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中容易混淆的几个频率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看一文了解CPU核心数和频率的关系CPU核心数和频率是计算机硬件领域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选择计算机设备时,了解CPU核心数和频率的关系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通过解释CPU核心数和频率的含义,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处理器。
同时,还会介绍一些与CPU核心数和频率相关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
一、CPU核心数的含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指令并处理数据。
CPU核心数是指计算机处理器中核心的数量。
每个核心都可以独立地执行指令,因此,核心数越多,处理器的并行处理能力就越强。
在过去,计算机处理器通常只有一个核心,也就是单核处理器。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双核、四核、八核甚至更多核的处理器已经成为主流。
多核处理器能够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提高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和响应速度。
二、CPU频率的含义CPU频率是指计算机处理器内部时钟的运行速度,也被称为时钟频率。
它决定了处理器每秒钟处理的指令数量。
频率越高,处理器的工作效率就越高。
CPU频率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1赫兹等于每秒一个周期。
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CPU频率单位有千赫兹(kHz)、兆赫兹(MHz)和千兆赫兹(GHz)。
例如,1兆赫兹等于每秒钟执行1亿个周期。
三、CPU核心数和频率的关系CPU核心数和频率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它们对计算机性能的影响是不同的。
1. 核心数对性能的影响核心数的增加可以提高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
当运行多个程序或执行多个线程时,多核处理器能够同时处理不同的任务,缩短执行时间。
这对于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或运行多个复杂应用程序的用户来说尤为重要。
然而,并非所有应用程序都能够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的优势。
一些较为简单的应用程序可能只能在单个核心上运行,因此,多核处理器对其性能的提升有限。
2. 频率对性能的影响频率决定了处理器每秒钟执行的指令数量,因此它对计算机的整体性能有重要影响。
从Hz到THz:频率单位与符号详解频率是表示某一事件重复出现的速率,成为物理学和工程学中常用的一个重要概念。
频率的单位和符号不仅仅只有Hz,还有kHz、MHz、GHz和THz等多种,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些频率单位及其符号的含义。
一、Hz(赫兹)Hz是频率的基本单位,表示每秒发生多少次重复事件。
比如CPU运行速度、调制解调器的调制频率等都使用Hz作为频率单位。
赫兹的符号为Hz,是以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名字命名的,并被国际单位制所采用。
二、kHz(千赫)kHz代表千赫兹,即每秒发生1000次重复事件。
它在广播和音频频率范围内非常常见,例如AM广播频率为535 kHz到1705 kHz,FM广播频率为88 MHz到108 MHz。
kHz的符号为kHz。
三、MHz(兆赫)MHz代表兆赫兹,即每秒发生100万次重复事件。
它在各种通信和电子设备中广泛应用,例如Wi-Fi标准802.11b/g/n的频率范围就在2.4 GHz到2.4835 GHz之间。
MHz的符号为MHz。
四、GHz(千兆赫)GHz代表千兆赫兹,即每秒发生10亿次重复事件。
它被用于高速计算机芯片、卫星通信和雷达系统等应用中。
例如4G网络的频率范围就在698 MHz到2690 MHz,而5G的频率范围则更高,达到了24.250 GHz到52.600 GHz之间。
GHz的符号为GHz。
五、THz(太赫兹)THz代表太赫兹,即每秒发生万亿次重复事件。
它用于红外线成像和分子光谱等领域,是目前电磁波谱中最高频率的范畴。
一些研究也表明太赫兹波可以用来探测人体组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THz的符号为THz。
总结:频率单位与符号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常使用的。
理解Hz、kHz、MHz、GHz和THz这些单位和符号的含义及应用范围,可以更好地应用各种仪器和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网络原理 振幅、频率和相位在数学的信号分析中,可以通过电压分布和频率构成分析来预测电路的性能。
而在电子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并非都是单一频率正弦或者余弦,并且单一频率正弦波或者余弦波的信号不是经常可以由正弦波和余弦波的组合来表示。
一个循环是信号中一个完整的变化,周期是波形完成一个循环所用的时间(T )。
一个循环相当于360度(即2π弧度)。
正弦波可以由3个参数:振幅、频率和相位。
如图3-8表示了一个正弦波的3个循环。
