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危害.doc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稻纵卷叶螟的特点及防治措施稻纵卷叶螟是水稻常见的病虫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给广大农户带来困扰,甚至影响作物的经济效益。
《北方水稻》是我国唯一一本以报道粳稻产业发展为主的科技期刊,办刊过程中,始终围绕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办刊宗旨,立足我国北方稻区,面向全国,汇集先进的水稻科研成果、最新的生产技术,整合品种、农资、粮机等资源,完美诠释粳稻产业,全方位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信息,深受广大读者青睐。
近年来,有的农民不能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在水稻上大量、重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水田害虫的天敌大量死亡。
据调查,水田捕食性天敌如蜘蛛、赤眼蜂等越来越少,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已在10%以下。
天敌数量的减少,使天敌控制能力下降,也是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原因之一。
1发生特点1.1迁入早2006~2007年稻纵卷叶螟迁入第1峰分别在7月18日、7月11日。
系统田赶蛾资料表明,2006年、2007年四(2)代稻纵卷叶螟累计蛾量分别是 1 912.5头/hm2、3 262.5头/hm2。
峰期较常年早,迁入量较常年多,四(2)代稻纵卷叶螟成虫都能经过繁殖并过渡到六(4)代,成为水稻穗期的虫源,致使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危害代。
近几年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明显提早。
1.2峰期长2006年系统田赶蛾,8月13日进入五(3)蛾始盛期,8月20日达发蛾高峰日,为6.465万头/hm2。
五(3)代累计蛾量为30.75万头/hm2,8月19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140粒/百穴,有幼虫60头/百穴;大田有卵177.8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
8月25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90粒/百穴,有幼虫(2龄)100头/百穴,卷叶率为2.5%;大田平均有卵73.3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五(3)代属大发生。
六(4)代稻纵卷叶螟9月2日为发蛾高峰日,峰期持续到9月20日,发蛾高峰日持续近20d,实属罕见。
稻纵卷叶螟防治技术指导稻纵卷叶螟是为害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国内水稻尚的危害日益加重,对水稻产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害症状:稻纵卷叶螟主要危害水稻。
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
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影响株高和抽穗,使千粒重降低,瘪粒率增加,导致严重减产。
据调查统计,少数不用药或用药不及时水稻田块的危害率达75%以上,产量损失20%~30%。
但一般选用合适药剂并及时防治,水稻田块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白叶率在2.3%左右。
(二)危害特点:2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3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危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
整个稻田白叶累累。
1龄:在叶鞘处;2龄:在叶尖;3~4龄:在叶片中部,离叶尖4~6厘米,暴食危害,出现白叶;5龄:白叶,后期处于化蛹期;(三)发生特点1、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
如河北、山东北部为2~3代;河南信阳、长江中下游如湖北、安徽、江苏、上海及浙江北部为4~5代;湖南、江西、浙江南部为5~6代;福建、广东、广西为6~7代;海南省的陵水县为10~11代。
主要危害水稻及潮湿地区的禾本科杂草。
即温度、高温、多雨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生。
2、稻纵卷叶螟难防治的原因是什么(1)防止时间没有掌握标准到纵卷叶螟年与年间存在一定的发生时间差异,使得每年的发生防治时间有一定不同。
有时因天气连续阴雨,在防止适期不能施药防治,等天气适宜用药防治时,倒纵卷叶螟幼虫已进入高龄,防治效果下降。
(2)前期低龄幼虫时打不到,后期卷叶难打。
(3)药剂选择不当,害虫抗性增加,造成防效下降。
市售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很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其中大部分是复配剂,仅适宜防治1—2龄幼虫。
许多农户贪图便宜,购买有效成份含量偏低的复配药剂进行防治,结果防治效果差,在购买高含量药剂进行防治时,虫龄已进入高龄,便难以防治了。
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害虫,如何防
治?
