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除尘课程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37.11 KB
- 文档页数:21
车间除尘 大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车间除尘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2. 学生能够掌握车间除尘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和技术标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车间除尘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车间除尘系统,并进行评估和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车间除尘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关注工程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实践活动,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大气污染背景,车间除尘的意义和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大气环境与污染》2. 大气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迁移转化》- 内容:讲解车间主要污染物种类、特性及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3. 车间除尘设备原理与分类:- 教材章节:第三章《车间除尘技术与设备》- 内容:介绍各类除尘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4.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技术标准:- 教材章节: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 内容:解读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技术标准及相关法规。
5. 车间除尘系统设计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车间除尘系统设计》- 内容: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车间除尘系统,并进行评估和优化。
6. 车间除尘效果监测与评价:- 教材章节:第六章《车间除尘效果监测与评价》- 内容:教授监测与评价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车间除尘效果进行分析。
车间除尘系统课程设计cad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车间除尘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应用,通过学习CAD 软件操作,能够独立完成车间除尘系统的平面图和三维图的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车间除尘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
2.掌握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绘图技巧。
3.理解车间除尘系统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4.能够使用CAD软件绘制简单的车间除尘系统平面图和三维图。
5.学会对车间除尘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
6.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环保事业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车间除尘系统的理论和CAD软件操作。
1.车间除尘系统:(1)除尘原理及分类(2)除尘设备的选择和应用(3)车间除尘系统的设计规范2.CAD软件操作:(1)CAD软件的基本操作(2)绘制平面图和三维图的方法(3)图纸的标注和打印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实践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用于讲解车间除尘系统的理论和CAD软件的基本操作。
2.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CAD软件,实际绘制除尘系统图纸。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除尘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四、教学资源1.教材:《车间除尘系统设计与应用》2.参考书:《CAD软件操作教程》3.多媒体资料:相关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计算机、CAD软件、打印机等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和平时成绩四个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0%、30%、30%和20%。
1.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作业:主要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CAD软件进行除尘系统设计的能力。
3.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内容涵盖车间除尘系统的理论和CAD软件操作。
4.平时成绩: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成果,如自学、实践和案例分析等。
第三章集气罩的设计和风量计算3.1集气罩设计的基本原则(1)局部集气罩应尽可能靠近污染源,使污染源局限于较小的空间,尽可能减小其吸气范围,便于捕集合和控制。
(2)集气罩的吸气气流方向应尽可能与污染气流运动方向一致(3)已被污染的吸入气流不允许通过人的呼吸区。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操作人员的位置和活动范围。
(4)集气罩应力求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制作安装和拆卸维修。
(5)与工艺密切相结合,使局部排风罩的配置与生产工艺协调一致,力求不影响工艺操作(6)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弱干扰气流,如穿堂风、送风气流等对吸气气流的影响。
3。
2集气罩的结构形式选择3。
2。
1密闭罩密闭集气罩简称密闭罩,是将污染物发生源的局部或整体密闭起来的集气罩。
其作用原理是,使污染物的扩散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密闭空间内,并通过从罩子排出一定量的空气,使罩内保持一定的负压,让罩外的空气经罩上的缝隙流入罩内,以达到防治污染物外逸的目的。
其优点是所需排气量最小,控制效果最好,且不受车间内横向气流的干扰。
一般的粉尘发生源多采用密闭罩.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局部密闭罩、整体密闭罩和大容积密闭罩等三种。
