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_赵夏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_赵夏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_赵夏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_赵夏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8)04-0076-05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

赵 夏

〔摘 要〕 从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入手,认为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特色体现及重要的发展资源;同时考察了当前快速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所造成的严重冲击,以及城市对文化建设和特色塑造的必然追求,并就其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城市文化遗产;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C 912.81;T U 984.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赵 夏(1975—),女,汉族,甘肃武都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收稿日期〕 2007-10-21〔修回日期〕 2007-11-29

一 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 1.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在这一改造和创造的过程中,正如著名的“文化景观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任何文化景观的塑造过程,既离不开自然因素也必然体现人的思想和行为,反应出人类自身知识以及思想的演进。可见,“城市”与“文化”之间具有如影随形的亲密关联,既可以说城市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而人类文化则是城市得以发展的内在力量和品质,二者共同滋养和培育了“城市文化”。可以说,在历史过程中成长起来并遗留至今的城市文化遗产,既是城市过去文化的结晶,也是城市当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本身亦可整体地视为一个综合的文化遗产体系。

2.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是城市特色的独特体现

城市如人,有其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而文化

遗产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既体现了不同时

期特有的建设风貌,也遗留下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足迹。这些历史的风貌和足迹往往是无所不在的,甚至也可以说是“最为普普通通”

[1]

的。但正是这“无所不在”亦“最为普普通通”的文化遗产,却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象征和代名词。因

而,遗留至今的形形色色的城市遗产,就成为我们认识城市发展的重要“文本”,甚至也无意之中成了“我们的自传”。

3.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被誉为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亨廷顿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中提出,“世界上众多国家随着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将被迫或主动地转向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寻求自己的`文化特色'(或者叫`文化认同'),试图在文化上重新定位”。这实际上预示了未来的世界城市竞争将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竞争,文化建设以及文化

 总第153期

城市问题2008年第4期 

D OI :10.13239/j .bjss hk xy .cs wt .2008.04.007

遗产保护目前甚至已被提高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资源,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多次报告中都一再强调,“城市发展中应树立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的观念,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设计之中”。值得欣慰的是,这一认识在当前城市发展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4.城市文化及其遗产是城市所在地域、民族以及国家文化的杰出代表

城市文化遗产不只是所在城市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而且是城市所在地区、民族甚至国家文化的杰出代表。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城市的分布格局、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程度甚至发展命运,基本上都与城市所在地域以及辐射范围的区位、资源、交通、生态等诸多因素相关。那些延续时间长、发展好而且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城镇,往往是一个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虽然城址有所扩展或就近迁移,城市规划建设有继承也有发展,但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联系。经过历朝历代积淀而且幸存下来的文化遗存,无疑就成为了城市所在地区、民族乃至国家历史文化的优秀代表。恰如路易斯·孟福德(L. M u m f o r d)所说,世界名都大邑之所以能“成功地支配了各国的历史,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它们的民族和文化,并把绝大部分流传给后代”[2]。

二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基本状况及其面临的问题

1.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标志着我国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形成。随着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提高,2002年又修订了《文物保护法》,在我国建立起单体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历史文化名城等多层次的保护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3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约9396余处,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00余处,而且从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国保单位来看,其数量、类型都有很大的拓展,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我国还公布了10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为数不少的名村、名镇。此外,自1985年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遗产项目总数已经达到35个,其中自然遗产6个,文化遗产24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5个,排名世界第三,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目前正在大规模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社会广泛重视,都必将有利于更好地摸清家底,并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处在上升阶段,“文化遗产”已成为耳熟能详的词语,其保护和利用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政策、法律不断完善,多种保护方式都在积极地探索当中,保护事业的经费、人员投入也在不断地增加。

2.我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诸多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遗产大国却并非遗产强国,而且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诚如单霁翔局长所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及“局部状况有所改善和整体环境持续恶化”[3]并存。

文化遗产所遭受的直接破坏总体说来自两大方面。一为自然损毁,既包括地震、火山、洪水、暴风雨、雷电、冰雹、海啸、火灾等直接、剧烈的自然灾害;也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微生物、植被、动物、污染、腐蚀等缓慢、渐进式的自然影响。这些自然因素对各类文化遗产的影响和毁坏,几乎是无所不在的,甚至是一种“日常状态”,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防范,而不可能完全地杜绝。其实,自然破坏之外,最令人担忧的是人为破坏,包括现代耕作、非法发掘、盗窃、基础建设,以及管理、决策、立法、监测、规划等保护工作的不到位。虽然有时候遗产保护不得不为城市的现代建设有所让步,但是一些过于无知无畏的表现,则是非常令人痛心和遗憾的。

