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发展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10
火炮的发展历史火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中国的宋朝。
最初的火炮是由竹子制成的,装了火药和铁制弹片,并用火炭点燃。
这些火炮被称为“霹雳炮”,被用于攻城战中,以摧毁城防墙和城门。
最初的火炮射程不远,精度也不高,但是它们对战争的影响深远,使城墙防御的价值大大降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得到了改进。
在明代(1368年到1644年)时期,中国人发明了螺旋筒式火炮,这种火炮的灵活性和精度都较高,对于攻城战和对抗骑兵都很有效。
14世纪时,欧洲人开始使用火炮,他们从中国和中东地区获得了这种武器。
最初的火炮是直管式,射程和精度有限,但是它们在欧洲军队中的使用迅速获得了成功,成为战争的常规武器。
16世纪初,欧洲人发明了旋转式火炮。
这些火炮利用齿轮机制旋转枪管,提高了射击精度和速度。
这种进步使欧洲人的火炮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使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17世纪是火炮技术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候,火炮开始使用镶嵌式火炮管,这种管道是由几个铁环组成的,它们用铁板压制在一起,并用机器加工精确加工,以使管道内部表面更光滑。
这种管道提高了火炮的强度和精度,同时也减少了炮管的折损率。
18世纪是火炮发明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武器制造商开始设计更加复杂的火炮,射程更远、更精确。
一种重要的技术成果是“滑铁卢火炮”,这种火炮是由英国马克·布鲁诺设计的,是一种能够发射多个弹片的火炮。
在滑铁卢战役中,这种火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拿破仑的军队受到严重打击。
19世纪和20世纪是火炮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火炮的材料和设计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最重要的是改进了炮弹的设计。
现代火炮和导弹系统是依据先进的科学理论、材料和电子技术研制而成的。
总的来说,火炮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从初期的竹制霹雳炮到现代的高科技武器系统,火炮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战争技术的快速进步,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未来,我们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并尽可能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害和损失。
中国火炮发展史~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礮。
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
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
到了十五世纪中期,火炮与火药的技术已经达到高峰,跃升为重要的武器。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453年时,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城巨炮所发射的大石炮弹所轰毁。
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为小城门被轰开所致,但其实可归因于炮轰让突击成为可能的因素。
中古时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时炮轰城墙以及在战场上向大批的敌军开火之用。
它们可以精准地轰毁在城堡里面建筑物的垂直外墙,因此人们便发展出倾斜低矮的外墙取替高耸垂直的外墙。
现代的火炮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
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
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
炮兵在历史上有“战争之神”的称号。
扩展资料:火炮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装备单元,在战场上有“战争之神”的美誉。
在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高性能、威力大的火炮给予强大的火力支援,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未开战之前已经输了。
所以世界各个军事强国在进行装备竞赛中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火炮的发展中。
我国也不例外,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强大,现在我国的火炮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在现代立体化战争中,火力仍然是战斗力的核心。
火炮——战场上的活力骨干,以其火力强、灵活可靠、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
火炮既可摧毁地面各种目标,也可以击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舰艇。
因此,作为提供进攻和防御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规兵器中占有巩固的地位。
火炮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的支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是火炮在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变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换代的步伐。
各种大炮知识点总结一、大炮的历史大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东汉时期,当时的大炮是一种火药武器,其主要作用是发射火箭。
后来,火药技术传入欧洲,大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炮的原型是中国的“霹雳炮”和“霰弹炮”,而现代大炮的基础则是由威尔士人帕普法加利发明的。
帕普法加利是第一个成功使用铁质管炮,并制造了一系列尺寸不同、可装填铁弹的大炮。
14世纪,大炮传入欧洲,被广泛用于战争中。
16世纪,大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火炮,成为当时战争的主要武器之一。
17世纪,大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加农炮和迫击炮。
