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行为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68.86 KB
- 文档页数:2
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目前,我国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随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以及各地区积极响应和参与,我国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得越来越好。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提出对策来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进展情况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正在迅速发展。
从地域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京津冀等地都建立了多个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集聚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端制造企业,积极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的支持力度,提供了各种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集群中迅速发展壮大,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各地政府也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这些举措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产业协同不足:一些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重点过于依赖某一行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产业协同效应。
这导致了一些地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不足,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2.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尽管一些地方的产业集群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但整体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企业间创新合作不够密切,技术交流不够频繁,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创新效应。
此外,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较弱,依赖于外部技术引进。
3.人才培养不足: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需要大量的高质量人才支持,但目前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人才供给仍然不足。
一些地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与企业合作方面存在局限性,未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高端制造业人才。
4.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一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产业聚集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与治理摘要:产业聚集已呈欣欣向荣之势。
它产生的聚集效应业已受到各方肯定。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产业聚集对区域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首当其,中的是工业聚集所产生的负外部性。
其归因是抱有发展压倒一切、滥用公共产品和搭车不付费的理念。
为此,在彻底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复评、大力资助、科学管理、严惩违法行为,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正常使用环保设施,走上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让“人类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关键词:产业聚集区域环境影响负外部性治理一、产业聚集的正负效应产业聚集已呈欣欣向荣之势。
无论是从实践还是理论来看,产业往往倾向于集中在某个区域,形成产业集群,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安徽省内的如马钢、铜陵有色、天长的青岚电子、无为电线电缆、同大的汽车配件等,省外的如温岭鞋业、丹阳眼镜、嵊州领带等,美国的硅谷更是举世闻名。
早在19世纪,经济学家马歇尔就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指出:集群中飘荡着行业秘密的空气。
这个“秘密”也一直激发人们去探究产业聚集的奥妙。
令人振奋的是,产业聚集所形成的正效应正逐渐被我们认知:节约生产成本,形成竞争优势;产生专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形成竞争与合作效应;扩大生产规模,产生品牌与广告效应;降低交易费用,形成规模经济;产生外溢现象,形成学习与创新效应;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形成外部经济,此外,还能缓解融资约束,增大谈判力量等等。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产业聚集发展好的地方,区域经济就取得了大发展。
当然,这不仅仅是指“中国”。
我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正加快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区域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事实来看,对其外部性关注的逐渐增加。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把环境污染了,温岭困惑的地方就是经济增长了,环境却不如从前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客观之需——转移污染企业也是某些地方采取的手段之一。
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探究产业聚集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一类或多类产业同时或相继集聚形成的现象。
这种形成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原因和带来了许多影响。
本文将对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探究。
一、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1. 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一个地区若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将吸引相关产业集中在此地。
比如,有煤矿资源的地区往往会形成以煤炭加工为主导的产业聚集。
而海岸线较长的地区容易形成集中于海洋经济的产业聚集。
2. 人才集聚和技术溢出地区内有一定规模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将吸引大量人才聚集。
这些人才的聚集,提高了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相关产业进驻。
3. 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来增进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域的集聚。
例如,某些地区通过减免税收、提供土地和资源等优惠条件来吸引企业入驻,从而形成了以特定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聚集。
4. 产业链配套和经济规模效应一些产业的生产和运作需要一定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支持。
当一个企业进驻一个地区后,其他相关产业也会跟随而来,形成产业链配套效应。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经济规模效应也会逐渐显现,吸引更多产业进驻。
二、产业聚集的影响1. 创新和技术进步产业聚集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沟通和共享,增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竞争,促使他们不息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和技术水平。
