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格系统结构体系研究——Agent Grid System智能网格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329.00 KB
- 文档页数:14
收稿日期:2006-07-05;修返日期:2006-09-28 基金项目:“985工程”智能化国防信息安全技术科技创新平台项目(0000-X07204) 作者简介:史文翀(1981-),男,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网格、网格体系结构(xmu-w chong@);曾文华(1964-),男,江苏兴化人,教授,博导,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软计算、网格计算、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基于SOA 的三维信息网格体系结构研究*史文翀a,b,曾文华a,b(厦门大学a.软件学院; b.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在总结现有网格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从网格资源使用和功能管理、面向用户操作以及网格系统自身特性等角度分析设计了相应的架构layer 、t ier 和v ert ica l,并且全面考虑这三种架构思想的各个作用因素,提出了基于S OA 的三维信息网格体系结构(3DIGA)原型,并对其中一些关键技术和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诸如网格服务代理器、资源集成池、服务工厂等重要的概念。
最后将该三维信息网格体系结构应用到海洋信息网格集成系统的软件框架上。
关键词:信息网格;面向服务结构;三维网格体系结构;vertical;海洋信息网格中图分类号:TP 3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1-3695(2007)10-0308-05Resea rch of SOA-based 3-dim ensional infor m ation grid archit ectur eS HI Wen-chong a ,b ,ZEN G Wen-hua a,b(a.Softw are S chool, b.Key Laboratory for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Fujian Pr ovince,Xiamen Univers ity,Xiamen Fujian 361005,China)Abst ract :This a rticle sum m a rized som e ex is ting grid architectures.Wit h reg ard t o som e problem s in the grid architect ure resea rch,corresponding kinds of st ructures w ere designed from t hree point s of v iew,s uch a s t he g rid resources &function m a nagem ent called layer,user-oriented opera tions called t ier a nd t he grid cha racterist ics ca lled vert ical.After a ll factors con-s idered,the architect ure recons truct ed and a prot oty pe ba sed on S OA nam ed 3-dim ensiona l inform at ion grid architect ure (3DIGA)w as proposed.And then did t he resea rch for som e ess ential t echnologies,such a s g rid serv ice proxy,t he resource integrat ion pool,s ervice factory and so on.Fina lly applied t he 3-dim ensional inform at ion grid archit ect ure to t he ocean infor-m at ion grid int eg ra tive s yst em for practice.Key words:inform a tion g rid;S OA;3-dim ensional g rid a rchit ecture;v ert ical;ocea n inform at ion g rid0 引言网格已经从最初的以“计算力”资源的共享和集成为主的计算网格研究扩展到能解决数据处理能力的数据网格;进行信息资源无缝共享的信息网格;比信息网格具有更高一级表现形式的知识网格,以及各类面向领域的应用网格研究,如交通信息网格、天文网格、制造网格、医疗网格以及本文所提出的海洋信息网格(ocea n inform at ion grid,OIG)等。
Dagger:一种散耦合的网格计算机体系结构孙凝晖樊建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Email: {snh, fan}@[摘要] 计算机系统面临着网格计算对其提出的资源共享、协同计算和应用服务的挑战,现有的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需求。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散耦合思想的网格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称之为Dagger,采用八个基本概念构成网格计算机,从多个角度为网格应用提供支持。
