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衣原体病
- 格式:ppt
- 大小:867.50 KB
- 文档页数:12
猪衣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陈玉祥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2期陈玉祥(黑龙江省安达市畜牧兽医局,黑龙江安达151400)摘要:猪衣原体病之前也称为鹦鹉热衣原体,是由于感染鹦鹉热亲衣原体的某些菌株而导致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也可称为猪衣原体性流产、流行性流产。
临床上一般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产或者产弱仔,新生仔猪发生心包炎、胸膜炎、肠炎、肺炎、关节炎,种公猪发生睾丸炎等。
本文主要介绍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衣原体病;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2-0106-0】1 流行病学年龄、品种不同的猪群都容易感染该病,其中幼龄仔猪和妊娠母猪最容易感染。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隐性带菌猪,且几乎全部的鸟粪都有可能携带该病菌。
另外,有些哺乳动物都能够被感染,这些动物也有可能成为导致猪感染该病的传染源。
病原体能够随着乳汁、尿液、粪便、羊水、胎衣和流产胎儿排出体外,使饲料和水源等受到污染,并通过消化道使猪只被感染,也能够通过飞沫或者污染的尘埃经由呼吸道引起感染。
在大中型猪场中,该病主要在冬季发生,且该病的特征是能够进行持续潜伏传染。
该病往往呈地方流行性,通常是安全猪场输入病猪或者不安全猪场引进健康的易感猪只引起该病的暴发。
病猪经过治疗康复后,也长时间带菌,尤其是在饲养密度较高的集约化猪场具有更高的感染率。
另外,猪场卫生条件较差,环境较差,饲养管理不当,营养缺乏,长途运输,运动较少,或者发生其他疾病等,都可能诱使该病发生,而猪群饲养管理较好时通常为亚急性经过。
2 临床症状由于菌株毒力以及猪只的年龄、性别、饲养环境、机体状况等有所不同,导致该病的临床症状的表现程度也存在严重不同,从导致出现的症候群也有所不同。
病猪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经常躺卧,拒绝走动,食欲减退,体温有所升高,达到38.5~41.5℃,且出现便秘;眼结膜潮红,且有分泌物从眼睑流出;发生咳嗽或者气喘,呼吸频率加快。
猪衣原体病的发病症状及其防治和净化策略分析作者:臧洪英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2年第07期摘要:猪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引发的一类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春冬两季,虽然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较高,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多种分泌物进行传播,尤其是对妊娠母猪和仔猪的危害性更为严重。
生猪感染发病后,病程较长,可引发母猪流产、死胎,仔猪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大批量的死亡等,可给养殖场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尚未出现特效治疗的药物,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在实际养殖中以预防感染为主。
本文对猪衣原体病的病原、流行特征、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措施以及净化策略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以期为广大养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衣原体病;发病症状;防治和净化策略猪衣原体病(又被称为鹦鹉热)是由猪衣原体感染引发的,其发病率较低,但致死率却极高,该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猪场内一旦有一头生猪发生感染,则会快速地在猪群中传播,给猪群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最终导致大批量的猪只感染死亡。
各个年龄段的生猪均可感染本病,但对仔猪以及妊娠母猪的危害性最大,会导致妊娠母猪流产、死胎等情况,仔猪感染后会对其健康发育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该病非常容易被误诊,延误治疗时机而导致猪群大量死亡。
因此,饲养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应深入了解该病的致病原、发生原因、临床表现、防治措施以及净化方案等,以减少该病在生猪养殖中的发生率。
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1.1 病原学分析该病是由猪衣原体感染引起的,衣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革兰氏染色后显阴性[1],其生长周期分为原体和网状体两个发育阶段,当易感细胞接触原体后即可被感染,然后就会变成网状体以二分裂的增殖方式在细胞中繁殖,经过2~3d增殖后,网状体又会变为衣原体,并且通过胞外分泌完成其感染过程或者被机体溶解后排出。
衣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抗性较弱,一般在自然光照的环境中可存活7d;在自然的水域当中能够存活15d,在干燥的环境中则可存活30d以上。
doi:10.19369/ki.2095—9737.2019.08.047猪衣原体病的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及其防控措施吕铁明(辽宁省黑山县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辽宁锦州121400)摘要:衣原体病是一种人、畜、禽共患的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导致。
