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学史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导引

一、中国医学史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1.周代至三国

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

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

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

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

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2.晋代至唐代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

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

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

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

3.宋代至元代

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

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

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1、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2、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第一节卫生保健

1、居处: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地窑—建造土屋、木屋。

2、衣着: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3、用火: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重大意义。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

第二节医药知识

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所以有“医食同源”的说法。

2、针灸:包括针、灸两部分。针: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

古以石为针(全元起注《素问》“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石,砭石(一种锐利的楔形石块)。砭,以石刺病(破开脓肿和排脓放血—针刺治疗工具),砭石来自东方(山东)

灸:从“火”,与火有关。从北方来。灸,灼也。即以“火”(温热)治病。

3、外治法:古人通过外用一些植物、泥土或液体外敷或用手按压,逐渐发现一些于骨伤外科及内科疾病防治的方法和药物。第四节传说中的医学人物

1、神农:名炎帝,上古三皇之一。传说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发现草药,以治民病,为药学之始祖。

2、黄帝:名轩辕,为华族祖先。传说其其与臣子岐伯等讨论医学,始有医药。《黄帝内经》乃托名之作,书中以黄帝与岐伯问答形式论述写成,故后世以“岐黄”或“岐黄之术”称谓中医学。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

1、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名者居多。

2、《周礼·天官》中有对内科传染病的记载:“春有痟首疾,夏有痒疥疾,秋有疟寒疾,冬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则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3、《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五药疗之,五味节之”。其中,“五毒”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4、与中医学相关的哲学思想:气、精、神;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关系。阴阳的记载源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5、“六气致病说”:由秦医和最早提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学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6、《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汉代郑玄注:“五药,草木虫食谷也”,这是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的分类。

7、《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也是收入药物最多的书籍。

8、酒的作用:通经活络、令精神兴奋、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消毒杀菌、溶媒的作用。为“百药之长”。最早记载是甲骨文中的“鬯其酒”。

9、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相传由商代伊尹创制。意义:使人们由习惯用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单味药转为复味药,有利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

10、《周礼·天官》记载:“凡民之有疾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这是最早关于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的记载

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1对疾病的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疾病的国家

⑴、甲骨文对疾病的记载,据人体不同部位划分如:疾首、疾目、疾腹、疾齿。少数以疾病特征描述疾病,如:龋、蛊、疾年、雨疾等。

⑴、出现固定病名痔、疽、痈、痹、风、疫疾、疥;疟、狂、痴(精神性疾病)

⑴、认识季节气候和居住条件对人体的影响

2、诊治

⑴、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也积累了经验。据五气、五声、五色的情况,九窍、九脏的变化判断病情—诊断学的雏形。

⑴、临证治疗上,手段丰富:药疗、食养、酒剂、针刺火灸。

第二节医学理论的萌芽

1、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

气、精、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很大

病因学

医和“六气致病说”——中医最早病因学说

(既重视外界自然致病因素,也重视内伤情志致病因素)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季节气候因素:六气太过、四时不正常,发生疾病

六气致病:阴盛则寒、阳盛则热的病理学说基本明确

五味、五色、五声概念初步形成情志因素饮食因素

第三节药物知识的提高

1、药物知识的积累

药物知识较前丰富,考古和先秦古籍文献可证实.

《诗经》:最早旁涉药物。《山海经》:涉猎药物最多,堪称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

2、酒的应用

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醫”从酉,即酒。酒具有兴奋、麻醉、杀菌及溶媒作用。故后世尊称酒为“百药之长”。

3、汤液的制作

俗称汤药,中药的主要剂型之一。相传由商代伊尹创制。

商代已懂得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多种药物配成复方煎煮成汤液,应用于临床。

第四节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1、医学分科

食医(2):营养医生,主管王室饮食宫

疾医(8):内科医生

疡医(8):外伤科医生,专治肿疡、溃疡、金创骨折

兽医(4)

2、医事制度

⑴设医师之职官,总管医药行政。医师为众医之长,下设士、府、史、徒等职。周代宫廷设立的医政组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建立的医事管理组织。

⑴医生考核俸禄制度

分为五级次,按级别享受其相应的待遇。“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⑴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

3、重要意义

专职医生的出现与医事制度的建立,说明先秦时期我国医学已达较高水平,已摆脱原始束缚。医疗列入国家朝政管理,利于医学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一、先秦时期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技术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医和“六气致病说”的内容。

三、先秦时期药物知识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概述《周礼》一书记载的医学分科和医事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1.古医书

①《足臂十一脉灸经》: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

②《脉法》:最早提出人体气与脉的关系,确立治病当取有余而益不足等虚实补泻概念

③《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

④《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医方书

⑤《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⑥《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⑧《胎产书》:我国最早妇产科著作;“胎教”为医学史中最早的论述

二、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

1.《脉书》: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

2.《引书》:迄今发现最早的导引术专著

三、《黄帝内经》

1.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为“言医之祖”。

2.主要内容:《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素问》所述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3.基本精神:⑴注重整体观念:①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②人体自身是统一的③人的心身是统一的④人与社会是统一的;⑵重视脏腑经络;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⑷此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成就:⑴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