[关键字] 网格计算机,体系结构1.引言 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被人们认为是未来20年计算机发展的技术方向。
网格最早来源于人们对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的追求,将LAN/WAN上的若干高性能计算机合成一个虚拟的大计算机,解决一个大问题或让许多用户共享这些昂贵的计算、存储、设备资源[2]。
随后,人们将网格思想扩大化,用以解决Web服务、商业计算、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网格计算的主要目的是[1]:l资源共享:网格让计算机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容量、大型设备、重要应用等,能有效地被许多用户所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效能(Productivity);l互连互通:网格让计算机在资源层面上互连,Internet解决的是计算机之间的数据连接,Web解决的是计算机之间的信息连接,需要在计算、存储、设备、应用、数据、信息、甚至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同时要实现互通,即协同计算,解决诸如信息孤岛、应用分布的问题;l应用服务:网格让计算机应用成为一种服务,像电信、电视、供水、供电这样的资源服务(Utility),这将改变应用的开发、部署、使用、管理、甚至销售模式;总之,我们认为,网格研究的核心思想可描述为:基于网络,让现在位于一台计算机内的各种部件和资源都能独立上网(格),共享资源、管理和服务,开创WWW后的GGG(Great Global Grid)新型商业模式[1]。
《TaoGrid》导读:网格—计算改变世界三个例子一个寓言—瞎子摸象很久以前,有几个瞎子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于是就相约去摸象。
摸到鼻子的说大象像一根管子,摸到耳朵的说像一把扇子,摸到牙的说像一根萝卜,摸到象身的说像一堵墙,摸到腿的说像一根柱子,摸到尾巴的说像一条绳子。
象到底是什么样,明眼人自然很清楚,但是对于瞎子来说,却不容易明白。
[寓言寓意] 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多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到最全面的了解。
如果只知道个局部就以为自己已经全明白了,从而片面地看待事物,就不免会闹出瞎子摸象这样的笑话。
一个实验—小世界现象1967年,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做了简单实验:从美国Kansas和Nebraska两座城市开始把一系列可跟踪标记的信件,尽力传送到生活在Boston的某个目标人。
传信方式是这些人通过自己的朋友或熟人传递信件,以期尽可能使信件送到目标人手中,其途中每位中间人交接时跟踪记录,最终测算出参与传送人数的统计结果。
该实验表明:这些信件从开始传送到最终到达目标人,平均经过了六次传递,重复多次实验也总是得出相近的结果。
[实验结论] Milgram称之为“小世界现象”,并提出“六度分离”的假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小世界现象正被计算机科学家们上升为网络论(net theory),有望成长为一门继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之后与计算机相关的重要理论。
一个调查—软件工业美国1995年对8000个软件项目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有1/3的项目没能完成,而在完成的项目中,又有1/2的项目没有成功实施。
他们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后发现,与需求过程相关的原因占了45%,而其中缺乏最终用户的参与以及不完整的需求又是两大首要原因,各占13%和12%。
需求过程是软件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软件项目中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的问题都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埋下的"祸根"(Leffingwell 1997)。
智能电网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实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对电力能源的需求与日倍增,现代先进技术及高科技产品为电力行业的持续优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我国在智能电网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随着智能电网的持续开展,电网呈现分布式发展趋势,电网数据不断增多,电力公司业务系统在面对庞大的客户用电需求时系统的局限性日益显露,智能电网管理的信息化及智能化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电网信息系统包括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及其构成的、能量管理系统、配电网管理等子系统,传统的电网信息管理系统已经难以满足海量数据的处理和使用需求(包括存储、检索、分析等)。