水稻“两迁害虫”常在局部地区突然暴发成灾,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害虫,以及“两迁”害虫的防治方法。
一、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
水稻“两迁害虫”,是指稻纵卷叶螟与稻飞虱。
1、稻飞虱属于迁飞性害虫,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
在湖北一般危害5代,以3-5代为主害代,6月底至7月初危害早稻,8月中旬开始危害小稻,9月中旬开始危害晚稻。
2、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分蘸期或孕穗、抽穗期取食嫩叶或剑叶,对产量造成影响。
剑叶受害对产量更有直接影响,造成千粒重降低,砒粒率增加。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防治稻纵卷叶螟,应在每百丛水稻有10-15个新卷叶尖时开始施药。
具体防治药剂可选用21%的“山瑞”,亩用量50-70ml;或5%的“锐劲特”,亩用量30-40ml;或48%的乐斯本,亩用量50-70ml,兑水45千克喷雾。
此外,也可用“特杀螟”、“螟虫快杀”等常规杀螟药或“杀螟杆菌”、“bt生绿杀虫剂”等生物菌剂防治。
三、稻飞虱的防治方法
一是应控制水稻后期追肥灌水,尽量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恶化稻飞虱生存环境。
二是有条件可在稻田放养小鸭,以鸭治虫。
三是化学防治,应抢在稻飞虱大发生前,灌足田水,用“高效大功臣”或“纹虱净”或“绿亨杀杀死”等药对症杀虫剂重喷稻丛基部;水稻生育生期;
也可趁天晴田水落干时,亩用“敌敌畏”300-400ml制成毒土后,于中午气温较高时撒于稻丛基部,薰杀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作者:彭京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36期[摘要]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呈暴发趋势,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为减少稻纵卷叶螟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基于此,本文分析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及发生条件,进而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36-90-2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温饱问题。
而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尤其是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给农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农业发展。
所以,有必要寻求稻纵卷叶螟的科学防治方法,以减轻虫害,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1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1.1 峰期拉长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湖南省龙山县稻纵卷叶螟存在迁入时间提前、迁入峰期拉长的趋势。
2018年,龙山县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期持续20 d之久,较常年的5~7 d多近15 d,峰期拉长给稻纵卷叶螟的繁殖提供了条件。
1.2 迁入量大田間蛾卵及灯下诱蛾资料显示,近年来稻纵卷叶螟迁入量远远高于常年,田间蛾卵孵化率也较高,在80%以上,这使得以后几代稻纵卷叶螟的虫卵量及蛾量远多于常年,对水稻的危害也更严重。
1.3 世代交叠因外来虫源的入侵,稻纵卷叶螟的蛾量居高不下,在食料及温湿条件适宜的条件下,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力增强,成虫持续产卵,幼虫不断孵化,使得稻田的虫相更为复杂。
对龙山县苗儿滩镇实地调查发现,同一块稻田,蛾、虫卵、低高龄幼虫及蛹同时存在,世代交叠颇为严重,不同阶段的幼虫为害更为严重[1]。
2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条件2.1 水稻品种水稻品种不同,受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一般叶色浓绿及宽软的水稻品种更易受到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且矮秆稻重于高秆稻,杂交稻重于常规稻,晚梗稻重于晚灿稻。
Z i x u n t a i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主要的迁飞害虫之一。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连年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为害较重。
为便于今后对该虫的测报与防治,特对其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如下。
一、形态特征成虫为小型蛾子,灰黄色或黄褐色。
前翅外缘有一褐色宽带,翅中部有黑色横纹2条,两横纹间有1条黑色短横纹。
雄蛾尾端向上翅起,像般舵,前翅前缘中央有一黑蓝色毛疣。
卵很小,扁平,椭圆形,散产在叶片正反面。
幼虫黄绿色,常将稻叶纵卷,藏身于卷叶内咬食叶肉,中后胸背面各有8条黑褐色毛瘤。
蛹略呈圆筒形,棕褐色。
体外有白茧。
二、环境影响1.温、湿度。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
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
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动、产卵和生存。
