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规划出的“花园城市”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体会的启发市计划局浦口直属分局张弨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不仅增强了国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更为新加坡的进展寻觅到了冲破口,培育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至2009年,新加坡持续10年博得最适合亚洲人居住城市这一称号,同时,随着经济、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进展,新加坡更是成为全世界最正确做生意地址,竞争力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花园城市”建设的要紧体会建设“花园城市”不仅是种植和绿化,还包括了编制计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部门和谐、景观设计、民众参与等等内容,是一项长期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新加坡通过40连年的实践,经历和积存了许多体会。
1.把“花园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国策。
新加坡早在1965年就成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委员会由国土局、市区重建局、建屋局、陆路交通局等部门领袖组成,专门负责制定各项政策和方法,出台了有关绿地的供给、执行与建设、爱惜政策等各项建设法规,使得土地的供给、建设的和谐、绿地的爱惜等等都有法可依。
正是由于长期的坚持和统一的领导,确保了建设工作的科学性、持续性和严肃性。
2.从“花园城市”到“花园里的城市”,与时俱进,理念、内容、方法不断更新。
新加坡从一开始以绿化街道和建造公园为主,到在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和增强垂直绿化,进展主题公园和建设公园联道系统;从制定道路专项绿化计划,到制定园林绿化计划总蓝图和街道景观总蓝图,明确公园面积绿地指标;从投入绿化建设,到爱惜现有自然遗产,增加生物物种的多样化;从政府主导,到推行民众参与绿化打算,成立城市绿化与生态中心,实施提高园艺景观行业水平打算。
40连年来,伴随新加坡城市进展,“花园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内涵也不断延伸,实施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绿化建设的系统性、功能性、参与性更强,新加坡绿化建设已经进入“花园里的城市”的新时期。
3.高度重视制定各类操纵“蓝图”和打算,通过计划实现建设的统一管控。
新加坡专门设立了“绿色和蓝色”计划部份,别离制定了“园林绿化计划总蓝图”、“公园及水体总蓝图”、“街道景观总蓝图”,作为计划建设实施的依据。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解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案例,探讨其成功之处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案例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是一个集住宅、商业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市项目。
该项目充分利用了滨海湾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通过规划建设,打造了一个绿色、宜居的城市空间。
这个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通过引入大量绿化、水系和公园,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
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了可持续发展,采用了多种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使得整个城市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案例二: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城市丹麦哥本哈根是世界上自行车使用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将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并通过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完善的自行车道和停车设施。
这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使得哥本哈根成为了一个低碳、环保的城市,同时也改善了交通拥堵问题。
这个案例的启示是,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发展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三、案例三:中国杭州西溪湿地中国杭州西溪湿地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该项目通过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打造了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空间。
西溪湿地规划中注重了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使得湿地与城市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景观。
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了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通过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案例四:德国弗莱堡的可再生能源城市德国弗莱堡是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供应的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规划和建设,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
城市更新案例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进行改造和升级,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功能。
下面列举10个城市更新案例,以展示不同城市在城市更新方面的成功经验。
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更新项目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更新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更新项目,将滨海湾地区从一个废弃的港口区域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市中心。
项目包括规划和建设各种公共空间、住宅和商业建筑,以及人行道、公园和绿地等。
通过城市更新,滨海湾地区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新加坡的地标之一。