度数018090270360MIN振幅弧度0π/23π/42ππ0π/23π/42ππ0π/23π/42ππ图3-8 振幅、频率和相位的3个正弦波1.振幅振幅是幅度或者位移的等效值。
信号的振幅是信号在波形上任一点幅度。
信号振幅通常在波形图的垂直轴上表示。
因此,振幅就是波形与水平轴的垂直位移或者距离。
电信号的振幅一般用电压度量。
相对于信号平均值(即波形的垂直圆点)的信号最大电压称为它的峰值振幅或峰值电压(V )。
2.频率波形的一个循环的时间是它的周期,它的单位是秒。
时间一般在波形图的水平轴上表示。
波形的一个循环的时间的倒数是频率(f )。
其中频率和周期的关系为Tf 1 其f=循环次数每秒(赫兹),T=一个循环的时间(秒)。
频率在技术上是以循环次数每秒度量的,以赫兹表示。
频率的度量单位有Hz (赫兹)、kHz (千赫兹)、MHz (兆赫兹)、GHz (千兆赫兹)。
而时间的通用单位是毫微秒(10-9秒)、微秒(10-6秒)和毫秒(10-3秒)。
3.相位信号的相位是相对于参考点的度或弧度(360°=2π)。
45°的相位意味着波形从参考点漂移了1/8个循环。
180°的相位漂移对应于半个循环的漂移(即正弦波的一个完整倒相),360°的相位漂移对应于一个完整循环的漂移。
和时间一样,相位表示在信号图的水平轴上。
循环开始于0°,最大振幅出现在90°,波形在0°和水平轴相交,在180°时再次和水平轴相交,最小振幅出现在270°,波形的终点在360°。
时钟频率的关系
时钟频率是计算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计算机中的时钟信号的频率,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
时钟频率越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越快。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时钟频率的关系:
一、时钟频率与计算机性能的关系
时钟频率是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与时钟频率成正比例关系,即时钟频率越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越快。
因此,时钟频率也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时钟频率与CPU的关系
时钟频率是CPU的工作频率,它决定了CPU每秒钟能够执行的指令数。
因此,时钟频率越高,CPU的工作速度越快,处理能力也越强。
三、时钟频率与内存的关系
时钟频率也与内存有关系。
内存的时钟频率越高,数据传输速度越快,计算机的响应速度也越快。
因此,内存的时钟频率也是衡量内存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时钟频率与电源的关系
时钟频率还与电源有关系。
电源的稳定性和电压的波动都会影响时钟频率的稳定性,因此在选择电源时要选择稳定性好的电源。
总之,时钟频率是计算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计算机性能、CPU、内存和电源等都有关系。
在选择计算机硬件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钟频率。
cpu频率单位### CPU频率的单位及其含义在现代计算机科学中,中央处理器(CPU)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
它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所需的指令和计算任务。
CPU频率被广泛用来描述CPU的工作速度和性能,是衡量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CPU频率的单位及其含义。
#### Hertz(赫兹)在计算机中,CPU频率一般以赫兹(Hz)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赫兹是国际计量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表示每秒钟发生的周期数量。
在CPU频率中,赫兹描述的是CPU每秒钟进行的时钟周期数。
在计算机中,1赫兹相当于每秒执行1次时钟周期。
#### 千赫兹(KHz)千赫兹(KHz)是赫兹的千倍。
计算机早期的CPU频率一般位于KHz级别,例如4.77KHz或8KHz。
这些频率相对较低,代表CPU每秒钟执行的时钟周期数量较少,因此其处理速度也较慢。
#### 兆赫兹(MHz)兆赫兹(MHz)是赫兹的百万倍,即每秒钟发生的周期数量为百万级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处理速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现代计算机的CPU频率一般在兆赫兹级别,例如2.4GHz或3.5GHz。
兆赫兹级别的频率意味着CPU每秒钟执行的时钟周期数量非常庞大,因此其处理速度也相对较快。
#### 吉赫兹(GHz)吉赫兹(GHz)是赫兹的十亿倍,即每秒钟发生的周期数量为十亿级别。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处理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GHz级别的CPU频率开始普及。
在现代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中,CPU频率普遍达到GHz级别,例如3.4GHz 或4.2GHz。
高频率意味着CPU每秒钟执行的时钟周期数量巨大,因此其处理速度非常快。
#### 高频处理器的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CPU频率逐渐增加,给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和性能带来了显著的提升。
高频处理器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优势:1. 更快的计算速度:高频率意味着CPU每秒钟执行的时钟周期更多,从而能够更快地进行指令的执行和计算任务的处理。