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发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雨量适当,成虫怀卵率大为提高,产下的卵孵化率也较高;少雨干旱时,怀卵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
但雨量过大,特别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卵的附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
2.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
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
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
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
这样的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况所引起。
各地迁飞世代基本上发生于水稻乳熟后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三、发生原因1.栽培措施不当单、双季混栽,单季稻比例增大和栽插时间长等导致田间水稻生育期复杂,为稻纵卷叶螟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2.各代虫口基数大,抗药性增强近年来,该虫发生面积广而严重,初迁虫量大常导致当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
蛾量高,发蛾峰次多,卵量多,幼虫密度大。
气候因素、防治不利等多种原因影响导致田间残留虫量大。
上一代的残留量为下一代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本地虫源。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由于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和常年使用单一化学农药等原因,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导致水稻产量损失加重。
结合防治实践,探讨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以指导稻纵卷叶螟的防治。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防治措施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补贴扶持政策的实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旱育秧、抛秧、直播等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
常年使用单一化学农药如杀虫双、杀虫单等沙蚕毒素类药剂和有机磷杀虫剂,使害虫产生了极高的抗性,用药量逐年提高,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加上近几年气温变化异常、化学农药长期使用的影响等,导致上虞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使水稻产量损失加重。
因此,分析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实行可持续治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1.1降雨频繁由于6月至7月上旬的防治适期连续降雨,无法按时施药,即使施药的田块,防治效果也较差。
降雨频繁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迁入,造成稻纵卷叶螟暴发。
1.2施氮量增加由于种植的杂交稻、单季稻需要较好的水肥条件和较高的栽插密度,故氮肥施用量和栽培密度增加,形成了弱光、高湿的农田小气候,对稻纵卷叶螟的繁衍极为有利。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为了高产而不断增加肥料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
胡建章等[2]指出,过量施用氮肥,水稻叶片生长过旺,叶色偏绿,诱集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同时稻株内的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碳氮比下降,降低了稻株的抗虫性,又加快了害虫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幼虫的存活率和成虫产卵量,导致害虫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使水稻受害程度加重。
1.3“籼改粳”的推广由于稻纵卷叶螟有趋绿的特性,而粳稻叶色浓绿,这为稻纵卷叶螟的产卵、繁殖、危害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造成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加重。
1.4害虫抗药性突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杀虫双、杀虫单一直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当家药剂,但由于普遍和连续使用,使稻纵卷叶螟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楚州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摘要:阐述了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在楚州区的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对策,以期指导楚州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形态特征;防治方法;江苏淮安;楚州区中图分类号:s435.112+.1文献标识码 : 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20-0190-01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从外地随雨水迁入楚州区的一种常见迁飞性害虫,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发生,随着东南亚地区推广生态防治技术,使得近几年楚州区发生频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1形态特征1.1成虫体色为黄褐色,翅外缘为黑褐色,前翅中间有3条黑褐色横线,中间一条极短,呈波浪形(同显纹纵卷叶明显不同)。