2. 伦敦奥运会遗产城市更新伦敦奥运会遗产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奥运会场馆和周边地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奥运会场馆,伦敦成功将这些场馆转变为多功能的体育、文化和商业设施,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活动中心。
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提升了伦敦的城市形象,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选择。
3. 上海外滩城市更新上海外滩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外滩地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外滩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上海成功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滨江景观带,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业活动。
外滩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供了重要支持。
4. 纽约高线公园城市更新纽约高线公园城市更新项目是将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为一个城市公园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高架铁路,纽约成功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城市公园,成为了城市居民休闲和锻炼的重要场所。
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提升了纽约的城市形象,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
5. 东京奥运会场馆再利用城市更新东京奥运会场馆再利用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奥运会场馆的再利用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奥运会场馆,东京成功将这些场馆转变为各种文化、体育和商业设施,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活动选择。
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推动了东京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和娱乐设施。
6. 巴黎巴士底广场城市更新巴黎巴士底广场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巴黎市中心的一个重要公共广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规划城市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以及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1. 多中心结构城市往往具有多个中心,这些中心在不同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商业中心是城市的商业活动聚集地,政府中心是行政决策的重要场所,文化中心则是艺术、娱乐和教育的中心。
这些中心相互交织,形成了城市的多中心结构。
2. 功能区划分城市的空间结构往往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区划划分。
例如,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工业区是工厂和企业的集中地,交通枢纽则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节点。
这种功能区划分使得城市的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其最佳的功能,提高了城市的效率和便利性。
3. 空间分异城市的空间结构往往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
高密度的商业区域往往位于市中心,而低密度的住宅区则分布在市中心周边。
这种空间分异既反映了不同功能的需求,也反映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有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城市内部的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将商业区域与住宅区域相互配合,减少人们的通勤时间和交通拥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促进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减少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均匀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使得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服务和便利。
3. 保护自然环境城市规划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保留城市的绿地和自然景观,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4. 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规划可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新加坡和中国的城市规划有何不同?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体现。
新加坡和中国虽然都是亚洲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以及城市规划理念,下面来分别探讨一下两国城市规划的不同点。
一、新加坡注重绿化和细节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以绿化为重点,以早期开垦低地为主、以及在1970年代修建的大规模公共住房为主,推动居民向集约化居住转型,以缓解人口过密的问题。
新加坡政府提出的“城市花园”理念,强调城市应该充满绿色,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另外,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还注重细节。
例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以及道路系统上,新加坡都非常讲究细节,尽可能的区分不同的区域功能,并为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和景点设置路标,使游客能够更好地方便地探索城市。
二、中国注重城市规划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长时间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
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市规划问题,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逐渐进行改善,通过城市重建和城市修建来改变城市的面貌和空间结构。