新型的信息管理系(覆盖整个电网系统)成为智能电网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化系统;管理措施1智能电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设计1.1单个智能体设计由多个智能体构成的多智能体系统MAS(按一定拓扑结构)是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系统主要总系统、子系统级和设备级3类智能体构成,由这些子智能体Agent完成电网数据信息(包括自身及环境状态)的实时获取、分析评估,同其他智能体共享结果,并据此制定接下来的调控策略(根据电网实际状态),同其他Agent合作完成相应的调控任务,再以日志的形式向上级Agent上报分析结果和调控策略后等待指示[1]。
主要包括:(1)状态监测模块,主要负责监测电网工作状态及各方面信息以供其他智能体模块调用,初步处理测量到的原始数据(包括去除冗余数据、整理排序)并存储到实时数据库。
(2)数据库管理模块,作为智能体的数据存储和交换中心,用于存储和处理(分类和整理)采集到的信息数据,在数据库中存储历史数据(包括基本调度及运行管理信息、Agent的公共信息)。
(3)通信管理模块,遵从TCP/IP协议负责同系统的其他Agent进行通信,打包整理信息为Agent通信标准格式(FIPA制定)并打上时间戳,通过局域网接收和发送信息。
(4)协调模块,针对不同的智能体的信息包间的冲突问题(以信息相关属性为依据)作出协调控制,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支持多领域动态数据集成的数据库网格系统探究摘要: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信息技术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共有数据库资源也随之更加的丰富,广大的用户迫切的需要能够透明的,能够按照自己的所需访问和使用这些丰富的资源。
以下就主要对支持多领域动态数据集成的数据库网格系统做研究分析,有效的提高这些共有数据库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多领域动态;数据集成;数据库网络系统;探究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08-01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各个行业的信息量也随之不断地增加,其中就包含了众多的公共有效数据库资源,数据网路是通过广域网对于海量的数据量以及分布异构是数据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访问以及共享的系统。
当前随着共有数据库资源的发展,利用网络环境高效的处理功能,可以有效的对于海量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为其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持的平台。
本文主要的是根据相关的规范,采用面向大众服务的思想,以数据库的资源为主要的数据来源,构建一个支持多领域动态数据集成的数据库网格系统。
一、支持多领域动态数据集成的数据库网格系统概况当前,关于数据库网络系统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正处在发展的阶段,和其研究发展相关的一些工作有my grid、poqsec以及dart grid等。
这些相关的工作在大多数的情况之下是针对特定的领域,并且是基于静态网络环境构建相应的数据库网络系统,其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能够适用于当前网络环境之中数据库的资源的不确定性的要求。
那么就有必要建设一个支持多领域动态数据集成的数据库网格系统,可以有效的进行数据库资源的管理工作,并且要能够提高获取资源的准确性,提高相应的查询的效率,使其数据库资源等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支持多领域动态数据集成的数据库网格系统分析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其应用的需要,就数据库的发展上主要的提出了支持多领域动态数据集成的数据库网格系统的构建,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了网络高效的处理功能,实现现有的数据库资源的有效的共享,按照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
网格环境下的资源发现机制海沫刘淘英摘要:由于网格环境下资源的异构性和动态性,资源发现成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资源发现问题即如何由用户给定的资源需求描述,定位到满足需求的资源。
传统的网格资源发现系统采用集中式或者层次化的结构,但这些结构不能满足网格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
而P2P系统是一种扩展性好的分布式系统,采用已有的P2P技术解决网格环境下的资源发现问题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本文介绍了目前采用P2P技术解决网格资源发现问题的系统,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网格、资源发现、P2P系统1 网格环境下的资源发现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以及对广域分布的资源之间的共享和协同需求的增加,网格技术成为近年来分布式系统领域中一个研究热点。
