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651.50 KB
- 文档页数:19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所选教材为《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三章“景物抒怀”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等名篇。
通过对这些经典诗歌的解析,学生将领会古代诗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基本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3.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深度融合。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景物形象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钱塘湖等图片,让学生对所学诗歌的景物有直观的了解,引发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等诗歌的背景、作者、景物描绘和情感表达。
3. 实践: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人笔下的景物形象。
4. 例题讲解:分析《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的景物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尝试分析《望庐山瀑布》中的景物形象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2. 内容:(1)诗歌背景及作者(2)景物描绘手法(3)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深度融合。
2. 例题讲解:分析《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的景物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一、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深度融合1. 赏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黄河”等,这些词语既描绘了景物,又暗示了时间、生命等深层含义。
市教研公开课教案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常见意境。
2.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学会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古典诗歌之美,培养热爱中国诗歌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形式。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技巧规范答题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它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今天我们就从景的角度入手来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一——景物形象。
二、考点与题型“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点之一,它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展示题型(见幻灯片)三、意象与意境1.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
2. 意象:“意”指主观情感,“象”是客观形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3. 意境:是意象的组合,通常指一句诗、几句诗或整首诗所造成的境界。
4.诗歌常见意象及寓意,诗歌常见意境。
(见课前分发的材料)四、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思考回答2.教师点评(内容,答题规范,完整度方面)3. 出示参考答案:①概意境: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②绘图景:通过描写初春时的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③析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五、技巧点拨(一)常见提问方式:1. 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思路点拨:概意境(概括意境特点和画面图景)绘图景析感情★注意:1.画面图景:①画面所属(季节、时令、地域等)②画面景象(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羁旅等)意境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