任何品种、各个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发病,其中妊娠母猪和仔猪的发病率较高$该病一般呈隐性感染或者潜在性感染,只有存在不利因素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该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猪场主要特点是能繁母猪返情以及妊娠母猪流产或者产出死胎,即使病猪痊愈后也会长时间排出病原$现概述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控措施$关键词:猪;衣原体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免疫预防;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5&28文献标识码:B1临床症状1.1流产型患病猪的精神、食欲状况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妊娠母猪流产前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征兆,只有少数会偶尔出现食欲略微下降,体温稍有升高但不明显,个别即将生产母猪也会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全身皮下都发生水肿,部分头颈或者四肢存在弥漫性出血,部分胎盘存在白色的小坏死灶$少数有症状的妊娠母猪在流产之后食欲和全身状况都快速好转,并很快恢复至正常$其他大多数生产母猪的精神、食欲状况良好,空怀母猪发情后会有清水样黏液从阴户流出,且持续时间变长,多次配种不孕,且空怀返配率明显升$1.2肺炎和肠炎型主要是断奶前后的仔猪易发。
病猪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腹泻,有浆黏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流泪增多,之后发生支气管肺炎,频繁咳嗽,且往往并发胸膜炎或者心包炎$1.3关节炎型大部分患病仔猪的多发性关节炎呈良性经过,主要是关节出现肿痛,触摸时反应较大,呈现程度不同的跛行,拒绝走动,体温升高,基本不会发生死亡。
但如果病猪并发多发性浆膜炎时,症状相对较重$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8—0096—02断奶仔猪更容易出现发病,表现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伏卧在地,并由于体腔的渗出性炎症导致各种临床综合征,死亡率较高$1.4结膜炎型各个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但往往在哺乳仔猪中呈现流行。
猪衣原体病的防治与治疗汇报人:2023-12-13•猪衣原体病概述•猪衣原体病预防措施•猪衣原体病治疗方法目录•猪场环境卫生改善举措•人员培训与知识普及•总结与展望01猪衣原体病概述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猪群中。
定义该病属于二类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播性和致病性。
分类定义与分类猪衣原体病的病原体为鹦鹉热衣原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只或接触污染的环境、饲料、水源等传播。
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应激因素等均可增加猪群感染的风险。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发病原因猪衣原体病的潜伏期一般为数天至数周,病猪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眼结膜炎、流产、死胎等症状。
不同年龄段的猪只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临床症状猪衣原体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病原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诊断依据临床症状与诊断依据02猪衣原体病预防措施合理饲养密度优质饲料与水源良好的通风与光照定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抵抗力01020304保持猪舍内适当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疾病传播。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和清洁的水源,增强猪的免疫力。
确保猪舍具备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降低病原体滋生和传播的风险。
对猪舍、器具和周边环境进行定期消毒,杀灭病原体。
密切观察猪群的精神状态、食欲、排泄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猪只。
观察猪群健康状况定期体检隔离与治疗定期对猪群进行体检,包括测量体温、检查皮肤病变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患猪只。
一旦发现病患猪只,应立即隔离并进行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030201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隔离病患根据当地疫情和猪群状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选择合适疫苗根据疫苗说明和兽医建议,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猪群获得持续有效的免疫保护。
制定免疫程序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监测,评估免疫效果,及时调整免疫策略。
猪的疾病猪衣原体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衣原体病(Swine Chlamydiosis)是由鹦鹉热亲衣原体(旧称鹦鹉热衣原体)的某些菌株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流行性流产、猪衣原体性流产。
临诊上可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死产和产弱仔,新生仔猪肺炎、肠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种公猪睾丸炎等。
常因菌株毒力,猪性别、年龄、生理状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征候群。