2. 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产业的聚集会带来经济增长和创设就业机会。
当一个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后,整体经济规模扩大,吸引外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从而推动了地区经济的进步。
同时,产业聚集还创设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就业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
3. 产业规模效益和降低成本产业的聚集有助于提高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
同一地区的企业可以共享一些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信等,可以共同选购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降低了成本。
我国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不但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而且在推动产业、区域乃至一国的经济增长和过程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我国产业的集聚化成长迅速,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提出一些观点。
关键词:产业集聚;财政政策;技术创新产业成长演化的变动过程中产业技术进步是其核心,在一定的时期内,经常会因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而出现部分产业相对优先发展,另一些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产业的起起落落与产业的集聚或分散密切相关。
针对区域产业整体而言,产业成长在某种程度上以产业集聚的出现和壮大为标志。
1 我国产业集聚化发展情况近年来,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同时,已经出现了一些产业蓬勃发展,而产业中心随之转移的现象。
以纺织工业为例,过去的长时期内以“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为生产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方以及内地的诸多纺织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纺织企业普遍衰落。
与此同时,中国的纺织工业却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品出口最多的国家。
那么,这种增长来源在哪里呢?面对产业发展的实际,我们自然而自地将眼光投向成长迅速的产业集聚区,譬如江、浙等地的纺织业集聚区。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技术集约化趋势和结构升级特征。
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化学和生物制药等产业的比重升幅很大;中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次之,而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明显降低。
通过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随着工业化的展开、成长和完成,产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包括一般消费品为主的轻纺工业发展阶段、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以高附加值为中心的深度加工业发展阶段、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
很显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从轻纺工业为主的初级产业向以加工度高的重化工业产业演变时。
政府政策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引擎。
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其政策不仅可以有效调控市场,还能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首先,政府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可以明确所希望发展的新兴产业方向,并提供相应支持。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减税减费等措施,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新兴产业领域进行投资和研发。
政府的引导作用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新兴产业向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向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政府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规范作用。
新兴产业发展时常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例如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规范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新兴产业的监管,确保行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通过政策的规范作用,可以避免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乱象和非理性的竞争,维护市场稳定。
第三,政府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激励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给予新兴产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从事新兴产业相关业务。
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新兴产业的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他们的创业风险和成本。
政府的激励作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投入到新兴产业领域,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此外,政府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起到协同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为新兴产业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例如,科技创新政策可以由科技部门牵头,协同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财政部门等部门进行政策制定和执行,形成政策的协同效应。
政府的协同作用可以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能。
然而,政府政策对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首先,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相匹配。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制造业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政策的重心之一。
而产业集群作为现代化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不仅体现了产业升级优化,同时也成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必须要承担先导和监管的角色,同时必须要在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影响下加强政府对产业集群的管理和引导。
因此,本文将对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政府作为整体产业集群的规划者和管理者政府对产业集群的作用首先是规划和管理,这也是政府在整个产业集群的决策和管理当中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
政府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规划和管理措施,以引导和维护产业链条的发展,同时对产业发展进行长期的规划和指导。