18世纪,大炮的生产技术日臻完善,出现了更加精密和强大的火炮。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炮的生产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工业化生产使得大炮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大炮开始被更广泛地使用。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炮的威力和射程不断增加,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二、大炮的结构大炮是一种武器,通常由炮管、炮车、炮弹等部件组成。
炮管是大炮的主要部件,通常由铁或钢等金属制成,其内部是发射炮弹的通道。
炮管的设计和制造对大炮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炮车是大炮的支架,用于支撑和调整炮管,使其能够在不同方向和角度上进行射击。
炮弹是大炮发射的子弹或炮弹,其类型和重量根据大炮的设计和用途而定。
大炮还包括了其他辅助部件,如瞄准装置、火药库、火炮制退器等。
瞄准装置用于调整炮口的角度和方向,以确保射击的准确性。
火药库是用来存放和装填火药的地方,其设计和结构对大炮的射程和威力有着重要影响。
火炮制退器是用来吸收和减少火炮后座力的装置,其设计和性能对保护炮手和延长炮管的使用寿命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大炮的原理大炮的射击原理是利用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当火药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使炮管内部的压力急剧增加。
当这种压力超过了炮弹的阻力和炮口的限制时,炮弹就会被弹射出去。
大炮的射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高速气体流动和炮弹受力的复杂物理过程,其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火炮的发展史自火器时代来临,火炮便一直是战场上最强大的攻坚武器,在宋元时期,原始的火炮就已经开始投入到了战场之中,不过那时候的火炮仅仅是简单的抛石机+装填火药的石弹,而元军的“回回炮”在当时便算是划时代的大威力火炮了。
到了元朝时期,随着不断发展,初始的身管火炮出现,而当时的火炮在组装上是身管和炮架硬连接的,要是增大火炮的威力,只能不断地给火炮加重,而重量庞大的火炮也由此诞生。
由于元朝的前身蒙古帝国曾经纵横亚洲,因此在元朝时期很多来自西亚中东的阿拉伯人也来到中国内陆做生意,而身管火炮也被其传出中国来到了阿拉伯,并且迅速在当地兴起。
1453年,装备了大口径火炮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重要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攻击,仅仅数轮炮击,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便轰然倒塌,历经千年东罗马帝国便在这炮声中消亡,奥斯曼帝国开始崛起并且强盛于欧亚走廊近400年。
此后火炮便开始了在欧洲的传播,诸如英国、法国、神圣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等欧洲强国均开始装备火炮,尤其是大口径的重炮,在欧洲人不断地战争和扩张中,火炮快速发展。
诞生了诸如口径达到915mm沙皇巨炮这样在16世纪属于怪胎的重炮,而火炮也离开了陆地,进入了海洋(但其本身因为太重了,一般情况下无法运输,只能放在克林姆林宫内当做防御手段,而且诞生近500年内未开一炮)工业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18世纪“蒸汽时代”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火炮也开始了新革命,19世纪欧洲国家连绵不断的战争催生了火炮的进化,无论是前膛变后膛,还是火炮吸能装置的应用,都对火炮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而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化也让大口径重炮进入更激烈的战场提供了条件。
而在1914年-1918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大口径火炮在陆地上的最高潮,在进入堑壕战后,双方为了攻破对方的堑壕,在炮击时都动用了大口径的火炮来轰击,德军这边是420mm口径的重型臼炮,而法军则是500mm的列车炮,英军虽然不及,但是380mm的火炮也算是强中之强。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使用火药武器的记载,但当时的火器更多的是如火炬、火箭等用助燃剂来燃烧的火器,尚谈不上是真正的武器。
南宋时期,出现了管状形火药武器--突火枪,这是火炮的前身。
元朝重视发展新式火器,使得同样分量的火药性能约提高三倍。
明朝时期,火炮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明初已出现了铁火炮,铁火炮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代火炮品种繁多,生产量大,结构性能有了很大改进,并且普遍安装了炮车炮架,有的还发射了空心爆炸弹。
明朝时期,为了提高火炮的射程、精度和机动性,对火炮进行了多种改进。
例如,在嘉靖年间,出现了将火炮安装在战车上的“神器”,这种“神器”可以自由移动,具有很好的机动性。
清朝时期,虽然火炮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清朝政府吏治腐败、经济衰退、科学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古代火炮的发展停滞而走向衰落。
进入现代以后,我国的火炮发展历程更是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火炮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最初的仿制苏联火炮,到自主研发多种新型火炮,如加榴炮、火箭炮等,我国的火炮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总之,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从最初的突火枪到现代的多种新型火炮,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改进。
如今,中国的火炮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火炮发展历程火炮中国近代火炮的发展,始于19世纪60年代。
晚清时期,先后生产火炮的局厂有19个。
初期主要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其中为适应海防需要,着重仿制各种口径的要塞炮和船台炮,先用铜、铁加工制造,逐步发展为采用钢材制造。
如186。
4年,苏州洋炮局最先用机器加手工制造出24磅子前装滑膛生铁炸炮;1878年江南制造局.仿制出国产第一门钢质英阿姆斯特朗式前装线膛炮,1884年金陵制造局制成中国最早的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2磅子后装线膛炮;18。
90年,江南制造局造出阿式800磅子后装线膛炮,炮身重50吨;18。
92年该局又造出中国策一门后装管退式船台快炮(又称速射炮);1905年,这个局率先造出管退式75毫米山炮。
这一时期主要是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
其技术资料、样品均从国外引进,主要原材料和部分零件也是从外国购买,多数是在外国人的参与相帮助下进行生产,但品种多、产量小、性能落后、投资大、成本高。