在人为破坏当中,最为触目惊心的就是建设性的破坏。一般而言,大建设与大破坏往往并存,快速而无序的建设、过度而庸俗的开发以及保护工作的不力都使得城市遗产支离破碎,甚至使得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如临刑场”,朝不保夕,随时可能遭遇毁灭性的破坏。艺术家王劲松曾用相机摄取了全国大中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用白灰圈起来的形形色色的“拆”字,组合成一幅《百拆图》,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记录了这一巨变的城市时代。他在《有关〈百拆图〉百幅摄影作品简述》中说,“`拆'似乎是一条临

界线,左边是毁灭,右边是重建,毁灭旧的,重建新的,有道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可是,这大拆大建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方面城市原有的发展秩序被打破,若干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遗产被毁坏,积累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文脉被割断,千城一面的情形让人懊恼,“城市记忆”作为重要议题被提出;另一方面由于“新建”仓促,势必造成现代建设的粗糙和无序。恰如多年前我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院士所指出的那样,“好的拆了,滥的更滥,古城毁损,新建零乱”[4]。

三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及其遗产保护所处的复杂社会及时代背景

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快速变化中的混乱局面,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尤其经受着来自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1.快速城市化进程对文化建设及其遗产保护带来的冲击

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城市人口将超过50%,也就是说2007年前后将是一个历时性的转折时期,因为有史以来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无论东西方,城市化都将是一个共同的趋向,而“城市文化”建设也将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比发达国家晚得多,但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据有关部门预计,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6.3亿左右,城市化率为45%左右;至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超过60%,也就是说每年都将有1500-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可见,随后的一二十年,我国将面临着不可抵挡的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其规模和速度都将会对我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经过程,城市化使得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但是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带来了很多的“城市病”,诸如人口爆炸、耕地锐减、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难题。而且随着住房、就业等方面压力的增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圈地运动”、“造城运动”愈演愈烈,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出现很多急功近利的行为。在一项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的国务院重大咨询项目《城市化与城市文化》报告中,曾将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危机,总结为以下六条,颇具代表性:———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

———重精英培养,轻大众关怀;

———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

———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

———重表面文章,轻制度改良;

———重局部功效,轻长远目标。

可见,“城市化”并非一路凯歌,也是众多问题之源。早在1960年代西方国家出台的《台劳斯(D e l o s)宣言》就很客观地指出,“城市被极度地卷入了一场迄今为止袭击整个人类最为深度的革命之中”,但“政府学者专家们忽略了城市化的作用:城市化是发展的结果,也常常是发展的负担,但是它还应该成为良性发展的手段”[5]。当然成效的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宏观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发展行动。

2.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趋同现象

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1年全球环境展望》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全球化进程不仅仅涉及经济、金融和技术领域,同时也涉及人类文化和精神领域,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文化之间产生了“复杂联结”,出现了所谓的“单城性”现象。J·汤姆林森解释说:“这是一种感觉,即世界在历史上首次正在变成一个具有单一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世界”[6]。著名的城市社会学家M·卡斯特也认为,“文化表现抽离了历史与地理”[7]。随之而来的全球文化趋同现象,被隐喻为“时空的压缩”、“正在缩小的世界”、“地球村”、“我们的全球邻居”等词汇。

“特色危机”以及“城市记忆的消失”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建设和规划方式的趋同十分普遍,传统的老城区日渐衰落甚至被彻底地清理,杂乱又没有特色的建筑充斥大城小巷,贪大求洋的现代建筑并没有如愿给地方赋予特殊的意义和特色。“现代塔林”景观在世界各地、全国各大城市随处可见,被人们戏称为“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

3.城市发展特色的追求以及地方文化意识的崛起

城市的文化危机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都在纷纷制定各自的文化发展战略,寻求和营造各自的文化特色。联合国近些年来也一直在积极呼吁各国要尊重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传统,以避免他们的传统文化被全球化浪潮淹没,并通过了《世界文化

多样性公约》(2001)。所谓文化多样性,意在告诉我们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新文化对旧文化应包容、发展,而不是取代、摧毁,新旧文化应该共生和共存。这一理念很符合我国传统的“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伟大设想,可谓对“文化多样化”的绝妙诠释。

