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针灸如何治疗面瘫面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面瘫就是俗称的嘴斜眼歪,西医则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则认为面瘫属于中风中经络范畴,面瘫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十分关键,如果出现治疗不当的情况,很容易会留下后遗症。
面瘫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的可能,而夏天则是面瘫的高发季节,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妈妈的叮嘱:不要睡觉开窗户、开风扇!其实这样叮嘱的目的就是避免受风而出现面瘫,所以听妈妈的话非常有必要。
面瘫在临床治疗上,使用最多的是中医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是对于部分面瘫患者来说,使用针灸治疗的方法为也会出现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相信很多人对于针灸如何治疗面瘫并没有很多了解,接下来我们就围绕针灸如何治疗面瘫来进行简要的分析!1、什么是面瘫?面瘫属于常见的多发疾病,学名为面神经麻痹,也被称作为面瘫、歪嘴巴、吊线风、吊斜风等,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的面部常见疾病,常见的症状就是嘴斜眼歪。
这种疾病的发作不会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一旦出现面瘫,日常的基本的比如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顺利完成。
面瘫有哪些危害呢?首先,面瘫会影响人的美观。
外貌对于一个人的交际是影响比较大的,一旦出现面瘫的情况,就会影响到自身的人际关系,而且面瘫还会影响到自身的语言工程,导致出现语言吐字不清、说话漏气、饮食速度慢等情况。
其次,功能受损。
出现面瘫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眼裂不能完全闭合、角膜炎、眼睛干涩疼痛等情况,甚至很容易引起迎风流泪的后遗症。
最后,面瘫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面瘫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而长期心理压力较大,就会影响到睡眠,很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等情况。
2、穴位的选择针灸治疗面瘫的过程中,穴位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我国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面瘫涉及到的穴位有81个穴位,其中最常取的穴位为受阻阳明经穴,并辅以足太阳经穴。
局部选穴一般主要有地仓、颊车、水沟、四白、听会、风池等,这些穴位位于面神经及主要分支的周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水肿的吸收,从而消除炎症。
中药牵正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50例【关键词】牵正散加减;,,,透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牵正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
方法:将2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12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牵正散加减口服,结合针刺透穴治疗,对照组单纯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中药牵正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牵正散加减;透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主要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临床极为常见。
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牵正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该病,并设置对照组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70例患者均系我院门诊患者,按照就诊次序,将2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50例,对照组120例。
270例中男130例,女14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1 d,最长3个月:左侧面瘫177例,右侧面瘫93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基本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270病例,依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1]中“面神经炎”诊断标准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单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蹙眉、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漱口漏水,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口角歪向健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宽,鼓腮时单侧口角漏气。
部分患者初起还有耳后、耳前及面部疼痛,或伴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1.3 排除标准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后颅窝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超过3个月,伴有严重高血压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2.1.1 中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10 g,全蝎8 g,白僵蚕8 g,蜈蚣8 g,地龙8 g,钩藤10 g,白芷9 g,当归10 g,白芍10 g,川芎9 g,细辛3 g。
谈翳风穴刺络放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面瘫,中医俗称口噼、吊线风,西医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针灸适宜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急性期的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急性期时间的长短、面部症状改善的快慢,直接关系到最终治疗效果。
激素疗法作为西医治疗本病急性期的首选疗法,虽可有效减轻神经水肿,预防髓鞘脱失、轴突变性,及时修复损伤神经,但因其副作用多,临床使用多有限制,临床疗效难以保证。
中医传统疗法中的刺络放血法在治疗本病过程中具有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刺络放血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治疗中的疗效。
临床资料入组患者120例均来自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2012~2015年住院患者),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按照随机表中的数字,将入组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
刺络放血组57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8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岁;入组时病程在1~9d,平均病程!。
激素组5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岁;入组时病程1~10d,平均病程为!。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方法刺络放血组:以翳风穴为中心,直径约范围内;使用×40mm 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选取2号小口径透明玻璃火罐;操作:将患侧翳风穴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翳风穴被刺部位,右手拇、食两指持毫针1~2支快速点刺数下,以局部有出血为度,先任血自然流出,待出血明显减少时,再以2号小口径透明玻璃罐以闪火法将罐扣吸在点刺部位,吸紧为度,见有血液流出即可,总刺出血5ml以上,3~5min后起罐并清洁皮肤;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视出血量和病人耐受程度而定,连续治疗至发病第10d;注意事项:点刺时必须消毒严密,无菌操作,以防感染;点刺手法宜轻、宜快,出血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以5~15ml为宜;注意避免刺伤深部动脉,以免出现皮下血肿,如出现皮下血肿立即用消毒棉球加力按压2~3min,嘱患者6h内局部勿见水,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牵正散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面瘫,学名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吊斜风”、“面神经炎”、“歪嘴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1 临床表现1.1多数病人往往在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1.2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
