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叙事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59 KB
- 文档页数:2
《赵一曼女士》叙事解读作者:刘绍信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第03期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土》是一篇优秀的小说。
小说叙事看似散文化叙述结构,实则匠心独运,无论从思想意蕴的丰富传达方面,还是从叙事技巧方面,都是值得回味的。
十七年前,我们几位教书的大学同学,在一起聚会,谈及研究项目,觉得黑龙江小说可以成为一个选题。
及此缘由,就有了后来《龙江特色作家论》丛书,我负责阿成小说研究。
说实话,开始我并不了解阿成是何许人也,也没读过他的什么作品,但既然有了任务,就开始上心了,收集他的作品,查找关于他的评论、批评文字。
有时在哈尔滨的《生活报》上看到阿成写的几百字的随笔,也剪下来,慢慢地便汇集了不少。
有一些买不到的书就去跟阿成老师借,从他那里我借到《咀嚼罪恶》《欧阳江水绿》《胡天胡地风骚》等小说集。
书汇集多了,静心读下去,慢慢就有了感觉,想写一写评论的冲动开始萌生。
我将阅读的体验惑受记录下来,多是片断式的感想。
慢慢发现,阿成的小说属于那种具有丰富人生阅历之后,对人性人情有充分理解与宽容态度的小说,一种实在质朴真挚坦诚的人生态度,一股胸有韬略却深藏不露的节制,一种自知自信的智慧清醒,一种悲天悯人的卑微,这些都在他的小说里萦绕回环,让我心戚戚焉。
于是,我在课余时间开始写作研究阿成了。
八个月后《胡地天籁——阿成小说论》专著便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阿成小说中的“我”》发表在2001年9月12日的《文艺报》上。
自那以后,给研究生上课讲小说叙事学常以阿成小说为例。
不过,后来我才知道,绥化学院邢海珍、林超然教授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已将阿成当作重要作家研究了,那应是1998年前后,早于我的专著。
《赵一曼女士》是受到许多批评家、作家好评的小说,其带有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痕迹,但不是刻舟求剑、削足适履。
阿成以他大智若愚的想象,再现了赵一曼的人生片断。
在叙事上自由出入于不同的叙事角度之间,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赵一曼的性格与人格。
莫言小说的诗性叙事与当代诗化小说
郝丽姣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1(40)6
【摘要】古今中外学界对“诗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由诗性范畴衍生出的“现代诗性”这一概念,可以用来考察莫言小说的诗性叙事。
莫言小说在人物塑造、意境营造、古典叙事、现代手法等方面充分展现了“现代诗性”的内涵。
诗化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谱系,莫言的诗化小说赓续诗化小说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将抒情性与叙事性并置,民间性和崇高性结合,中国古典美学意识与现代批判意识结合,形成了一种崇高与荒诞间或混杂的独特的诗性品格。
通过考察莫言小说的诗性叙事与当代诗化小说的关系,进而发现莫言小说以驳杂混沌的诗学面貌,丰富和重构了“诗性”的内涵,为当代诗化小说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页数】8页(P86-93)
【作者】郝丽姣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莫言八九十年代的小说还原历史的叙事策略r——史诗性与反史诗性的辩证统一
2.叙事交流视域下的莫言小说研究——评姜春《莫言小说叙事研究》
3.莫言长篇小
说研究的新力作
——评廖四平教授专著《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4.一部扎实周详、体切虑细的莫言研究新作——评廖四平著《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5.莫言长篇小说的全面探究——评廖四平的《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20.1 复习笔记一、女性写作: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整体描述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与创作,出现了女性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创作实绩带动了理论、批评的展开,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女性文学”确立的是一种性别标准,建立在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意义的差别之上,而较少关注作家的创作与性别、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2.“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摒弃了女性研究的基于生物性别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规则所塑造的社会角色。
因而女性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这种理论框架中的女性文学,关心的是自身性别的社会处境、作家对女性经验的反省与文化反思、女性立场和主体地位。
3.“女性写作”“女性写作”的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提出来的,强调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前提建立在生理区别的女性本质上,因为和社会性别理论所阐述的文化构成矛盾而遭到质疑和批评。
在中国批评界,“女性写作”背离了它的理论背景和理论资源,在强调女性写作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关注女性写作的文化语境,全方位地考察女性身份在创作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作家生平背景等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相对于“女性文学”的多义性、“女性主义文学”浓厚的理论色彩,“女性写作”日益被广泛地采用,它在坚持一种性别和文化立场的同时极富包容性,提醒着这一种性别立场,提供了一种阅读和阐释女性作品的方法,同时又避开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理论话题,避开了女性主义政治理论代替文本阐释的方式,把女性写作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批评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出现过三次高潮。
