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叙事的精神隐喻——孙方友“笔记小说”的文化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87.91 KB
- 文档页数:2
传承拓展--孙方友“新笔记小说”谈片顾建新【期刊名称】《中州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61-63)【作者】顾建新【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人文系,银川 7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笔记小说”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种有特色的文体。
解放后,汪曾祺与孙犁都写过这种小说,也留下了一些名篇。
但是,在数量上,与河南作家孙方友都无法相比。
同时,他们也是属于一种“客串”——即偶尔为之,孙方友则是作为一种终生的追求,一种执着不懈的探索。
从1985开始,孙方友历时30年,洋洋洒洒写下了756篇小说,形成了《陈州笔记》与《小镇人物》两个系列。
他用心血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笔记小说的王国,一个蔚然的文学大观。
从这个角度讲,孙方友称得上是中国当代笔记小说第一人。
他所取得的成就,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到目前而言还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他的小说何以被称为“新笔记小说”?一方面,它属于“笔记小说”的文体,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笔法,从历代的小说中汲取了精华,丰富、滋润着自己(这个学习和借鉴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我们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了他无比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他又通过自己天才的创造,开创出一片有个性化特色的艺术新天地。
他的创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向写作成功的道路,就是传承、拓展。
这是一个辨证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具体地说,就是不断地学习、吸收,又不墨守成规,大胆突破与敢于创新。
孙方友的“新笔记小说”有什么特色呢?第一,是他用如椽的大笔,抒写普通百姓的生活;他的心灵与大众血脉相通。
古代的笔记小说,多为帝王将相树碑立传,或多反映名人的生活与轶事。
而孙方友的小说,无论是写古代还是写当代,诸多的篇目,都写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看看他小说的场景:金店、鞋店、粮店,浴池、码头、庙宇、菜馆、街头……小说中的人物:捉鳖人、教师、邮差、泥人王、富孀、医生、水妓、保镖、撑船人、挑夫、卖变蛋的、乞婆、土匪、打工女、小偷……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思考:其一,我们的文学创作,应该关注什么。
重新发现孙方友--读他的《陈州笔记》王晓峰【期刊名称】《中州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63-66)【作者】王晓峰【作者单位】大连市文联,辽宁大连 1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几年前在郑州的一次小小说会议上,我曾向孙方友先生承诺,有机会一定深入研究他的作品。
现在是2015年春寒料峭的时候,在细细品读四大卷本《陈州笔记》的过程中,我时时沉浸在孙先生所设定的特有的陈州氛围之中,为其中的人物、故事及情调所打动。
孙方友先生《陈州笔记》里的756篇小说,据说历经三十多年的创作时间,其实也是他磨砺探求文学的三十多年,因此这些小说成为孙先生文学创作上的重要标志和集大成者。
在思考孙先生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一个迟到而迟钝的阅读者。
这些小说,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精神,表现出特别的中国艺术的表达方式,这在当代文学里是较为罕见的,是比较独特的。
于是我想,过去,至少是我,面对着孙先生这样深邃而独特的文字,面对着孙先生鲜有的文学情思,竟有些熟视无睹,有些怠慢。
现在我认识到,我们在孙先生这些洋洋大观的文学里,发现了中国文学的正源,发现了中国文学正源的当代化,发现了我们几千年来就孜孜以求的文学形式、文学精神正在当代化。
几千年来我们熟悉的文学,曾在某个时期,遭遇了重创,而没有很好地继续、发展下去,比如现代小说、诗歌……已经不是我们千百年前曾有过的为我们所熟悉的文学。
或者强调一下,孙方友先生的文学价值在于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于他以我们自己的文学形式,来表现我们丰富的文学。
因此我愿意用“重新发现孙方友”来作为本文的开端。
先看孙先生的早先作品,也就是他的文学起步之作。
《剃头佬儿》是《陈州笔记》(卷一)的开卷之作。
说一个商人在兵荒马乱路断人稀之时携带一袋子银元荣归故里,途中遇到一个剃头匠,便要求剃头,匠人问:你有钱吗?商人被激怒了,打开那袋银元,暴露了自己携带的财富。