尽管如此,也为中国近代火炮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军阀封建割据,相互混战,由于作战形式的转变,各自引进了国外一些新的火炮生产技术,大大发展了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平射炮、高射炮和各式迫击炮的制造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兵工厂有的沦陷,有的被迫内迁,生产的火炮品种大大减少,除战防炮外,主要仿制适于山地作战的法国布朗德式60毫米、82毫米、120毫米迫击炮。
火炮总产量达1.54万门,相当于自洋务运动到抗战前夕70多年全国火炮总产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兵工署又加速组织各地兵工厂发展火炮生产,第二十一工厂继续生产82毫米迫击炮;第九十工厂恢复生产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75毫米山炮、榴弹炮等:西北制造厂生产75毫米山炮和重炮等。
第十、二十一、五十工厂还生产60毫米、120毫米迫击炮,57毫米无坐力炮及1.36英寸火箭发射筒等,这一时期生产的火炮性能有所提高高,制造技术有所进步,火炮品种和产量比抗日战争时期大大增加,1946~1949年共生产火炮3.6万余门(主要是迫击炮),超过了自洋务运动到抗日战争结束时长达85年的火炮总产量。
火炮技术的发展历程
火炮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火炮被用作战争中的重要武器。
最早的火炮出现在中国宋代,它们是由铸铁制成,并使用火药作为燃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的设计和构造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欧洲,火炮被广泛用于中世纪的城堡攻防战中。
在十五世纪,著名的炮制家Giovanni da Fontana发明了可以旋转的炮台,这使得火炮的射程和精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到了十七世纪,火炮技术进一步发展。
新型火炮的设计和制造工艺都得到了改善。
这些火炮使用更大的口径和更高的火药量,使得它们的射程和威力都得到了提升。
同时,火炮的制造成本也不断下降,这使得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能够购买和使用火炮。
到了十九世纪,火炮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火炮被广泛用于陆地和海上的战争中。
这些火炮使用更精密的瞄准系统和更强大的火药,使得它们的射程和精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此外,在这个时期,火炮的制造工艺也得到了改善。
火炮的结构更加坚固,能够承受更高的压力和重量。
到了二十世纪,火炮技术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火炮不断涌现。
例如,火箭炮和反坦克炮等先进武器,使得火炮的破坏力和射程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此外,现代火炮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精准瞄准和控制,使得火炮的精度和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总之,火炮技术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多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不断改进,使得它们的射程、精度和威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火炮也在不断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战争环境和需求。
火炮的发明与改进历程火炮,作为一种强大的武器,在战争和军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火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早期,人们发现了利用火药的爆炸力量来推动物体的可能性。
最初的雏形可能是简单的火药竹筒或陶罐,用于发射一些简单的弹丸。
然而,这些早期的装置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火炮还相去甚远。
真正意义上的火炮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
当时的火炮结构简单,通常由铸铁或青铜制成,炮身短而粗,口径较大。
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火炮的精度和射程都十分有限,而且装填和发射速度缓慢。
但即便如此,它们在战场上的出现仍然给敌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不断得到改进。
在 15 世纪左右,火炮的制造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
炮身的材质逐渐从青铜转变为更坚固的铸铁,这使得火炮能够承受更高的火药压力,从而增加了射程和威力。
同时,炮身的设计也更加科学,从短粗型逐渐发展为细长型,提高了炮弹的飞行稳定性和精度。
到了 16 世纪,火炮的种类开始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攻城炮和野战炮,还出现了专门用于海战的舰炮。
舰炮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海军的战斗力,使得海战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火炮的制造工艺进一步提升。
采用了更加精确的铸造技术,炮身的质量和强度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同时,火炮的瞄准装置也逐渐得到改进,从最初的简单瞄准具发展到了更加复杂和精确的瞄准系统。
这一时期,火炮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19 世纪是火炮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和新材料,使得火炮的制造发生了质的飞跃。
钢铁开始广泛应用于炮身的制造,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强度和耐用性。
同时,膛线的发明使得炮弹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旋转,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射程。
后膛装填技术的出现则极大地提高了火炮的发射速度,使得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更加突出。
进入 20 世纪,火炮的发展更加迅速。
新中国建立之后,研制火炮是开国领袖直接关注的大事,当时我国还装备着大量落后日式火炮我国的技术实力还不行就从当时能接触到到的苏式火炮为基础做出了仿制的决定。
1952年做出制造第一批19种制式兵器的决定。
而122mm榴弹炮是15种仿制兵器中的一种,即仿制前苏联1938年式M-30式122mm牵引榴弹炮1953年起,127厂开始按照苏联技术资料仿制122mm榴弹炮。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仿制的122mm榴弹炮就研制成功,并于1954年定型,并正式命名为1954年式122mm榴弹炮,简称54式122mm榴弹炮54式122mm榴弹炮于50年代中后期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各种日式炮。