作为一种广域的大规模分布式环境,网格资源有以下特点:资源的地理分布极广,资源之间、资源和客户以及客户之间往往通过广域网连接;资源类型繁多,数量巨大,而且要求一定程度的协同工作;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包括资源属性的变化以及在网格内的复制和迁移等;资源工作在异构平台上,并且由不同的管理策略控制。
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有一种不依赖集中控制的,分布式、可扩展、能适应资源动态变化并且定位性能好的资源发现机制。
与Web等传统分布式系统中通过URI1等方式定位资源不同,网格资源发现机制不仅应考虑资源的位置信息,而且应考虑资源的属性信息。
由于网格环境下资源的异构性和动态性,如何根据用户指定的资源描述,快速、准确地找到满足条件的资源成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资源发现问题即由给定资源描述,找到满足此描述的资源的地址。
这些描述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是全局唯一标识符,也可以是属性-值集合。
2 网格和P2P的比较网格和P2P2都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资源共享环境,它们的目标都是大规模共享资源,但是它们的设计体现了不同的应用需求。
大多数的网格系统都是中等规模的,并且采用集中式或者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网格通常用来解决复杂的科学应用,网格资源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它们的值会随着时间发生显著的变化。
无意中看了几个数值模拟网格基本概念,所以一直大致了解其含义,但是没有正式的概念,摘抄下来与给位分享,同时打字肯定也会加深我的记忆,两全其美,何乐不为?网格grid block 离散后的几何空间的各个单元;网格粗化grid coarsing 指由油藏地质模型到数值模拟模型的网格合并与重构转换;规则网格系统regular grid system 几何空间离散化时,若DX=常数,DY=常数,DZ=常数,则称离散化的几何空间为规则网格系统,亦称均匀网格系统;不规则网格系统irregular grid system 几何空间离散化时,若DX不等于常数,DY不等于常数,DZ不等于常数,则称离散化的几何空间为不规则网格系统,亦称不均匀网格系统;径向网格系统radial grid system 离散化的几何空间以某点(一般为井点)为中心的环组成。
曲线网格系统curvilinear grid system 离散化的几何空间由曲面六面体(网格)组成,亦称角点网格系统;矩形网格系统rectangular grid system 离散化的几何空间由平行六面体组成。
结构化网格structured grid 经变换可映射到立方体(三维)或正方形(二维)的网格块,如矩形、角点网格块;非结构化网格unstructured grid 经任何变换都不能映射到立方体(三维)或正方形(二维)的网格块,如三角形网格块;垂直平分(PEBI)网格perpendicular bisectioin grid 相邻网格中心连线被其边界线所垂直平分的网格集。
结构化网格、非结构化网格都可能是垂直平分网格(PEBI GRID)。
该网格系统下的数值求解的难度较大,需进行特殊开发才能实现。
局部网格加密(LGR)local grid refine 指网格化(离散化)的局部加密技术,利用该技术可根据油藏的特点设计出经济有效的网格系统。
局部网格加密后数值求解难度加大,需进行补充开发才能使一般模拟器具备局部网格加密功能;混合网格系统hybrid grid system 由多种类型网格块所组成的网格系统;点中心网格系统point center grid 取剖分线的交点为网格中心的网格系统;块中心网格系统block center grid system 以平行六面体或曲线六面体的中心为网格中心的系统。
智能网格系统结构体系研究摘要本文以智能网格系统(Agent Grid System)为主题,研究网络异质资源共享的方法与技术。
网络环境下,各种资源包括异质网络资源间的共享一直是网络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这里,我们给出了一套新的网络资源访问方法,在其上可以可靠的解决各类资源的共享问题,还有效降低了用户开发各类网络应用的难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方法基于Agent、RPC、XML、TCP/IP等技术,实现对网络上各种资源的分布式共享,不仅可以使计算机资源得到充分使用,还可以为嵌入式终端、数据传感器、过程控制器等设备提供一个可视的应用共享平台,使得资源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显式映射到网络系统中来,从而实现对异质资源的标准化的访问与共享。
本文详细介绍了该项研究的背景、AGS的总体设计、基础协议、组件接口标准以及系统具体应用模型。
关键词: Agent AGS XML SOAP-EG RPC 中间件网格1 引言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概念。
他认为数字地球是一个以地理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由海量数据组成的、多维显示的地球模拟系统。
数字地球的出现,使人类在描述和分析地理空间事物的信息上,获得了一次飞跃:从静态到动态、从历时性到同时性、从二维到三维到四维。
它代表了当前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向。