现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已经逐渐成熟完善,不再只是建设的数字和规模,更重视城市空间的质量和居民的舒适度。
中国对城市规划的历史和文化特色的重视也是其不同于新加坡的一点。
例如,中国的古城文化保护工作被列入国家发展进程的重点,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也融入了古城文化成分。
同时,中国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体现国家形象和地方特色,致力于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文化、自然、人文很好地融合的“有机整体”。
三、新加坡的高效和现代化相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色,新加坡更强调高效和现代化。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是以瑞士的城市规划师为代表的欧美城市规划学派的代表之一,注重整体设计和快速建设。
新加坡的交通、设计、设施和管理模式都非常精细,它的城市规划重点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中国建造大型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城市规划中越来越注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高铁、国际机场和大型地铁系统等。
摘要:新加坡作为一个仅有700K㎡的国家聚集新加坡了将近500万的人口,但是这并没有对它带来影响,新加坡的土地利用还是井井有条,交通从来不拥堵,这一切都可以归功于新加坡合理健全的城市规划体系。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法规借鉴正文新加坡本是一个土地狭窄、资源匮乏的小岛,自1965年独立以来,仅用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的花园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成功的城市规划体系。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借鉴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来给我国的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新加坡规划行政体系新加坡内阁由总理公署和15个部组成, 各部内设局、属等行政机构, 同时各部下属63个半官方的法定机构。
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是国家发展部及其下属法定机构———市区重建局。
国家发展部规划法授权国家发展部部长行使与规划有关的各种职责, 包括制定规划法的实施条例和细则、任命规划机构的主管官员、审批总体规划、受理规划上诉, 并可直接审批开发申请。
而其他各部及其行政机构、法定机构以及地区政府都不具有规划职能。
这样的权力分布保证了城市规划可以顺利的进行,而不像中国一样,受到其他比自己职权大的领导或者部门的干涉。
市区重建局市区重建局全面负责发展规划、开发控制、旧区改造和历史古迹保护, 主要职能是: 规划、建设指引、发展管制、旧屋保留、土地标售、房地产市场研究与信息汇集。
市区重建局的最高行政主管是总规划师。
专业人员的配置使新加坡能够更专业,更有远见的来规划城市,而中国在规划建设部门里的人员配置参差不齐,有专科学历的,也有完全跟规划建设无关专业的人员,这样的情况就使得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性,系统性显得不够强。
总体规划委员会内阁中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部门有国家发展部、交通部、贸易与工业部、环境发展部、律政部等。
为了有效协调和落实这些部门和法定机构的公共建设计划和用地需求设立了总体规划委员会。
总体规划委员会由市区重建局总规划师兼任主席,成员则由国家发展部部长任命, 包括主要公共建设部门的代表, 如国家发展部、环境部、贸工部、国防部、社会发展部、土地管理局、建屋发展局、经济发展局、裕廊镇管理局、陆路交通管理局等。
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发展核心经验是科学处理好规划、建设与管理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有机衔接、协同发展.城市规划篇▲启示1.高效实施的城市规划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新加坡,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城市规划得到严格执行。
确保了城市建设的一贯性、延续性和计划性。
新加坡的规划实施机制具有高度集约化的特点:一是城市规划职权集中、清晰。
二是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协调同步。
三是土地的开发利用以规划为导向。
目前,我区已进入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各类规划都在完善或修编中,如何提高规划的权威性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对提高我区城市建设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加坡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和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尤其是我区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加强规划制度建设,切实提高规划的权威性,确保城市规划得到严格实施。
与此同时,我区现行的规划实施机制由于编制主体、实施主体众多,规划的编审报批缺少统一把关,区、镇街平台和各建设主体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类规划缺乏相互衔接。
迫切需要在全区树立“规划一盘棋”的理念和工作机制,统一规划编制,整合实施主体,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一协调各类城市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城市建设篇▲启示2.高品质的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实施和城市建设组织上,突出道路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和城市绿化的系统建设,鼓励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和推行绿色建筑,建成了一大批精品工程,树立了国际花园城市的形象。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是城市建设目标明确。
40多年来,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展开,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突出了不同的侧重点。
二是基础设施功能完善。
组团间城市快速路网系统发达,超前的地下管廊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城市的实践案例1. 引言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绿色城市的建设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一些成功实践案例,展示了各地在建设绿色城市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
