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2月1日人民法院报文摘

2012年2月1日人民法院报文摘

2012年2月1日人民法院报文摘
2012年2月1日人民法院报文摘

2012年2月1日人民法院报文摘

1.外嫁女“二代”能否获得征地补偿款

2.析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司法认定

3.处理跨法行政违法行为时应如何适用法律

4.刑讯逼供中的非法证据排除

5.“为生产经营目的”之认定

6.析旅游合同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7.在案例中探寻裁判的逻辑

8.执行难成因新探

1外嫁女“二代”能否获得征地补偿款

本报记者梅贤明本报通讯员倪斌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嫁女引发的征地补偿纠纷不断。近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一外嫁女的子女也因征地补偿闹上了法庭。集美区某村一名六龄童状告村委会,要求享受集体组织成员待遇。近日,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外嫁女“二代”也算集体组织成员,可参与征地补偿款分配。

原告小明的代理人诉称,原告母亲陈女士系被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998年12月31日农村土地第二轮发包时,原告母亲陈女士继续取得了被告土地承包经营权。2004年8月27日,陈女士与周先生登记结婚,但户籍继续留在被告处。2005年2月25日婚生子小明出生,其户籍亦随母亲陈女士登记在被告处,成为被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005年间,因需要国家征用了被告部分土地,为此,被告制定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偿费方案,于2009年1月15日向每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放征地补偿款4000元。该笔款项被告全额向原告母亲陈女士发放,但却以陈女士系出嫁女,小明系出嫁女所生子女为由拒绝支付给原告上述补偿款。故原告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支付征地补偿款4000元。

被告某社区居委会辩称,被告不应支付上述争议款项。该款项属于村集体的集体收益,村集体有自主决定分配的权利,本居民小组的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符合村民自治的规定。原告小明不是某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其无权主张征地补偿款4000元。原告小明在2005年2月25日出生,在本次征地补偿款分配的基准时间2004年11月19日之后,因此无权参与此次征地补偿款的分配,请求法院驳回原告起诉。

案件源于原告小明的母亲陈女士系某社区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998年12月31日农村土地第二轮发包时,陈女士继续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2008年12月27日,某社区居委会发布经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集体土地劳力安置费等福利款分配方案》公告,其中明确:本次分配的福利款为项目征地范围内经区政府裁决给本社区的集体土地劳力安置费等福利款,分配基准时间为项目征用某社区土地政府公告发布之日,即2004年11月19日。2009年1月15日,社区居委会根据上述公告向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放征地补偿款每人4000元。但社区居委会以小明系出嫁女的子女且系分配基准时间后出生为由拒绝

向原告支付上述征地补偿款项。

法院认为,原告小明于2005年2月25日出生后,随母亲陈女士将户口落户于被告处,由于陈女士系某社区居委会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视为小明原始取得被告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原告因出生落户而原始取得某社区成员资格,某社区的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规定从2004年11月19日至2008年12月止,凡嫁入、出生、领养并落户的给予分配,而原告出生于2005年,故其主张有事实依据,应予支持。被告抗辩称原告属出嫁女的子女,不适用该条款,法院不予支持。由于对其母的成员资格已予以认可,其亦应认定为某社区成员。据此,法院作出如上判决。

■记者观察■

老观念土政策要跟上法治脚步

女子外嫁之后,是不是就跟娘家所在地这个村集体一刀两断,再没有任何关系?外嫁女的子女更无法获得权益?当涉及到分红、补偿等事项时,只要是关系到外嫁女,就是“泼出去的水”,根本没有份了?在不少农村,村干部的态度与政策就是这样,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相关的收益产生于女子外嫁之前,即便她们外嫁了,而且将户口也迁走了,但仍然应该享受。而假如女子虽然外嫁了,但户口仍然留存原村,她们还是该村的一员,那么,相关的收益分配当然也有她们的一份。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发生过很多的争议。其实争论的焦点就是村干部的土政策与外嫁女权益之间的争论。只是很多外嫁女,没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一旦外嫁,对于自己在原村还拥有的权利,往往采取一种懒得去争的做法。好在,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外嫁女开始注重争取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而此次集美区某村的外嫁女陈女士,虽然自己外嫁了,但自己的户口还在娘家所在村,儿子的户口也跟自己一样上在了娘家所在村,她明白这样一来,自己虽是外嫁女,但仍是娘家村的成员,儿子当然也一样,因此,既然有征地补偿,儿子当然也有一份。于是在跟村干部协商无果之后,通过打官司来为儿子争取补偿,实在是值得赞赏的。因为她所争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儿子依法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而败诉了的,也不仅是村干部,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老观念与土政策。

2析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司法认定

◇杨学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前,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四个特征都仅限于概括性描述,四个特征都“明显”、“典型”的,认定处理不难,否则认定就难以统一,易现分歧。笔者在此结合多年来审判实践,着重就如何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特征谈点体会和认识,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考察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特征,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其与组织特征、经济特征和危

害性特征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才能抓住行为特征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特征具有“组织性”、“违法性”、“暴力性”、“多样性”和“主动性”等五个特性。

一、行为的组织性

行为的组织性,是指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目的在于实现组织利益或者体现组织意志,同时也兼具有违法犯罪实施过程统一策划指挥、多人参与、分工有序之意蕴。刑法对行为特征规定“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明确指出了“组织性”是行为特征最为关键的属性。

行为具有组织性,除行为实施过程统一策划指挥、多人参与、分工有序外,就其主观目的而言,有两种表现形式。体现组织意志,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违法犯罪行为由组织者、领导者直接策划、指挥或参与实施,或者违法犯罪行为得到组织者、领导者的认可或默许。“默许”以组织者、领导者对违法犯罪行为事先知情为必要,不能是事后的追认,这是刑法责任主义的要求。如果事先并不知情,或者说主观上缺乏明知,即使事后组织者、领导者出面“摆平”违法犯罪行为引致的“麻烦”,如赔偿被害人医药费,或者通过行贿等手段避免组织成员受追究,也不能认定得到了“默许”。但如果组织者、领导者与组织成员之间对违法犯罪行为有概括性的约定,可以认定形成了概括性、总体性的共同故意时,一般可认定得到认可或默许。

行为是为了组织利益。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基本利益或核心利益不是明白写在“组织章程”上的,有些是通过违法犯罪行为体现出来的,因而两者在司法认定上体现为一种双向制约、双向决定关系,即需通过组织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来认定组织利益,又要通过组织利益来限定归属于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范围。司法实践中,为了组织利益,一般而言,主要表现是为组织争夺势力范围、排除竞争对手、确立强势地位、谋取经济利益、维护非法权威等。如果黑社会性质组织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已明确其“核心利益”,如以开设赌场、聚众赌博为组织主要经济来源,则组织成员为排除开设场、聚众赌博障碍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可认定是为了组织利益。在组织已基本明确其势力范围的情况下,为排斥其他力量对势力范围的介入而实施的违法犯罪,可认定是为了组织利益。在组织初步成形阶段,为争夺势力范围而与其他组织或团伙“火拼”,对确立组织强势地位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也可认定是为了组织利益。

二、行为的违法性

行为的违法性,意指行为违背法律规定,既包括违反刑法,也包括违反非刑事法律法规。与其他有组织犯罪情况不同的是,黑社会性质组织不仅实施大量的犯罪行为,还在其成立、发展、做大过程中伴随一系列违法行为。因此,一方面,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的违法性,不仅仅体现在构成犯罪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不作为犯罪处理的违法行为上;另一方面,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的违法性需要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共同支撑,仅仅实施了违法行为而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不能认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纠葛互动,构成了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违法性的重要特点。

违法行为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刑法的评价范畴。事实上,违法行为在行为实施频率、涉及事件、波及范围等方面,有时还要多于、大于犯罪行为,如

滋扰生事、轻微伤害和以暴力相威胁等,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形成、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重要依凭。要通过对违法行为、违法事实的分析认定,全面把握“组织”实施的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理顺违法行为与黑社会性质组织之间的联系,提高涉黑犯罪认定的准确程度。

三、行为的暴力性

行为的暴力性,是指体现组织利益或意志的违法犯罪活动一般不能缺少暴力手段。以暴力为后盾是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又一个重要属性。黑社会性质组织成立、发展过程中往往经常实施暴力行为,从而使群众不能反抗、不敢反抗。

依据刑法条文,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手段可以是“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即不仅仅限于暴力手段,因此,单纯的文义解释无法得出行为必须具有暴力性的结论,其违法犯罪行为似乎可以不需要暴力手段,而可以仅仅是“威胁”或者“其他手段”。但是,对刑法规定进行体系性解释,要求一般要采用暴力手段是合理的。其一,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造成重大影响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核心特征,但要实现对一定区域或行业的非法控制或重大影响,造成对群众的心理强制或威慑,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致使基层组织不能正常行使职权,不依凭现实的暴力手段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二,“威胁或其他手段”虽不是现实的暴力,但其要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实现非法控制的行为方式,离不开暴力手段的支撑。“威胁”显然以暴力为后盾,而其他手段中的“谈判”、“协商”、“调解”等也是以暴力为基础的,即利用了组织势力先前的暴力对他人的心理强制或威慑。离开了先前暴力手段的支撑,“威胁或其他手段”就难以奏效。

