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年大众文化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摘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正以一种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很好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尤其对青少年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大众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地吸收与利用大众文化,摒弃其中的不利效应,从而推进大众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大众文化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影响极其深刻。
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利与弊,以及我们今后应如何正确合理地规范与引领中国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1.打破了文化等级秩序,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
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固有的单一文化格局,使文化呈现多元化。
文化不再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独占,大众也可以尽情享受大众文化带来的愉悦和轻松。
大众文化对于占绝大多数的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群众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形式,文化脱去神圣的光环,以平民化的面孔使大众亲近,它对娱乐功能的强调则大大舒展了人们的生命张力,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2.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明质量。
大众文化以其蕴含的科技意识、商品意识、开放意识、自主参与意识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冲击着传统社会里的各种消极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填补了社会转型期文化需求的巨大空缺;大众文化与现代化同步,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和批判,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企盼和推动;大众文化体现了平民意识;体现了民主化,是对民主的促进和推动。
3.弘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文化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是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权威、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追求个性的解放。
暨建党90周年,中国娱乐方式的改变引导语:有人把休闲看作是“生命中的一个绿色的后花园”。
如果在人生这个充满较量的舞台上拼搏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总要找一个休憩的地方,用鲜花、绿地、微风来享受轻松快乐和生命中原本的质朴与精彩。
所以休闲娱乐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正文:回顾以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90年娱乐场所变迁史,才更能够清晰发现中国人在娱乐方式、娱乐思维、娱乐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上班的地铁、公交上,在打开电脑的办公室里,在悬挂了液晶电视的自家客厅里……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工具,人们已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娱乐,娱乐业如同空气一样,充斥我们身体所及的每一个空间。
梳理90年娱乐场所变迁史,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古老国家在经过了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人、封闭与开放等观念碰撞之后,娱乐在不同时期的真实存在形态。
1.传统的消遣-贵人的娱乐民国时期最流行的是京剧,其次是各种梆子戏和地方戏。
还有各种曲艺形式,但是品位不高。
电影、话剧、流行歌曲是少数达官贵人、有钱人和知识阶层的享受,普通百姓无缘问津。
1930年,杜月笙发的戏帖。
有钱人家在家里听“堂会”蔚为时尚,是娱乐也是摆谱儿。
2.洋风吹开国人眼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之后,被迫打开国门,西方的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文化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抑或逐渐衰微、消亡。
从西方传入的电影便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
电影不仅增加了城市文化娱乐方式,还对人们起到了“睁眼看世界”之效,让他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外部世界,了解到了西俗文明,输入了西方的新思想,从而促进了人们心理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自由开放的城市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因此逐渐形成。
同时,话剧也成为了崭新的大众娱乐方式。
话剧传入中国后,成为了一种新式的公众娱乐方式,不仅为城市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增添了一道光彩,也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逐渐走向现代化,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变迁。
透过《非诚勿扰》现象看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透过《非诚勿扰》现象看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摘要:大众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而兴起的,从本质上说它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大众文化反映的是特定时期内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迅速成长、蔓延,已经成为时下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实践活动。
《非诚勿扰》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典型范本。
它是由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以婚恋交友为核心的社会生活服务真人秀节目,其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
本文从这一典型个案出发,探讨大众文化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揭示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希望为探索引导大众文化途径提供资料。
关键词: 大众文化《非诚勿扰》多元效应社会变革正、负面影响、大众文化的概述一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金元浦在《定义大众文化》一文,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具有通俗、实用、符合时尚、易于消费的特点。
它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二、真人秀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概述《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打造的一档大型婚恋真人秀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
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 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与否,亮灯通过,灭灯淘汰。