2. 北京:首都之绿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多年来致力于改善空气质量、水资源管理和垃圾处理等领域。
通过采用多种创新技术和政策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建设湿地公园等,北京市成功减少了空气污染程度,并改善了城市绿地覆盖率。
3. 新加坡:花园城市的榜样新加坡因其出色的环境保护工作而被誉为“花园城市”。
该城市通过倡导节约能源、回收利用水资源以及垃圾分类回收等举措,显著提高了碳排放效率,并在水资源管理和垃圾处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新加坡也通过城市规划,大力倡导绿化空间,并建设了多个公园和花园。
4. 夏威夷:可持续的岛屿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夏威夷对环境保护问题格外重视。
该地区采用海洋和陆地资源管理的综合措施,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限制化学物质排放,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等。
此外,夏威夷还推动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的行动,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5. 挪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挪威是一个以河流、湖泊和山脉为特色的北欧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
该国注重环境教育和意识普及,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并限制车辆尾气排放。
挪威还将高风险地区划为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独特的生态系统。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建设绿色城市方面,不同地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举措和策略。
这些成功实践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为了实现更加绿色、清洁和可持续的城市,创新技术、政策支持和公民参与都十分关键。
每个城市都可以从这些实践案例中汲取经验,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绿色城市建设计划。
花园城市是哪个国家花园城市国家是指新加坡。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
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隔,并以长堤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
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
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亦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加坡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几个国家之一。
新加坡河流贯穿整个国家,是新加坡的母亲河。
但是这个面积小的国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新加坡全年气候温暖,特别适合旅游。
新加坡市是著名的花园城市,干净整洁又充满都市气息。
圣淘沙岛等就是本着度假圣地的宗旨发展起来的。
新加坡的自然生态保护得如此之好,很难相信在一个现代都市中能环抱中一个天然保护区,并拥有着世界上首个夜间动物园。
因此,新加坡每天都吸引着将近12000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旅行者前来旅游观光。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有四种,分别是汉语、英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
别看新加坡国家小,却是个有着差不多两百多个民族的国家。
因为人口复杂的关系,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现象。
这些现象影响着新加坡,形成多个民族文化区,同时成为新加坡的购物观光胜地。
目前,虽然马来人是当地土著,但是占人口总数绝对优势的却是华人,全国人口75%以上都是华人。
新加坡在二战时期曾为日本占领,在这个风光的城市中遗留下不少二战遗迹,这些标志式的纪念物与新加坡的众多历史古迹一起,讲述着它风起云涌的历史。
新加坡是个美丽的国家,人们友善而好客;新加坡又是个海纳百川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见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本土和外来的结合。
一年中的任何时间都适合到新加坡旅游。
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属于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差别很小,年平均温度在 23-31℃之间,全年都很温暖;一年中的降水很多,全岛经常会有阵雨及雷雨。
不过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
相对来说,比较干燥是在6月到8月。
没有台风,日夜温差不大。
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变得愈发重要。
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展示它们在实践中的效果和意义。
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规划案例之一。
该项目以新加坡滨海湾为核心,通过城市绿化、创意建筑和创新的交通系统,将城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一规划方案使得新加坡滨海湾地区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
2. 东京银座地区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东京银座地区是日本乃至全球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
其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以创新的建筑设计和细致的人行道规划著称。
通过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东京银座地区创造了独特的购物和娱乐体验,成为日本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
3. 巴塞罗那超级岛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巴塞罗那超级岛是由建筑师葛迪·哈尔设计的一座完全可持续的城市。
这个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将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原则,旨在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
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先进的垃圾处理系统和大量的公共绿地等。