由于文化交往必然是一个双向的对话过程,不同文化之间表现出相互依存又相互有别的繁杂现象,同时伴随着地方文化发展意识的崛起,经济趋向一体化和文化多样化并存的较量和发展格局也将长期存在,任何一种文化都很难被彻底地“他者化”。但是,由于国家、地区以及城市间文化竞争的日益增强,正如很多有识之士所呼吁的那样,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始终应该保持文化上的自尊、自觉和自信[8]。其中,发扬自己的优秀传统,保护好独特的文化遗产,无疑是重要的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先生就曾感言,“主张全球化的人们不应忘记城市与建筑的地域性和文脉的延续性,这是人类得以发展的重要源泉,是生活模式的根本表现。今天,世界上有许多城市已经失去了固有的品质和个性,这些城市粗看起来都是一个模式,人们甚至无法分辨城市的特色。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一些非常有特点的历史城市变成了万花筒式的城市,正在为传统的迅速消失而感到困惑”[9]。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正是如此令人担忧,而有的地方依然在为“打造一个全新的城市”而雄心勃勃,绘制着“标新立异”的未来蓝图。

四 几点建议

1.城市文化建设及遗产保护应在城市宏观发展战略和具体的规划建设中得到切实落实

现代城市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开拓创新,谋求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又不可能完全抹去和抛开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历史遗产,创造一个所谓的全新的城市。如同个人的发展道路,也不可能断然与其成长历史分开一样。克拉孔(C l y d e K l u c k h o h o n)就曾说过,一个社会要想从它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革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悲剧[10],一个城市的发展其实也是如此。面对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之势,城市的文化建设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的渊源,重视区域文化的差异,重视文化的多元保护,并将这些理念切实地贯彻到城市的宏观发展战略以及具体的规划建设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是地方性的,就越是世界性的”。从当前很多城市的发展思路来看,对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纷纷在制定各自的文化发展战略以及各级遗产保护规划,但是保护的过程以及成效并不乐观。原因何在,值得细究。其症结既在于保护规划及其方案本身前瞻性、可行性不够,同时也在于规划的落实、监督、管理、评估等工作的匮乏,一方面使得规划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同时人为调整和改变的随意性都很大,甚至学术层面的深入评析和讨论也难以见到,这就导致了规划难以提高,亦难见成效。

2.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视野要开阔

“城市文化”及“城市文化遗产”分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包含着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多层面的意义和特征,因此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绝不只是单纯的建设行为和技术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文化继承与创新工程。以遗产保护为例,在资源认识方面既要加强物质文化的保护,也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加强地上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加强城市考古工作,保护好地下遗产;既要重视可视性强的上层精英文化遗产,也要重视那些“貌不惊人”但却代表广大民众生活甚至在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遗产。而在保护方法和管理层面,则要加强遗产保护领域各个环节的保护力度和协调合作,并扩大保护和利用的领域,既要加强政策、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要加强保护科研和技术的提高;既要加强国家层面的保护力度,也要引导广大公众的参与,并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凡此等等,都需要增加我们工作的广度、深度以及成效。

3.加强文化建设及遗产保护研究

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只凭一腔热情还是不够的,“好心办坏事”所引发的建设性或保护性破坏屡有耳闻。尤其在遗产保护领域,一些短视、庸俗和过度的开发行为,不但不能揭示遗产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往往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务必要坚持保护的基本原则,并加大人力、资金的投入,探讨符合遗产保护的原则及方法,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国际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领域已有的而且比较成熟的先进理念和保护原则;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符

合国情及本土的建设和保护途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和保护体系。

五 结 语

我国作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中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古国,保护好、利用好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传递给子孙后代,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正如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孟浩然所感怀的那样,“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不断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现在”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我们”也只是历史过程中的匆匆过客,而文化的前延后续、生生不息才是最为重要的。做好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我们肩头所负的时代使命。

【A b s t r a c t】 C u l t u r eh e r i t a g ei sr e g a r d e da s t h eh i s t o r i c p r o o f,f e a t u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a n di m p o r t a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o u r c e s f r o mt h et i g h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u r b a n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a n d u r b a n c u l t u r e.M e a n w h i l e,t h i s p a p e r a l s oa n a l y z e s t h e s e r i o u s i m p a c t s o nu r b a n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b r o u g h t b yt h ec u r r e n t r a p i d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g l o b a l s o c i a l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t h en e c e s s a r y p u r s u e f o rc u l t u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f e a t u r es h a p i n gb yc i t i e s.

