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尘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29
除尘室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除尘室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使学生了解除尘室控制系统中涉及到的相关物理概念,如压力、流量、温度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除尘室控制系统的相关控制策略及数学模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除尘室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对除尘室控制系统进行调试与优化的技能。
3. 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工具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软件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使其具备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除尘室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除尘室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在环保领域的重要性。
- 除尘室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包括通风机、除尘器、管道等。
- 相关物理概念,如压力、流量、温度等在除尘室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控制策略及数学模型,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2. 实践操作:- 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除尘室系统设计。
- 除尘室控制系统的模拟与仿真,分析不同控制策略的效果。
- 实验设备操作,包括数据采集、调试与优化。
3. 教学大纲:- 第一周:介绍除尘室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在环保领域的重要性。
- 第二周:讲解除尘室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学习相关物理概念。
- 第三周:学习控制策略及数学模型,分析不同控制方法的特点。
- 第四周: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除尘室系统设计。
除尘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尘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2. 掌握典型除尘设备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3. 了解除尘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除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学会分析不同工况下除尘设备的选择与优化,提高实践操作技能;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评估除尘效果,并进行简单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2. 激发学生对除尘技术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学习除尘技术对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知识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除尘技术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工业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我国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除尘技术概述- 除尘技术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 除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与重要性。
2. 除尘设备原理与选型- 袋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等典型除尘设备的工作原理;- 除尘设备的选型原则、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分析。
3. 除尘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火力发电、钢铁、建材等典型行业除尘技术的应用案例;- 除尘设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运行与维护。
4. 除尘效果评估与故障处理- 除尘效率的计算与评估方法;- 常见除尘设备故障分析与处理方法。
5. 除尘技术发展趋势- 新型除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除尘技术在环保政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除尘技术概述;第二周:除尘设备原理与选型;第三周:除尘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第四周:除尘效果评估与故障处理;第五周:除尘技术发展趋势。
车间除尘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车间除尘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理解其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除尘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
3. 引导学生掌握车间除尘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车间除尘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合理的车间除尘系统方案并进行初步优化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技术资料、图纸等工具进行车间除尘系统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车间除尘系统在改善职业健康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机械设备和工业设计的兴趣,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学习态度,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课,旨在使学生掌握车间除尘系统的设计方法,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工业设计、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过程中强调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车间除尘系统原理及重要性- 理解除尘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作用- 掌握除尘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2. 