体长7~9mm,翅展12~18mm,雄蛾体形小于雌蛾,停息时雄蛾尾巴翘起,雌蛾平直。
1.2卵椭圆形,长约1mm,宽0.5mm,扁平,中间稍隆起,初产近透明,类似小水滴,后转为乳白色,再转为淡黄色,要孵化时为黄褐色,头部呈现明显的黑褐色。
卵分4级,历期正常4~5d。
卵块很小,一般肉眼要认真寻找才行。
1.3幼虫一般分为5龄,少数6龄,初孵为蚁螟,1~2龄体色为黄绿色,头为黑褐色,4龄转为绿色,5龄为黄绿色,老熟后为桔红色。
对龄期最重要的区分方法为看体长大小,1龄2mm以下,2龄3mm左右,3龄为6mm左右,4龄接近1cm,5龄则超过15mm,老熟后体形缩小。
幼虫历期14~23d,温度高时历期短,一般每个龄期3~5d。
2发生规律2.1发生世代稻纵卷叶螟在江苏为害为4~5代,楚州区为害一般为3代,分别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四(2)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五(3)代,8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六(4)代,以五(3)代为害较重,峰次较多,六(4)代进入21世纪来为害也越来越重。
2.2生活习性成虫羽化盛期在晚上8时左右,午夜进入高峰,羽化后1~2d交配,产卵前期3~6d,4代较长,达11d以上,迁飞虫源基本无产卵前期,迁入即产卵,产卵时间一般为上半夜居多。
水稻三虫两病小知识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三虫两病的侵害,给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水稻三虫两病的小知识。
一、水稻的三虫指的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瘿蚊。
稻飞虱是水稻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以水稻的汁液为食,会导致水稻叶片黄化、凋萎甚至死亡。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另一种常见害虫,它以水稻的叶片为食,会导致水稻叶片卷曲、减产甚至死亡。
稻瘿蚊是水稻上的一种昆虫,它以水稻的幼苗为食,会导致水稻幼苗生长不良、减产甚至死亡。
二、水稻的两病指的是稻瘟病和稻纹枯病。
稻瘟病是水稻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由稻瘟病菌引起。
稻瘟病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会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斑、褐斑,穗部出现黑斑,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稻纹枯病是水稻上的另一种常见病害,由稻纹枯病毒引起。
稻纹枯病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会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枯死,穗部出现不育,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三、防治水稻三虫两病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其次,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的方法,如利用黄板诱捕器来捕捉稻瘿蚊。
此外,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如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喷洒杀菌剂来控制稻瘟病和稻纹枯病的发生。
另外,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防治水稻三虫两病的重要措施,如合理施肥、及时灌溉、适时除草等。
水稻三虫两病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水稻三虫两病的知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水稻三虫两病的认识,为水稻生产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本刊支持簟位安 怀近县纯王种业有阻责任公司盏 摄 矗 琵 妻 ,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 堕塑 群 夏松年 (蜜徽竹南陵呈}农技推广 { 心峨岭中心站242400)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白叶虫、刮青虫,主要 危害水稻。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无滞育、抗寒力较弱、发育起点温度 稍高的昆虫。一般地在北纬3o。以南越冬,在北纬约21。以南 地区可终年繁殖危害。其危害分界线随各年的气温高低而略 有变化。它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的昆虫。随着夏秋季节 热带高压、大陆高压的移动、季节性雨带的移动和北方冷空气 入侵而南北往返迁飞。一般情况下,省皖南地区在5月底至6 月初始见螟蛾,此代危害较轻。以后各世代因发育不整齐和迁 入情况的变化,而形成较高峰次,主要存在1峰和2峰期。约 6月底至7月初,3(1)代成虫盛发;7月下旬至8月上甸,4(2) 代螟蛾盛发;8月底至9月初,5(3)代成虫盛发。故在皖南地 区常年发生4代,特殊年份发生5代。主害代往往是4(2)代危 害单晚,5(3)代危害单晚和双晚,6(4)代危害双晚稻。 1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1 与气侯的关系 1.1.1 与温度的关系。成虫生活的最适温度为22-"-'28。C,19 ℃以下或3O。