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塑料件通用设计规范

塑料件通用设计规范

塑料件通用设计规范
塑料件通用设计规范

XXXX集团冰箱事业部企业标准塑料件通用设计规范

200X-1-6发布 200X-1-8实施XXXXXXXX集团冰箱事业部发布

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空调器产品中使用的塑料件,其他产品可参考使用。

2相关标准

2.1塑料材料标准

见企业标准05原材料

2.2塑料件公差标准

QJ/T 10628-1995 塑料制件尺寸公差

3常用塑料件的材料特性及选用

3.1常用塑料件的材料名称及主要特性

a)ABS:为丙烯腈(A)、丁二烯(B)和苯乙烯(S)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易于成型,

使用温度-40℃~100℃,广泛用作外观件和一般结构件。有耐候ABS、阻燃ABS、增强ABS、抗静电ABS,ABS/PC合金等;

b)HIPS:改性聚苯乙烯,目前已部分取代ABS材料,对放射线的抵抗力在所有塑料中最强,使用温度

-30℃~80℃,HIPS表面硬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较ABS有轻微的降低,脆性易裂,设计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开裂。有阻燃HIPS、增强HIPS、高光HIPS;

c)PP:聚丙烯,机械性能好,特别是刚性及延展率好,耐高温,可在120℃下长期使用,耐磨性稍差,

收缩率大,易产生缩孔、凹痕、变形等缺陷,注塑件尺寸精度难保证。有改性PP、耐候PP,PP+波纤;

d)PC:聚碳酸酯,综合性能良好,透光率高,耐高温,可在130℃下长期使用,但耐疲劳强度低,

容易开裂,常用作透明件或装饰件。有阻燃PC、增强PC;

e)PA:聚酰胺(尼龙),机械性能优良,是一种自润滑材料,长期使用温度不超过80℃,注塑件尺寸

精度难保证,易产生缩孔、凹痕、变形等缺陷,常用作传动件和耐磨件如轴承、齿轮、凸轮、滑轮、衬套、铰链等。

f)POM:聚甲醛,机械性能优异,长期使用温度为100℃,注塑件尺寸稳定性较好,可制造较精密的

零件,能替代钢、铜、铝、铸铁等金属材料制件。

3.2材料选用:

a)外观件:选用机械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性及外观质量好的塑料,有ABS、HIPS;

b)内部一般结构件:选用机械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性的塑料,有ABS、PS、PP;

c)透光及装饰件:要求塑料具有较高的透光度及透明度,有ABS、PC、PVC、AS;

d)耐磨擦件:选用机械性能优良的塑料,有POM、PA;

e)电控电器结构件:要求阻燃,并具有一定的强度,有阻燃ABS、阻燃PP;

f)薄膜料:PVC、PE、PP;

g)板材和管材:PVC、PE、PP、ABS。

4塑料件设计的基本要求

4.1选择材料特性适合的塑料

a)材料的机械性能,如强度、刚性、韧性、弹性;

b)材料的热变形温度或长期使用的温度;

c)注塑成型的收缩率;

d)注塑成型的工艺性。

4.2外观质量控制

a)外观表面应平整光滑,尽量避免存在尖角边缘;

b)模具分型面避免设计在明显的外观表面;

c)外观表面内部的加强筋要严格控制,其厚度不能大于壁厚的1/2,高度取矮些(尽量不大于壁厚);

d)若外观表面具有较厚的内部结构,为了避免外观表面收缩,应将内部结构较厚的根部减薄至不大于

壁厚的1/2。

4.3确定合适的壁厚

a)满足强度、结构、安全、尺寸稳定性以及装配等要求;

b)壁厚应均匀,以减少塑料件的内应力。通常壁厚取2~3.5mm,相邻壁厚变化不宜超过20%。当壁厚

必须不均匀时,应平缓的斜面过渡,避免突变。

c)壁厚太薄会造成塑料件的强度和刚度不足,受力后易产生翅曲变形;

d)壁厚过大,不但会增加成本,还容易产生局部收缩、缩孔、翅曲等不良现象。

4.4增加强度

a)采用较高冲击强度和机械性能良好的塑料;

b)塑料件的壁厚不能太薄;

c)设置加强筋和增加边框;

d)消除塑料件上直角和尖角,采用圆角连接或过渡。

4.5减小变形

a)壁厚合适且均匀;

b)盒、盆、角等塑料件的上口容易变形,须设置边框加强;

c)箱体类塑料件的底部容易变形,宜用凹凸变形或加框的方法改善;

d)不对称的塑料件,因收缩不均匀、容易变形,采用近似于对称的设计能防止变形。

4.6防止开裂

a)直角和尖角改为圆角;

b)结构边缘周围加框;

c)孔与孔、孔与边壁之间应保持足够的距离,孔与孔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壁厚的2倍,孔与边壁之间