刑法没有对暴力的程度、后果作出明文要求,但要成为“其他手段”中的“谈判”、“协商”、“调解”的基础和后盾,要使“威胁”足以奏效,要形成对群众的心理强制或者威慑,黑社会性质组织先前的暴力必须达到一定程度、造成一定的后果。笔者认为,对暴力程度的要求,实践中一般掌握在致人重伤以上的程度比较适宜,对无故意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如多次致人轻伤或聚众造势的,对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要慎重,只有确实足以形成对当地群众的心理强制或威慑,才可以对暴力程度相对从宽掌握。

四、行为的多样性

行为的多样性,是指多次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性质不同,触犯多个罪名。

虽然刑法只是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多次违法犯罪行为需要采用“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并没有明文要求其必须实施性质不同的多种犯罪,但因非法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危害性特征所决定,犯罪的多样性也是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重要特性。从实践来看,黑社会性质组织为实现非法控制,要获取经济收入维持组织基本运转并发展壮大,要寻求非法保护避免打击处理,要形成对他人的心理强制或威慑,需要“多管其下”,实施多种犯罪,仅凭单一犯罪行为几乎不可能实现非法控制。为获取经济利益,黑社会性质组织往往从事组织卖淫、贩卖毒品、开设赌场,敲诈勒索、强迫交易等犯罪活动;为寻求非法保护逃避打击,往往需要贿买国家机关特别是政法机关工作人员;为形成对群众的心理强制或威慑,往往进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犯罪活动。从已经审理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看,没有一个黑社会性质组织不是实施多种犯罪的。

与行为的多样性及刑法规定“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要求相关,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要持续一定时间。为使自身的组织架构不断趋于稳定完备,黑社会性质组织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实施性质不同的多种违法犯罪来“磨合”。同时,非法控制也并非短时间内实施少数犯罪即可完成,需要以较长时间段内不断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为手段,多种违法犯罪共同支撑达成非法控制目标。

五、行为的主动性

行为的主动性,意指违法犯罪行为不是为了应对外界力量的侵害和挑衅而被动、被迫实施的,而是带有能动、积极进攻的性质。行为的主动性不是认定单个违法犯罪行为是否组织犯罪的标准,其是针对体现组织利益或意志的违法犯罪行为总体倾向而言的,即违法犯罪行为的总体显示出主动性,或至少其中某些重要违法犯罪行为具有主动性,以“主动出击”谋求对一定区域或行业的非法控制。现实生活中,有些企业的“保安队”、“护卫队”,为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或者为维护客观合法要件尚不完备但主观上认为合法的利益而实施了一些违法犯罪活动,但因其系为应对其他势力挑衅,违法犯罪行为不具有主动性,不宜认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

(作者单位: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3处理跨法行政违法行为时应如何适用法律

◇刘媛媛余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跨法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定的行为存在连续或者继续状态,且行为开始于新法生效之前而结束于新法生效之后,跨越新旧两部法的情形。对于此类行为,行政机关作出处理时应当如何适用法律,理论和实务中均存在较大争议。

跨法行政违法行为跨越了法律的变更,从逻辑上说,行政机关处理此类案件时具体适用的法律无非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适用旧法。这种观点认为,跨法行政违法行为始于新法生效之前,尽管新法生效后仍有部分行为,但只是初始行为的持续或连续,总体上应认为是新法生效之前的行为,应当适用旧法。第二是“分段适用”。这种观点认为,跨法行政违法行为的部分行为在旧法有效期内,部分行为在新法生效后,对新法生效前的行为应适用旧法,而新法生效后的行为,则一般适用新法。第三是适用新法。这种观点认为,跨法行政违法行为从开始到终了为止,行为人都是处于违法的状态,行政机关作出处理时新法已经替代了旧法,应当适用新法。

从理论上看,这三种方法均有其合理性,但它们各自的弊端也都非常明显。适用旧法,会导致旧法的法律效力实际延伸至其被废止之后,不符合法律修订的立法要求;而适用新法,

又与“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相抵触,且如果跨法违法行为主要发生在旧法有效期内时,仅适用新法也可能产生不合理的处理结果。对于“分段适用”的做法,表面上顾及了新旧法律各自的有效期,但将本应处断为一个连续或继续的违法行为人为分割为数段,不仅忽视了行为的主客观的同一性,也违反了一事不再罚原则。可以说,行政机关处理跨法行政违法行为的法律适用在理论上陷入了一种困境状态。

具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犯罪行为一旦跨越了新旧刑法规则的交替时期,就出现了刑法上的“跨法犯”。对于这一问题,1998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曾下发《关于对跨越修订刑法施行日期的继续犯罪、连续犯罪以及其他同种数罪应如何具体适用刑法问题的批复》。该《批复》规定,“对于开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继续或者连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行为,以及在1997年10月1日前后分别实施的同种类数罪在新旧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且应当追诉的情况下,应当一概适用修订刑法一并进行追诉。对于修订刑法比原刑法所规定的构成要件和情节较为严格,或者法定刑较重的,也应当适用修订刑法,但在提起公诉时,应当提出酌情从轻处理意见”。这一批复明确,对跨越修订刑法施行日期的跨法犯,一律适用新法,但如果旧法的处理轻于新法,则在适用新法的前提下适当从轻。

笔者认为,在确定跨法行政违法行为处理的法律适用规则时,可以参考刑法上的这一做法,由法律作出“最不坏的选择”,即确定行政机关处理跨法行政违法行为,一律选择适用新法,在新法规定严于旧法时,结合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由行政机关在处理中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适度从轻。这样的做法既能较好地契合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法律修订的目标,也符合立法法第八十四条有关“法不溯及既往”的例外规定,而在特定情况下适度从轻,也能防止单纯适用新法可能带来的处理过重的情况。

在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尚未出台的情况下,笔者建议,行政机关单独适用新法或旧法处理相关违法行为,且处理结果不存在畸轻或畸重情形时,法院一般不以法律法规适用错误为由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或确认违法。但如果将跨法行政违法行为人为分段作出两个处理或同时适用新旧法律,则一般不予认可。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4.刑讯逼供中的非法证据排除

王宝剑付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和其他派生证据,被业内人士称为“毒树之果”。2010年赵作海案发生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被视为法治进程的重大成果。实际上,我国早在1996年后关于非法证据排除就有了司法解释,但当时的解释实际上并没有开展起来。2010年6月,“两院三部”联合颁布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定”。这两个规定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正式确

立,也标志着我国民主法治水平的提高。

查明事实真相并不是诉讼的唯一目的,还有公正、人权保护等价值取向。要消除非法取证,在理论上还要做深入的研究。美国学者认为,刑事诉讼证据证明,不是100%的正确率,而是95%的概率。这就表明,可能有5%的错判或错放。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证据制度完善到连5%的错误率都没有。

“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作为一个规则提出来,很有力度,但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规则要符合中国的实际。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做法,在美国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并不是所有的非法证据都一律排除,是否排除非法证据还要考虑公众的最大利益,是利弊权衡的结果。

在我国,首先要考虑我国的国情,依法治国还在实施过程中。其次,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非法证据的非法程度、排除的后果等方方面面进行判断。如:有的证据虽然是虚假的,但只是存在一定的瑕疵;有的是故意制造虚假,有的则只是疏忽大意导致的虚假;有的非法证据影响了程序上的公正,有的则影响了实体上的公正。那么,按照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哪些需要排除,哪些可补正完善,就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处理,不能一刀切。

要认真实施刑讯逼供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同时还需要建立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和措施:

一、刑讯逼供制度的完善。这些年,刑讯逼供事件时有发生,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刑事诉讼法正在修改过程中,建议把完善刑讯逼供制度作为重中之重加以研究解决。如果这个问题能解决好,那将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因此,建议立法上规定以下内容:第一,规范讯问的场所。讯问场所不仅要有利于嫌疑人自由、客观地陈述,而且要有利于证明口供取得的合法性。讯问时其律师或家人可以在看得见但听不见的地方监督侦查人员;第二,建立讯问时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检察机关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应当全部实施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对于公诉机关侦查的案件,可先从命案和其他重大敏感的案件开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实施以后,应当要求在移送案件的时候,必须同时随案移送全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在英美法系国家,包括我国的香港地区,讯问时的录音制度都比较严格,一般要求同时录制三份,均当场签名封存,一份交由嫌疑人,一份侦查机关保留,一份随案移送法院;第三,对刑讯逼供犯罪的举证责任实行倒置。查办刑讯逼供案件,取证非常困难,因此举证责任应当实行一定程度的倒置。凡被告人身体有伤,并提出控告的,侦查机关就负有证明损伤不是因刑讯逼供所致,如果不能证明是自残或同监犯殴打等造成的伤害,就可以认定侦查人员有刑讯逼供的行为。

二、认定刑讯逼供时证据认定标准。一是个案审查。每个案件是否存在刑讯逼供要根据个案整体情况。二是要考察刑讯逼供的剧烈程度。《反酷刑公约》中对酷刑的界定明确做出了程度的要求。其将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的手段进行了区分。只有给人的肉体或者精神造成剧烈疼痛,才认定构成酷刑。一般的带有威胁或者轻微的不规范的审讯行为,不得一概认定为刑讯逼供,而必须有一定剧烈性才能认定为是刑讯逼供。三是关于剧烈的标准问题,必要时要引入医学标准。由医生根据当事人的身体情况、精神情况来判断,不应该由法官决定。

四是不作为的刑讯逼供,如寒冷逼供、饥饿逼供,也构成酷刑。五是纪委刑讯问题,也应该接受司法审查。理由在于纪委的环节等于在正式的审讯之前实施,刑讯逼供不应该只考虑正式的讯问过程,正式讯问之前实施刑讯如果导致口供,即只要存在因果关系也属于刑讯逼供的。

