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总)
- 格式:ppt
- 大小:10.80 MB
- 文档页数:62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legalization of archive s and information. Investee 4. i nsist on t he logisti cs, will be around strong str ong reforms, cadres of service management. Office w orkers is to be for thi s, de epe n reform, strengthen management, a nd conti nuously meet the ca dres of the organs function properly a nd the nee d for material and cult ural life. One is to enhance the l ogistica l support capabilit y. Ada 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maki ng full use of social pow er,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market mecha nisms a nd a ccel erate the pr oce ss of marketization and sociali zation of logisti c servi ces. A dhe re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 on of the logisti cs management, esta blish and impleme nt a financial manageme nt system, trolley ma nagement systems, healt h manageme nt systems, se curity sy stems, such a s the l ogistics manageme nt system, strengt hen t he manageme nt of human, fina ncial, material, and l ogistical service s standardized a nd i nstitutionalize d track. Se condly, we shoul d strengt hen t he manageme nt of constructi on. Increasi ng investment, im proving t he worki ng conditions of organs; overall civilizati on create an a ctivity, a nd constantly improv e the level of civilizati on; t o prom ote greeni ng, lighti ng, purification, flower s, landscapi ng, Office w orkers create a g ood environment for work a nd life. T hir d, to improve staff welfare. To in poli cy allow s of range wit hin, tryi ng to for Office ca dres w orkers sol ution housing, a nd couple s separati on, a nd chil dren employme nt, aspects of actual difficult pr ovide s hel p, ha s conditi ons of pla ce and units, also should a ppropriate to i ncrea sed ca dres w orkers of welfare, real do "care er left people, feeling s left people, a ppr opriate treatment left pe opl e", let General Office staff in pay har d efforts of while, feel organizati on of warm, get due of affordable. Investee 5. i nsist on the team, will focus on stimul ating vitality who care a nd re spe ct for pe ople. o Office ca dres for the cut ... Lear ning style, strengthen the theor et ical knowle dge, optimize the struct ure of knowledgeand conti nuously im prove the quality of cadres a nd w orkers. Attention to the ir physi cal health, a nd a ctively carry out regular w hole some re creational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哪些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的体现。
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传统,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
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第二,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
民本思想萌生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
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较为普遍的思潮。
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
秦汉以降,“重民爱民”成为历代王朝宣称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
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阐发。
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第四,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
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
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满足封建社会伦理基本需求、完成个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规范。
第五,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
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
第一讲导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生也有涯,而学无涯。
”——孔子“虽有佳肴,弗(fu)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选修课,在哈工大开设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
当初,开设这门课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是我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也有一定的基础;其次是觉得,尤其是在哈工大这样以工科为主的院校,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设此课实有必要。
正如《诗经》所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我相信在这里会找到我的同道。
“今不如昔”这句话,通常是人们面对现实中的某一状况不满而发出的感叹,比如“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类的话语。
那么,怎样看待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呢?客观地讲,他们的总体文化素质在下降。
有知识,有专长,有文凭的不少。
但真正博学多才,境界高的却实在不多。
几年前,一位北大博士生坦言,除了读专业书,他很少关心周围的世界。
问他知不知道北大知名学者季羡林的事情,他说压根儿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对于季老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都一无所知,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偏颇了,简直就是浅薄之辈、“井底之蛙”!由此而言,开设这门课不是很有意义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主题吧。