大容积密闭罩也称密闭小室,特点是罩内容积大,可以缓冲气尘气流,减小局部正压,设备检修可以在罩内进行。
适用于多点产尘、阵发性产尘、产尘气流速度大的设备和地点。
与其他类型集气罩相比,所需排风量最小,控制效果最好,且不受是被横向气流的干扰。
3.2。
2排气柜排气柜也称柜式排风罩。
由于生产工艺的需要,在罩上开有较大的操作孔。
操作时,通过孔口吸入的气体来控制污染物的外逸。
其捕集机理跟密闭罩相类似,即将有害气体发生源围挡在柜状空间内,可视为开有较大孔口的密闭罩.化学试验室的通风柜和小零件喷漆箱就是排气柜的典型代表。
其特点是控制效果好,排风量比密闭罩大,而小于其他形式的集气罩。
3。
2。
3外部集气罩通过罩的抽吸作用,在污染源附近把污染物全部吸收起来的集气罩。
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所需排风量较大,且易受室内横向气流的干扰,捕集效率较低.3。
课程设计题目除尘系统设计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1 前言 ..........................................................................................................................................- 3 -2 设计任务书...............................................................................................................................-3 -2.1 设计目的........................................................................................................................- 3 -2.2 设计任务与要求............................................................................................................- 3 -2.3 设计资料........................................................................................................................- 4 -3 设计说明书...............................................................................................................................- 6 -3.1 集气罩的设计................................................................................................................- 6 -3.1.1 设计原则.............................................................................................................- 6 -3.1.2 集气罩尺寸参数的确定.....................................................................................- 6 -3.1.3 控制点控制速度vx的确定 ................................................................................- 7 -3.1.4 排风量的确定.....................................................................................................- 9 -3.2 除尘器的选型与设计....................................................................................................- 9 -3.2.1 除尘器类型比选.................................................................................................- 9 -3.2.2 除尘器的选型.................................................................................................. - 10 -3.3 管道、弯头及三通的设计......................................................................................... - 11 -3.3.1 管道设计原则.................................................................................................. - 11 -3.3.2 管道的初步设计.............................................................................................. - 11 -3.3.3 管径与管内流速的确定.................................................................................. - 12 -3.3.4 弯头的设计...................................................................................................... - 13 -3.3.5 三通的设计计算.............................................................................................. - 13 -3.3.6 管段长度的确定.............................................................................................. - 13 -3.4 压损平衡设计............................................................................................................. - 14 -3.4.1 管段压损计算.................................................................................................. - 14 -3.4.2 压力校核.......................................................................................................... - 16 -3.4.3 除尘系统总压力损失...................................................................................... - 17 -3.5 风机的选择与校核..................................................................................................... - 17 -3.6 