采样定理与频率混淆离散信号傅里叶变换的优点:•速度快,实时分析。
•频率分辨率、分析精度高。
•功能多,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模态分析等。
•使用方便,由专用的分析仪或计算机完成。
问题:(1)无限长连续信号如何进行离散?(2)离散信号经傅里叶变换后的结果其频率是否与原信号相同?(3)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证相同?要把连续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数字信号,需要对连续模拟信号的时间历程进行采样。
采样就是将连续模拟信号转换成离散数字信号。
并且保证离散后的信号能唯一确定原连续信号,即要求离散信号能恢复成原连续信号。
采样定理采样就是将连续模拟信号转换成离散数字信号。
但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采样定理:采样频率fS 必须大于被分析信号成份中最高频率fm值的两倍以上,即:离散信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原信号。
12s mf ft=∆>采样定理 采样定理原信号 离散信号 ∆t 是采样时间间隔。
f m 称为被分析信号的最大频率,一般由经验确定。
mf t 21<∆12s m f f t =∆>物理概念:为保证信号频率不变,即唯一确定,则在一个周期必须多于两个点。
如果采样频率太低,采样点太少,在一个周期内少于两个点,以致不能复现原信号。
就出现了虚假的低频信号。
称为频率混淆。
高、低频混淆现象例、设分析信号的振幅为1.0毫米,频率为f m =30H Z ,采样频率为f s =50Hz 。
求:产生的高、低频混淆频率值,为防止产生高、低频混淆现象应如何选取采样频率?f s /2=25Hz25Hz (30Hz 25Hz)20Hzf =−−=解:由信号的最高频率30H Z ,根据镜面频率折射原理,得高、低频混淆频率应为折射点为 为防止产生高、低频混淆现象应如何选取采样频率大于2f m =60Hz 的频率。
高、低频混淆频率示意图功率谱密度函数的混淆示意图这是功率谱密度函数的混淆示意图,混淆区域的频谱将不是原来信号的真实频谱,而产生了虚假的频谱线。
比特率与时钟频率计算比特率与时钟频率是计算机领域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数据传输和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特率(bit rate)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通常用bps(bits per second)表示。
而时钟频率(clock frequency)则是计算机内部时钟的运行频率,通常用Hz (赫兹)表示。
比特率与时钟频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时钟频率决定了计算机内部操作的速度,而比特率则决定了数据传输的速度。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简单的公式来表示:比特率= 时钟频率× 每个时钟周期传输的比特数。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在给定的时钟频率下,每秒钟可以传输的比特数。
在计算机网络中,比特率被广泛应用于描述网络传输速度。
例如,常见的以太网传输速度为100 Mbps(百兆比特每秒),这意味着每秒钟可以传输1亿个比特。
而在无线网络中,比特率通常用来描述无线信号的传输速率,例如Wi-Fi网络中的速率可以达到几百Mbps甚至更高。
时钟频率则是计算机内部操作的基准,它决定了处理器每秒钟能够执行的时钟周期数。
时钟频率越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越快。
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内部处理器的时钟频率也在不断提高,从最早的几十MHz(兆赫)发展到现在的几GHz(千兆赫)甚至更高。
比特率和时钟频率在计算机系统中密切相关,它们共同决定了计算机的性能。
当时钟频率提高时,处理器每秒钟能够执行更多的时钟周期,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而比特率则决定了数据的传输速度,高比特率可以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比特率和时钟频率并不是绝对的性能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处理器的架构、缓存大小等。
此外,比特率和时钟频率也受到物理限制,不能无限制地提高。
因此,在设计和选择计算机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最佳的性能和效率。
比特率和时钟频率是计算机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数据传输和处理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频率与周期的关系与计算频率和周期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事件重复出现的次数和时间间隔。
频率表示事件每秒钟发生的次数,而周期则表示事件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
频率和周期之间存在一种密切的数学关系,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相互转换。