⑵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⑶《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四、《黄帝八十一难经》

1.又称《难经》、《八十一难》,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相传秦越人所著

2.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

成就:①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

②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

③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

④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五种;提出积聚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

⑤在针灸治疗部分,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

3.《难经》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医学成就,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五、《神农本草经》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

2.内容与成就:⑴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365种;

⑵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①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②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③阐述了药物的行为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

⑶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⑷记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成就:《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魏晋以后历代诸家本草学,都是在该书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六、《伤寒杂病论》

1.作者东汉张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内容和成就:

⑴提出辨证论治范例

①确立伤寒及内科杂病的辨证纲领:《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论内伤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②提出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辨证论治原则

③概括了中医学的四诊八纲,最早提出三因治病说

④总结中医治疗八法

⑵对方剂学贡献: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①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②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③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3.影响: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辨证的纲领和诊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成书以后,一直影响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七、补充医家:

1.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战国齐名医。①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诊著称。首创切脉,“言脉者,由扁鹊也”。

②是一位内外妇儿各科兼长的医家

③治病的方法多样,不仅善用汤药,还用砭法、针灸、按摩、熨贴及手术疗法等④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一生坚持与巫神作斗争。《史记·扁鹊传》中曾提到“病有六不治”,最后一条说:“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2.淳于意—姓淳于,名意,西汉初人。曾任齐国太仓长,故又名“仓公”。治病记述“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3.华佗—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发明“麻沸散”,在外科麻醉方面有重大贡献。创造五禽戏,为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麻沸散”:东汉末年华佗创制的一种中药全身麻醉剂,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全身麻醉剂。“五禽戏”:东汉末年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制的一套医疗体操。

复习思考题

一、中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二、《内经》基本精神与成就。

三、例举汉墓出土的医史文物(书籍)五种。

四、战国至三国有哪几位著名的医学家?

五、简述《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六、简述《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及其主要内容、价值。

第四章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两晋~五代)

(晋唐医学:公元265-960年即西晋-五代)

历史背景:

西晋-五代,我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上升时期,经济文化相当发展、繁荣。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民族的融合,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包括医学的交流。

4、政府采取利于科学文化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5、哲学思想的影响:儒、道、佛、玄学。

儒:倡“仁”,对中医伦理学和医德医风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道:重视养生,亦对医学起作用。

佛:带来外来文化信息和医药知识。

玄学:对抽象理论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一、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1.《黄帝内经》

①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是齐、梁间人全元起,书名《素问训解》

②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是隋唐时杨上善整理、注释的《黄帝内经太素》,首创分类统纂、注释法,将《内经》分为19大类

③在《素问》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王冰重新编次并注释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伤寒杂病论》

①西晋·王叔和第一个进行搜集、整理、补充和编次,并开以治法分类(“可”与“不可”)研究《伤寒杂病论》之先河

②唐·孙思邈整理研究《伤寒论》,开创了以方类证得研究方法

二、脉学

1.晋·王叔和撰《脉经》

⑴内容包括脉形,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

⑵主要成就:①确立“寸口脉诊法”②归纳二十四种脉象③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⑶《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魏晋时期,以王叔和为代表的脉学成就,是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古代脉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病源证候学

《诸病源候论》由隋朝政府组织太医编辑,主撰者为巢元方,又称《巢氏病源》

成就:

①广泛记载各种临床疾病: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记载天花和麻疹的鉴别

②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

③详细并准确地描述疾病症候

④记载了不少有关治疗创伤的外科手术方法和缝合技术

⑤《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源症候学的专著。

四、综合方书的编辑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肘后方》)

⑴堪称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⑵成就:①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

②“以毒攻毒”防治疾病(以狂犬大脑免疫狂犬病)

③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2.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成就:①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特别是《备急千金要方》中“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系统论述了医德)

②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而不泥古(《伤寒论》的研究,以方类证)

③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6500余首

④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⑤强调综合治疗⑥对药物深入研究⑦倡导积极养身,强身长寿。

3.唐·王焘《外台秘要》

成就:

①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

②搜集、整理并推广大量的民间单、验方

③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新发展(最早记载消渴病小便甜;系统记述“金针拨障术”)④记述了某些中药的特异疗效

⑤首次记载了用观察小便法以鉴别诊断黄疸病之轻重、进退。

五、药物学的发展

1.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分类法:①创制按药品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②创用按药物效用分类饿方法。

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专著。后世尊雷敩为炮制业的鼻祖。

3.古代炼丹术——制药化学的起源。世界各国公认炼丹术起源于中国,并被视为近代化学的先驱。葛洪著有《抱朴子》

六、《新修本草》——唐·苏敬等人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比欧洲著名的《伦敦堡药典》早800余年。

临证各科的发展

1.针灸

⑴《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专著,为西晋皇甫谧所著,

其主要成就有:①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②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③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④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⑵针灸明堂图,即经络腧穴图,将腧穴部位和经络循行路线以图表示,对针灸的学习和普及推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隋·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名堂》是今日仅存的古代名堂书。