电机的选择与校核..................................................................................................... - 18 -3.7 车间布置..................................................................................................................... - 19 -3.7.1 车间布设原则.................................................................................................. - 19 -3.7.2 车间大门与窗户的设计.................................................................................. - 20 -3.7.3 车间总体布局.................................................................................................. - 20 -3.8 有关说明..................................................................................................................... - 20 -4 参考文献................................................................................................................................ - 21 -1 前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粉尘和有害气体。
除尘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尘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2. 掌握典型除尘设备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3. 了解除尘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除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学会分析不同工况下除尘设备的选择与优化,提高实践操作技能;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评估除尘效果,并进行简单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2. 激发学生对除尘技术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学习除尘技术对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知识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除尘技术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工业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我国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除尘技术概述- 除尘技术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 除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与重要性。
2. 除尘设备原理与选型- 袋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等典型除尘设备的工作原理;- 除尘设备的选型原则、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分析。
3. 除尘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火力发电、钢铁、建材等典型行业除尘技术的应用案例;- 除尘设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运行与维护。
4. 除尘效果评估与故障处理- 除尘效率的计算与评估方法;- 常见除尘设备故障分析与处理方法。
5. 除尘技术发展趋势- 新型除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除尘技术在环保政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除尘技术概述;第二周:除尘设备原理与选型;第三周:除尘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第四周:除尘效果评估与故障处理;第五周:除尘技术发展趋势。
车间除尘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车间除尘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其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生能描述不同类型除尘设备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3. 学生能掌握车间除尘系统设计中涉及的关键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车间环境,选择合适的除尘设备。
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车间除尘系统,并进行初步的参数计算。
3.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车间除尘系统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环保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通过参与车间除尘系统设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关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了解除尘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工程技术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车间除尘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对工程技术类课程感兴趣,具备初步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车间除尘系统原理及分类- 除尘系统基本原理- 不同类型除尘设备的原理与特点2. 车间除尘系统关键参数- 粉尘特性参数及其测定方法- 除尘设备性能参数的计算与选择3. 车间除尘系统设计方法- 车间环境分析及除尘设备选型- 系统布局与管道设计- 参数计算及设备选型实例4. 车间除尘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不同行业车间除尘系统案例- 案例分析与讨论5. 车间除尘系统发展趋势与环保政策- 环保政策对车间除尘系统的影响- 车间除尘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车间除尘系统原理及分类第二周:车间除尘系统关键参数第三周:车间除尘系统设计方法第四周:车间除尘系统应用案例分析第五周:车间除尘系统发展趋势与环保政策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工业通风课程设计-某企业加工车间通风除尘系统设计本课程设计旨在为某企业加工车间设计一个有效的通风除尘系统。