三、刑讯逼供中被告人应有争点形成责任,而非举证责任。刑讯逼供中要求被告人提供线索,在证据法中不是被告人的举证责任。规则中规定的也很明确,被告人无需举证,其只是通过陈述意见的形式,提供线索。例如具体陈述受刑讯的细节等。这个不是举证,举证是指需要举出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观点。而“规定”中仅要求被告人陈述意见即可,及通过陈述意见,提出一个争点从而引起司法裁判者关注。因而这个责任叫做争点形成责任,而非举证责任。另外,对于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立法上难以界定清楚,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判例的方式来界定,判例可能是处理这个问题比较有效的办法。关于药物审讯、催眠审讯、疲劳审讯这些属不属于刑讯逼供。德国的刑诉法有专门规定,认为上述三种审讯均为刑讯逼供。对此我国立法也应该明文规定。

四、被告人在庭上翻供、谎称被刑讯的应对。两个规定实施以后,一些地方已经掀起了一股在庭前、庭上翻案、谎称被刑讯的风气。在开庭时被告人突然提出被刑讯。被告人提出的,法院经审查认为存在非法取证嫌疑的,就要启动审查排除的程序,检察机关就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取得合法性的证据。但在当庭翻供、称被刑讯的案件中,只有极少数、极个别是确实遭到了刑讯,绝大多数都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对被告人来说,如果编造谎言,充其量只是刑讯逼供的事实得不到认定,不会带来其他风险。如果这股风气蔓延,不仅会严格影响司法效率与司法成本,而且不利于惩治犯罪。因此,怎么遏制这股风潮,笔者认为,权利受到侵犯的,必须给予切实保护,但对于编造谎言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惩戒,只有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贯彻好“非法证据排除规定”。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人民法院)

5.“为生产经营目的”之认定

◇毛荔萍刘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专利法将“为生产经营目的”作为认定构成侵权的前提,但该措辞含义十分广泛,在理论和实务界也未有统一认识,尤其对某些特殊行为性质的认定有较大分歧。下文针对某些相对特殊的行为能否认定为行为人具有“为生产经营目的”进行归纳。

1.企业“自用”侵权产品的行为

例如,企业通过市场选购了栅栏(侵犯他人外观设计专利权)作为办公场所的围护设施;又如,企业通过市场购买了若干电热水壶(侵犯他人实用新型专利权)作为企业福利,向该企业职工发放。

实践中大多认为,此类自用行为或者为企业的运作提供了优质的工作环境,是工作安全保障、工作效率提高的辅助手段;或者为其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提供了物质支撑,是保留人才、鼓励创新的方式。因这些行为均系服务于企业(使用者)生产经营的行为,为企业能够更好地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发挥优势竞争力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构成对他人专利权的侵犯。

但进一步思考,企业在正常运作中从事的行为与生产经营目的有着太多的联系,按照前述观点的逻辑,可以说企业的所有行为究其最终目的,都是围绕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服务。这样的观点会使经营行为和消费行为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只要行为人是参与市场经济运作的经济主体,即使行为人是自然人(个体工商户业主),那么其一切行为都有可能被认定为是为其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或帮助。如此思维,不难推出,如果购买侵犯他人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时钟挂设于经营场所,会被认为是用于提醒经营者从事一定经营行为的时间点(如赴约商谈业务),亦免除不了被指控为服务于生产经营的目的;企业员工自己购买消费品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进而为了提高工作热情,最终还是服务于某企业的生产经营。长此以往,会形成对专利权的泛滥保护在社会生活中无孔不入的混乱景象。

因此,应严格区分经济主体的经营行为和消费行为。不妨认为,企业购买栅栏将自身经营场所围护,与普通公民购买防盗铁窗用于房屋的加装,两个行为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就是纯粹的消费行为,这样的消费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至于企业购买了侵权产品进行福利发放,该行为法律效果与企业员工自行购买水壶是一致的,也仅仅是消费行为,企业也并未通过该行为获得客观明确的对价。企业自用侵权产品的行为,若实质为该企业的消费行为,则该企业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2.公立医院使用侵权医用器械的行为

实践中,公立医院遇有被诉侵犯他人专利权,往往以其“不以营利为目的”进行非生产经营目的抗辩。合同法司法解释中“超范围经营而订立的合同不当然无效”这一认识的基本道理可在此援引,公立医院虽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但不能仅因该主体设立时“非营利”的初衷而认为该主体存续期间的一切行为均没有谋求经济利益的意图。

如果查明医院在将医用器械用于患者时收取的器械费用与其购进甚至是制造医用器械时的成本相比,有了超过合理解释的差额,那么医院使用该侵权器械的行为就是一个谋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尽管其表面上是在从事公益事业,但体现出的实质是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利润追求,再结合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日益淡化的客观现状,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并无不当。

3.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合同行为

例如,某地建设局通过招投标为当地城市道路架设路灯,工程承包人所架设的路灯实为侵犯他人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产品。

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与相对人通过协商一致达成了行政契约,该行政合同标的达成时,行政机关确实获得了相应的公信收益,但是这种“收益”不是市场经济意义下的“经济利益”,且确系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为,显然不属于为生产经营目的;再从行政的本质(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来说,使用公民所纳税款架设路灯,公民即是该路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和受益者。因此,若某行为具有直接的、明确的公益目的,即应排除该行为系“为

生产经营目的”而为。

鉴于实践中对法律条文理解的弹性范围较大,有必要对“为生产经营目的”重新考虑,且不宜将范围认定过宽。笔者认为,消费行为的实质是索取,通过对产品的消耗实现该产品的利用价值,而经营行为的实质是交换,通过将产品进行交换、流通以谋取经济利益(增加产值、回收成本等),实现经济主体的再生产。平等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实施的行为,该行为的表现形式为实施被控侵权方法、交换被控侵权产品意欲获取超过该产品、方法现有价值(现有成本)的目的,均可被认定为“为生产经营目的”。

但是仍需注意地是,交换产品以追求经济利益不等同于实际盈利,即实际获得利润与否这一客观情况并不影响其主观目的的性质,若一个企业销售侵权产品,尽管由于市场因素致其最终售价低于其购进价格,并不妨碍对其系“为生产经营目的”的认定。

根据经济活动中收益与风险相一致的理念,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既然其欲通过交换产品等经营活动获得收益、实现增值,已然对该方法、产品所涉行业掌握了必要信息,且亦有精力、有能力对自身行为的标的是否落入他人专利权保护范围进行甄别;当行为人交换产品以实现更多价值时,就应苛以其不侵犯专利权的法律义务,若行为人没有因获取经济利益的意图而使用产品,那么这种非经营行为是“受益”行为而非需要承担不侵犯对世权义务的“收益”行为。故判断行为人是否“为生产经营目的”,即是判断该行为是否为经营行为,而不应染指各类可能被视为服务于生产经营的行为,否则会对经济主体苛以过高的注意义务,提高运营成本、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6.析旅游合同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翟寅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98年,某旅行社组织了一次新马泰15日贵宾团旅游。旅行过程中参团的旅客得知其中一名王姓游客身患传染性黄疸肝炎,非常震惊和惶恐,但是屡次要求旅行社将其隔离治疗都遭推诿未果,后该王姓游客病死途中,一次本该愉快的出国旅游却成了“死神陪伴的旅行”。后其他游客向法院起诉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一审法院驳回了原告诉请,二审法院以旅行社不完全履行约定义务而判决赔偿原告每人2000元,但是对精神损害赔偿不予支持,理由是:本案没有精神损害的事实存在;没有精神损害构成的因果关系;旅行社不完全履约既不属于故意也不属于过失造成上诉人精神损害。

我国合同法与德国、台湾地区不同,并未单独规定旅游合同。最高人民法院院于2010年出台的《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三条规定:“因旅游经营者方面的同一原因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旅游者选择要求旅游经营者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选择的案由进行审理。”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案中也并未增设“旅游合同纠纷”一项。因此,旅游合同尚不属有名合同,而是一种包含着承揽、委托、买卖、运输、保管等合同的混合合同,相关纠纷应视其内容而分别适用上述有名合同的规定。

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如因旅行社违约行为遭受精神损害,是否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大陆法系的民事救济采取侵权与违约二分法,侵权损害赔偿涵盖了人身、财产遭受侵害时的财产性损失和非财产性损失,其中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而违约损害赔偿补偿的是守约一方的期待利益与信赖利益等财产性损害,并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旅游者提起违约之诉,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其变更为侵权之诉;旅游者仍坚持提起违约之诉的,对于其精神损害赔偿的主张,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见,旅游合同违约责任不涵盖精神损害赔偿,当然,合同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司法实务中对上述问题却态度不一:前述案例作为一种典型处理方式得到了大多数判决的支持,如在某“首次百名中国人徒步穿越罗布荒漠”旅游纠纷中,法院也认为:“活动时擅自取消部分活动内容,降低住宿标准,违反了合同的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对精神损害赔偿部分却未予支持。然而,也有一些法院支持了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如另外一案中,因为旅行社过错导致原告抵达外国目的地时证件不符被当地政府扣留,法院认为,被告主观虽无故意,但因客观上的疏忽造成原告人格权受到侮辱,造成其精神上损害,依照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之规定,支持原告关于精神损害的请求。不过,二审法院将一审判决的2万元赔偿降低为5000元。