国外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确认猪衣原体病,随后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该病。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羊流产和猪繁殖障碍病料中分离出鹦鹉热亲衣原体,从而证实我国动物衣原体病的存在。
目前,在我国规模化养猪场,猪群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衣原体感染,并时有发病和流行的报道。
二、病原:衣原体(Chalmydiae)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类似于立克次氏体的一类微生物,呈球状,大小为0.2~1.5µm,革兰氏染色阴性。
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只能在活细胞胞浆内繁殖,依赖于宿主细胞的代谢,可在鸡胚、部分细胞单层及小鼠等实验动物中生长繁殖。
目前,较重要的衣原体有4种,即沙眼衣原体、鹦鹉热亲衣原体、肺炎亲衣原体和牛羊亲衣原体。
其中,鹦鹉热亲衣原体在兽医上有较重要的意义,可致畜禽肺炎、流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是猪衣原体病的病原。
衣原体具有3种抗原:一是属特异性抗原,所有衣原体均具有,在不同种之间可引起交叉反应,为细胞壁脂多糖,耐热(100℃,30min),耐0.5%的石炭酸,对乙醚、胰酶、木瓜蛋白酶等有抵抗力,但可被过碘酸盐灭活,具有补体结合特性;二是种特异性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中,对热敏感(60℃,30min),可被石炭酸或木瓜蛋白酶等所破坏,耐高碘酸盐;三是亚种或型的特异型抗原,是一种含量丰富的半胱氨酸大分子。
鹦鹉热亲衣原体的致病力可分为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两大类。
强毒力菌株可使动物发生急性致死性疾病,导致重要器官发生广泛充血和炎症,死亡率可达30%;弱毒力菌株引起疾病的临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低于5%。
猪衣原体病的防治措施
猪衣原体引起的关节炎主要发生于保育猪和育肥前期猪。
病猪出现跛行,表现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大,关节周围充血和水肿,关节腔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液,用针刺时流出灰黄色浑浊液体,混杂有灰黄色絮片。
除了关节炎,本病还出现妊娠母猪流产(母猪胎衣出现特异性白点或斑)、支气管肺炎和肠炎等症状。
防治
猪衣原体感染的诊断非常困难,因为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征性,病猪可能会出现结膜炎、肺炎、多发性关节炎、仔猪肠炎、母猪怀孕后期流产及种公猪睾丸炎等。
根据相关药敏试验结论,我们猪病通推荐四环素类药物(如强力霉素、金霉素等)进行治疗。
由于本病治疗时间不足,容易出现复发,我们建议至少连续用药2-3周以上。
引起猪出现传染性关节炎的以上五种疾病非常常见,我们猪病通建议广大养猪相关朋友在平常的诊疗中,学会辨别诊断和验证治疗。
如果诊疗当中出现病情好转不明显,请及时到相关实验室做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以及时控制病情,降低损失。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11,2021猪衣原体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钱泽升1,刘 洁2(1.沂水县沂城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沂水276400;2.沂源县农业农村局,山东沂源256100)摘 要:猪衣原体病是猪群感染鹦鹉热亲衣原体后引发的一种热性、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病仔猪根据感染部位不同,还会出现对应炎症症状;妊娠母猪是流产、产死胎或弱仔胎;种公猪则出现睾丸、附睾炎症,精子活力降低等。
猪衣原体对猪群健康的威胁较大,需要做好防疫管理。
关键词:猪衣原体病;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预防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1.11.055 病原特征衣原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间的微生物,该病原微生物具有滤过性,且必须在宿主细胞内严格寄生才能存活。
猪衣原体致病原为鹦鹉热亲衣原体,该病原主要由带菌鸟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动物感染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肌肉疼痛,部分病畜会出现肺炎症状。
流行病学2.1 易感动物该病原微生物不仅可以感染猪、牛、羊等哺乳动物,还能感染鸡、鸭等禽类动物,且啮齿动物和鸟类动物均可作为猪衣原体病原携带者,扩大病原传播。
2.2 传染源已发病病猪和带菌猪均为猪衣原体病的传染源。
妊娠母猪和新生仔猪发病率高。
2.3 传染途径病原微生物可随病猪乳汁、粪便、尿液等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母猪的流产组织、羊水和胎衣均可携带致病原,致病原污染的饲料、饮水、猪舍环境及用具均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只,同时病猪呼吸道口腔黏膜的致病原也可通过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健康猪只呼吸道感染后可发病。
其次,自然交配也可感染。
同时,蚊蝇、蜱虫均可机械传播病原体。
2.4 流行特点猪衣原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冬季发病率高。
一旦发病,大多呈地方流行性。
且猪场养殖密度大、环境卫生不良、猪群营养摄入失衡、猪舍通风不畅、突然更换饲料、猪只经过长度运输等均可诱发猪只患猪衣原体。