⑶孙思邈对针灸的贡献:①同身穴②“奇穴”与“阿是穴”③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④强调针灸并用

⑷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大胆用灸法治疗急症,最早记载了隔物灸法。⑸鲍姑,葛洪之妻,是中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

2.其它

⑴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目前所见最早的外科专书

⑶儿科-隋唐·《颅囟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最早提出小儿体质属“纯阳”的学说。

⑷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具体成就有:①系统地记载了骨折的治疗常规②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了“动静结合”的治则③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了“椅背复位法④书中收载了40余方

八、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

1.刘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是我国政府创办医学教育之始。

2.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人员组成,具有医学教育和医疗多重职能。九、中外医药交流:高僧鉴真(姓淳于),赴日传授佛学和医学,被日本人尊称为“过海大师”

复习思考题

一、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病因证候学、针灸学、骨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药物炮制学专著是什么?并简述其成就。

二、杨上善、王冰、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王焘等人在医学上有何成就?

三、晋唐时期药物学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宋~元)

一、医政设施的进步

①改进医事管理:设翰林医官院(宋)——主要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负责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医官以及整理民间医药事宜,配备专职医政人员。(后改名为医官局)

②开设国家药局:太医局熟药所——北宋时设,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所以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

③发展医学教育:太医局(宋);专司医学教育-太医院(元)

二、校正医书局:是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三、对《难经》研究注释代表作:滑寿《难经本义》

四、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五、药物学的发展:

①《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绘制药图933幅,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②《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上下流传五百年,一直为本草学之范本。(简称<证类本草>)

③《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载药460种。重视对中药药理临床观察,提出气味新说。

④《珍珠囊药性赋》——金·张元素著。对药物归经学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有重要发展。

⑤《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疗法的专著。

六、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1.病因病机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三因:内、外、不内外因)

2.法医学

①五代时的和凝及其子和山蒙《疑狱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著作。

②宋慈(福建建阳人)《洗冤集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3.针灸学

①北宋·王唯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②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著,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一直沿

4.内科

①董汲《脚气治法总要》: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

②《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创制药方十首,治肺痨专书。

③李杲《脾胃论》内科脾胃病专书。

5.外科

①宋·陈自明《外科精要》:标志外、伤科的分立。

②《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③宋·东轩居士增注《卫济宝书》:最早记载“癌”字。

妇产科

①宋·杨子建(康侯)《十产论》:最早描述了因胎位异常引起的各种难产,是论产最详备的著作之一。其中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②虞流《备产济用方》:记载了用兔全脑制成的“神效催生丹”

③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成就最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

7.儿科

①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

②《幼幼新书》——宋·刘昉著,岭南医家,记载虎口三关指纹察验法

七、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与——火热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倡导“火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强调“六气皆从火化”,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1)病机十九条中火热居多;(2)六气皆能化火——同化:风、湿、燥、寒化为火热兼化:风、湿、燥常与火热相兼同病;(3)创造清热或双解的治法及方剂。

2、张从正——攻邪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著《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是他的基本论点。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

3、李杲——脾胃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创内伤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要学术思想),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调理脾胃”“升举清阳”,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4、朱震亨——相火论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其“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提出了“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学说,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等。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明~清·鸦片战争前)

一、医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是最早的医家医案著作)

二、医学杂志——清·唐大烈《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具有医学杂志性质的刊物。

三、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四、临证各科发展

1.内科

温补派:

①薛己(号立斋)——明代,著《内科摘要》,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

②张介宾(字景岳)——明代,著《景岳全书》针对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学术上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方药,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

③李中梓——明代,著《医宗必读》、《内经知药》:“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④赵献可——明代,著《医贯》,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内科综合性医著:

①《医学正传》——明·虞抟著,立论平正不偏。

②《明医杂著》——明·王纶著,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③《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④《医林改错》——清·王清任著,强调补气活血逐瘀治法,创立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名方。

2.外伤科

①《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详述中医外科用药理论、多种外科病症及手术治疗方法,被称为“正宗派”。

②《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著,把外科病症分为阴阳两类,创制“阳和汤”治疗阴疽,被称为“全生派”。

③《疡科心得集》——清·高秉钧著,主要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心得体会写成,被称为“心得派”。

④《解围元薮》——明·沈之问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书。

⑤《梅疮秘录》——明·陈司成著,较早的梅毒病专书。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品治疗梅毒,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

3.妇产科

①《女科证治准绳》——明·王肯堂,集明以前妇产科之大成。

②《济阴纲目》——明·武之望,把妇科经、带、胎、产四大证诸病分列纲目。

③《傅青主女科》——由后世人将清·傅山的有关女科病证的论述与经验和其他医家论述辑录而成,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妇科名著。