德国学说与判例则通过“财产上损害之商业化”理论,实现了对假期、时间浪费等非财产上损害的金钱赔偿。该理论认为,凡于交易上得以支付金钱方式“购得”之利益(如享受愉乐、舒适、方便),依交易理念此种利益即具有财产价值,对其侵害造成之损害可以给予金钱赔偿。值得注意地是,上述中国案例无论是否支持原告的精神损害赔偿,都是立足于违约责任;而德国的商业化理论则是从侵权角度着手。后《德国民法典》为转化1990年欧盟关于全包旅游(Pauschalreise)的指令在债编中增订了旅游合同条款,其中第651f条第2款规定:“旅行遭到破坏或显著受到侵害的,旅客也可以因徒然花费休假时间而请求适当的金钱赔偿。”又将这一责任拉回合同责任。

英国自20世纪后期开始,对因度假和其他休闲娱乐的合同纠纷,也逐渐开始承认精神损害赔偿。著名法官丹宁爵士在一起滑雪场案件中判决:“通常认为在违反契约的情形,对精神痛苦不能给予损害赔偿……法院仅于原告身体遭受不便时,才准许赔偿……此项限制已属落伍,不合时宜,在一适当案件中,于契约亦得就精神痛苦请求损害赔偿,如同于侵权行为得就精神震撼(Shock)请求损害赔偿一样。度假契约或其他提供娱乐及享受契约因违约所受的失望、痛苦、不满或沮丧,应给予损害赔偿。此项损害不易以金钱计算,但其困难并不多于法院每日在人身侵害案件所做损害赔偿之计算。”英国判例直接在契约法的范畴内肯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而并非移交侵权法解决。该种理论已经成为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在确定涉及精神利益合同违约责任时的一种新趋势,如婚庆、丧葬、摄影、整容等合同纠纷。因为从立法论上看,在违约责任中增加精神损害赔偿并不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障碍。

对于我国,自《规定》颁布以后,游客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只能基于侵权责任。可以认为,旅行社的违约行为同时造成了游客的财产损失与精神损失,对于前者可以直接要求损害赔偿,但一般以不超过旅行费用总价为限。对于后者则应当区分情形对待:

游客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典型的人身权益受到侵害,或是旅行社毁损、遗失了游客的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且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具体数额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等规定计算。

游客在旅行过程中蒙受不愉快或精神压力的,因难以确定受侵害的究竟为何种人身权益,需要引入一般人格权的理论。假期与时间的利用,系基于个人意思自主决定,而意思自治又属于人格范畴,所以假期之浪费、虚度、品质受损造成的痛苦、悲伤、沮丧可以视为一般人格权受到侵害。但是此处的侵害同样需区分程度是否严重,才能决定是否给予精神损害赔偿。至于赔偿数额的计算,应予以适当限制。例如在上文“死神陪伴的旅行”一案中,出国旅游本是一项十分愉快和放松的活动,而且相对于国内旅游价格不菲,但却因为旅行社未尽到事先检查、事后隔离的义务,导致其他旅客必须全程与一名随时可能死亡的急性传染性肝炎患者相伴,日日担惊受怕、唯恐染及自身,不仅旅游所应享受的快乐和放松根本无从谈起,而且还得连续数日饱受高度的精神压力,因此遭受的精神损害程度并不亚于典型的人身权益遭受伤害,故应当在侵权诉讼中判决赔偿相应旅游费用,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损害赔偿。

(作者单位: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7.在案例中探寻裁判的逻辑

◇傅郁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较法经验表明,司法判例并不是被制定的,而是逐步“形成”的,是法律共同体按照逐渐形成的同质化的思维惯性或技术模型而形成的裁判理路;判例的权威或效力也不是被赋予或强加的,而是被“遵从”的,是那些已成为法律人共识的裁判理路在具体案件中被具体法官自觉地或惯性地服从。这样的理路、这样的同质、这样的思维惯性和相应的服从自觉,需要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长期积累。在这个意义上,被制度赋予某种“指导”效力的司法判例与案例选编的总体目标和功能价值并无二致;只是指导性判例以其关注度更高、聚焦点更集中、受众面更大等优势,可能推动同质化过程的更快发展,因为每一个指导性判例的形成和适用过程本身就浓缩了众多法律人共同探寻裁判理路的同质化过程。

进而言之,在我国讨论判例制度——又称案例指导制度、先例制度、先例判决制度、示范性案例制度等等,均指以成文法为背景,在个案中以特定事实为基础作出的终局裁判,在同一司法区域内对相同或相似的其他案件发生说服效力(而非拘束效力)的制度。当然,名称

并不特别重要,因为除非已有确定的内涵,概念本身只是一个符号,重要的是这个符号的内涵和外延必须界定。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为“判例法”,因为“法”本身已明确具有“拘束力”的内涵,而这是在比较法文献中明确界定为普通法系所特有的判例制度。尽管某些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最高法院的判例说服效力已接近于拘束力,但在法律意义上仍不能视同于普通法系国家的判例法。不过另一方面,我国判例既然作为一种“制度”,其对后案的效力虽仅止于“说服”,却不能仅限于后案法官基于个人认同或偏好而自愿受前案判决的影响,至少,在被识别为“同类案件”的前提下,与前案判决明显冲突的后案判决可能受到某种权威的干预,比如成为上诉法院改判的理由,或者在德国上诉程序中成为获得特别上诉许可的事由、在我国应成为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或提起再审的事由。

然而,在两大法系的趋同化发展已在许多领域中严重模糊了传统分界的当代,判例制度与其说是传统或观念问题,不如说是技术问题。这一技术依赖于若干制度的支撑,因而借助判例制度探寻审判理路,必然带来相应支撑性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比如,判例首先意味着一案的判决效力及于本案以后的其他“同类”案件,因此“识别”一案(后案)与作为判例的案件之间的类似性,就成为适用判例的基本前提,而这一功能是由裁判文书直接承载的。具体而言,识别案件的依据是裁判理由部分的“事实”,那么,法官的事实认定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之间、法律事实与法律要件及法律规范适用之间、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与回应当事人诉讼请求的裁判结果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目前司法实践中普遍发生“证据→事实(+法律评价)→法律事实→法律要件满足→适用法律→支持诉讼请求”这一逻辑链条断裂的现象,甚至由证据认定直接跳转到支持或否定诉讼请求的裁判结论。这些错误一部分归咎于我国现行裁判文书在结构上即未按照裁判的理路进行设计和要求,比如,裁判主文与裁判理由之间有相对划分、裁判理由与事实构成之间并无真正区分,如果不进行修改,这样的裁判文书很难承担起判例制度所必须具备的案件识别功能。

毋庸赘言,判例制度在统一司法和通过统一、一致地解释法律从而渐进地发展法律方面的功能或价值已广为认识。在中国这样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却实行单一制政体的大国,特别是在政策形成周期短、规范化和确定性程度较低的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纠纷急剧增长与司法资源严重短缺的冲突之中,司法判例的上述功能更加凸显。此外,示范性个案判决为批量生产司法产品提供了模板,从而在整体上促进高效率司法;通过渐进地发展法律而节省立法成本和减少法律秩序振荡。但判例的权威性,除了如前所述的法律职业同质化过程之外,作为制度性指导,则主要取决于创制判例的主体和程序的权威性。就其本质而言,判例制度意即一案的裁判“在本辖区内”对其他相同或类似的案件(下简称后案)产生说服效力。一个基层法院的判例对本院的后案、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的判例对本院及其所辖各下级法院的后案、最高法院的判例对于本院及最高法院的辖区即全国法院的后案发生说服效力。因此,由最高法院垄断司法解释权和判例形成权的做法并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判例制度;判例制度的基本原理是,个案裁判的效力范围与裁判主体的权威性和裁判程序的庄重性大致相当。

具体而言,如果各级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在结构上完成专业化改造、在权限上定位于法律事项,那么审判委员会作为本院判例主体、以维护同类案件在本院内司法统一,正是实行分项管辖模式的成文法国家在最高法院层面上以形式相似的联合审判庭(德国)或法官大会(法国)所承担的功能。不过,其前提是改变审判委员会听取汇报的决定模式,而必须像法律审程序的法官一样阅读卷宗,并在必要时开庭听取各方律师的陈词和辩论。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审判过程,审判委员会也因此有权并有义务作为大合议庭的法官在裁判文书上署名,成为真正意义的裁判者。

各上级法院以上述方式形成的审判委员会裁判对于本院和辖区内下级法院的同类案件应具有制度性说服效力。但需要强调的是,上级法院推翻下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形成的判例时,需要以同样权威的审判委员会构成和决定程序。如果上级法院仅以审级的优势,以一个年龄、资历、审判经验、专业水平等任何方面的权威性都处于下风的合议庭(甚至实际上只是承办法官一人),推翻下级法院由资深法官组成的审判委员会依据审判程序作出的裁判,这样的上级裁判不仅作为整个辖区下级法院的判例难以具有权威效力;而且即使是针对本案,也只能是基于法定审级而具有法定效力,而无法基于审判权威而真正产生判例意义上的说服效力。