首先,我们来了解频率和周期的定义。
频率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每秒钟发生的事件次数。
周期以秒(s)为单位,表示事件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
频率和周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频率 = 1 / 周期周期 = 1 / 频率这意味着频率和周期是互为倒数的。
例如,如果一个事件的频率为10Hz,那么它的周期将为0.1秒。
同样地,如果一个事件的周期为2秒,那么它的频率将为0.5Hz。
频率和周期的计算在各种物理和工程应用中都非常常见。
例如,在电力工程中,交流电的频率通常以赫兹(Hz)表示。
电力公司一般会提供正常电网的频率,如50Hz或60Hz。
这些频率意味着电流每秒钟交变50次或60次。
利用频率的计算,我们可以确定电流穿过电路的速度和周期。
另一个应用频率和周期的领域是声音。
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声音的频率来确定其音调高低。
频率更高的声音听起来更尖锐,而频率较低的声音听起来更低沉。
在音乐领域中,乐器的音调与乐器发出的频率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计算乐器发出的频率,我们可以识别乐器的类型和音调。
除了物理和工程领域,频率和周期的概念也在其他学科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统计学中,我们可以使用频率来描述一组数据中的某个值出现的频次。
例如,如果我们对一组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可以计算某个得分的频率,它表示该得分在整个组中出现的次数。
在计算机科学中,时钟频率是计算机处理器运行的速度。
它表示处理器每秒钟执行的时钟周期数。
时钟频率越高,处理器的运算速度越快。
因此,在选择计算机硬件时,了解时钟频率以及它与处理器性能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总而言之,频率和周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概念,用于描述事件发生的次数和时间间隔。
信号采集1频谱就是频率的分布曲线,复杂振荡分解为振幅不同和频率不同的谐振荡,这些谐振荡的幅值按频率排列的图形叫做频谱。
广泛应用在声学、光学和无线电技术等方面。
频谱是频率谱密度的简称。
它将对信号的研究从时域引到频域,从而带来更直观的认识。
2把残差信号可能出现的、已经量化了的、按一定规则排列的各种样值事先存储在存储器中,好像一本字典一样。
每一个样值组合都有一地址码,所以这个存储器就称为码本。
3奈奎斯特频率(Nyquist frequency)是离散信号系统采样频率的一半,因哈里·奈奎斯特(Harry Nyquist)或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得名。
采样定理指出,只要离散系统的奈奎斯特频率高于采样信号的最高频率或带宽,就可以避免混叠现象。
从理论上说,即使奈奎斯特频率恰好大于信号带宽,也足以通过信号的采样重建原信号。
但是,重建信号的过程需要以一个低通滤波器或者带通滤波器将在奈奎斯特频率之上的高频分量全部滤除,同时还要保证原信号中频率在奈奎斯特频率以下的分量不发生畸变,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抗混叠滤波器的性能,接近奈奎斯特频率的分量在采样和信号重建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畸变。
因此信号带宽通常会略小于奈奎斯特频率,具体的情况要看所使用的滤波器的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奈奎斯特频率必须严格大于信号包含的最高频率。
如果信号中包含的最高频率恰好为奈奎斯特频率,那么在这个频率分量上的采样会因为相位模糊而有无穷多种该频率的正弦波对应于离散采样,因此不足以重建为原来的连续时间信号。
4采样频率,也称为采样速度或者采样率,定义了每秒从连续信号中提取并组成离散信号的采样个数,它用赫兹(Hz)来表示。
采样频率的倒数是采样周期或者叫作采样时间,它是采样之间的时间间隔。
通俗的讲采样频率是指计算机每秒钟采集多少个声音样本,是描述声音文件的音质、音调,衡量声卡、声音文件的质量标准。
5工频信号就是频率为50赫兹的信号,可以是电流信号,也可以是电压信号6一般的声音都是由发音体发出的一系列频率、振幅各不相同的振动复合而成的。
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1. 名词解释的定义1. 名词解释的定义:名词解释是指对某一词语的解释,它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其他形式的词语。
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该词语的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词语的含义。
2. 频数的计算方法频数的计算方法是统计数据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数据集中每个变量出现的次数。
频数的计算方法是通过统计每个变量出现的次数来完成的。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要统计的变量,然后计算每个变量出现的次数。
有时,我们可以使用计数器来计算每个变量出现的次数,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来计算。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表格或图表来表示每个变量出现的次数。
3. 频率的计算公式:频率的计算公式:频率=某种名词解释的频数/总的名词解释的频数×100%。