④《达生篇》——清·亟斋居士撰,提出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

4.眼科

①《审视瑶函》——明·傅仁宇著,记载眼科病症108证,又名《眼科大全》。

②《证治准绳》——明·三肯堂著,最早记载了色盲,内科名著。

5.喉科《重楼玉钥》——清·郑宏纲著,喉科名著。

6.针灸科

《针灸聚英》——明·高武,汇集16世纪前10余种针灸文献理论与治疗经验。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明代重要针灸学专书,规范了针灸手法,提倡针药并用,善用透穴。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出本书外,未有传本,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这两本书更能反映清代针灸成就。(“推拿”:即按摩,是明代后期出现的名称。)

五、方剂学的成熟和发展

①《普济方》:明·朱木肃等编撰。载方61739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不仅在中医方剂史上有重要价值,还保存了大量医学文献。

②《医方考》:明·吴崑著,它上乘成无己方论传统,下开明清方论专著先河。

③、《医方集解》——清·汪昂著。按方剂功效、适应证分类,

《成方切用》——清·吴仪洛著。均为临床实用方书。

六、药物学

1.《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成就:

①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载药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附方1万首。

②先进的药物分类:排列原则是“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

③科学地论述药物知识:对药物的记述,涵盖了药物名称、产地、品种、形态、炮制、性味、功效、主治等。(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尤其是“发明”一项,着重探讨药性疗效及用药要点,主要是李时珍本人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

④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

2.本草的专题研究:地方本草:《滇南本草》——明初·兰茂;

七、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

1.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在创立中医传染病学——温病学说做出杰出贡献的是明末著名医家吴有性。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温病四大家)等人,则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的贡献。

吴有性,字又可,编著《温疫论》,为温病学说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他的最大贡献是就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关于“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笼统观点。

叶桂,字天士,撰《温热论》。《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

吴瑭,字鞠通,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

王士雄,字孟英,先后撰《霍乱论》和编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

温病学说在明清时期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中医传染病学的初步建立。它既是新的社会条件的产物,也是该时期众多医家尊重实践,勇于开拓创新的成果。

1.人痘接种法: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就是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天花疫苗),接种到未生出天花的人身上,使其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从而避免感染重症天花及生命和健康的方法。

①痘衣法(将天花患者穿的内衣,拿给未出天花的人穿,想让其产生抵抗力);②痘浆法(用棉花蘸染天花患者所出的痘疮里的浆液,然后将棉花塞入未出天花者的鼻腔内,想让其获得抵抗力);

③旱苗法(取下处于痊愈期的天花患者的痘痂并研细,用银管吹到未患天花儿童的鼻腔内,所用痘痂要求光圆红润,使其产生天花反应,以获得免疫力);

④水苗法(把上述研细的痘痂用水调均,以棉花蘸后塞入未患天花儿童的鼻腔内,使其产生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

八、解剖生理学——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医学史上第一次中描述了膈肌。

九、《内经》的注释及分类研究

1.注释:

①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是两书最早全注本,也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

2.分类摘要

①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

②李中梓《内经知药》。是《内经》节要诸书中最为上乘之作。

十、《神农本草经》研究:明末·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

《吴医汇讲》—清·最早的中医杂志。

许浚—明·朝鲜医家,著《东医宝鉴》

丹波元胤—清·日本医家,著《中国医籍考》

复习思考题

一、明清时期中药学、方剂学有哪些成就?

二、简述温病学发展史(重点:温病四大家)。

三、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内科医家及著作?

四、明清时期中医外伤科学有什么特点?出现哪些著名外伤科医家及著作?