《青花宝壶》孙方友第一篇范文《青花宝壶》孙方友读完孙方友的《青花宝壶》,我深感其文字功底深厚,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民间风情画卷。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民间风情的丰富内涵,使人陷入深思。
书中以一只青花宝壶为线索,讲述了一段家族传奇。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也透露出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正如原文中所说:“人生如梦,梦中的悲欢离合,犹如青花宝壶中的波涛汹涌。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也折射出人生的无常。
在书中,孙方友巧妙地将传统文化、民间信仰与人物命运相结合,使人不禁对我国古代的民间风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地描绘了许多民间传说和习俗,让人触类旁通,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
例如,原文中描述的“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等场景,既富有生活气息,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者的文字犀利且富有张力,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在描绘人物心理时,他写道:“他内心的恐惧像一只被囚禁的野兽,挣扎着想要逃离。
”这种形象的比喻,使人深感作者的文字功底之深厚。
此外,《青花宝壶》中的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让人难以预测下一步的发展。
这种叙事手法既体现了作者的才华,也使得小说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小说,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独特的叙事风格。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的才华,还对我国民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相信它会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
第二篇范文《青花宝壶》孙方友从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审视孙方友的《青花宝壶》,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家族传奇,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变迁与民间文化的坚守。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历史的沉淀,也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以及它们如何在人物的命运中交织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青花宝壶》以一件古董为线索,串联起几代人的命运,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家族的兴衰。
孙方友在叙述中不断穿插历史事件,使得小说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
小说专题训练----孙方友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蚊刑孙方友陈州城四周皆是湖,万余亩,水天一色,素有“水城”之誉。
湖内蒲草丛丛,荷花片片,因而夏日多蚊虫。
傍晚时分,那蚊虫便密匝匝飞出,团团而来,团团而去,云集之处,铺天盖地,“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
此地蚊虫,针长翅大,肚明腿花,为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过后则又肿又硬,奇痒难忍,素有“飞蛇”之称。
每到夏日傍晚,陈州内外便火艾熏天。
外埠人进陈州,必得先经得起火艾薰,要不,你就无法呆下去。
洗澡要带火艾,一手举着在头上绕圈儿,一手搓灰洗身,稍慢一时,便黑压压落满前胸后背,搭手一拍,鲜血满掌。
晚间大解,更需火艾,一手提裤脱裤,一手拿火艾身前身后甩。
若不然,落下黑麻麻一层,屁股当即要“肥”一圈儿。
更可怕的是叮了人的要害。
据传当年包公下陈州就曾受过此苦。
好在人们不愿朝清官身上泼黑,于是未见诸文字,只是口传而已。
因而,此地火艾有价钱。
先前的时候,陈州一直为府。
不知何朝何代,降为县。
首任知县姓贾,至于叫贾什么,已无从考究。
此人为人刁毒,搜刮民财,不择手段,人送外号“花脚蚊子”。
每到夏日,他必做火艾生意,而且还订了“土政策”:不准外埠或本地客商在此出售火艾。
独门生意好做,因此他年年必发火艾财。
火艾生意,扎本小,获利大,商人和四周村民见钱眼开,便偷做。
每每抓到偷售火艾者,贾知县就用蚊刑惩罚之。
蚊刑,顾名思义,就是用蚊子叮。
让人把罪犯衣服扒光,然后缚了,划船送到河心,看守守在四旁,坐在吊了帐子的船上。
受刑者如若天明五时身亡,罪有应得;如若命大不死,当场放生。
可大多受蚊刑者,皆撑不到黎明,便浑身浮肿,一命呜呼。
有时候,贾知县也用此刑法严惩土匪和惯偷。