除尘设备类型及性能- 学习不同类型除尘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分析各类除尘设备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3. 车间除尘系统设计流程与方法- 掌握车间除尘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学习除尘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4. 除尘系统方案设计及优化- 学习如何根据需求制定合理的除尘系统方案- 掌握对除尘系统方案进行初步优化的方法5. 实际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车间除尘系统设计案例,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学习从案例中提炼设计经验和技巧6. 设计实践与展示- 进行车间除尘系统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组织设计方案展示,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车间除尘系统原理及重要性、除尘设备类型及性能第3-4周:车间除尘系统设计流程与方法第5-6周:除尘系统方案设计及优化第7-8周:实际案例分析、设计实践与展示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关于车间除尘系统的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涵盖除尘设备选型、系统设计、案例分析等内容。
工厂除尘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工厂除尘系统的原理、组成和应用;掌握各种除尘设备的结构、特点和选用原则。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的除尘系统进行设计和评价;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该培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工厂除尘系统的原理和分类;2.各种除尘设备的结构、特点和选用原则;3.除尘系统的设计和评价方法;4.除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1.讲授法:讲解除尘系统的原理、分类和除尘设备的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除尘工程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实验法:学生进行除尘设备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4.讨论法:分组讨论除尘系统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工厂除尘技术与应用》;2.参考书:相关论文、技术手册和工程案例;3.多媒体资料:除尘设备动画、实际工程视频等;4.实验设备:除尘器模型、通风设备等。
教学资源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准备,以支持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作业:布置相关除尘系统设计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考试: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试题,全面考察学生对工厂除尘系统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课时: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教学地点:教室和实验室;3.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4.教学时间:考虑到学生的作息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授课。
车间除尘系统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车间除尘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车间除尘系统的关键部件及其功能,包括除尘器、通风管道、风机等。
3. 学生能了解不同类型除尘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合。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车间的环境需求,设计适合的除尘系统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和数学知识计算除尘系统的风量、风速等关键参数。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对简单的除尘系统进行组装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
2. 增强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提高其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3. 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工业技术类学科,结合实际工业生产环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数学计算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需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
2.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3. 教学评估应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课本中关于流体力学、粉尘特性等基础知识。
- 讲解车间除尘系统的工作原理,重点分析除尘器的分类、选型及其在系统中的作用。
- 探讨不同类型除尘技术的原理、性能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2. 实践操作:- 安排学生进行除尘系统的模型搭建,体验从设计到组装的完整过程。
- 引导学生运用流体力学知识,计算并优化系统风量、风速等参数。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教学大纲:- 第一周:回顾基础知识,介绍车间除尘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关键部件。
- 第二周:分析不同类型除尘技术,学习选型和设计原则。
除尘系统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除尘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描述不同类型除尘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3. 学生能了解除尘系统在工业生产与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工业生产过程中粉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 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工况,选择合适的除尘器并进行简单的除尘系统设计。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评估除尘系统的性能,提出改进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除尘系统,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认识到环保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3.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物理与技术类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实际应用问题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粉尘污染概述:产生原因、危害及防治意义。