F i n a l l y,i t p r o p o s e s r e l a t i v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o nh e r i t a n c e a n dd e v e l-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u r b a n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u r b a nc u l t u r e;

h e r i t a n c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参考文献

[1] 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2:26

[2] 吴良镛.城市设计与建筑创作.北京规划建设,1995(2):2-4

[3] 单霁翔.文化遗产是城市资本而不是包袱.北京青年报,2007

-03-21

[4] 吴良镛.北京市的旧城改造及有关问题.建筑学报.1982(2):

8-18

[5]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79

-395

[6] 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2:13

[7] 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

(导言):网络与自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 吴良镛.系统的分析,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

展观.城市规划,2005(2):15-17

[9] 陆维馨.郑时龄访谈:不该忽视城市的文化价值.建筑时报,

2003-12-02

[10] 余英时.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三

联书店,2004:429

(责任编辑:赵志刚)

(上接第55页)w e a l t h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t h e r e a l e s t a t es p e c u-l a t i o n s a n dw a s t eo f l a n dr e s o u r c e,t h eb a r r i e r t ou r b a n i z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a n d t h e d e c r e a s e i nr e g i o n a l 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t h e i n f l a-t i o no f f i c t i t i o u se c o n o m ya n dt h es p r e a do f f i n a n c i a l r i s k,t h e d e v i a t i o no f g o v e r n m e n t a l b e h a v i o r a n dp u b l i c i m a g e,a n d s o o n.

I t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t o r e c o g n i z e t h o r o u g h l y t h e s e n e g a t i v e i m p a c t i s

a ne s s e n t i a l p r e r e q u i s i t e t o a d j u s t t h e p o l i c y o f 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d

b y t h e v i e wo f s

c i e n t i f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r e s i d e n t i a l l a n d;p r i c eu p s u r g i n g;w e a l t h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s p e c u l a t i o no f r e a l e s t a t e;r u r a l u r b a n i z a t i o n;f i-n a n c i a l c r i s i s

参考文献

[1] 蒋省三等.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管理世界,2007

(9):1-9

[2] 虞晓芬.加快住宅保障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中国房地产,2004

(5):1

[3] 张晓山.农民工进城定居谁来支付成本.当代贵州,2004(4):

21-22[4] 孙永正.拍卖住宅建设用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障碍.

海派经济学,2004(4):48-55

[5] 孙永正.高房价与“招拍挂”通行“价高者得”准则相关.中国

房地产,2006(10):14-16

[6] 孙永正.城市经营的五项风险.城市问题,2002(6):2-5

(责任编辑:赵 勇)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无论是已称为今口的城市历史文化,还是将会成为明天的城市历史文化,都有个不断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而更替创新的问题,这一城市文化的再创造,必须从战略层面和实施层而上制定出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政策和可行的措施。这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尤显重要.本文就此提出若干见解,以祈能引起对城市历史文化再创造的重视. 一、缘起 通过先后几批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确定,向世人昭示了我华夏悠久、深厚而灿烂的城市文明的光彩。与此相应的名城保护的政策与法制的建一设,更是功垂于千秋,利及于当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与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无疑地已为今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人了基因性的内涵。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在所处时代的民族或地域统领文化在城市的总合表达。城市文化基本上可以分解为:建设文化、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等三方面。在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定进程中,这三者乃是相互融合,进退互动的结构体.我们所关心的建设文化是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的载体、投影或容器,或是此两者的显性表达。 历史在前进,城市有兴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新时期,城市正以空前规模在建设和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建设在争相现代化,己定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在经受房地产开发的冲击与压力,保护的防线常常轻易地被冲破;至于一般的城市则更是无所顾忌,不少对旧城大事开发,甚至要以最快速度抹去旧区,以示政绩;新城或新区的建设,往往以开发效益为重,而几乎漠视一切。总之一些名城在退化,城市建设雷同化和“通俗化”的顽向la见显露。 文化名城是一个历史范畴。今日我们既在赞赏往昔的光辉,也在创造着未来的城市文明。21世纪是文化世纪。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内涵正待不断地更新与充实。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向,使得城市建设文化也面临不断创新的新阶段。对此,在大声疾呼保护既有历史文化精粹遗存的同时,十分重要的是要重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层面,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以推进我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持续发展,使之绽放出更为灿烂的异彩,这应当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二、城市文化生态观 援用文化生态原理,为的是用以考察、评价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来解释城市文化的变异。 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城市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以建设文化方面而言,都反映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调谐与适应,以及与社会环境(制度、观念等人文方面)的深层交互作用与选择渐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断演进,所形成的文化形式与经历的积淀,就表现出该文化的特质。这就是江南水乡城镇的建设同黄土高原建设地景与文化景观迥异的原由. 诚如C.A.Doxiadis在所著的“建设的筑变”一书中提到的:“舆论往往需要传统,但当它要求创造某些事物之时,却又喜欢怀念古老的房屋,而忘记卡索纳(Casona)所说的老式房屋都不是建筑师所创造的,而是时代所创造的”.这里说的“时代”,即是当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的总和. 研究城市文化生态,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的主体,即是人类的地位和创造城市文明的作用.是城市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观念文化(如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等),以及技术文化(如工艺、技艺、科学等等),为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用以创造出民族或地域所特有的建设文化,以致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正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活动,创造和推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反过来说,即是城市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在自然本底环境下,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文创创意产业 (一)起源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源,通常是以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纲领文件》作为标志。1990年,英国政府开始起草文化发展战略;1997年,英国政府在布莱尔的主导下组建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该组织开始调查创意产业的产业规模、就业状况、营业额等数据,以统计数据来论证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1998年,布莱尔主持发布《英国创意产业纲领文件》,这标志着英国正式把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2011年,英国政府发布《文化与创新:未来十年的规划》,再次确认了文化创新与创意产业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二)概念与界定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作出了定义,即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并于2001年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首先可以从各国和地区对这个新兴产业的命名开始考证。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命名为创意产业,德国、中国台湾等命名为文化创意产业,法国、韩国、芬兰等命名为文化产业,美国命名为版权产业,日本命名为娱乐观光业。命名方式不一样,内涵各不相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一命名方式,内涵也存在差异;甚至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同一种命名,不同时期的内涵都不一样。 1.外国的界定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