偷偷倒卖火艾的商人和村民虽然对贾某奈何不得,但土匪们却不是好惹的。
土匪们扬言,若有一天活捉贾知县,一定要为弟兄们雪耻。
这一年七月,一队土匪夜袭县城,果真绑走了贾知县。
到了一处,众匪推出贾知县。
匪首望了望一县之长,冷笑一声,当即命令,用蚊刑。
传统的魅力——谈孙方友小说中的传统叙事精神刘宏志【摘要】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主要是从西方现代小说横向移植而来,所以,无论从叙事艺术还是从小说精神上,学习西方的多,继承传统的少.但是笔记体小说家孙方友一直坚持传统中国叙事特点,在小说中强调表达中国传统精神.另外,更加强调小说趣味的他,一直坚持书写中国传统小说所善于表现的世道人心,而不是传统文化批判.这一切都使得孙方友的小说具有典雅的传统韵味.【期刊名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1)001【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孙方友;传统文化;笔记小说【作者】刘宏志【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主要是从西方现代小说横向移植而来,所以,无论从叙事艺术还是从小说精神上,学习西方的多,继承传统的少。
这一点,从中国现代白话文学大师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写作中可以看得出来。
现代白话文学具有的这种西化特质也影响了大多数的中国作家,虽然很多作家也都在强调对传统资源的学习和继承,可是,总的说来,西方小说的影响还是更大。
当然,近年来,形势发生了某种变化,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开始强调小说写作地域性、传统性的重要[1],也有很多作家开始重新面向中国古典进行学习。
不过,对于孙方友来说,延续传统并不是近来要注意的事情,因为自从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就一直在传统之中。
一孙方友小说对传统的继承和坚守主要表现在小说内容和小说精神上。
孙方友小说主要分为“陈州笔记”和“小镇人物”两大系列。
他的小说都是围绕陈州,围绕陈州的颍河镇展开,不过时段不同,“陈州笔记”里人物的生存背景,是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小镇人物”里人物的生存背景,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今。
这两大系列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人文意义上的陈州百科全书,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
【孙氏笔记体的文化意义】记笔记的意义孙方友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笔记体小说家,他利用独特的艺术思维,在超越和袭承传统文学样式的时候,开辟了一片属于他自己的文学天地。
他的笔记体小说犹如一片原始森林,蕴藏着层层叠出的艺术内涵。
这与明清时期以离奇怪事、立传于个人为主的笔记体小说相比,多出了由情节引发的理性爆炸,多出了由个人到社会的辐射能力。
孙方友习惯利用“细节”的力量,推动作品的理性发展……历史上没有哪一位作家像孙方友这样如此注重细节在小说中的价值,没有人把想象力全部倾注到对细节的考究上。
他犹如杜甫对诗体语言的考究一样,以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责任感,利用“细节”把传统笔记体小说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传统笔记体小说里似乎找不到由情节推动理性“暴炸”的典范之作,包括浦松龄的《聊斋》系列。
这是孙方友超越“前人”之处。
著名评论家孙逊说:“蒲松龄的崇高评价已有共识,对孙方友的评判还需要时间检验。
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作为后来者、后学,孙方友的作品当是不辱前人的。
孙方友的小小说整体来说是卷帙浩繁的百姓列传。
中国的二十四史有大量的篇幅是人物列传,但基本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没有老百姓的。
孙方友写的是“民间版的史记”,是“老百姓的列传”。
孙方友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笔下有人,毋宁说他是以人为中心的。
《小镇人物》和《陈州笔记》共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色人等,各个不同时代,各种不同性格命运的数百个人物,全面深刻地表现出作家对世道人心的洞察,对人性人情的体悟,不仅具有当下时代的鲜明的鲜活的特征,而且留下具有历史含量的可以穿越时空的关于人、人情、人性的一些永恒版本。
”(1)一、四绝合一“妙”若把孙方友的小说浓缩成―个句子,这个句子是复杂的,我们不仅能在语义学的层面上感受到它的层次和张力,还能从结构与形式上找到它的多元性。
比如,孙方友喜欢把多元的艺术成分和丰厚的艺术思考浓缩进只有一两千字的小说里,这的确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不但远远超出了“笔记体小说”的范畴,还让一直远离主流文学的当代“笔记体小说”步入文学的殿堂,产生出奢华的光泽。
孙方友笔记体小说的独特创作风格作者:王拴紧来源:《大观》2014年第07期201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创作研究(2013BWXO18)摘要:《蚊刑》虽短,却包含着多种美的因素,可以说是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精品中的精品”。