在给大家讲述这门课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两个概念:即何谓文化?何谓文明?那么,什么是概念呢?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比如人、动物、植物、人民等。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常常容易被混淆,西方的文化学者往往从词源学角度来说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与区别。
但这只是两个概念的区别之一,文化与文明的真正含义、概念,许多人类学、人种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理解。
现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德国学者把文明与文化作了严格的区别:文明是属于物质的、技术的、客观的;文化是精神的、信仰的、主观的。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梁漱溟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贯地好讲情理,而孔子则是其关键性的人物。
以下将说明之。
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社会大于个人,个人出自社会;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
一社会都有其历史背景,一切所表现的事物莫不从过去历史演变而来。
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无因袭即无创造。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是老实话。
事物经过亦正是这样的。
说“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者,古先的文化(历史事实、学术思想)不能不靠典籍文字以保有传递于后,而传于后的我们这些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一道,用以教人而传下来的吗?其他有些传授是靠人的,如射、御、习礼、作乐之类,同为当时文化内容,同在当时孔门教学之中。
从事传习古文化者难说就只孔子一人。
但孔子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殆为人所不及,同时他亦有机会有条件从事于此。
试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儒林列传》及其他载籍(如汉唐史书),诸讲习传布往古学术者非在邹鲁之乡儒家之徒乎?但在农工生产方面,当时孔门未加学习,这是因劳心劳力社会上必要分工之故。
无疑,凡我所说的情理和理性充分地寓乎那古经书中,却惜学徒们,尤其后世学徒们总把功夫用在讲解记诵书文上,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就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
从汉唐以至清代,其代表儒家者不过是经学家而已。
宋儒明儒比较能在身心性命上理会孔门之学,但亦限于环境条件不能大有所发挥。
凡此都缘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是不能责怪后人的。
说孔子以前的上古文化赖于孔子而传者,其文化大要即如是,其流传也大要即限止于是;其功在孔子,其过不在后人。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数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国人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成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
中国人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似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每一件什物,几乎也都浸润着浓郁的中华文化。
但是一旦旁人问起来,要你用三言两语准确地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恐怕多数人都会瞠目结舌,不知从何说起。
毕竟,中华文化支脉太庞杂、流变太频繁,要想真的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是不容易办到。
不要说外国人不解,就连中国人自己,怕是也会觉得茫然。
前面那几位中国人在老外面前所遇到的尴尬,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因为中华文化太丰富、太精深,所以我们觉得实在很难理出一个头绪。
而相对浅易的美国文化,就容易理解多了。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人的一些日常行为中,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髓。
比如说,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经权之道等等,就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
总体来看,中国文化有如下几点鲜明特征,值得我们注意:中庸,是圣人孔子所极力推崇的“至德”,孔子心目中的理想道德叫做中庸。
中庸之道,实在是中华民族累积凝成的民族智慧。
中庸的精义,似乎不出《论语》的一句话,那就是“过犹不及”。
就是说,万事都不要过分;如果做得过头了,那还不如不做。
然而时下许多人所理解的中庸,却成了做事无原则、无标准、和稀泥、不偏不倚、模棱两可、首鼠两端的代名词,似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都是庸庸碌碌、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
这实在是对中庸真义的误解。
为人如果做到了“中庸”,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要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就不好了,哪怕是好事也会因此而变成坏事。
事情做得过了头还不如做不到,这就是“过犹不及”。
我们不妨拿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形容词来举例:“怯懦”是“不及”,“张狂”是“过”,而“勇敢”则是“中庸”;“吝啬”是“不及”,“奢侈”是“过”,而“慷慨”则是“中庸”;“自卑”是“不及”,“自负”是过,而“自信”则是“中庸”。
中国文化史文化:一般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自然属性,使其体现出人的价值观念的一切成果或现象。
广义文化史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其创造的手段、规则、制度、习惯等;狭义的文化史仅指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树。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的伦理性,不仅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而且影响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及各时代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范。
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包括它的广泛性、连续性、平和性及独特的价值取向。
广泛性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文化融会到一起,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
广泛性还表现在它对域外不同质态文化的改造、消化和吸收,如印度的佛教文化,中亚、西亚的科技文化等。
连续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又贯,即在分明,从未中辍,这在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文化这种经久不衰的连续性,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变易性(《易经》所概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变易观念)。
二是中国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宏大气魄。
三是文化发育程度高。
平和性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倾向,它是贵和尚中的文化基本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操守上的体现。