1.“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伴随着“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启蒙主义号召,大批女作家用写作的方式参加到民族解放的进程中来。
现当代文学坎陷视野下余华的“零度叙事”研究——以小说《活着》为例吴滤广西大学文学院摘要: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余华的写作采用的是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较少地掺杂进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以“零度”的叙事开启了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先锋”。
他的作品仍蕴含着作家本我的主体意识和情感。
从坎陷视野的角度来分析其小说《活着》,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的三个叙事特征,即叙事文本的冷淡与情感的愤怒、叙事话语的主观与意识的表露、叙事节奏的急促与情节的重复。
关键词:《活着》;余华;坎陷视野;零度叙事作为“零度叙事”的滥觞之地,法国的叙事学理论已经相当的成熟。
其实,不仅仅是在法国,“零度叙事”这一叙事学理论也得到了许多中国作家的借鉴,而余华正是其中之一。
“零度叙事”是一种形式,而有形式必定会有内容,内容也就会反映作者的情感。
因此,“零度叙事”并非为“纯零度”,尽管许多作家在追求“零度”,并在叙述时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字中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
《活着》中福贵的一生,最突出的便是苦难和悲剧了,但是让主人公来讲述他的故事时,就使人心灵愈加震撼。
余华的“零度叙事”正可以用坎陷的视野,从最细微、不容易被发现的“非零度因素”入手,通过叙事文本的冷淡与情感的愤怒、叙事话语的主观与意识的表露、叙事节奏的急促与情节的重复这三个方面来破译。
一、叙事文本的冷淡与情感的愤怒情感对于叙事的一种渗透使得人物的发展与作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活着》中,“苦难”一直是余华极力表现和反复渲染的主题。
在小说《活着》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借福贵的一生,对造成中国普通老百姓苦难的根源进行了探寻。
余华在这部作品中叙事是冷淡的,但冷淡中包含着他对于旧社会的控诉。
作为医生,应该本着“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原则去救人,而不是去害人。
《活着》中的医生趋炎附势、攀附权贵,为了抢救县长的老婆而使得有庆因失血过多而亡。
关于这一情节,余华在《活着》中叙述的是:“医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
中国现当代文学绪论一、“当代文学”的称谓及源流(一)“当代文学”的称谓一般的观点,将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大陆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
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有机联系。
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制。
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的港台文学。
2.原因当代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新文学的属性所带来的,新文学具有如下属性:开放性,指时间没有界限。
整体性,新文学应该包括港台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作为二十世纪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来源于新文学的两个文学传统。
1.启蒙文化传统又称为五四新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五四文学的先驱和继承者,他们强调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抗国家权力支撑的主流意识。
对国民精神启蒙。
2.战争文化传统又称为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延安文艺整风后的解放区作家。
它强调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强调文学的服务性(文学为政治服务)。
这一传统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为工农兵服务为战争胜利服务党内党外形式延安文艺整风二、当代文学的分期(一)一元化的文学时代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2.“文革”文学(1966—1978年)(二)多元化的文学时代1.后启蒙文学(1978—1989年)2.大众化文学(1990—1999年)3.图像化文学(2000年以后)三文学史的三个层面(一)文学资料和史实(二)文学鉴赏和评价(三)思维训练和价值判断讨论思考一你对中国1949到1978年的历史怎么理解和看待?第一章一元化文学时代的文学思潮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三次文艺批判(一)第一次文代会首先是会议的报告内容其次是会议的参加者再次是会议的意义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中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宣布:“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第7章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传奇》的评析
1.概况
(1)《传奇》的内容
《传奇》是张爱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初版收有她发表于1943、1944年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花凋》《封锁》等小说10篇,1947年出版增订本时又加入《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等5篇。
(2)张爱玲的身世背景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著名的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是遗少式的人物,母亲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
张爱玲自小就接受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
2.评价
表7-1 《传奇》评价
3.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表7-2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考点二: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与“袭旧”