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
既有西方文化,如音乐、电影、时尚和体育等,也有日韩文化、东南亚文化、非洲文化甚至是南美洲文化等。
这些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样的。
一、社会风气的改变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颇为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社会风气的改变。
社会风气是社会生活的表面现象,在一个社会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随着声音、图片、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气味、触感都更多地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以文化言之,人们对反传统或者激进的事物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如音乐、舞蹈、服装、发型等与异性相关的各种文化,都在中国年轻人群中得到了广泛地接受。
同时,独立思考、自我实现等价值理念也开始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支持。
这些现象都反映着中国社会的转变。
二、精神观念的转变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结构和风气改变上,而且在精神观念的方面也在逐渐地影响着中国。
比如,西方文化中追求自由、个性、多元等精神价值,这些价值观也逐渐地影响了中国,让中国人在看待自我、世界和生命等方面都产生了变化。
现在很多中国人不再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而更多地考虑到了精神上的追求。
同时,中国人对东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开始感兴趣,比如日本漫画、韩国电视剧等,这些文化未所含的价值和思想也逐渐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
三、文化多元性的出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让中国的文化多元性得以充分地体现。
在过去,中国文化的传承主要以本土文化为主,西方文化只是外来文化。
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被打破,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的文化多元化开始得到充分地体现。
现在,在音乐、电影、时尚、美食等方面,各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推广。
比如,从美国到日本、从法国到荷兰、从意大利到中国,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音乐、电影、时尚、美食等文化始终不断地推出新的艺术之作,让中国人们得以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种互动中建立起来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
《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韩两国在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大众文化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国文化的异同,以期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二、中韩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1. 中国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接受的文化形式。
其特点包括多元化、包容性、创新性等。
中国大众文化以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为主要传播途径,涵盖了音乐、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
2. 韩国大众文化韩国大众文化是指以韩国社会为背景,为韩国民众所喜爱和接受的文化形式。
其特点包括流行性、时尚性、传统性等。
韩国大众文化以音乐、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深受全球各地年轻人的喜爱。
三、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分析1. 传播途径的比较中韩两国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都有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但具体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有所不同。
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以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而韩国的大众文化则更注重传统媒体的运用,如电视台、电影院等。
此外,韩国在综艺节目方面的制作和传播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2. 文化内容的比较中韩两国大众文化的内容都涵盖了音乐、电影、电视剧、动漫等多个领域,但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
中国的文化内容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注重现代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而韩国的文化内容则更注重流行元素的融入和时尚性的表现,同时也保留了韩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
3. 受众群体的比较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都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但具体的受众群体有所不同。
中国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
而韩国的受众群体则更加年轻化,以年轻人和女性为主。
此外,韩国的大众文化也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深受全球各地年轻人的喜爱。
四、中韩大众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元素也越来越多。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前言近几年来,中国文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学市场的刺激下,更是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本文将会就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并探讨中国文学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其中诗歌、散文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特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伴随着新时期的来临,文学的写作也在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早期,文学作品不再只是提供了关于工农等阶层的描写,而且开放社会摸索出的新方向也得到所写,作品题材也逐步转向市场和大众文化。
此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作品也逐渐有了更多元化的特点,文学内涵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三、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当代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期,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人的新时代追求。
首先,文学题材从早期农村生活和工业化过渡,转向了更多元化的方向,如历史、社会现象、科幻、神话传说等等。
其次,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和提升,特别是现代化的网络语言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亲切、生动和普及化的特点。
