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陶艺
- 格式:pdf
- 大小:556.06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现代陶艺的本位语言作者:孙圣国来源:《佛山陶瓷》2008年第02期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代陶艺的基本语言特征,从现代陶艺的工艺材料、艺术性和时代特点出发,阐明了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工艺制作的区别与联系,定位了现代陶艺具备的特征,明确现代陶艺的创作方向,加深了对现代陶艺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现代陶艺,工艺材料,艺术性,时代性1引言上世纪五、六十代年代,欧美、日本的现代陶艺迅速发展,渐成规模,现代陶艺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介绍入中国,在艺术界得到广泛关注。
现代陶瓷艺术在这一、二十年的发展中,在国内逐渐形成两种态势:一种是继承传统的现代陶艺,一种是学习外来文化的现代陶艺。
至于哪种陶艺语言更纯粹;现代陶艺究竟隶属于艺术的、还是工艺的语言范畴,在现代陶艺界争论不休。
本文在阐明时代的条件下,分析了现代陶艺的本位语言。
2工艺材料的语言特征每种艺术表现形式,都依存于一定的物质媒介方式。
特定的媒介使得每种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表现力又富有个性特点。
现代陶艺也与油画、国画、版画等艺术形式一样,借助于物质材料的工艺手段进行创作,只是它以陶土瓷泥为胎体,用釉色及各种彩料作为装饰材料,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经过窑炉煅烧而成。
这里需要阐明的一点是,粘土、釉色及各种工艺技法,如同国画、油画的颜料、画布、宣纸一样,是艺术表现的必要物质条件,我们既可用它来写生,也可用它去创作,表现我们的思想观念、感受和形式美。
这种论点可能与追求火性、泥性的论点相悖。
不过泥性美、火性美是唯美艺术追求的延续,是追求材质表现的结果。
的确,“材美工巧”在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体现出材料的艺术表现个性和特征,然而,虽然材料科学的创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不竭的资源,但它始终不是现代陶艺追求的结果,如果说传统陶艺是伴随着人类生活实践发展起来的,依赖于工艺,关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那么现代陶艺则直接把陶瓷材料视作艺术表现的媒介和思想情感的载体,使得陶瓷材料在艺术创作中更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
03620世纪90年代中期景德镇[1]当代陶艺研究余佳祯 高相坤 项 丹 张亚林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403当代陶艺的概念不同于传统艺术陶瓷和现代陶艺。
现、当代陶艺是对传统艺术陶瓷之工艺技术规定性和造型样式整体性的超越与再创造,相较于传统陶瓷艺术,现、当代陶艺更具个性审美表现力,能更大程度地把握陶瓷材料这一媒介特性,在泥性的变化中找到新的形式语言。
周光真教授认为,现代陶艺的时间应为1950年至 1980年之间,而当代陶艺是现代陶艺在时间上的[2]延续。
因本文研究主体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故为当代陶艺的研究范围。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景德镇陶艺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现代陶艺的总体风格正处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更替过程中,在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而景德镇因其地理资源优势、陶瓷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技术等地域因素的影响,出现一批既追随主流艺术,又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特色的陶艺作品。
本文主要从材料、工艺、造型和形式四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景德镇的当代陶艺作品展开研究。
因研究对象为这一时期的景德镇当代陶艺,所以笔者首先对当时的权威出版物中出现的陶艺家进行选择,所选取的创作者需在景德镇生活过,或是在此进行陶瓷创作与学习研究,或是从事过与陶瓷艺术相关的工作内容(曾在景德镇进行艺术创作的非景德镇本地人也包括在内),他们的作品最能体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景德镇主流陶艺创作风格。
此外,对于已有的图片资料,数据不全或同类数据太少的均不列入此次研究范围内。
笔者首先对出版物中列入研究范围的189件作品进行泥料的区分,其次对瓷泥为主的陶艺作品进行釉料分类。
表1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景德镇当代陶艺作品的泥料分类占比统计饼状图;表2是将同期景德镇陶艺作品按照泥料、釉料(瓷泥部分)进行分类后的数据统计表以及代表作品展示。
从表1、表2中可以读出的有效信息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景德镇陶艺创作以瓷泥为主,约占63%。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的陶瓷艺术,在文化教育的发展的地位日益重要。
我国作为陶瓷文化的发源地,陶瓷艺术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陶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代陶艺重视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它是现代社会人的内心世界的审美价值,是表现了现代人的个性、情感、心理、意识的审美性综合艺术品。