表7-3 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与“袭旧”
考点三:张爱玲的接受史与“张爱玲热”
1.对张爱玲的研究
表7-4 对张爱玲的研究。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活着〔余华作品〕》是一部同人类型网络小说,作者是余华。
本站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摘要】叙事语言是叙事者借以完成表达行为的工具,也是读者与叙事者之间的媒介。
作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表达的,因而叙事语言也成为了解作家的直接路径。
余华的《活着》在叙事语言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笔者试以小说的叙事语言为切入点,分别以地域性乡土语言、充满温情的语言及冷静的死亡表达三方面浅析其语言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余华;《活着》;叙事语言【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22〕10―0125―1.5《活着》是余华作品由暴力转向温情的代表作之一。
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平缓的叙事语调、直白简单的叙事方式、重复而有节奏的表达技巧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一、地域性乡土语言对作家而言,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固然与作家独有的个人感悟、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内在的因素有关,同时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文化、地域等外在因素也相关。
被比利时《南方挑战》杂志评价为写出了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映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余华,其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始终是饱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有着吴越文化的精神,有着乡土文化的特质。
《活着》所蕴含的地域性乡土语言使文本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它将江南农村生活、乡土人情等都浓缩到文本中,清晰地再现了浙江一带的乡村风貌;且小说以老人讲故事的口述形式展开,语言高度口语化的同时质朴简洁,富有日常生活气息和浓烈的乡土韵味。
小说中的人物,从福贵的父亲到小孙子苦根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作家巧妙地结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一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的社会大环境、等等,给每一人物特定的言语措辞。
透过语言的表层我们读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农民。
萧红小说叙事构建的研究作者:车丽娜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14期[摘要]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便是萧红。
萧红崛起于中西文学艺术交融荟萃的时节,她所直接感受到的是“五四”以来,近现代文学的新气息,应合文学艺术发展的需要,萧红以其独特的空间叙事模式,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百花园里独呈异彩。
针对萧红小说个体,本文从空间叙事研究——《呼兰河传》,感受萧红作品内心情感空间,情节淡化、时空开放的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来阐述萧红小说空间叙事模式的独特性,为新世纪的萧红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个案。
[关键词]萧红;叙事者;空间;时间1 空间叙事研究——《呼兰河传》萧红,中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眼中的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女作家。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本文主要从萧红小说空间叙事构建研究谈起,主要研究空间叙事现状和空间叙事对《呼兰河传》的影响,进而分析萧红著作的特点和感情依托。
我们将空间叙事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空间叙事形态;二是空间叙事技巧;三是空间叙事功能。
正式由于运用传统叙事学、空间叙事以及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萧红小说的空间叙事和空间美感,这种空间形式的创造,凸显了萧红小说创作的独特性,突破了传统小说体裁,萧红成为继鲁迅之后给中国现代小说诗学重新划定边界的作家之一。
《呼兰河传》就是一部典型的空间叙事小说,从传统的艺术观看,小说是时间的艺术。
而萧红小说通过概述的运用和叙事时间连续的忽略,中止了具体时间的流动,达到模糊时间,消解时间的目的,从而具备了跨越时空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萧红的《呼兰河传》总的空间呈现“橘瓣形”。
《呼兰河传》共七章,开头环境描写占去了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叙写的三个故事:小团圆媳妇的遭遇,有二伯的境况,冯歪嘴子的生活,在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时间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典型人物,没有紧张曲折的情节等情况下,这三个独立的故事与呼兰河的各种风俗又似脱节,但如果我们用空间形式来关照《呼兰河传》的叙事模式就可以理解萧红的这种叙事结构了小说《呼兰河传》的主人翁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是以呼兰县城这一环境为结构中心来组织全篇的。
试析《万箭穿心》之叙事向度与特色_现当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试析《万箭穿心》之叙事向度与特色_现当代文学论文试析《万箭穿心》之叙事向度与特色.摘要:方方的《万箭穿心》描述了下岗女工李宝莉的一生,虽然笔调冷静客观,却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
本文试从叙事向度和小说特色对小说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把握小说。