4. 频数与频率的联系频数与频率是统计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频数是指某一类事物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次数,而频率则是指某一类事物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频率。
频数和频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频率=频数/总数。
因此,可以看出,频数和频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不可缺少另一个。
5. 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的应用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是一种衡量词汇使用频率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帮助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帮助普通读者理解语言的变化。
5. 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的应用:一、语言学家可以利用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来研究语言的发展趋势。
例如,通过观察某个时期的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可以了解该时期语言的发展趋势。
二、普通读者可以利用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来理解语言的变化。
例如,通过观察某个时期的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可以了解该时期语言的变化情况。
三、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也可以用于研究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词汇。
例如,通过观察某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词汇的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可以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
四、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还可以用于语言教学。
例如,老师可以利用名词解释频数与频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
mhz是什么单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单位,比如米、千克、秒等。
这些单位是用来衡量不同物理量的大小的。
而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我们还会遇到一种特殊的单位:mhz。
那么mhz是什么单位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mhz单位的含义、应用和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mhz的含义。
Mhz是“兆赫兹”的缩写,它是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衡量单位。
频率是指某个事件或信号在单位时间内重复发生的次数。
而兆赫兹表示每秒可以发生的事件或信号的次数。
具体来说,1兆赫兹等于10的6次方赫兹,即每秒钟发生100万次。
由此可见,兆赫兹是一个非常大的频率单位,通常用于计算机和通信领域。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mhz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的世界里,mhz通常用来衡量中央处理器(CPU)的时钟速度。
时钟速度是指计算机内部时钟发出脉冲信号的频率。
而这个频率决定了CPU的处理能力和运行速度。
一般来说,时钟速度越高,CPU的运行速度越快。
因此,mhz的数值可以用来直观地比较不同CPU的性能。
例如,一个3.0ghz的CPU比一个2.0ghz的CPU处理数据的能力更强。
此外,在通信领域中,mhz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无线通信中,mhz 常用来表示无线电频率的大小。
例如,2.4ghz表示无线局域网(WLAN)常用的频段之一,而900mhz则是一些移动通信网络的频段之一。
不同频段的选择会对通信距离、穿透能力等产生影响。
因此,mhz的选择对于实现良好的通信质量至关重要。
除了计算机和通信领域,mhz还在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学领域,mhz常用来描述超声波的频率。
高频率的超声波穿透力强,适用于检查深层组织,而低频率的超声波则适用于更深层次的检查。
此外,在射频工程中,mhz常用来描述电磁波的频率。
电磁波的频率不同,对应的波长也不同,从而影响其在空间中的传播特性。
因此,mhz的选择对于设计无线电设备、天线等射频系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mhz是一个频率单位,常用于计算机、通信、医学和射频工程等领域。
时钟总线频率时钟总线频率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性能。
时钟总线频率指的是计算机内部时钟的频率,也就是计算机内部信号的传输速度。