1现代陶艺教育现状我国现代陶艺教育被广泛关注,陶艺教育发展迅速。
内容大多局限于工艺、欣赏、绘画领域,而忽视了美术课程综合领域的课程资源开发。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转变了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局面,陶艺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要教师和学生默契配合才能充分发挥陶艺的特征,进行更多的实践。
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不足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陶艺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对陶艺的素养,学校也可以多组织相关活动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现代陶艺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学习陶艺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了解中国传统陶瓷文化。
陶艺教育能够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制作陶艺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陶艺使孩子们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对陶艺制作的乐趣,寓教于乐。
课堂气氛更加和谐。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陶艺制作工艺复杂,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很大的耐心,学生要掌握对泥土的制作基本功并非朝夕之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各种手法,才能熟练进行创作。
这是一个长的反复训练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挑战。
通过复杂多变的工艺制作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陶艺的制作过程随意多变,亲身制作陶艺能够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学陶艺,可以锻炼学生包括科学调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通过根据不同泥土形状变化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利于发散思维的开发。
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得益于现代陶艺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浅谈陶艺肌理语言和情感表达以白明㊁白磊为例*尹小蝶(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笔者以当代陶艺作品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陶艺作品创作中肌理的表达方式㊂通过文献分析㊁作品欣赏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研究当代陶艺作品中不同肌理形态对观者情感的影响以及肌理的艺术表现形式㊂首先,通过对现代陶艺发展和陶艺肌理表现进行探讨,分析了现代陶艺肌理装饰的时代特征㊂其次,结合一些现代陶艺家陶艺作品,对不同类型的陶艺肌理进行了分类㊂同时,研究了不同材料肌理的视觉体验,总结出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㊂最后,归纳出现代陶艺肌理更加自由㊁个性化,从而表达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㊂关键词当代陶艺肌理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3)12-0069-031当代陶艺的发展概述当代陶艺主要是受西方现代美学理论的影响,且具有共同的历史背景与产生因素㊂现代新艺术主义大师罗丹㊁马蒂斯㊁毕加索等学院派对陶器艺术开始有了一些尝试,而后由彼得㊃沃克斯所主导的美国奥蒂斯陶瓷美术革命,以及由八木一夫所主导的日本 走泥社 开创了现代陶器的开端㊂当代陶艺家及陶艺爱好者用陶艺作品来表达其对陶瓷材料的喜爱和对这个社会的感受㊂从古至今,陶艺肌理一直是陶艺创作者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肌理的视觉和触觉上给人最直观的感受㊂创作不在只追求作品的实用性和使用性,不仅在视觉感官上,触觉上的质感也给人最质朴原始的体验,唤起观者对陶艺肌理的纯粹感受,独具审美价值㊂如今,我国经济愈发繁荣,艺术领域也 百花齐放 ,陶艺家受到中外文化的熏陶,对陶艺肌理的表现与运用产生了新的认识,追求新的肌理表现技法,创作出满足创作需要和时代的作品㊂陶艺创作者在探索肌理在形态㊁颜色㊁质感与情感等内容上的运用,使作品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㊂2当代陶艺中的肌理概述肌理 意思是指物体表面的结构纹理,包括各种交错㊁层叠㊁粗糙和细腻的纹理变化㊂它是人们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知和表达㊂比如,干燥龟裂的河床㊁贫瘠的戈壁㊁波光粼粼的水面㊁粗糙的岩石等自然景观都属于自然肌理的范畴㊂笔者研究的是陶艺家在制瓷和陶器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通过使用不同工具在陶瓷材料表面创造出触觉或视觉效果的纹理㊂从视觉的角度看,当代陶艺肌理形态有具象的肌理语言㊁抽象的肌理㊂从制作上看,肌理形成有拉坯成型过程中形成的肌理㊁翻模注浆的肌理㊁捏塑留下的手作痕迹㊁借用工具进行拍打刻划等人为性的肌理等㊂这些肌理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与情感体验,有的粗犷㊁细腻㊁高雅㊁拙朴等颇多种类,给创作者提供艺术表达更多的可能性㊂3当代陶艺肌理中的艺术表达 