本炮系由苏式M-1938式改进而成,使用汽车牵引。
是步兵师、军(集团军)属炮兵团基本火炮。
每团2-3营(炮24-36门)。
70年代开始逐步退役,为54-1式取代。
现均已停产。
54-1式122mm榴弹炮:火炮采用手动螺式炮闩;制退机、复进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瞄准装置由58式瞄准镜、58式周视瞄准镜组成。
该炮配有杀伤爆破榴弹、燃烧弹、烟雾弹、照明弹。
图为苏联原版的M30火炮该炮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
炮班人数:8人54式152毫米榴弹炮,1955年研制定型的152毫米牵引火炮,系仿制前苏D-1型152毫米榴弹炮(苏军二战后期至70年代的师级支援火炮)图为苏制D1火炮。
80年代以前曾作为军级重要支援火炮,用以装备步兵军炮兵团之重榴炮营,每营12门。
现已逐步退役,为66式152毫米加榴炮取代。
本炮口径大,威力大,自重轻,但射程稍近。
该炮口径:122毫米,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行军状态长:5900毫米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炮班人数:8人1959年,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59式130毫米加农炮。
火炮的发展历史火炮是一种以火药为动力,发射炮弹的远程武器。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火炮被称为“霹雳砲”,是一种用来攻城的武器。
在宋朝时期,火炮的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当时军队的重要装备之一。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火炮发展始于欧洲中世纪。
最早的火炮是由铁管制成,用来投掷石头、铁球等炮弹。
这种简单的火炮虽然威力有限,但已经开始改变战争格局。
随着火炮的发展,它的威力也逐渐增加,成为决定战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15世纪,火炮的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形成了现代火炮的雏形。
火炮的管身由铁制成,内部充填着火药,炮弹则由铅制成。
这种火炮的射程和威力较之前大幅提升,可以对城墙等目标进行有效的攻击。
火炮的出现使得城堡等坚固防御设施不再无懈可击,战争的形态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火炮的制造和使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19世纪末,火炮的制造材料从铁转变为钢,使得火炮的强度和耐用性得到了提升。
同时,火炮的结构也得到了改良,炮弹的形状也更加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的战斗需求。
20世纪初,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火炮的火药也得到了改进。
新型的火药具有更高的爆炸威力和稳定性,使得火炮的射程和精度进一步提升。
同时,火炮的自动化程度也逐渐增加,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数量,并提高了射击速度。
到了现代,火炮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现代火炮不仅在射程和精度上有了巨大的提升,还具备了更多的功能和特点。
例如,远程制导火炮可以通过卫星定位和激光制导来精确打击目标;自行火炮可以在移动状态下进行射击,增加了战场机动性;多管火炮可以同时进行多发射击,提高了火力输出效率。
火炮的发展对战争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战争不再是简单的近身厮杀,而是远程火力的较量。
火炮的出现使得军队可以在远距离上对敌方进行有效的打击,从而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和规模。
总结起来,火炮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改进。
它从最初的简单武器发展为现代高科技装备,对战争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炮的发展历史火炮发展简史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
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
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
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
中国明朝*** 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
“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
“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
“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
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
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
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
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
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
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
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
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火炮发展历史
火炮发展历史19世纪中叶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及战争的实际需要,促进了火炮技术的发展,现从几个方面简述如下:
1)炮身内膛结构的发展:滑膛——线膛——滑膛
早期炮身内膛为光滑圆腔,由青铜或铁铸造,弹丸由炮口装填(又称前装);发射球形弹丸,射程近、精度低。
19世纪中期采用了发射长形弹丸的前装式线膛炮身(即在内膛壁上加工若干条螺旋槽),称为膛线。
在对目标的破环力和命中精度方面较过去有显著提高,炮身尾部闭锁机构研制成功和无烟火药及高级炸药的发明,促使了炮弹装药结构的改进和后装线膛火炮的产生。
公元1845年,意大利人卡瓦利(Cavali)使炮闩、药室和线膛三者结合,实现了后装线膛火炮的结构。
随着楔式炮闩与螺式炮闩的研制与改进,后装火炮性能更加完善,并被各国所采用,沿用至今。
后装线膛火炮的诞生是火炮技术上的重大革新,大幅度的提高了火炮的射程、精度与发射速度。
近20多年来,随着长杆式尾翼稳定高速脱壳穿甲弹的出现,滑膛结构再度被重视,当前各国新一代的坦克炮与反坦克炮,其炮身内膛的结构几乎都采用了滑膛。
上一篇:火炮系统的组成及作用过程下一篇:当前火
炮发展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