独特的价值取向是指中国文化受其伦理道德基本精神的影响,在价值上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以儒、释、道文化为主流,融合了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主要文化形式的动态文化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刚健自强,贵和尚中”,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所强调的是人,即“以人文本”或人本主义。
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起源阶段——原始社会、形成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初步发展——战国秦汉时期、冲突与融摄——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荣阶段——隋、唐、五代时期、高峰阶段——宋、辽、夏、金、元时期、继续延伸和转机——明、清时期、近代化阶段——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中国文化特质:其一,人文传统;其二,伦理中心;其三,尊君重民;其四,中庸协和;其五,延绵坚韧。
从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看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作者:柳静怡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1期摘要:梁漱溟认为,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中国以伦理组织社会,因此中国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文化。
文章對比中西方社会构造的殊异,分析西方社会偏重集体生活,而中国社会道德代替宗教,最终成为“伦理本位”的社会的原因,以及这种“伦理本位”提出的背景和影响,最后指明中国新文化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中国文化;伦理本位;宗教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本位特征,与西方崇尚集体的社会本位形成鲜明对比。
伦理无疑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
“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把重点放在个人上者,是谓个人本位;同在此关系上而把重点放在社会者,是谓社会本位。
”中西文化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西方由于宗教走向集体生活,而中国的道德代替了宗教,以此走向了“伦理本位”的社会。
一、中西方之社会构造殊异何以西方社会冲突性强而有集团生活,中国人却不愿争执无集团生活以至散漫自私?梁漱溟通过对照指出中西社会在社会历史演进中的殊途。
溯源中西文化歧异的起点是在宗教的有无。
在梁漱溟看来,“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相远的。
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
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
中西分途发展,造成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
“中国逐渐以转进于伦理本位,而家族家庭生活乃延续于后。
西洋则由基督教转向大团体生活,而家庭以轻,家族以裂,此其大较也”基督教之起,对当时的西方社会具有极大的革命性。
首先,它推翻诸路神明,反对一切偶像崇拜。
其次它打破家族小群和阶级制度,人人如兄弟一般来合组超家族的团体,即教会。
这就保持了基督教徒的信仰纯洁专一,尔后基督教又不可避免地与政治相结合,这就使得集团间斗争更加激烈。
一方面,有权力,就易有争端;另一方面,宗教界别,又易形成集团对抗。
统治过强的集团生活,成为之后的反动之本。
中国文化概观何谓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
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
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其实质含义是自然界的"人类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
何谓文明?文明和文化的区别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摆脱动物界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的范畴,人类经过蒙昧、野蛮,才到达文明时代,所以说,它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
文明和文化都是社会历史范畴,它们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派生的,可以把它们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精神文化和精神文明、制度文化和制度文明等。
文化的外延大于文明,文化蕴涵文明。
文明和文化的区别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先有文化,后有文明。
第二,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
第三,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
由于文明代表了文化中的进步方面和客观方面,所以它更直接地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志和客观尺度何谓文化要素构成文化基本形式结构的一些必要成分称之为文化要素。
一般认为,构成文化的要素有:器物体系、认知体系、符号体系、关系体系、规范体系。
器物体系是人类通过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人工环境,具有物质的特征。
认知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感知、思维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的一系列的智能活动。
认知体系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是核心。
符号是人类文化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创造、传播和储存文化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人类通过符号创造、认识和继承文化。
关系体系是人在社会的共同的生活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总和。
中国文化史纲要第一章导论一、中国文化史的主要内容本课将从古老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起,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汉字文化、儒道思想文化、宗教文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发明、中国古代工艺、建筑文化、古代音乐舞蹈和戏曲文化、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等各领域。
第一节中国文化界说一、文化界说文化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
成文于战国的《易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称之为文化。
文化区分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观念形态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复杂共同体,习惯上称为精神文化。
广义文化包括人类的一切创造,由三个部分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精神文化。
有关文化的分类: 在有关文化定义的讨论中,学者们发现要想在一个层面上给文化下一个公认的定义是困难的,所以开始尝试对文化进行分类定义,应当说这是富有实际意义的聪明做法。
关于文化的分类定义,影响最广的是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
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可见,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作“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