以白明㊁白磊为例白明和白磊是当代陶艺界中唯一一对国际陶协㊃96㊃(陶瓷文化)2023年12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作者简介:尹小蝶(2000 ),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陶瓷绘画㊂I C A的兄弟会员㊂白磊将抽象绘画语言引入陶瓷,创作从一开始运用点线面色彩构成现代青花和釉里红作品,具有中国风格的 人文 和 自然 ,到后来直面 泥 与 火 的历史自然都是作者情感的释放㊂白明很好的地运用瓷泥的特性,如同书法般的线条和写意笔法形成具有形式的抽象画面美感㊂同时他手工制作的陶瓷造型与人文情怀结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把握瓷泥的材料属性,留下的手工痕迹使器物具有肌理美感㊂3.1具象肌理形态的艺术表现具象性肌理是指艺术家或陶艺家尊重客观事物,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基准,真实地呈现对象的肌理特征㊂具象肌理形态可以分为釉面写实肌理和泥面写实肌理㊂3.1.1具象釉面写实肌理宋代‘清波杂志“中提到: 饶州景德镇瓷器,产自大观间,釉色变化红得如同朱砂一般十分突出,窑中碎片则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跃动效果㊂ 尽管现代陶瓷艺术对釉料的纹理和色彩的重视程度不亚于中国传统陶艺,但更加注重釉料的复杂变化和纹理㊂白能够自如地将青花㊁釉里红㊁氧化铁在不同的器型上加以表达,器型唯美简洁,色彩激越,奇幻而又肃穆㊂尽管传统青花山水的老翁和红绿彩的婴戏是陶艺作品,却散发出山水水墨的酣畅之美㊂透明釉如玻璃般的质感为具象写实性肌理的制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原料㊂3.1.2具象泥面写实肌理泥料拥有极高的可塑性和延展性,能够根据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制作出各种作品㊂泥料的模拟具象形态主要以人物㊁植物和动物等客体为主,结合陶艺家对客观对象的理解,再运用夸张和扭曲的艺术手法进行再现㊂例如,陶艺大师周国桢的作品‘任重道远“塑造出一只淳朴厚雅的骆驼形象㊂作品大胆的表达材料,保留了瓷土的细腻和紫砂泥的颗粒性,形成大小不一的龟裂纹㊂泥料写实肌理的应用增强了观赏者和使用者的视觉体验㊂这要求陶艺家和艺术家以客观㊁科学的方式观察和分析自然事物,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和模仿肌理㊂相反,他们需要有意识地提取并重新设计肌理元素㊂3.2抽象肌理形态的艺术表现抽象艺术家保罗㊃克利曾说过: 艺术并非模仿可见之物,而是创造不可见之物㊂ 抽象绘画的形象与我们所见的现实世界有所不同,它们是艺术家内心创造出的形象㊂在现代陶艺作品中,很多陶艺家和创作者善于将抽象艺术形象融入于釉面之中,通过点㊁线和面的釉色表现,展现出不可预测的抽象表现㊂3.2.1抽象釉面肌理‘景德镇陶录“认为: 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㊂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 ㊂说的就是自然而成的自然肌理语言,表釉对陶瓷艺术表达至关重要㊂这种自然 窑变 效果跟窑的设计㊁黏土类型㊁作品造型㊁装窑方式㊁烧成温度㊁烧成时间等都是决定因素㊂白明的釉面作品多以釉下青花和釉里红,在自己塑造的器型上,运用书法般的线条和中国画写意的笔法进行描绘,青色的藤蔓和叶子在瓶子上蔓延生长,生生不息,短浅刻看似随意,但呈现出抽象的形式美感㊂图1白明‘灵隐清幽“图2白明‘城“另一类作品是他自己动手制作的陶瓷造型,同样的与青花语言相结合显得文儒雅致㊂除了釉下青花结合透明釉,高温颜色釉以丰富多彩的颜色㊁和窑变㊁釉变㊁流变带来的肌理效果被越来越多的陶艺创作者喜爱,如有着独树一帜风格的周国桢教授,在陶艺界不断追求变革,将颜色釉和陶瓷雕塑结合在一起㊂在‘西班牙舞“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年轻㊃07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文化)2023年12月的外国女子热情忘我的跳着西班牙舞,郎窑红和乌金釉强烈对比的色彩来装饰,流畅而简洁的线条表现了女子跳舞时的奔放㊂3.2.2 抽象泥面肌理泥料抽象肌理的展现主要是指经过火烧洗礼后,在坯体上呈现出各种形态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神秘而多变的感觉㊂在无任何釉装饰的情况下,素坯直接入窑烧制,由于烧制温度和技法的差异,泥面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㊂例如,柴火烧制的作品由于摆放位置的差异,还有还原和氧化焰的不同,使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㊂图3 白磊‘形式的构建“白磊说 传统类的容器又太精美,让人觉得工艺的精致往往超越艺术本身㊂白磊喜欢在黏土的成器过程找到乐趣㊁找感觉,一道划痕,一种印迹都是令人着迷的地方,比较粗重的手法也显得自然率真㊂真正做到在泥与火上看风景㊂4 当代陶艺肌理质地的情感表达白磊说: 一件好的陶艺作品,除了让人感悟到作品的视觉形式和内涵之外, 陶泥 釉药 窑焰 ......,材质和工艺语言本身就魅力无穷㊂陶艺的创作过程主要是对大自然材料的陶瓷进行烧制,随后艺术家通过精心雕刻将其赋予独特的艺术之美,最后放入火中淬炼㊂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能够通过陶艺作品表达出内心的情感㊂观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精神生活的愉悦㊂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㊂白明说: 真正都艺术家呈现的是情感和思维方式,而我们的眼光往往落在细节上 ㊂艺术家们的情感能够赋予每件艺术品以灵魂和生命,并贯穿整个创作过程㊂每个陶瓷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内心真实的感受㊂正如英国陶艺家P