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第四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第四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第四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单选题

1. 口渴会使个体做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 .25% B.50% C.75% D.100%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5.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6.最重要和最良好的学习动机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理想

C.教师期待和远大理想

D.教师期待和家长期待

7.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

A.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D. 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最高级的需要是()。

A.生理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9.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0.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后是令其()。

A.产生成就感

B.观察榜样

C.相信自己

D.认识自己

11.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2.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13.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学习动机

C.高尚动机

D.交往动机

14.布鲁纳认为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是()。

A.兴趣爱好

B.外部奖励

C.内部动机

D.避免惩罚

15.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A.班杜拉

B.奥苏伯尔

C.桑代克

D.布鲁纳

16.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属于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是()。

A.外界环境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能力

17.一般来说,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8.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 )这一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

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A.直接发生

B.直接转化

C.间接发生

D.间接转化

19.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间接性动机

20.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A.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B.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

C.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1.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22.某学生在考场产生了“怯场”现象,这是该生动机水平()。

A.过弱B中等 C.过强 D.无所谓强弱

23.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24.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适合的安排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25.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26.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的描述是( )。

A.他宁愿担任专业工作也不愿做企业家

B.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C.他很少依赖外界反馈

D.他常常让别人提出问题

27.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反应效率的是动机水平( ).

A.适中

B.较低

C.很高

D.很低

28.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29.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划分方法是根据( )。

A.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B.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D.学习动机的理论

30.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属于动机理论中的( )观点。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折衷主义

31.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

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

3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

A. 内驱力B.期待 C. 刺激 D. 效能感

33.成就动机可区分为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倾向,力求成功者的成就动机是()。

A .高B.低 C .与避免失败者一样 D. 与学习无关

34.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维持和调整活动,这是指动机的()功能。

A .激活功能B.强化功能 C.指向功能 D .激励功能

3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性内部动机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D.远景性外部动机

36.维纳认为,学生将学习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更可能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

A.能力B.努力C.运气D.任务难度

37.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

38.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身心状态归因,这种归因属于()归因。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B.外部、可控和稳定

C.内部、不可控和不稳定D.内部、可控和不稳定

39.学生在得知自己考试成绩后,往往喜欢解释自己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我们称这种现象为()。

A.自我效能感B.结果效能感C.归因D.自我安慰

40.在学生失败后,容易使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归因方式是()归因。

A.能力B.努力C.运气D.任务难度

41.一般而言,对学习动机激励作用最大的的是将学习成败归因于()。

A.努力程度B.能力高低C.任务难度D.运气好坏

42.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叫()。

A.意志B.动机C.需要D.兴趣

43.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叫()。

A.认识动机B.赞许动机C.成就动机D.交往动机

44.下列情况代表内在动机发生作用的情景是()。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做作业B.王老师对张华的测试成绩表示满意

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

45.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A.认知主义者B.行为——认知主义者C.行为主义者D.建构主义者

46.把动机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A.维纳B.班杜拉C.阿特金森D.奥苏伯尔

47.归因研究者分析行为原因时,不包括的维度是()。

A.内——外

B.强——弱

C.稳定——不稳定

D.可控——不可控

48.小红为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辛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49.需要层次理论是()提出的。

A.罗杰斯

B.班杜拉

C.奥苏泊尔

D.马斯洛

50. 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这是()的理论。

A.罗杰斯

B.班杜拉

C.奥苏泊尔

D.阿特金森

二.多选题

1. 动机一般具有()三种功能。

A.强化

B.激活

C.指向

D.期待

2. 正强化的方法包括()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学习

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3. 小军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是()的学习动机。

A.低级

B.高级

C.外部

D.内部

E.远景的间接性

4. 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B.生理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E.主导动机

5. 维纳把行为结果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

A.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B.内部归因与稳定归因

C.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

D.可控归因与稳定归因

E.可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

6. 消除自卑感常用的方法包括()。

A.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知

B.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C.消除非理性观念

D.帮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

E.用激将法刺激学生,让他们通过逆反心理产生正面的动力

7. 以下关于学习中成就动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

B.自我提高内驱力属于内部动力

C.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比重最为突出

D.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交往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稳定的