C以上。其繁殖和存活均受很大抑制,35。C以上 而且干旱时期,成虫寿命短,交配率低,产卵较少。卵发育的 最适温度在24 ̄30。C,在2@"-'30。C内均能正常发育。 幼虫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30。C,初孵幼虫对高温低湿 的环境抗性极差。在日最高温度超过35DC,相对湿度低于80%, 经过2~3d。其死亡率可近lOOg。 1.1.2 与雨量、雨日及湿度的关系。降雨量在150mm以上, 雨日在lOd以上,相对湿度在80% ̄---,90%之间,非常有利于成 虫的交配、产卵和卵及幼虫的发育,但大雨或暴雨则对初孵幼 虫有强烈的冲刷致死作用 蛹期对湿度要求较宽,一般地相对 湿度在7o%~100%均能正常发育,但蛹的抗水性差,淹水2d 即不能存活,而预蛹淹水2h即可致死。 1.2与食料的关系 稻纵卷叶螟主要是通过幼虫嗜食水稻叶肉,危害水稻。水 稻栽培制度的变化对其发生有很大关系,如肥、水条件好,四 稻混栽,桥粱田多,为其发生提供充足的食料和条件,从而使 繁殖系数增加,发生量猛增,在气侯适宜的情况下极易导致重 发或大发生。稻纵卷叶螟雌成虫喜好在叶质软、叶片宽披的矮 秆品种上产卵。所以,此类田块危害重,而叶片窄小、叶质坚 硬的品种危害较轻。 1.3与天敌的关系 稻纵卷叶螟的天敌较多。卵期寄生天敌主要是稻螟赤眼 蜂。幼虫期的天敌主要是纵卷叶螟绒茧蜂,蛹期的天敌主要有 稻苞虫赛寄蝇、纵卷叶螟蛹小蜂等。此外,其捕食性天敌有蜘 蛛、螨类、青蛙、蜻蜒等。另外,还有一些使之致病寄生菌。 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危害具有很好的遏制作用, 故保护天敌非常重要,所以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必须 要化防时应禁止使用功夫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和以甲胺 磷为主的高毒高残留等剧毒农药,以免大量杀伤天敌,破坏田 间生态平衡。 2防治 2.1 防治对象田和防治适期 在主害代各蜂次,做好田间赶蛾,注意此时纵卷叶螟成 虫的迁入动态,掌握蛾峰期和峰次。同时按五点法抽样调查, 逐日检查上部2片稻叶的卵量和发育进度,要调查好上代残留 虫量和当时的气象因素和水稻的生长情况以及天敌状况。综 合分析,结合防治标准,确定对象田和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应 以稻纵卷叶螟卵盛孵期和1龄幼虫高峰期为好。根据发蛾高峰 期加上产卵前期再加上卵历期则可推算出防治适期,一般地 约在蛾高峰日后8~1Od左右即为防治适期。 2.2防治标准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作者:王根宋元周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16期摘要; ;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本文结合铜陵市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特点及生活习性进行简单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技术,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 ; 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 ; S435.112+.1; ; ; ;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6-0112-01;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稻纵卷叶螟属于水稻上常发的一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又名苞叶虫、刮青虫等,在我国各水稻生产区均可发生,主要以幼虫对水稻产生危害,可导致水稻枯萎死亡,降低产量。
水稻是铜陵市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1.33万hm2,水稻的安全生产对当地粮食安全生产影响重大。
4—5月是铜陵市水稻生产水肥调节及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该市以水稻高产创建核心区为示范点,以专业合作社为单位,组织种粮大户紧锣密鼓地进行统一配药、统一配肥、统一技术、统一喷防的夏季田管,确保水稻稳产高产[1]。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在铜陵市连续严重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稻纵卷叶螟,降低其对水稻的危害,笔者结合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技术简单总结如下。
1; ; 形态特征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体长平均为7~9 mm,体表为淡黄褐色,前翅上有2条褐色的横向线条,2线之间有1条短线,外缘可见到1条较宽的条带,为暗褐色,后翅同样有横向的线2条,外缘具宽带。
雄蛾前部翅的中间可见到“眼点”,为凹陷状,闪光;雌蛾前部翅膀上未见到[1]。
卵的形状为椭圆,中部稍微隆起,长度平均1 mm左右,初产呈透明白色,快孵化时的颜色转为淡黄色,被寄生卵颜色为黑色[1]。
老熟幼虫的体长平均在16 mm左右,最长约19 mm,低龄幼虫颜色初为绿色,之后转为黄绿,成熟的幼虫胸部毛片外围颜色为黑色,背部为橘红,腹部毛片的颜色为黄绿[2]。
2008年大丰市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水稻是大丰市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年来,稻纵卷叶螟已从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成为水稻生长最难对付的害虫之一。
从该虫迁入期、迁入峰次、残留基数、气候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其重发原因,提出科学测报、科学施药、治前控后等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该项技术对指导苏北沿海地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综合防治;江苏大丰;2008年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3-0145-02近年来,稻纵卷叶螟暴发频率高,危害重。