- 除尘系统基本原理:含尘气体流动特性、除尘机理。
- 除尘器分类及性能:机械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等。
- 除尘系统设计原则及选型依据。
2. 实践操作:- 实验室参观:观察不同类型除尘器的结构及工作过程。
- 实践操作:动手搭建简易除尘系统,观察并分析其性能。
- 案例分析:分析工业生产中的除尘系统应用案例,提出优化方案。
3. 教学大纲:- 第一周:粉尘污染概述,除尘系统基本原理。
- 第二周:除尘器分类及性能,实验室参观。
- 第三周:除尘系统设计原则及选型依据,实践操作。
- 第四周:案例分析,总结与反思。
重力除尘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了解重力在除尘器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描述重力除尘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组成部分及功能。
3. 学生能够了解重力除尘器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和价值。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重力除尘器模型。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重力除尘器的基本原理。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共同完成重力除尘器的设计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创新思维。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科学实验课,结合物理知识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生特点分析: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可能不够集中。
教学要求:1. 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重力除尘器的基本原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引入重力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
相关教材章节:重力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力除尘器原理:讲解重力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其组成部分及功能。
相关教材章节:简单机械原理,环保设备介绍。
3.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重力除尘器模型,进行实验观察。
相关教材章节:实验设计与操作,科学探究方法。
4. 应用与拓展:介绍重力除尘器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相关教材章节:环保技术发展,科技创新。
5. 团队合作与展示:分组进行重力除尘器设计与展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相关教材章节:团队合作,表达与沟通。
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引入重力概念,讲解重力除尘器原理。
第二课时:实践操作,制作重力除尘器模型。
除尘器选用规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除尘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描述不同类型除尘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适用场合。
3. 学生能掌握选用除尘器时需考虑的关键因素,如处理气体量、含尘浓度、粉尘性质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选用规则,分析具体工况,选择合适的除尘器。
2.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除尘器选用过程中的问题。
3. 学生能撰写选用报告,清晰阐述选用理由及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3. 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关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工程技术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除尘器选用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工程背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除尘器基本原理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 不同类型除尘器(如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等)的结构、工作原理及适用场合。
- 除尘器选用关键因素分析,包括处理气体量、含尘浓度、粉尘性质、排放标准等。
2. 实践操作:- 案例分析:针对具体工况,指导学生如何选用合适的除尘器。
- 小组讨论:探讨除尘器选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撰写选用报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除尘器选用报告。
3. 教学大纲:- 第一周:除尘器基本原理及分类。
- 第二周:各类除尘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适用场合。
- 第三周:除尘器选用关键因素及案例分析。
- 第四周:实践操作,小组讨论,撰写选用报告。
教材章节:参照《环境工程技术》中关于除尘器的相关章节,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组织。
除尘系统课程设计引言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除尘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应用。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除尘系统的历史发展、分类和适用范围;掌握除尘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理解除尘系统的设计方法和选用原则。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除尘问题;能够根据工程需求设计简单的除尘系统;能够对除尘系统进行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除尘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除尘系统的历史发展、分类和适用范围;除尘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除尘系统的设计方法和选用原则;除尘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除尘系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这些资源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除尘系统的知识,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作业将包括练习题、项目报告等;考试将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以及相关的模拟试题。