背景包括该企业加工车间存在的通风除尘问题以及对员工健康和生产环境的影响。
目标是通过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通风除尘系统,改善车间空气质量,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降低粉尘和污染物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概述工业通风的基础知识,包括通风原理、通风系统组成部分等。
工业通风是指通过机械设备,通过改变空气流动方式,控制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参数,以满足特定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的一种技术。
通风系统的设计与安装,可以有效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保护工人健康,降低污染排放,实现节能减排。
通风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输入新鲜空气,替换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调节室内温湿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通风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进风口:通风系统的起始部分,通过进风口输入新鲜空气。
进风口应位于车间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可以通过过滤设备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
进风口:通风系统的起始部分,通过进风口输入新鲜空气。
进风口应位于车间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可以通过过滤设备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
送风管道:将新鲜空气从进风口输送到加工车间,通过合理布置送风管道,可以确保空气流动均匀,并且把新鲜空气送到需要的位置。
送风管道:将新鲜空气从进风口输送到加工车间,通过合理布置送风管道,可以确保空气流动均匀,并且把新鲜空气送到需要的位置。
送风管道:将新鲜空气从进风口输送到加工车间,通过合理布置送风管道,可以确保空气流动均匀,并且把新鲜空气送到需要的位置。
送风管道:将新鲜空气从进风口输送到加工车间,通过合理布置送风管道,可以确保空气流动均匀,并且把新鲜空气送到需要的位置。
排风口:通风系统的出口部分,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车间。
排风口应位于车间相对污染源较远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过滤设备净化排出的空气。
排风口:通风系统的出口部分,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车间。
排风口应位于车间相对污染源较远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过滤设备净化排出的空气。
安全工程除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安全工程中除尘基本原理,包括尘粒特性、尘源控制、通风除尘等关键知识点。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除尘设备及其适用范围,阐述其在工业安全中的应用。
3. 学生掌握安全工程中与除尘相关的法规、标准和工程实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工作场所的粉尘危害,设计出合理的通风除尘系统解决方案。
2.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评估并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粉尘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工具进行简单除尘系统的设计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工作场所安全及职业健康的高度责任感,认识到除尘在保护工人健康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对除尘技术发展历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的兴趣。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工业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除尘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处于高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课程设计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需结合当前工业安全中的实际问题,强调知识的应用性,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教学方法,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分解目标为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尘粒特性与粉尘危害:讲解尘粒的物理性质、粉尘的来源及危害,分析粉尘在不同工作环境中的特点,引用教材中相关章节,进行实例分析。
2. 尘源控制技术:介绍尘源控制的基本方法,包括密闭、湿式作业、干式作业等,结合教材内容,对比不同尘源控制技术的优缺点。
3. 通风除尘系统设计:详细讲解通风除尘系统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以及设备选型与布局,参考教材相关章节,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通风除尘系统的设计流程。
车间除尘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车间除尘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理解其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除尘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