a t r i c i aS h o n e 的作品自然形式,颜色和肌理是来内心对自然风景的体验㊂在P a -t r i c i a 的作品中,她试图给人一种自然的力量,自发形成的纹理,不可预测的拉坯技术,以及在制作过程对成功失败的接受黏土的自然质地类似于土地地质的侵蚀和腐烂模式㊂5 结语当代陶艺源自于传统陶艺,陶艺家和陶瓷创作者不断的进行探索与实践,充分展现出作品的思想性㊁前沿性以及开放性㊂不仅在材料和制作手法上进行创新,而且能够通过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示出陶瓷作品的灵动和多样性㊂当代陶艺中纹理的引入,给人们对陶瓷的认识带来了全新的理解,陶瓷艺术家们不断尝试运用不同的肌理效果进行创新和实践㊂因此,对于陶艺肌理的准确表达和运用,一直是陶瓷艺术作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因素㊂陶瓷肌理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同时陶艺肌理的正确表现也充分体现和突出了作品的内在思想情感,也能够揭示其所属时代的真实面貌㊂陶瓷艺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体验㊂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当代陶艺的艺术语言愈加丰富,新观念㊁新材料应运而生,对陶艺的发展也带来了有力的推动㊂在这个理想的背景下,陶艺肌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潜质和空间,为了实现对陶艺肌理的持续性丰富以及创新,仍然需要国内外陶艺爱好者的不断探索㊁实践和研究㊂参考文献[1] 朱开佩.论高温颜色釉在当代陶瓷艺术中的形式风格与意义[J ].中国陶瓷,2014,50(7):83-86.[2] 庞亚松.论陶艺肌理在陶瓷创作中的情感表达[D ].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20.[3] 张志辉.肌理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 ].郑州:河南大学,2021.[4] 孙延亭.当代陶艺肌理语言研究[D ].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7.[5] 刘江远,范迪安,罗一平.白磊㊁白明陶艺作品展[J ].中国陶艺家,2009(1):16-21.[6] 张永瑾.浅谈陶艺肌理语言与情感表达[J ].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2):12-13.㊃17㊃(陶瓷文化)2023年12月 陶瓷 C e r a m i c s。
浅谈现代陶艺中的动与静作者:方梦雪来源:《佛山陶瓷》2012年第10期摘要:动与静作为装饰的对比表现手法之一,在现代陶艺中的表现方式日益增多。
本文结合广义的动与静和相关美学观,通过对图例的解析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总结中动与静在现代陶艺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体现和运用,为陶艺创作的延续及创新提供更多的素材与手法。
关键词:动;静;现代陶艺;形式美1 引言自然万物,动静相对而存在,并且共同构成了世界的精彩,而这种动与静常常被艺术家们所运用。
动,能够迁移人们的视线,增强事物的视觉张力;而静,则使处于动态的事物得以缓息,在人们的视线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无时无刻不以动与静的美学观为指导,对生活中事与情的进行表达,为作品注入活力与内涵。
经过相关图文查询,笔者发现关于动与静在艺术中运用的研究不是很多,而关于其在现代陶艺中运用的探讨则更少。
因此,笔者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从广义的动与静和动与静的美学观入手,结合相关作品图示,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从而呈现出关于动与静在现代陶艺中的部分表现方式及其应用。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人们应密切关注优秀的现代陶艺作品,进一步研究并学习动与静这一表现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巧妙运用。
2 动与静2.1 自然的动与静动与静,自然界中一切事物无一不表现出这一必然的生存状态。
宇宙万千变化的状态都是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程度的运动与相对的静止而付诸于人感觉。
事物没有运动就不能发展,没有静止就失去平衡,事物在由运动到静止、再由静止到继续运动的循环反复之中形成节奏与秩序。
动与静这两种客观形态既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状态。
2.2 动与静的美学观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动与静”,不仅仅是指艺术的辩证法,而是与作为哲学范畴的内涵具有同等意义。
即在动与静的哲学观的指导下,派生出了动与静的美学观,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全部及其发展的历史。
叶朗先生说过:“从美学的角度看,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有的本身就是美学范畴,有的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它们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浅谈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性作者:张越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陶瓷艺术的起源,然后进一步对现代陶瓷装饰的概念作了系统的阐释。