猪衣原体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作者:胡德健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30期胡德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猪养殖规模也持续扩大,给养猪行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无法避免各种疫病或者传染性疾病的出现,猪衣原体病则是一种极其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一旦有一只猪发病,会给猪群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导致大批生猪死亡,给生猪养殖农户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猪衣原体病的发病原因是衣原体感染,虽然发病几率较低,但是死亡率极高,临床上又将其称之为鹦鹉热,会给妊娠阶段的母猪以及仔猪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
猪衣原体病属于高危疫病,会使病猪出现流产、死胎等问题,对于生猪繁殖有着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做好防治措施。
基于此,本文对猪衣原体病的病原学、临床症状表现、诊断方式、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生猪养殖提供参考。
一、猪衣原体病病原学猪衣原体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是衣原体感染所导致的疫病,由于衣原体缺少加强的抵抗能力,存活时间不长,如果在阳光之下存活时间最长为6d,如果外界环境干燥,则存活时间可以在28d~35d之间,在水中则可以存活17d左右。
衣原体对于消毒药物的敏感度较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多数消毒药物都可以将其消杀。
衣原体无法利用人工培养基进行培养,可以利用细胞增殖的途径完成培养,在衣原体培育时会出现原生小体,虽然没有繁殖能力,但是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当成熟后的原生小体进入到生猪身体之后会发育成为原始体。
二、猪衣原体病临床症状表现猪衣原体病会在多个不同阶段发病,不同年龄的生猪均会有发病的可能性,其中仔猪身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于外界细菌的抗能力较差,极其容易出现猪衣原体病,从而给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妊娠母猪也属于疾病高发群体之一。
猪衣原体病被分为肠炎型疾病、肺炎型疾病、流产型疾病以及关节型疾病,不同的疾病类型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表现。
如果妊娠期的母猪患有猪衣原体病还在妊娠后期出现流产的现象,或者产下的仔猪身体素质低下,有可能在出生2d到3d之内死亡。
后PEDV 流行毒株由经典的G1型变为变异型G2型,G1经典毒株进化亚支G1a 主要是弱毒疫苗株及其衍生毒株,G1b 主要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田间流行经典野毒株。
G2变异毒株进化亚支G2a 主要是2010—2013年分离毒株,G2b 主要是2016—2019年分离的流行毒株,也是当前主要流行毒株,G2c 亚支则为重组毒株。
为了解猪场PEDV 流行毒株变异情况,对PEDV 邹平株S1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用DNAMan 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以了解猪场流行毒株的S1基因遗传变异特点,旨在为猪场PEDV 疫苗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本研究所获得的PEDV 邹平株序列则属于G2b 进化分支,这对于邹平地区PED 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猪流行性腹泻无有效药物治疗,只能以疫苗预防为主,然而免疫接种经典PEDV 毒株疫苗的猪场也常有PED 发病,推测由于PEDV 流行毒株发生变异,传统基因型疫苗毒株防控效果不理想所致,因此,选择当前流行毒株制备疫苗是防控PED 的关键。
猪场发病后除紧急接种适宜毒株疫苗外,还应该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保证猪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饮水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卫生,加强消毒,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开展灭蚊蝇灭鼠工作,做好后备猪驯化及常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等综合性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1]李天芝,于新友,梅建国,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养猪,2016(5):81-84.[2]霍琳琳,李曦.黑龙江省2017年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1):77-83,86.[3]Lee C.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An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epizootic swine virus[J].Virol J,2015,12:193.[4]潘孝成,沈学怀,赵瑞宏,等.流行性腹泻病毒5株猪安徽流行株S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养猪,2019(4):109-112.[5]郭振华,阮海宇,李翔,等.2017年河南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检测及基于S1基因片段的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20,40(1):1-8.[6]张辛铭,杨顺利,马雪婷,等.3株临床分离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20,41(7):16-20.(编辑:郭玉翠)猪衣原体病病例报告曾作财1,袁丽娟1,陈良荣2,吴文桃1,曾升坚1(1.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樟树331200;2.江西加大畜牧有限公司,江西赣州341000)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957(2020)05-0126-03收稿日期:2020-04-25作者简介:曾作财(1983-),男,江西广昌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动物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控工作.E-mail:*****************衣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猪细菌性传染病:猪衣原体病病原本病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是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间的一种微生物。