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初稿)

武威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研究小组组长:张蓉 研究小组成员:张倩李志兴田颖田泰山单美娟赵建岗 研究指导教师:马国文 【引文】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必然对城市管理工作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城市管理既面临着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城市政府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正文】 一、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定位 1.城市文化与经济。现代社会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而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即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任何文化都是“源”与“流”的结合,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二是横向的文化借取,即城市文化的开放、兼容。文化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创造,体现出文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城市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就自然显得重要而必要。 2.文化建设与管理。城市文化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文化管理工作,则是长期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文明、秩序的要求越来越高,某些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市文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城市管理是一项反复性的工作,城市文化管理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长期保持和维护好城市良好的市容、井然的秩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严谨而科学的管理,更需要长效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特别是一些带倾向性的疑点问题,采取集中整治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文化管理也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城市文化管理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城市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上) 课程的考试80分

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城市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上)课程的考试80分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上海著名的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前身是() A.原上海春明粗纺厂 B.原江南枪炮局 C.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 D.原弄堂工厂 2. 针对鲁尔区存在的问题,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于()提出了鲁尔区总体发展规划,作为法令要求全区严格遵守执行。 A.1980年 B.1970年 C.1960年 D.1950年 3. “印象·刘三姐”演出带动了()的旅游业发展。 A.广西桂林 B.浙江杭州 C.云南丽江 D.云南昆明 4. 为资助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联邦政府经济部下专门设立了(),负责项目审批和财政资助等事宜。 A.联邦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 B.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 C.北威州发展规划委员会 D.联邦地区发展改革委员会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客观决定了不能再发展低端制造业,于是很多城市选择了()为主要发展方向。 A.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B.现代服务业 C.高新技术业 D.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 2. 以下“旧区改造、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是() A.英国泰晤士河南岸 B.德国鲁尔区 C.纽约苏荷 D.日本北海道小樽运河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是一个从工业生产区转变为商业文化消费区的过程。 正确 错误 2. 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不变的。 正确 错误 3. 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占据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地位。 正确 错误 4.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旧区改造有机结合也不能避免城市文脉中断。 正确 错误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实践,具有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对促进城市社区的现代化,提高居民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往和参与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与意义 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2、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指出,了解社区是了解社会的出发点,社区研究应当包含三大要素,即人民、人们所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其中,文化研究是社区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化是社区人民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源于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也越来越