3. 引导学生掌握车间除尘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车间除尘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合理的车间除尘系统方案并进行初步优化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技术资料、图纸等工具进行车间除尘系统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车间除尘系统在改善职业健康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机械设备和工业设计的兴趣,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学习态度,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课,旨在使学生掌握车间除尘系统的设计方法,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工业设计、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过程中强调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车间除尘系统原理及重要性- 理解除尘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作用- 掌握除尘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2. 除尘设备类型及性能- 学习不同类型除尘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分析各类除尘设备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3. 车间除尘系统设计流程与方法- 掌握车间除尘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学习除尘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4. 除尘系统方案设计及优化- 学习如何根据需求制定合理的除尘系统方案- 掌握对除尘系统方案进行初步优化的方法5. 实际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车间除尘系统设计案例,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学习从案例中提炼设计经验和技巧6. 设计实践与展示- 进行车间除尘系统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组织设计方案展示,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车间除尘系统原理及重要性、除尘设备类型及性能第3-4周:车间除尘系统设计流程与方法第5-6周:除尘系统方案设计及优化第7-8周:实际案例分析、设计实践与展示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关于车间除尘系统的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涵盖除尘设备选型、系统设计、案例分析等内容。
目录第1章课程设计任务书.................................................. - 3 -第2章局部排风除尘系统的组成.................................... - 6 -2.1 集气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除尘设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风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风管 (8)2.5其他设备...................., (8)第3章除尘系统设计计算................................................ - 8 -3.1 集气罩的设计计算.......................................................... - 8 -3.1.1集气罩的集气原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集气罩的设计 ................................................................. - 8 -3.1.3 集气罩设计小结 ........................................................... - 10 -3.2管道的设计 ..................................................................... - 10 -3.2.1管道设计的原则 ............................................................ - 11 -3.2.2管道分段计算 ................................................................ - 11 -3.2.3并联管路压力平衡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学号:2010122140课程设计题目车间除尘系统设计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班级环境工程一班学生姓名张琼指导教师杨海林2013 年 6 月23 日目录1 前言 (33)2 设计任务书 (33)2.1 设计目的 (33)2.2 设计任务与要求 (33)2.3 设计资料 (44)3 设计说明书 (66)3.1 集气罩的设计 (66)3.1.1 设计原则 (66)3.1.2 集气罩尺寸参数的确定 (66)3.1.3 控制点控制速度的确定 (77)3.1.4 排风量的确定 (88)3.2 除尘器的选型与设计 (99)3.2.1 除尘器类型比选 (99)3.2.2 除尘器的选型 (1010)3.3 管道、弯头及三通的设计 (1010)3.3.1 管道设计原则 (1010)3.3.2 管道的初步设计 (1111)3.3.3 管径与管内流速的确定 (1111)3.3.4 弯头的设计 (1212)3.3.5 三通的设计计算 (1313)3.3.6 管段长度的确定 (1313)3.4 压损平衡设计 (1313)3.4.1 管段压损计算 (1313)3.4.2 压力校核 (1616)3.4.3 除尘系统总压力损失 (1616)3.5 风机的选择与校核 (1616)3.6 电机的选择与校核 (1818)3.7 车间布置 (1818)3.7.1 车间布设原则 (1818)3.7.2 车间大门与窗户的设计 (1919)3.7.3 车间总体布局 (1919)3.8 有关说明 (1919)4 参考文献 (2020)1 前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粉尘和有害气体。
目前最常用的控制方法是将有害的物质在发生源直接收集起来,经过净化设备净化后排到大气中取,这就是局部气体净化系统,这种净化系统所需要的风量最小,效果好,能耗少。
局部通风系统分为局部进风和局部排风两类。
生产实际工作中采用局部排风较多。
局部排风净化系统主要由集气罩,排风管道,净化设备,风机,烟囱等组成。
2 设计任务书2.1 设计目的通过对大气污染净化系统的工艺设计,初步掌握大气污染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利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绘图能力、以及正确使用设计手册的能力。
2.2 设计任务与要求1.集气罩的设计:控制点控制速度的确定,集气罩排烟量、尺寸的确定2.除尘器的选型与设计:确定除尘器类型、型号及规格,并确定其主要运行参数。
3.管网布置及计算:确定各装置的位置、管道布置及管内流速。
并计算各管段的管径、长度、流速以及系统总压损。
4.风机及电机的选择设计:根据净化系统所处理烟气量、烟气温度、系统总阻力等计算选择风机种类、型号及电动机的种类、型号和功率。
5.门窗位置、数量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6.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按设计程序编写。