关键词:《万箭穿心》李宝莉叙事向度特色米兰•昆德拉说:“优秀的小说告诉人们,生活和想象不一样。
”小说《万箭穿心》用平静客观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下岗女工李宝莉悲剧性的一生,小说没有血腥暴力的描述,但每一个字似乎都饱含着血和泪,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叙事向度——人生存在价值的定位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可以说是主人公李宝莉从“为别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的人生存在价值的定位过程。
李宝莉一直是将生命依托到其他人身上的。
在丈夫死之前,虽然她在丈夫面前颐指气使甚至有点骄横跋扈,但透过一些细节我们仍可以看出她已然将自己依托在了丈夫和家庭上。
她对马学武态度的变化是随着马学武职位变化的;有了新房子之后,她说“是马学武这个狗日的帮我转的运”“这样的好日子是马学武给的”;当马学武跟她提出离婚后,性格倔强刚健的她竟然“哭得天昏地暗、肝肠寸断,仿佛整个世界都没有了”。
她对开电梯的妇人的态度和拿万小景的丈夫与自己丈夫的对比来宽慰自己更体现出小市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哲学。
她就这样看着别人而活,为着别人而活。
丈夫死后,她更是在为别人而活。
面对破碎的四口之家,李宝莉一句“我的命不是我一个人的”,便收起昔日的火爆脾气,心心念念一个“忍”字,到汉正街做了“扁担”。
为了省钱,她宁可早晨三四点起床也不住一块五毛钱的廉价房;为了把公婆侍奉好,她冒着大雨,带着缝了八针还没拆线的腿去医院看望只是伤风的婆婆并守了一夜;为了让小宝安心完成学业,她断然拒绝了建建的追求和可以舒服一点的生活;为了给小宝筹足学费,她半个月内卖了两次血……马学武死后的十三年中,她将自己存在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寄托在了这个残破的家庭上,就像她对小宝说的“我一辈子耗了大半辈子,差不多都是为你而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与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它具有丰富多样的主题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
一、主题1. 艰苦岁月与人民生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艰苦岁月和人民生活。
在建国初期,中国经历了战争、政治运动和经济困难,作家们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困苦生活和奋斗。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揭示了民众在封建社会中的艰辛遭遇,而余华的《活着》则表达了人们在历经苦难后仍然坚持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2. 社会现象与人性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还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探索。
在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中,人们面临着新的道德困境和价值观冲突。
作家们通过小说、散文等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索。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家族、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变迁。
同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则关注了文化传承和挖掘个体的人性。
3. 历史与个人命运: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将历史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探索个人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命运和抉择。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丰乳肥臀》都通过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勾勒出家族成员的命运与国家历史的相互交织。
二、风格1. 现实主义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风格。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以扎实的观察和真实的写作风格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这种风格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将小人物的命运与大时代背景相交融。
鲁迅的作品以及鲁迅式写作的影响,使得现实主义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风格。
2. 符号与意象的运用:中国现当代文学还注重对符号和意象的运用。
作家通过特定符号和意象的绘画,表达出内心情感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使用了“活着”这一符号,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坚守。
3. 叙事多样性:与传统文学相比,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方式更为多样化。
不拘一格的叙事方式使得文学创作更加灵活和自由。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余华《第七天》的叙事艺术毕道慧 郑州大学文学院摘 要:余华运用宗教式的叙述方式,主副线穿插交织的叙事结构,荒诞、诡异的叙事内容在《第七天》中营造了死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元对立的空间,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焦虑和思考。
本文着重分析《第七天》的叙述艺术,以体会余华波谲云诡般的想象力和对现实最为深刻的感受。
关键词:《第七天》;余华;宗教式叙述;底层叙述作者简介:毕道慧(1993.3-),女,安徽省亳州市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28-02余华的作品常带有苦难、冷漠、暴力这一类标签,他的写作风格亦是如此。
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他总是袖手旁观,在血和泪中将人物推入悲惨世界。
他用美好的想象来诠释生命,却在文本中冷漠地展示血淋淋的悲惨世界。