浅析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解决之路

浅析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解决之路(姓名:xx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 摘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需要我们要和城市整体形态、生态建设、传统文化、区域结构以及居民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树立文化理念,培育城市文化个性;辐射城市文化,构建多圈文化体系;塑造城市形象,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城市文化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保护的法律;社会各界要形成统一性认识,相关部门需提升社会成员积极性,健全管理机制。只有做到了这些,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走向更宽、更具文化个性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 一、前言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地城市文化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和行为上的急功近利,使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将围绕着城市文化建设分析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解释 众所周知,文化作为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那么什么是城市文化呢?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衡量城市文化可从市民、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三个方面来进行,也是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但在城镇化狂飙突进,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今天,名片上的字迹却变得模糊,城市文化的传承遭受威胁。在此关键时刻,只有保护和创新城市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保护城市文化是打造特色城市的根本要求。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的“根”与“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的一首《忆扬州》,让我们领略了隋唐时称扬一益二的美妙扬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大拆大建,随意模仿,使得城市“千城一面”,完全丧失了城市的地方特色,而且城市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面临严峻考验,昔日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情画意即将成为回忆。城市文化饱含了城市的政治氛围、历史风貌和个性,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只有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延续城市的记忆,确保城市的发展别具一格。 创新城市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现实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如果脱胎于生活的文化不能随之变化,那么必将被发展的现实所抛弃。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非一味的因循守旧,而应在保护中创新,让文化更好地代代相承。上海豫园旅游区,保留完好的江南园林,通过扩建,形成规模宏伟的仿明清商业建筑群,将历史渊源、民族风格融汇商业文化,通过建筑规划的创新突破,实现了传统文化建筑的传承。城市文化也是如此,发源于民国时代的海派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基融汇吴越精华,吸纳外国要素,正是这种勇于创新、善于扬弃的做法,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保护是保护文化的历史底蕴,是延续人们的城市记忆;创新是焕发城市的活力,激发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能因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停滞,城市的发展同样不能以割断历史作为代价。传承需要保护,传承也需要创新,只有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城市文化才不会被割裂,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 如果说红墙黄瓦的皇家文化是北京的名片,那么十里洋场的中西混搭则是上海的特色。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是展现城市风貌的名片,更是一座城市珍贵的资产。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使城市文化得到更好地诠释。

塑造特色文化 丰富城市内涵

塑造特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一座现代城市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实力,二是魅力。魅力也就是文化,或称软实力。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主城工业大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了塑造区域特色文化,深挖城市文化内涵,学习借鉴杭州、上海等地做法,需要打造具有九龙坡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丰富城市内涵,这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形势的需要。 一、我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杭州重视文化建设是由这座城市的基因、自然禀赋、发展目标、发展阶段等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离开了文化,杭州就丧失了“立城之本”。对杭州来说,抓文化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核心竞争力,就是抓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就是抓城市发展的未来。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在具体做法上,他们深入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发挥和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切实抓好文化发展规划编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扶持政策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升杭州文化建设的水平。。长期坚持“文化为魂”,注重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名城,把杭州建设成为一座先进文化渗透于血液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高素质城市。在大众化、通俗化上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多的文章,使杭州的文化建设既体现高端性,又体现群众性,既能创作精品名品,又能产生大众作品。 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