4. 纽约高线公园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纽约高线公园是将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改建为城市公园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
该项目通过创意景观设计和艺术装置,将废弃区域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休闲空间。
纽约高线公园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热门去处,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5. 北京奥运村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北京奥运村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的建设项目。
通过城市规划与设计,奥运村将会场与居民区、公园和商业区相结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城市空间。
这一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大型体育赛事后开发遗产,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利资源。
以上是几个成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案例。
这些案例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体验。
迈向“花园里的城市”——新加坡滨海花园设计理念探析李泽;张天洁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滨海湾花园地处新加坡中央区的核心,是新加坡政府基于40余年花园城市建设经验,迈向“花园里的城市”新目标的重要举措.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建筑师协会、国际竞标参赛方等对花园、城市、生态、文脉等因素做出了多样的解读和回应.通过分析比较“热带”“共牛”“多元”“水续”等理念在总体规划、景观设计等层面的应用,探究自然景观与城市肌理、国际技术与本土特色的结合,以期为同类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总页数】5页(P114-118)
【作者】李泽;张天洁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滨海湾花园之湾南花园,新加坡 [J], 黄华青;CHEN Yuxiao;LUO Dan
2.从"花园城市"迈向"花园中的城市"新加坡打造一体化自然生态空间 [J], 王君; 刘宏
3.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园设计——以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为例 [J], 刘雅童
4.“花园城市”到“城市花园”——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见闻 [J], 易娱竹
5.新加坡规划发展成为花园里的城市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天际线建设案例一、规划先行,高瞻远瞩。
新加坡从一开始就像是一个有着超级详细攻略的游戏玩家。
他们的城市规划师们那可都是“大神”级别的。
很早以前,人家就画好了一张超棒的蓝图,就像是在一张大白纸上精心构思一幅伟大的画作。
这个规划可不仅仅是随便划划地盘,而是考虑到了方方面面。
比如说,哪里建居民区,哪里是商业区,还有那超级重要的绿化区域,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就拿新加坡的滨海湾附近来说吧。
规划者们想在这儿打造一个集金融、商业、旅游为一体的超级区域。
他们先确定了要在滨海湾边上建一群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写字楼,像滨海湾金沙酒店旁边那些大楼,每一栋都像是一个站得笔直的巨人,在向世界展示新加坡的繁华。
二、交通布局,四通八达。
交通就像是城市的血管,要是堵住了,整个城市可就没法好好运转了。
新加坡在天际线建设过程中,把交通这一块玩得特别溜。
他们有超级发达的地铁网络,就像地下的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地连接着城市的各个角落。
你要是在新加坡,坐地铁就能轻松到达那些摩天大楼云集的商业区或者舒适的居民区。
而且呢,他们在道路规划上也很有一套。
道路宽敞又整齐,就像给城市里的汽车、公交车铺好了一条条顺畅的跑道。
在那些高楼大厦集中的区域,还有专门为行人设计的空中连廊。
这连廊就像是在空中搭建的小马路,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大楼之间穿梭自如,既不用担心马路上的车辆,又能一边走一边欣赏城市的美景,可惬意了。
三、绿化点缀,城市花园。
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可不是吹的。
在建设城市天际线的时候,他们可没忘记把绿色植物拉进来当“小伙伴”。
你看那些高楼大厦之间,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五颜六色的花朵。
在新加坡的很多大楼上,都种满了绿植,就像是给大楼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外套。
就说滨海湾花园吧,那简直就是城市里的绿色仙境。
巨大的超级树在花园里高高耸立,白天的时候,它们像是一群奇特的金属雕塑,到了晚上,灯光一亮起来,就变成了梦幻般的发光巨人。
这些超级树周围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 1 —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
运中心之一,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更是享誉全球的“花园城市”。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7615
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并没有使这一城邦国家出现“城市病”,
相反,科学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的交通以及绿色的城市生态环
境是这里的重要标志。其成功的城市治理经验也为世界各国所借
鉴。
“防患于未然”的城市规划
从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历程来看,忧患意识一直贯穿始终。新
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早在其规划初期就聘请
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
念性的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
规划。
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主要需要解决的问
题有两个: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使有限的土地尽量满足所
有的需求;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优质
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为此,新加坡确定了以中心区为主体的星座结构,组团发展
的空间布局以及绿色、山水系统和保护名胜古迹等的城市规划。
并按照市中心——次中心——副中心的结构将全新加坡划为55
个小区进行建设,组团和小区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使得就业、
