌韧带牵拉时间较长,带锁髓内钉尾端留在骨外的部分过多,对局部形成不良刺激,以及术后过多活动有关。
因此,在使用带锁髓内钉操作过程中可减少对胫骨平台关节软骨面的破坏,钉尾不要过多留于骨外,穿钉结束后彻底冲洗,减少髌韧带的牵拉时间,从而减轻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
国内外已有许多报道,胫骨干骨折行髌韧带入路与膝关节疼痛发生有关。
较多学者提出,从中间劈开髌韧带,主要用于胫骨近端骨折(Ⅱ区)的治疗。
本临床分析中两种不同入路术后引起膝关节疼痛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总之,经髌韧带入路与经髌韧带旁入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无明显显著性差异,术后膝关节疼痛与髌韧带入路无关。
而与胫骨平台关节软骨面的破坏程度,异位性骨增生,髌韧带牵拉时间较长,带锁髓内钉尾端留在骨外部分过多,或其他原因可能在引起膝关节疼痛的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 JohnerR,WruhsO.Classificationoftibialshaftfracturesandcorrelationwithres ultsafterrigidinternalfi xation.C linOrthop,1983,178:7~25. [2] 卢世璧,王继芳,王岩,等,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647.[3] 罗先正,邱贵兴.髓内钉内固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2.(收稿日期 2008-06-05)14例单纯皮质动脉破裂致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吴中亚 熊海洋 乔 俊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46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单纯皮质动脉破裂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
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伴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为改善患者治疗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86例ASDH伴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B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每组各43例。
进行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GOS)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
结果A组患者仅发生1例急性脑膨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的治疗结局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ASDH伴脑水肿患者,尽早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够有效改善预后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and clinical effect of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DH)accompanied with cerebral edema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 patients′ prognosis. Methods Altogether 86 cases of ASDH accompanied with cerebral edema who wer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7 and qualified for case selection criteria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group A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and group B (conventional craniotomy)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was carried out to observe th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rognostic score system (GOS)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Only 1 case of acute encephalocele occurred in group A,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group A was 2.33%,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group B was 13.95%.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P<0.05). The treatment outcome of group A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group B,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for ASDH patients accompanied with cerebral edem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gnosi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te subdural hematoma;Brain edema;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顱脑损伤发生率仅次于四肢创伤,但其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超过70%的患者会发生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1]。
ASDH病情危重、治疗困难,若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可能会继发广泛性脑水肿,从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随着对创伤性脑损伤病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手术技术的提高,有更多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2-3]。
近年来研究显示常规骨瓣治疗不利于手术治疗的彻底性,而且容易增加脑水肿所致脑疝的发生率,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则具有暴露、减压充分的优点,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4]。
为寻找ASDH伴脑水肿患者的理想手术方法,为ASDH伴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7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86例ASDH伴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ASDH伴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7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86例ASDH伴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3例。
A组患者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1~77岁,平均(45.76±6.90)岁;单侧瞳孔散大27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入院时平均GCS评分(5.56±1.08)分;受伤机制:车祸伤21例,坠落跌伤11例,打击伤9例,其他2例。
B组患者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23~75岁,平均(46.55±7.50)岁;单侧瞳孔散大25例,双侧瞳孔散大18例;入院时平均GCS评分(5.69±1.23)分;受伤机制:车祸伤24例,坠落跌伤12例,打击伤7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经颅脑CT扫描、MRI扫描及体格检查确诊,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生命体征改变,符合ASDH伴脑水肿诊断标准;②患者有明确外伤史,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8分;③患者伤后24 h内入院;④患者依从性好,可配合术后观察随访者。
排除标准:①患者不具备手术指征;②患者合并严重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或其他严重功能衰竭;③患者对手术不耐受。
1.3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颅脑CT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侧室脑受压移位情况,血肿量<20 ml,中线移位程度和血肿量不成正比。
给予甘露醇、呋塞米进行降颅压治疗,A组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作额颞顶大弧形切口,切口始于发际内中线旁2~3 cm处,弧形向下转向前至颞部,在耳前垂直向下,头皮切口直达颅骨,肌皮瓣翻向前下方,暴露颅骨额颞顶区,在颅骨钻5~6骨孔,锯断后形成游离骨瓣,骨窗高于颅中窝,用咬骨钳咬除颅骨至中颅窝底。
B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术:进行单侧额颞骨瓣,骨窗<6×8 cm。
两组颅内病变处理相同:行血肿清除术,悬吊四周硬脑膜,视情况行颞下减压术。
合并脑表面动脉破裂出血者需进行电凝止血。
对发生在重要功能区的脑挫裂伤组织需要小心吸除并予以手术清除。
清除深部脑内血肿时需要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两组术后均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继续监护治疗,神经外科监测指标包括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对个别急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血气监测与脑电监护。
术后体位采取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高度为15~30°,对昏迷者采取鼻饲方法,每日补液量为1500~2000 ml。
术后坚持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视情况行气管切开。
1.4观察指标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GOS)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1分:死亡,2分:植物状态,3分:严重残疾,4分:中度残疾,5分:恢复良好[5]。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有效随访,有效随访率均为100.0%。
A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急性脑膨出,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B组的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结局的比较A组未出现死亡病例,B组有1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死亡。
A组患者的治疗结局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在颅脑损伤所引起的各种继发性损伤中,以颅内血肿最为常见,而且其死亡率极高。
国内外研究指出,颅外伤所致急性脑水肿一般发生在伤后4~14 h,最早伤后30 min即可出现,而且ASDH伴脑水肿患者往往病情危重,进展极快,如果治疗不及时,颅内压将在短期内升高,从而导致患者死亡[6]。
因此对ASDH 伴脑水肿患者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颅脑CT表现可以将脑水肿分为两类,一类为一侧半球水肿,伴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血肿厚度与中线移位程度无关。
另一类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水肿,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7-8]。
目前对早期手术仍然存在争议,极少数学者认为早期手术对改善患者预后不仅无促进作用,而且还会加速病情进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尽早实施手术是治疗弥漫性脑水肿所致高颅压的一种有效办法[9]。
笔者研究认为,由于ASDH伴脑水肿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因此一经诊断应当尽早实施手术治疗。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LTC)是由美国外科医生Donald Becker教授提出的,于常规骨瓣治疗相比优势更加突出[10]。
ASDH伴脑水肿容易形成恶性颅内压增高,从而形成脑疝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更适用于采取SLTC术式。
常规骨瓣开颅术虽然也能使一部分患者獲得有效治疗,但是无法缓解颅内压增高,而且骨窗面积较小,手术暴露不充分,难以彻底清除坏死脑组织和明确出血来源,故无法有效止血[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