评估方式将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将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安排。
教学时间将分配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段内进行,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消化知识。
教学地点将选择在适合教学的环境中,以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
教学安排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如学生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燃煤电厂除尘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燃煤电厂除尘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除尘器的构造、工作过程及适用范围。
2. 学生能够描述燃煤电厂排放气体中颗粒物的特点,以及除尘器在减少大气污染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解释除尘效率、压力损失等关键性能指标,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不同除尘器性能的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除尘系统。
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燃煤电厂除尘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语言,准确表达自己对除尘器设计和运行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改善环境质量做出贡献的意愿。
2.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到科技进步在环保领域的重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较强的技术学科,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环保问题有一定了解,对新技术和新设备感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燃煤电厂除尘器原理及分类:介绍除尘器的定义、作用,讲解重力沉降、惯性力沉降、电除尘、过滤式除尘等基本原理,对比分析各类除尘器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大气污染控制设备》2. 燃煤电厂排放气体中颗粒物特点:分析燃煤电厂排放气体中颗粒物的来源、性质及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3. 除尘器性能指标:讲解除尘效率、压力损失等关键性能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性能评价》4. 除尘器选型与应用:分析不同类型除尘器的选型原则,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介绍除尘器在燃煤电厂中的应用。
第一章绪论 (5)1.1车间粉尘性质 (6)1.2 车间粉尘危害及治理 (6)1.2.1 粉尘危害 (6)1.2.2 碳黑治理方法 (7)1.2.3 旋风除尘器的原理 (7)1.3 除尘系统 (8)1.4 课程设计背景、主要内容、意义与预期目标 (9)1.4.1 主要内容课程设计背景 (9)1.4.2 主要内容 (9)1.4.3 课程设计意义 (10)1.4.4 课程设计预期目标 (10)第2章数据分析 (11)2.1 已知数据 (11)2.2 风量确定 (12)2.3 净化设备选择或设计 (12)第3章集气罩设计 (13)3.1集气罩设计的设计原则 (13)3.2设计方法选择 (13)3.2.1控制风速法原理 (13)3.2.2 控制风速选择 (14)3.3 集气罩选择 (14)3.3.1 集气罩集气原理 (14)3.3.2 集气罩类型和选择 (15)3.3 风量计算 (15)3.3.1 风量计算方法选择 (15)3.3.2 风量计算 (15)3.4 集气罩的尺寸 (16)第4章管道、弯头及三通设计 (17)4.1 管道设计 (17)4.1.1 管道速度选择 (17)4.1.2 管径选择 (18)4.2 弯头、三通管的设计 (20)第5章管道阻力计算及风机的选择 (21)5.1各管道的阻力计算 (21)5.1.1计算最不利环路的压力损失 (21)5.1.2 并联管路压力损失计算 (22)5.2选择风机和电动机 (23)第6章除尘器的设计 (25)6.1 除尘器的分类及选择 (25)6.1.1除尘器的分类 (25)6.1.2 除尘器的选择 (25)6.2 旋风除尘器尺寸 (27)总结 (28)《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目的: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课程理论知识,并能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本设计为车间除尘系统的设计,使学生得到一次综合训练。
特别是:1.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步骤,技术资料的查找与运用;2.基本计算方法和绘图能力的训练;3.综合运用本课程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4.熟悉、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法及其有关政策。
二、任务与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必须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全面地完成此规定的设计。
其内容包括:1.设计说明书一份2.平面布置图一份3.立面布置图一份三、设计内容1.集气罩的设计控制点控制速度V的确定集气罩排风量、尺寸的确定2.管道的初步设计管内流速确定管道直径确定弯头设计直管长确定三通设计计算3.压损平衡计算分段计算压力校核4.总压损计算5.选风机、校核6.电机选择、校核7.车间大门设计四、设计课题与有关数据1.设计题:车间除尘系统设计2.课题已知条件a.车间面积与两台产生污染设备的位置见附图一:b.产生污染源设备的情况污染源:立方体 1200x600x1000操作条件:20℃ 101.3kPa污染源产生轻矿物粉尘,以轻微速度发散到尚属平静的空气中;c.在该污染设备的顶部设计二个伞形集气罩罩口边须距污染面积H=600mm,才操作正常d.管道和集气罩均用钢板制作钢管相对粗糙度 K=0.15排气筒口离地面高12me.所用除尘器:LD14型布袋除尘器该除尘器阻力为980Pa长:4503mm;宽:2250mm除尘器进口高度:3653mm;除尘器出口高度:8890mmf.有关尺寸墙厚 240mm 方块柱 300 x300车间大门可取2010x2010管外径 D=750LD14-84型过滤面积 168m2最大风量 25200 m2/h窗台到地面距离民用房 900—700mm工业用房 1.0---2.0cm仓库 1.5—2.0 cm附图一第一章绪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一项项的科学技术以及成果纷纷亮相,科技正高速发展,然而21世纪的发展早已远不止科技发展,一个日益严重,趋向突出的问题正悄悄的崛起:环境的恶化。
环境的恶化不单单再是传统的泥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而写了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成了21世纪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粉尘污染就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然而正是如此危害极大的粉尘污染,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更没有能使人们采取果断、有效的方法手段去遏制粉尘污染的持续蔓延与加重。