关键词:蚊刑;意蕴美;情节美;细节美;语言美孙方友是形成了自己独特创作风格的小小说作家。
他是一个生活型作家,有着厚实的历史人文背景,他的作品创造生活的深度,使生活能够多于艺术,并保持一种朴素的沉思能力。
他的小小说有着浓郁的传奇色彩,其三教九流、风物人情、历史掌故,突出显露着“三奇一深”——事件奇、人物奇、立意奇,思想意蕴深刻。
这使他的小小说形成了对读者的一种很强的诱惑力。
南丁说“这显然得益于中国古典笔记小说,有容量,耐咀嚼,极精粹”。
《蚊刑》是一篇小小说精品,也是最能体现孙方友写作特点的一篇作品,给读者带来了奇妙的阅读快感,显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
一、含蓄的意蕴美本文首先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睿智的贪官形象。
文中写道,贾知县不仅将蚊刑施于偷营火艾者,还偶尔施于土匪。
于是土匪绑架贾知县,以蚊刑惩罚,为受蚊刑的兄弟们雪耻。
令土匪们没有想到的是,贾知县受了一夜蚊刑下来,竟然没有死。
众土匪惊诧,问贾知县怎么没有死。
贾知县笑着回复道:“蚊子,懒虫也,吃饱喝足便是睡觉!吾一夜如眠,怕的就是惊动它们。
这样一样,后边的蚊子过不来,趴在身上的已喝饱,是它们保全了我!说出道理来怕你们不懂,这就叫逆来顺受!”土匪们不相信,质问为什么自己的兄弟们受了蚊刑皆难逃死劫。
贾知县回复道:“这就怪他们自己了!蚊刑中有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
可他们耐不住,来一批蚊子刚喝饱,他们便摇头晃身,把它们赶跑了,于是又来了一批!一夜之间,赶跑一批又来一批,赶跑一批又来一批……如此循环,那血哪有不被喝干之理呢?”众匪惊叹,匪首顿悟,释放了贾知县。
行文至此,一个是睿智的知县形象跃然纸上。
贾知县睿智,如果公正廉洁,一定能造福一方,应当是陈州一福。
第35卷第6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1月V o l.35N o.6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o v.2018论孙方友小说人物形象的地域性慕德芳(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周口466001)摘要:孙方友笔下的人物表现出明显的地域色彩㊂首先是浑朴善良㊁狡黠多智㊁精明幽默的文化性格;其次是忠孝节义㊁民族情怀㊁扶弱济贫㊁舍生取义㊁疾恶如仇的道德意识;再就是血性的人性表现㊂孙方友在他的数百篇小小说中为这些普普通通的陈州人建构了一座栩栩如生的人物长廊㊂关键词:孙方友;人物形象;地域性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8)06006705D O I:10.13450/j.c n k i.j z k n u.2018.06.13文学中的地域包含三个层面:山川㊁植被㊁气候等人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人情㊁风俗㊁礼仪㊁语言等构成的文化制度以及心理情感㊁精神价值㊁思维观念等人文精神㊂地域性指的就是这三个层面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总体文化特征㊂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地域性的是人物形象㊂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㊂ 如果人物不能体现出地域性特征,其思想和行为就缺乏历史依据和现实根基,形象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将大打折扣㊂终其一生,孙方友以小小说构筑起 陈州 这个地理空间和人文空间,表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㊂农业时代的陈州(本文特指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曾是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的中心,大平原的一望无垠养成了陈州人豁达开朗的性格,伏羲在此画八卦㊁定姓氏㊁别婚嫁使陈州成为中华文化源头之一,孔子㊁曹植与陈州的历史关联又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文化自豪感㊂除此之外,离陈州不远的商水㊁太康是中国农民第一次大起义的发起者陈胜㊁吴广的家乡,那种血性㊁豪爽恰是本地的文化性格特征之一㊂陈州灿烂古老的文化影响到每一个生于斯㊁长于斯的人的生活㊁行为和思想㊂孙方友在他的数百篇小小说中以地域文化为底蕴,为这些普普通通的陈州人建构了一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长廊㊂一㊁孙方友小说人物的文化性格尽管文化源远流长,但陈州的自然环境不尽如人意㊂地处豫东南平原地带,气候干燥,交通不便,有雨水灾,无雨干旱㊂自春秋战国之后,陈州的中心地位渐渐衰落㊂尤其是近代以来,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陈州明显跟不上现代工业社会的步伐㊂改名为淮阳,陈州及其曾经有的辉煌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㊂千百年来,陈州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