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 格式:ppt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62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近代?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
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
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
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
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
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
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
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
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各位同学:附件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选修课课件,请下载后不要外传。
另外,请大家思考:“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及方法”,这个是延伸题目,为必考知识,请课下准备。
几个概念的界定:一、文化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
最开始,“文”与“化”是分开的。
“文”与“化”并联使用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其中有句话,叫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以文教化”。
西汉以后,“文”与“化”连成一个专用词,比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这里,“文化”显然和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指的是文治教化。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等多种含义。
牛津大辞典解释“cultural”:“对思维、审美和风度的训练、发展和雕琢,是文明的精神部分。
”这层意思和中国“文化”概念的“文治教化”的内涵比较接近。
概括起来,从最广义到最狭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化说”,什么是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这个命题,决定了文化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人才有文化问题可言。
一般的文化概念是“观念形态说”,所谓观念形态,即以语言为符号传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和经济、政治相对应,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最狭义的文化概念是“知识说”,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成果的精华,这就是知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这个概念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知识水平”。
二、中学、西学/新学、旧学“西学”是明末清初出现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词语,“新学”是十九世纪末开始流行的,二十世纪风行于世界的一个概念。
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无私运动以后,“新学”一词及其内容就逐渐的消匿不彰,而“西学”一词却十分活跃。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摘要】:文章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我们认识中西文化交流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西文化;背景;特征;重大事件一、历史背景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交织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
从近代历史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诸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在政治上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完成了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同时,经济上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与市场扩张的强烈需求,西方列强凭借其武力继续着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资源、占领市场、分割殖民地的行动。
而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积贫积弱的中国,正是其侵略与瓜分的对象。
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近代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它的文化曾经一度辉煌,对周边邻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具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感。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学习西方的行动。
可见,鸦片战争不仅是西方国家对古老中国的军事入侵,从文化的角度说,也是西方异质文化对中国东方文化的入侵与征服,引发了之后半个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
勿庸置疑,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中国文化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传统文化已经难以适应和支持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事实上,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少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更多的是伴随征服与抗争的激烈冲突。
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从根本上讲,是一场广义的文化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论文题目:圆明园的悲怆选课序号: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摘要: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华,是清代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汇集全国的名园胜景;大胆吸收外国的建筑形式与内容,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就是这样辉煌美丽的圆明园却因英法联军的残暴、贪婪、野蛮而遭到毁灭。
他们最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合约。
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一个半世纪已随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过去了,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永久的一笔。
那座落于北京西郊的一个荒废的园子,影映着那场令人不寒而栗的大清国殇。
残破的汉白玉,清冷的风,无限的苍穹,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感受,仿佛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
也仿佛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
笑着他们的伟大。
笑着中国的腐败。
这就是圆明园的历史,有悲有喜,有经验有教训。
一段回忆,一段警醒。
关键词:圆明园辉煌英法联军焚毁一、曾经的辉煌——昔日的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
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
圆明园这个名字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近代?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
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
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
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
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
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
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
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
近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历史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近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有趣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近代的时候,中国和西方的世界开始有了更多的接触。
那时候,西方的好多新奇东西来到了咱们中国。
比如说火车,以前咱们出门都是坐马车,又慢又颠簸。
可西方的火车一出现,那跑得可快啦,“呜呜呜”地拉着好多人和货物跑老远。
还有照相机,能一下子就把人的样子留下来,不像画画要花好长时间。
这可让大家都觉得太神奇啦!
咱们中国也有很棒的东西传到西方去呢。
像精美的丝绸和瓷器,西方人可喜欢啦。
他们觉得丝绸滑滑的、软软的,穿在身上特别漂亮;瓷器又好看又结实,用来吃饭喝茶可讲究了。
中西方文明就是这样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大家的生活都变得更有趣、更美好啦!
作文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近代呀,中西方文明有了好多交流和互相学习的事儿。
西方的好多发明来到了中国。
就像电灯,以前咱们晚上只能点油灯,暗暗的。
电灯一出现,屋子一下子就亮堂堂的。
还有电话,能让相隔很远的人马上就听到对方的声音,不用再写信等好久。
咱们中国的文化也传到了西方。
中医的神奇疗法,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还有咱们的武术,那些漂亮的动作和厉害的功夫,让外国人也想来学一学。
就像两个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宝贝一样,中西方文明这样交流和互鉴,让大家都有了更多的新发现和新快乐!