据统计,2001~2008年稻纵卷叶螟中等以上发生年份有2003年、2005~2008年,成为影响水稻安全生长最主要的害虫之一。
2007年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迁入量大、危害期长,为历史罕见,通过准确测报、行政推动,及时部署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大力推广综合配套防治技术,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确保水稻大灾之年获得丰产丰收。
据统计,共挽回产量损失2.08万吨,挽回产值3 744万元。
1发生概况(1)四(2)代。
发生期早,西部稻区中等偏轻发生;东部沿海、水旱交界地区偏重发生。
灯下6月22日始见,早于常年,6月22~23日、6月27日至7月5日、7月9~16日有3次迁入过程,全代累计诱蛾12头,高于前3年。
最终未治田虫量17头/百穴,卷叶率4.29%,防治田虫量0~15头/百穴,平均3.75头/百穴,卷叶率0.29%。
(2)五(3)代。
发生期偏早,迁入量多,直播田偏轻至中等发生,移栽田偏重至大发生。
迁入虫源与本地虫源混合发生。
佳多频振测报灯:7月17日始见,7月22日、28日灯下出现2次蛾峰,峰日蛾量分别为31头、24头,至8月10日累计蛾量达197头,高于前4年。
系统赶蛾:7月17日田间始见,7月22日、28日田间出现2次发蛾高峰,至8月10日累计蛾量56 406头/hm2。
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之一,水稻是该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着水稻产量和质量。
了解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对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 病害(1)水稻稻瘟病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主要以叶片为主,严重时可能导致叶片凋零。
在辽宁省,水稻稻瘟病主要在6-9月份发生,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2. 虫害(1)水稻螟虫水稻螟虫是水稻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害虫之一,发生期主要在6-9月份,尤其是在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更容易成虫数量激增。
水稻螟虫主要以水稻的叶片、叶鞘和穗部为害,造成叶片倾斜、叶缘干枯、穗部空秆等症状。
(2)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多在5-8月份出现,主要以水稻的叶片为害,造成叶片卷曲,影响光合作用和通风透光。
二、防治对策1. 病害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在辽宁省水稻生产中,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治水稻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等养分,保持水稻生长的平衡和稳定,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及时防治发现病害发生时,要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等手段,控制病害扩散。
2. 虫害防治(1)农艺措施合理密植和间套作物,采用早栽晚收和轮作制度,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2)化学防治发现虫害时,可采用昆虫剧毒和杀虫剂进行防治,减少虫害的损失。
(3)生物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和寄生虫对水稻的害虫进行防治,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对水稻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辽宁省的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农民朋友们能够重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做好农作物的生产管理,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水稻出现病虫害现象,尤其是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今天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带您了解下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特点:
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特点
水稻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
以幼虫吐丝卷叶尖为害。
为害时幼虫躲在苞叶内取食上表皮和绿色叶肉组织,形成白色条班,受害重的田块一片枯白,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以孕穗期、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喜选择生长嫩绿处于圆秆拔节期和幼穗分化期的稻田产卵。
产卵部位多在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尤其以3叶为最多。
初孵幼虫-般先爬入水稻心叶或附近的叶鞘内,2龄开始在叶尖吐丝纵卷成小虫苞,此时称为束叶期,3龄后开始转苞为害,4-5龄食量猛增,其食叶量占幼虫总食量的94%。
看过以上小编的分享过后,现在您知道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了吧!种植水稻的用户可要小心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