在肌肉内生长,并形成包涵体,也可在6-8日龄鸡胚的卵黄囊中或新生乳鼠的体内生长。
鹦鹉热衣原体对热敏感,常用的消毒药如0.1%福尔马林、0.5%石炭酸、70%酒精、3%过氧化氢以及2%来苏儿等都可杀灭鹦鹉热衣原体。
流行特点多种家畜、家禽及其他动物均易感,不同年龄结构的猪都易感。
但以妊娠母猪和幼龄猪最为易感。
病猪、隐性带菌猪和其他带菌动物可通过粪便、尿、乳汁、胎衣、羊水等污染水源和饲料,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由飞沫或污染的尘埃经呼吸道感染。
本病具有地方流行性,其发生与流行与一些诱发因素有关,如卫生条件、饲养管理、营养等。
临床症状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15天,有的长达1年。
本病主要引起怀孕母猪的早产、死胎、流产、胎衣不下,不孕症及产下弱仔或木乃伊胎,初产母猪发病率高。
产出的活仔多在胎内感染而出现脓毒血症,表现为皮肤淤血性充血、发绀、寒颤、精神沉郁,行为反常,应激性增高,弛张热,体温周期性升高,常继发细菌性肺炎而死亡。
在仔猪还可引起肠炎、多发性关节炎、结膜炎,断奶前后常患支气管炎、胸膜炎和心包炎。
公猪生殖系统感染,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尿道炎等生殖道炎症,有时伴有慢性肺炎。
剖检病变在临床上具有跛行、关节肿大症状的病猪,可见关节腔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液,穿刺可见黄色混浊液体。
流产母猪可见子宫内膜出血,水肿,并伴有坏死灶,流产胎儿及死亡的新生仔猪头、胸等部皮下结缔组织水肿,有胶冻样浸润,全身有出血性变化。
表现为呼吸症状的猪,可见肺水肿,表面有大量的小出血点和出血斑。
流产胎儿和死亡的新生猪还表现为肠道卡他性炎症,肠黏膜发炎而潮红,小肠浆膜面有灰白色浆液性纤维素性覆盖物,肠淋巴结肿大。
诊断要点可依据此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作出初步诊断。
但要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1.动物接种无菌采取死猪的肝、脾、肺等病料,处理后接种鸡胚或小鼠,剖检可观察到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猪衣原体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分析董文娟1,孙传红2,邓基燕3(1.威海市文登区城关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威海264400;2.威海临港经济开发区汪瞳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威海264417;3.威海市文登区城关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威海264400)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猪的多症状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公猪出现睾丸炎、仔猪则有肺炎和肠炎、结膜炎、关节炎及脑脊髓炎等。
本病也能感染人类,引起人的肺炎,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对本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和诊断要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希望能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
原体病;诊断;防治1病原本病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其为立克次氏体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的衣原体属成员。
基因组中既有R N A,也有DN A。
革兰氏阴性。
具有滤过性。
严格细胞内寄生,只能在鸡胚或细胞培养中生长。
衣原体的抗原类型有属、种、型特异性抗原3种,利用血清学方法可以进行区分。
衣原体耐冷不耐热,60℃仅能存活5~10m in ,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灭活该病原,四环素、强力霉素和红霉素等可抑制该病原的生长。
2流行病学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场中的鼠和鸟可感染衣原体,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衣原体可从病猪的粪便、尿、乳汁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体外,污染饮水、饲料和圈舍,接触后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等途径感染。
公猪精液也可携带衣原体,经人工授精而感染。
所有猪只,不分年龄和品种均可感染。
但感染后,不同年龄的猪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
由于病原在猪群中长期存在,在不同个体猪中连续循环传代,毒力可能增强,造成急性经过。
在大多数情况下,呈慢性经过和地方流行性。
3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3.1主要症状do i :10.3969/j.i ss n .1008-4754.2019.06.011格消毒,运输车辆现场封锁,不准出疫区。
鸡场内包括饲养员、兽医、清粪工人、行政人员等在内的所有人员,在疫情解除前必须处于隔离状态,所有剖检的病鸡尸体需进行深埋或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