司法裁判作为判例至少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裁判主体的权威性、裁判对象的普适性和裁判效力的终局性。判例制度意味着一案的裁判对“本案以外”的其他类似案件产生一定效力,是个案裁判对本案效力的向外延伸。因而,离开裁判的终局性,无从讨论判例或案例的效力问题。作为判例的裁判本身所具有的效力,比如基于正确性和正当性所产生的说服力、基于司法的独立性和终局性所产生的确定力、基于裁判者的人员构成和裁判的形成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力等等,不仅影响或决定着该案裁判是否会被后案引证为判例,而且一旦引为判例,将对后案的说服力、确定力和影响力产生直接影响。假如一个示范性判决错误可能导致批量错案;一个受到信访、再审等潜在威胁乃至撤销风险的终局判决成为判例,可能将一批后案判决置于不确定状态。因此,在裁判自身的权威性、确定性和终局性都普遍处于潜在挑战的风险之中的背景下,考虑裁判对于其他案件的效力,更需充分关注制度设计的正当性和可行性,否则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蕴藏着新制度不可承载的负面效应和风险。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正在探索中的指导性司法判例,还是自主性案例选择,其价值与其说是形成某种制度性的拘束力,毋宁说是在于帮助法律共同体从案例中探寻裁判的理路,养成法律的思维;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社会共同体理解司法的特质,滋生法律的信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8.执行难成因新探

◇郭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俗所讲的执行难,在现实中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形式:第一,从申请人的角度出发来看,申请人申请立案执行、申请开展和依法推进执行工作难,受到少部分执行工作人员的为难;第二,生效法律文书内容的难以实现,对申请人来说是债权难以实现,对法院执行工作人员来讲,即是结案难、标的到位难;第三,法院难以依法推进执行工作程序,或采取的相关措施无法取得应有效果。

上述三种表现形式都侵害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但相互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应笼统的混为一谈。不加区分的将其统称为“执行难”不但不利于正确认识其各自的形成原因和性质,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长期以来法院执行工作错受指责的“冤情”。

上述第一种“执行难”应表述为“执行工作程序不规范”,其实施主体是执行法院及其工

作人员,表现形式包括立案乱、财产调查乱、实施措施乱、变现乱、发还案款乱等等,遍布执行工作的各个环节。

上述第二种“执行难”应科学表述为“生效法律文书实现难”,具体表现为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合法权利在现实中无法兑现,成为一纸“法律白条”。

上述第三种“执行难”是狭义的执行难概念,为便于区分,可以表述为“执行工作程序推进难”,它所指涉的是法院在积极、合法推进执行工作程序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其表现形式为“四难”,即“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

综上所述,通俗所讲的执行难实际上说的是与审判相对的执行程序难走,其表现形式包括执行工作程序不规范、生效法律文书实现难和执行工作程序推进难。

通俗所讲执行难三种表现形式的成因各不相同,必须加以区分。这个问题上的误解长期以来越积越深,已经到了不得不澄清的地步。

执行工作程序不规范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主观方面,少部分执行法官法律意识淡薄,任意胡为,上下其手;客观方面,执行工作流程还缺乏详细的法律法规,执行工作“无法可依”的问题仍然存在。

生效法律文书实现难的出现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法律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效法律文书实现难的出现和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概括说来,生效法律文书实现难的原因包括三种:一种是由于被执行人确无可供执行财产或无足够的可供执行财产这种客观情况所导致的,应科学表述为“执行不能”,这是指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因被执行人无资金、无财产,无收入,生活困难或资本运营不良,甚至于资不抵债,不能部分或全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致使申请执行人的债权不能得到满足或实现,因此“执行不能”是通俗所讲执行难的一个重要成因;第二种是由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人或其他部门的恶意规避和非法干预导致的;第三种则是执行乱所导致的。

执行工作程序推进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第一,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恶意隐瞒财产,千方百计给执行工作设置障碍;第二,协助执行人不配合,甚至与被执行人串通,妨害执行;第三,法院之间的配合、协助不力,甚至发生“内讧”;第四,法院自身执行力量和执行保障不足,无法按时完成大量执行案件的调查、结案任务。第五,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格局下部分非协助执行人的党政部门的非法干预。

综合来看,不难发现,除去重复的,造成通俗所讲的执行难的原因共有以下八项:部分法官素质较低任意胡为、执行工作无法可依、执行不能、被执行人恶意阻挠、协助执行人不配合、法院执行力量不足、法院之间缺乏配合、地方保护格局下党政部门的非法干预。这八项可以归纳为三个大的方面:执行乱、执行工作程序推进难和执行不能。

在这八项之中,只有“部分法官素质较低任意胡为”是法院主观方面的原因,其余七项均不是仅凭法院一家的愿望和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均需要各党政部门、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协作才能妥善处理。换言之,执行工作虽然由法院来具体操作,但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却需要方

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质言之,解决上述八项导致通俗所讲执行难的问题是包括法院在内的各党政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的责任,不能让法院一家来承担。因此,一般社会舆论和大多数政法部门内部将执行难完全归咎为法院的过错实在是没有道理、没有根据的。恰恰相反,将“执行程序难走”悉数怪罪于法院,偏执的加大对法院执行工作的约束,使其承担不应该的风险和压力,根本无助于执行程序难走问题的解决,只会增大执行工作人员的履职风险和压力,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报公告刊登流程

法院公告、声明登报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b616091454.html, 人民法院报公告刊登流程 媒体介绍:《人民法院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主管,是集中反映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惟一一张全国大型报刊,是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及所有关心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人士的重要舆论阵地。 人民法院报公告专栏刊登公告类别:起诉状副本、上诉状副本;开庭传票;遗失声明(法院、律所、机关事业单位证件、印章等);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裁判文书(申请宣告失踪、死亡、申请公示催告的判决和裁定等);申请宣告失踪、死亡;执行文书(通知书、裁定书、评估报告等)、拍卖(落款法院);无主财产认领公告;司法鉴定书;行政处罚通知书;申请公示催告;破产文书(受理、宣告、终结);清算公告(落款法院);海事文书(落款海事法院);仲裁文书(落款仲裁委员会);拍卖公告(落款拍卖公司);清算公告(落款清算组或企业);其他[行政执法公告、公证书、致歉声明(落款法院)等。刊登遗失声明、公告启示一般要求市级(含市级)以上的媒体,人民法院报作为一份行业直属媒体,权威效应自然毋庸置疑。 刊登模版:人民法院报公告刊登格式怎么写?以下所提供的人民法院报公告刊登范文是我们编辑部定期整理更新的,如遇到部分特殊证件或政策发生改变的,请以主管部门规定为准。

法院公告、声明登报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b616091454.html, 收费标准: 人民法院报公告刊登多少钱?人民法院报公告刊登收费标准有三种情况:1、 按照字数或内容多少收费2、按照证件或公告类型收费。3、涉及到具体的版本也会有所区别。所以办理人民法院报公告刊登时,请具体依照广告部工作人员的计算标准。

人民法院报法院公告常用统一格式

人民法院报法院公告常用统一格式 (第二次发布) 发布时间:2011-05-17 08:27:53 -------------------------------------------------------------------------------- 为进一步规范人民法院公告发布工作,更好地体现法院公告的严肃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现对2006年《人民法院报刊登法院公告常用格式》进行修订,经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审阅同意,现予以公布,请各级法院在制作法院公告时使用。 人民法院社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1、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 ():本院受理()诉()(案由)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填写起诉要点)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港澳台为满3个月,或涉外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的期限和举证期限分别为公告期满后15日内和30日(或涉港澳台或涉外均为30日),逾期将依法审理。 2、民事案件开庭传票(适用一审、二审、再审程序) ():本院受理()(案由)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开庭传票。(填写起诉要点)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港澳台为满3个月,或涉外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定于公告期满后第()日()时()分(遇法定节假日顺延)在本院()开庭审理,逾期将依法缺席裁判。 3、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 ():本院受理()诉()(案由)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填写起诉要点)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港澳台为满3个月,或涉外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和举证的期限分别为公告期满后的15日内和30日(或涉港澳台或涉外均为30日)。并定于举证(答辩)期满后第()日()时()分(遇法定节假日顺延)在本院()开庭审理,逾期将依法缺席裁判。 4、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 ():本院受理()诉()(案由)一案,经查:你与本案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本院依法通知你作为本案第三人参加诉讼。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开庭传票。(填写起诉要点)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港澳台为满3个月,或涉外为满6个月),

