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母公司请求国家豁免案
- 格式:pdf
- 大小:83.12 KB
- 文档页数:2
中航油母公司请求国家豁免案案例:中航油母公司请求国家豁免案案情简介:2004年10月,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下称中航油集团)旗下专责海外航油采购的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因违规投机石油期权,出现最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2006年3月21日,原总裁陈久霖被新加坡法院判处四年零三个月监禁及33.5万新元罚款。
中航油和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与印尼投资集团萨蒂亚资本公司(Satya Capital)在11月份达成协议,收购后者持有的新加坡石油(Singapore Petroleum)股份。
但中航油和中国航油集团公司被指违约,萨蒂亚资本公司已就此对它们提起起诉,要求赔偿4700万新元(合2900万美元)。
本案争议点以及涉及到的国际法问题: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中国航油公司要求获得免受萨蒂亚资本公司起诉的豁免权,因为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又有并受它监督”,因此应被视为一个政府“部门”,而根据新加坡法律政府部门可以不受法庭程序的约束。
从国际法的角度讲,国家的财产享有不受他国管辖的豁免权。
萨蒂亚资本公司:中国航油公司违规投机石油期权,出现巨额亏损,此行为属于商业行为,不设计国家主权问题,因此不应该享有豁免权。
主要涉及的国际法问题:中航油的违约行为是商业行为还是国家主权行为,其财产是否享有国家豁免权?法院的判决:法院驳回了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申请,称它没有出具任何表明它将依照中国的主权权力行事的证据,因为它的活动主要是商业性的。
分析:2004年的《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规定不享有国家豁免权的财产必须具有一下几个特征:(1)该财产必须与“被诉实体有联系”;(2)该财产被其所有国特定或意图用于政府的商业目的;(3)该财产位于法院地国境内。
萨蒂亚公司要求赔偿的4700元新元,是由于中航油公司的违规操作引起的,因此该财产与被诉实体有关系,而且中航油公司的行为主要是国际间的石油交易,完全属于平等互利的商业行为,并不是基于国家权力行使的主权行为。
--案例: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事件背景及其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
为了对石油现货风险进行规避,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油期货这一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经过谨慎策划和考虑,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
2003年4月,中航油集团成为第二批国家批准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的国有企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期权交易。
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确实正确判断了油价的走势,从中赚了钱。
小试牛刀,旗开得胜,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期权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正是因为初试告捷,才酿成了2004年投资失败的大祸。
事件的简介如下:1993年5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新加坡成立。
1993-1997年,公司先后经历了两年的亏损期和两年的休眠期。
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陈久霖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这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
自陈久霖人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后,逐渐从集团争取到集团垄断进口航油的采购权。
2001年12月,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后3年,公司又从一个纯贸易型公司发展成工贸结合型、实业与贸易互补型的实体企业。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进行空头投机,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
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飘升逐渐放大。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 000万美元左右。
深度今年44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他被调往新加坡接手一家濒临破产的中资海外子公司,2000年这家名为中航油的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2003年净资产已超过1亿美元。
2002年,在新加坡挂牌的中资企业当中,陈久霖以49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1600万元)的薪酬高居榜首,当时被新加坡人誉为“打工皇帝”。
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折戟沉沙,巨亏5.5亿美元。
当风险乍露苗头时,其实只需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
事后如果果断斩仓,亏损也最多1亿美元,然而当时领导们大多在休假,无人拍板定夺。
而在最关键的谈判时刻,领导们有的关机,有的不接电话,错失补救良机,最终酿成5.5亿美元的巨亏,震惊海内外。
四川省原副省长李达昌的被捕,使中国四川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川国际”)8年前在乌干达欧文电站项目上遭遇惨败、亏损8300万元的事实重新浮出水面。
而“中航油事件”依然余波未平,其后续处置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走出去”是当下我国企业界一个热门词语。
近年来,包括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在内的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增长迅猛。
然而几次“折戟沉沙”的教训敲响了警钟:进军国际市场必须严防风险。
应对危机怎能容忍低级错误5.5亿美元的巨亏起初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加坡公司”)投机期货巨亏5.5亿美元一事曝光,海内外舆论哗然。
当跨国经营风险凸现时,企业应以怎样的态度和措施积极应对?中国企业常显得十分笨拙和幼稚,以至犯下“低级错误”,错失补救的良机。
世界著名风险评估机构标准普尔发表评论说:在危机显露之初,其实新加坡公司只需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
且不论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如果新加坡公司及其母公司换一种处理方式,也许会出现不同的局面。
果断斩仓亏损最多1亿美元然而领导都在休假无人定夺事件的核心人物———新加坡公司原总裁陈久霖事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详情,让人们了解到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处理危机的几个细节:“中航油集团2004年10月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
⾼盛:杀死中航油的幕后元凶2019-09-13引⽂ 2008年,中信泰富、中国B航空公司和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被⾼盛等跨国⾦融机构欺诈⽽遭受巨额亏损。