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
由于面神经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中枢性面瘫无论中西医治疗效果都较差,以下病例讨论的都是周围性面瘫。
2 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同期共诊治面瘫患者77例。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
摘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效果显著,简单易行。
针灸主穴:翳风、四白、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太阳,中药以牵正散为主,辩证分型,加减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牵正散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5-01
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临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
其中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的“歪僻”“卒口僻”“口歪”的范畴,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各年龄段都可发病。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汗出当风等造成外邪乘虚侵犯脉络,导致风痰挟瘀,流窜经脉,阳明脉络壅滞,气血痹阻,筋脉失常而发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晨起一侧面部不适,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不能皱额,蹙眉,鼓腮,口眼歪斜等,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舌尖味觉失常。
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体会,本病主要为感受风寒之邪,侵袭面部脉络,致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或风寒之邪引动体内痰湿之邪,风痰湿相互搏结,痹阻面部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面部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
病程日久,导致气滞血瘀,筋脉拘急,病情更易缠绵难愈。
针灸治疗面瘫为首选疗法,其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特点。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灸配合中药辩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均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
1 针灸疗法
1.1 主穴。
翳风、四白、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太阳。
以上穴位均为病侧。
1.2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翳风穴宜浅刺,垂直进针,手法宜轻柔,不宜强刺激,以免加重急性期水肿。
四白平刺睛明穴,迎香和颧髎对刺,地仓和颊车对刺,太阳直刺。
如颏唇沟歪斜:承浆向患侧平刺;眼睑闭合不全:四白斜刺;额纹消失:阳白透刺鱼腰;耸鼻不对称:局部阿是穴(病侧鼻梁骨中央)平刺。
“面口合谷收”,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在发病初期,针刺健侧合谷穴,采取快速提插捻转强刺激,致患者感觉手酸胀眼睛湿润起针为宜。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阳明之脉为多气多血之脉,合谷穴采取强刺激可激发体内正气,促进经脉气血运行,而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根据面部神经肌肉的解剖,面神经是第七对脑神经,主要功能是管理表情肌的运动,舌的味觉,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其从茎乳孔出颅脑后分为5支:
①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
②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
③颊支:3-4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④下颌缘支:分布于下唇诸肌。
⑤颈支:支配颈阔肌。
而足阳明大肠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正对应着面神经的走行,故而足阳明大肠经上的相应穴位,对于面神经的恢复和局部面
肌功能的好转有着良好的效果。
2 中药治疗
笔者临床观察到,在针灸治疗面瘫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内服,可明显加速病情的好转,减少后遗症的产生。
根据病情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急性期一般为发病10天至半个月之内,这一阶段是治疗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病因是猝然感受风寒之邪,或汗出当风,面部经络为邪痹阻不通而发病。
治以疏风散寒、通经活络,方用牵正散合桂枝汤加减:全蝎5g、僵蚕10g、白附子10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0g、麻黄10g、葛根25g、川芎15g、红花5g方中牵正散为治疗面瘫的主方,其中全蝎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的作用,是祛风止搐的要药;僵蚕祛风定惊,擅祛除络中之风;白附子祛风定惊、散结止痛,擅祛头面部风痰。
三药合用,力专效宏,使风去痰消,络道通畅,则诸症自除。
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祛风解表;葛根解肌生津,专走颈项,上达头面,疏解经络。
如外邪不解入里,与痰湿之邪相互搏结,客于肌肤腠理之间,致脉络壅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发病,此为恢复期。
恢复期从发病半月至三月,此期病情已稳定,如果在急性期通过系统治疗,病情会逐渐好转而痊愈。
此期治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用牵正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全蝎5g、僵蚕10g、白附子10g、川芎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5g、水蛭5g、半夏10g、胆星10g,其中牵正散祛风通络,同时配以川芎、桃仁、红花、水蛭
等活血破瘀通络之品,使风散、痰消、瘀通。
如病情在急性期或恢复期治疗不及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则病情进一步转为后遗症期,此期病情绵绵,迁延难愈,也有伴随终生者。
由于病情日久不愈,耗损正气,正亏于内,无力驱邪,致风寒夹痰瘀滞于气血经脉。
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用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5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5g、党参15g,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配合牵正散祛风通络,标本兼治。
在临床中,有些医生认为急性期不适合针灸治疗,认为急性期面神经受卡压后出现炎性水肿,针灸的刺激会加重水肿。
但本人在治疗中体会到,早期针灸对稳定病情,加速病情好转至关重要,只要采取适宜的穴位和手法,刺激强度适中(如翳风穴,进针不宜过深),非但不会加重病情,反而对控制病情有明显效果。
由疱疹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引起的面瘫,西医称为亨特氏综合征,其除具有面瘫的症状外,还可以出现前庭神经的症状,如走路不稳等,在治疗早期应采用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糖皮质激素,可加速炎症的消除,水肿的吸收,避免炎性渗出物引起面神经与周围组织的黏连。
面瘫的治疗,无论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局部的按摩和表情肌的锻炼都至关重要,对病情的治疗都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