五、例举明清两代妇、儿、五官、针灸著作各两部,并简述其学术成就。

何谓医学全书、类书、丛书?并各例举一部加以说明。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 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 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 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 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 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11. 周代的医学分科和医政制度情况? 据《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医生已分为食医(营养医生,掌管帝王膳食的营养卫生)、疾医(内科医生,为王室与民众服务)、疡医(外、伤科医生)、兽医(疗兽病、兽疡)四科。周代还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对医疗工作的考核制度:设医师,相当于卫生行政官吏,“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定考核,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慎病死,根据医生的治愈率,评定医生的级别和俸禄,建立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 12. 周代婚姻制度倡导“三十曰壮,有室”“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对预防遗传病、先天病有积极意义。 13.《左传》中记载“国人逐瘛狗”,通过驱逐狂犬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中国医学史知识纲要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卫生保健 衣、食、住、行、婚姻 一、住有巢氏时代 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 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二、衣“衣其羽皮” 骨针 三、食(用火) 熟食—扩大食物种类,促进营养吸收,加速脑髓的发育,消毒杀菌,减少胃肠疾病。 第二节医药知识 一、药物 有关药物起源传说 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成九针,以拯夭枉焉。”《帝王世纪》 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淮南子》 黄帝—“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帝王世纪》 植物药的起源,动物药的起源,矿物药的起源 二、针灸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砭石“砭,以石刺病也”。《说文解字》 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箴石—针石 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夏至春秋)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 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 雨疾、降疾、疾年—流行病的记载 第二节医学理论的萌芽 二、病因学 “六气致病说” 秦医和为晋侯诊病时所发的一段言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认为六气太过则导致疾病,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代表着当时医生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认识水平,对后世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第三节药物知识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 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桃仁、杏仁、郁李仁。 二、酒的应用及意义 酒的医疗作用:兴奋剂、麻醉剂、消毒剂、溶媒性能。 “鬯其酒” “酒为百药之长” 第四节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一、卫生保健 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医事制度: 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 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着,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8、《周礼·天官》记载,医师之下设有府、史、徒、士,各有专任。 9、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表示身体出现不适或功能障碍。 10、作为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时期医疗水平的宝贵史料。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 或5 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 或4 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成中医大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2)实用经验发展时期。 (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 (4)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 (5)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2.秦代“疠迁所”→世界医学史上最早麻风隔离病院。 3.药物的起源:植物药(采集→农耕),动物药(渔猎→畜牧),矿物药(采矿→治炼) 针灸:“砭石”最古老的医疗工具。 4.医药起源总结: (1)劳动是决定医药起源的本质因素。 (2)圣人是影响医药经验总结,理论提炼的关键。 (3)巫术是医药专业化分工的起点。 (4)动物本能是医药发展过程的启示和借鉴。 5.“甲骨卜辞”:对疾病认识的最早纪载。 6.《左传》“病入膏肓”:提出了“攻”“达”“药”治法规范。 7.《左传》秦、医和提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说。 8.《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预防遗传病、先天病。 9.《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药物最早分类。 10.《诗经》:早期记载药物的珍贵史料。 11.《山海经》:最早纪载药物功用。(126种) 12.酒的作用:通经活络、令人兴奋、麻醉镇痛、消毒杀菌。 13.伊尹创制汤液为历史传说。 14.《周礼?天官》当时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疗效判定等级“十全为上,十失一~三 次之,十失四为下”;且还有病历纪录和死亡报告。 15.《史记》扁鹊,最早被记载之医家 16.淳于意的“珍籍”为最早的医案 17.华陀发明“麻沸散”,创制“五禽戏” 18.《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我国最早经脉学说文献 19.《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医学方书,已有辩证论治的雏形

20.《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医疗体操图 21.《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气功导引专著 22.在《素问》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王冰。《重广补注皇帝内经素问》又称《次注皇帝内经素问》 23.《皇帝内经》为中医理论医学基础,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约于战国—秦汉成书,其中(1)主要为人与天地自然,人体自身,人的心身,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24.《难经》成书于西汉末—东汉间,开创“寸口定位”诊脉法之先河,读取寸口,为脉诊的革新 25.《神农本草经》=《本草经》=《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物学专书,成就(1)创药物学三品分类法:收载365种药物,分上、中、下三品(君、臣、使) (2)概括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提出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26.《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张仲景,成就(1)提出辩证论治范例(2)对方剂学的贡献:提出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多种方剂剂型、记载大量有效方剂;为“方书之祖”,收方269首 (成书不久后散佚,晋.王淑和搜集整理成《伤寒论》→整理研究《伤寒论》者,尚有唐.孙思邈) 27.《素问训解》金元起注,为最早《素问》注本;《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法,现存为最早《内经》注本。 28.晋王淑和着《脉经》,现存为最早脉学专书,成就(1)确立吋口脉学法~《难经》提出“寸、关、尺”~左─心肝肾;右─肺脾肾,(2)归纳24种脉象(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2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步专术病源和证候的专书。 30.晋葛洪《肘后救卒方》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最早论述天花病,成救“以毒攻毒”防治疾病~犬病,具免疫思想见解,治法:“简、便、廉、验”~食用性强。 31.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千金方》为最早医学百科全书。“药王”、“大医精诚”。 32.唐王焘《外台秘要》总结性医学著作,被《新唐书》赞为“世宝”,文献整理大师。记述治疗白内障“金针拔障术”。最早记述“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用观察小便鉴别诊断黄疸病轻重。 33.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创制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药物法。 34.南朝雷斅《雷攻炮制法》第一部炮炙专著。炼丹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 35.《新修本草》最早由国家颁行之药典,分“正经”、“图经”三部分,纪载用白锡、银箔、水银修牙填充剂。 36.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并以原式形传世的第一部专著,对《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治要》综合比较,成就(1)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2)提出分部画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的珍久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试穴。 37.龚庆宜《刘涓子鬼遗方》现存第一部外科专书。原书为《痈疽方》经齐整理而成今本《鬼遗方》。 38. 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书,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动静结合法”。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重点 (供中医,中药,针灸等专业用) 导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医学史的任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医学史的作用:①认识现实②预见未来③进行教育 1、医药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历史背景: 在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及云南元谋等地,相继发现有猿人遗址。其中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出土的猿人牙齿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已有170万年。 原始人唯有“聚生群处”以谋生。 古人类学家将远古人类化石,分为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 1·1 卫生保健 衣、食、住、行、保健,是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 1·1·1居处 “有巢氏”时代,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房屋 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房屋 1·1·2 衣着 原始人起初赤身裸体生活,后以兽皮或树皮覆盖身体以御寒,渐渐地又将经过编制的羽毛,树叶,茅草等披在身上。“衣其羽衣”。考古发掘了骨针、骨椎,反映了人们已能用兽皮之类缝制衣服。这是人类卫生保健的又一进步。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更大大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的能力。 1·1·3 用火 火的使用和发明的意义: 推动了人们从生食走向熟食,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对食物进行消毒灭菌,使人类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促进营养吸收,加速人脑发育,推动智力发展。火的发明有解放人类的意义。 1·1·4 导引(行) 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方法。最初系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它与后世之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等,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导引的出现,为医疗、护理和卫生保健增添了新的更为积极的内容。 1·1·5 婚姻 原始群早期阶段:乱婚制