㊂平原地带的开阔养成陈州人幽默达观的心态,历史悠久的文化教化赋予陈州人善良朴实的本性,因资源匮乏造成的生存竞争又培养了陈州人狡黠精明的人生智慧㊂孙方友小小说中的人物大都表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像‘展氏菜行“中的展家主人㊁‘银元“中的吴三大等,是至善的化身㊂展氏菜行位于陈州东关,因为贮存黄花菜有方,外地客商多与他们来往㊂安徽有位大客商,货款充足,与展家做了几年生意,无波无折㊂有一年,黄花菜还未下来,客商就汇来银票,展家如往常一样为客商收菜㊁晒菜㊁贮菜㊂但一直到腊月二十也不见客商的影子㊂由于担心黄花菜霉烂,展家主人便自作主张将菜卖掉㊂此后三年,年年都是如此㊂三年过后,展家为客商赚了不少银钱,客商仍是杳无音信㊂于是展家主人便决定亲自到安徽去看个究竟㊂找到客商的住所,却听说客商已死去三年,展家主人一时愕然,后向仆人说明原委㊂仆人一听,出主意要与展家主人暗暗分了这笔巨财㊂展家主人望了那家人一眼,讥讽道: 我若收稿日期:20180601;修回日期:20180911作者简介:慕德芳(1981-),女,内蒙古赤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学㊂想昧财,哪还会有你的份儿? [1]54事情最后的发展出人意料,客商其实未死,只是以假死的方式试探展家的人品,而展家也以自己的仗义和浑朴赢得客商的信任㊂自此以后, 那客商便包下了展家的所有库房,每到菜季,展家就为那大客商收菜贮菜㊂只是那客商仍是不来陈州,一切全由展家主人做主 [1]54㊂展家主人这种朴实的风格既是生意场上的基本原则,更体现出金钱诱惑下人性的良善㊂‘银元“中吴三大被一老汉所骗,用真银圆换取了老汉的假银圆,于是有了个 好人 的绰号㊂好人吴三大一直不能提拔,闲暇之余,时时把玩带在身上的假银圆,反思为何好人没有好报㊂一次在战场上中了一弹,竟然无事,原来是那块假银圆救了他一命㊂如果不是吴三大心地善良,那也许这一枪就送了性命㊂他最后能以98岁高龄而寿终正寝,也算是 善有善报 ㊂善有善报 是传统文学的主题,体现出文学的教化功能㊂孙方友在弘扬这一文学功能基础之上,还有超越的一面㊂在他的小说中,即使那些作恶之人,如‘瘫匪“中拦路抢劫的瘫子㊁‘女票“中绑票的土匪头㊁‘匪婆“中的匪首等,在关键的地方也散发出善良的光辉,寄托了孙方友对人性自我救赎的希望和信心㊂从生存的角度而言,智慧是一种不依赖道德而具有独立价值的人性品质㊂人依靠自身的智慧在与自然和同类的竞争共存中生存下来,故而智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精明㊁算计㊁聪明等㊂在生存苦难中过日子的陈州人将智慧转化为一种人生的狡黠 一种不损人但却利己的人生智慧㊂‘陈州饭庄“中 一品斋 的老板叫金聚泰,幼年父母双亡,后以厨师为业,在邻人帮助下,在陈州开了一家名为 一品斋 的饭庄㊂由于经营得当,金聚泰就此财运不断㊂发财之后的金聚泰为人 敦厚谦逊,而且爱做善事㊂每日歇业之时,他均要把当天收下来的残羹剩菜再掺些米饭加以调和烩煮,热腾腾㊁香喷喷地供给数十名乞讨者,让他们也暖暖饥腹,安度宵夜 ㊂金聚泰的义举换得回报,乞丐们也讲义气,喝了金老板的热汤,就自动轮班为 一品斋 护夜㊂虽然金聚泰小心经营,但 一品斋 慢慢竟有垮台的趋势㊂原来当地豪门权贵㊁政府衙门吃饭不给现钱而是记账,时间一长就资金周转困难㊂金聚泰是外地人又不敢得罪权贵,要账极为困难㊂一日要账回来极晚,等候已久的乞丐围上来要讨饭吃,金聚泰就对众乞丐说了实情㊂乞丐们也仗义,愿为金聚泰讨账出一份力㊂听乞丐们如此一说,金聚泰想出一计,他请众乞丐饱餐一顿,其中两名乞丐故作撑死㊂老乞丐不愿意,带领乞丐在 一品斋 门前闹事,要求金聚泰厚葬死者,包赔大洋,如若不给,那就告官㊂ 万般无奈,金聚泰只得求助于债户㊂听说出了人命,各债户再不好意思赖账,不到一天, 一品斋 的外欠账就基本还清了㊂ [2]如此讨账的手法,确实是闻之未闻,却又在常理之中㊂欠债还钱,本属正常㊂但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聚泰却无力要回自己应得的钱,可又不能一放了之 不说饭庄开下去开不下去,单是对众乞丐行善好施就难以为继㊂金聚泰想出 诈死 的方法讨债,既顺利要回了欠款保住了 一品斋 ,又可以继续行善接济他人,最主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还避免了与债主的种种冲突,这就是生存智慧的体现㊂还有一种智慧无关生存,却关乎生命,这种智慧也因此具有了道德意识㊂‘怪医“中,刘公子得了怪病,身为御医的父亲竟然无计可施,只好让刘公子回老家等死㊂路过陈州听戏时,遇到一老翁㊂此老翁姓孔,在陈州一带很有名气,专治疑难杂症,施手相救刘公子㊂孔老先生前后连施两计,在刘公子的一急一气中病体痊愈㊂整个过程中,药不是主要的,完全是病人自身机理紊乱所致㊂孔老先生不露声色,以种种方法刺激病人,最后取得所要的效果㊂这是人生经验智慧的表现,而最后刘公子的父亲能够参悟孔老先生的良苦用心,配合一番,治好儿子的怪病,则同样是智慧的体现㊂但如果在生存中发挥了智慧,却又有伤道德,那就是一种小智慧,或者说是小聪明,换句话说就是精明㊂‘张三水饺“中的张家饺子名闻遐迩,袁世凯回乡葬母吃了一顿后,赐了 张三水饺,天下第一 8个大字㊂这8个字当时写在县衙,张三并不知情㊂于是陈州知县找张三索要一万大洋,要将此字卖给他作匾㊂张三一听太贵就拒绝了㊂这幅题字后来被县衙张师爷买走,并开了一家店,挂起袁世凯的题字㊂生意红火,在周口㊁汴京都开了连锁店㊂逼走了真张三之后,张师爷索性辞职,一心做生意,连县太爷也羡慕之余后悔不已㊂也许从生存的角度而言,张师爷如此做法无可厚非㊂但无论是巧得题字,还是压制张三,张师爷都表现出机巧之心,这就不是智慧的本然使用㊂当然他最后能接济穷困潦倒的县太爷,也算是道德的一种补偿㊂‘雅盗“中的赵仲一日行窃,因看一幅名画入迷而被堵在屋中㊂他急中生智,为主家大讲特讲‘灞桥风雪图“的妙处而脱身㊂不仅如此,在脱离危险后,他又对作为人质被他押解的主人说他怀中所抱86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1月的名画是一幅赝品,真品藏在自己家中,而自己之所以外出行窃就是因为不愿将真品出售㊂主人听他一说将画轴扔出,赵仲则捡起画幅而逃㊂在脱身㊁得画这一过程中,赵仲表现得非常精明,尽管他有 