不过,正是因为苦难不断地升级,他的叙述艺术也不断提升,叙述文本也变得更加流畅自然。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不仅延续了他一贯的苦难、暴力、冷漠等叙事风格而且蕴含了很多新变,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余华在叙述艺术处理上的超越性变化。
一、中国式《神曲》读者在阅读第七天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是深入到一个奇妙的空间,既置身于现在的时空,又能看到过去和未来。
这种独特的叙述结构使人联想到外国文学作品,即但丁的《神曲》。
《第七天》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使主人公在七天的时间内全面感受到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通过这部作品余华客观地表达了他对当今社会问题的看法。
很显然,《第七天》和《神曲》有着独到的相似之处,因为《神曲》也恰恰是通过对地狱、炼狱的批判讽刺而表达出对美好人性以及天堂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七天》开篇是引人深思的一段话: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第七天》这本书的设计编排简洁明了,故事人物经历的一天即作为故事中一个章节,没有前言和后记。
第四章解放区小说教学要点:1、解放区重要题材及其代表作家(农村、土改、通俗小说)2、对解放区小说的文学史评价3、赵树理小说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及其创立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的特点。
第一节概述一、总体特征渊源:从30年代的左翼小说发展而来,在文艺政策指引下,适应了西北贫瘠农村,文化程度远较东南沿海一带城镇低的农民读者,将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民间化了,紧扣时代主题。
与苏联文学、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都有联系,却与现代主义的世界文学潮流有隔绝,形成相对自足的体系,后在各根据地间流通。
随着在全国取得政权,对50年代以后的大陆文学发生重大影响。
二、各类题材小说及其代表作家1、农村题材(主要表现革命根据地的生活)(1913----)孙犁的小说集《芦花荡》和《荷花淀》等。
他的小说大多以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反映了冀中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着意刻画农村妇女形象。
他的小说很少直接的战斗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非凡的英雄人物,而注重表现普通人民在战争和革命风雨洗礼下所焕发出来的优美精神情操,注重从激荡的时代风云中挖掘人性美的极致和生活的诗情画意,特别倾心于表现农村妇女在战争年代明轻重、识大体的高尚情操以及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
如《荷花淀》中水生妻、《丈夫》中的媳妇。
与鲁迅、叶圣陶、柔石描写妇女苦难不同,与艾芜《南行记》、沈从文小说不同(他们反映时代潮流之外的人物,从下层社会发掘受伤的灵魂美、或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孙犁展现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表现出更为健康的色彩,歌颂新时代、新农村、创造美的革命。
(2)散文笔法、诗化小说。
在艺术上追求散文化、抒情化和风俗化的描写。
具有单纯明静的叙事结构、通俗优美的语言风格(具泥土气又有艺术加工,既有直率也有含蓄)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一连串生活画面,或一种思想、细节串连,情景交融。
孙犁小说的传统性、民间性较内在,追求中和之美。
作者: 冯达[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25
出版物刊名: 知与行
页码: 114-12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白毛女;民间传说;文学文本;象征与隐喻
摘要:以“白毛仙姑”为题材的歌剧《白毛女》风行一时,历经从民间传说到文学文本的转变过程,不断被改编为电影、京剧、芭蕾舞剧、样板戏等一系列作品,内容也经过了删改,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以往研究多从意识形态角度来阐释《白毛女》的主题意蕴,一直以来对歌剧《白毛女》的评论与研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其深刻的历史的、政治的内涵上面,大多批评对《白毛女》创作中的政治话语与革命化的叙事色彩大加关注,对“白毛仙姑”这一传说如何演变到歌剧文本的过程关注还较少。
同时“白毛女”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女性文学形象,还是一种象征和隐喻,她的女性性别、社会身份成了民间传说与文学文本的联结点,以及集体创作时对“白毛女”这一隐喻的利用与挖掘。
因此,从民间叙事到文学文本的转变过程来探讨《白毛女》的深刻内涵,在具体的文学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分析“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与文人集体创作的不同特征,探究“白毛女”由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到文学文本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第1章鲁迅研究四题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1.近代对鲁迅的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人,开始对鲁迅进行批评甚至否定,这和以前神化鲁迅的局面很不一样,他们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不占有什么地位,认为鲁迅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丧失了民族的自尊、自信;客观的观点,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也许有其理由,但问题是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另外,有人认为“五四”以来奉行激进主义,对传统猛烈批判,全盘否定,结果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鲁迅被指责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2.正确看待鲁迅批判的偏激
图1-1正确看待鲁迅批判的偏激
考点二: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表1-1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考点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今天重新关注?