中国医学史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导引 一、中国医学史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1.周代至三国 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 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 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 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 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2.晋代至唐代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 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 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 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 3.宋代至元代 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 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 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1、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2、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第一章: 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河北阳原,山西芮城和湖北大冶等地,发现猿人化石。猿人牙齿化石和石器。在陕西蓝田和北京周口店出土的有关猿人的化石和石制工具。第一节:龋齿,牙周,动物咬伤,击伤,刺伤及骨伤,难产及新生儿。一,口腔疾病,二,创伤性疾病,三,孕产和小儿疾病。第二节: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这对于人类自身的进化,健康的维护和最终脱离动物界,具有深远影响。使原始人开始不恐惧黑夜。潮湿处所导致的风湿病。火的使用和发明,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由生食到熟食可对食物起到一定的消毒杀菌杀虫作用。熟食使难以下咽的“鱼鳖螺蛤”,都可“燔而食之”,从而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优质动物蛋白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火的使用和发明,也为热熨,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半地穴式。北方多采用土木结构的穴居,半穴居建筑形式。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半地穴式房基。第三节:神农。北京人遗址,有几十种哺乳动物骨骼化石,仅肿骨鹿遗骸就有2000多个,山顶洞人遗址,河姆人遗址。砭石,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在伤口流血的情况下,树叶,草茎,泥灰涂敷在伤口上,同时发现某些植物具有止血止痛作用。第五节:一,伏羲,二,神农,三,黄帝。 第二章: 甲骨文研究揭示,殷商时期对人体部位已经有了部分认识以及定位和命名,对疾病的认识十分朴素,其中提到的“降级”,“雨季”,“疾年”等,是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第一节:甲骨文又称卜辞。一,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二,对疾病的认识,三,治疗方法,四,卫生习俗。第二节:二,《山海经》,先秦时。药物学专书产生之前载有较多药物的一部重要典籍。“礼不娶同姓”和“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等。近亲结婚对繁衍后代不利,对优生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衍具有积极意义。四,《周礼》原名《周官》,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儒家经典。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科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第三节:一,候和疾病,春夏秋冬寒热冷暖,“四时皆有疾病: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二,情志与疾病,“百病怒起”,“忧郁生疾”。三,环境与疾病,四,饮食和疾病。第四节:甲骨文有“鬯其酒”的记载。“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香而酿之,成为鬯”,郁草酿成的芳香药酒,也是一种祭祀用酒。有酒为“百药之长”,汤液创制,伊尹。 第三章: 第一节:马王堆汉墓医书。第二节:产生《黄帝内经》,《皇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4部经典医著,标志着中医药学术理论的确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是先秦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节:春秋战国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构成这一时期养生的主流。第四节:淳于意,华佗。第四章: 第一节:王叔和和《脉经》,王叔和对医学的贡献,一是系统总结脉学,撰著《脉经》,一是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脉诊与临床治疗结合。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的主要成: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穴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第二节:陶弘景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的主要成就:1,补充新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2,方便临床,提出“诸病通用药”。3,重视炮制,详论药物加工修治方法。第四节:葛洪与《肘后救卒方》,《肘后救卒方》的主要成就:1,传染病的认识。2,急症医学的贡献。3,针灸疗法的贡献。4,药物学的贡献。刘涓子与《刘涓子鬼遗方》,《刘涓子鬼遗方》的主要成就:1,外科痈疽的认识与治疗。2,确立内治法。3,丰富外治法。华佗外孙——邓处中的《中藏经》,《中藏经》的重要成就:1,初步形成脏腑辨证学说。2,丰富杂病的认识和治疗。3,记载切实可用的治疗方法。第五节:嵇康。 第五章: 隋唐时期,医学教育发展较快,在沿袭中医传统家传式和师徒授受式教育的同时,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校式重广补的医学教育模式,建立政府医药机构兼教育机构——太医署。太医署作为唐代的最高教育惯例机构,其规模较庞大,制度较完善,课程较合理,考核较严格,在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节:一,《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又名《皇帝太素》,简称《太素》。唐代医家杨上善编撰。特点:一是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研究。二是尊重古传本二不妄改。三是其训释多据《说文》,《尔雅》,《广雅》,《释名》,并汇通医理而阐发。《重广补注皇帝内经素问》,为中唐时期王冰所著。“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第三节:一,《诸病源候论》。二,《急备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三,《外台秘要》。第四节:一,《新修本草》。第一部国家药典,较系统地总结唐以前药物学成就,是图文并茂的药物学专著。三,《食疗本草》。四,《海药本草》。第五节:《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是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主要成就:1较为系统地论述骨伤的治疗常规,包括骨折部位冲洗,牵引,复位,敷药,夹板固定等具体步骤。对开放性骨折则主张先用快刀扩大创口,然后再清创包扎。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确保骨折复位后在有效固定的同时,患肢进行适当运动,以利更快恢复其生理功能,减少骨折后遗症的发生。3,治疗肩胛骨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只是世界医学史上的首创。使用沉淀固定,运用伸拨,对臼,捺正等手法复位,操作方法简便易行,治疗效果良好。4,该书收藏40余首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治法,成为后世骨伤病的典范。现存第一部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定》,出现在唐代末年,如对胎动不安”的处置。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颅卤经》,该书最早提出小儿“纯阳”体制学说,所谓“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唐代孙思邈绘制针灸史上著名的彩色经络