在新形势面前,九龙坡区特色文化目前还存在着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的公共功能与市场功能定位不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缺乏高素质的特色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对特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和生产方式空前多样,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 2.周边区县特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周边各区(县)近年来都在利用区域内较好的特色文化资源和人文环境,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构成了较大压力。 3.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九龙坡区经济的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发展必须适应现有的增长模式,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增长。 二、塑造特色文化是丰富城市内涵的主要途径 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内涵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突出表现,是城市的灵魂和支撑。塑造特色文化,就是要深入挖掘城市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并打造出精品和亮点,让其充分展现该城市特有的文化渊源,做到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精品和亮点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延伸性和现实性,从而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升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 地域文化就是城市个性与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个性与特色,就是与地域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沉淀分不开的。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就是东方文化的体现。凡就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大都来北京,瞧瞧北京的天安门,瞧瞧北京的坛庙文化建筑。这些坛庙文化建筑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体,形成了北京的个性与特色。 尝试探究:天安门周边、故宫周围的地区,能否开发现代建筑? 提示:故宫就是我国深厚文化的体现。其周边的规划与建筑,必须与这种文化相匹配,如果开发现代建筑,北京的文化个性与特色也就被破坏了,也就失去了巨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对历史古迹也就是巨大的破坏。 了解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掌握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应用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地域文化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含义 (1)地域文化就是人类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就是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就是单要素的,也可以就是多要素的。 3.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 。 2.影响 (1)表现:影响 、交通工具以及 、 、 、 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①表现?????影响城市的 形态影响建筑结构影响建筑 ②稳定性: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 的,不会因其他因 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教材P42“图2-3-5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2-3-6美国的摩天大楼”、P43“图2-3-7 欧洲宗教建筑” 提示:阅读这些景观图,应注意比较它们的差异性,然后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 (1)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中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建筑多就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其“阿拉伯式样”的图案,色彩尤为醒目。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故其城镇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 (2)美国的摩天大楼:阅读该图需观察美国城市建筑物的高低,并明确其形成原因。美国大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多就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造成上述布局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发展历史较短,虽然大量移民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3)欧洲宗教建筑: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很多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在市中心多一些教堂等宗教建筑。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岭南文化?西关文化?广府文化?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较少出现这种“大概念”。荔湾区区长唐航浩指出,荔湾“以小见大”,将主要就是考虑强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十三行、沙面、西来初地、荔枝湾、白鹅潭等核心文化符号的聚焦功能,增强荔湾文化的国际识别度,而较少提诸如荔湾文化、岭南文化之类的大概念。接下来荔湾区将以陈家祠、西关大屋、西关五宝等西关文化重要元素为支撑,建设若干个民间文化创意体验区,让市民游客可以与文互动,从中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地域文化及对城市的影响。 【例证】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浅议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浅议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发表时间:2018-10-08T15:12:25.297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4月下作者:李洁王笑凯[导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 (1身份证:4101021977****252x;2身份证:4113291983****0011)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从文化角度探究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我国的全新理念,是城市经济理论和实践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延续、升华和深化,是城市文化实践的思维理念和城市文化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进行简单的简述,供同行参考!关键词:现代化;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前言:城市文化只有创新发展,文化个性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特色才能魅力无穷。丧失了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记忆;不能跟上时代不断创新,城市文化将迷失发展路径。只有传承与创新并重,城市文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 1城市规划模式的分析 1.1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需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 1.2城市规划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展,扩大就业容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缓冲区。指生态保护区与建设开发区之间的过渡性质的地区,是土地争夺的热点。应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综合考虑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近远期结合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开发用地的供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生态恢复区。指已受到干扰而质量下降的敏感区及景观破碎区,以及建设发展区或是生态缓冲区中受到强烈干扰而功能丧失的地区,如空气、河流严重污染区。此类地区须严格限制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对于现有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或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并制定保护控制专项规划。 1.3确定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中短期规划结合对生态城市的远景发展提出设想,确立各个阶段的建设目标;中期规划以五年为周期,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作为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应当依据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及本阶段的建设目标,明确五年内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短期规划以2~3年为周期,以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为重点内容,明境。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满足人生存、发展需要的人工环境,城市发展就是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之一。 2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行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最后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3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分析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怎么确立,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景观、形象、空间以及氛围、气质、灵魂,从而使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济南称“泉城”,景德镇称“瓷都”,杭州称“人间天堂”,维也纳称“音乐之都”等等,都是特有文化使之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城市特色。比如,长春可以从历史文化、汽车文化、电影文化等独特文化优势出发确立文化特色,集安可以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彰显文化魅力,延边、前郭、伊通等可以立足民族文化生发个性特色。各地确立城市文化特色,第一步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做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第二步要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城市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第三步要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把文化个性忠实地反映在城市建设上,以固化城市特色。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品格。制度性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活的体现,也决定着城市的物质空间的风格和品位。每个城镇都应该从有利于城市特色生长、城市品位提升出发,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制度体系和行为习惯给予深入反思和积极改善,对市民生产生活中蕴含的传统性、地域性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民间文艺等给予正确引导和积极塑造,让优良的宝贵的文化传统和健康、积极、先进的社会风尚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要不断丰富发展这种个性鲜明的城市主流文化,让城市文化品格特色日益鲜明、品位不断提升。结束语:

城市个性中文化、历史与环境的承续与创新

城市个性中文化、历史与环境的承续与创新 ——结合常州谈城市个性的培育 李小兰 邵 璐 一、城市个性的主要表现特征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就城市整体来看,城市个性的含义是广泛的,可以是人文的、历史的、地理的,也可以是建筑的、城市格局的、民风民俗的,但具体到某一城市的个性,只能是以上某个或几个方面的侧重表现。本文仅从文化、历史和环境的视角,针对常州实际,浅谈城市个性的培育: 1、文化是城市个性的灵魂 城市的文化孕育了城市个性,城市个性蕴涵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每一个城市的个性都表征了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的财富。城市个性要继续、发展和丰富,也需要从城市文化中吸取营养,通过并列、对比、交错、渗透等多种手段进行继承、扬弃和重构,以达到在继承中创造的目的,实现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心理期望,给城市中的市民带来乡土感、领域感、归属感、认同感和繁荣感。 2、历史是城市个性的基础 城市的个性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积累、积淀和更新的表现,城