8. 青年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社会发展的内驱力

E.学习的内驱力

9.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即()。

A.直接转变

B.间接转化

C.直接发生

D.间接改变

E.自然形成

10. 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

A.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

C.学习的信念

D.学习的爱好

11.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成就动机由()方面组成。

A.学习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主要有()。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13.在()阶段,儿童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

A.儿童早期

B.儿童后期

C. 少年期

D.青年期

14.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的社会意义,动机可分为()。

A.内部动机

B. 外部动机

C. 高尚的动机

D.低级的动机

15.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高尚的动机

D.低级的动机

16.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动机可分为()。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17.以下关于学习动机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行为主义者以强化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B.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教师除了学习还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

C.无论好生还是差生,将学业失败归因于主观方面均是有利的

D.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18.奥苏伯尔认为,()是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A.学习驱力

B. 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1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

A.尊重的需要

B. 认知需要

C.审美需要

D.创造的需要

20.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

A.力求成功的动机

B. 自我效能感

C.习的无助感

D.避免失败的动机

21.以下()属于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A.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

B.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C.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

D.学习成功的愿望

22.班杜拉认为强化可分为()。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E.自我强化

23.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 生理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E.主导动机

24.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A.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B.具有坚定的信念

C.能够正确归因

D.计较个人得失

E.不打无把握之仗

25.要使学生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

A.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

B.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C.改变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D.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26.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马斯洛

B.生理需要是缺失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C..基本需要的层次划分的顺序是固定的

D.低级需要必须得到充分满足,较高级的需要才可能出现

27.教师通过评分来保持学生学习上的成功感,应注意()

A.课题难度适当

B.内容应由易到难

C.注意学生成败感的个别差异

D.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28.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 )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A.年龄

B.文化背景

C.性别

D. 社会地位

E.个性特征

29.认知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 间接动机

30.对于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 )来激起其学习动机。

A.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B. 竞争的情境

C.适当宽松的评分

D. 及时强化

31.对避免失败者,教师应通过( )更有利于激起其学习动机。

A.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B.避免公开指责其错误

C.适当宽松的评分

D. 及时强化

3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和( )

A.机遇好坏

B.动机水平

C.外界环境

D.身心状态

33.以下关于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的论述正确的是()。

A.有助于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B.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C.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D.有助于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

34.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 )影响

A. 行为的结果因素

B.行为的可控因素

C. 行为的归因

D.行为的先行因素

35 .( )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

A.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

B.填补知识技能方面的空缺

C.树立学业自信

D.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6.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应( )。

A.耐心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B.促进知识的实际应用

C. 促进兴趣的迁移

D.精心组织教学

37.学习动机的培养可以()。

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B.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

C.利用动机直接发生途径与间接转化途径

D.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努力

38.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A.利用动机的直接发生途径与间接转化途径

B.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C.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D.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9.来自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能产生明显影响的原因是基于学习者可根据反馈信息()。

A.调整学习活动 B.改进学习策略

C.为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D.保持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0.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A.学习需要B.学习迁移C.学习心理D.学习期待E.学习技能

41.以下关于学习动机的说法中,()是错误的。

A.学习动机具有激活、指向、强化功能B.学习动机就是学习需要

C.学习动机由学习期待和诱因构成

D.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始终保持着一致关系

42.以下关于动机种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部、外部动机的划分是唯一得到心理学界公认的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联的

C.根据动力来源,动机可分为高尚的、低级的动机

D.外部动机可表现为学习兴趣、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

43.班杜拉认为,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期待包括()。

A.过程期待B.结果期待C.效能期待D.目标期待

44.以下()属于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A.求知欲

B.成功的愿望

C.学习兴趣

D.喜欢教师的生动讲解

45.根据班杜拉的研究,自我效能感能对个体行为产生以下()作用。

A.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B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C.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D影响活动的情绪

46.以下关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说法中,()是正确的。

A.自我效能感最早由奥苏伯尔提出

B.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C.归因方式也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D.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7.维纳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易

D.身心状态

E.运气

48.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条件有()。

A.取得的学习成绩

B.行为目标

C.智力水平

D.个体的学习需要

49.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主观因素()