中国医学史重点(常存库版)

中国医学史1401100022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 《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记载了植物药50余种,多为后世常用药物。《山海经》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典籍,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 酒为百药之长,汤液创制于商代(传说为伊尹) 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五行的最早记载是《尚书.洪范》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少了手厥阴心包经。 2、外科尤为突出的《五十二病方》 3、《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二)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 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共162篇。 主要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4、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2、《黄帝八十一难经》,书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作者有人认为是秦越人,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湿病,针灸治疗部分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3、《神农本草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非一人一时之作,东汉。 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2、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的方法。4、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5、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中国医学史重点考题

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 (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 (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 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P16)“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3.简述周代医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P27)医师为众医之长,负责王室与卿大夫的治疗并掌管国家医药政令,同时还要负责对应各地出现的疫情,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预防和治疗。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各有专任。“士”协助医师管理医政;“府”管理药物;“史”掌管宫廷文书和病案;“徒”供职役使,看护病人。在宫廷医生的管理措施中还建立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由医师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并据诊疗病人疗效的优劣,来评价并制定其俸禄等级。 促进了医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P35-40)《内经》历经魏晋隋唐医家的补充发挥,宋金医家的整理校正,也经历了两千年历史的反复验证,证明它确实能够反映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映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性质、转归的规律,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 3.如何评价《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P35-37)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经常综合运用,共同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诸多问题。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 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脏•器官 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舗齿的最早记载 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 5、《尚书》中《甘誓》、《洪》两篇,是最早岀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汤液的岀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岀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 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o 8、《黄帝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2、《神农本草经》主要容:载药365种,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釆集加工方法,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论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13、《伤寒杂病论》作者仲景,名机,仲景乃其字,郡涅阳人,又名。 14、《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经络论杂病,提岀了包括理、法、方、药在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例,使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石O 15、《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原著散佚,书中伤寒部分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而成《伤寒论》;杂病部分后整理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金匮》)。 16、《伤寒论》提出了伤寒六经辩证体系。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 1.发展医学教育:在太常寺下设立太医署,后正式设立太医局;创立并推广“三舍法”;确 定医学生教材;确立专业分科,注重理论与考核;设有临床实习,年终考 查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确奖惩制度。 2.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 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由林亿、 高保衡、孙奇等人负责。出版历代重要医籍,为后世训诂学研究提供依据。 3.《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政府刊行的一部大型方书,由翰林医官王怀隐等人集体编著而 成。该书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法,体现理法方药 的辨证论治体系,保存许多古方和已散佚的文献。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上 提出“内消”“外里”的治则。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裴宗元、 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每方之 后详列病证、药物组成和用量,详细说明药物炮制、保存等;成药 多、香药多、名方多。 5.《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的较大规模方书,共200卷,记录20000余首 方。书中大量论述“运气学说”,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较全面地反映 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6.《三因方》: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医家陈言撰,将复杂的病因明确分为3类,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发展了中医病因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 7.《证类本草》: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图文并茂,方剂与方论相结合, 验方附在每药后,代表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8.《本草图经》: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宋·苏颂主编, 载药780种,文字力求准确精当,图力求形态逼真,图文并茂;收载大量单 方验方,辨药、用药很好结合。 9.《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养生之道,重视食物中毒防治,倡导食养食疗,是我 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 10.《察病指南》:宋·施发,绘制33种脉象图,创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是以图描绘 脉形可贵尝试,为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是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11.《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增补敖氏《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 书。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2.《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 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记录了解剖、验伤、验尸、现场勘查等, 并记载用滴血法作为直系亲属亲权的鉴定方法。 13.王惟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 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要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联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发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杂了动物本能的救援行为与人类初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线),医源于贤人(出于崇敬部落英豪,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穷夸张),医源于巫(否定了医与巫之间的实质差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初期医疗卫生的逐渐累积和提升主要表此刻: ①跟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对许多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气 致病”学说,预示着初期医学已经开始挣脱鬼神迷信致病说。②春秋期间,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初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渐累积,药物件种,数目增加,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跟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良,人们开始讲究卫生,踊跃预防疾病,初期的预防思想 出现。 ⑤跟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初期的分科,医事管理制度 初步成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录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录是当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依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疾 年”“降疾”“雨疾”是当前相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录的“疾小臣”一 职是商朝宫廷负责医疗的初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观点。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录 38 种疾病名称,记药 126 种。药可分治疗类,预防类和 治疗、预防两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录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记,也是我国最早对于医学分科的记录。记录“酒正”官 职。 12.《礼记》表达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对于瘖、聋、侏儒的记录。 13.《左传》记录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先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系的事物或现象对峙两方属性的归纳。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含:阴阳交感,阴阳对峙限制,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均衡,阴阳 相互转变。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件。 23.我国最晚在夏朝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 摘要: 一、中国古代医学史 1.远古时期的医学起源 2.战国时期的医学发展 3.汉代医学的繁荣 4.唐代医学的鼎盛 5.宋金元时期的医学创新 二、中国近现代医学史 1.明清时期的医学转型 2.清末民初的医学改革 3.五四运动后的医学发展 4.新中国成立后的医学成就 5.改革开放以来的医学创新 三、中国传统医学的特点与价值 1.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 3.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的普及 4.中医在国际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中国现代医学的现状与展望 1.现代医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2.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进步 3.生物医药科技的研究与创新 4.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与应对 5.未来医学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正文: 一、中国古代医学史 1.远古时期的医学起源 中国古代医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早期的医药知识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观察。传说中的神农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农业和医药始祖,他尝百草,教民们辨别草药的功效,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战国时期的医学发展 战国时期,医学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医学体系。著名医家扁鹊、巫妨等,提倡实证医学,注重诊断和治疗的实际效果。此时期的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等,为后世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3.汉代医学的繁荣 汉代医学在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张仲景、华佗等著名医家,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汉代还设立了太医令,负责宫廷医疗事务。医学教育逐渐兴起,促进了医学的繁荣发展。 4.唐代医学的鼎盛 唐代医学迎来了鼎盛时期,医政管理日益完善,设有太医署、医博士等职位。著名医家孙思邈撰写了《本草纲目》,对后世中医药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还推动了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发展。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 班)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章学习要点 (供大陆本科班使用)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 火的使用为哪些原始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提条件? 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2. 何谓“导引”? 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的。 3. 何谓“针法”、“砭石”、“灸法”? 砭石:最古老的医疗工具 灸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4. 原始社会的婚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男女杂游,不媒不娉---血缘家庭---群婚状态---一夫一妻制 5. 人类对于矿物药的认识开始于何时? 原始社会末期 6. 根据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出土实物的研究,一般认为针灸术的起源于新时期时代 7. 原始外治法包括哪些内容? 止血法按摩治疗热熨法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 1. 现存最早的关于疾病的记载见于古代文献甲骨卜辞。记载多达40多种 2. 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首见于甲骨文 3. 《周礼·天官》中所载“五药”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