法院公告常用统一格式

法院公告常用统一格式 为进一步规范人民法院公告发布工作,更好地体现报纸刊登人民法院公告的严肃性,提高人民法院公告刊登速度,最新修订的《法院公告常用统一格式》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定,现予公布;请各地人民法院在制作公告文稿时使用。 1.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 ():本院受理()诉()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港澳台为满3个月,或涉外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的期限和举证期限分别为公告期满后15日和30日内(或涉外均为30日),逾期将依法审理。 2.民事案件上诉状副本 ():上诉人()就()字第()号判决书提起上诉。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上诉状副本。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港澳台为满3个月,或涉外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的期限为公告期满后15(或涉外为30)日内,逾期将依法审理。 3.民事案件开庭传票(适用一审、二审、再审程序) ():本院受理()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开庭传票。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港澳台为满3个月,或涉外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定于公告期满后第()日()时()分(遇法定节假日顺延)在本院()开庭审理,逾期将依法缺席裁判。 4.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①适用于普通程序 ():本院受理()诉()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和举证的期限分别为公告期满后的15日和30日内。并定于举证(答辩)期满后第()日()时()分(遇法定节假日顺延)在本院()开庭审理,逾期将依法缺席裁判。 5.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②适用于普通程序(涉外) ():本院受理()诉()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自公告之日起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和举证的期限为公告期满后的30日内。并定于举证(答辩)期满后第()日()时()分(遇法定节假日顺延)在本院()开庭审理,逾期将依法缺席裁判。 6.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③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 ():本院受理()诉()(案由)一案,经查:你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本院依法通知你作为本案第三人参加诉讼。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开庭传票。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 60日(或涉港澳台为满3个月,或涉外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的期限和举证期限分别为公告期满后的15日和30日内(涉外均为30日)。定于举证(答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1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1 一、张喜田与石家庄制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石家庄制药集团华盛制药有限公司、 石药集团中奇制药技术(石家庄)有限公司、吉林省玉顺堂药业有限公司侵犯发明专利纠纷案(2011-01) 【裁判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专利的侵权纠纷中,方法专利权的保护对象只包含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原始产品,不包含对原始产品做进一步处理后获得的后续产品。 二、梅州市梅江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江南信用社诉罗苑玲储蓄合同纠纷案(2010-01)【裁判摘要】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所谓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仅是针对特定主体的对内管理行为,不涉及公共利益的规定,不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违反该规定不能导致合同无效。二、用户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对于关乎出乎切身利益的内部业务规定,负有告知储户的业务。如银行未向储户履行告知义务,当双方对于储蓄合同相关内容的理解产生分歧时,应当按照一般社会生活常识和普遍认知对合同相关内容作出解释,不能片面依照银行内部业务规定解释合同内容。 三、上海全能科贸有限公司诉上海知识产权局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案(2010-01)【裁判摘要】人民法院审理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行政案件,应当结合专利侵权纠纷民事案件的审理特点,在开展全面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重点审查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中所认定的制造、销售涉嫌侵权产品的事实是否客观准确。 四、湖南省嘉禾县锻造厂、郴州市伊斯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诉湖南省华光机械实业有限 公司、湖南省嘉禾县华光钢锄厂侵犯商标权纠纷案(2011-02) 【裁判摘要】在商标侵权纠纷案件中,判断被控侵权标识与主张权利与主张权利的注册商标是否近似,除应在结合所涉商标的文字的字形、读音和含义,图形的构图和颜色、各构成要素的组合机构等基础上,还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考虑所涉商标使用的历史状况、相关公众的认知状态、是否已经形成稳定化的市场秩序等因素,对其整体或者主要部分是否具有市场混淆的可能性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五、中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诉北京大地恒通经贸有限公司、北京天元盛唐投资有限公 司、天宝盛世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江苏银大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宜宾俄欧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进出口代理合同纠纷案(2011-02) 【裁判摘要】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该条第二款规定:“公司为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但公司违反前述条款的规定,与他人订立担保合同的,不能简单认定合同无效。第一,该条款并未明确规定公司违反上述规定对外提供担保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第二公司内部决议程序,不得约束第三人;第三,该条款并非效力强制性的规定;第四,依照该条款认定担保无效,不利于维护合同的稳定和交易的安全。 六、华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华建机械翻译有限公司与广州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谢 雄平、张贺平、仇绍明、黄若浩合作协议纠纷案(2011-03) 【裁判摘要】为达成合作目的,当事人签订多个合同,但仅在一个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涉及该合同的仲裁裁决生效后,又因其他未约定仲裁条款的合同的争议形成诉讼,一方当事人仅以仲裁裁决已经生效为由主张人民法院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在生效仲裁裁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 人民法院报】人民法院报公告网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 人民法院报】人民法院报公告网 ?上接第一版 据江苏高院知识产权庭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在知产案件审理中,江苏法院借力技术专家参与案件审判。目前,江苏高院共聘请了157位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技术专家参与案件调查审判,专业方向涉及机械、医药、通信、电子工程等领域,知产案件审理初步形成了司法鉴定、专家咨询、专家辅助人、专家陪审员、技术调查官等技术事实查明多元化机制。 成立知产法庭引导企业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 2017年1月,南京、苏州知识产权法庭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批设立的跨区域管辖专利等技术类案件的知识产权专门审判机构。短短两年,法庭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呈现“两快、四多”的鲜明特点,即收结案增长速度快、案件审理速度快;一审案件多、技术类案件多、大标的金额案件多、异地来庭诉讼案件多。 据了解,案件审理中,法庭结合专利创新程度和产业发展布局与政策,加大对通讯、软件、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和对经济增长具有突破带动作用的专利技术成果的保护,引导企业增强自身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推动技术突破和科技转型。法庭加强商标权保护,在相关案件中,对“同仁堂”“诺贝尔”“米其林”等中外知名商标给予保护,充分体现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制止混淆和不正当攀附他人品牌声誉的导向。 日前审理的一起专利权权属纠纷案件中,南京知识产权法庭判决支持了667万元经济赔偿,首次就专利许可费支付比例和数额进行了裁判,使涉案中药发明专利得以实施,专利权人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侵权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大力推进知产审判“三审合一”、知识产权法庭陆续设立巡回审判点,不断延伸保护触角,司法改革推动下,秉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坚持服务“聚力创新”,江苏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高地”正逐步形成。近年来,江苏法院审理的涉外涉港澳台知识产权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其中外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通过连接点多选择在江苏起诉,体现了对江苏知产案件审判水平和司法保护环境的充分认可。 SourcePh” > 感谢您的阅读!

人民法院调研报告

本文共有14986.5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目录 第一篇:人民法院干部体制的调研报告 第二篇: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工作调研报告 第三篇:茂县人民法院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第四篇: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研报告 第五篇:人民法院关于拟任干部考察报告范文 正文 第一篇:人民法院干部体制的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深化工作改革,促进法院干部队伍建设,我院就干部体制分4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改革措施和建议 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是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一个关键举措,是实现法官精英化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中存在以下问题:

1、法院后勤部门对分类管理存在一定的忧虑心理,因为毕竟很多后勤部门的人员具备法官职务,只是由于工作需要而从事后勤工作,分类管理后不同人员心态不平衡,法官在综合部门不办案件有意见,办案法官任务重、风险大、待遇不高也有意见,法官助理、书记员工作积极性难调动; 2、基层法院案件比较多,息诉止争,化解矛盾是其中心任务,很多案件,均是烦琐的事实调查,有的并不涉及高深的法律知识,目前法院审判人员都比较紧缺,分类管理后,只有少数的人能被任命法官,这少数的法官能否承担如此大量的案件?法官助理的积极性如何调动?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29条“试行法官助理制度,人民法院干部体制的调研报告。法官助理是从事审判业务的辅助人员。”由于法官助理的工作非常笼统,不好量化,最终又回到以前的审判模式:法官审理案件和拟写法律文书,书记员担任法庭记录和装订卷宗等,法官助理无所适从;如果让法官助理拟写法律文书,又因法官助理没有参加庭审,必然要通读卷宗,将会出现重复劳动;即使法官助理在法官授意下拟写法律文书,还存在一个责任心问题,因为案件质量的好坏和法律文书的优劣都由法官来承担后果,调动不了法官助理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对法官助理进行考核。又由于法官助理的心理调适有个过程,相当长时间内不能

人民法院报公告式样

为进一步规范人民法院公告发布工作,更好地体现报纸刊登法院公告的严肃性,利用软件系统提高法院公告刊登速度,我们研究制定了《人民法院报刊登法院公告常用统一格式》,并已送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审阅同意。现公布法院公告常用统一格式(同时在人民法院报网络版、中国法院网发布),请各地法院在制作法院公告文稿时使用。 1、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 ():本院受理()诉()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外为满6 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的期限和举证期限分别为公告期满后15日和30日内(涉外均为30日),逾期将依法审理。 2、民事案件上诉状副本 ():上诉人()就()字第()号判决书提起上诉。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上诉状副本。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外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的期限为公告期满后15(或涉外为30)日内,逾期将依法审理。 3、民事案件开庭传票(适用一审、二审、再审程序) ():本院受理()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开庭传票。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外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定于公告期满后第()日()时()分(遇

法定节假日顺延)在本院()开庭审理,逾期将依法缺席裁判。 4、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①适用于普通程序 ():本院受理()诉()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和举证的期限分别为公告期满后的15日和30日内。并定于举证(答辩)期满后第()日()时()分(遇法定节假日顺延)在本院()开庭审理,逾期将依法缺席裁判。 5、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②适用于普通程序(涉外) ():本院受理()诉()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自公告之日起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和举证的期限为公告期满后的30日内。并定于举证(答辩)期满后第()日()时()分(遇法定节假日顺延)在本院()开庭审理,逾期将依法缺席裁判。 6、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③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 ():本院受理()诉()(案由)一案,经查:你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本院依法通知你作为本案第三人参加诉讼。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开庭传票。

人民法院报虚假陈述:法律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

人民法院报虚假陈述:法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虚假陈述:法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周琪周秀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这是较以往民诉法新增的内容。近日,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对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当事人在案件中虚假诉讼、虚假陈述的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纯粹虚假诉讼的案件非常少见,但当事人在民商事案件审理中作虚假陈述的几乎占到40%至50%,严重的虚假陈述约占10%左右。当事人的虚假陈述、虚假诉讼不但扰乱审判秩序,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影响审判的公正高效,浪费司法资源,损害司法的权威及公信力。因此,正确适用民诉法关于诚信诉讼的相关规定,打击虚假诉讼和虚假陈述,维护诉讼诚信,十分必要。 案例一:趁对方缺席时虚假陈述 基本案情:原告某电机公司与被告某风机厂存在多年买卖业务关系,2008年10月18日,被告给原告出具7.74万元