实际上,2004年中航油也是因为在衍⽣品交易上被欺诈⽽遭受巨额亏损。
更让⼈震惊的是,中航油破产的幕后⿊⼿不是别⼈,也是⾼盛!中航油(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下称:中航油)成⽴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在新加坡。
公司成⽴之初,经营⼗分困难,⼀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举扭亏为盈,从单⼀的进⼝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家利⽤海外⾃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中航油是从2001年开始参与⽯油衍⽣商品交易的。
2003年10⽉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猛涨,导致公司必须为跟⾼盛(⾼盛集团。
下称:⾼盛)签订的未平仓的衍⽣品仓位注⼊数额巨⼤的保证⾦。
由于⽆法为⼀些投资性质的交易补仓,公司被迫在亏损的情况下结束部分仓位,累计亏损了⼤约3.9亿美元,⽽直⾄停牌时还正在结束其他的仓位,可能还会导致⼤约1.6亿美元的亏损。
陷⼊财务危机后,中航油的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应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要求,为其提供了⼤约1亿美元的贷款。
新交所要求公司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调查会计师,调查公司亏损的真相,并向交易所提交报告。
陈久霖最后被判刑。
中航油在⽯油衍⽣品和⾼盛进⾏的交易上,注定要失败。
赌场是通过出⽼千来赢钱,⾼盛是通过在产品上设陷阱来杀死中航油。
具体来说,⾼盛先以低价卖给中航油⼀个产品,让中航油肯定能赚到钱。
但是,利润有封顶。
换句话说,中航油能够得到的利润是有限的。
这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盛的风险也是有限的。
既然我⾼盛给了你中航油这么⼀个肯定赚钱的机会,那你中航油也要适当给我⾼盛⼀些回馈和帮助吧,好让⾼盛能在市场上对冲掉给中航油的这个机会。
因此,中航油同意从⾼盛⼿中购买另外⼀个产品。
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制度的探究【摘要】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是习惯国际法中一个比较古老的原则,有着深层的理论基础。
但是关于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实践中始终存在着分歧与对立,绝对豁免论、相对豁免轮、《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关键词】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理论基础;绝对豁免;相对豁免一、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制度含义的分析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又称国家豁免或者主权豁免,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国家根据国家主权和国家平等原则不接受他国管辖的特权①;一些学者认为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就是国家及其财产免受其他国内法院的司法管辖②;还有些学者主张国家豁免是指在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及其财产未经同意免受其他国家的管辖与执行措施的权利③。
学者在诠释国家豁免时,倾向把国家豁免看作一个主权国家的权利,具体指是一种司法的权利。
笔者认为从一项权利的角度,来肯定国家豁免是恰当的,符合法律权利义务的内涵。
国家豁免,从司法范围来说,一个国家及其财产未经其同意,其他国家不得对该国进行管辖,或者对其财产采取扣押、强制执行或其他强制措施④。
在实践中,当国家与自然人或者法人一般民事主体发生纠纷时,国家豁免可能会在下列情况下提出来:国家在外国法院直接被诉,如湖广铁路债券案;国家虽然在外国法院没有被直接被诉,但某个诉讼涉及国家及国家财产,国家为了维护其权利而主张豁免;国家主动提出诉讼,或者在被诉时明示或者默示放弃管辖豁免,但在判决做出前或做出后,如果国家财产有可能被诉讼保全或强制执行时,国家提出诉讼豁免或者执行豁免;国家提出诉讼,如果对方当时人提出反诉的范围超出了原诉,国家可以对该反诉主张豁免权。
笔者认为司法角度的国家豁免,确实有助于维护国家间平等的主权尊严,但反过来,绝对的赞成,国家利用国家豁免来侵犯私人利益,也并不是危言耸听。
对于国家豁免制度定义的探究,笔者认为豁免主体一定要界定清楚。
首先,地方政府是否为豁免的主体。
中航油事件对中航油进行内控分析评价。
中航油事件2004年l2月,中国航油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曾作为明星企业的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对国内进口航油市场的实质性垄断,净资产由l6.8万美元增加至2003年的l.48亿美元,6年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
中航油事件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中国航油集团向中航油董事会派驻了4名成员,包括陈久霖本人,而他也是以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兼任中航油董事和执行总裁的。
但事实上,集团公司出于对陈久霖的信任,使他在实质上成为集团公司派驻中航油的全权代表和实际监管者。
同时,在其任职期间,曾两度调开集团公司派驻的财务经理,从当地另聘财务经理,只听命于他一人。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决策、监管层还是在经理层,都没有很好的形成实质上的权力制衡。
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获悉公司在2004年第一季度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后,决定不按照内部风险控制的规则进行斩仓止损,也不对市场做任何信息的披露,而是继续扩大仓位。
为了避免实际亏损,他将交割日延后至2005年和2006年,并不断加大仓位,对风险没有做必要的对冲处理,也没有对交易设立上限,孤注一掷,赌油价回落。
到2004年10月,公司亏损累计达到l8 000万美元,公司流动资产耗尽。
于是,陈久霖向集团公司汇报亏损并请求救助。
而中航油集团竞没有阻止中航油的违规行为,也不对风险进行评估,而以私募方式卖出部分中航油股份来“挽救”中航油。
中航油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设有专门的7人风险管理I委员会及软件监控系统。
其中,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实施交易员、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部、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叉控制,每名交易员损失20万美元时要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当损失达到35万美元时要向总裁报告,征求他的意见,在得到总裁的同意后才能继续交易;任何导致5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将自动平仓。
中航油事件事件经过2003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3月28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年及2006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月10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年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中,刚谁从事的主要是场外期权交易,为了更清楚了解事件的始末,我们需要对期权的性质有所了解,并提及几个与期权相关的概念。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