草木虫石谷 4. 《左传》中的成语“病入膏肓”提出了哪些治法规范? 攻(灸)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攻”“达”“药” 5. “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分别最早见于哪两部古籍? 《周易》《尚书·洪范》 6. “天人关系”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顺应天地天人同构 7. 受到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此时期的医学理论强调实用念,而缺少对纯粹知识的追求。 8. 《左传》中提出的“六气致病说”的内容是什么?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眀淫心疾 9. 成语“防患于未然”出自哪部著作? 《周易·既济》 10. 何谓“藏冰”、“变火”? 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 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榨榴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11. 应用“国人逐瘛狗”的方法预防狂犬病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 12. 现存先秦文献中关于药物记载的两部非医学专著是什么? 《诗经》《山海经》 13. 周代宫廷医生分为哪几类?近似乎今日的哪类医生? 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营养医生、内科医生、伤科医生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1.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 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剂学资料是《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医疗体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是一个悠久且丰富多彩的领域,涵盖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 1.古代医学阶段: •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这两部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其中记载了对疾病、诊断、治疗以及中医药理论的初步认识和总结。 •针灸与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疗方法,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医药发展: •中药学的兴起:中药学的发展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这是一部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药材学著作,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药方剂的创制:通过不同草药的组合与煎煮方式,中医医生创制出大量有效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逍遥散等。 3.医学教育与理论发展: •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些医学院校兴起,教授中医、针灸、药学等内容。 •医学理论进展:从阴阳五行理论到经络学说,再到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完善了各种理论体系。 4.现代医学的兴起: •近现代医学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医学,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医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 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的发展:从传统中医药到西方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国的医学体系逐渐完善,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5.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疗: •中西医结合:近年来,中国医学趋向于中西医结合,将传统中医疗法与西方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模式。 •现代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在医疗器械、药物研发、手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以上是中国医学史中的一些重要要点,展现了古代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脉络。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演变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