A.学生的年龄特征

B.学生的抱负水平

C.学生的个性特点

D.学生的遗传因素

50.成就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原则是()。

A.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

B.保持学生合理的期待

C.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

D.合理应用外部强化

E.教学与教育相结合

三、判断题

1、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成正比。()

2、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惑。()

3、学习者如果把学习成败归因于自身内在因素,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太大影响。()

4、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5、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6、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应多用。()

7、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8、按照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数学中的勾股定律的学习,属于概念学习。()

9、为当三好学生而学习是一种内部动机。()

10、记忆中的倒摄抑制是一种学习迁移现象。()

11、如果学习者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败的期望。()

1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

13、从需要的内容上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14、学习目的是学习期待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15、学习期待就其作用而言就是学习的诱因。()

16、积极诱因促使个体趋近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促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回避某一目标。()

17.学习期待是动态的,学习诱因是静态的,它将期待转化成目标。()

18.从某种意义上讲,外在的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

19.学习需要也是学习驱力。()

20.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是绝对的。()

2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直接的。()

2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23.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24.学习行为除受学习动机的影响,还要受到一系列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25.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26.强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但也有可能消除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所以应慎用。()

27.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最高级的需要则是尊重的需要。()

28.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激励个体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29.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30.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避免失败者最有可能的选择。()

31.当力求成功者面对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其动机水平会下降。()

32在教育实践中,应对力求成功者以新颖而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竞争的情境的方式来激起学习动机。()

33.在教育实践中,应对力求成功者以适当宽松的评分标准,并对其取得的成功及时表扬予以强化,并力求避免公开指责其错误。()

34.效能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35.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方式。()

36.个体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等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

37.学习动机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 )

38.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39.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40.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培养学习动机,主要应考虑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课余兴趣与爱好。()

41.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

42.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

43.学习内容越是难度大,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4.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45.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任务难度成正比。()

46.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47.在学习较容易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

48.在学习较复杂困难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 )

49.一般而言,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

50.适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教学中要多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 )

四、案例分析

1.小王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请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2.现在的小学生十分聪明,但他们往往对学习一点不感兴趣,而对玩情有独钟,甚至到如痴如醉的忘我境界,导致学习成绩相当不如意,而这正是当前小学教师所会遇到的情况。如果你是一名小学老师,你认为应如何去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3.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童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象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请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该老师的教育举措产生效果的原因。

4.国家教委早在1990年提出“推广‘愉快教育’经验,深化小学教育改革”时,即明确提出:“在小学开展愉快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突出了小学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原则”。也就是说,在实现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愉快教育”是一种既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共同规律,又突出反映了小学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请分析为什么“愉快教育”对激发与养成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较好的作用。

1.某学生数学成绩一向很好,但近两次测验不理想,以至于对数学丧失信心。如何帮助其正确归因,激发学习动机。

6.“仓廪实,乃知礼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我们熟悉的社会现象,试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释以上现象。

2.某教师上“中位数”一课,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个学生某次考数学得了78分,全班的平均分是77分。于是,他回去跟妈妈说这次数学成绩处于班上的中上水平。问题:这个同学说的话是否属实?叫同学们讨论。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属实。当教师把全班同学的分数(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1个78分、1个77分、1个10分、1个2分)公布后,大家大吃一惊,都错了。在同学们吃惊之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原来平均数不可靠”的观点。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学习“中位数”的知识,这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中位数”知识的强烈

期待。请分析教师这一做法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 二、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大学生 B、高校教师 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 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3、亚里士多德的()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 A、《论灵魂》 B、《大教学论》 C、《论教学方法》 D、《教育心理学》 4、瑞士教育学家()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E、裴斯洛齐 5、是()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E、裴斯洛齐 6、()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认知派 D、联结派 7、“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于1877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 A、乌申斯基 B、卡普杰列夫 C、拉祖尔斯基 D、维果斯基 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E、测量法 三、填空题 1、高校具有()、()和()的三大职能。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和()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和()。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和()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5、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编著的《》。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有()、 )、()、()和()等原则。 三、简答题 1、阐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与教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理解,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理解学生该怎样学,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多选题)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一、作为独立学科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