希望小朋友们能记住这些有趣的故事,以后也要多多了解不同的文明哦!。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历史悠久,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着自身的文化传承,同时也积极地接纳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与传播,中国的文化交流经历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过程。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历程以及这种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近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文明之一。
然而,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外国侵略与殖民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开始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世纪中期起,中国逐渐开始了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首先,近代中国积极吸收西方科学与技术,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1861年,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开始对西方技术进行学习与引进。
这一时期,中国先后引进了造船、铁路、电报等各个领域的西方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中国更加注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传播。
近代中国的学者积极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化经典著作,将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思想与理论引入中国。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知识体系,也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碰撞与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注重孝道、忠诚、仁义等价值观念。
然而,西方文化对于宗教、个人权利、自由等方面的强调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文化后,开始反思传统观念,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与超越。
他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权利与自由,提出了新的理念与思想。
这种碰撞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尽管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这种文化冲突最终逐渐演变为融合与吸收。
中国在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并将西方文化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试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作者】于语和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发生于明末清初,一度中断的“西学东渐”潮流重新出现,西方文化,包括“器物技艺”的物质文化、“议院”和“立宪”等制度文化以及各家思想学说、学术观点的“学理”(即精神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流入中国,并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广泛碰撞交流,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不论其背景、方式、深度、广度,和以往的中外文化交流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有其显著的特点。
探讨和研究这个特点,对于我们全面、科学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和我们今天正确地对待西方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在西方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文化交流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交流双方的关系看,有时是相互平等的,也有时是一方强加于另一方的。
从交流的方式看,有时是经济的(通商贸易),有时是政治的(互派使节、首脑互访),有时是军事的(发动战争),有时甚至就是直接的文化交流(学术活动、文艺活动)。
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交织构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
这时期,从西方来说,它们是以武力为先导,以掠夺为目的的。
它们不仅用火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占我土地,杀我人民,而且在每次战争中或战后,都要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屈辱的条约,割地赔款自不必说,还要建立“国中之国”。
军事侵略、政治压迫和奴役伴随而来的是经济掠夺和文化掠夺。
从1800-1927年,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走私鸦片,西方帝国主义就从我国掠去约284亿银元的财富;从1800-1925年中,西方殖民者以“猪仔贸易”与契约华工掠夺我国人口就在1000万人左右,连西方人士也不得不承认,诸如美国西路铁路的铺设和西部经济的开发,非洲德兰斯瓦尔金矿的开采,无不是由华工的血汗和尸骨堆成;列强通过战争勒索及抢劫中国的款项至少在14亿两白银以上,五次大的侵华战争造成的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又在数千亿美元以上……在这个中华民族自尊心受到历史上最惨重戕害的年代里,在可怕的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之中,反对外国侵略成为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救亡图存成为中国人民的首要目标。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关系。
通过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本文试图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首先回顾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途径,最后探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引言: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渐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这导致了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1]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过程中,中国如何从封闭的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一)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的近代中国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接触。
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对外交流相对有限。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开始了与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制度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文化观念的改变等。
(二)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近代中国甲午战争后,中国民众对清朝政府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兴起。
同时,西方的民主、科学、平等等现代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如戊戌变法、新政等,但最终未能实现根本性的社会变革。
(三)辛亥革命至民国时期的近代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民国政府未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民间反抗不断。
同时,西方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传教士和留学生自19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日益增多,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和其他西方宗教。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控制,以及中国内部的改革开放,中西两个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并深入。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形式以及影响。
一、背景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控制,中国逐渐认识到自身的薄弱和文化的缺陷。
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要向西方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此外,西方文化的入侵也迫使中国不得不和西方进行交流,对西方了解更多,以便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和影响。
二、形式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传教士传播和翻译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传教,并带来了欧美文化。
随后,一些传教士还开始翻译中国古代文化,并将其传播给西方人。
这种形式的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是单向的,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
2.学者和留学生交流自20世纪初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去西方国家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带回中国。
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研究中国文化,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也在逐渐深入。
3.文艺传播除了传教士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外,文艺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
很多西方文艺家将中国文化作为其创作的灵感来源,而中国文艺家则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三、影响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1. 文化素质提高通过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文化的魅力和先进性,促进了中国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文明程度的发展。
这种提高和发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创新和变革西方现代文化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新思想和新理念,促进了中国的创新和变革,推动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经济向国际化的现代经济转型。
同时,西方文化的进入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3. 影响形式的多样性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西方的文化形式和风格,也使中西方文化影响和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主题五近代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1.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2.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1)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十月革命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2)维新思想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学习西方的思想。
(3)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3.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内涵与近代社会的进步。
(2)宗教改革与人文精神的发展。
(3)启蒙运动的内涵与人文精神的成熟。
■真题回扣考向1 近代中外社会思潮交融与碰撞中对历史事物描述、阐释、评价的能力1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
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
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
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
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章节教学思路第一节: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及意义1. 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 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在思想、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它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宗教、艺术、服饰、食品等方面的交流。
- 中外文化交流是指中国与外国之间在文化层面的互动与交流,涉及知识、技术、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2.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有利于扩大人们的视野,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与相互理解。
- 有利于丰富各国的文化传统,激发文化创新,推动文明进步。
- 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1. 中国古代对外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 唐宋时期与外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 对外出使及海外贸易的影响2. 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1. 近代中国对外文化的接纳与抗拒- 近代中国科学文化的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及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批判- 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努力与成果1. 当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 翻译文学、电影、音乐、美术等作品的传播- 新媒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跨国公司、跨国组织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与交融2. 中外文化交流所面临的挑战-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平衡-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认同的冲突- 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文化创新的矛盾2. 中外文化交流的展望- 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促进文化多元共融- 借助新媒体与新技术,推动文化创新与传播-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民心相通,实现文化共享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