雅盗 的美称,对艺术品也有非常高的鉴别欣赏能力,只是所作所为实在是有碍道德伦理的要求㊂二、孙方友小说人物的道德意识事实上,在孙方友的小说中像张师爷㊁赵仲这样依靠 巧取 的方式达到目的,从而出现道德瑕疵的人毕竟是少数㊂大多数人物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道德意识:忠孝节义㊁民族情怀㊁扶弱济贫㊁舍生取义㊁疾恶如仇 读孙方友的小说总让人有精神上的升华,这与人物体现出的充沛的道德意识密不可分㊂在孙方友的小说中,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一方父母官,忠孝节义已经化为他们行为处事的基本道德准则㊂‘生脉散“中,金复然宁愿让女儿改变容颜,也不将她许配金人,体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㊂‘棋魂“中的老者不仅棋艺高超,而且思想境界高出常人㊂与出征的将军对弈,故意输棋,以激励将军保家卫国,被将军尊称为 棋圣 ㊂‘贾知县“中的贾鲁在陈州任知县,抓住了作恶多端的于姓恶霸,却不想因此被免职㊂后变卖弟弟田产重到陈州做官,首先处决了于姓恶霸㊂贾鲁这种舍生取义的做法是其侠义精神的体现,就好像小说中的说法: 贾鲁生于牡丹之乡,很有牡丹之秉性㊂ [3]‘余金亭“中的余金亭被同乡所逼参加抢劫,认出了名角盖三省㊂自己与盖三省同为梨园中人,又曾同台唱戏㊂于是就故意暴露出自己,让官府抓了劫匪㊂余金亭的侠义行为感动了心胸狭窄的盖三省,最后两人竟然成了好朋友㊂如果说历史上的那些陈州人多具有侠义古风,那么处于战争期间尤其是抗战期间的陈州人更有一种民族情怀,虽然多是小人物的小作为,在历史长河中甚至激不出一朵浪花,但在个体意义上,却显现出普通人的家国情怀㊂‘陶都树“中的龙大是个盗墓贼,偶然间得到稀世珍宝陶都树㊂此消息很快被日本指挥官川原一弘获悉,派人四处打听龙大的下落㊂陈州文物商们听说此事,找到龙大,晓之以理㊁动之以情,希望龙大能以国家为重,不可将国宝交给日本人㊂龙大虽然是个盗墓贼,却也知道如果日本人夺走了陶都树,自己将成为千古罪人㊂最终想方设法,未让日本人得逞㊂如果说龙大的爱国意识是经过文物商们的一番教导方才醒悟,那么知识分子在异族入侵㊁国土沦丧情势下的爱国则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反应㊂茗香楼主人李云灿一生购书3万卷,且多孤本,就想在陈州开家图书馆,既可会友,又可为家乡文化做贡献㊂但计划尚未开始,陈州即为日本人攻占㊂为了能让李云灿投降,日本人以取走茗香楼全部孤本相要挟李云灿㊂这些孤本是李云灿的 灵魂 ,但与日本人合作则是出卖人格㊁国格㊂经过一夜的思索,他决定自焚茗香楼,自己为陪葬㊂焚楼之前,茗香楼全楼挂白,李云灿也一身重孝㊂面对进逼的日本人的不解,李云灿平静地说: 想我李某,一介书生,一不能保家,二不能卫国,平生也就这么点嗜好,为我们大汉民族收藏点书籍㊂可惜,现在也保不住了㊂为不让国宝落入你们这群倭寇手中,我只好亲自送它们上西天! [4]说完之后,从容赴死㊂李云灿固然爱书,但他更爱国㊂在更大的㊁集体的道义前,李云灿选择了后者㊂集体价值始终在个体价值之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一般性倾向㊂作为知识分子的李云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他的所作所为是中国传统文人爱国情怀的再现㊂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同样充溢于‘赛酒“中㊂陈州沦陷,日军常到进贡京都的封家御酒馆喝酒,并与酒馆的相公赛酒量:封家酒馆的相公大多海量,赛酒必胜㊂日本人气不过,每每失败,便凶恶地抽出战刀,把胜利的相公捅死㊂血酒相涌,一片恐怖㊂可封家相公仍要冒死夺魁㊂日本人越赛越恶,封家相公越来越少 如果说这些普通的相公可歌可泣,那么封家酒馆的老板封甲冲更是义薄云天㊂他以一敌五,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喝酒大赛:一气喝了几十盅一气喝了二十五碗搬起五坛酒,一字摆开,然后开喝扬眉吐气地喝光了五坛酒,最后,他又以胜利者的姿态多喝了三海碗 [5]酒场如战场㊂喝光尿净的封甲冲最后坦然划着火柴,烧毁了日军指挥部㊂封甲冲以喝酒的方式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精神品格上摧毁了日军的意志㊂作为普通老百姓,他们只有以自身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日军的愤恨㊂孙方友小说中的人物无论从事哪行哪业,都有一种潜意识的道德操守;也无论顺境逆境,都不对96第35卷第6期慕德芳:论孙方友小说人物形象的地域性其有丝毫违背㊂‘天职“讲的即是一个医生将人救活又将其杀死的故事㊂故事听上去颇有些悖论,但读完之后,却又觉在情理之中㊂何伏山于民国元年在陈州创办博爱医院,医术高明,尤其擅长外科手术,豫东闻名㊂1942年的某一天,何伏山被日本人绑架,为受重伤的藤木治病㊂尽管陈州众人皆知藤木无恶不作,何伏山也知藤木是被八路军武工队所伤,但何伏山还是穿上白大褂上了手术台,取出子弹,之后又认真护理㊁医治一个多月㊂藤木伤口愈合,已能下床走动㊂在准备离开敌营的时候,何伏山又提出为藤木做一次全面检查㊂在检查中掐死了藤木㊂这让日军队长小野大怒,责问何伏山这样做的目的何在㊂何伏山说,作为医生,不希望手术做失败㊂小野再次质问何伏山为何救活藤木又杀死他,何伏山说:为了我的祖国!