包括方案的确定、设计计算、设备选择和有关设计的简图等内容。
课程设计说明书应有封面、目录、前言、正文、小结及参考文献等部分。
文字应简明、通顺,内容正确完整,书写工整,装订成册。
7.图纸要求(1)除尘系统平面布置图一份(2)除尘器立面图一份2.3 设计资料1. 设计题目:车间除尘系统设计2. 课题已知条件:(1)车间面积与两台产生污染设备的位置(见图1)。
此图仅给出方柱及污染源相对位置,门、窗位置及墙厚由设计定;(2)产生污染源设备的情况污染源:立方体长×宽×高=1200×600×1000操作条件:20℃ 101.3KPa污染源产生轻矿物粉尘,以轻微速度发散到尚属平静的空气中。
(3)在该污染设备的顶部设计两个伞形集气罩,罩口边须距离污染源上平面H=600mm时才操作正常。
(4)管道和集气罩均用钢板制作钢管相对粗糙度 K=0.15排气筒口离地面高度12m(5)除尘器查找产品目录进行设备选型(6)有关尺寸墙厚 240mm 方块柱 300×300车间大门可取 2010×20103010×30102550×24104010×4010窗台到地面距离: 民房 900~700mm工业用房 1.0~2.0 m仓库 1.5~2.0 m3 设计说明书3.1 集气罩的设计3.1.1 设计原则1.集气罩应尽可能将污染源包围起来,使污染物的扩散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以便防止横向气流的干扰,减少排风量。
2.集气罩的吸气方向尽可能与污染气流的运动方向一致,充分的利用污染气流的初始动能。
3.尽量减少集气罩的开口面积,减少排风量。
4.集气罩的吸气气流不允许先经过工人的呼吸区再进入罩内。
5.集气罩的结构不应妨碍工人操作和设备检修。
根据以上原则选取冷过程上部集气罩,为避免横向气流干扰,在罩口设置活动挡板,以保证罩口气流速度分布均匀。
如右图所示。
3.1.2 集气罩尺寸参数的确定本设计中污染源尺寸为,故适宜采用矩形集气罩.1.集气罩口长边设罩口长边尺寸为l,污染源长边尺寸为L,则已知,,故;2.集气罩口短边由于空间限制,B只能为。
3.集气罩口周长为避免横向气流干扰,要求罩口至污染源距离H尽可能小于或等于0.3L,即,比题设条件小,故需在罩口四周加设活动挡板,考虑到空间限制,集气罩可设计为三面敞开形式,罩口敞开面周长为。
4.集气罩扩张角为保证罩口吸气速度均匀,吸气罩的扩张角ɑ不应大于,本设计中取,5.集气罩高度取480mm。
为提高集气罩的控制效果,减少无效气流的吸入,罩口加设法兰边。
法兰边宽,本设计取160mm,则集气罩总高为3.1.3 控制点控制速度的确定当污染源为污染物发生量较小的冷过程源时,可以采用速度控制法进行外部集气罩的设计。
采用控制速度法计算集气罩的排风量,关键在于确定控制速度和集气罩结构、安设位置及周围气流运动情况,一般通过现场实测确定。
由于本例缺乏现场实测数据,设计时参考表1-表4确定表1 污染源的控制速度表2 按周围气流情况和污染物危害性选择风速表3 按污染物危害性及集气罩形式选择控制风速由上述知集气罩为矩形,三面开口且设置挡板;根据题设条件,污染源产生轻矿物粉尘,以轻微速度发散到尚属平静的空气中。
表4敞开断面处流速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及安全性,采取最大值原则,由表4得敞开断面处控制流速在之间。
但考虑到流速太大时,会造成动力消耗过大,故可取。
3.1.4 排风量的确定式中:P----罩口敞开面周长,m;H----罩口至污染源距离,m;K----考虑沿高度速度分布不均匀的安全系数,通常取K=1.4;----控制速度。
3.2 除尘器的选型与设计3.2.1 除尘器类型比选表5 各种除尘器的效率对比不同粒径()时的分级效率/% 除尘器名称全效率/%带挡板的沉降室58.6 7.5 22 43 80 90 普通的旋风除尘器65.3 12 33 57 82 91 长椎体旋风除尘器84.2 40 79 92 99.5 100 喷淋塔94.5 72 96 98 100 100 电除尘器97.0 90 94.5 97 99.5 100 文丘里除尘器99.5 99 99.5 100 100 100 袋式除尘器99.7 99.5 100 100 100 100表6 各种除尘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设备投资费用(万元)运行费用(万元)高效旋风除尘器100 100 袋式除尘器250 250电除尘器450 200塔式洗涤器270 260文丘里洗涤器220 500本方案根据运行稳定性,一次性投资及处理效率、运行成本等综合考虑,选用袋式除尘器。
3.2.2 除尘器的选型1.选型除尘器选用LD14-112型机械振打袋式除尘器,其技术性能见下表5表7 LD14-112型机械振打袋式除尘器型号形式分室数滤袋数过滤面积/m2处理气量/(m3/h)压力损失/Pa排出管数质量/kg尺寸/mmA LLD14-112 单列8 112 224 33600 980 1 11998 2250 6000 2.规格参数滤袋:圆形带进出风方式:下进风上出风袋过滤方式:内滤式滤料:208涤纶绒布每个除尘箱过滤面积为,由14条滤袋组成,每条滤袋直径,长为3100mm,过滤面积为。
3.校核过滤面积:式中:----过滤气速,----欲处理的烟气量,。
则:,所以所选除尘器符合要求。
3.3 管道、弯头及三通的设计3.3.1 管道设计原则1.管道系统布置应从总体布局考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力求简单、紧凑,安装、操作、维修方便,尽可能缩短管线长度,减少占地空间,适用、美观、节省投资。
2. 管道应尽量集中成列、平行敷设,并应尽量沿墙或柱子敷设。
管径大的或保温管道应设在靠墙侧。
3. 管道与梁、柱、墙、设备及管道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以满足施工、运行、检修和热胀冷缩的要求,一般不小于。
4. 管道应尽量避免遮挡室内采光和妨碍门窗启闭;应不妨碍设备、管件、阀门和人孔的操作和检修;应不妨碍起重机的工作。
5. 管道通过人行道时,与地面净距应不小于2m 。
6. 除尘管道力求顺直,保证气流畅通。
分支管与水平管或倾斜主干管连接时,应从上部或侧面接入;三通管的夹角一般不大于30°。
7. 进行管道压力损失计算时,管段长度一般按两管件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计算,不扣除管件(如三通、弯头)本身的长度。
8. 对并联管道进行阻力平衡计算,除尘系统小于10%,否则进行管径调整。
3.3.2 管道的初步设计3.3.3 管径与管内流速的确定表8 除尘风管内最低风速m 3/h粉尘类别 粉尘名称 垂直风管(m/s) 水平风管(m/s)矿物粉尘重矿物粉尘14 16 轻矿物粉尘12 14 灰土、沙尘16 18 干细型沙17 20 金刚砂、刚玉粉15 19本设计中,污染物为轻矿物,由表得水平管内最低流速为,垂直管为。
考虑要用到垂直管和水平管两部分,初选流速为,1.管段1、2:由,,根据下式求得管径:根据《全国通用通风管道设计计算表》取标准管径管径管内实际流速不符合要求。
根据《全国通用通风管道设计计算表》取标准管径管径管内实际流速符合要求。
2.管段3:由,根据下式求得管径:根据《全国通用通风管道设计计算表》取标准管径。
管内实际流速符合要求。
3.管段4、5:因为,所以。
3.3.4 弯头的设计管段1:设计一个弯头。
该管段管径为,根据《通风除尘设备设计手册》得时,阻力系数。
管段2:设计一个弯头。
该管段管径为,根据《通风除尘设备设计手册》得时,阻力系数。
管段4:设计两个弯头。
该管段管径为,根据《通风除尘设备设计手册》得时,阻力系数。
3.3.5 三通的设计计算在管段1、2、3交接处安装一个直流三通。
使得车间两个污染源的粉尘均能顺利进入管段3以及其后的管道系统。
根据《通风除尘设备设计手册》查得时,,管段1、2的管径:,经过三通后的管径3.3.6 管段长度的确定根据管段设计原则第7条,沿程损失计算应为两管件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计算,不扣除管件(如三通、弯头)本身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