教育心理学分章节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互助原则 D.尊重原则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就告诉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该信条主要表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的根本。 A.以德治国 B.以德兴教 C.依法执教 D.育人为本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兴教的根本,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 C.道德行为 D.教学业绩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的道德教育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行为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教育为核心。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第一章_教育心理学概述(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重点提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d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a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a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d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 )。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b(b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c )。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 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C 【解析】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A 4.A 【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说、华生的习惯说、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联想一反射说、格式塔的完形说、勒温的场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一同化说等等。 5.D 【解析】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 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6.C 7.D 8.D【解析】 l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都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9.D 10.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1.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而非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A 【解析】 维果茨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13.B l4.A l5.C 16.A 【解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7.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18.D 【解析】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9.C 【解析】 研究趋势:①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②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③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④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⑤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⑥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⑦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0.C 【解析】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1.D 【解析】 扩大教育内容不是教育心理学学科的任务。 22.D 【解析】 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说,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 23.B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选 1.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教学媒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答案:B 2.()?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答案:A 3.对于大学生记忆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意义识记占优势 B、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保持稳定 C、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D、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熟练 答案:B 4.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5.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 A、可逆性 B、灵活性 C、守恒性 D、补偿性 答案:C 6.下列不属于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是()

A、E-mail B、QQ C、短信 D、微信 答案:C . . 7.人际交往中大胆、胆小、豪迈、内敛等属于交往中的()方面的体现。 A、交往动机的迫切性 B、交往内容的多样性 C、交往目的的单纯性 D、交往心理的差异性 答案:D 8.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B 9.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是()。 A、可逆性 B、灵活性 C、补偿性 D、发散性 答案:A 10.()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A、思考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答案:C 11.()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 A、崇高的职业道德 B、渊博的专业知识 C、先进的教育理念 D、特色的教学能力 答案:B

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2 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第二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 题型: 1.简答题 2.论述题(或案例分析) 复习题: 一、人类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现象之一:第一印象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首因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注重仪表风度、注意言谈举止 2、心理现象之二: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刻板印象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蓄着胡子,戴着墨镜的人物一出现,你就会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一个坏蛋;在日常中,当一个仪表堂堂,潇洒的人盗窃和杀人时,你会感到吃惊,或一个你认为十分老实的人突然干了坏事,进了班房,你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吃水果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他们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尽管这两种桔子一样甜,一样好吃。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青的桔子是未成熟的和酸的,等等。 3、心理现象之三:视错觉 对于视错觉,迄今仍未有确切的解释。产生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其机制现在尚未完全弄清。 错觉在艺术上、技术上以及军事上都有积极作用。如电影摄制中用移动布景的方法造成交通工具的运行,又如汽车、飞机以至宇宙航行等等供训练驾驶员的模拟装置,军事上的各种伪装以及按形体的服装的设计,花色的匹配等等和错觉有一定的关系。 四、心理现象之四:责任分散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课后答案学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考查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2.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赫尔巴特 B.霍普金斯 C.桑代克 D.卡普杰列夫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 ) A.《教育心理学》 B.《科学儿童心理学》 C.《实用教育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4.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桑代克——联结说 B.格式塔——场论 C.勒温——完形说 D.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6.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程序教学 7.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巴普洛夫 B.奥苏伯尔 C.皮亚杰 D.桑代克 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后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9.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赫尔巴特 B.莫依曼 C.詹姆斯 D.桑代克 10.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 C.教师的工作压力 D.教师的社会地位 11.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面担负的任务是( ) A.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B.阐明学习的过程 C.阐明有效学习的环境 D.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13.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是( ) A.1879年 B.1903年 C.1907年 D.1913年 14.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时间是(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15.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心理学家是( ) A.廖世承 B.陈鹤琴 C.潘菽 D.朱智贤 16.《人是教育的对象》的作者是( ) A.乌申斯基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金纳 1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 ) A.研究心理现象 B.对心理进行测量 C.获取心理数据,区分心理高下 D.研究、揭示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等 18.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 A.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 B.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 C.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 D.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的技术不够到位 19.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的是( ) A.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使教育心理学有了一定的基础 B.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为研究者开阔了思路 C.已完全摆脱了其他学科的束缚,自成体系 D.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注重质的研究也注重量的研究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

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

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

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