接下来在研究了平面构成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在前文的基础上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对今后的陶瓷装饰的发展方向与前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陶瓷;艺术形式;前景引言:陶瓷装饰就是以陶瓷为装饰主体而展开的修饰、点缀和美化活动及其结果。
陶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装饰特征,由于不同的时代、社会及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反映在陶瓷装饰的观念中,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装饰风格。
一、陶瓷艺术起源和发展的探讨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瓷器的出现也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从商周时期的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再到东汉时期,造型和装饰风格上还是采用原始时期的模版,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盛行,釉的使用也逐渐普及开来。
北朝烧制的白瓷更是成为了制瓷史上的里程碑。
在国力强盛的唐代,在规模和技术上都超前发展。
北方白瓷与南方青瓷相呼应,形成了“南青北白”局面,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
宋代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是著名的五大名窑,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第六阶段是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
二、现代陶艺装饰概述现代陶艺装饰也是依附在陶艺作品的主体上面,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它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
装饰的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陶艺的材质、釉色、肌理及其他材料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现代陶艺装饰语言是将一种新材料、新观念、新技术与艺术家的情感、观念结合进行传达。
更重要的是作品里融入了陶艺作家的情感和艺术修养,让观者能够通过陶瓷作品表现出来的效果与作者有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
陶瓷艺术装饰有其自身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两大类,固有的材质构成因素和人为因素。
浅谈对现代陶艺的认识摘要:现代陶艺归属现代艺术的范畴。
它脱离了一切实用功能,是表达艺术家对社会对人类的思考的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
本文从概念、审美价值、工艺等方面论述了现代陶艺的发展状况及我对它的认识。
关键词:现代陶艺;传统陶艺;审美价值;工艺现代陶艺是在20世纪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与门类的大融合、碰撞下产生的,它是陶瓷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所谓“现代陶艺”是指由陶艺家以“陶”或“瓷”为载体进行创作的、用以表现个性和情感的、具有前卫意识的陶艺。
“陶艺”一词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它不仅仅指“陶”艺,也指“瓷”艺。
现代是以区别与传统陶艺而存在的,但很多场合,在很多人的认识中,都把“现代陶艺”混同与“当代陶艺”和“传统陶艺”,从而在本质上弄混了现代陶艺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说,现代陶艺并不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而是指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一种观念和形式。
而“当代陶艺”只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它包括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两个部分的内容。
陶艺从作品的形式和作品所传达出的艺术理念上来分一般是分为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两大类。
现代陶艺的真正开始和迅速形成应该从20世纪的40年代算起。
它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和新的观念区别于传统陶瓷的,相对于传统陶瓷而言,现代陶艺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具有前卫性。
其次,现代艺术大师的参与是基于对一种新的艺术载体的尝试而介入,是一种“客窜”。
正是有了这种客窜,才有了陶瓷向现代陶艺演进的意义。
而我国现代陶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
现代陶艺是使人类精神生活产生愉悦和满足感的一个部分,其审美价值不可忽视。
在形态上有具象、抽象之分,作者要说明的东西各不相同,我们可从中体会到空间转换,形态变化,痕迹美感等,美的因素尽可能在形态中体现。
陶艺在色彩上千变万化,任何一个釉色在经过上千度的高温之后变化都会不一样,这就是色釉的神奇之所在。
在肌理上,利用陶泥创造出不同质感的物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丰富了陶瓷艺术,增添了无穷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