最小距离应不小于1.5~3mm(大孔取大值);

d)孔柱的高度不宜过大,孔柱外径也不宜过小。

4.7支承面的设计

a)对较大平面的支承面,不能以整个底面作为支承面,应采用边框或底脚作为支承面,一般用几个凸

起的底脚或3个以上支承点来支承;

b)当底部有加强筋时,加强筋的端面不应与支承面平齐,必须要

有一定的间隙。

4.8螺孔孔径尺寸

a)装ST2.9螺钉,孔径应为Ф2.2~2.3mm;

b)装ST3.9螺钉,孔径应为Ф3.2~3.3mm;

c)脆性材料螺孔孔径取大值;

d)螺孔孔口应具有45°倒角及深0.5~1mm的沉孔。

4.9加强筋

a)尺寸不宜过大,以矮一些、多一些为好,可将大的加强筋改

成几条小的加强筋;

b)加强筋布置的方向应尽量与注塑时熔体流动的方向一致;

c)加强筋的端面不应与塑料件的支承面平齐,应留一定的间隙。

4.10尺寸精度

a)保证设计基准与定位基准和测量基准重合;

b)精度要求较高的尺寸公差,注意应包括脱模斜度;

c)标注尺寸公差时尽可能用标准《SJ/T10628-95塑料制件尺寸公差》规定的公差;

d)影响塑料件尺寸精度的因素有

(a)脱模斜度;

(b)塑料收缩率的波动;

(c)模具制造精度;

(d)注塑工艺;

(e)模具尺寸的磨损;

4.11表面粗糙度:

a)取决于模具型腔的表面粗糙度、塑料材料、成型工艺等;

b)塑料件的表面粗糙度比模具的表面粗糙度低一级;

c)通常塑料件的外表面粗糙度高于内表面;

d)透明塑料件的内外表面粗糙度应一致。

5塑料件设计的工艺性要求

5.1简化塑料件的形状

a)塑料件的形状应力求简单,有利于开模时取出塑料件;

b)便于模具制造,减少模具抽芯, 尽量避免出现侧壁凹槽或与脱模具方向不同的孔槽;

c)有利于充模流动、排气、补缩,以提高注塑工艺性;

d)塑料件上的槽不要成为薄刃和薄壁形状,以延长模具使用寿命;

e)尽量设计为对称或近似对称的外形,但这样设计在装配时可能出现反装错误,因此设计时两端的装

配定位结构应有所不同,保证不会造成装配时的反装错误;

f)塑料件上的文字、符号和花纹尽量采用凹坑凸字,凹坑深度应大于凸字的高度,凸字高度不小于

0.2mm,宽度不小于0.3mm(以0.8mm为宜)。

5.2脱模斜度

a)塑料件的内外表面,在脱模方向必须设计足够的脱模斜度;

b)脱模斜度与塑料性能、塑料件的形状大小有关,硬脆性、收缩率大、形状复杂的脱模斜度大;

c)对于精度越高、尺寸大、形状简单、容易脱模、收缩率小、壁厚越小的表面,脱模斜度应取小值;

d)脱模斜度通常为0.5°~1.5°,表面需哑光处理为2°~4°,表面需皮纹处理为4°~6°;

e)若脱模斜度不影响产品装配及使用,应将脱模斜度值取得大些;

f)塑料件外观表面、外观配合间隙、有定位配合要求、脱模面较大等处,三维设计时必须设计出脱模

斜度,以免因模具设计时才设计脱模斜度而影响外观、定位、配合、或产生装配干涉等。

5.3圆角设计

a)除特殊要求外,所有内转角尽可能设计成圆角过渡;

b)圆角半径R为塑料件壁厚的1/4~1/3,一般R≥0.5mm;

c)设计圆角有如下优点:

(a)避免应力集中,提高塑件强度;

(b)改善注塑时熔体在型腔中的流动性,有利于充满型腔;

(c)便于脱模;

(d)有利于模具制造,并能提高模具的强度和寿命。

5.4方便修模

a)尽量避免修模时补焊;

b)避免设计出现过定位和干涉等现象;

c)无配合要求的结构,要考虑到影响塑料件尺寸和精度的因素而加大配合间隙;

d)对于精密配合和紧配合的结构,也应预留适当的间隙,试模件准确测量后再修模控制其精密配合。

5.5装配工艺性

a)应充分考虑装配的可行性、可靠性及装配效率

b)互相装配的结构部位应尽量设计装配导向斜面和圆角;

c)设计合理的装配定位结构。

附加说明:本设计规范由设计中心标准化提出并归口。

本设计规范由技术研发中心负责起草。

本设计规范主要起草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