不仅如此,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交流以及多元文化交汇也使得中国文学得到更广泛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学术交流平台。
另外中国的网络文学市场也迅速壮大,不少新锐小说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四、当代中国文学难题虽然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快速发展和市场化使得一些文学作品受益,但也出现了轻薄低俗、只追求卖座和功利的文学作品,这让人们对中国文学质量的担忧加大。
另外,一些作家,在流行趋势面前沦为“写作机器”,不断推出书籍而缺少文学内涵和精神内核,这将是长期影响当代文学中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当代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文学现阶段的发展和品质的更高要求,呼唤大量的青年作家来推广文学的本质,使文学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塑造力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学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也将更加便捷和快速。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在中国文化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首先定义这三种文化概念,然后分析它们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演变。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文化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并不断发展。
我们将首先概述主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它是社会的主导文化,通常反映了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主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佛家等多元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体系。
随着社会的变迁,主文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发展。
接着,我们将探讨亚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亚文化是在主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群体性和时代性。
在中国,各种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行业文化等都是亚文化的典型代表。
亚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为社会提供了多元化的价值选择。
我们将分析反文化在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反文化是对主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它往往代表了社会的非主流声音和反叛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反文化曾多次出现,如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五四运动等,都为中国的文化变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
通过深入研究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在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文化创新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主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主文化,作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它代表着主流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对于社会文化的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主文化的变迁尤为显著。
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的主文化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从古代的儒家文化,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再到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次文化的变迁都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当代,中国的主文化正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
研究2023-10-30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内涵与特点•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实践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当前,中国大众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急需价值引领以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通过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现状、问题及原因,为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价值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中国大众文化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快速发展,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通过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实践意义通过分析现实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寻找有效的价值引领路径和方法,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策略和建议。
社会意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中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
02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03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大众文化迅速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发展历程0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从兴起、发展到逐渐成熟,经历了多个阶段。
02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以流行歌曲、电视剧和电影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始逐渐崛起。
现状分析中国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主流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商业化、娱乐化、低俗化等,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国大众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进行创新和发展。
01020303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内涵与特点大众文化价值引领是指通过大众文化产品、服务和活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Z00Z年第2期 学 术 论 坛 (总第151期) ACADEMIC FORUM NO.2,2002