货款欠条一份,原告以此起诉要求被告给付7.74万元,后追加诉讼请求至8.9万余元。 虚假陈述过程:该案第一次开庭时,被告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应诉,庭审中,法庭询问原告欠条出具后风机厂有无还款时,其陈述“一次都没有”。第二次开庭时,被告代理人到庭并提供若干收款、收条及退货单,原告对其中两张分别为1万元的收条当庭予以认可,但对另一张1万元的收条和价值1.3万元的三张退货单予以否认,后经法庭认证,均作为被告已还货款的定案依据。法庭根据查明的事实,只支持了原告诉讼请求中的4.6万余元;判决认定与原告主张的事实相差4.2万余元。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中原告撤回了上诉。 虚假陈述认定:本案中,原告利用被告不到庭的情况,否认被告在出具欠条后有付款及退货的事实,故意作出虚假陈述,欺骗法庭,试图让法院作出违背事实的判决,其行为构成故意陈述虚假事实情形。因此法院对原告下达了罚款决定书,罚款10万元。 案例二:故意虚构事实欺骗法庭

公告书之法院公告程序

法院公告程序 【篇一:关于法院办案流程】 关于法院办案流程 (一)办案流程 一个案件在审理、执行过程中,一般应经过立案、缴费、送达、审判、执行、结案等程序。为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人民法 院办案工作实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立执分立的原则。 1、立案,人民法院的立案主要是对刑事一审自诉案、民事、行政 一审案件和执行案件的自诉状、起诉状、申请执行书,进行审查, 确定是否立案受理的活动。立案审查应在法定期间内完成。刑事自 诉案件应当在自收到诉状或口头告诉第二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立 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自诉人;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说明理由。民事、行政案件,应在自收到诉状或口头起诉第二日起7日内作出 是否立案的决定;决定立案的,应通知当事人,并于五日内向对方当 事人送达应诉通知书和诉状副本;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 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一般案件可 于收到诉状当日决定是否立案受理。 2、缴费,除刑事案件外,其他案件(包括民事、经济、行政、执行) 当事人都得向人民法院缴纳诉讼费用。人民法院向当事人收取诉讼 费用主要有两个用意,一是弥补国家的财政开支;二是抑制滥诉、减 少诉讼。诉讼费用的收费范围、收费标准,预交和负担,最高人民 法院颁布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有明确规定。诉讼费用由原 告预交,被告反诉的,反诉案件的诉讼费由被告预交;申请执行费, 由申请人预交。原告自接到人民法院预交诉讼费用通知的次日起七 日内预交;反诉案件,由反诉当事人在提出反诉的同时预交;申请执行 费用由申请人在提出申请时预交。上诉案件的诉讼费用,由上诉人 向人民法院提交上诉状时预交;上诉人在上诉期内未预交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在接到预交诉讼费通知后七日内预交。预交诉 讼费用有困难的,可在预交期内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当事人在预 交期内未预交又不提出缓交申请的,按自动撤回起诉或上诉处理。 近年来,为确保经济有困难而交不起诉讼费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我院认真贯彻执行最高法院下发的《关于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当事人 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积极实行司法救助,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 事人,决定减、缓、免交诉讼费用,使其能正常诉讼。

北京人民法院报公告代理点刊登电话

盛仕荣源:《人民法院报》是法律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创刊十几年来恪守“让法律了解社会,让社会理解法律”的办报宗旨,坚持“立足经济、置身经济、面向社会”的编辑方针,努力把 报纸办得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可读性。人民法院报社实行社务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下设办公室、人事处、编采一部、编采二部、编采三部、总编室、记者部、事业发展部、广告部、发行中心、网络中心、财务中心等12个部门。报社在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有记者站。《人民法院报》在及时传递国家法律政策、法规、提供各法律和经济信息的同时,在报道内容上坚 持社会化方向,贴近市场,贴近百姓。立足法律,置身经济,面向社会。《人民法院报》每周一、 周三、五出版(周一、周三对开十二版,周五对开八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年定价238元,对 开4版套红。《人民法院报》发行量四十余万份,法律系统读者占20%,社会读者占80%(包括 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科研教学机构,中介机构等)。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证件遗失,急切需要办理登报挂失业务的朋友。为了帮助您尽快 办理登报及后续事宜,我们将结合比较常见的几个问题为您进行解答。希望能对您办理人民法院报 登报业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哪些证件登报挂失需要在人民法院报刊登? 一般公司类的证件(营业执照、开户许可证、发票、税控盘、领购本、法人证书、代码证、印 鉴章)遗失补办都是需要登报的。个人证件(毕业证、房产证、资格证、出生证)需要登报,涉及 到身份证遗失的可自由选择,没有特别强制要求,如果身份重要(比如担任公司法人、股东等职位的)建议登报,以防止被不法份子恶意冒用。 2、证件遗失声明登报人民法院报有效么? 刊登证件遗失时,通常只要是市级(含)以上的报纸均可。对于大部分的刊登客户来说,登报 费用都是需要个人或者自己公司承担的。为了尽可能的帮大家节省费用,我们登报中心的工作人员 都会帮您安排省级报刊。省级报刊较市级报刊相比具有发行量大,报纸易购买,出刊速度快,费用 低廉等优势。 3、人民法院报的登报流程复杂么?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登报的办理流程非常简单,你只需根据我们工作人员的要求组织好登报内容,提供相应的手续(公司类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广告内容盖章。个人类:身份证复印件、发证单位证明材料)即可。 人民法院报遗失声明登报挂失版面的截稿时间一般为上午12:00,部分版面是下午17:00截止 次日稿件。周五截止周六和下周一的稿件。所以,一般都是今天确定好稿件,明天就能见报。

怎么在人民法院报上刊登法院公告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b616091454.html, 怎么在人民法院报上刊登公告-法院公告登报 人民法院报公告怎么刊登?为什么要进行刊登?随着网络的普及,报纸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很多人对于报纸刊登知识的缺乏,到需要使用时显得手忙脚乱,下面小编带您走进人民法院报公告刊登。 安全知识:公司章、证照被拿走参与违法行为,法人莫名被抓、公司破产。公司证照原件被人拿走,成被告才知晓巨额代款未还。行驶证丢失,被人套牌,连车型都一样,各种违章,急死车主。消费者莫名欠下千余联通话费,原来身份证被冒用。身份证未及时挂失:莫名背上15万贷,拿去办信用卡及贷款。证件未挂失,收到传票,成被告才大悟。说不清的事实!证件被盗窃, 一夜之间成了杀人抢劫犯,小伙莫名成绑架头目!公告声明无论哪个证件丢失了,都会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不便,补办的时候,搞不清楚要不要登报声明,经常为此多走冤枉路。通过公示的方式达到:一、以示郑重;二、被更广泛的人知晓;三、尽可能地提醒公众注意,防止不良后果的产生。关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b616091454.html, 于这种声明,目前我国没有明文法律规定。其直接法律后果是,其声明事项是其自愿的真实的意思表示,系有效民事法律行为。 媒体级别:《人民法院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主管,于1992年10月1日创刊,江泽民亲题报名。2000年元月改版为日报。现为对开八版,辟有审判新闻、法学理论、副刊等专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统一刊号CN11-0194;国内邮发代号1-174。《人民法院报》,是集中反映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唯一一张全国大型报刊,是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及所有关心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人士的重要舆论阵地。 登报流程:1、当事人提出公告要求;2、承办法官告知公告办理有关规定(等级价格等),承办法官起草公告文书(加盖院章); 3、将公告稿件送交《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登报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北里西区 关于人民法院报公告刊登相关知识,小编就介绍到这里了,更多登报内容可咨询在线客服。

公告书之法院公告送达格式

法院公告送达格式 【篇一:法院公告常用统一格式】 法院公告常用统一格式 为进一步规范人民法院公告发布工作,更好地体现报纸刊登人民法 院公告的严肃性,提 高人民法院公告刊登速度,最新修订的《法院公告常用统一格式》 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定,现予公布;请各地人民法院在制作公告文稿 时使用。 1.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 ():本院受理()诉()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港澳台为满3个月,或涉外 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的期限和举证期限分别为 公告期满后15日和30日内(或涉外均为30日),逾期将依法审理。 2.民事案件上诉状副本 ():上诉人()就()字第()号判决书提起上诉。现依法向 你公告送达上诉状副本。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港澳台为满 3个月,或涉外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的期限为公 告期满后15(或涉外为30)日内,逾期将依法审理。 3.民事案件开庭传票(适用一审、二审、再审程序) ():本院受理()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开庭传票。自发出 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或涉港澳台为满3个月,或涉外为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定于公告期满后第()日()时()分(遇法 定节假日顺延)在本院()开庭审理,逾期将依法缺席裁判。 4.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①适用于普通程序 ():本院受理()诉()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提出答辩状和举证的期限分别为公告期满后的15日和30日内。并定于 举证(答辩)期满后第()日()时()分(遇法定节假日顺延) 在本院()开庭审理,逾期将依法缺席裁判。 5.民事案件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②适用于普通程序(涉外)():本院受理()诉()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自公告之日起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提出 答辩状和举证的期限为公告期满后的30日内。并定于举证(答辩)

关于人民法院涉执行重大案件、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试行)