不要认为粉尘污染的严重性比不上臭氧黑洞、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及水质污染等一类的问题,即使臭氧被修复,土地重新肥沃,水变清天更蓝,粉尘污染一样可以使人类以至于动物死于各种各样的疾病更甚至灭绝。
粉尘不会直接伤人,但对呼吸道和眼睛等器官会造成很大危害。
粒径大于10微米的粉尘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短,在呼吸作用中可被有效地阻留在呼吸道上,不进入肺泡,但由于木粉尘中含有木焦油,这种物质由各种酚类和烃类组成,并含有致癌性较强的物质,长此以往,工人会部分的患有支气管炎、哮喘和肺气肿等,甚至致癌。
粒径小于10微米以下的木粉,会直接进入人的肺部组织,沉淀于肺泡中,有可能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纤维化,甚至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变。
而且这些可吸入物质还会将多种污染物或病菌带入肺部,对人体危害很大。
粉尘如果弹入或飞入人的眼睛,会造成伤害,影响正常操作。
另外粉尘还是最危险的易燃物品之一,易引起火灾。
另外,悬浮性粉尘会增加生产设备的非正常磨损,缩短设备的寿命,增加维护成本,从而对企业的产出和经济效益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1车间粉尘性质碳黑(炭黑)是一种无定形碳。
轻、松而极细的黑色粉末,比表面积非常大,范围从10-3000m2/g,是有机物(天然气、重油、燃料油等)在空气不足的条件下经不完全燃烧或受热分解而得的产物。
分子量:12.01 是以含碳原料(主要为石油)经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微细粉末。
外观为纯黑色的细粒或粉状物。
颜色的深浅,粒子的细度,比重的大小,均随所用原料和制造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异。
碳黑不溶于水、酸、碱;能在空气中燃烧变成二氧化碳。
碳黑的主要组成物是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氢、氧、硫、灰分、焦油和水分。
碳黑粉尘可燃,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炭黑颗粒很细,根据不同种类,平均粒径在10~30nm之间。
1.2 车间粉尘危害及治理1.2.1 粉尘危害人体长期吸入碳黑,肺部组纷呈会发生纤维化病变,使肺部组织逐渐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造成炭黑的尘肺病(法定职业病的一种)。
碳黑粉尘的粒径为0.5~5µm时,对人体危害最大,严重污染全身时对皮肤有刺激。
大量吸入炭黑粉尘,至少会造成炭黑尘肺病(职业病尘肺病的一种。
在我国尘肺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等)。
目前,炭黑生产已基本是密闭化和自动化,但仍存在粉尘飞扬的现象,因此,在炭黑厂的炉前、回收、筛粉、分离室、加工和包装等工序经常接触炭黑粉尘。
使用炭黑的工厂,如橡胶、塑料和电极等工厂,在配料、混炼、搅拌、过筛和投料等生产过程中,均产生大量炭黑粉尘,造成工作人员的接触机会。
1.2.2 碳黑治理方法根据我国《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的规定,炭黑粉尘的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4mg/ms,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8mg/ms。
根据炭黑粉尘质轻易飞扬,且长期漂浮空气中的特点,如密闭不严,可造成生产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极高(如600mg/m。
)。
因此,防尘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密闭除尘上。
目前净化碳黑粉尘的主要方法有:机械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的方法是旋风除尘器。
1.2.3 旋风除尘器的原理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尘粒从合尘气流中分离出来的除尘装置。
它具有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不需特殊的附属设备,造价较低.阻力中等,器内无运动部件,操作维修方便等优点。
旋风除尘器一般用于捕集5-15微米以上的颗粒。
除尘效率可达80%以上,近年来经改进后的特制旋风除尘器。
其除尘效率可达5%以上。
旋风除尘器的缺点是捕集微粒小于5微米的效率不高。
旋转气流的绝大部分沿器壁自圆简体,呈螺旋状由上向下向圆锥体底部运动,形成下降的外旋含尘气流,在强烈旋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密度远远大于气体的尘粒甩向器壁,尘粒一旦与器壁接触,便失去惯性力而靠入口速度的动量和自身的重力沿壁面下落进入集灰斗。
旋转下降的气流在到达圆锥体底部后.沿除尘器的轴心部位转而向上.形成上升的内旋气流,并由除尘器的排气管排出。
自进气口流人的另一小部分气流,则向旋风除尘器顶盖处流动,然后沿排气管外侧向下流动,当达到排气管下端时,即反转向上随上升的中心气流一同从诽气管排出,分散在其中的尘粒也随同被带走。
旋风式除尘器的组成及内部气流1-筒体;2-锥体;3-进气管;4-排气管;5-排灰口;6-外旋流;7-内旋流;8-二次流;9-回流区。
1.3 除尘系统在选用除尘系统时必须在净化装置费用计算的基础上做技术经济分析,包括设备投资费用与运行费两部分。
投资费用通常包括主体净化装置、辅助设备(如风机、电动机、卸灰输灰设备与管道等)、土地、基建费用及其他费用。
净化系统的运行费用包括水、电和材料消耗费,设备折旧、维修及劳务费等。
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 集气罩:用以捕集污染空气。
2 风管(通风管道):净化系统中用以输送气流的管道。
3 净化设备:净化系统的核心部分。
净化排气中的粉尘,使之达标排放。
本课程设计采用旋风除尘器。
4 通风机:为系统中流体提供动力,是系统中气体流动的动力装置。
5 烟囱:净化系统的排气装置。
为了保证由于不能100%的净化而排放的污染物所造成的地面浓度不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烟囱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
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示意图1-集气罩;2-风管;3-净化设备;4-通风机;5-烟囱1.4 课程设计背景、主要内容、意义与预期目标1.4.1 主要内容课程设计背景本太远碳黑厂车间产生的碳黑粉尘,已经超过正常允许浓度,影响工人的健康。
太远碳黑厂共有两个车间产生碳黑粉尘,这两个污染源水平放置碳黑粉尘以轻微的速度发散到相当平静的空气中,污染源L × W × H =900x300x700。
炭黑可作为一种纯炭的来源,极少或不含其他物质,碳成分占90%一95%,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很少,仅占0.5%一1.5%。
1.4.2 主要内容本次课程设计是去除太远碳黑厂车间产生的碳黑粉尘,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减少因吸入粉尘而引起各种疾病的产生,同时改善当地的环境:这次课程设计需要设计好去除车间碳黑的除尘系统各个部分:鼓(通)风机、净化设备(包括粉尘处理装置)、抽风罩、风管及其他附件等设备(装置)。
去除碳黑主要采用物理去除法,选用旋风除尘器。
1.4.3 课程设计意义(1)保护工人健康人体长期吸入碳黑,肺部组纷呈会发生纤维化病变,使肺部组织逐渐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造成炭黑的尘肺病(法定职业病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