市的个性与城市的经历密不可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缓慢演变发展而形成的。历史性是城市个性最基本的特征。鲜明而富有个性、深厚而富有活力、历史继承与时代特色相互交融的城市个性,往往超越一个城市的时空界限,使之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3、环境是城市个性的表征 城市个性的外在表现即城市整体环境及城市形象,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历史遗存、城市格局、空间形态、视觉特征、城市景观、建筑风格、生活风貌、风俗风情、乡土语言等方面。城市个性应是在这几个方面的整合中,相对突出某几项与众不同的个性要素而构成城市个性。 二、常州古今城市个性沿革 历史上常州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城市,自开郡之祖、儒学先驱季札开始,常州就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经过交汇、碰撞、涵容,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精神。近现代以来,更是涌现出像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爱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著名革命先烈董亦湘等一批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展现出常州新的时代风采。近代工业化之路也是独树一帜,由土生土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本地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基础上,变商为工,这一民族工业化的历程被称为“常州道路”。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更是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道路,一个个工业奇迹创造出“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苏南模式”。

谈城市文化建设

谈城市文化建设 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和贵市文化艺术界、社科联的工作者交流探讨城市文化建设这个话题。 说到城市文化建设呢,咱们再回忆一下十七大的报告,胡锦涛总书记讲,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励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提高。这里讲得很明确了,说到城市文化建设,不管文化产业也好,还是文化事业也好,现在统统归纳到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如果不是直接搞理论研究的同志可能不太敏感,我是长期搞外交工作的,可以告诉大家,在国际上,这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出相对国内更敏感一些。请大家再往前回忆一下,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小平同志有过一句名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后来小平同志又作了一下自我批评,说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重视了经济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所以从那以后,中央成立了精神文明办公室,全国大力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咱们贵市真正的享誉全国,在全国脱颖而出,就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一手硬一手软的时候,咱们率先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贵市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城市,这个给全国的印象非常深。那个时候,贵市就得益于文化建设。而现在从

十七大以后,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这是一个什么重大的突破呢?请大家注意,这个是中国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很明显,大家来看,十七大报告指出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提高,也就是说小平同志当时并没有提文化是生产力的问题。十七大以后明确提出一个概念,文化也是生产力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提出,就正式确定了文化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看一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讲得很清楚,他说人的生产只有两种,一种生产的是物质产品,还有一种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人不能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人根本就不能从动物界脱离出来,成为高智能的人类。有相当一批地方干部,甚至高层面的干部,有非常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谈文化发展,一谈文化发展连听也听不进去,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他们不认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文化也是生产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有很大的误区。小平同志还有一句话,警惕右,重点是防止左。可是左在什么地方了呢,实际上莫过于文化的功能上,没有把文化当生产力的概念来判断。马克思讲得很清楚了,人从蛮荒时代,只要有生产力的时候开始,生产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文化产品,一个就是物质产品。正因

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完整版

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4年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xxxx年文化工作总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兴县”战略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广泛开展群众乐与参与、便与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着力构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苦干三年,打造崭新xxx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xxxx年,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抓好文化设施建设 1、加强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推动力度,年底完成18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并力争投入使用。二是在完善提升农家书屋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年内在全县有条件的行政村建成22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三是进一步加强县文化信息资源分中心建设,年内建成18个乡镇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中心。 2、加快建设和改造县城公共文化设施。一是积极推动落实xxx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规划。二是提升“两馆一院”服务水平。按照国家县级一级馆标准,加强图书馆环境、设施、技术装备建设,建设拥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多种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图书馆;加强县文化馆建设,使其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辅导培训中心、创作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加强书画院建设,建设集书画展销、研究创作、鉴赏交流、培训辅导为一体的xxx书画艺术中心。三是建设娱乐休闲城。改造县电影公司,规划建设一座集电影放映厅、小剧场、娱乐茶馆、休闲健身和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娱乐休闲城。 二、精心组织群众乐与参与、便与参与的文化活动 3、组织好xxxx年春节文化活动。精心策划好春节文化活动,大力营造热烈、祥和的喜庆氛围,力争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影响力上有新突破,使其成为xxx的一道节日盛景,成为群众节日休闲活动的一大看点。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一是精心举办全国性“团泊洼”诗歌节活动,深入挖掘团泊洼诗歌文化资源,组织大型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会、参观游览等系列活动,力求办出影响,打造xxx文化品牌。二是精心举办以农村题材电影放映大汇演和优秀影片展映等为主要内容的天津(xxx)农民电影节,打造一个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影文化品牌。三是精心承办天津市农民艺术节重大活动,提升xxx文化影响力。四是精心组织“欢乐xxx”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xxx 群众文化艺术优秀成果,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