例如,政府可以制定一揽子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产业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其中包括鼓励技术转移、促进营销和品牌发展,以及发展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等。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企业的产业研究和监督,以及对企业在合法水平上的引导和支持,以确保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二、政府作为产业集群的协调者和沟通者作为协调者和沟通者,政府需要通过协调和沟通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跨行业的关系网络,促进双方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探讨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
例如,国家可以制定发展产业集群的计划和指导方针,并向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向投资人提供资金,同时可以通过建立产业集群调查研究机构和联合会等机构,促进产业环境的稳定和发展。
三、政府作为投资者和风险管理者作为投资者和风险管理者,政府需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投资并规避风险。
例如,政府可以为产业集群提供融资、税收和其他支持,以扶持产业集群成长。
全球化的经济模式下,政府的资金只是其中的一种补救,尤其是当私营部门融资易于获得的情况下。
四、政府对产业集群的监管和监督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监督和监管。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政府要确保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合规范围内进行,以减轻企业负担和降低市场危机。
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1. 当前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的进展情况当前,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各地区政府对于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有了更高的重视,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包括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为相关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加入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形成了产业链、价值链的完整体系,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也不断涌现,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 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而,与此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对于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了企业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企业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制约了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些地方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对策建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促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发展环境。
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升级。
地方应该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总结回顾通过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政府、企业、地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迈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有效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发展。
也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就业增加,为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东方企业文化·产业经济 2012年9月252地方政府行为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王 倩(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杭州,310018)摘 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制造业集聚度及其变动趋势,重点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集聚度的影响。
利用Krugman 空间基尼指数测算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度,分析发现2000—2010年我国制造业20个行业的集聚度呈上升趋势,产业集聚十分明显。
此外,实证结果表明地方保护对产业集聚有显著的负效应,行业规模经济、行业外部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有明显的正效应。
关键词:地方保护 产业集聚 制造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252—02 一、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我国产业集聚程度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关于我国各地区专业化程度与产业集聚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却存在着两种矛盾的看法。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Young (2000)从地方保护主义的角度对我国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国内市场的分割从而导致了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产业集中度降低。
相反,另一种观点却是:Naughton (2000)同样是采用1992年我国各省份的投入一产出表,分析得到1987年和1992年各省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流量在这一期间有明显的提高,从而认为我国各地区专业化程度日益增大,产业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
梁绮(2004)计算了我国工业24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值,得出我国工业基尼系数的平均值在逐年增大,说明我国的产业分布的空间集中度程度在提高,集聚和地方化呈上升趋势。
罗勇、曹丽莉(2005)利用EG 指数和五省市集中度对我国20个制造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
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至2002及2003年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
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
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实行保护这一行为怎样对地区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这一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Bai 等(2003)使用动态面板数据对我国工业地理集中状况受地方保护影响的程度进行了检验,该项研究以产业利税率和经济的国有化程度对地方保护进行了衡量,验证了受地方保护程度较高的产业,其地理集中度相应较低。
白重恩等(2004)则强调地方保护主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他开创性的运用行业内国有企业比例和行业利润率来衡量不同行业的地方保护主义程度,得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行业其产业集聚度也较低,即利税率以及国有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受保护倾向性较高,其地理集中度也相应较低。
二、产业集聚度的测量方法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产业集聚度的度量传统的关于产业聚集度的测量方法包括赫芬达尔系数、赫希曼一赫芬达尔系数、区位熵以及基尼系数等。
后来Hoover 依据洛伦兹曲线的原理设计出了Hoover 系数,Krugman 依据基尼系数的设计出来空间基尼系数,它们成为了后来学者最常用的刻画产业聚集度的指标之一。
