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0.00 KB
- 文档页数:29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3主要讲述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换,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换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他们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拓展;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互换的原理和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换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互换的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互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互换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互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内容包括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换实例和练习。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互换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时商品打折,引发学生对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互换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换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互换的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单元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统计图表和方程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升入初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概念、运算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教学难点: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整理和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相关内容。
2.课件:相关知识点的PPT课件。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和梳理已学过的知识,如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和巩固已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第【1】篇〗位置与方向【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位置的“数学化”过程,初步感知数学知识建构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情境中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刻度尺、直尺、量角器。
学具:刻度尺、量角器、铅笔。
【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观看龟兔赛跑,导入课题。
小兔为什么又会输这是因为小兔跑错方向了。
怎样才能走到终点呢由哪几个要素决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于:终点在起点什么方向上终点和起点相距多远请学生回答。
二、探究与解决每年我国的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侵扰。
瞧,这是某年的一个强台风位置图,请测算一下。
(一)教学例11. 现在台风中心的位置。
(课件出示)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2.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否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3.如果这样预告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样预告会更加的准确4.还要预告什么(距离)(距离600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5.小结:预告台风时既要说方向又要说距离。
强调:东偏南30°还可以怎样表示也可以说成南偏东60°,但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第【1】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3.使学生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数形结合活动经验,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早就听说咱班的孩子们个个都是口算小能手,老师不信,特意找了几道题想考考你们,怎么样?敢不敢接受挑战。
师课件出示:1+3=1+3+5=1+3+5+7=师:咱班的同学果然名不虚传,那如果我加大难度呢?你还能很快口算出答案吗?师课件出示:1+3+5+7+9+11+13=师:那像这样的题有没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说出答案呢?平时你们如果遇到很难理解的题老师一般会建议你怎么做?(借助图形。
)师:是的,有的时候借助图形可以让很多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那像这样的求多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能不能利用图形来解决呢?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与形,(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师: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
我们先看两个加数的,(板书1+3)我们先拿出1个小正方形,再拿出3个小正方形,(师板贴)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正好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
)师:那这个大正方形和算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生1: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2: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22,也就是大正方形边数的平方师适时引导:1在图形中的哪?3呢?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1+3的和,每行有2个,一共有2行,所以1+3的和还可以算成22。
(板书22)师:那1+3+5这道题你们想不想自己通过图形去验证一下它的结果?拿出学具袋,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生小组动手实践,探究规律)(我们发现1个红色,3个黄色,5个绿色的小正方形正好也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有三行三列,也就是3×3,也是32,所以我们发现1+3+5=3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优秀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优秀教案第【1】篇〗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结合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数学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应用“数形结合”,训练和培养数学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以形助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数形结合,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借助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数学规律,借助数形结合这个载体,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三幅贴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三张题卡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师:以同学们喜欢玩魔术激趣,请生说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算式,师很快说出得数,这其中一定有奥秘。
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与形”,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新授1、整体观察,初步感知。
师:这么多连续奇数相加,我们怎么样研究其中的规律呢?生答师引导学生从较小的数开始研究起。
师在黑板上出示三幅图。
师:仔细观察三幅图,分别说说每幅图是有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后面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用一道加法和一道乘法算式表示每幅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吗?,师: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说明理由。
生1:第二幅图比第一幅图多3个,第三幅图比第二幅图多5个。
生2:发现第一幅图有1个小正方形,第二幅图左边一个小正方形,和3个小正方形正好拼成一个每行每列都是2的大正方形,加法算式是1+3是4,乘法算式是2乘2,也就是2的平方等于4,第三幅图,分别用1个、3个、5个小正方形正好能拼成每行每列都是3的大正方形,加法算式1+3+5等于9,乘法算式3乘3就是32等于9,所以1=12,1+3=22,1+3+5=32。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在相应的图下面板书加法和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不仅能用一个数表示每幅图小正方形的个数,而且还能用加法和乘法算式来表示这组图的规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3)-苏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复习六年级上册数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
2.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下:1.知识点复习:整数,分数,小数,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和体积。
2.综合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
3.思考创新:给出一些具体的题目,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创新。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1. 知识点复习1.整数–复习正数、负数、绝对值等概念。
–复习加、减、乘、除整数的计算方法。
–给出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分数–复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如分子、分母等。
–复习分数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给出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小数–复习小数的基本概念,如小数点、小数位数等。
–复习小数与分数的互换。
–给出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和体积–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
–给出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综合运用在练习题中,选出若干实际问题作为例子,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思考创新给出一些具体的题目,要求学生自由思考和创新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新颖、有创意的方法,并对学生的思考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概念及进行基本计算。
2.练习法:对每个知识点进行题目练习,让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应用。
3.案例法:选取一些实际问题,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应用中的价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对六年级上册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复习,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
通过讲授、练习、案例三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品(15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⒈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⒉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练习[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出示教材第75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问二:半径为3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由学生讨论解决问一、问二。
(点评:问一旨在引起学生时跑道的形状和跑道的长短认真观察和比较。
问二旨在回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问一、问二既引入新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讲解实例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米)。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某31.7π米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某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31.7π+1.2π—31.7π=1.2π≈3.770米(点评: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三、练一练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四、实践活动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三)主要包括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应用,对百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概念。
2.难点: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百分数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场打折、考试成绩等,引导学生关注百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的例子,如某商品打八折,让学生计算实际支付的金额。
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铁链的长度北京版 (3)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能够理解铁链长度的概念。
1.2 能够根据题意算出铁链的长度。
2. 能力目标2.1 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信息,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
2.2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3.1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2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1 铁链长度的概念。
1.2 铁链长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2.1 如何理解和计算铁链长度。
2.2 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解铁链长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即如何计算铁链长度。
1.2 出示一些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铁链长度的理解和认识。
如悬挂大门、挂链条秤等。
步骤二:讲解2.1 讲解铁链长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铁链的概念、长链和短链的区别、铁链的长度、以及根据题意计算铁链长度的方法。
2.2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给定的实际问题,独立思考并计算出铁链长度。
步骤三:练习3.1 分组完成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3.2 班内展示、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总结。
步骤四:巩固4.1 在课外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实践,发现身边更多实际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
4.2 在下一节课上,通过学生分享和交流,共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评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评估:1.学生听课和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2.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方法理解程度。
3.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都比较明确,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年级教案电子版数学(通用7篇)教学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目标: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能针对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谈话导入说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各自特点。
二、看图分析,回答问题1、电脑课件呈现下面三幅统计图。
获得信息,学生回答条形: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扇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看书试说,讨论汇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直接看出29届获得的奖牌最多;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金牌数的变化;扇形统计图能看出29届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学生互相说说特点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奥运会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三、巩固升华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四、全课小结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板书设计:奥运会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课后反思:六年级教案电子版数学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地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