不救藤木,显然有违职业道德;救了藤木,更失民族大义㊂先救活后杀死,也许是解决二者之间矛盾纠结的最好方式 既恪守了职业道德,又诠释了民族大义,何伏山的形象一下子升华起来㊂当然,小说的结尾还以一个日本医生川中一郎枪杀何伏山再次提升了 天职 的内涵㊂川中一郎是日军军医,平时非常敬重何伏山的医术㊂何伏山被绑在手术台上,小野命令川中一郎活活解剖何伏山㊂在医术和军令之间,川中一郎也是非常矛盾㊂最后他以开枪打死何伏山的方式了结了这种纠结㊂小野让川中一郎活活解剖何伏山,显然是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所使,但更是对何伏山所信仰的 天职 尊严的挑衅和侮辱㊂川中一郎和何伏山也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何伏山望向手术刀时,也就是在提醒强化川中一郎的 天职 意识,这也是川中一郎用手枪打死何伏山的原因所在㊂尽管川中一郎和何伏山分属不同阵营,但医生的身份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㊂川中一郎的行为一方面体现了 天职 的强烈的道德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性的幽微复杂㊂这是‘天职“在家国情怀之外引发出的一个值得思索的地方,从中也可以看出孙方友小说现代性的一面㊂三、孙方友小说人物的人性表现文学是人学,写人性是文学的基本准则,也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宗旨㊂古往今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其深刻的人性表现穿越时空,打动不同时代㊁阶级㊁种族㊁性别的读者而具有永恒的生命力㊂孙方友的小说写了好多奇人奇事,在奇人奇事的背后隐含着的是复杂的人性㊂奇人奇事和复杂人性的结合,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读者读完之后对自我及他人有所思索㊂孙方友说: 我不能要求别人怎么看我的作品,或者怎样对我们的作品做什么样的评价,但我清楚我的写作是以人性为基点,表达我对社会的看法的,正是永恒不变的人性将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㊂ [6]因此,读孙方友的小说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新体验,更是对自我存在的深刻反思㊂人性分善恶,孙方友也从这两方面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㊂除前文所述,其他还有对狱卒贺老二(‘狱卒“)的肯定,也有对土匪杀害孕妇残忍行为的否定(‘血祭“)㊂在‘蚊刑“‘鳖厨“等小说里面,孙方友还写出了县太爷㊁姚二嫂等人难以用善恶来衡量的人性的复杂㊂但孙方友更多的时候表现的是一种具有 血性 的人性:刚强果敢㊁热诚正直㊁重信践诺㊁无畏邪恶㊂这是人性的非常态,却也最深刻地诠释了人性的复杂和伟大㊂‘血灯“中的吴公干小的时候就读书好学,后来因为家境困顿,就主动退学而让家里专供哥哥吴公锦㊂14岁那年学铁匠,不仅学成了一手好手艺,也养成了勇敢刚强的性格㊂在陈州,他古道热肠㊁反对权势,有着很高的威信㊂后加入同盟会,受革命思想影响,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己任,斗志极高㊂可就在准备发动起义时,因人告密而致使兄弟二人一起被抓㊂在敌人审讯时,吴公干没有一丝害怕,痛斥敌人,一意求死㊂对这种死都不怕的人,敌人想出毒计,让兄弟二人互残,谁先杀掉对方便可活命㊂在可以活命的机会面前,兄弟俩仰天大笑,共同慨然赴死, 兄弟俩的鲜血交叉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很大的红色 十 字架 [7]㊂几千年的儒家道德文化和道家无为思想在塑造出温柔敦厚的国民性格的同时,也禁锢了那种与生俱来的原始血性㊂我们的文化只有 顺从 而缺乏 反抗 的因子㊂从某种意义上说, 反抗 更能代表生命的崇高意旨,是人性的本真追求㊂即使是求死,也是生命意志的自我实现㊂就像吴公干兄弟一样,在死亡面前,将那种与生俱来的原始血性痛快地发挥出来,超越了人性的庸常㊂像吴氏兄弟这样有血性的人在陈州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一群㊂他们视生命如草芥的血性精神令人振奋之时,不免有一种悲壮沧桑之感㊂‘血碑“中的土匪方瞎子抗日不是因为民族大义,而是因为日本人侵占了他的地盘㊂日本人决心要消灭这支土匪队伍,但并非易事: 因为方瞎子打仗极有种,他的弟兄也个个英勇,听见枪声就忘了07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1月命㊂他们又都会些武功,抡起大刀来如同车轮㊂若是你刺中了他,他临死也要拉响 飞尸弹 ㊂ 所谓飞尸弹 就是在腰间绑两颗手榴弹,临死前一拉导火索便与敌人同归于尽㊂有一天,方瞎子与他的弟兄被日军围在一个村子㊂日军首领藤木让方瞎子走出,没想到土匪们全都走了出来,只是 全部畅怀露腹,个个腰里别着 飞尸弹 ㊂不仅如此,即使是那些不相干的村民 个个怀里都绑了 飞尸弹 ㊂方瞎子在日本兵放走老百姓准备撤离时被一个日本兵抱住:飞尸弹 炸响,一片火光㊂日本人的机枪叫了起来,土匪们扭头冲锋,全部倒在血泊里这时候,村上的老百姓突然从背后围拢而来,他们冲进日寇群中,毅然拉响了 飞尸弹 一片火海!