本文采用基于Krugman 空间基尼指数来测算我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其计算方法如下:∑∑∑∑∑=====-=mi ni n j ijmj ijmi ijijj EEEE K 11111其中,Eij 表示i 地区j 行业的就业人数,Kj 之介于0和1之间,其值越大,表示该行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
(二)相关数据及说明本文以制造业为例收集了从2000-2010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中各地区的产值就业数据。
另外从2003年开始采用新的国民经济分类体系对进行分类,罗勇(2005)认为这20个的分类标准在新的国民经济分类体系中基本未作更改,所以本文也只选用这20个,其代码与名称分别是:C13农副食品加工业、C14食品制造业、C15饮料制造业、C16烟草制品业、C17纺织业、C22造纸及纸制品业、C2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C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27医药制造业、C28化学纤维制造业、C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4金属制品业、C35通用设备制造业、C36专用设备制造业、C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4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
以下为了简便起见,所有涉及名称时,都用代码代替。
(三)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现状分析根据上述计算方法,本文测算了我国制造业20个行业2000—2010年的Krugman 集中度指数。
由于数据量较大,本文只列出了计算结果的统计指标。
图(一)是20个制造业行业的平均值,图(二)—(五)是这20个行业按照5个一组,这样共得到4组曲线图反映我国2000—2010年20个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
整体而言,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在提高,其在省市之间的分布更加集中了,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2004年间,增长速度较快。
虽然总体而言产业集聚程度处于上升趋势,但细分行业来看,不同的产业则存在着差异:①集聚程度下降产业:C22、C34、C36、C37、C40,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者已经趋于成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集聚程度上升产业:除上述6类产业外,其余14种家产业的集聚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上升幅度较大的为C13、C25、C26。
③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前五类行业为:C16、C25、C32、C33 、C40,这些行业大多是自然资源依赖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其布局受资源禀赋约束以及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其中烟草制造业C16的集聚度最大,主要是因为其对资源条件有较强的依赖,且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进行集中管理,市场结构相对集中。
而C22、C26、C31、C35、C36等产业集聚度较低,主要是这些行业受要素禀赋约束较小,三、地方保护对我国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要分析地方保护对我国产业集聚的影响,我们需要建立如下面板数据模型:东方企业文化·产业经济 2012年9月2531234512&jt jt jt jt jt jt j t jtK Gov Gov Scale FDI R D βββββαεμ=+++++++(二)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及说明1.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1)Gov1与Gov2均是反映地方政府行为的指标,分别表示国有产出的比重、行业利税率。
对于国有产出比重而言,平新乔(2004)认为,地方政府通常会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来保护本地经济,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国有经济比重越高,地方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越强动。
而对于利税率高的行业,地方也同样具有保护动机,因利税率较高的行业能为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好处,如解决增加当地经济GDP 、当地就业问题、为当地官员制造骄人的政绩等,此指标越大,地方政府保护本地企业的动机越强。
(2)Scale 反映规模经济的指标,假设规模经济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规模,规模越大,规模经济越强。
因此使用行业的平均企业规模作为规模经济的测量,本文选用就业数据来计算,即行业就业人数除以行业单位数。
该指标越大,说明该行业的平均规模越大,规模经济性越明显。
(3)FDI 反映外商直接投资的指标,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区位行为对产业地理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但在我国,已有的文献也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也存在着集聚的现象。
该指标越大,说明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越高。
(4)R&D 反映外部经济的指标,尽管外部经济主要包括:专业劳动市场、技术外溢、上下游产品供应商。
但他们通常很难直接测量,特别是第三个效应。
一般的做法是认为外部经济与R&D 成正相关,即用行业R&D 强度来检验前两个效应,本文采用行业科技比重来代替外部经济,即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除以行业就业人数。
该指标越大,说明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越明显,行业的经济外部性越强。
(5)jα反映行业特殊效应,t ε为时间特殊效应,jtμ为误差项。
2.数据说明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普查》。
(三)计量结果分析依照前文建立的计量模型,我们对上述变量进行回归,最终得到4个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1)-(4)是行业特殊效应和时间特殊效应的之间的比较,其中回归(1)和(2)是既含有行业特殊效应又含有时间特殊效应的回归,因此时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不如回归(3)与(4)仅仅含有行业特殊效应的模型,因此我们选用带有行业截面标志的模型。
对回归(3)(4)进行Hausman 检验,发现随机效应模型优于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本文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表1 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因变量 jtK自变量(1)固定效应(2)随机效应 (3)固定 效应 (4)随机效应 jt Gov 1 -0.0021 (0.500) -0.0020 (0.478) -0.0045* (0.0400) -0.0038* (0.0388)jtGov 2 -0.0786 (0.594) -0.6580 (0.465) -0.0962** (0.0460) -0.0830** (0.0453)jtScale0.0245 (0.0258)0.0237 (0.0224)0.1375** (0.0272)0.1334** (0.0265)jtFDI0.0885* (0.4356) 0.00820* (0.0405) 1.1260*** (0.4530) 0.8775*** (0.4127)jtD R &-0.0078 (0.0261))-0.0066 (0.0249) 0.0372* (0.0273) 0.0327* (0.0238)jα有 有 有 有 t ε有有无无HausmanProb>chi2=0.7128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系数的标注差,有关时间虚拟变量的系数没有列入表格内。
从估计的结果来看:(1)无论是国有产出比重还是利润率指标在回归中的系数均为负,这说明地方保护与产业集聚呈负相关关系,地方保护对于产业集聚有反向影响。
对于国有经济而言,由于其是地方政府最容易控制的经济命脉,其比重越大,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越强,因此国有经济更高的企业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地方政府通过直接干预市场活动或调控本地区的产业布局来影响区域内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会给产业跨区域集中带来较高的成本,进而阻碍产业的空间集聚。
对于利税率较高的行业而言,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获得了积极的动力来保护作为他们税基的当地企业,为了巩固税基和分享利润,利税率较高的产业或企业总是受到地方政府更多的保护。