交通、休闲、居住等功能充分满足居民需要。
— 2 —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网点的规划是新加坡城
市整体发展规划的重点着墨处。新加坡商业网点共分5级,除中
央商务区外,还有区域中心,距离市中心13公里,共规划4个;
再有小型中心距离市中心6公里,共规划5个;此外还有边缘中
心,距离市中心2.5公里,共规划6个;以及邻里中心,分布
于各住宅区内。五级商业中心都有明确的功能和要求,对网点的
选址、布局、规模具体到卖何类商品均有细则规定,而且新增商
业设施不能影响已有商业设施的经营。使城市商业网络有序发展,
也节约了土地资源。
除了商业网点,大型住宅区的设计依照“城市规划——总体
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步骤进行。对此,相关专家
认为,一方面,城市规划指引了大型住宅区的开发方向;另一方
面,大型住宅区的开发也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在组团环境设
计中,新加坡强调合理分布组团内的配套设施,充分考量机动车
和行人的进出口;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与人文的景观轴线,建筑
与空间并重。
交通管制与公交系统
对于大型城市而言,交通问题无疑是“城市病”中最为普遍
的一种,但在新加坡这一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的国家堵车现象却
鲜有出现,这归功于其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以及较为发达的公共
交通系统。
据了解,新加坡有两项很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一是拥车证
— 3 —
制度。二是电子道路收费系统。这两项制度一个从控制汽车数量
入手,另一个从限制汽车的通行入手,把新加坡的交通流量控制
在合适的范围内。
据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孙奇志博士介绍,新加坡的拥车证
制度始于1990年。这项制度规定只有具有拥车证的人才有资
格购买汽车,而拥车证的数量由政府控制。交通部门根据每年淘
汰车辆的数量和道路建设情况,确定每年新发放的拥车证数量。
每个月拿出一定数量的拥车证,分两次供购车者投标。一个拥车
证可以在6个月之内注册一辆新车;从注册日期开始有效期为1
0年。当拥车证满10年之后,车主如果要继续使用原来的汽车,
必须根据最近3个月拥车证的平均价格另外购买5年或10年期
限的拥车证。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实施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来解决
繁华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新加坡在闹市区划出了限制区,规定
除公交车外的其他车辆进入限制区,都必须付费通行。
除交通管理措施外,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是对其城市整体交通
顺畅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了解,新加坡公共交通由城市捷
运系统?穴即地铁?雪、轻轨系统、公共汽车系统组成,以地铁为
主,其他客运方式为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城市捷运系统是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统的主干,现运营线路总
长130公里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日均客运量140万人次。
承担了连接主要地区间频繁交通干线上的大部分客流,确保了新
— 4 —
加坡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此外,据了解新加坡的地铁网
络将延长至278公里。这意味着每百万人口铁路网络覆盖面将
扩大至51公里,超越香港和东京。
城市轻轨系统是城市捷运的补充和拓展,现有运营线路29
公里,43个站点,主要用于连接捷运站与主要居住区和商业区,
从每个轻轨车站到附近的公寓最大步行距离不超过400米,大
大降低了出行者的总体交通时间。
公共汽车系统则是承担区域内部和相邻区域间的近距离交
通,居民乘坐公共汽车均采用公共交通卡自动计费,同时该卡也
可用于地铁和轻轨交通,提高了运行效率。并且从2009年开
始,车资开始按照乘客所乘坐的巴士和地铁车程距离来计算,无
论中途有否转车,最终所需支付的车资以整个车程距离来收费,
让乘客“一票到底”。另外,即使是在繁忙时段,新加坡巴士也能
做到10分钟一趟。
“花园城市”的绿色建设
作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城市环境也为人们津
津乐道。早在1965年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就确立了建设“花
园城市”的规划目标,并设立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规划。
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
并要求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的
绿化覆盖率。
— 5 —
新加坡政府虽然每10年修编一次城市建设规划,但始终坚
持实践“花园城市”的理论。据资料显示,新加坡于上世纪60
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
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
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
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
林,进行停车场绿化;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
设施,制订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
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提出建设生
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
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阴树的
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
进入21世纪,面向未来,又提出对城区公园干道、森林区
的林间道路、海岸线的海岸公路、郊区的乡间公路、主要出入口
的迎送公路等5种主题街道,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景观设计。
近年新加坡政府还发起一次新规划活动,主张建造更高的楼宇,
即向上发展,而不是横向发展,以便保护历史建筑物、丛林区和
红树沼泽地等。同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阳台绿化和屋顶
花园,如向在高楼建造花园的发展商颁发“城市花园奖”,放宽对
阳台空间的限制,使屋主可以创造“空中花园”。
根据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
息地和沼泽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同时建设了一大批公园和绿地。
— 6 —
据统计,新加坡的公园数达340个;在每个集镇区,都规划有
面积10公顷的公园;在居民区,每隔500米就会有一个公园。
现今新加坡绿化面积占到国土的45%,绿化覆盖率达到80%
以上,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