(Cumulatively NO.1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 程美东 (中国政法太学社会工程学院政治理论部,北京10224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出现了蓬勃繁荣的局面,其特点表现为:文化发展受政治性 因素的直接影响越来越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越来越趋于世俗化、太众化;各种精英文化思潮之间的
异质性成分越来越多。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文化;政治发展;大众文化{文化思潮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2)02 o118—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 们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 其总的发展趋向是与国际化接轨,其鲜明的特点是 具体内容上世俗化倾向的增长。
一、
文化发展与政治发展
文化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正 因为如此,我国要走出“文革”的误区,便首先要在 文化思想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于是,关于“真理 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束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出现 了建国以来空前活跃的局面,无论是文学刨作,还 是电影、电视、戏剧、音乐,以及其他各种艺术,都在 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文学领域,首先出现了以声讨”文革”罪恶、 呼唤人性、歌颂真善美为主题的“伤痕文学”。“伤痕 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应该算是刘心武的《班主任》 了。由于作品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社 会性,与现实政治密切相联,所 在社会上引起了 强烈反响。虽然在这种反响中有不少质疑、指责的 声音,但由于揭批“四人帮”的政治需要,它没有遭 受“封杀”,而是作为控诉“四人帮”罪恶的证据被台
法化,进而带动了类似作品(即 伤痕文学 )的问 世,也带动了整个文艺内容 主旨的更新。“伤痕文 学”的名称的最早由来是发表在1978年8月《文汇 报》上的《伤痕》小说。因为它道出了千千万万个被 迫害、遭受过严重心理创伤的人们的心声,反映了 人们要求改变被扭曲了的亲情、友 隋、同志情等社 会伦理关系的迫切愿望,同时,更主要的是它适应 了政治转型、拨乱反正的需要,所以得到了来自官 方和社会的共同认可,“伤痕文学”由此而蓬勃发展 起来。 在“伤痕文学”作品初登文坛时,戏剧、电影、电 视界也出现了明显的“伤痕”化迹象+其产生的原因 自然与“伤痕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完全一致。话 剧,如《于无声处》《丹心谱》等就是这种“伤痕”化的 戏剧作品中的代表作。电影和电视也不例外,如《苦 恼人的笑》《牧马人》等。纵观2O世纪7O年代末80 年代初的影视作品+其情节虽起伏跌宕,其“好人” 命运虽坎坷不平,但大都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局。 很显然,这是一种政治伦理的要求使然。 但是,政治对文化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有一定的 条件限制的。20世纪8O年代初开始的对 伤痕文 学”作品《苦恋》及根据此作品而改编拍摄的电影
从红色经典改编看中国大众文化的本土化摘要最近,在中国文坛和影视界兴起了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热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从社会大讨论中,我们可以窥见,在中国的特殊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化对红色经典的再造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任意编织,它不仅深受国家主流文化的规约和引导,还要接受“后革命时代”大众“政治无意识”的制约。
这也正反映了中国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特征。
关键词:红色经典大众文化国家主流文化政治无意识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大众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其借助于商业文化语境和大众传媒的强劲之势几乎主宰了整个文化市场,呈现出一种娱乐一切、游戏一切、消费一切的文化景观。
但是中国大众文化与詹姆逊所论及的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大众文化在心理描写上的肮脏鄙俗、性欲书写上的越轨赤裸、暴力展示上的血腥恐怖以及颠覆、解构主流文化的肆无忌惮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2003年浙江省作协创办的大型文学杂志《江南》第一期,刊登了署名薛荣的小说《沙家浜》。
该小说的名字、主要人物、故事框架以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都与样板戏《沙家浜》大致相同。
所不同的是,样板戏《沙家浜》讲述的是江南地区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革命斗争故事,塑造了以阿庆嫂、郭建光为代表的革命英雄形象,全剧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而小说《沙家浜》则以阿庆嫂为中心讲述1个女人与3个男人的情欲故事,革命斗争成了上演个人欲望的幕景。
机智、勇敢、干练的阿庆嫂被描写成风流成性的“潘金莲”,当矮小猥琐、人称武大郎的阿庆激不起她的性欲时,便转而投向江湖草莽胡传魁的怀抱,而当英俊潇洒的郭建光出现时,又“常常会使她脸上升起红云,睡梦中细雨绵绵”。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小说中的郭建光胆小窝囊,无勇无谋,在伤病员被俘后束手无策;而胡传魁却成了抗日英雄,“有一股义气在,有一股豪气在”。
小说一发表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不满。
小说遭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阶层的批评,从普通读者到文艺评论家,从抗日老红军到党史研究专家,从沙家浜镇人民到原著作者的家属,人们纷纷指责该小说歪曲历史事实、戏说抗日战争、丑化英雄人物、颠覆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念,呼吁决不能允许这样的“创作”肆意泛滥。
文化遗产2021年第1期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戏曲向何处去章军杰[摘要]中国社会形态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变,改变了中国戏曲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生态和泛文化生态。
中国戏曲作为一个整体也面临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根本性转变,呈现文化性质由传统到现代、活动重心由乡村向城乡、文娱地位由中心向边缘、供需对接由集体到个体的四种显著变化。
中国戏曲的包容性发展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强调由地域认同转向文化认同的社会融合,倡导系统化与持续性的多元参与,并指向均等化与市场化协同的共享发展。
这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方式,为新时代中国戏曲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乡土中国城乡中国中国戏曲包容性发展城乡关系〔中图分类号〕1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1)01-118-08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一种客观化阐述①,是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分析思路,也是在与世界交互中探寻中国本土性重构的一种重要论说。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快速攀升至2019年的60.6%,城镇常住人口由1.72亿快速增至&48亿②,在统计意义上实现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③的重大转变。
但是,从城乡分治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一体、城乡融合,中国城乡关系的认识规律与社会实践的历史演进,一再印证了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变迁与转型过程&在这个宏大叙事中,乡土中国与城乡中国的交锋乃至冲突或许只是长时段中的小插曲,但究竟以什么文化及其价值为准则或目标来确立中国社会、文化、国家的变革方向④,构成了转型期城乡中国本土性重构的一个命题。