数字地球,其实就是信息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信息模型,它把我们现在所能收集的地球上每一地点的信息都集中组织起来,并按地球的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我们就可以快速、形象、完整的了解我们所在的这颗星球。
建立实时的数字地球信息系统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对各种分布态资源的访问控制2、对事物形态信息的描述3、信息资源和形态模型的协同工作4、海量数据、信息的存储和处理5、对系统信息模型的访问控制要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是局限的,数字地球系统实时信息模型的建立需要出现新的技术平台来支撑。
为此,我们提出了面向Internet的网格技术平台Agent Grid System(智能网格系统简称AGS)网格计算的重要战略意义及其广阔应用前景,使其成为当今吸引众多研究人员和巨大资金投入的研究热点,一些大型网格计算研究项目相继启动。
目前网格开发领域最重要的软件包是Globus中的Globus Toolkit。
Globus项目是由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单位的研发项目,在初始阶段,全美有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
Globus对信息安全、资源管理、信息服务、数据管理以及应用开发环境等网格计算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开发出能在多种平台下运行的网格计算工具软件包(Globus Toolkit),能够用来帮助规划和组建大型的网格试验和应用平台,开发适合大型网格系统运行的大型应用程序。
Globus 工具包是Globus最重要的实践结果,其第一版在1999年推出,目前广泛流行的是其2003年初推出的3.0版。
在我国,已经完成的网格研究项目主要有清华大学的先进计算基础设施ACI(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frastructure) 和以中科院计算为主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NHPCE (National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Environment)。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网格研究项目有:⏹“中国网格(China Grid)”建设,863 计划支持有多家单位参加。
⏹“上海教育科研网格”,多所上海的大学参加。
⏹“仿真网格”的研究,由航天二院和清华大学共同开展。
⏹“织女星网格”,由中科院计算所领衔开发。
网格研究正在我国迅速展开,但从总体上看来,当前国内的网格研究目前大都集中在高性能机群和集群计算领域,针对Internet的广义的网格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的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对AGS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系统结构网络是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我们日常的身边有电力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近些年来的网络正在向着三网合一的方向发展。
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所有的计算设备都可以工作在一个可以互相访问的网络环境下。
为此,我们提出了广义的网络模型和在此环境下资源的访问模式。
2.1智能网格环境模型1994年,互联网标准化组织推荐以IPv6作为今后的标准协议。
IPv6的128位地址方案,将能提供约10亿的平方个IP地址。
不仅如此IPv6协议将更加方便、安全,更具可操作性,网络的传输更为快捷。
新协议将为互联网上的每一台装置分配一个惟一且永久的地址,从而可以使任何一台装置直接与其它装置进行端到端的连接,不必经过中间过程,这样既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也提高了传输速度,这也是实现移动通信和家电上网的基础。
这一目标已经深化为建立大规模计算和数据处理的通用基础支撑结构,将网络上的各种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PC、信息系统、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系统、应用模拟系统、虚拟现实系统、仪器设备和信息获取设备(如传感器)集成在一起,为各种应用开发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将Internet变为一个功能强大、无处不在的计算设施。
而AGS建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互访。
为了规范化描述AGS体系的运行环境,我们提出了AGE(智能网格环境)模型。
AGE是一个融合了Internet和分布式系统技术的通用的应用开发环境。
AGE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兼容环境,以便使各种分布式资源能够以统一接口界面被调度并使用。
AGE环境要求是所有被访问设备都运行在IPv6下并且每一个设备确定的IP地址。
AGE的底层硬件结构模型中,每一节点都与Internet相连,并且都有一个固定IP图1 智能网格环境硬件结构模型和至少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