在计算机中,时钟信号被用来同步各个部件的工作,使它们能够按照统一的时序进行操作。
时钟总线频率通常以兆赫(MHz)或千兆赫(GHz)为单位表示,它表示每秒钟时钟信号的振荡次数。
频率越高,每秒钟传输的信号就越多,计算机的工作速度也就越快。
因此,时钟总线频率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高时钟总线频率可以提升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性能。
当时钟总线频率增加时,计算机内部的信号传输速度也会相应增加,各个部件之间的数据传输更加迅速。
这就意味着计算机可以更快地执行指令,处理更多的数据,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然而,提高时钟总线频率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时钟总线频率的提高会导致电子器件的工作温度升高,增加功耗和散热问题。
其次,时钟总线频率过高也会增加信号传输的误差率,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在提高时钟总线频率时需要考虑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时钟总线频率的提高是通过优化计算机的硬件设计和制造工艺来实现的。
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芯片的制造工艺,采用更先进的制程技术,使芯片的结构更加紧凑,提高集成度,从而提高时钟总线频率。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电路设计,提高电路的工作速度,减小信号传输的延迟,实现更高的时钟总线频率。
时钟总线频率的提高对计算机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同等条件下,时钟总线频率越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就越快。
例如,当计算机的处理器频率不变,但时钟总线频率提高时,处理器可以更快地获取数据和指令,从而提高计算速度。
此外,时钟总线频率的提高还可以提高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使得计算机可以同时处理更多的任务。
然而,时钟总线频率并不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唯一指标。
计算机的性能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处理器的架构、缓存容量、内存带宽等。
因此,在提升计算机性能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并进行整体优化。
计算机中容易混淆的几个频率概念
【摘要】任何一个人走入电脑世界中,从零开始认识电脑的时候,都无一例外的从认识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开始。
【关键词】频率;主频;外频;前端总路线频率;倍频;分频
一、频率
人们将在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脉冲个数称为频率。
频率是描述周期性循环信号包括脉冲信号在单位时间内所出现的脉冲数量多少的计量名称;频率的标准计量单位是Hz(赫兹)。
电脑中的系统时钟就是一个典型的频率相当精确和稳定的脉冲信号发生器。
频率在数学表达式中用“f”表示,其相应的单位有:Hz(赫兹)、kHz(千赫兹)、MHz(兆赫兹)、GHz(吉赫兹)。
其中 1 G=1000MHz,1MHz=1000kHz,1kHz=1000Hz。
电脑中的时钟和我们日常所用的“时钟”可不一样,它没有“几点几分”的指示,而仅仅是一个按特定频率连续发出脉冲信号的发生器,即时a钟发生器。
电脑系统的时钟发生器由主板上的时钟发生器芯片与晶体振荡器组合构成。
时钟发生器芯片是在主板上靠近内存插槽的一块芯片,一般是采用48针的LQFP封装(例如ICS 950224AF时钟频率发生器)。
系统时钟发生器产生的脉冲信号,不但直接提供CPU所需的外部工作频率,而且还提供其他外设和总线所需要的多种时钟信号。
其工作原理如下:先由晶振产生稳定的脉冲信号,然后经由时钟发生器进行整形和分频,最后分别提供给各个设备。
二、主频(CPU时钟频率)和外频(系统时钟频率)
CPU的主频指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电脑主频,通常所说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这个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频”。
许多人认为CPU的主频就是其运行速度,其实不然。
CPU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
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公式能够定量两者的数值关系,因为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缓存、指令集,CPU的位数等等)。
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
比如AMD公司的AthlonXP系列CPU大多都能以较低的主频,达到英特尔公司的Pentium 4系列CPU较高主频的CPU性能,所以AthlonXP系列CPU才以PR值的方式来命名。
因此主频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 的整体性能。
外频指系统总线时钟频率,又称为系统时钟,是为CPU、内存、芯片组、AGP和I/O接口等部件提供的基准时钟频率,单位是MHz(兆赫兹)。
各个部件在此基础上按一定的比例得到自己的工作频率。
在早期的电脑中,内存与主板之