因为这众多村民的壮举,这个村子后改名为 血庄: 解放后,政府为捐躯的村民们立了一块碑㊂碑是用白色的大理石制成㊂每逢这一天,四乡的村民都来祭奠抗日英雄,他们用红水或血水朝碑上泼洒,故称血碑[8]㊂孙方友放大和夸张了人性中的那种原始血性,在表达民族情怀与大众理想时,为当下人性的孱弱注入了解救的希望㊂不仅仅是男性,即使是那些弱不禁风的女子也常常有一定程度的血性表现㊂ 陈州笔记 系列中的‘仙乐青灯“以专写女性为主㊂‘女票“中被绑票的女人在被匪首枪指着头的情况下毫无惧色,一枪未中,竟要求再补一枪㊂‘女保镖“中的柳娘以一介女子身份随人当保镖已属不易,在雇主于公子调戏民女时敢出手打伤于公子更见出其非凡本色㊂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孙方友总是赋予他们一些更原始的生命力,这也许是孙方友在表现人情道德之余的一种对生命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吧!参考文献:[1]孙方友.展氏菜行[M ]//墨庄花船.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2]孙方友.陈州饭店[M ]//墨庄花船.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74.[3]孙方友.贾知县[M ]//花杀狩猎.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5.[4]孙方友.茗香楼[M ]//刀笔绝响.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45.[5]孙方友.赛酒[M ]//蚊刑媚药.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1214.[6]孙方友,孙青瑜.想象与浓缩[M ]//冷面杀手.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208.[7]孙方友.血灯[M ]//血灯追魂.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41.[8]孙方友.血碑[M ]//血灯追魂.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4244.ʌ责任编辑:曹丽华ɔO n t h e r e g i o n a l i s mo f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S U NF a n g yo u s n o v e l s MU D e f a n g(C o l l e g e 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Z h o u k o u46600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U NF a n g y o u s h o w e d t h eo b v i o u s r e g i o n a l q u a l i t i e so f t h ed i f f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s i nh i sn o v e l s .F i r s t ,t h e y ar e k i n d ,s m a r t a n dh u m o r o u s i n p e r s o n a l i t y ;s e c o n d ,t h e y a r e l o y a l ,p a t r i o t i c ,r o b b i n g t h er i c ht of e e dt h e p o o r ,s a c r i f i c i n gt h e m s e l v e s f o r j u s t i c e a n dh a t i n g t h e e v i l a s a ne n e m y i nm o r a l s ,l a s t b u t n o t t h e l e a s t ,t h e y a r e c o u r a g e o u s a n du p r i g h t i n h u m a nn a t u r e .I nh i sh u n d r e d s o f s m a l l n o v e l s ,S U NF a n g y o ub u i l t a l i f e l i k e c o r r i d o r f o r t h e o r d i n a r y Ch e n z h o u .K e y wo r d s :S U NF a n g y o u ;c h a r a c t e r i m a g e ;r e g i o n a l i s m 17第35卷第6期慕德芳:论孙方友小说人物形象的地域性。
时代的哀歌——孙方友《小镇奇人》人物命运解密
陈英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16(029)004
【摘要】孙方友是以笔记小说闻名的当代作家,《小镇奇人》是其代表作《小镇人物》系列的一部分.文章试图解读其作品人物命运之"奇",造成其诡谲命运的历史根源,并着重探讨了作者一波三折的叙事笔法和意在"象"外的独特构思.
【总页数】2页(P198,173)
【作者】陈英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卫生分院,江苏常州 21300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孙方友笔记体小小说的人物、情节与立意--兼论笔记体小小说创作原理 [J], 刘海涛
2.全球化时代的传统坚守--论孙方友系列小说“陈州笔记”的传统叙事艺术 [J], 张晓雪
3.历史的映射及其反光——孙方友《小镇人物》的多重意蕴 [J], 张延文
4.历史的映射及其反光——孙方友《小镇人物》的多重意蕴 [J], 张延文;
5.论孙方友小说人物形象的地域性 [J], 慕德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