××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涉执行重大案件、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试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执行工作的统一管理,加快信息传递和情况控制,确保上级法院及时掌握情况、正确决策,使法院涉执行重大案件、重大事项得到及时、有效处置,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涉执行重大案件、重大事项的报告人为全省各级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或分管副院长。 第三条下列涉执行重大案件应向上级法院报告。 (一)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或可能出现矛盾激化、自伤自残或出现被执行人死亡的案件。 (二)以各级人民政府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 (三)执行中遇到非法干预、阻碍,无法排除,正常执行受到影响的案件,包括: 1、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非法干预、阻碍法院执行的案件; 2、负有法定协助执行义务的工商、建设、国土资源、金融等部门拒不履行协助义务或妨碍执行的案件; 3、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非法干扰执行、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义务的案件。 (四)拘留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案件。 (五)涉执行案件重大信访,发生或可能发生进京上访、赴省集体访或已来省群访等事件的。 (六)新闻媒体关注,可能出现负面报道影响的执行案件。

(七)检察机关予以监督,与法院有严重分歧意见的案件。 (八)涉外执行案件。 (九)在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执行案件。 (十)各级法院分管副院长或执行局长认为应当报告的其他重大案件。 第三条下列涉执行重大事项应向上级法院报告。 (一)执行中遭到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围攻、谩骂或殴打等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抗拒执行的突发事件。 (二)外出报告制度,包括:分管执行工作领导、执行干警出国或离境;分管执行工作领导或执行局负责人离省外出学习、考察、休假;组织执行干警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培训一次超过10人以及异地办案需要与当地法院上级法院沟通协调的。 (三)执行干警出现违纪违法问题被有关部门调查、立案或其配偶、子女涉嫌违法犯罪的。 (四)执行干警因工作失职,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五)因执行案件或与执行人员有关而发生群体性冲击法院机关事件,或其他因涉执行而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的。 (六)执行部门发生水灾、火灾、失窃等紧急或突发性重大事故的。 (七)曾任中院分管执行工作副院长以上职务的退(离)休干部生病住院或在职执行局长和分管领导生病住院的。 (八)执行干警病故、伤亡;或出现交通事故,损失较大;或执行干警出现人身意外伤害,伤势较重以及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重大损失或生活特别困难的。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库

唐某诉李某某、唐某乙法定继承纠纷案 [裁判摘要] 夫妻之间达成的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是双方通过订立契约对采取何种夫妻财产制所作的约定,是双方协商一致对家庭财产进行内部分配的结果,在不涉及婚姻家庭以外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应当尊重夫妻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按照双方达成的婚内财产分割协议履行,优先保护事实物权人,不宜以产权登记作为确认不动产权属的唯一依据。 原告:唐某。 被告:李某某。 被告:唐某乙。 法定代理人:李某某(唐某乙之母),48岁。 原告唐某因与被告李某某、唐某乙发生法定继承纠纷,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唐某诉称:唐某甲于2011年9月16日在外地出差期间猝死,未留下遗嘱。名下财产有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二十三号财富中心某房屋(以下简称财富中心房屋)等多处房产、银行存款、轿车等。唐某甲的继承人是配偶李某某及子女唐某、唐某乙。现诉至法院,请求判令:由唐某、唐某乙、李某某共同依法继承唐某甲的全部遗产。 被告李某某、唐某乙辩称:认可李某某、唐某、唐某乙作为唐某甲的继承人参与继承,但登记在唐某甲名下的财富中心房屋并非唐某甲的财产,不应作为其遗产予以继承。虽然该房屋是以唐某甲名义购买并向中国银行贷款,但根据唐某甲与李某某签订的《分居协议书》,财富中心房屋属于李某某的个人财产,之所以没有变更登记至李某某名下,是因为有贷款没有还清。这份协议书没有以离婚为前提,属于双方对婚后共同财产的安排,在唐某甲去世前,双方均未对此协议反悔。因此该协议书是有效的,财富中心房屋是李某某的个人财产,不属于唐某甲的遗产。对于唐某甲名下的其他财产同意依法予以分割继承。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查明: 唐某甲与被告李某某系夫妻关系,二人生育一子唐某乙。唐某甲与前妻曾生育一女唐某,离婚后由其前妻抚养。唐某甲父母均早已去世。唐某甲于2011年9月16日在外地出差期间突发疾病死亡,未留下遗嘱。 2010年10月2日,唐某甲与被告李某某签订《分居协议书》,双方约定:“唐某甲、李某某的感情已经破裂。为了不给儿子心灵带来伤害,我们决定分居。双方财产作如下切割:现在财富中心和慧谷根园的房子归李某某拥有。李某某可以任何方式处置这些房产,唐某甲不得阻挠和反对,并有义务协办相关事务。湖光中街和花家地的房产归唐某甲所有。唐某甲可以任何方式处置这些房产,李某某不得阻挠和反对,并有义务协办相关事务。儿子唐某乙归李某某所有。唐某甲承担监护、抚养、教育之责。李某某每月付生活费5000元。双方采取离异不离家的方式解决感情破裂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达到效果,双方均不得干涉对方的私生活和属于个人的事务。”2012年11月28日,北京民生物证司法鉴定所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鉴定意见为该《分居协议书》上唐某甲签名为其本人所签。 关于财富中心房屋,2002年12月16日,唐某甲作为买受人与北京香江兴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唐某甲购买北京香江兴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财富中心房屋,总金额为1 579 796元。庭审中,原告唐某、被告唐某乙、李某某均认可截止唐某甲去世时间点,该房屋仍登记在唐某甲名下,尚欠银行贷款877 125.88元未偿还。此外,李某某与唐某甲名下还有其他两处房产、汽车及存款等财产。

人民法院报报道案例精选笔记之人身损害赔偿类安全保障义务

人民法院报报道案例精选笔记之人身损害赔偿类 ——安全保障义务篇 按:最高院人损司法解释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本篇主要收集安全保障义务人违反安保义务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例。 目录: (一)不满施工拆围栏掉进沟槽摔致残,法院判决自担两成责 (二)浴室洗澡溺水身亡,老板有错相应赔偿 (三)吃饭遭抢还被捅伤,肯德基袖手旁观被判担四成责任 (四)大厦旋转门撞伤老太,物业有过错被判赔偿(五)小女孩与送菜员相撞被严重烫伤饭店老板未尽安保义务承担主责 (六)机器轧伤实习生,公司学校共赔偿 (七)职工在宿舍淋浴死亡,单位担侵权赔偿责任(八)门前台阶存隐患,顾客摔伤应赔偿 (九)医院屋檐结冰锥,砸伤病人担全责 (十)医院出生遭鼠咬,十七年后获赔偿

(一)不满施工拆围栏掉进沟槽摔致残,法院判决自担两成责 2007年9月,一家投资公司与一家建工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书,由建工公司承包一处车棚的改造工程,此后建工公司进场施工。由于村民郑某和施工现场附近的居民对此项施工不满,于是进行阻拦并将施工现场的围栏拆毁。之后,建工公司也没有再重新安装护栏,只是在现场派人看护。同年10月20日,郑某在明知施工现场已开挖沟槽的情况下,依然从施工现场通过,结果不慎掉入沟槽,导致腕部、肩部等多处摔伤。后经鉴定,郑某右腕及右手致残程度已构成十级伤残。由于索赔未果,郑某一纸诉状将投资公司和建工公司告上法庭。 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方两家公司对郑某的诉讼请求不予认可,其中,建工公司坚持认为,伤者明知施工现场有沟槽,还从施工现场通行,而且维护安全的围栏也是其参与拆除的,所以掉进沟内主要是其自身的责任,后果应由其自行承担。 查明事实后,法院认为,被告建工公司在居民区内施工,首先应考虑和保障居民区内居民的安全,应设臵必要的围栏,在有沟、坑的地方搭建牢固、安全的通行设施。然而建工公司在与居民发生矛盾、安全围栏被居民拆毁后,并没有及时安装围栏和设臵应设臵的其他安全设施,为后来发生的损害留下了隐患。而伤者郑某在施工现场已开挖的沟槽里通行,没有注意通行安全,掉入沟内摔伤,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至于被告投资公司,则没有任何责任。据此,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施工单位承担80%的责任,赔偿伤者3万余元。(2009.2.19)

公告书之法院公告期限

法院公告期限 【篇一:法院执行期限的规定】 法院执行期限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 为确保及时、高效、公正办理执行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 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执结。 有特殊情况须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报请本院院长或副院长批准。 申请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5日内提出。 第二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后7日内确定承办人。 第三条承办人收到案件材料后,经审查认为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 执行措施的,经批准后可立即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 第四条承办人应当在收到案件材料后3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 知书,通知被执行人按照有关规定申报财产,责令被执行人履行生 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被执行人在指定的履行期间内有转移、隐匿、变卖、毁损财产等情 形的,人民法院在获悉后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性执行措施。 第五条承办人应当在收到案件材料后3日内通知申请执行人提供被 执行人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 第六条申请执行人提供了明确、具体的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的,承 办人应当在申请执行人提供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后5日内进行查证、核实。情况紧急的,应当立即予以核查。申请执行人无法提供被执 行人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或者提供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确有困难,需人民法院进行调查的,承办人应当在申请执行人提出调查申请后 10日内启动调查程序。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承办人一般应当在1个月内完成对被执行人收入、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车辆、机器设备、知识产权、 对外投资权益及收益、到期债权等资产状况的调查。 第七条执行中采取评估、拍卖措施的,承办人应当在10日内完成 评估、拍卖机构的遴选。 第八条执行中涉及不动产、特定动产及其它财产需办理过户登记手 续的,承办人应当在5日内向有关登记机关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