AGE的软件结构包括3个部分:基础通信对象、基本I/O 对象(AGX)、数据控制对象(Agent)。
AGS把从硬件特性角度把网络资源划分为五种基本I/O对象:显示类、运算类、存储类、输入类、控制类。
AGE要求每个基础类都可以被与其应的指令集完全独立控制。
这样,从一个超大型仪器到一个简单的传感器都可以成为共享的目标。
AGS中应用的实现是AGX与Agent通过基础通信对象交互的结果,Agent是一个反应的、自治的、内部驱动的实体,置身于变换不定的环境中,它们可以感知并对其做出反应,而AGX则是Agent的直接作用对象。
Agent之间是联系的,可以直接进行访问。
AGX也是一个反应的、自治的、内部驱动的实体,但AGX不自己进行环境的感知和了解,只有在被访问后才做出响应,而且AGX之间是独立的,不能直接相互访问。
2.2 AGS结构体系模型Internet环境下,网络计算系统的成长面临三大客观障碍:一是系统的无序性;二是系统的异构性;三是系统的局部自治性。
人们已经注意到,未来的网络计算系统不是以今天的某一个系统为核心扩展而成,它应当是由若干局部自治的系统综合而成的。
例如,未来支持社会主体信用评估的信息系统需要集成今天的金融、社保、交通、电信、公安等信息系统,而非现有系统的扩展。
因此,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网络计算系统模型和实体交互机制,才能使我们构造的局部自治系统易于综合到未来的大系统中。
AGS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通过网格的一系列技术,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上的资源。
为此AGS简化了资源的概念,以硬件作为资源的主体,把软件、数据等看成是资源的属性。
在AGS体系结构中,AGX代表底层对象服务,Agent代表的是数据流的控制机制。
用户在使用功能时,不是直接面向功能的提供者,而是通过一种代理机制进行间接访问,这种代理机制允许一个用户同时调用多个相同类型的服务提供者进行工作。
它的好处在于系统的效率不在只取决于单个服务接口的性能,系统具有了并行处理的能力,并且系统的容错能力明显增强,当一个服务接口发生故障时Agent可以把调用转移到另一个相同类型的接口上而不会导致应用崩溃。
而且AGS中的AGX及Agent都具有“即插即用”的能力。
当一个对象被接入AGS ,它就会被AGS中的扫描器发现,其它对象可以通过扫描器此对象的信息,从而可以对其进行访问;或者对象接入AGS直接寻找已经定义好了的对象区域,自动加入应用。
AGS改变了原有对资源的看法,AGX是基本I/O对象,而Agent则通过基础通信图2 AGS标准运行机制模型对于一个计算机系统,则可以看成是若干AGX和一个Agent的局部组合;而一个嵌入式的数据采集装置则可以被看成是单个AGX对象。
AGS系统中AGX与AGX之间没有直接数据交换,都是通过Agent间接作用,Agent与AGX之间采用基础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而对处于同一位置的Agent和AGX,为了提高系统效率,允许采用局部自治,即AGX和Agent之间不采用通信协议,而是直接高效的内部相连,这时,整个系统对外部而言就是一个Agent,若是不使用局部自治,则可以把此设备看成是若干AGX对象和Agent的组合体,外部就可以独立访问各个AGX对象和Agent。
3 基本对象AGS的结构组成包括3个部分:基础通信对象(AGS_Link)、基本I/O对象(AGX)、数据控制对象(Agent),应用通过这三个对象共同作用来完成。
3.1 基础通信对象建立一个网格系统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建立一个支持网格应用的基础通信协议。
SOAP 是用来在较低层的因特网协议之上运载XML 有效负载的传输协议。
这样的编码是被称为远程过程调用(RPC)系统的主要部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使对远程计算机发出的请求看起来像是本地过程调用一样。
作为以这种关系捆绑编码的结果,SOAP 表现出勿庸置疑的应用程序编程的能力,但是它的用途对于通用的数据交换似乎值得怀疑。
SOAP并不是一个终端协议,它绑定在HTTP之上,这影响了其在一些较简单设备上的实现。
使用TCP/IP是一种很好的主意,因为TCP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使用范围非常之广,传输效率也比较高,并且易于在简单的设备上实现。
为此,我们在SOAP1.2基础上制订了直接基于TCP和UDP的SOAP-EG协议,其中E 代表expand,G代表gaine ,SOAP-EG意思是对SOAP的扩展性重新封装。
SOAP-EG的宗旨就在于发挥Internet和XML优点,从而完成在应用之间的交互。
它是一个轻量级的通讯协议(lightweight communication protocol),用于应用和应用之间的通讯。
SOAP-EG是一个基于XML的通信协议,在该协议下,软件组件和应用程序能够通过标准的TCP/IP协议通信。
SOAP—EG是SOAP协议的面向AGS结构的一个扩展版本,本身还是属于SOAP。
为了实现对远程对象的访问机制,所SOAP-EG在header中增加了以下几个元素作为必要元素:<connector>元素:服务标识对访问过程进行标识,管理接口的状态事务<assignment>元素:访问标识标识不同接口的不同功能的字符串<uniqueness>元素:连接标识对一次连接的唯一标识字符串,负责数据传送的维护<REIP>元素:地址设置系统数据返回路径,默认为自己,也可以自行调节<REPORT>元素:端口数据返回端口SOAP-EG body新增的元素<betystream>元素传送不属于XML格式的数据,每一个SOAP消息都有一个SOAP信封和SOAP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