表1-2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今天重新关注。
□第三編1978年—1989年第十章八十年代文學思潮一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以1985年为界,前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思想解放”为主,后期逐渐走向反文化性的文化热。
(一)“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80年“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明确提出,对新时期文艺复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实主义的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特征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2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3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4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此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思潮特征: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普遍和高涨,文学在表现时代时如何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作家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表现在创作与文艺理论观念上。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影响较大的争鸣:1方法年是指1985年和1986年,又被称为“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1984年开始,经过1985年一年的发展,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迅速运用到对新时期文学乃至过去文学的研究实践中。
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化分析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刘再复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叙事研究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五四是一个分水岭,中国文学逐渐从文言文向白话文方向发展。
从五四到1980年代中后期,在由知识分子话语交替而形成的主流文学话语中,民间叙事始终是其构建参与者,柳青、余华、莫言等作家创造了民间文化空间,并平等对话主流话语,形成独立自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1]。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叙事对民间元素的运用
(一)民间习俗
民间叙事立足于民间,描述民间事物、人物,充满民间气息,运用民间节日、俗言俗语、中国传统行业,将读者带入真实、多姿的世界中。
其中,节日、集会是较常运用的民间元素,在集会、节日中,各种民间热闹场面出现,人物多样,并可借助节日中的礼仪、戏剧表演等展现当地传统文化,融入传说故事。
例如,在作品《戏社》中,鲁迅融入了故乡浙江绍兴的民间习俗,展现民间习俗中人物生活;在余华作品《活着》中,作者利用皮影戏这一民间传统习俗,借助皮影戏展现主人翁福贵的生活,及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认识变化。
同时,作为承载作家民间想象的重要手段,方言的运用使读者感受到多彩的大千世界,并通过方言凸显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的民族特色。
例如,在莫言所描述的高密世界中,运用大量的歇后语、特色言语,如水满则流,月满则云、木匠戴枷自作自受等[2]。
(二)民间传说
在民间叙事中,民间传说是一大内容,主要包括宝物主题、鬼魅神话,代表了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典型感人的人物形象、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万物有灵的信仰,都表现了民间深厚文化。
同时,中国历史悠久,且道教、老子、庄子、佛教等哲学对神秘主义进行阐述,在民众心里留下感情寄托与精神支柱,为民间传说增加神秘性、可信性。
例如,在莫言的《檀香刑》作品中,借助虎须这一宝物,故事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并使赵小甲这一人物更加疯癫,凸显人性下的兽性暗示各人物之间的力量悬殊。
此外,作者莫言运用通灵、巫术、宗教等神秘主义,使整本书显得翔实厚重、丰富多彩,在本书描述的清明世界中,生死、灵魂、灵异、梦魇在中国文化中流传,形成一种诗意的追求。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叙事的功能意义
(一)提升民间叙事文学地位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追溯西方文学,在叙事结构、叙事方式等方面向西方文学靠近,民间叙事在文学作品中无法立足。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的变化,现当代作家逐渐将目光投向中国社会、社会民众,如鲁迅、茅盾、萧红等作家贴近民间生命状态、乡间下层生存状况,反映社会问题、表达民众情感,逐渐使读者接触、关注民间叙事文学,提升民间叙事文学地位。
例如,柳青的《创业史》展现了中国当时的土地改革问题,突出社会变迁对民众的影响,影响了一代读者,激发了一代作家。
而莫言从马尔克斯的文学中看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立足点,以高密乡为背景,叙述故乡、民间故事,并获得诺贝尔奖的肯定,民间叙事文学得到更多关注与肯定。
(二)丰富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意义
民间叙事表明了作家对西方现代叙事技巧的摆脱,退回传统、民间,借鉴、创造民间叙事资源,回归民间,为当代文坛带来淳朴、清新之气,展现中国文学、文化的深厚性、独特性。
同时,在文学史意义上,民间叙事文学是中国本民族文化的坚守、展现。
例如,在《白鹿原》中,作者以陕西白鹿村为背景,描述白、鹿两家祖孙三代的纷争,展现中国农村社会近50年的变化,彰显中国乡土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民间气息及民间文化的沉重意义,回归人物感情,凸显大时代中的人生命运与价值情感,回归传统文化。
(三)影响读者的审美追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通俗化语言、还原生存本相的民间叙事使读者审美追求回归到生活原点,读者通过民间叙事文学更加关注生活、理解生活,审美回归传统。
例如,在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莫言的《蛙》等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作者选取特殊的时代背景,展现那一时代的政治变化、人们的生活,还原民间生存本相,看似无情感诉求,但读者通过作品,进入故事和那一时代,感受人们生活,体验人们的喜怒哀乐,感慨世事无常、人生无奈。
三、结束语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民间叙事作品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其借助于民间传说、民间习俗,表现我国城镇社会下层民众生活,通过人物命运描述,观照我国社会变迁,凸显人物精神,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民间叙事丰富了现当代的文学形式,打破了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局限,回归传统文化,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