中国戏曲是乡土中国最具普及度和影响力的文化事象,对稳定和传达“我之为我”以及“何为我们”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归属有着特殊意义。
中国戏曲史上发生过多次“消亡”与“复兴”的大规模论争与实践,几乎所有剧种都经历了从诞生、发展、繁荣到式微再几经反复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剧种的兴衰变化已是一种不证自明的规律。
大众文化的特点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2、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3、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4、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类型性大众文化理论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
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和谐精神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的一种精神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建设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发展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要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经济发展促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促经济发展。
必须防止和克服这样的倾向,因发展经济而忽视文化建设,因文化建设而放松经济发展。
这是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
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
广义的全球化的理解则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和互动。
中国五年来大众文化的变化
一、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二、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
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一)、2005年超女的兴起,以及之后的选秀类的节目“超女”刚出现时,人们不以为然,但3、4个月后,“超女”就如火如荼了,并产生了一批新词汇。
大家的眼球被这个新出现的娱乐项目吸引过去后,紧接着出现了许许多多同类似的选秀节目,这些节目给大家的启示是,大众文化的筛选机制是传统文化所不具有的,其审美标准往往是单一的,筛选机制表现为淘汰机制,这一改变意味着草根文化的崛起。
让许许多多的人更多了一层幻象。
(二)、各种大片在中国的引起疯狂消费
以前看电影时,我们更多关注情节、细节、人物,但今天看电影大片时,人们更关注大场面、色彩饱和度等,大众现在越来越习惯于或者沉缅于感官享受。
大众文化似乎已不需要经典,也不需要思考。
国外的影片更是抓住大家的这个心理更多的是靠着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感去俘获更多观众的心,而中国观众在见惯了细腻的影片后,发现这些冲击感强的影片更能充分的刺激自己的神经,于是在一次次的影片变换中,中国成了世界上影片消费的大国。
(三)、学者上电视为大家讲书
易中天、于丹上电视究竟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文化学者胡野秋认为,从总体而言,学者上电视应该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是在做学术的普及工作。
学术如果始终是在象牙塔里面,那么学术就没有太大价值和意义。
那些批判学者上电视的人们,说明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游戏规则还不熟悉。
从解读论语、品三国到史记、三字经,各种历史著作被学者们一次次的翻出来解读给大家,人们更愿意接受这些学者们所借读出来的道理,他们认为这些更容易理解,忘记了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恶搞”的兴旺发展
“恶搞”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从网上到网下,从娱乐影视到红色经典,如火如荼的恶搞现象大有营造一种新文化时尚,甚至派生“恶搞学”的趋势。
恶搞从影视大片、名人而渐至“无所不搞”,不断挑战人们的心理底线、感情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人们不禁产生疑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成为严肃的话题?
(五)、网络红人的出现
从“芙蓉姐姐”到“凤姐”到“小月月”等等数不清的人物在网上被大家翻炒,或自愿、或无奈、或不小心、或不轻易,总之他们暴露在大家的视野中,褒贬不一,大家怀着各样的目的,怀揣着各样的心情,品味着这些人物在网上、在各种媒体上的言论。
原来“红”并不是需要什么特殊能力。
(六)、各种相亲节目的出现
2010年可谓相亲年,从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开始,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各大电视栏目是力推相亲牌,大家的眼球也被这些节目深深吸引,原来相亲
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七)、网络词语、流行词语的兴起
网络词语、流行词语太多太多了,各种各样,仅仅属于这个时代,也仅仅属于一两年,诙谐、批判、无奈、搞笑,冗杂中带有些轻快,简单中带着意蕴,总之太多的人不知觉得用到了这些新鲜的词。
三、大众文化发展的忧虑
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重新确立了感性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经过大众传媒的引导这些文化,已经切实影响着社会大众对文化的审美旨趣,特别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但从某一层面上讲,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复苏与扩展造就了新的娱乐观念,客观上释放了人的欲望。
这问题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于如何引导当前的文化潮流或时尚,更在于如何看待我国的民族文化问题。
(一)、世俗化的冲击
现在许多大众文化走的是媚俗的道路,大众趣味、时尚趣味的彻底庸俗化,人们在里面需找到的只是单纯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欲被扩大释放的快乐,他们所感受的只是纵情的享受与偏见执着的认识。
当回头看后觉得没能明白任何一点东西,这就像劳快餐一样,吃的时候很开心,但吃完之后却没有回味。
(二)、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层面,它的变化更能代表青少年文化的流行轨迹,体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冲击,经调查发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文化有助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青少年积极的主体意识,使青少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
2.大众文化的商业化使青少年文化正在经历世俗化的洗礼,世俗性成为当代青少年文化的精神特质。
3.青少年的社会观日趋现实化。
4.受大众文化的冲击,当代青少年文化世俗性的精神特质呈现庸俗化的倾向。
5.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理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
位偏移的特点。
6.当代青少年的行为和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
四、大众文化变化趋势
每一种文化都有属于它自身的灵魂,那是支撑文化的根基。
大众文化也一样,虽然它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
每一种文化也具有它的诞生、成长、稳定与衰落的过程,而每一种文化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实体,也不可能离开人们的控制,既然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肯定也会由更多的人去维持,当这种文化与原有文化发生交叉,势必会产生矛盾体,这一矛盾体就需要国家、文化传比媒体的调和了,因此大众文化必然会在各种调控中趋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