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等于外频,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
对于目前的计算机系统来说,两者已完全不同了,但是外频的意义仍然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大多数的频率都是在外频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系数来实现,这个系数可以是大于1的,也可以是小于1的。
在486 DX2 CPU之前,CPU的主频与外频相等。
从486DX2(CPU)开始,CPU的内核工作频率和外频就不一致了,其计算公式为:CPU主频=倍频系数×外频。
例如某电脑的系统时钟是133MHz,倍频系数为15,则它的CPU主频则是(133×15)=2.0GHz。
三、FSB前端总线频率
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将CPU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
前端总线(FSB)频率是指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总线工作频率(又称为前端总线速度),目前PC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几种,前端总线频率越大,代表着CPU 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越大,更能充分发挥出CPU的功能。
现在的CPU 技术发展很快,运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够大的前端总线速度可以保障有足够的数据供给CPU,较低的前端总线将无法供给足够的数据给CPU,这样就限制了CPU性能的发挥,成为系统瓶颈。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在于:前端总线频率指的是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总线工作频率,而外频是指主板的系统时钟频率,是主板上其它设备的基准时钟频率,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它更多的影响了PCI及其他总线的频率。
之所以前端总线与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认为CPU的外频=前端系统总线,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现之前和刚出现Pentium 4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称为外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前端总线频率需要高于外频,因此采用了QDR(Quad Date Rate,四倍数据比率)技术,或者其他类似的技术实现这个目的。
这些技术的原理类似于AGP的2X或者4X,它们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成为外频的2倍、4倍甚至更高,当今两大CPU的供应厂商Intel 和AMD分别采取不同的总线技术使FSB达到了4倍或2倍于外频的传输速度。
所以当外频为200MHz时,最新的AMD和Intel平台的前端总线速度分别达到了400MHz和800MHz。
四、倍频与分频
在486出现以后,由于CPU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而PC机的一些其他设备(如各种插接卡、硬盘等)却受到工艺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频率,因此,出现了倍频技术,该技术使CPU内部工作频率变为外频的倍数。
这个倍数又称为倍频系数,简称倍频。
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
目前市场上的CPU外频主要有66MHZ、100MHZ、133MHZ、166 MHZ、200MHZ 几种,而CPU倍频技术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阶段,比如Pentium4处理器倍频已
达到20倍以上。
虽然倍频缓解了CPU主频和周边设备工作频率的矛盾,但是CPU主频的提高不能完全依靠倍频的无限制增大,外频的提高是必需的。
而遗憾的是众多重要的外部设备无法跟得上CPU外频的提升,所以,就不得不采取类似于“倍频”的分频技术,所谓分频技术就是将外频的几分之一作为此子系统的工作频率(如二分频为二分之一),需要依靠分频来正常工作的部件主要有网卡、声卡等PCI设备以及AGP接口、硬盘等设备。
在早期的66MHz外频时代PCI设备为2分频(66/2=33MHz),AGP设备不分频;100MHz外频时代则是PCI设备3分频(100/3=33MHz),AGP设备2/3分频(当时有些主板为了方便超频曾使用PCI 设备4分频,AGP设备2分频设计)。
总之,CPU设置在标准外频(66MHz、100MHz、133MHz)下的时候,PCI设备都是工作在33MHz,而AGP也依然是66MHz。
五、结论
外频即系统时钟频率,是CPU、内存、芯片组、AGP和I/O设备的基准频率,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
主频即CPU时钟频率,CPU主频=外频×倍频,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
前端总线(FSB)频率特指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总线频率,其工作频率以前与外频相等,而现在是外频的2倍、4倍甚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